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爱的艺术读后感书评欣赏。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观赏的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爱的艺术读后感书评欣赏,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爱的艺术》是一部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弗洛姆把爱看成一种艺术,展现了完满形态的爱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标准。在本书中他还探讨了爱情的起源,描述了爱的能力及实现途径。

一、爱情的本质和完满形态

首先从概念化的角度讲,他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从另一段话中更能看出爱情的本质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以下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从第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弗洛姆要求人应该有一种基于整体人格的创造性的爱。这种整体人格不是指一个人各部分之和,整体不是多个元素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无论是整体主义心理学,还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还是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还是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强调人的整体性。弗洛姆认为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人的任何有意识行为都是整体人格作出的行为。正如他多次强调圣经里的爱你的邻人他把爱情的产生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和整体人格之下,因此接下来他讨论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具备了这些层面的爱才有能力去爱某个具体的人,爱某个具体的人是个体爱的能力的集中和体现。

弗洛姆所说的创造性是爱的一种表现,除了给之外,还包括关心、尊敬、责任感和了解。这里的创造性我更愿意理解为成长性,爱情及水到渠成的婚姻直到人的生命尽头,都必须有成长的不断更新的属性。成长型的爱体现了一种梯度,创造性是这个梯度中不同阶段的共同特质,它为爱情提供了新鲜度和稳固性基础。

第二段话阐释了完满爱情的形态,能否实现还有很多限定条件。

二、爱情的起源

弗洛姆认为爱情是克服人的孤寂和实现人与人的结合,除了这种普遍性的、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要求外,还有一个具有生物性的要求,那就是阴性和阳性的结合。

爱情的原动力我始终认为首先是基于生物性需求,比如以男性视角看到一个合乎个人审美的女孩出现,马上就会被吸引,想接近她、了解她、征服她并脑补恋爱婚姻的全部经过或部分经过。性萌动期,即青春期青年期或称为有性欲期这种欲望的强烈远远超过性欲弱化的中年期(性欲弱化的中年期甚至对漂亮女孩无动于衷)。弗洛伊德初期思想认为性驱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弗洛姆认为是避免孤独,我以为避免孤独显然是出于一种功能性的目的,而且两个人的结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孤独而不能清除孤独,人的孤独是注定的。爱情只会让孤独的力量暂时消退或让个人孤独由两个人分担从而在感觉上孤独减缓了。爱情的产生基于性、人类的繁衍,其次才是人格层面的互融,前者已经内化到无意识当中,成为一种自觉的本能。而作为人类幸福的最重要象征,完满爱情是基于人类的生物学本能,进而融入人类文化的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感情。

三、爱情的误解、限定及实现途径

弗洛姆认为人们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前者正如前面所述,爱情产生于人类整体的创造性,爱情首先应该是具备爱的能力,其次才是爱某个具体的人。后者弗洛姆表达得很准确。强烈而炽热的爱只具有短暂性。激情的短暂性是公认的事实,他认为如痴如醉的入迷只是证明了过去是多么的寂寞。当然完满形态的爱情也有激情,与前一种昙花一现的激情有质的区别。

弗洛姆还区别了假爱情:偶像化的爱情,把对爱情的渴望寄托在神化的对象身上失去了个人力量的觉悟失去了自我;还有一种是多愁善感的爱情,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想象中的爱情,就是一种替代品,这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情况,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通过消费这些东西可以使一切没有实现的对爱情、人与人结合的亲近的向往得到满足。

关于完满的爱情在当今社会消亡衰败弗洛姆作了深刻的分析,每一个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这个人的性格的影响。弗洛姆笔下的社会生活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何苦相似,情况可能还要严重。首先在工业化的社会中精细化的分工使普通人的始发创造性变成机械式的劳动,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方向不断萎缩,当然艺术家除外,还有极具创造性的个人。而在社会环境下,人类的爱情首当其冲变成一()种和经济活动等质的具备交易价值的行为。古时尚有郎才女貌,尚有穷书生勤读书考取功名,俏娘子痴痴等爱人。今天的爱情婚姻直接物欲化,房、车和彩礼一直是婚姻方面的热点。虽然进化心理学证明了男性和女性的择偶要求有其心理发展史,但像这种直接交易化的爱情婚姻是走向了极端。好在弗洛姆认识到但我们也还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就本身来说具有一个充满如此矛盾和不断变化的结构,从而使得人有一定的可能性保持个性不被同化,及个人活动的余地(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弗洛姆提出爱情的实现途径是:在一生中要自律;要有集中的能力;要有耐心;还要对所爱对象的极大的兴趣。

