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2000字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2000字

人生读后感2000字:我们的人生。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或许你需要"人生读后感2000字:我们的人生"这样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你们读后这本书吗?这一本书深藏韵味,很适合年轻人阅读,它对于人生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教会了我们思考。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人生读后感2000字:我们的人生,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1

今天我们来共同分享路遥的一部经典力作《人生》。

《人生》是路遥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其成名作,正式标志着路遥文学巅峰的开始。自此而后,路遥又创作出一系列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其一生中最为经典的作品百万长篇《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这部书我就不用过多解释了,它曾经给()了无数青年人人生的方向和动力,而作者路遥也因为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其实,我看《人生》也是在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后,并且相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书友来不断向我推荐这本小说,但并没有引起我的足够重视。直到后来在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偶尔看到了这部小说,就把它借了出来。

起初,我对这部小说并没有抱着过多的希望,然而乍一上手,就瞬间有种手不释卷的难舍难分,并且在看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忍不住激动不已,乃至拍案叫绝。此书可谓是今年以来,我所阅读过的作品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部。

细算下来,这部小说篇幅极为有限,不过区区十四万字,顶多算是一部中篇小说,但是在影响意义上,个人认为并不亚于《平凡的世界》一书。它更适合年轻人去精读,去品味,去反思。

马云在评价这本书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导演贾樟柯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本人很少写书评,但是真诚希望大家读一下这本书,了解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经典作品!

2

《人生》的时代背景是八十年代,正是商品经济开始打破了农村的僵持与保守的阶段,作品主要线索是男主角农村青年高加林和两位女主:农村姑娘巧珍、城市姑娘亚萍的爱情故事,但是更深层次的却是理想和现实的碰撞。

这部小说一开始就写到高加林被村里的大队长暗箱操作而失去了民办教师资格,并且因此痛苦不已。为了继续生存,他去卖过蒸馍,但是因为不好意思张口,一个也没有卖出去;为了赌气,拼命干活,以至于铁锨把上满是磨破的鲜血也毫不在乎;更为残酷的是,高加林因为去城里掏粪,而被张克南的妈妈而故意羞辱

这一切同村姑娘巧珍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善意安慰高加林,两个人情投意合而不顾村里人的流言蜚语走到了一起。但是高加林却对这样的生活不适应,他一心想走出农村,并且从心底里接受不了巧珍没有文化的缺点。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高加林的二叔父从军区转业回来当了人事局长,而手下人为了讨好局长,私底下给高加林安排了职务,以工代干,进入了宣传部。在这里,高加林如鱼得水般施展才华,接连写出了许多让众人称道的好文章。

此时的高加林收到了同学城市姑娘亚萍的青睐,亚萍家庭富有,父母都是高官,但是高加林一方面担心还留在村里的巧珍,另一方面担心和亚萍恋爱的张克南,大家都是同学,面子上抹不开。但是最终高加林没有敌得过亚萍的追求和物质,在亚萍一系列疯狂礼物的推送下,一步步沦陷,穿上了从未穿过的时尚皮鞋,并且放弃了巧珍。

虽然高加林的父亲和德顺老汉都劝儿子浪子回头,但是高加林却从未回心转意,此时的巧珍心如死灰,草草嫁给了之前追求她的马栓。而高加林和巧珍也从此山水不相逢,不问爱人长与短。与此同时,高加林和亚萍,也即将离开西北大地而跟随父母到南京就职,从此飞黄腾达,前途无量。

然而就在这时,命运给高加林开了一个狠狠的玩笑。张克南的妈妈为了报复高加林横刀夺爱,向纪委揭发了高加林的工作调动问题。最终高加林被开除,离开了心爱的岗位。亚萍依然爱着高加林,但是因为父母远去,而不得不跟随父母去往南京,两人也因此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小说的最后,高加林无比凄凉地回到农村,并对前途失去希望。这时候还是德顺老汉劝导他,跌跤不可怕,怕的是跌倒后起不来。高加林最终决定坚强走下去

这为小说人物的走向也留下了十足的悬疑,引发了读者们的深刻思考。

3

在这部小说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柳青在开篇提到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很庆幸,我能够在很早的时候就看到这句话,而且这句话在我的前半生中的关键时刻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是我在乡镇上读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高考就如用推着小土车上坡,最后的时候一定要加把劲,翻过去就是坦途,翻不过去就会使劲往下退。当时他的意思也是这句话,只是他没有表达出来。

