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读后感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读后感

读《怎样成为优秀教师》有感:如何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读《怎样成为优秀教师》有感:如何做一个快乐的老师》,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读《怎样成为优秀教师》有感:如何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对于一个人来说,健康快乐是最重要的。一位学者说过,最高层次的快乐是来自于职业的快乐。那么如何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

首先,有一个比较切合自己实际的自我期望值。也就是说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要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这样心里可以宽慰许多。淡看人生,踏实奉献,不要什么都斤斤计较,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国王,把持心灵的一方净土,看庭前花开花落,见天上云卷云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得其乐。

其次,凡事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有浓浓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因为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你肯定要付出很多,甚至奉献很多。只要心中有爱,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了就可以了。有时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对自己无端地不满意,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汇集到你身上是恶气攻心。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所以,你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原谅与宽容让你生气的人与事。

再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将心比心地、宽容地对待学生。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及能力有所区别。学生有时有些过错,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用有色眼睛看待学生,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这样,就可以少许多的烦恼,快乐自然就多了。你不一定爱你的学生,但你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承担你相应的责任,你得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你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而应让学生摸得着,感觉得到。你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这些都能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

最后,经常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情,主动寻找乐趣。在经过一段时间紧张忙碌的工作后,可以给自己放假,上街逛逛,顺便小喝它两杯。只要你用心体味,你就能拥有许多快乐。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不仅将教学和科研当作职业,当作事业,更当作一种乐趣,甘之如饴,才可以从根本上激励自己,感染学生,去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快乐教学原本可以很简单。它需要的只是我们心态的转变:选择你喜欢的,爱你选择的。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快乐就在其中了。而快乐地工作,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只有真正快乐的教师,才会给学生真正的快乐。让我们忘却心头的烦恼,淡化自己的得失,不断追求做老师的快乐。做永远快乐的教师,给学生真正的快乐!工作着是美丽的,努力着是快乐的!

为了我们的学生,做一名知足的老师,从而成为一名快乐的教师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有感》读后感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有感》读后感

看了篇文章,“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我想有很多的感想,下面我就这一话题浅谈“一个好老师究竟是啥样的”?

一、老师应当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好教师的眼睛是带着感情的,那是母亲般温暖的目光,每一个孩子在他的视野中应该是平等的。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孩子,关注他们在做些什么;课堂上,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孩子,捕捉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每一个信息,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生活中,老师的眼睛能给孩子温暖,孩子能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勇敢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好教师的眼睛是会笑的。无声的语言里充满了关爱,充满了赏识,充满了热情。它要每天微笑着面对孩子,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每一天!

这种微笑源于教师内在的“富有”,如果教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广博的学识,没有坦荡的胸怀,面对孩子时就一定没有真切的富有感情的微笑。一个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尊重和理解孩子,每天微笑着面对孩子,孩子就会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感,消除对知识的恐惧感,消除对老师的距离感。同样,老师能勇于面对自己,就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良好的心态来勤奋工作,这样,每天就能感受工作生活中的乐趣和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二、老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我们至今还没有涉足的领域,也是当年我们初次涉猎,遭遇失败被他人抱怨或者嘲笑的地方。所以一个老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你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老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孩子,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三、老师要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个好老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注重塑造幼儿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是民主的、平等的,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孩子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每个老师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概念都不同,但出发点都只有一个,为了孩子。你是不是一个好老师,我想家长、孩子都会感受得到。当一个老师能做到胸怀坦荡、豁达宽容、教书育人,他就成为一个好教师了!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

文/刘巨平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读纸质化图书的人很少,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就更少了。《指尖上的光明》让我突破了这个极限。

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眼科学术年会如期在美丽的杭州举行,9月13日,在会展大厅爱尔康展台30位中国眼科医生,更确切地说是30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大咖如约到场,为《指尖上的光明》做首发仪式。

我是陪同李筱荣教授来参加这个仪式的,目的很简单,能否免费领到一册。策划人、出版公司领导、主编和部分专家分别作了首发仪式致辞,我以为到结束时该免费送书了,但听说需要在明天的签字售书会上购买。在这个喧闹的时代,读书的人已经不多了,还会有花钱买书的。第二天的签字售书会上,我惊呆了,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也是在此时我有幸得到一本。在回天津的高铁上,我把这本书拿出来,一是想看看这本书里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二来是打发高铁上漫长的5个小时。

当我读下去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书中30位大咖的话不断地击打着我的内心深处,不时地眼圈泛红,不时地想想自己,不时地想起我最近读的几本书,郎景和教授著的《一个医生的故事》、美国哈弗医学院外科副教授阿图葛文德医生著的《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和《最好的告别》系列丛书。

