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3000字
读文化苦旅有感3000字 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 2019-11-06
我读《文化苦旅》。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我读《文化苦旅》
每每合上这本书,我的心里总是有一抹酸涩的、似曾相识的恍惚的感觉,挥之不去。这是被作者那种怀揣天下、悲天悯人的胸怀在抑郁中膨胀的情感所感染,夹杂着难以名状的无奈。
就拿给我印象最深得《道士塔》来说吧。
我感伤于作者所见的这座道士塔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静白;感伤于王道士的彻骨的麻木贪图蝇头小利而将民族利益全然弃置不顾;也感伤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物质上的,精神上的。
就是在这座破败的塔前,就是在这座写满了屈辱的历史的塔前,终于有一个人用心去走过。作为一个爱国文人,没有什么比卖国求荣更被他厌恶的了。在这身心俱痛的苦旅中,他用笔者杆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作为读者,搭载着作者的动人心弦的文字,跟着他一起笑,一起哭,不经意间把一个个生僻的角落,变成我心目中的故乡,只是总伴随着些许意料之外的起伏跌宕。爱国热情,被一次次地唤起;心中描写道德的防御底线,也一次次地被冲破。合上书,留下一个黯然神伤的我,和心中念念不忘的故乡
正是因为读过这些文章的沉重,叫我很难有办法把阅读坚持下去。猛然间发现,我从这本书里隐隐看到了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的影子,并不是说作者相互抄袭,而是对于中华民族的爱恨交织的感情都贯穿在他们的文章中。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似乎已经说得太久,有些乏了。
中国的江山好的一塌糊涂有白色浪滩、贝壳拥挤的天涯、海角,有像调色盘中那样深蓝的九寨沟的水,有浓郁着古老祥和的气息的平遥古城这些只是我所走过的地方罢了,我知道我的足迹还没有遍及到祖国更好的土地上。真心希望,作者和我的奢望能变为现实,也让今后的旅行成为纯粹的游山玩水,别再布满如此多的惹人心伤的苦难。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900字读后感《文化苦旅》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900字读后感《文化苦旅》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
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
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推而广之,人口必会猛增,地球要超载了!若这个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减,就太缺乏趣味了,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个地球岂不停止转动了。
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尤其在坟前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还是赞叹?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
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尽管生不算很美,要考虑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人们让他们的人生终结在那一刹那,净化了悲剧,同时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样的离别或许更深刻吧。描写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让余先生继续写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体验我远远还没有体验完的人生。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欣赏
《文化苦旅》一书由余秋雨所著,是作者的散文合集,记录了他外出考察时所经历的地方。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欣赏。

本书作者余秋雨,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作者大名早已闻之,但从未认真拜读过其大作,当时从刘老师处买来这本书原意是想熏陶孩子读,不想我自己也才看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书中景点好多都没听过,所以要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也或许还是自己无法静下心来细细欣赏,终于与此书的缘分在十月份才展开。
本书看似是在写一个个旅游景点,但大量拟人手法的使用让你感觉那山那水那风那雨不只是山水和风雨,他们也和人一样,有故事,有情感,有悲欢离合。每一处风景都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承载,每一个地方都有中国文人的历史足迹。慢慢读来,每一篇都惹人怀思,而作者更是直言不讳,发出很多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人物的质疑和诘问,让我不得不感叹大师的手笔就是不一样,佩服作者渊博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赞叹作者对中国历史古迹的追思和求索!
爱上一座城,爱她的历史和沧桑。
先生写《西湖梦》,我想到我的西湖梦,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耳熟能详,西湖十景的图片也浏览多次,杭州西湖早已驰名中外,我怎能不向往之。但真的置身其中,也就不过如此,真是看景不如听景!但若稍微了解一下西湖成名的历史资料就知道,很多人并不单单是冲着西湖的自然风光去的,更是踏着苏东坡和白居易的足迹去看一看那份历史的厚重,循着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之桥去找一找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的美好!而今的苏堤白堤早已失去了初建的功用,不必再用来浚湖疏淤,但行于之上,心中的骄傲仍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国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所建的苏堤啊。余秋雨先生最畅意的也是独个儿漫步苏堤,没有压抑和感慨,有的是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平适,鸟鸣自如,感受到了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西湖,不得不想到的就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她们爱情始于西湖,也终于西湖。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必须西湖水干,雷锋塔倒方可出塔,读她们的故事,就是愤恨,白娘子不修仙,不当妖,就想成为普通人,守护自己的相公和孩儿怎么就那么难?看《新白娘子传奇》,有谁不是鼻涕一把泪一把,期待着她们一家团聚!1924年9月,雷峰塔终于倒掉了,西湖水未干,不知白娘子是否已经顺利出塔,如愿成人了呢?鲁迅先生一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沉浸在一个传说故事里,所谓何由?余秋雨先生一语中的,雷峰塔的倒掉,这或许能证明,白娘娘和雷峰塔的较量,关系着中国精神文化的决裂和更新?
