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做一个最好的你读后感

做一个最好的你读后感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读后感

文/康丽萍

假日里,悠闲的午后,捧一本来读,真的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因为,那一本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一段静谧安详的时光,更重要的是还有那份难得的生活领悟。

题记

在信息高速传递、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名教师如果还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用那些陈旧过时的方法、方式、课例讲解着课堂知识,那么他也只能是一名基本称职的教师。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有多少时候不正是在这样做吗?像一个个被无形力量抽打着的陀螺一样,凭着惯性一天天的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有多少人敢于并且愿意打破自己的常规,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我们都曾经只是个基本称职的教师而已。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一书开篇就向我们阐述了什么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名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学生尊敬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曲折弯腰的教师。

达到这样的目标,绝非易事!但只要我们敢于起步,相信,终究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近。《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确立了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一步一步走向优秀的方法。

最好的教师永远是学生。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同时还应该让自己保持和学生一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能够随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距离优秀教师的差距,并且能够随时随地的虚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阅读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其实教师的读书不应该只停留在读上,而更重要的是读后的悟,学有所得,读有所获。只有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而不是死读经书,刻板教学。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只是一个虚拟的目标,没有绝对上的优秀标准。优秀教师应该是有一些完美意识的教师,而完美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达到什么完美目标,而是不停地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换个说法老说,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目标,有了方法,远远还不够,其实更需要一颗不断前进的心。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我们无法逼迫一个不愿意改变现状的老师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成为优秀教师的原因大都是相同的,而一直原地踏步的老师,借口总是各种各样的。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再宏伟的教育目标要靠我们每一位教师去践行。我们无法否认,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品行,教师的学习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方向,而教师的行为,则影响着学生的未来。

如果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你会发现你会收获除了乐趣之外,还有更多比乐趣更重要的东西。如果把追求优秀当成一种习惯,你会发现,你会收获比优秀更为可贵的人生。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或许我们很多人最终也无法达到那个优秀的目标,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不断追求超越自我。因为要想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教师首先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最后以一首自作小诗作为结束语:

一卷诗书拭心尘,

三尺讲台度晨昏。

善将岁月书雅意,

岂有空谷慕凡魂。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有感》读后感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有感》读后感

看了篇文章,“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我想有很多的感想,下面我就这一话题浅谈“一个好老师究竟是啥样的”?

一、老师应当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好教师的眼睛是带着感情的,那是母亲般温暖的目光,每一个孩子在他的视野中应该是平等的。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孩子,关注他们在做些什么;课堂上,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孩子,捕捉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每一个信息,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生活中,老师的眼睛能给孩子温暖,孩子能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勇敢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好教师的眼睛是会笑的。无声的语言里充满了关爱,充满了赏识,充满了热情。它要每天微笑着面对孩子,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每一天!

这种微笑源于教师内在的“富有”,如果教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广博的学识,没有坦荡的胸怀,面对孩子时就一定没有真切的富有感情的微笑。一个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尊重和理解孩子,每天微笑着面对孩子,孩子就会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感,消除对知识的恐惧感,消除对老师的距离感。同样,老师能勇于面对自己,就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良好的心态来勤奋工作,这样,每天就能感受工作生活中的乐趣和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二、老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我们至今还没有涉足的领域,也是当年我们初次涉猎,遭遇失败被他人抱怨或者嘲笑的地方。所以一个老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你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老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孩子,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三、老师要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个好老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注重塑造幼儿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是民主的、平等的,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孩子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每个老师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概念都不同,但出发点都只有一个,为了孩子。你是不是一个好老师,我想家长、孩子都会感受得到。当一个老师能做到胸怀坦荡、豁达宽容、教书育人,他就成为一个好教师了!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

文/刘巨平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读纸质化图书的人很少,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就更少了。《指尖上的光明》让我突破了这个极限。

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眼科学术年会如期在美丽的杭州举行,9月13日,在会展大厅爱尔康展台30位中国眼科医生,更确切地说是30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大咖如约到场,为《指尖上的光明》做首发仪式。

我是陪同李筱荣教授来参加这个仪式的,目的很简单,能否免费领到一册。策划人、出版公司领导、主编和部分专家分别作了首发仪式致辞,我以为到结束时该免费送书了,但听说需要在明天的签字售书会上购买。在这个喧闹的时代,读书的人已经不多了,还会有花钱买书的。第二天的签字售书会上,我惊呆了,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也是在此时我有幸得到一本。在回天津的高铁上,我把这本书拿出来,一是想看看这本书里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二来是打发高铁上漫长的5个小时。