第二次是我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时候,当时我在青岛上大学,考点设在青岛的十二中。那次我恰好去的晚些,走过一个花坛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块大理石碑我在草丛里,上面就刻着这句话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几步一定要走好。

这次看路遥的《人生》是第三次,也是离我最近的一次,最贴合原著的一次,我在深以为缘分的同时,带给我的是深深的思考。我们都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走得远些,有的离得近些,但是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正直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那么我们怎么才可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呢?其实真正的答案历史和现实早就告诉了我们。我们在品读历史经典人物的生命历程中,在观察周边人群的生活轨迹中,看到的是别人的人生,反思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中对与错,是与非,利益攸关的人一头雾水,置身事外的人洞若观火,但如果我们不能吸取里面的教训,借鉴里面的经验,那么才真是最后落得个初闻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岂不凄凉落魄哉?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人生读后感书评2000字欣赏


人生是一本道不完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你会怎么办?在路遥的《人生》里,主人公是复杂的,是选择为难的,最后他将如何选择?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人生读后感书评20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一个多月前我从市图书馆借阅了路遥的《人生》一书。因为期末工作忙碌的原因一直搁置着,现在学校放了假,我也得了空闲阅读书本。

《人生》一书的作者是路遥,然而路遥最出名的作品不是《人生》,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我上大学的时候顶热门的书,它和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样广受赞誉,大学生群体争相阅读这两本书,我也不例外。近两年这两本书被翻拍成电视剧后传播度就更广了。但大学时期的我没有去关注路遥的其他作品,对路遥的了解仅限制于他是陕西作家,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这回看到《人生》一书也纯粹是个偶然。上图书馆去,我有一个习惯,总先去浏览一下大厅里新到的一批图书,然后再到图书馆里面去。我浏览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本封面上有路遥著字样的书就决定借阅回去看看。

也是我阅读这天,我翻开书的封面,从上面的作者简介才知道原来《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改编成电影还曾轰动一时。这个简介中轰动一时四个字已经勾起我对这本书强烈的阅读欲望了。整个下午,我都在沉浸在这本书里。当我阅读完这本书上的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再抬眼的时候,外面的天已经换上了黑颜色的皮肤。

书中是有关一个叫高加林的年轻人几起几落的人生故事。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县里做民办教师,好景不长,他的位置叫村里的干部走后门让自己的儿子顶去了,高加林被下岗了。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被迫回到了养育他的村子里。尽管他极度不甘,挣扎反抗无果后,不得不屈从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开始了田间劳作。劳作的过程中,他与一个长时间爱慕他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村里姑娘巧珍相爱了。两人在热恋期间,他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变化。在外当兵多年的叔叔回到县上任劳动局局长,劳动局副局长为了讨好他叔父替他安排了一个吃公家饭的工作县通讯员。高加林到了县城和巧珍的来往渐渐疏离了,与高中同学黄亚萍之间的联系倒日益密切了,两人为了成为恋人各自断了他们所正在处的恋爱关系。此后,巧珍嫁了村里的一位庄稼汉;高加林这不明不白的公职来历被检举,他又回到了农村。当生活再次回到起点时,他才发现,原来他所最爱的人是巧珍。可他却将这人生至宝弄丢了.......

书名是《人生》,书里的故事也谈的是人生故事,想来作者是希望读者借着书中高加林的故事叫我们思考人生。书扉页上的一段话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这段话是给年轻人的人生警句,人生路有许多岔路口,有些路一旦走错了,人生格局就变化了。高加林就是在人生的岔路口走错了,他想走上大路,脱离农民成分,所以恋爱关系上,他选择了城市户口的黄亚萍,而不是目不识丁却对他情深意切的巧珍。高加林是庄稼人供养出来的读书人,也是农村和城市的混血儿,他身体里淌农村人的血液,头脑里却装着城市人的思想。他认为自己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高于村子里的庄稼汉。他极度渴望城市,城市却猝不及防地将他抛下了;他拒绝拥抱农村,为骨子里流淌的农村血液感到自卑,但他却不得不去农村开启新生活。一下子从县城跌落回到农村,让他疼痛不已。