四、理想爱情的理想性

具备上述特征的个体首先是人类社会中的精英,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并有继续成长的可能。最好出生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有一对健全的父母,有民主的成长氛围,成人之后要意志自由,经济自由,要有个人独创性而不是循规蹈矩的生活,而这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就他的观点来看,爱情仍然是一种奢侈品,爱情的发生和维持依赖了太多的条件。目前社会的爱情婚姻仍然是男高女低的态势而不是基于平等,基于相互的倾慕。这里只就女性的低发表几句看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及就业率,家庭地位的提高造成了一个假象,女性已经提高了社会地位。女权主义早在上个世纪就吹起了争取女性地位的号角,实质上当今社会仍然是男权社会。女性的就业行业的狭窄,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根深蒂固,除了物欲化倾向(进化的选择以及由于社会地位和就业面的狭窄导致的安全感的缺乏),女性的低自尊和崇拜的情结(由家庭教养方式,成长环境中对性别角色的认同而促成)造成了低人一等的感觉并将社会的定型化认识内化,从而造成男女在爱情婚姻起点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使真正爱情的实现步履维艰。

其次,弗洛姆的乐观主义假设还受制于社会对于幸福可实现的限度,弗洛伊德认为现代文明压抑人的原始本能。而作为原始本能的核心性本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作为爱情原动力的性欲的压制必然导致双方的深层交流障碍而不能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幸福,因此幸福只能是过程中的幸福,受限制的幸福。当然纯粹的性不能作为人类爱情幸福与否的唯一指标,我们讨论的性也不是性放纵,而是指性和谐,是指摆脱某些文化禁忌的一种自如的性欲望的充分释放。本书以文化的视角探索人类的爱情而置生物性不顾,而且两个不同的个体不会因为性的结合就能将性高潮的融合延续到日常当中,融合-分离,难以达到真正的灵与肉的同一,基于性的爱情并没有想象得那样美好而持久,所以必须要重新诠释性的内涵,这里借用马尔库塞的话,性欲不等于爱欲,爱欲包括性欲、食欲、休息等所有生物欲望,爱欲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生命本能,爱欲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才能正向地促使社会的进步,人创造着社会,社会也创造着人,真正的爱情才有可能,而不是个体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各种规则。用爱欲来取代单纯的性的满足,双方的爱以一种交互的作用呈螺旋式上升,在不失去自我的情况下才有一线可能维持爱情的持续存在。

我没看过弗洛伊德的著作,只知道他是一个心理学家,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明明白白地否定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对于这一类论文式的书籍,作者常常提出一个他所倡导的理念,并为之论证。阅读的过程中,得谨防掉进非黑即白简单判断的误区里。但值得欣慰的是,它又提供了一个瞭望塔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问题,这些经验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因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我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走遍世界。

对于爱是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这一论点,在没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没这样想过。我也像书中提到的那样把爱的产生依附在特定的对象上,认为不是我们缺乏爱的能力,而是没遇到合适的对象。作者提出:爱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此处提到的爱没有那么狭隘,包括了诸如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多重含义。

在其中,我们发现:母亲这一角色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或者是积极的热爱情绪,或者是消极的恐惧情绪,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弗洛姆否定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或升华,是体内化学反应引起的一种压力的结果这一观点,认为性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列示了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等观点;与利己主义不同,爱自己并不排斥爱他人,两者可以平行存在;对于神爱部分的解释,则涉及了许多哲学概念和故事。

这本书不会在短时间内教你如何学会爱人,或者如何找到爱人,但又给你一些类似警示的东西,比如,不要把获得爱这一行为寄托在他人身上,以为结婚就可以缓解孤独只是个误解,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练习去爱的能力并为之付出努力,不要以为使用技巧就可以蒙骗过关,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有纪律地爱他人,当然也爱自己。

