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致未来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致未来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将整个心灵想给孩子》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眼中合格的教师。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整个心灵想给孩子》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眼中合格的教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将整个心灵想给孩子》一书由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是作者对学校教育的一些见解,根据他的教学经验以及所见说闻。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将整个心灵想给孩子》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眼中合格的教师。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篇幅众多,投入精力也多,他曾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专门来论述如何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以及指导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快速稳步成长。在《将整个心灵想给孩子》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多次提到对教师的要求,比如作业笔下的亚努什?科尔恰克。

亚努什科尔恰克是犹太人聚居区孤儿院的一名教养员,在二战期间,希特勒分子打砸抢烧、横征暴敛,对于这个聚居区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其中一场罪孽就是法西斯要用焚尸炉残害孤儿院的苏联孩子们。罪恶的法西斯命令教养员亚努什?科尔恰克做出抉择:要么抛()弃孩子们的生命来保全自己,要么和孩子们同归于尽。面对这样的暴行,亚努什?科尔恰克,这位合格的教师说我绝不会拿良心做交易。于是英勇就义。

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奉献给孩子们。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就是对孩子们的依恋之情。著名的教育家威悌曾对47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归纳出有效能教师和无效能教师的特征,仁慈体谅、了解学生给予鼓励、和蔼可亲、有兴趣研究学生的问题、和蔼可亲等都是对有效能教师的特征的形容词。通过这项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可以完美的契合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合格的教育者的要求爱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也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从十七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848年,在他从教十年之后,担任了帕夫雷什学校的校长,二十三年从未离开过这所农村学校,他一生致力于教育行业,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学校教育的成功管理者。

反观现在我们身边的某些教师,与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真正的教育者相比,难免望其项背。同样是威悌有效能与无效能教师特征这项调查研究归纳出的无效能教师特征:坏脾气无耐心、讽刺挖苦学生、骄傲自负、不公平、偏爱等等。这些消极的名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某些教师的状况。例如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在危难之时抛弃自己的学生而自己逃生,这等举动在伟大的亚努什?科尔恰克面前难道不会自惭形秽吗?更有甚者红黄蓝事件,是对孩子身体和心灵一生的阴影和残害。其他类似课堂冷暴力、体罚学生、污言秽语、布置超出孩子现有水平的超量作业等现象更是存在于教育一线。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背道而驰。

那么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怎样的呢?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曲,学习作者笔下的合格教师的做法。但这前提需是拥有对孩子们的依恋之情这种品质。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更要做孩子心灵的培育者,只传授知识的老师不能算真正的教育者,而是应当做孩子心灵的启蒙师,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自然的健康环境下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在爱孩子的前提下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实用的能力,关注学生尤其是成绩不佳的学生,善于提倡孩子之间互相帮助等互动。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500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由苏霍姆林斯基所著,这是作者专门为中小学老师所著,教师应当做好自己的职责与本分,教师不只是教书而已,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你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什么?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500字。

有时候,太阳不能把你照亮(),一本好书却可以,它就好似一支燃着的小小蜡烛,能给你刚刚好的温暖、光和陪伴。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读它,如同和这位智者在隔空对话,从对话里我有了对教育的更多感悟和践行的力量,从而让教育温暖了我和我的学生。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曾经在我刚刚走上讲台时,有一位我敬佩的前辈推荐过这本书给我,那时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惑和不解,我从书中了解到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这种出色的特点就是滋养着教育工作才能的一个根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爱和包容从那时就成为我教学生涯里面浓重的色彩。就在昨天,我收到了一位学生家长发给我的消息:程老师真是非常感谢您把璐琳当成自己的女儿,昨天又把她请回家吃饭,又和她聊了好多好多,她说她昨天是最最开心的一天。真是心情战胜一切,今天中午我去学校看到她心情挺好,这样我们的心情也就放松了,程老师没少给您添麻烦!真是非常感谢您!我随即这样回复给家长:璐琳是一个情感丰富和细腻的女孩子,看着她一直在稳稳的成长时我就在想:这个女孩子有这样的沉稳气质、一直微笑着面对生活,将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今年的分班对孩子来讲算是一场特别的经历吧,别人再怎么说,最关键是璐琳自己要走过去,其中的努力和挣扎只有孩子能体会,很庆幸,璐琳自己走出来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从璐琳走出来心魔的那一刻,一轮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了!祝璐琳快乐,也祝璐琳妈妈开心!。