当我读下去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书中30位大咖的话不断地击打着我的内心深处,不时地眼圈泛红,不时地想想自己,不时地想起我最近读的几本书,郎景和教授著的《一个医生的故事》、美国哈弗医学院外科副教授阿图葛文德医生著的《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和《最好的告别》系列丛书。

多日来开会的辛劳,眼睛涩的都快转不动了,也没能让我放下手中的书。每每读到一位专家,就想起他们的样子,黎教授的干脆利落、雷厉风行,李筱荣教授的温文尔雅,徐格致教授的慢条斯理,等等,他们的样子就会浮现在眼前。直到高铁到达天津南站,我才放下手中的书,此时我也读到了患者送给赵培泉教授的那首诗《从圣洁飞来---致新华医院眼科主任赵培泉》。

哲学始于医学,医学归隐于哲学。书中每位教授均讲述了自己的从医之路,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总体上说都是从传承中升华,到人文思考。这让我想起郎景和教授书中的话,高远之势,在于巨人肩托之功;雷霆之力,赖于大地含蕴之能。每位医生的成长都绕不开这个成长曲线。

医学之美在于思维之花的绽放,从不思(老师教、学生练)到寻思,从浅思到深思,从顺思到反思,从技术之思到哲理之思。生命必须穿越复杂性(混乱、麻烦、不确定性、偶然性、多样性),然后追逐纯美的境界,但完美永远无法抵达,生命必然走向涅槃。

从传承中升华创新、到对每一位患者的人文关怀,直至公共卫生高度关注疾病,是本书中的精髓。每位教授都感恩引领自己进入眼科的导师,为自己指明道路的先人。创新,是每一位医生的行医灵魂,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包括主动及时吸纳引进新技术、新理念,也包括自己在顺思反思后的创新。

王方教授的不是王方成就了患者,而是患者成就了王方,王常观教授的对患者的同情心是医生医德的具体体现,卢海教授的我觉得这对病人是不公平的,他只是挂了号,排序晚了一点,但他应该和第一个病人享有同等的权利,而不应该说我很累了,这些都是教授们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医学不是冰冷的设备和手术刀,而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以及每个生命个体所牵涉的社会。我们为之努力的哪怕是从眼球萎缩到不萎缩,从无光感到有光感,都会改变每个个体的生命意义,从轻生到愿意活下去、到不至于家庭破裂、到家庭支撑,到为社会做贡献。

书中提到最多的几种疾病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尤其是烟花爆竹爆炸伤)和眼内肿瘤,而且都提到从公共卫生的高度来关注疾病。其实这也是从医之路的至高思考。再多、再高超的医生永远也治不完所有的病人,只有从公共卫生角度来早期预防和筛查,降低患病人群和减少晚期患者才是最终的目标。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医生的天性和本职,我们不希望看到更多病人。

医学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接纳临床的复杂性,预设一份豁达,才能体验技术征服、超越后的愉悦;才能体验到医术是心术,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一半是直觉思维,一半是循证思维,一会儿是直觉后的循证,一会儿是循证后的直觉。

医学的奥妙就在于超越不确定性去追求完美。病人因为无法确诊而惶恐不安 ,医生因为不能确诊而左右为难,医疗费用因为不确定性的探究而节节攀升,社会舆论因为不确定性而质疑医学的科学性。在形形色色的不确定性中煎熬,医生应该转变自己的态度,不把呈现确定性作为职业的唯一价值,以友善与共情去安抚惶惑的病人和躁动的家属。谈到这里,就要说说医患关系。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时代,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医患关系融洽的例子,黎教授收到的去世后患者的花茶、唐仕波教授的三牛、徐格致教授吃的小米做的锅巴很香,等等。医患关系紧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有制度问题、管理问题、服务问题、技术问题、医学本质问题。有些问题不是我们医生个体能解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会有一天会逐步完善的。

从医生个体来说,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以了。说到对得起良心,谈何容易,医生需要从技术和医德两方面不断修炼。严把医疗质量关是降低医患矛盾的最主要的保障。古代中医将医生分为上医、中医和下医,这是从预防医学角度来分的,其实当下我们医生也可分为上医、中医和下医,上医是指医术好且擅于安抚患者,中医指医术相对较差但擅于安抚患者,下医指医术差又不会安抚患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不断修炼将自己提升到最好的水平。限于每个医生的勤奋程度、个人能力和天赋,每位医生的诊治水平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我们尽力了就对得起良心了。良好的医德是可以逐步培养的,从患者的角度想问题,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会满意的。满意的治疗效果加上良好的医德,我相信在您手中的医患关系一定错不了。蛮不讲理的患者是存在,毕竟为数甚少,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通情达理的。医患矛盾的产生肯定存在客观的原因,但我们也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反省自己,我们的服务态度是不是不好、诊疗流程是否存在瑕疵、我们的决断是否及时和正确。不断反省、不断提高,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