多日来开会的辛劳,眼睛涩的都快转不动了,也没能让我放下手中的书。每每读到一位专家,就想起他们的样子,黎教授的干脆利落、雷厉风行,李筱荣教授的温文尔雅,徐格致教授的慢条斯理,等等,他们的样子就会浮现在眼前。直到高铁到达天津南站,我才放下手中的书,此时我也读到了患者送给赵培泉教授的那首诗《从圣洁飞来---致新华医院眼科主任赵培泉》。

哲学始于医学,医学归隐于哲学。书中每位教授均讲述了自己的从医之路,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总体上说都是从传承中升华,到人文思考。这让我想起郎景和教授书中的话,高远之势,在于巨人肩托之功;雷霆之力,赖于大地含蕴之能。每位医生的成长都绕不开这个成长曲线。

医学之美在于思维之花的绽放,从不思(老师教、学生练)到寻思,从浅思到深思,从顺思到反思,从技术之思到哲理之思。生命必须穿越复杂性(混乱、麻烦、不确定性、偶然性、多样性),然后追逐纯美的境界,但完美永远无法抵达,生命必然走向涅槃。

从传承中升华创新、到对每一位患者的人文关怀,直至公共卫生高度关注疾病,是本书中的精髓。每位教授都感恩引领自己进入眼科的导师,为自己指明道路的先人。创新,是每一位医生的行医灵魂,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包括主动及时吸纳引进新技术、新理念,也包括自己在顺思反思后的创新。

王方教授的不是王方成就了患者,而是患者成就了王方,王常观教授的对患者的同情心是医生医德的具体体现,卢海教授的我觉得这对病人是不公平的,他只是挂了号,排序晚了一点,但他应该和第一个病人享有同等的权利,而不应该说我很累了,这些都是教授们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医学不是冰冷的设备和手术刀,而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以及每个生命个体所牵涉的社会。我们为之努力的哪怕是从眼球萎缩到不萎缩,从无光感到有光感,都会改变每个个体的生命意义,从轻生到愿意活下去、到不至于家庭破裂、到家庭支撑,到为社会做贡献。

书中提到最多的几种疾病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尤其是烟花爆竹爆炸伤)和眼内肿瘤,而且都提到从公共卫生的高度来关注疾病。其实这也是从医之路的至高思考。再多、再高超的医生永远也治不完所有的病人,只有从公共卫生角度来早期预防和筛查,降低患病人群和减少晚期患者才是最终的目标。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医生的天性和本职,我们不希望看到更多病人。

医学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接纳临床的复杂性,预设一份豁达,才能体验技术征服、超越后的愉悦;才能体验到医术是心术,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一半是直觉思维,一半是循证思维,一会儿是直觉后的循证,一会儿是循证后的直觉。

医学的奥妙就在于超越不确定性去追求完美。病人因为无法确诊而惶恐不安 ,医生因为不能确诊而左右为难,医疗费用因为不确定性的探究而节节攀升,社会舆论因为不确定性而质疑医学的科学性。在形形色色的不确定性中煎熬,医生应该转变自己的态度,不把呈现确定性作为职业的唯一价值,以友善与共情去安抚惶惑的病人和躁动的家属。谈到这里,就要说说医患关系。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时代,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医患关系融洽的例子,黎教授收到的去世后患者的花茶、唐仕波教授的三牛、徐格致教授吃的小米做的锅巴很香,等等。医患关系紧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有制度问题、管理问题、服务问题、技术问题、医学本质问题。有些问题不是我们医生个体能解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会有一天会逐步完善的。

从医生个体来说,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以了。说到对得起良心,谈何容易,医生需要从技术和医德两方面不断修炼。严把医疗质量关是降低医患矛盾的最主要的保障。古代中医将医生分为上医、中医和下医,这是从预防医学角度来分的,其实当下我们医生也可分为上医、中医和下医,上医是指医术好且擅于安抚患者,中医指医术相对较差但擅于安抚患者,下医指医术差又不会安抚患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不断修炼将自己提升到最好的水平。限于每个医生的勤奋程度、个人能力和天赋,每位医生的诊治水平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我们尽力了就对得起良心了。良好的医德是可以逐步培养的,从患者的角度想问题,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会满意的。满意的治疗效果加上良好的医德,我相信在您手中的医患关系一定错不了。蛮不讲理的患者是存在,毕竟为数甚少,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通情达理的。医患矛盾的产生肯定存在客观的原因,但我们也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反省自己,我们的服务态度是不是不好、诊疗流程是否存在瑕疵、我们的决断是否及时和正确。不断反省、不断提高,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

最后谈谈作为一名医生应具有的素质。惠教授提到四字箴言正、勤、慧、定,郎景和教授也提到医生的四字决戒、慎、恐、惧,还有当代医生应具有的素质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流者,等等,都是对医生一生行医的诫勉。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就更不易了,其实外科干的是手艺活,需要具备鹰眼、狮心、女人手,蕴含着高度的技巧化,流淌着手艺思维。