看到一个孩子又能快乐的开始她的学习生活,我的心情格外的高兴。事情的起因是因为高三年级开学时,学校从教学方面考虑,进行了重新分班,这个女孩子进入新班级以后,看到周边多数是陌生的面孔,尤其曾经在原来班级一起互帮互助的好朋友全部在另外一个班级,再加上新班级老师也是新面孔,一下子心理崩溃了,不由自主的拒绝融入新环境,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看到这个女孩子如此的情绪,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同学不断地劝说,但这个孩子始终放不下心结,孩子的妈妈急的开始找学校校长要求必须给孩子调班。一下子,学校、家长、孩子、老师的开始紧张起来,而这种不安对于进入高三的这个女孩子来讲是极其不利的,并且对于新分班级的班级管理也极其不利。这种局面下,班主任老师准备不再劝说了,决定干脆换种方式来处理这种情绪,要在班级展开讨论,让批评成为解决问题的大棒。当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立刻和班主任沟通,说想再尝试和孩子去谈。从高一起我就一直带这个孩子的地理课,从课堂到课下,已经很是了解这个孩子,看着这个女孩子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走进优秀的行列,知道她是一个很懂得克制自己情绪的学生,学习上目标明确,然后就会一直向目标奋进,绝不是恃宠而骄的性格。这才有了我把这个女孩子带回家的事情。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她谈她要面对的环境和怎样调试自己的心态、处理新问题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和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样自由的聊天中,我知道了孩子的担忧:在新的班级里面,她和同学的相处不适应,没有原来班级的同学之间的互助和比拼,新的老师的教学风格很难适应,有些学科的教学她不认可.知道了孩子心中的问题,我告诉她新的班级教师的特点,打消了她对教师的不信任,告诉她学会适应环境,学着和新同学融洽地相处一顿午饭之后,孩子心情放松了许多。

还记得当时我和她班主任这样聊过:夏老师,下午上课时我和璐琳一起回学校,孩子状态看上去已经好多了,毕竟是孩子,又复杂又简单,对璐琳多些包容、理解,也就多了更多的期待!现在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校园里我有不断的遇见过这个女孩,每一次我眼里看到的都是她积极阳光的样子,会笑嘻嘻的和我开着玩笑,很认真的和数学老师争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我们经常会想教育怎样才会培养人,结论会有很多,但在种种结论中一定会有爱在;我们也常讲,学会以时间换空间,对于孩子想想更要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多一份的耐心,很多问题的解决也常常是在多的一分钟内。

读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读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没有读完整,但感受很多。

作者的这个观点:对于学习上的差生,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个人觉得有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觉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中尽可能多产生描写周围世界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问题来问为什么,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对照我的做法。有一点以前绝没有想到和采用过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多阅读。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这种做法和苏霍姆林斯基所建议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驰的!认为他们连课本上的知识都没掌握,更没说是课外阅读了。我永远会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这本书是提升自身素养的好教材。面对信息社会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如果教师引导最有才能的学生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那么集体的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在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建议老师们,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密切注意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建构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将整个心灵想给孩子》读后感1000字


什么样子的人,才是一名真正的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人,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将整个心灵想给孩子》读后感1000字,你怎么看待呢?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篇幅众多,投入精力也多,他曾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专门来论述如何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以及指导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快速稳步成长。在《将整个心灵想给孩子》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多次提到对教师的要求,比如作业笔下的亚努什?科尔恰克。