这时,一个纯真质朴、善良可爱的姑娘巧珍,在他生命中出现了,帮他抚平痛苦的伤口。巧珍对他痴心一片,朝夕相处中他也爱上了巧珍。两人热恋期间,他的命运突然又出现了反转,他又回到了县城,重获了体面的工作。他心里虽仍是爱着巧珍却又极度害怕和她结合,怕他的命运就此被牵牢在了庄稼地里。他是一个血气方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不甘被庄稼和土地捆绑一辈子,他想到更大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眼下正有这样一个机会,和黄亚萍在一起,他们一起去到南京,黄亚萍会托她的父亲为他在南京另谋一份公职,从此他就完完全全摆脱了庄稼人的身份。这段恋爱带来的好处,蒙蔽了一段恋爱存在的根本条件:是否为爱情。

黄亚萍所爱的仅仅是城市人高加林,而非庄稼汉高加林;高加林走后门成了公职人员,以为这一层身份,是这一段爱情的永久防腐剂。这使得两个分属不同阶级的人,误以为身在了同一阶级,确立了恋爱关系。高加林的工作被举报后,他失去了饭碗和城市户口,必须返回农村的时候,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黄亚萍分手。命运的反复波折,他终于明白,黄亚萍和他是完完全全两样的人,她娇生惯养,吃不了苦,和他回不了农村生活。他真正爱的人是那个心底善良、痴心恋他的巧珍。但此时的巧珍已嫁为他人妇了。高加林后悔不已地说道,我把最珍贵的东西弄丢了.......

高加林受过教育,认为自己属于知识阶层,不应该与土地打交道,他拒绝来自农村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爱情。就此他永远地失去了这个真心实意为他付出,对他关怀备至的人生至宝。

很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完成高等教育之后,都会有这样一段迷失的时间:他们不愿接受自己的农村属性,拒绝回到农村;而城市又容不下他们,他们只得蚁居在城市边缘角落里,强作挣扎。明明都是凡夫俗子,这类年轻人却用高等教育标榜自己是天外来客,认不清自己所处的状况就容易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正如作者所说,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美好的人生读后感书评欣赏


怎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美好的人生呢?由戴尔卡耐基著作的书籍《美好的人生》中就像我们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美好的人生》是卡耐基全集的其中一本。这本书从头到尾就围绕一个主题,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政界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商业圈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家庭的人际关系?我个人也非常同意人际关系和美好的人生有极其紧密的联系。我们常听到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绝对实在。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一点不亚于高深的神学和哲学。

人际关系虽然复杂奥秘,但就像本书引用约翰D洛克菲勒的话一样。人的为人处事能力就犹如()糖或咖啡一样,都是可以购买的。我愿意为这种能力埋单,将钱花在这上面是很值得的。只要一个人愿意谦卑学习,他的人际关系肯定会越来越好。

这本书值得一读的是,它不只从道理层面解释人际关系,而是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针对每一种特定的情况,卡耐基还提出了合适的解决办法。这一点让我着实受益不少,因为大道理有时候人尽皆知,但我们共同的问题在于怎么做。当然,有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我无法认同,因为价值观有根本性差异。个人觉得这本书,很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核心概念是为达到目的,要采用最合适的方法包括赞赏别人。即使别人说错话了、做错事了,只要不伤及你的利益,就闭口不言,以免给你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但书中卡耐基也提到了人际关系要发自内心,比如真诚地欣赏别人。某种程度上让我感觉概念之间有些矛盾,处理人际关系时如何能顺畅地游刃于真诚和虚伪之间?

最后,回归到个人身上的话,我的感受是其实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为对方考虑,放下自己。人际关系最大的挑战和难点就在于,人的敌人是自己,人战胜自己比攀登珠穆拉亚峰还难。放下自己的骄傲、保持谦卑、不断地肯定和鼓励身边的人、说话语气温和、不发怒、处世不惊不乍,镇定从容等等。说句实话,哪一点做起来容易呢?但通过不断地操练这些品格和处世原则、了解人性的弱点和优点非常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的最后,加油吧!