最后谈谈作为一名医生应具有的素质。惠教授提到四字箴言正、勤、慧、定,郎景和教授也提到医生的四字决戒、慎、恐、惧,还有当代医生应具有的素质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流者,等等,都是对医生一生行医的诫勉。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就更不易了,其实外科干的是手艺活,需要具备鹰眼、狮心、女人手,蕴含着高度的技巧化,流淌着手艺思维。

同行们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付出、奉献、不断学习、不辛劳苦。没有节假日、随叫随到、上班前的病例讨论、下班后的业务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没有哪个行业能体会到患者痊愈后带给您的那份幸福。加油吧,为了患者对您的那份期许、为了祖国的医药事业,我们在努力。

最后以郎景和教授的的一句话结尾,我们不能保证治疗好每一个病人,但要保证好好治疗每一个病人。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3000字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3000字: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读纸质化图书的人很少,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就更少了。《指尖上的光明》让我突破了这个极限。

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眼科学术年会如期在美丽的杭州举行,9月13日,在会展大厅爱尔康展台30位中国眼科医生,更确切地说是30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大咖如约到场,为《指尖上的光明》做首发仪式。

我是陪同李筱荣教授来参加这个仪式的,目的很简单,能否免费领到一册。策划人、出版公司领导、主编和部分专家分别作了首发仪式致辞,我以为到结束时该免费送书了,但听说需要在明天的签字售书会上购买。在这个喧闹的时代,读书的人已经不多了,还会有花钱买书的。第二天的签字售书会上,我惊呆了,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也是在此时我有幸得到一本。在回天津的高铁上,我把这本书拿出来,一是想看看这本书里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二来是打发高铁上漫长的5个小时。

当我读下去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书中30位大咖的话不断地击打着我的内心深处,不时地眼圈泛红,不时地想想自己,不时地想起我最近读的几本书,郎景和教授著的《一个医生的故事》、美国哈弗医学院外科副教授阿图·葛文德医生著的《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和《最好的告别》系列丛书。

多日来开会的辛劳,眼睛涩的都快转不动了,也没能让我放下手中的书。每每读到一位专家,就想起他们的样子,黎教授的干脆利落、雷厉风行,李筱荣教授的温文尔雅,徐格致教授的慢条斯理,等等,他们的样子就会浮现在眼前。直到高铁到达天津南站,我才放下手中的书,此时我也读到了患者送给赵培泉教授的那首诗《从圣洁飞来---致新华医院眼科主任赵培泉》。

哲学始于医学,医学归隐于哲学。书中每位教授均讲述了自己的从医之路,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总体上说都是从传承中升华,到人文思考。这让我想起郎景和教授书中的话,高远之势,在于巨人肩托之功;雷霆之力,赖于大地含蕴之能。每位医生的成长都绕不开这个成长曲线。

医学之美在于思维之花的绽放,从不思(老师教、学生练)到寻思,从浅思到深思,从顺思到反思,从技术之思到哲理之思。生命必须穿越复杂性(混乱、麻烦、不确定性、偶然性、多样性),然后追逐纯美的境界,但完美永远无法抵达,生命必然走向涅槃。

从传承中升华创新、到对每一位患者的人文关怀,直至公共卫生高度关注疾病,是本书中的精髓。每位教授都感恩引领自己进入眼科的导师,为自己指明道路的先人。创新,是每一位医生的行医灵魂,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包括主动及时吸纳引进新技术、新理念,也包括自己在顺思反思后的创新。

王方教授的“不是王方成就了患者,而是患者成就了王方”,王常观教授的“对患者的同情心是医生医德的具体体现”,卢海教授的“我觉得这对病人是不公平的,他只是挂了号,排序晚了一点,但他应该和第一个病人享有同等的权利,而不应该说我很累了”,这些都是教授们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医学不是冰冷的设备和手术刀,而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以及每个生命个体所牵涉的社会。我们为之努力的哪怕是从眼球萎缩到不萎缩,从无光感到有光感,都会改变每个个体的生命意义,从轻生到愿意活下去、到不至于家庭破裂、到家庭支撑,到为社会做贡献。

书中提到最多的几种疾病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尤其是烟花爆竹爆炸伤)和眼内肿瘤,而且都提到从公共卫生的高度来关注疾病。其实这也是从医之路的至高思考。再多、再高超的医生永远也治不完所有的病人,只有从公共卫生角度来早期预防和筛查,降低患病人群和减少晚期患者才是最终的目标。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医生的天性和本职,我们不希望看到更多病人。