亚努什科尔恰克是犹太人聚居区孤儿院的一名教养员,在二战期间,希特勒分子打砸抢烧、横征暴敛,对于这个聚居区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其中一场罪孽就是法西斯要用焚尸炉残害孤儿院的苏联孩子们。罪恶的法西斯命令教养员亚努什?科尔恰克做出抉择:要么抛弃孩子们的生命来保全自己,要么和孩子们同归于尽。面对这样的暴行,亚努什科尔恰克,这位合格的教师说我绝不会拿良心做交易。于是英勇就义。

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奉献给孩子们。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就是对孩子们的依恋之情。著名的教育家威悌曾对47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归纳出有效能教师和无效能教师的特征,仁慈体谅、了解学生给予鼓励、和蔼可亲、有兴趣研究学生的问题、和蔼可亲等都是对有效能教师的特征的形容词。通过这项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可以完美的契合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合格的教育者的要求()爱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也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从十七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848年,在他从教十年之后,担任了帕夫雷什学校的校长,二十三年从未离开过这所农村学校,他一生致力于教育行业,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学校教育的成功管理者。

反观现在我们身边的某些教师,与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真正的教育者相比,难免望其项背。同样是威悌有效能与无效能教师特征这项调查研究归纳出的无效能教师特征:坏脾气无耐心、讽刺挖苦学生、骄傲自负、不公平、偏爱等等。这些消极的名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某些教师的状况。例如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在危难之时抛弃自己的学生而自己逃生,这等举动在伟大的亚努什?科尔恰克面前难道不会自惭形秽吗?更有甚者红黄蓝事件,是对孩子身体和心灵一生的阴影和残害。其他类似课堂冷暴力、体罚学生、污言秽语、布置超出孩子现有水平的超量作业等现象更是存在于教育一线。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背道而驰。

那么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怎样的呢?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曲,学习作者笔下的合格教师的做法。但这前提需是拥有对孩子们的依恋之情这种品质。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更要做孩子心灵的培育者,只传授知识的老师不能算真正的教育者,而是应当做孩子心灵的启蒙师,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自然的健康环境下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在爱孩子的前提下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实用的能力,关注学生尤其是成绩不佳的学生,善于提倡孩子之间互相帮助等互动。

小学生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在学习中同学们经常会因为缺乏素材而为写作文模板烦恼不已,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小学生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祝大家阅读愉快。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两个规律,一是学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师的态度。

读到这里,我想学生成绩的好孬是不重要的,关键是让他感受到成功,并逐渐提高,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他需要我们去培养,有的学生的抽象能力早些,有的晚些,但最终学生都可以是抽象的。如果一开始就放弃的话,就是教师的失职。

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的发展,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怎样的途径,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苦难,才能引导学生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水平,每节课使学生进步,这才是教师的态度,教师关注的是发展,而不是结果,要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就是教师的本质任务。

小学生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就到这里结束了,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想飞的孩子观后感


想飞的孩子观后感

任佳仪

11月5日,学校组织我们去影剧院看儿童剧《想飞的孩子》。

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字叫强子的男孩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有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一个飞天梦。他们想在天上看看自己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于是小伙伴们就一起想出了一个主意:小鸟有翅膀能飞起来,那他们如果也能跟小鸟一样有翅膀不就能飞起来了吗?于是他们就各自拔了自家的鸡身上的鸡毛来做翅膀。可是这时有一个人对强子说:"你们这个梦想是不现实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小伙伴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的梦想。有一次天空中飞来了一架飞机,强子想看飞机站到一堵高墙上,可是脚下一不留神就掉了下去摔成了失忆。强子的爸爸想把孩子治好,实现孩子的梦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砸锅卖铁也要给强子做一架飞机。就在飞机做了一半的时候强子因为大家的关心,恢复了记忆力,大家都特别开心。可是强子并没有因为把他摔失忆而放弃这人飞天梦。最终大家齐心协力把飞机做好后还一起试飞,非常成功孩子们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这个故事中有一句台词最让我感动:“我们有想飞的梦,就一定能飞起来。”我们要向主人公强子和他的小伙伴们那样,要有自己的梦想,还要把梦想坚持下去,这样这个梦才能实现。