观《返老还童》有感:反向的人生画卷


《返老还童》观后感:反向的人生画卷

《返老还童》这部电影可以说得上是一部史诗级的巨片。它所讲述的故事构思非常精巧一个人反向的人生。我们都知道,人的正常生长规律是从小到老,而这部影片的主人公的生长规律却是反向的,他是从老到小。从一个迟暮的耄耋老人老人直到变成一个看似刚刚呱呱落地的婴儿,最后死去。

在新奥尔良,一家医院当中,垂暮老人黛西让女儿拿出一本日记,并让女儿朗读,故事就从那本日记开始。一战战火刚刚吹熄的1918年,在美国新奥尔良州的纽扣大商汤马斯的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可母亲却难产而死。当医生看到这个新生命的面容时,不禁吓了一跳,那满面皱纹的脸和严重变形的手脚,根本不像一名新生婴儿,而更像一个八十岁的老人。汤马斯认为这个孩子是个怪物,于是将他扔在了养老院门口,结果被养老院好心的黑人大婶看见,将他抱养,并给他取名为本杰明。渐渐长大的本杰明样子像个小老头,和养老院的老人们在一起显得并不突兀。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本杰明居然渐渐变得年轻!人们才意识到他的生理时钟是倒着转的。十七岁时,本杰明打算出去闯一番天地,于是结识了拖船船长迈克,他跟随迈克在大海上驰骋着,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码头,还参加了一次海战,将日本潜艇撞沉,可是船长不幸身亡。于是他结束了海上漂泊的生活,重新回到家乡,遇见了儿时的青梅竹马黛西。两人经过几段感情纠葛,终于走到一起,还有了一个女儿。本杰明自知自己终有一天会变成小孩,成为妻儿的累赘。于是孤身外出流浪来到印度,但最后又回到了新奥尔良,在黛西的陪伴下在自己儿时生活的养老院中慢慢变小,最后以婴儿的形态在黛西的怀抱中死去。

《返老还童》不仅给我们很好地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更好地给我们表现了人生的真实意义所在一切都没有永恒。很多人惧怕死亡,而人的衰老会让人更加接近死亡。所以很多人也害怕衰老,总想回到年轻的时候,认为那样就能让自己永远地活下去,实现永恒。可是,年轻并不代表不会死亡,《返老还童》就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点,片中主人公本杰明就是越活越年轻,可是他最终还是以婴儿的形态离开了这个世界。由此可见,世上没有所谓的永恒,哪怕你让时钟倒着转,让他从黄昏一直转回到清晨,它照样还是会转回黄昏,所以,死亡是人类唯一的归宿。

片中有一句经典的话: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人的命运是不可预测的,有些事情,假如事情当中的某个人物发生了某些改变,哪怕是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改变,可能就会改变整个事情的发展,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就像片中所说,如果一个男人早起了五分钟,如果一个女人记得拿了大衣,如果一个出租车司机没有停车去买咖啡,那黛西就不会被撞,也就不会因腿伤而再也无法跳舞,同时,也就不会和本杰明在一起,自然也就没了下文。这也告诉人们,永远不要对自己的人生绝望。因为,奇迹可能就发生在下一秒钟,所以我们应该永远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等待奇迹的到来,正因为本杰明的养母,黑人大婶奎妮有着这样的信念,坚信上帝会赐予本杰明奇迹,才有了本杰明如此不平凡的一生。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令本杰明受益终身的迈克船长临终前给本杰明的忠告: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是啊,人生在世,总会发生许多事情,你会欢笑,会流泪,会悲伤。会被你的敌人打败,也可能被你的朋友出卖。可是无论是什么人,不管他长相如何,不管他身份贵贱,他终究还是会和平凡人一样死去。所以,没必要谴责命运对你的不公,要知道,命运对谁都是公平的。就好像是人都会生病,都会死一样。所谓的荣华富贵只是人生在世的短暂享受罢了,毕竟,裹尸布上可没有口袋,你没办法你身前的财产带走,那仅仅只是过眼烟云。