医学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接纳临床的复杂性,预设一份豁达,才能体验技术征服、超越后的愉悦;才能体验到医术是心术,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一半是直觉思维,一半是循证思维,一会儿是直觉后的循证,一会儿是循证后的直觉。

医学的奥妙就在于超越不确定性去追求完美。病人因为无法确诊而惶恐不安,医生因为不能确诊而左右为难,医疗费用因为不确定性的探究而节节攀升,社会舆论因为不确定性而质疑医学的科学性。在形形色色的不确定性中煎熬,医生应该转变自己的态度,不把呈现确定性作为职业的唯一价值,以友善与共情去安抚惶惑的病人和躁动的家属。谈到这里,就要说说医患关系。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时代,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医患关系融洽的例子,黎教授收到的去世后患者的花茶、唐仕波教授的“三牛”、徐格致教授吃的小米做的锅巴很香,等等。医患关系紧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有制度问题、管理问题、服务问题、技术问题、医学本质问题。有些问题不是我们医生个体能解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会有一天会逐步完善的。

从医生个体来说,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以了。说到对得起良心,谈何容易,医生需要从技术和医德两方面不断修炼。严把医疗质量关是降低医患矛盾的最主要的保障。古代中医将医生分为上医、中医和下医,这是从预防医学角度来分的,其实当下我们医生也可分为“上医、中医和下医”,上医是指医术好且擅于安抚患者,中医指医术相对较差但擅于安抚患者,下医指医术差又不会安抚患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不断修炼将自己提升到“最好的水平”。限于每个医生的勤奋程度、个人能力和天赋,每位医生的诊治水平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我们尽力了就对得起良心了。良好的医德是可以逐步培养的,从患者的角度想问题,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会满意的。满意的治疗效果加上良好的医德,我相信在您手中的医患关系一定错不了。蛮不讲理的患者是存在,毕竟为数甚少,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通情达理的。医患矛盾的产生肯定存在客观的原因,但我们也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反省自己,我们的服务态度是不是不好、诊疗流程是否存在瑕疵、我们的决断是否及时和正确。不断反省、不断提高,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

最后谈谈作为一名医生应具有的素质。惠教授提到四字箴言“正、勤、慧、定”,郎景和教授也提到医生的四字决“戒、慎、恐、惧”,还有当代医生应具有的素质“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流者”,等等,都是对医生一生行医的诫勉。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就更不易了,其实外科干的是手艺活,需要具备鹰眼、狮心、女人手,蕴含着高度的技巧化,流淌着手艺思维。

同行们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付出、奉献、不断学习、不辛劳苦。没有节假日、随叫随到、上班前的病例讨论、下班后的业务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没有哪个行业能体会到患者痊愈后带给您的那份幸福。加油吧,为了患者对您的那份期许、为了祖国的医药事业,我们在努力。

最后以郎景和教授的的一句话结尾,我们不能保证治疗好每一个病人,但要保证好好治疗每一个病人。作者:刘巨平

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读后感(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16位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的成长故事。每个人的故事各有不同,有的"系出名门",一毕业就分到省级或市级的实验小学或重点小学,拜特级教师为师,有着很高的起点,经过个人的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就;有的从普普通通的小学甚至是偏远的村小,艰难跋涉,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辉煌。但是他们的成长却有许多共同的轨迹与规律。

首先,他们对教育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立足脚下,不断实践。夏青峰,一毕业分配到只有七八个老师的杂草丛生的村小。但是,他没有因为环境的不如意而沉沦,不断读书充电,最初只是想考研,却被最纯真的孩子打动,决心留下教书,但是一颗想飞的心,从未放弃过对蓝天的渴望。村小工资少的可怜,为了贴补家用,暑假到苏南打工,走进了华西村,走进了华士中心小学,找到了校长,自我推荐,校长独具慧眼,发现了他的优秀,于是他成为了华士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从此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开始了艰难的修炼过程。不断听老教师的课,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夜深人静时经常对着墙壁一遍又一遍"试教",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走上了专业阅读之路。他说——为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我走进了学校图书馆,苏格拉底、卢梭、洛克、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专家学者的鸿篇巨制开始走进我的视野。那是一段更为艰辛的阅读,因为读理论无疑要有啃书的勇气和耐力,一次次烦躁地放下,又一次次珍爱地拿起,一遍遍对自己说"读下去,再读下去".正是由于他坚持读书,不断反思课堂,两年后他获得了全国比赛课一等奖的第一名,写出了近百篇的论文,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并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现在又调到北京当校长。 他的成长源于他的不断的读书、反思和实践,这便是这些特级教师成功的普遍规律之一,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介绍了他们的读书、学习加反思之路。比如,钱守旺,把工作当做一种愉快的带薪学习;徐斌,做一个快乐的行者;朱育红,"根深"才能"叶茂"……