同行们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付出、奉献、不断学习、不辛劳苦。没有节假日、随叫随到、上班前的病例讨论、下班后的业务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没有哪个行业能体会到患者痊愈后带给您的那份幸福。加油吧,为了患者对您的那份期许、为了祖国的医药事业,我们在努力。

最后以郎景和教授的的一句话结尾,我们不能保证治疗好每一个病人,但要保证好好治疗每一个病人。

《怎样成为优秀教师》读书体会


《怎样成为优秀教师》读书体会

人的一生要面对的事情实在太多,人们常感叹最近又有多少不如意、不顺心。是的,面对工作的困扰,家庭的琐碎之事,人情事故朋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等等。要面对这么多事情,如何去面对、去解决,我想对任何事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不带任何私心和奢求,往往就会迎刃而解,矛盾和心结自然就打开。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保持一颗平常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所以,主宰人的感觉的并非欢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平静。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藉与欣喜。

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你会由衷的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眉头紧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保持一颗平常心,你会明月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以后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平常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向自我挑战,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和力量!

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要有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在物质利诱面前不动心、思想上不糊涂、政治上不动摇的良好心态和为官之德。

保持一颗平常心,必须坚定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考验。

《怎样成为优秀教师》读书笔记


《怎样成为优秀教师》读书笔记

宽容的力量

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怎样成为优秀教师》这本书,确实令我获益良多。

这本书理论结合实际,以典型的案例揭示了深刻的教育道理,同时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专业的点评,确实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实践依据。书中所有案例里,老师工作的成功之处,我有两点最深切的体会。

首先是爱。书中提到教师付出的爱需要有母亲般的温暖,需要有母亲般的无私。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平凡的文字2024,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的心灵,需要老师用爱心来浇灌,缺少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爱心的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教师的爱使学生感悟了人间真、善、美,使学生扬起了自信的风帆,使学生坚定了胜利的勇气,使学生心里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正因为是有了爱,教师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也正因为是有了爱,教师才能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与沟通;更因为是有了爱,教师才能让学生处处感受关心和呵护,才会把心灵之门向我们敞开,并能及时接受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其次,就是对学生要宽容。书中提到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容更是一种智慧、力量、爱、体谅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代表了心灵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的确,宽容是我们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吧,由此可见宽容的力量是无限强大的。然而,宽容绝不等同于放松。我们是在用爱心净化世界,绝不是含着眼泪退避三舍,让学生在爱与宽容体会到良药不苦口,乐于接受教师的谆谆教诲。

总之老师的工作是细心的,无形的,又是长期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真爱无私,宽容为怀,用我们无限的爱和宽容的心去启发、引导孩子们,他们就会一天比一天进步!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3000字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3000字: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读纸质化图书的人很少,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就更少了。《指尖上的光明》让我突破了这个极限。

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眼科学术年会如期在美丽的杭州举行,9月13日,在会展大厅爱尔康展台30位中国眼科医生,更确切地说是30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大咖如约到场,为《指尖上的光明》做首发仪式。

我是陪同李筱荣教授来参加这个仪式的,目的很简单,能否免费领到一册。策划人、出版公司领导、主编和部分专家分别作了首发仪式致辞,我以为到结束时该免费送书了,但听说需要在明天的签字售书会上购买。在这个喧闹的时代,读书的人已经不多了,还会有花钱买书的。第二天的签字售书会上,我惊呆了,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也是在此时我有幸得到一本。在回天津的高铁上,我把这本书拿出来,一是想看看这本书里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二来是打发高铁上漫长的5个小时。

当我读下去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书中30位大咖的话不断地击打着我的内心深处,不时地眼圈泛红,不时地想想自己,不时地想起我最近读的几本书,郎景和教授著的《一个医生的故事》、美国哈弗医学院外科副教授阿图·葛文德医生著的《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和《最好的告别》系列丛书。

多日来开会的辛劳,眼睛涩的都快转不动了,也没能让我放下手中的书。每每读到一位专家,就想起他们的样子,黎教授的干脆利落、雷厉风行,李筱荣教授的温文尔雅,徐格致教授的慢条斯理,等等,他们的样子就会浮现在眼前。直到高铁到达天津南站,我才放下手中的书,此时我也读到了患者送给赵培泉教授的那首诗《从圣洁飞来---致新华医院眼科主任赵培泉》。

哲学始于医学,医学归隐于哲学。书中每位教授均讲述了自己的从医之路,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总体上说都是从传承中升华,到人文思考。这让我想起郎景和教授书中的话,高远之势,在于巨人肩托之功;雷霆之力,赖于大地含蕴之能。每位医生的成长都绕不开这个成长曲线。