人生在世,我们体验到的最大的欢愉来自于爱,经历过的最深的伤害同样来自于爱。总有人在爱里付出,受伤,逃离,成长或绝望。我起初认为,爱应该是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后来才发现,爱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

直到我看见佛洛姆的这本《爱的艺术》,更加确定了后来的想法。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佛洛姆把爱情放在了一个特别的高度,他认为如果人们不能以某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孤独,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来源。我们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同一组人保持一致。买流行的衣服,看流行的电影,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常规让我们觉得安全。

每一天我们在做好自己的时候,都在等待灵魂的另一半,没有爱情,我们会始终觉得自己是残缺的,再坚强的人也是如此。

成熟的爱情该有的样子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成熟的爱情双方都具有完整和独立的人格。

成熟的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比得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愉快,同别人分享自己的兴趣、思想、知识、快乐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丰富了别人。

成熟爱情的形式:关心、责任心、尊重、认识。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回答。

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并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

德尔斐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了我们要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这也是所有心理学的渊源。爱情中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第二,我才能了解对方。

爱的实践

学会爱的首要条件是个体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这种集中的能力表现在一个人能不能单独待着,不做任何事。你可以尝试用冥想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比如每晚用十几分钟的时间轻松坐着,闭上眼睛,努力使自己眼前出现一片白色,排除一切干扰画面和念头,观察自己的呼吸。这是认识自己和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途径之一。

学会爱的第二点是克服自恋。自恋的人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身上,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活动,认为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自恋的人是没有爱别人的能力的,要学会爱,就要先放下自恋,学会关注对方、学会付出。

学会爱的最后一点是要实现客观性。客观性指的是对人和事抱开放的态度,实事求是看待事物,与外部世界有强烈联系。心理学上常说的精神病的所有形式就是没有客观性的极端形式。他们对客观事物没有开放的能力,现实只存在于他们的内心,就是他们的恐惧和欲望。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就是谦恭。这也是爱的先决条件之一。

我们都在追寻爱,然而爱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自我的完善,通过实践去发展这门技能。也许爱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认识、探索和学习,我也愿意通过爱成为更好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爱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欣赏


《爱的艺术》一书由埃里希弗罗姆所著,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爱这个深奥的话题,爱到底是什么?应该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吧。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爱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应许之地被描述为流奶与蜜之地,乳汁象征关心和肯定,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母爱真正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母亲对婴儿的爱,而在于对成长的孩子的爱。

第一阶段的母爱,是关心和责任。小小的婴儿离不开母亲的喂养、抚摸、拥抱。母亲全身心地爱着一切依靠着她的孩子,小手小脚小脸蛋怎么看怎么亲也不够。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咿呀咿呀,都叫母亲乐开了花;孩子要是感冒了发烧了,母亲的心悬在半空中,生怕TA病情加重。当孩子第一次喊出妈妈时,觉得再多的劳累也值了。

第二阶段的母爱,要灌输给孩子爱生命的态度,她对生活的爱会感染孩子。孩子的脑袋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天为什么是蓝的?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游泳?层出不穷的问题问得你焦头烂额,你要上班,要做家务,要抚育孩子,带TA去看花草树木、小猫小狗、河流山川,要绞尽脑汁回答TA的问题。在互动中,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体会世界和生命的美。

第三阶段,孩子长大了,TA要离开家,自己去闯荡世界,过自己的生活。母爱指向分离,原来融为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了,母亲要学会放手,希望并支持孩子离开她。

要尽力做到以上,才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而造成很多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我认为有几点:母亲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孩子、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母亲想控制孩子。

我小时候,妈妈生产劳动忙,没时间给我扎小辫,就给我剪超短的男生头,审美又奇怪,买一套墨蓝色的运动服让我穿,走在路上我都要哭了。迎面来了一对情侣,大声争辩着我到底是男是女,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跑上前让我给他们判输赢。在穿衣服剪头发这些事情上,从不在乎我的意见。

父母也没想我读太多书,留在他们身边很好。男朋友第一次进门就声明孩子以后必须跟我姓。去男朋友家过年让妈妈大发雷霆,说养我这么大,说跑就跑了,也不管他们两老口在家多冷清。她很伤心,感觉白养了我。