两个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轨道,也可能会有交集的那一天。这也是《返老还童》传达给我们的一个理念,就好像本杰明和黛西,一个是患有先天性早衰的残疾人,而另一个却是拥有着超常艺术天赋的美丽女子。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人,最后竟然生活在了一起。这就是佛教当中所阐述的缘份的一种理念,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们没必要刻意杞人忧天地去想些还无法确定的事情,不如顺其自然地生活。该来的总有一天会来,不该来永远不回来,当人们能看破了这一点,那么生活就不再充满那么多烦恼。人的苦恼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这又何必呢?我们与其去琢磨这些令人头痛的事情,倒不如把握好当下,这样反而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电影末尾说,有的人注定是在河边长大,有的人注定被闪电击中过,有的人注定对音乐有超凡的天赋,有的人注定是船长,有的人注定是舞者,也有的人注定是母亲。可见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带着使命而来的,每个人都注定会对这个世界有所帮助,只是或小或大而已。现在很多自卑人士都认为自己无用,这其实是没有道理的。纵使是蟑螂老鼠这些平日里不招人喜欢的动物都有自己的作为,何况是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点,有些只是尚待发掘而已,只要你肯去努力,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有一天成功就将会不期而至。如果你首先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那么成功也就对你事去了信心,不会再青睐你,那样你就注定一辈子都消沉下去。所以,请坚信,你是上帝派来的造福于世的天使,而并非是一无用处的草包。

《返老还童》所带给我的心灵和思想震撼,远高于我以前看过的任何一部电影。它所诠释的是一种崇高的哲学意义,所讲述的是一段精彩缤纷的人生故事。而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更是一部磅礴的反向人生画卷。我尤为希望看过此篇文章的朋友也能去欣赏一下这部史诗级的作品,享受一次思想的洗礼,感受一下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关于人生大事制作方面的人生感悟收藏(5篇)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人生大事观后感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关于人生大事制作方面的人生感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关于人生大事制作方面的人生感悟【篇一】

时光荏苒,转眼3月悄然而至,对于热衷国产电影的观众来说,2022年上半年值得期待,根据电影上映排期表,多部国产佳作将在4月清明档登陆院线,上演票房大战,包括《你是我的春天》、《最后的真相》、《被害人》,以及由实力派男演员朱一龙领衔主演的《人生大事》。

在一个安静的清晨,武小文大声喊着“外婆”,她发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外婆久久没有睁开眼睛,年幼的武小文并不理解“死亡”的含义,在她看来,外婆只是沉沉地睡着了。

武小文外婆去世后,身为“上天堂”殡葬店工作人员的莫三妹到场,为前者料理后事,连他都未曾想到,在武小文的眼里,自己成为了“偷走”外婆的坏人。与此同时,失去外婆的武小文沦为亲人眼中的累赘,命运将她与莫三妹捆绑到了一起,两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有喜有悲的琐事,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武小文与莫三妹从互生敌意到相依相伴,带给我们无限感动和感触。

关于人生大事制作方面的人生感悟【篇二】

电影《人生大事》,今天正式官宣了!朱一龙在电影中极具颠覆性地出演一位刑满释放的刑释人员,江湖人称三哥,三哥从事的还是游走于生死边缘的殡葬行业。殡葬师、刑释人员、半道父女……选择这样冷门却极具挑战的题材,就连角色形象也来了个彻底的颠覆,这真的很朱一龙。不惧挑战、热爱冒险、拒绝被定义、不想呆在舒适区的他,又一次默默地用行动刷新了大众对他的认知。可盐可甜、可刚可柔、可动可静、可正可邪、可雅可痞……一龙千面,诚不欺我。中国俗语本有“这世间除生死无大事”之说,电影《人生大事》四字隐喻的,想来跟生死二字也脱不开关系。因为世俗忌讳,从来没有尝试了解过殡葬行业,现在想想,刑满释放的三哥,在监狱里经历了社会性死亡之后,又要在殡葬业面对真正的生理性死亡,日日在生死之间游走的他,对生和死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又会如何面对原本苍凉惨淡的人生?他和半道收留的小女生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而因为海报里的暖暖烟火气和殡葬业给人的凄冷之感有着强烈的违和感,也让我不由想起用热闹温情的方式讲述生死离别的《寻梦环游记》,这隐隐约约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似乎也在暗示我,题材虽苍凉清冷,故事却仍可治愈温暖。戏刚开拍,一切未知,然而期待值已被拉满。

关于人生大事制作方面的人生感悟【篇三】

“种星星的人”是这部电影赋予殡葬行业的特殊称号。“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我也曾坐拥于山野之中,抬头遥望每一颗星。科学灌输多了,也就失了感性。总在想象宇宙恒星的存亡,却没有想过每一颗星都可能是某个人心里最挂记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会不会常常遥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亲呢?