医学之美在于思维之花的绽放,从不思(老师教、学生练)到寻思,从浅思到深思,从顺思到反思,从技术之思到哲理之思。生命必须穿越复杂性(混乱、麻烦、不确定性、偶然性、多样性),然后追逐纯美的境界,但完美永远无法抵达,生命必然走向涅槃。

从传承中升华创新、到对每一位患者的人文关怀,直至公共卫生高度关注疾病,是本书中的精髓。每位教授都感恩引领自己进入眼科的导师,为自己指明道路的先人。创新,是每一位医生的行医灵魂,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包括主动及时吸纳引进新技术、新理念,也包括自己在顺思反思后的创新。

王方教授的“不是王方成就了患者,而是患者成就了王方”,王常观教授的“对患者的同情心是医生医德的具体体现”,卢海教授的“我觉得这对病人是不公平的,他只是挂了号,排序晚了一点,但他应该和第一个病人享有同等的权利,而不应该说我很累了”,这些都是教授们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医学不是冰冷的设备和手术刀,而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以及每个生命个体所牵涉的社会。我们为之努力的哪怕是从眼球萎缩到不萎缩,从无光感到有光感,都会改变每个个体的生命意义,从轻生到愿意活下去、到不至于家庭破裂、到家庭支撑,到为社会做贡献。

书中提到最多的几种疾病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尤其是烟花爆竹爆炸伤)和眼内肿瘤,而且都提到从公共卫生的高度来关注疾病。其实这也是从医之路的至高思考。再多、再高超的医生永远也治不完所有的病人,只有从公共卫生角度来早期预防和筛查,降低患病人群和减少晚期患者才是最终的目标。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医生的天性和本职,我们不希望看到更多病人。

医学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接纳临床的复杂性,预设一份豁达,才能体验技术征服、超越后的愉悦;才能体验到医术是心术,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一半是直觉思维,一半是循证思维,一会儿是直觉后的循证,一会儿是循证后的直觉。

医学的奥妙就在于超越不确定性去追求完美。病人因为无法确诊而惶恐不安,医生因为不能确诊而左右为难,医疗费用因为不确定性的探究而节节攀升,社会舆论因为不确定性而质疑医学的科学性。在形形色色的不确定性中煎熬,医生应该转变自己的态度,不把呈现确定性作为职业的唯一价值,以友善与共情去安抚惶惑的病人和躁动的家属。谈到这里,就要说说医患关系。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时代,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医患关系融洽的例子,黎教授收到的去世后患者的花茶、唐仕波教授的“三牛”、徐格致教授吃的小米做的锅巴很香,等等。医患关系紧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有制度问题、管理问题、服务问题、技术问题、医学本质问题。有些问题不是我们医生个体能解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会有一天会逐步完善的。

从医生个体来说,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以了。说到对得起良心,谈何容易,医生需要从技术和医德两方面不断修炼。严把医疗质量关是降低医患矛盾的最主要的保障。古代中医将医生分为上医、中医和下医,这是从预防医学角度来分的,其实当下我们医生也可分为“上医、中医和下医”,上医是指医术好且擅于安抚患者,中医指医术相对较差但擅于安抚患者,下医指医术差又不会安抚患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不断修炼将自己提升到“最好的水平”。限于每个医生的勤奋程度、个人能力和天赋,每位医生的诊治水平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我们尽力了就对得起良心了。良好的医德是可以逐步培养的,从患者的角度想问题,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会满意的。满意的治疗效果加上良好的医德,我相信在您手中的医患关系一定错不了。蛮不讲理的患者是存在,毕竟为数甚少,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通情达理的。医患矛盾的产生肯定存在客观的原因,但我们也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反省自己,我们的服务态度是不是不好、诊疗流程是否存在瑕疵、我们的决断是否及时和正确。不断反省、不断提高,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

最后谈谈作为一名医生应具有的素质。惠教授提到四字箴言“正、勤、慧、定”,郎景和教授也提到医生的四字决“戒、慎、恐、惧”,还有当代医生应具有的素质“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流者”,等等,都是对医生一生行医的诫勉。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就更不易了,其实外科干的是手艺活,需要具备鹰眼、狮心、女人手,蕴含着高度的技巧化,流淌着手艺思维。

同行们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付出、奉献、不断学习、不辛劳苦。没有节假日、随叫随到、上班前的病例讨论、下班后的业务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没有哪个行业能体会到患者痊愈后带给您的那份幸福。加油吧,为了患者对您的那份期许、为了祖国的医药事业,我们在努力。

最后以郎景和教授的的一句话结尾,我们不能保证治疗好每一个病人,但要保证好好治疗每一个病人。作者:刘巨平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怎样成为优秀教师》有感:如何做一个快乐的老师”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