桩桩件件回忆起来,她也不是不爱我,就是希望我什么都听她的,她很怕我会离开她。

这也使我一直反思和警醒,让我下决心好好对待自己的孩子,不犯上面的错误。但也有犯错的时候,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件事。一次是小学二年级时,我跟女儿说,期末要是考得好(按她的成绩是可以的),就带她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玩。我原以为她会很开心,结果她非常不开心要是考不好,岂不是去不成了?从那以后,我不再奖赏她的成绩,顶多夸夸她。每年该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第二件发生在初一下学期,女儿数学成绩下降很多,补课也不见起色,我跟着辅导越看越急。有一次x+0.34x她都不知道等于多少,我怒火攻心劈头一顿吵,女儿哭了:我也想学好啊,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是不会做啊。超级无助,我的怒火霎时熄灭了。我的焦虑她感受到了,导致她的心情也很焦虑很紧张,越想做到就越做不到。等我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女儿的成绩也渐渐上升。

现在,女儿已经快要离开家上大学,虽然学习很紧张,她每天依旧开开心心的。她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已做好分离的准备。不管她以后考到哪里,上什么学校,我都会在她身后,祝福她踏上新的旅程。

爱捣蛋的所罗门读后感书评欣赏


《爱捣蛋的所罗门》是一部由英国作家凯瑟琳雷纳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一条名叫所罗门的鳄鱼于周围动物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好的图画书值得人一看再看,每看一遍都让人有新发现,个人觉得《爱捣蛋的所罗门》就是一本既值得孩子反复阅读,又可以供大人一再玩味的图画书。这本书由二十一出版社出版,英国雷纳作,范晓星译。全书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了一条鳄鱼所罗门调皮捣蛋的事:它把青蛙气得蹦上天,把蜻蜓气得团团转,把鹳鸟吓得使劲儿拍打翅膀。做完这些,所罗门还打算去吓唬河马,河马怒吼一声,反倒把所罗门吓得泄了气。这时,啪的一声,又来了一条鳄鱼,哇,一个捣蛋鬼变成了一对捣蛋鬼!作者叙述至此,我们合上书页,仍然能够想象后面发生的故事。

闲话少絮,言归正传,下面说说我是如何阅读这本书的。

01、读封面

读书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也要有程序,有仪式感。读一本新书就像拜访一位新朋友。封面就是新朋友家的院门,进门之前,你总要打量打量,从院门的风格上猜想一下新朋友的样貌,所以读一本书千万不能错过封面。《爱捣蛋的所罗门》的封面上画了一条绿色带彩点的鳄鱼,半张着嘴巴,小眼睛乱转,仿佛在打着什么坏主意。平摊开书,封底是鳄鱼的身体,前高后低。在这里,作者虽然没有画水,但仍然能让人感觉到水的存在。至此,封面表达出的信息有:

3.整本书感情基调是轻松幽默的,作者仿佛正以慈父般的目光凝视着封面上的捣蛋鬼,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捣蛋在这里已经脱离它本身的贬义色彩,蕴含着大人对孩子满满的爱,以及对他们天性的温柔以待。

02、读环衬

打开来,我()们会看到两面大红色的空白页,出版术语叫环衬。绿色的鳄鱼,大红色的环衬,色彩对比强烈,让人暗暗佩服作者的用色以及对儿童的了解鲜艳的颜色更能吸引儿童。大红色的环衬不着一字,仿佛一场精彩电影前的序幕,让人对故事充满期待。

爱和自由读后感书评欣赏


《爱和自由》是一部由孙瑞雪著作的书籍,被誉为是育儿圣经,书中对儿童的行为等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我们教育孩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凶网友都或多或少的看过这本书了,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恶意读后感书评欣赏


《恶意》是一部由东野圭吾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加贺恭一郎对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事件的调查以及一步步对真相的探索。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东野圭吾的书,陆陆续续也看了几本,每一本都很喜欢。《嫌疑人x的献身》让我惊艳了很久,没想到,同是悬疑推理类的《恶意》的精彩程度却完全不亚于它。