写完西湖梦,着实不知道从何落笔了,是写写有名的都江堰,还是寂寞的天柱山,是聊聊江南小镇的静好,还是说说天一阁的风雨,这些地方,我都没去过,有的也是第一次听说,我想我写不出来作者的那份初心,让大家感受那轰鸣的江水便是李冰至圣至善的遗言,感受哀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的天柱山,感受大隐隐于市的江南小镇,感受范氏天一阁在四百年风雨飘摇中的传承!
作者一番漂泊旅程,带给我们沉重的历史气息和久远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由衷的喟叹,默默无语的大()地上自然人文历史的混沌交融吞吐千年,仍然会让人感怀至今!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读后感模板: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模板:文化苦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这个人时,我才只有一年级,偶尔在《语文新天地》上见过他的名字。而现在,我则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中,细细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外国文明的盛兴、衰落。余秋雨将它们讲述地栩栩如生,他游历四方,将所有的感悟都写了下来,便有了此书。书中的苦并非肉体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事物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人生的真谛。作者以艺术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惨不忍睹,壮丽,凄惨的画面:王道士王圆?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数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飞天古壁画被王圆?用石灰刷白:这样才干净。阳关古址一片凄凉、荒无人烟,一望无边的古战场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过去很多人都不重视,中华伟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那些人:求求你们,不要再这样了!这些都是艺术瑰宝呀!但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再大的发泄也是空气一堆,换来的是他们一脸茫然
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范文: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你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这个人时,我才只有一年级,偶尔在《语文新天地》上见过他的名字。而现在,我则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中,细细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外国文明的盛兴、衰落。余秋雨将它们讲述地栩栩如生,他游历四方,将所有的感悟都写了下来,便有了此书。书中的苦并非肉体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事物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人生的真谛。作者以艺术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惨不忍睹,壮丽,凄惨的画面:王道士王圆?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数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飞天古壁画被王圆?用石灰刷白:这样才干净。阳关古址一片凄凉、荒无人烟,一望无边的古战场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过去很多人都不重视,中华伟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那些人:求求你们,不要再这样了!这些都是艺术瑰宝呀!但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再大的发泄也是空气一堆,换来的是他们一脸茫然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模板: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你
中学生文化苦旅读后感:且行且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这是对中国文化探索出来的结果,带我们走进世界多彩的文化,同时也对作者这种精神感到敬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中学生文化苦旅读后感:且行且吟。

路为纸,地成册;行为笔,心当墨。
题记
乘一只纸舟,踏一路荒芜,把历史的尘埃变幻出沧桑的色泽。走走停停,品味苦涩,俯首取一勺秋水,自万代浮生多少悲欢,酿成一盅文化醇香。
他从敦煌走来,在大漠孤烟间远眺落日下的莫高窟,感叹磨蚀了风华的阳关,乘一叶扁舟南下,路过壮美的三峡,品白发苏州。他是文化的苦行者,用笔记录那文化长流曾经留下的印记。
通过他文字,我们看到中国好些曾经的辉煌,仅仅是敦煌的璀璨足以让中国在久远的世纪里于世界文明史上闪耀。而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们用笔尖刻画、用生命堆砌出的不朽成就,让后人惊艳,让中国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之骄傲。上天不仅赐予中国人聪慧而富有有哲理的头脑,更给予了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景,用庐山的云雾点染诗意,用西湖的秀美增添柔情,用狼山的巍峨平添豪气,用山山水水孕育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缓缓流淌。
而作者不止步于华丽的表面,一路风尘仆仆,踏遍千山万水,他在山水中解读历史,在历史里解读文化。那双锐利的双眼,更看到落日中的道士塔,歪扭着被映照出血红色,好像一个可笑的标志,藏着屈辱的历史。难道泱泱大国就容不下几本书吗?难道所有人的双眼都被利益蒙住了吗?难道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看着本国的文化被放进他国的博物馆,无奈地买回缩微胶卷埋头研究了吗?