在我心里,小文就是一个小哪吒,跳脱、调皮,却又把该放在心里的人放在心上。从小和外婆一起成长,却在一天早上醒来外婆匆匆地离去。小文,不要伤心,你睡着了,外婆会变成星星掉落进你的梦里的;小文,不要难过,难过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听一听外婆的声音,外婆就在你身边。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获了一个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两个小时涵盖了三哥蜕变的一年。从原来的自私、对生活无方向的三哥变成了一个爱女儿的好爸爸;从原来对殡葬行业有异议到现在子承父业,变成了一名合格的“种星者”。三哥也许不懂父亲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里推。其实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种星星的人”。相信这个行业,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颗星星,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我最感动的是老莫变成烟花消逝于长江之上吧。没有满堂的哭声、没有满堂的白布,只是把自己的骨灰装在一个最平常不过的罐子里。留下一封家书,让儿子选择一种最特别、最体面的离开方式。三哥理解您了,不知道您在天上有没有看到呢?在二儿子死去的上空,把您的骨灰掺进烟花,成为延江路那一夜最亮眼的存在。或许您已经变成了一颗星星,看到儿子的作为,估计得和其他星星炫耀了吧!

《人生大事》传递出来的观念是“人生除死无大事”。就像老莫最后说的“人生就像一本书,总是要翻到最后一页的。只不过标点符号不同,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宇宙恒星更大的事,人生里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事。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投入生活,人生这本书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是最美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区槐安路七十三号上天堂,我是种星星的人,你也可以是。

关于人生大事制作方面的人生感悟【篇四】

一场电影,五次落泪。演绎的是故事情节,看到的是生活经历。一部关于亲情和死亡的电影,让人看到了世间冷暖。

孤儿,被爱,被嫌弃,被怜悯,被折腾,最后倾尽全力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空间,多么励志又可怜的成长经历。

男主角的生活不容易,也同样经历着不被爱,不被重视,被抛弃,被嫌弃,被怀疑,被伤害,孤独且没有目标的人生,几乎谈不上有意义。

但是上天总会拯救一个善良的人,安排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小孩子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最后获得救赎的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生命。

第一次流泪【互相嫌弃,彼此治愈】

父母子女就是这样,他们都有独立的个体。电影《人生大事》一开场就上演了一场追与追不上的故事,一觉醒来,小姑娘就追不上外婆的脚步了,一不小心,小姑娘连外婆的影子都追不上了,于是小姑娘去追那个带走外婆的人。一路上那种拼命的劲儿,那种害怕失去的感受,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忘我的奔跑,我泪奔了。

没有别的,因为我也是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我的每一次蜕变和成长,都在外婆的眼里嘴里心里……

所以我很多年都害怕自己追不上外婆,所以拼命的靠近,竭尽所能的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距离靠近外婆,其实就是害怕有那么一天像电影里的小姑娘一样,什么都追不上。

男主角当然嫌弃这样一个惹事儿麻烦的小女孩,因为他已经看惯了生老病死,当下的一切无非就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小部分,太正常不过了,习以为常就会麻木,麻木就会厌倦,厌倦就会让生活变得平平无奇,直至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

正是这样两个相互嫌弃的人,可能才是最能治愈彼此的人,大概这就是以前学习到的负负得正吧。

还是那句古话“有的童年治愈一生,有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第二次流泪【行业歧视,亲情淡薄】

每当我介绍自己的大学专业和工作岗位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老不正经了,因为我是男的,我还是一秘书。大家听最多的就是“女秘书”,我这一男秘书是怎么会事儿?