《恶意》的篇幅不长,围绕一桩命案展开。日本颇具人气的作家日高邦彦被发现死于家中,经侦定是熟人作案,然而几个嫌疑的对象均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案件侦破得很快,凶手是日高邦彦多年的友人野野口修,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始终不肯表明作案动机,自白书已经写好,案件本可以到此结束,但刑警加贺恭一郎却始终在挖掘野野口修的作案动机,随着他的调查进展,原貌开始被一点点掀开,扑面而来的恶意让人感到心惊而压抑。

看到50%时,我在思考后续发展。

看到75%时,心想,果然和我想的结果一样。

再往后看,才发现,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以为的结束,是才刚刚开始。

事情的真相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不看到最后,是无法真正理解恶意这个标题的,而看完后,就会惊叹于它是多么地恰当。

日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有原则,有正义感,敢直面欺凌。小时候,野野口在学校受到霸凌不愿意去上学,他每天在野野口家楼下等待野野口一起去学校。哪怕野野口懦弱地成为实施校园暴力中的一员并且参与了欺负他的活动后,他依然原谅了野野口。长大后,在野野口想当作家想发表文章时,他也不遗余力地帮忙。但就这么一个好人,恐怕日高邦彦也没有想到,他会被()和自己有着几十年的友情的好友用纸镇砸晕,用电话线勒至死吧。并且在他死后,还被野野口修成功塑造成一个毒死宠物、谋杀妻子、抄袭他人的卑劣至极的形象。

我就是看他不爽,野野口修儿时最直接的恶意,在他的心里不断滋长。很难想象,日高邦彦尽心尽力提供帮助的这个好友,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开始精心布下杀害他的大局。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日高在他的《禁猎地》中这样写道。他不知道,他的名气,他的妻子,他的财富,他所拥有的一切都让好友野野口疯狂嫉妒着,最后他死在了好友黑暗可怖的心理之下。

比这冬日温度更凉的,是这人心的恶意。

无疑,《恶意》是一场人性的盛宴--美与丑--日高的善良与野野口的阴毒、参与霸凌的人们的冷漠、想要快速结案的上司。人性这种东西,是不能去捉摸的,像是春风,和煦是它,料峭也是它。

安的种子读后感书评欣赏


《安的种子》一书由黄丽所著,以三个小和尚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大自然规律的寓言故事,这是一本童话故事,是值得大家一起共同去读的绘本,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安的种子读后感书评欣赏。

2019伊始,儿子幼儿园给每个家庭推荐了一本名为《安的种子》的绘本,以此开启新一年的亲子阅读活动。此书曾荣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优秀儿童图画书奖,它述说了一个等待的故事,故事演示的是等待的智慧。这种智慧来自于对自然法则的认识、尊重与顺应。

在隆冬时节,寺院里的老师傅分别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告诉他们这非常珍贵,让他们去把它种出来。拿到种子后,三人各有主张。本想第一个种出来。静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安想我有一颗种子了。在不同的想法之下他们有了不同的做法。本跑去找锄头,直接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查找种植书籍,挑选名贵花土与药水,并为种子配备金花盆、金罩子和暖房等;安却在大家忙于种莲花时坦然为寺院继续做着采买、扫雪、做斋饭、挑水等工作,照常做日常功课和散步不同心态的三个徒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本的种子没有发芽,他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为了保暖被金罩子罩住了,使它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安的种子在春天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慢慢的生根发芽,并在一个盛夏的清晨静静地绽放了。

在读绘本的过程中,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样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它让我重新审视我作为家长对儿子的教育,以及反思我身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本的急躁,欲速不达不正映衬了我们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的那种揠苗助长的心态吗?一方面对孩子的成长操之过急,急功近利,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各种才艺班和辅导班蚕食了孩子的周末,也蚕食了孩子的童年。另一方面家长们对孩子又没有耐心,急躁,甚至态度粗暴地管理孩子,怎么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孩子也就很难成才,甚至不会发芽。

故事中的静,对种子关心过度,溺爱有加,却忽略了种子发芽生长最关键的东西:水、空气和阳光。金花盆和金罩子虽价格不菲,却也无法使种子成长、开花。这揭示了我们教育孩子的另一种错误,一味溺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替孩子包办一切,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结果只能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影响孩子的成长。

绘本中只有安心境平和,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因时而动,静待花开,所以,才有了千年莲花盛夏的绽放。

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其实,孩子就是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真正成长的是孩子自己,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只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为他们提供适宜的阳光、空气、水分和温度,使他们茁壮成长。这样,他们才会开花结果,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往后的日子里,希望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能拥有安一样闲适、平静的心态,用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去爱每一个孩子,多点耐心,多点时间,多点智慧,等待孩子们的成长。

让我们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最终收获千年莲花的盛开!