他看到天一阁的层层围墙,围住文化传承的凄苦悲怆,小小的书阁承载的历史的重量太沉、太重。世代的族人,用严苛的族法守护着祖辈遗留的珍贵遗产。世上多少藏书,或流失于海外,或杳无音信。岁月将古拙的裂痕爬上旧时的木窗。风过纸颤,徒留一声叹息
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曾经,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得荒芜,历史的尘埃是留不住的。多少学者沉浸在凭吊的误伤里,永远无法正视现实,从废墟中走出来。()而作者从历史的风云中走过,用宽大的胸怀、宁静的心境和严谨的态度坦然看待这一切,触摸废墟,感叹曾经的华美,静静思考,人、文化、历史、天地自然的关系。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只有真正读懂了历史的人,才能有勇气眺望未来前进的方向。
他从上海外白渡桥的影子里经过,和外滩上遗留的近找西方建筑们对视,终于走进浦东,走上盘旋的高架桥,走进上海蜂捅的人群中,抓住时代的潮流,去感受、去体验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形成的崭新的文化,欣赏文化的天空中那独树一帜的全新色彩。
他从古老的驼玲声里走来,向高楼大厦间走去。
他从小桥流水间走来,向车笛喧嚣中走去。
行者,永不止步;文化,永不停息。脚步已超越时空的限制,由心灵做一次历史的漫游、文化的苦旅。
也曾害怕没什么能阻挡文明的终将流逝,不过幸好,有人以行为笔,以心当墨,写下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感悟,唤醒了人们沉睡的文化灵魂。
我们应当感激,曾经还有这样一个人,在文化的长河畔且行且呤,空谷传响,歌声嘹亮。
我了解的电影文化
我了解的电影文化
三年级寒假期间,我勇当了《大声说“不”》微电影的小演员。拍摄完毕后,我还久久地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与此同时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家中,我兴高采烈地跟姥姥说:“姥姥,你年龄这么大了,当没当过微电影的主角呢?”姥姥摇头回答:“你们现在生活的年代,科技真是越来越发达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生都能当小演员了。”我不理解姥姥说的话,便问到:“在你小时候,电影不也是这样的吗?有什么好质疑的呢?”姥姥笑着拉着我的手,说:“我给你讲讲我小时候是怎么看电影的。”我好奇地坐在姥姥身边。“我小时候住的村里,看的都是露天电影。一般都在晒谷场找好一块空地,用两三根竹竿的顶部,撑起一块白色的幕布,再摆上机器,调试好角度,就可以放映电影了。但万一不幸地遇到坏天气,一般都得提前散场或者改期,电影就看不成了。”听到这,我抑制不住心里的兴奋说:“姥姥,现在的电影院特别高大上,一个电影棚有几百个座位,有的座位还可以随意调整。每个影院的屏幕足有六七十平方米那么大呢。我看过的3D巨幕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就感觉自己身在其中一样。画面特别漂亮,音响效果超级逼真。
这时,妈妈说:“你不是去过长影世纪城吗?查阅过长春电影的历史吗?给姥姥讲一讲!”我想:也对啊,姥姥不知道,我就讲给她听。于是,我对姥姥说:“长春是座电影城,1946年10月1日,在“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10月2日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它是中国电影的摇篮。1985年长春电影城正式建立,占地20000平方米,它有“六宫一店”。1992年,长春有了一张新名片——中国长春电影节,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电影节。2003年建立了长影世纪城。那次学校组织我们去游玩,我在里面体验了古堡惊魂、巨幕影院、斗转星移等等,这些都是特效电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有个华夏翱翔,它是飞翔式穹幕影院,体验舱可180度旋转,同步可跃至5层楼的空中,去体验各种飞行。
姥姥听着我的介绍,频频点头地说:“多亏我外孙女,要不姥姥还不知道这些知识呢!长春电影的发展,真是姥姥想象不到的啊!”我望着姥姥那满足的表情,说:“姥姥,等我带着你去长春电影制片厂、去长影世界城,去看3D电影让你亲自体验一下。”姥姥幸福地笑了,妈妈摸着我的头,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读《扬州历史文化60问》有感
此书,以历史详实描述了古老扬州2500年来的魅力四射及摇曳多姿,似一阵清香扑面而来,似一股清泉沁入心脾;此书,以千字文成篇,笔调闲婉、词语雅丽,字里行间说透了扬州历史掌故。
读经典,说书香扬城
——读《扬州历史文化60问》有感
本期为你荐书人:陶功美
(江都区职教集团教师)
世界读书日,聆听百家讲坛郦波老师《读书与人生》讲座。他隆重推荐阅读图书13册,其中有《扬州历史文化60问》。我急切想了解此书内容,火速联系书店,满心欢喜期待好消息反馈。一时半晌没有反应,不能"坐以待毙",又微信留言二三位好友。把60问说成600问,也未在意瑕疵。朋友很快得到了此书,没有我的份。心痒痒誓不罢休,找到了一位高大上领导,算找对人了。不日,他便亲自上门"波斯献宝",把带着体温的《扬州历史文化60问》送给了我。我如获珍宝,也幸福得一塌糊涂,挑灯夜战一览无余。