其次,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浓浓的爱生情节。他们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个体,真正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钱守旺认为,教师应该有一颗佛心,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是的,教师当有一颗佛心,要始终保持一种从容大度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坚持正面的、走正道的教育,对孩子不苛求、不失望、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有生命在场。他说:"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我钟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有了这份爱,我便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真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灿烂的笑容;走进了世界上最不该忽视的领域——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着我,让青春岁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正是凭着对学生的一篇爱心,我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班集体,治理了一个又一个乱班,转化了一个又一个学困生".贲友林,《和学生一起慢慢成长》中写道——和学生一起成长,这是教师成长路径的必然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眼中,永远都是学生第一,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学生的成长不可替代,教师的成长也不应忽视。我们应让数学教师充满成长的气息,教师与学生牵手互携前行,如萧伯纳所说的:"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华应龙提倡的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李烈校长 "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无不体现出特级教师们对学生真挚的、神圣无暇的爱。

当然,特级教师的成长还有很多的因素,但是我觉得学习、反思加实践,和以人为本、热爱学生是最基本的因素。我也将向着这几个方向努力,多学习,多实践,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读后感(二)

看完了《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仔细品味每一位教育家的成长故事,无不都透露着一个美丽的字"爱".书中的名师都爱学生,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是成就他们事业的根基。

正因为心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他们才会视学生如己出,才会尊重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因为心中有爱,才更懂得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才更愿意等待,他们在静静地守候生命之花绽放出独有的颜色,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懂得:花儿有性,它们将绽放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

因为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爱,他们才会甘于清苦,埋头苦干,更有激情去努力探索;因为热爱,才会把工作当做一种愉快的带薪学习;才会觉的工作着才是美丽的;才会把讲台当作自己解不开的情怀;钱守旺老师说:朋友,不管是事业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自己的事业,我们都应当无怨无悔。当我们用爱心呵护自己的事业时,你会发现平凡的工作中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自己的事业时,你会看到生命之树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当我们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精自己的学校时,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那样富有魅力!

他们不但自己对学生对教育充满着无限爱,他们还是爱的使者,传播爱、延续爱。感动于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李烈校长的教育观念,她在教学及管理中追求"以爱育爱".她要求以教师自身的爱培育出学生的爱,她认为爱不仅是教育手段,更是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行为的感染、情感的迁移、教育的智慧,唤起学生爱共鸣,最终使学生学会理解爱、主动体验爱、自觉付出爱。让教师以自己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培育学生爱心的理念。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第2页

读后感《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今年我很荣幸地看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很精彩,其中一个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对于我们如何做好老师,特别是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书中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上篇主要剖析教师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重在破。下篇则主要是研讨和推荐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重在立。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我平时看书较少,除了备课。可今年看到王晓春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

1、首先,很佩服王老师的机智和热情,对于一个60岁左右的老人来说,还能坚持在网上用心回答每一位老师的疑惑,真的难能可贵!

2、其次,王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很独特,分析的既通俗又精辟,想班主任之所未想,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3、王老师多次提到要对症下药,强调深刻分析问题的原因,而不能绕开原因直接进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真是切中要害!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多数教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假设多种可能性,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静止地,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

回首自己以前当班主任时,在谈问题生的破坏作用时,常引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而在赞扬集体舆论的巨大作用时,却很少提到火大无湿柴这句话。在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形成一种单向思维。王老师的这本书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让我进一步学会如何认识自我。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教育专业知识。对于那些整天惹事的孩子,我除了用权力这副硬兵器外加爱这副软兵器之外,就没有别的武器了。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爱每个人学生这是必须的,爱是教育的根基,但除了这副爱的软兵器之外,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要迷信关心和爱,要因地制宜,提高相关的教育专业知识。医生医不好病人,一般不会检讨自己对病人爱的不够,他一定会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正是我们教师应该学习的科学态度。

学生的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我们要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里,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

做一个纯粹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纯粹的教师读后感

前段时间,一直在看张文质,钱理群教授主编的《做一个纯粹的教师》,这本书介绍了一名乡村教师-----许丽芬,教书生活的点点滴滴。许老师正如书上所说的那样,是一位简简单单的,纯纯粹粹的一线教师。我给大家念一下其中的一些题目,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她纯粹到什么地步。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生命在教育里发声’、‘感受那一声惊呼’、‘没有过去只有现在’、‘我们的孩子没有差生’、‘尊重教学经历’、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许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由非常细微的事情总结出来的教学体验,也可以说是教学反思。