一九八四读后感书评欣赏


《一九八四》一书由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著,是一本正直小说,刻画了一个假想的恐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战争和压迫,独裁者为了权力不惜一切,下层阶级人们生活艰难。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九八四读后感书评欣赏。

降噪耳机里轻声吟唱的女声,昏黄灯光下被敲打着的键盘,正是我昨日想象的现在,一个普通周日的晚上九点半。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床头柜躺了一个礼拜,今天写完它就可以归到我的小书柜了。

很早之前就知道《一九八四》,早到那时候对这本书的印象就是自己大概是看不懂的,所以也就一直没看。隐约记得是关于正直的内容,然而学生时代正直这两个字给我带来的阴霾挥之不去,我总是不能想象自己能跟正直沾上什么边。再加上小时候每每看动画片正过瘾的时候,遥控器就被我姥爷抢走,接着画面就变成了新闻联播,这导致我对社会新闻和正直内容有一种幼稚的报复心理。

这本书其实是被凑单买的,也因为是凑单的原因,它本在我阅读单里排到了很后面的位置。之所以被提前了,是因为被人推荐阅读村上春树的《1Q84》。这两本书名字的巧合,总让人觉得有什么联系。作为晚辈的村上春树也许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向《一九八四》致敬,想到这里我觉得应该从源头开始。

还有一个原因是,约莫春节前后看了美剧《使女的故事》,故事是好故事,可惜第二季的节奏实在有故意拖延之嫌。当时看剧的时候看见弹幕在时不时就会提到《一九八四》,那时候也埋下了不小的好奇心。

事实上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1Q84》也读完了。《一九八四》和《1Q84》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除了二者都打造了一个虚幻世界外。村上在自己的作品里多次提到《一九八四》,也提到过我喜欢的画家蒙克,以及喜欢的电影《骗中骗》《2001太空漫游》等等,每每读到这些地方我都庆幸提前有所接触,从而有更好的理解。

回到《一九八四》来说。刚读这本书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伴随着恋恋不舍,我肯定了当初的想法。乔治奥威尔在这里构建的世界如此完整,逻辑如此缜密,文字运用的如此巧妙,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就仿佛掉进了这个世界里,合上这本书,回到现实的时候,往往感到背后发凉。

这是一本只有18万字的精简小说。在开篇没多久就出现了领袖人物老大哥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被描述的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街角、任何一栋建筑的楼梯间、任何一个视野里发现老大哥的形象,并伴随着我正在看着你的标语。事实上,组织也的确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每一个人,在外面有巡逻的人员,在室内有监视器;出了家门要提防所有人,因为他们会举报你,回到家里要谨言慎行,哪怕是在梦里,因为儿女会背叛你党的宣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几乎也是无处不在的。它第一次出现在书中的时候,我停顿了很久,试图理解这充满着矛盾的三句话。当其含义从果尔德施坦因的《寡头正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被阐述出来的时候,从奥勃良理所当然的态度下被解释出来的时候,我对乔治奥威尔的崇拜达到了一个神化的顶峰。作者用短短几个段落,就解答了我前一天还觉得黑白颠倒的疑惑。只是寥寥文字就将我说服的如此完全,我也不再会质疑书中世界的人们为何被洗脑的如此透彻。

这是一个被主要瓜分成三个大国的世界,主人公温斯顿生活的国家里,战争绵延不断,人民食不果腹。集权政府每天宣传着一次次战争的胜利、老大哥一次次正确的预估、反党分子果尔德施坦因没完没了的恶行但尽管战争总是胜利,正直方向也总是正确,异端分子不断地被打垮,让主人公感到费解的是,眼下的世界却丝毫没有变好,相反地,他挖掘自己的记忆深处,隐隐觉得之前的日子似乎是更美好的,现在的日子却越来越糟糕且看不到头。