悦读这本书,扬州映象在心灵深处打下了坚实的烙印。对门前的芍药,岸边的垂柳,朗朗上口的小调《茉莉花》,花柳曲共同成就了烟花三月的解说词;唐朝盛世,以"扬一益二"著称,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交流使者鉴真东渡日本,引领大唐文化根深蒂固住在了日本百姓人家;大食国友好传教士默罕默德第16世裔孙普哈丁,为穆斯林建了友好仙鹤寺,使中外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意大利马可波罗纪念馆,韩国崔智远纪念馆,是中外友谊的友好见证;维扬菜肴,大到新中国"开国大宴"数第一,小到扬州人清晨喜皮包水,唇齿留香使维扬菜修成四大菜系之一;隋炀帝缘何三下扬州?文人墨客欧阳修缘何修建平山?目的各一。开挖奔流不息的大运河,是先人独具慧眼为世界遗产奠基;"扬州八怪"怪在自成一家,名著《红楼梦》人物,收藏(清)四库全书,说明扬州历史文化与名人同在,从而诞生了文学巨匠朱自清及众多院士。哦!他们源于"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精英豪杰;扬派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和园的春夏秋冬(假山),晚晴第一园(何园),扬淮盐商的古色古香后花园为现代扬州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举世闻名的"五亭桥",起初俗称"莲花桥",是因架在莲花埂上,改口"接驾桥",是因迎接天子驾到,"五亭桥"自清代就远近闻名为旅游胜地;繁华的文昌路,身临其境方知集历史、古建筑、商品琳琅满目为一体,独享"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美誉。
此书,以历史详实描述了古老扬州2500年来的魅力四射及摇曳多姿,似一阵清香扑面而来,似一股清泉沁入心脾;此书,以千字文成篇,笔调闲婉、词语雅丽,字里行间说透了扬州历史掌故里的伟大创造、英雄辈出、名人荟萃,精彩纷呈且淋漓尽致,使得扬州典故易懂易记,烂熟于心爱不释手。
我,打小从新疆天山脚下来,扬州仙女庙是我的第二故乡。品读《扬州历史文化60问》后,方能算得上半个地道的扬州人,倍感自豪!口若悬河以得天独厚的身份,在课上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学生们探讨扬州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学生多数来自乡镇农村,有很多尚未去过扬州,我的精美故事传承,使学生们深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越发来劲,再以口头讲诉扬州历史文化,为他们揭开了扬州历史文化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们浓郁的兴趣。意犹未尽时,烟花三月上扬州,如蝶般落在扬州如诗如画的景观里,成为画中人。与同学们牵手其间,在栖灵塔上远眺,在宋夹城下仰望,在瘦西湖上泛舟,在保障河边徜徉,在汉墓前席地而坐。兴趣盎然逛园林、攀平山、穿古巷、观木偶、说评话、听扬剧、弹古琴、唱小调,风土人情如数家珍。《扬州历史文化60问》,从课堂渗透到景区延伸,和同学们共享无穷无尽的乐趣和那份热衷对扬州历史文化的执着追溯,演绎自信与收获颇丰。
走进24小时城市书房,再次回想郦波老师的讲座。郦波老师称: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心脏。我和同学们坐在书房里,给灵魂找个伴,展开历史画卷《扬州历史文化60问》,您问得好,问得妙,问到月亮城,问到仙女庙,问到我骄傲!师生同声阅读精致幸福、美轮美奂的书香扬州,声声入耳、入脑入心。
来源:知行龙川
读企业文化《德胜员工守则》感悟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读企业文化《德胜员工守则》感悟
综观这本书的内容,这是一个把价值观融进了制度规范的企业,把制度规范做到极细致的企业,把制度做成文化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烙进了每个员工心里的企业。也就是说在德胜,制度和文化不再是两张不相关的皮,而是合而为一。
《德胜员工守则》毫无疑问地强调制度化管理的不可替代性,令人不由不感叹其捍卫制度之不可侵犯性的坚决态度。守则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琐碎,像中小学生守则,甚至详尽到了刷牙、洗澡、理发的次数、不得出入网吧等条文,要求每一个员工甚至管理层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初看之下,让人觉得十分苛刻,缺乏人性化管理的意味。但是看到描写企业文化的篇章,看到聂圣哲总监的讲话记录,慢慢有了这样的感觉,这些琐碎的条文,苛刻的纪律,对于德胜集团来说,十分重要,是成功的基石。严格而琐屑的规定,是为了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认真负责的习惯。对于一个大部分员工脱胎于最朴实的农民的企业而言,这些详尽的条文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德胜公司长着民工的脸庞,却有着白领素质的员工,也恰恰成了这些繁文缛节合理性的有力佐证。这种制度的约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文化,这是一种从个人到个人的回归。这种回归对于德胜集团来说,十分重要,是成功的基石。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一个企业,都必须有一个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只有遵循这个制度,我们才能引领时代潮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德胜公司的崛起,同样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制度对于一个不自觉的人而言,或许是一种制约、一种束缚;而对于一个自觉的人来说,则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