行业歧视在这个社会依然存在,而且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千年不变。电影中男主角是殡葬行业,在现如今,这个行业依然像一盏冥灯,让几乎所有的人听到就感受到莫名其妙的距离。

男主角年纪轻轻就做这个,当然不受人待见。小女孩孤苦伶仃跟着外婆生活,无依无靠无能为力,当然不受舅舅舅妈的待见。常言道后妈难当,可又有谁知道这孤儿的亲戚更是难上加难。

看到小女孩被舅舅家如此对待的时候,我又泪奔了。

第三次流泪【抬头看星星是故事,低头讨生活是人生】

电影里好多次提到星星,还有一句台词是“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小姑娘告诉老师说爸妈是“种星星的人”,男主角告诉小女孩,外婆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关于星星,我们小时候在院子里躺在竹席子上乘凉看星星听故事的场景,应该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忘记不了的记忆吧,那种日子还有吗?那种快乐悠闲还有吗?那时候的那些人还在吗?

太让人泪奔了。

我们为了生活,为了活着,已经多久没有抬头看星空了,我们一头扎进生活的土壤里,巴不得可以立刻发芽开花结果,可当我们有朝一日抬头看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物是人非,一切都来不及了,一切都不是自己喜欢、曾经想要的样子了。

而这一切,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就是最普通的人生啊。

第四次流泪【生活的重心和生命的意义】

作为男性,有时候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重心,工作、升职、赚钱、社交到处都是重心,唯独自己不是,从来都在忙碌和奔波,从来都没有停下来想过自己,重心太多了,生命反而没有了意义。

赚了很多的钱,生命没了;工作努力做到了极致,亲情友情爱情没了;忙忙碌碌争分夺秒为他人,自己没了。

电影后半段,男主角把小女孩送走,在雨中狂追出租车的时候;男主角送完小女孩又得知父亲去世消息的时候;小女孩自己找回来,说出男主角的家庭地址的时候;好几个段落都让人泪奔,那种失去感、获得感、那种挣扎、无助、心痛、恐惧、喜悦,都让人不得不泪流满面。

关于人生大事制作方面的人生感悟【篇五】

一场电影,五次落泪。演绎的是故事情节,看到的是生活经历。一部关于亲情和死亡的电影,让人看到了世间冷暖。

孤儿,被爱,被嫌弃,被怜悯,被折腾,最后倾尽全力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空间,多么励志又可怜的成长经历。

男主角的生活不容易,也同样经历着不被爱,不被重视,被抛弃,被嫌弃,被怀疑,被伤害,孤独且没有目标的人生,几乎谈不上有意义。

但是上天总会拯救一个善良的人,安排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小孩子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最后获得救赎的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生命。

第一次流泪【互相嫌弃,彼此治愈】

父母子女就是这样,他们都有独立的个体。电影《人生大事》一开场就上演了一场追与追不上的故事,一觉醒来,小姑娘就追不上外婆的脚步了,一不小心,小姑娘连外婆的影子都追不上了,于是小姑娘去追那个带走外婆的人。一路上那种拼命的劲儿,那种害怕失去的感受,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忘我的奔跑,我泪奔了。

没有别的,因为我也是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我的每一次蜕变和成长,都在外婆的眼里嘴里心里……

所以我很多年都害怕自己追不上外婆,所以拼命的靠近,竭尽所能的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距离靠近外婆,其实就是害怕有那么一天像电影里的小姑娘一样,什么都追不上。

男主角当然嫌弃这样一个惹事儿麻烦的小女孩,因为他已经看惯了生老病死,当下的一切无非就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小部分,太正常不过了,习以为常就会麻木,麻木就会厌倦,厌倦就会让生活变得平平无奇,直至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

正是这样两个相互嫌弃的人,可能才是最能治愈彼此的人,大概这就是以前学习到的负负得正吧。

还是那句古话“有的童年治愈一生,有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第二次流泪【生活的重心和生命的意义】

作为男性,有时候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重心,工作、升职、赚钱、社交到处都是重心,唯独自己不是,从来都在忙碌和奔波,从来都没有停下来想过自己,重心太多了,生命反而没有了意义。

赚了很多的钱,生命没了;工作努力做到了极致,亲情友情爱情没了;忙忙碌碌争分夺秒为他人,自己没了。

电影后半段,男主角把小女孩送走,在雨中狂追出租车的时候;男主角送完小女孩又得知父亲去世消息的时候;小女孩自己找回来,说出男主角的家庭地址的时候;好几个段落都让人泪奔,那种失去感、获得感、那种挣扎、无助、心痛、恐惧、喜悦,都让人不得不泪流满面。