老大哥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无一不在印证着可见的今天。能达到这一点,是因为有着很多像温斯顿这样的人,在为党工作。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根据现在修改历史,根据今天修改昨天。如此是为了向人民证明,老大哥永远是对的。而当被修改这一行为也被遗忘和修改的时候,虚伪也会变成真实的存在。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这是一处让我深感背后生凉的地方。

我想到之前有个段子,是微博上有人发现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这引起了一阵小小波澜。因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记忆中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然而年轻一点的网友们,纷纷表示他们一直听的是星座版本。这使我错愕,随即我搜索了百度和网易云音乐,排名第一的宋祖英的版本,实实在在歌唱着星座。虽然后来有解释曾经的的确确是有民族的版本,只是后来在某个时间点悄悄被替换了。但是否可以理解,随着时间后移,如果这首歌有幸还在被传唱,将没有人会知道那个我认为的记忆中正确的版本。

歌词是件小事,但它涉及太多人的记忆,从覆盖面积来讲,其实是很可怕的事。除此之外,上周去书店扫了几页马丁卡帕罗斯写的《饥饿》,文中就营养不良人口统计数字不断被修改的描述,让我怀疑温斯顿是不是来世界粮农组织就职了:

世界粮农组织最近已经减少了他们对世界营养不良人口的统计数字,因为他们改变了统计办法。类似的统计该组织已经做过了多次,1974年该组织的专家们认为世界饥饿人口的数字大约是4.6亿,这一数字和诸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其他组织的统计结果相差无几。在当时的报告中,专家们还预测说这一数字在十年后可能会达到8亿。到了1989年,预言变成了现实,统计数字变成了7.86亿。

但是在1990年,世界粮农组织重新核查了之前的统计数字,然后声称之前使用的统计方法并不准确,他们认为在1970年时不应该只有4.6亿的营养不良人口,而应该是它的两倍还多:9.41亿。这也使得他们有底气说那一年,也就是1990年的7.86亿并不意味着饥饿人口数量增加了,反而是减少了。少了1.55亿人,这可是个大成就。

来到又一个十年之后的1999年,他们说饥饿人口的数字是7.99亿,距离8亿差的那100万人去哪儿了呢?不管怎么说,这回饥饿人口可真的是上升了吧。得了吧,他们又开始检查之前的统计数字了,然后说实际上1990年时的数字不应该是7.86亿,而是8.18亿,所以1999年的7.99亿又一次意味着饥饿人口数量的下降。我们又赢啦。

好戏还在后头呢:2011年时他们坚持说1990年的数字是8.48亿,到了2012年又说1990年的数字该是10亿,2013年这同一个数字就变成10.15亿。这样看来,要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真的有什么人道问题的话,最严重的就该是1990年的营养不良人口问题了

我们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近三十年来统计方法得到了巨大的改良,但我们还是很难相信在短短三年里,方法就改善到了能多发现之前没人发现的1.6亿饥饿人口的地步。但如果我们不相信的话,又该怎么解释这些统计数字一再出错的现象呢。

白说读后感书评欣赏


《白说》是一部由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著作的书籍,书中主要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很多个场合的公开演讲稿以及和公众的交流,表达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读完令人感受颇深。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春节在家看了白岩松的《白说》,主要是白岩松2010-2015年的公开演讲稿,以及后期作者再次整理时的读后感。《白说》有谈及音乐,教育,哲学,新闻,自身经历等各个方面。

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人性和道德的见解。白岩松认为,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我们倡导道德、公益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世界去寻找好人,而是要思考: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意激发出来。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

白岩松讲的是社会道德,那对于一个公司一个部门甚至一个team来说,需要通过公司环境以及制度来约束工作中的消极怠工徇私舞弊等负面情绪,把原本员工心中的积极上进高效等原本就存在的工作态度给激发出来。那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坏的员工,有坏的公司制度。比如说有公司强制996工作制,如果没有做到,影响员工的年终奖等切身利益,会让原本工作高效的员工开始磨洋工,拉低公司的工作效率。那也有公司,对于高效完成任务的员工会给予丰厚的物质以及精神奖励,激发公司员工不断精进工作的氛围。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爱的艺术读后感书评欣赏》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