观“心灵清泉”微讲堂有感——小谈李苏


周五,同学们一起去学习了“心灵清泉”微讲堂,其中有三位同学提到了李白与苏轼,令我受益匪浅,我便浅谈一下我对李苏二人的一些小见与感悟。

苏轼
首先,说一下苏轼。有人曾说,“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他是洒脱不羁的才子苏轼,也是冠绝古今的文豪苏子瞻,更是“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的苏东坡。他是我十分敬佩的诗人,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才子。
回顾苏轼的一生,应当是破碎浮沉、跌宕起伏的。他少年成名,意气风发,壮志豪情,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此,“苏轼”就变为了“苏东坡”罢。起初,苏东坡在黄州“四无”——无财、无粮、无友、无住处,一度深受打击,再加上生活所迫,他也曾如常人一般迷茫、愤恨而无措,可他毕竟是苏东坡呵!短短几年,他便从昏沉的泥沼中拔身而出,开始乐观地适应、生活,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他走出困境,在黄州安居乐业、体味人生。仿佛命运再不堪,在苏东坡那里,都会变得宽阔、平淡,都会变得有趣。
阅读苏轼的诗词,苏轼有趣的灵魂便可见一斑了:他是一位美食家:“平生为口忙”“人间有味是清欢”,他在一个偏僻的小州,忘却了自己的悲痛,乐呵呵地“烹羊宰牛”,炖着“东坡肉”,炒着几道小菜,几壶小酒满上,岂不美哉?他是一位慈善家:他组织民间慈善机构,掘井取水,使百姓不必再用污浊渠水,劝导百姓以药治病,亲力亲为,救死扶伤,甚至开门授学,使当地读书求学蔚然成风,“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一个人,便托起了一座城,一个州;他还是一个好朋友,“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说不上哪天,他便风尘仆仆地来到你门前,笑眯眯地邀你同他游玩哩!
苏轼,“人而仙者”。他本是个平凡而苦命的人,却从平淡的生活中悟出几分“仙气”,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愁苦。
或许,苏轼的一生以这句词概括最为妥帖罢: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李白
提起中华传统文化,无人不想起唐诗;提起唐诗,无人不想起李白。李白,使盛唐气象代表人物,是“诗仙”,是中国最有名的诗人——上至白发老叟,下到蓬头狡童,无一不读过李白的诗,无一不认识李白。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也被贺知章惊叹为“谪仙人”,乃神人也!那么,李白究竟神在哪儿呢?
外貌。李白自身气场很足,人称“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李白本人也“自恋“地描写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虽然可能含参夸大地成分,但也可见几分李白身上的“仙”气。
爱好。都道李白平生爱好有三,饮酒舞剑吟诗,这也确实不是谣言。李白到底有多好酒呢?孤独时,得意时,惆怅时,欢愉时……无一不是喝酒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而正是李白的好酒,才使得他的诗中总留有一股令人“欲醉还休”的神韵罢。难怪杜甫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学识才华。毫不夸张的说,李白是个天才:“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自小,他便展现出夺目的光华。他一生作诗,流传下来1000余首,更多的,可能已流失于历史的长河了。
李白的一生也如苏轼一般,坎坷波折,壮志未酬。临终前,他自己也感慨,“大鹏飞兮振八方,中天摧兮力不济。”可回顾李白的一生,确实快活肆意的——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半生游玩交友饮酒,无拘无束。就像余光中先生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被称为“仙而人者”。

苏轼是“自人而仙”,李白是“自仙而人”,若把他们比较呢?是没有结果的。李白像邻家的兄长,兴致来了便同你高谈人生理想,苏轼则像可亲的长辈,带着人间的烟火气,跟你闲聊二三;李白像天上月,苏轼则像案上茶;李白心怀星辰宇宙,苏轼放眼苍茫人间……这样的他们,怎能让人不心生喜欢?
就像有人说的那般,“李白是用来崇拜的,苏轼是用来喜欢的。”他们都是我十分敬佩的诗人,也是诗词界巍然屹立的两座高峰!

相信《《将整个心灵想给孩子》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眼中合格的教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致未来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