比如‘感受那一声惊呼’,当我看到这题目时,我以为内容可能是许老师遇到什么令她惊讶的事情。读完之后,以我看来就一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我静下心去体会时,还真的是像她所体会到的一样。那是一种非常朴实的幸福感。事情是这样的:一天许老师骑着电车在路上驶着,对面也跑来一辆电车,随即许老师听到一声惊呼“那不是许老师嘛”,双方只是扭了扭头打了招呼而已。在许老师看来,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如果在路上无意的听到很兴奋的一声喊“那不是某某老师嘛”,就算不会觉得幸福,最起码也是高兴的吧。

这样的小幸福在这本书里,比比皆是,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当老师真的挺好的。时时能体会到幸福感。因为许老师所说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时常会发生,甚至每节课都会发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心情去体会罢了。

还有一篇叫‘我们的孩子,没有差生’。看到这个题目,我觉的又是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很自然的想到社会上经常说到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仍是过分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如果不是应试教育,那么这句话未必会让无数老师反感。但许老师的话却是让人振聋发聩的。

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的:何为‘差生’,差生是根植于我们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思考即迟钝,顽皮即野性,与众不同即不学无术。有的学生只不过是学习或其他某些方面比较薄弱,处于暂时的弱势,可我们来不及等待,也不愿意静思,更缺乏对他们的尊重。

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学生真的不是学书本知识的料。可是在把应试教育演绎的如此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教师,也只能追求升学率。就像前不久开会,领导很无奈说的那句话“没有升学率,我们的学校就没明天”。不管我们有多少的无奈,教育学生是我们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

我们应该放慢匆匆的脚步,放松紧绷的神经,静静的思考,一面思考怎样提高升学率,一面思考怎样去面对那也所谓的‘差生’,最起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给‘好生’关注,给‘差生’鼓舞。这一点在高三的我们更是尤为重要。

记得第一次理综监考,虽然是平时的训练,但我很认真的对待。我提前告诉大家考试期间不许上厕所。但我知道肯定有学生会上厕所,不过我只允许两个人,不允许第三个。但是我并有告诉学生这一点。正如所料,考试期间有两个学生先后去了厕所。过了一会儿第三个学生张帆就捂着肚子说“老师,肚子疼,想上厕所”。我直接回答“憋着吧,不去”。接下来他的话让我感到很莫名其妙,“老师,你怎么那么瞧不起人啊”我立马回应“你咋恁搞笑啊,我怎么瞧不起你了”。我得给他台阶下啊,就说:“看你那样子,肯定不是装的,快去”。接下来我很快意识到这孩子为啥说我瞧不起他,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班里倒数。他认为我觉得他学习不如前两个人,所以不让他去,所以就瞧不起他了。这件小事我挺触动的,这孩子心里肯定留下过阴影,不然怎么那么敏感呢?他彻误会了我的意思。为了避免张帆再次心里留下阴影,等他回来,我马上在班里说:“以后咱们理综考试,只允许两个人上厕所,第三个不管你是谁,都得憋着,包括我在内,我也憋着”。说完学生还都挺乐的。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差生有差生的想法,教师有教师的思维。他们需要尊重,我们就有原则的去尊重他们。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承认我一直很喜欢班里的好学生,但我从来不讨厌我班的差生。不过在学习上我就该自责了,我没有给他们太多的关注,这对他们不公平。

在会议上,赵校长经常说老师要少讲,学生要多学。我决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一改从前大题小题,难题易题唯我独尊的独角戏讲课方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讲题的过程中来,主要表现在理综卷子评讲上。我们的化学是11题,我把我班学生分成十二组,有一组为备用组。但这个备用组不是谁都能用的。不管哪一组讲题,讲错没关系。如果这组没人愿意讲,那么这组所有成员一起表演一个节目以做惩罚,然后再启用我们的备用组。还有一个规定,每组评讲成员不能重复,下次评讲理综卷子时再换一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激情可高了。根本不需要我去点人,学生自己都选好人了。这样的分组让所有的学生参与了进来,无所谓差生,无所谓好生。如果差生讲的很精彩,掌声会更热烈。这个课堂没有“差生”。

关注我们的学生其实很简单,平日里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招呼,就能让学生高兴很久,于我们真的是举手之劳。

最后我仍想以许老师的话作结:在尊重学生时,我们要心怀坦荡,我们应该学会避开知识来思考教育,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应该以知识的获得量来衡量。知识是可以遗忘的,人的存在却不可以被抹杀。尊重一个人的存在,便是最好的教育。存在,本身就意味着生命的尊贵。一个石子,一块瓦片,一段木头,甚至是一撮沙土,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更何况是人的生命,仅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便有足够的理由坚信:我们的孩子,没有差生。对于暂时处于弱势的孩子,我要说:孩子,我与你携手同行。

当然我没那么高尚,也不是圣人,我就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年轻的教师,我也很纯粹。许老师的话让我受益匪浅,不管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最起码,在我从教的日子里,我也会说:孩子,我与你携手同行。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面对那些淘气顽皮,还不太懂事的孩子,特别是面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各级各类的比赛,我们幸福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随着阅读的步步深入,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

玖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陶老师对人生的豁达和独特的人生领悟。在这本书中,无处不渗透着陶老师吸取经典一精一华所洋溢的幸福感。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如何打点自己的人生,寻找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让自己更加幸福?与陶老师相比,我们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了吗?我们做到对万事万物的宽容大度了吗?我们拥有那种与人为善的高贵一精一神了吗?细想起来,没有,真的没有。所以我们不时地感叹工作之劳累,心灵之疲乏,甚至抱怨命运之多变,这样的心态,又怎么能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一体,宁静的心灵,幸福的人生呢?

玖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使我感悟到:幸福是一种心态,是自我的一种体验,幸福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那么,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去感受职业的幸福呢?我想,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幸福教师,要懂得享受教育。课堂是我们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我们要懂得享受学生,因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任何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而要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用你的权威来管理学生,也许你就会离幸福更远。

2、做幸福的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所以一个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学生。在评价学生时,多一些鼓励,使学生时刻感到自信;当学生犯错时,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学生送上掌声;当学生有疑难时,做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时,做学生最好的欣赏者。总之,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是一陽一光,她会让我们每个人拥有健康,拥有幸福。

3、做幸福的教师,要善于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个好教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课堂。在这本书中,陶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他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让教学与读书相得益彰,要享受自己的课堂,使自己乐教,学生乐学,让每次课堂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4、做幸福的教师,要有对学生真诚无私的一爱一。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一爱一,无论人生的路多艰难、多痛苦,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就是宁静平和的,这就是幸福的人生。我们教师也是这样,虽然我们现在实行了绩效工资,收入增加了,但工作整天是忙忙碌碌的,而且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学会做个幸福的教师,创造幸福的自己,培养幸福的学生,服务幸福的社会。在学生需要我们指导、帮助的时间里,我们要真诚的关心、一爱一护、帮助他们,尤其是那些生活上、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热一爱一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一爱一的师生关系。

陶老师说: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之后,就成为了一生幸福的储蓄。他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想发展起来,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会当凌绝顶的境地。他告诉人们,通过文化存款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而他所指的文化存款就是阅读经典!他深入揭示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关系,这种为教师终生幸福打算,直接进入终极关怀的话语是前所未有的,它慢慢地指向人活一世的终极目标:幸福地活着。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让我的心变得豁然开朗起来,让我们以陶老师为榜样,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做到从容淡定,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与经典为伴,与学生为友,多一些享受,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赏识,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真正做一个拥有健康的身一体,宁静的心灵,幸福的人生的幸福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读后感《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读后感《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常常反问自己,作为教师的我幸福吗?怎么我从来没有觉得呢?从教多年以来,留给我的似乎除了忙,就是累,有时还免不了抱怨几句。每天都是重复的事情、机械的感觉,根本谈不上幸福。读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之后,我才发现,幸福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换一种心态。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原来幸福就是一种快乐心情,就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心态,也是品味生活的一种感受。

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之后,我的心灵得到了完全的洗礼。因为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和学生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既可以让学生得到直接的启示,又可以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简单的说教和无休止的训斥只能让学生心理更加逆反,高明的办法是以理服人、以柔克刚,用真诚、用一种文化去点击、感化学生的羞愧之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书中提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必须每天都阅读和思考。阅读,让我们归于平静,与伟人、名人对话;思考,让我们穿过岁月的迷雾,锤炼教育的智慧。反思自己,我离真正的阅读和思考有多远了?思维的惰性伴随我多久了?平时缺少阅读,总是为自己找到若干个理由,陶继新老师的四个不要中写道,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要将这四个不要作为我的读书座右铭,用书的芬芳洗涤我的灵魂,净化我的思想,除去心灵的杂质。

是啊,我们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我们的学生对我们的信任和崇拜,就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幸福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河流。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的幸福画一条最浅的底线,去学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幸福的滋味。因为,幸福其实很简单!

《做一个幸福教师》读后感


假期读陶继新老师写的《做一个幸福教师》一书,原本只是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觉得远没有读自己喜欢的书有兴趣。然而不读不知道,一读收获真不小。内容和我想像的那种条框式的专业教育理论书迥然不同,确乎是别有一滋味在其中。对我而言,就如同走进了孙悟空的花果山水帘洞的福宝之地,从头到尾进行了一番精神的沐浴。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既有酣畅淋漓之感,又有豁然开朗之坦荡。许多积压已久的困惑、忧愁、思虑顷刻如烟散去,荡漾在心是一种久未体会的或淡亦浓的幸福之感。

首先憾动我的是陶老师一以贯之的读书习惯。他说:“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而且他主张“取法乎上”的读书,“上”就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是那些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对于古今中外的经典不仅要读,还要背诵。陶老师49岁的时候,就从《论语》中选出85%以上的篇章背诵。背诵之后,对以前很多不理解的内容方才有所感悟。更重要的事,背诵几乎改变了陶老师的人生,不单单改变了他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而且还提了他的思想境界,使他进入一种心灵安适的境界之中。

读到这里,我实在感觉憾颜。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所读之书不在少数,但感觉自己精进甚微,没有多大的改变。通过对比才发觉自己所读的书还多在情趣方面打转,没有“取法乎上”,自然只能得法于下了。我一直不喜欢看四诗五经,觉得太累,太费功夫,自己又不搞什么研究,搞那么累干嘛。对于《论语》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理解水水平上,更没有背诵的习惯。很多句子,做为十几年的语文教师,我也弄不明白它的真正意思。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群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等等。

陶老师似《论语》为珍宝,不但自己背诵,还让自己的大女儿,二女儿背诵,背会了还有几千元的重奖。煞费苦心。受陶先生影响,假期,我把《论语》一书拿出来认真研读了一番,并规定自己每天背诵三句经典语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原来那些不明白的句子意思,现在都迎刃而解,尤其神奇的是自己的心灵也逐渐进入一种安适快乐的境界之中。《论语》真如一剂良药可以抚慰人的心灵。

陶先生说得真对:“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维系。”

其次憾动我的是陶老师能够在繁忙之中打点幸福人生。

陶老师认为健康是打点幸福人生的基石。而健康的身体不仅要靠外在的坚持锻炼,内在的心理和谐更是至关重要。孔子长寿的原因之一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心灵状态的和谐。

陶老师说要想做到心灵的和谐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宽容大度:谅解冲撞自己的人;感恩批评自己的人;宽恕伤害自己的人。

优化情绪:排解生气之“毒”;进行“良性暗示”;养生之首即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

有舍方有得:生命不能太负重,只有学会放下,才能轻装上阵。我们往往只看见一些有形的东西,其实,那些无形的东西的负担更重。放下心理层面的负担,才能走进无我的境界,也才能渐入幸福的佳境。

我是一个多愁善感、内心脆弱敏感之人。由于工作、生活方面的原因,身上一直背着很重的轭,很少面带笑容。有时感觉活着也挺受罪。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还比较阳光,但是一旦回到生活中,就常常无端的忧郁、压抑。

读完《做一个幸福教师》这本书后,我被陶老师豁达乐观情绪感染,特别是他两次放弃到手的评教授职称一事,让我深有感悟。鲁迅先生有诗云:“相逢一笑泯恩仇”。我想在这些大师们的指引下,无论面对多么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我也会保持一颗淡泊的心,有一份心平气和的心情和远离浮躁的心境。

久久凝视着封面上陶先生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平和、淡定、超然、幸福。不是修炼到一定的境界,无论怎么摆姿做态,怕是远不会有如此自然的音容笑貌。

陶先生确实是一位可敬之人。然而我的拙笔又怎样抒写出我感受的万千之一……

好在,我一个假期都处在一种陶陶然的快乐之中,这种少有的幸福之感,怕多半是受了陶先生的影响。不记得是哪位高人说过一句,能打动你心灵的书一定是好书。无疑的,陶先生的这本书值得每位教师去读。我敢保证,读了也决不会后悔。

现今社会,人们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了,但幸福指数越来越少了。

特别是教师,受诸多方面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身体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哪有幸福可言?但是如果能按陶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书中所写的方法去持之以恒地实践:坚持诵记经典,让经典浸润我们的灵魂,努力提升我们做人的境界。生活中讲究内在和谐,优化情绪,事业上充满自信,发展自我,那么我们每位教师也完全可以成为幸福的教师。

感谢博学、方正、励志做学问的陶继新老师,感谢《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及时给我心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我读书指名了方向,也让我有勇气做我想做的事情。更让我懂得如何在教书育人的时候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更感谢让我们能看到此书的学校领导,是他们的先见之明,才让我们有机会再饱吃一顿文化大餐,这样的大餐无疑是滋养我们灵魂的精神大餐。这样的大餐多多亦善!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做一个最好的你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