不抓狂人生指南读后感2000字


《不抓狂人生指南》一书由艾米丽雷诺兹所著,抑郁症是现在很多青年人都会患有的疾病,只是有些比较微弱,而有些比较严重,严重者甚至会自杀,我们要如何帮助这群人渡过精神世界难关?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不抓狂人生指南读后感2000字。

患有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的英国女孩艾米丽.雷诺兹撰写的《不抓狂人生指南》是一本以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编写的关于抑郁症精神病人在自理、恋爱、教育、自残和自杀,以及与家人朋友相处等方面抵抗抑郁的指导手册。本书又何雨珈翻译,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约18万字。每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述作者自己的经历,另一部分是作者给精神病患者对抗抑郁的指导。艾米丽的文字平和而又不失幽默,态度坦诚,把极其隐私的事情都写了出来。

也许你和我一样,很难把抑郁和精神病联系在一起,认为疯疯癫癫的人或者无法控制自己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人才是静精神病人,但是抑郁症也是一种精神病。而作者则是狂躁与抑郁并存。她13岁自残,15岁想自杀,在朋友面前是个怪人。

我在念初中开始,总会时不时地情绪低落,有时会持续1-2个星期。各种不愉快的经历像是商量好了一样,一股脑儿地在我的脑子里重现,我无法逃脱、无法面对。于是我躲着被子里哭,哭完依然没有感到轻松。甚至有段时间想到要自杀。我想过跳楼,但是怕死得太难看,吓到我的亲人;想到过撞汽车,怕死不了还变成残废或者植物人给家里增加负担;想到过吃药,但是手里没有钱买药;想到过溺水,可是我害怕水;最后我决定憋气,再被子憋了一分钟后受不了了,自杀未遂。到了第二天,却假装一切正常,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借了我这副皮囊假装一切没有发生过。

即使有想要自杀的想法,心情抑郁,却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害怕被人看不起,就如同害怕别人说产后抑郁就是矫情一样。我几乎没有朋友,害怕聚会,害怕在多人面前说话。

随后,抑郁一直伴随着我。特别是当来例假身体不适或者失恋的时候。我特别悲观,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似乎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除了偷偷地哭以外,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我对我的自理能力还挺有信心。生活照旧进行,只是一直没有朋友可以聊心情,也没有告诉父母。我想我那时候的青春痘一直不断,也许跟心情压抑多少有点关系。

可是,我那会并不知道那叫做抑郁症。而我却不知不觉地战胜了它。我想也许跟我的自理能力和我的爱好不无关系,是这些微小的能力拯救了我。

去年怀二宝,有一个月的时间,我情绪非常低落,常常在走路上莫名其妙的地伤心落泪,和丈夫的关系也不是太好,满脑子想着的都是离婚。我那时知道有抑郁这回事,我在暗自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有时候确实无法控制,大白天的在马路上泪水止不住地流,被来来往往的路人看到是多么尴尬而丢人。但凡看到网上报道产妇带着孩子自杀而网友却在评论产后抑郁的宝妈自私的时候,我真的非常气愤。压死宝妈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一根稻草前的一大捆稻草。

在写下这些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挣扎的,纠结写出来到底好不好。

抑郁是一种脑部疾病,需要治疗

《不抓狂人生指南》的作者艾米丽指出人们常对抑郁、自残和自杀存在偏见。看了书,在网上查资料以后,我才知道抑郁其实如同发烧感冒一样,是一种病。病得轻的可以自愈,病得严重到万念俱灰想要自杀的,或者长时间如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情绪低落的话就要考虑看看医生,吃点药了。

不仅歧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极端冷漠也可能会导致自残或者自杀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艾米丽一次自残,流了很多血,虚弱无比地坐在宿舍门外的地板上,一个室友回来看到她,从她的身上跨过去进了屋,锁上了门。室友连问都没有问,更别说帮助作者了。看到这段,我被她室友的冷漠震惊到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人自杀,而中国每年有30万人自杀,是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自杀的原因有酒精滥用、经济压力、失业、抑郁等。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4.2%,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一半的精神疾病开始于14岁,但大多数病例没有被发现和治疗。抑郁的发病率达10%-15%,是导致自杀的最重要原因。然而大部分抑郁因歧视而不被发现和治疗。这跟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少不无关系。

自杀并非自私,亦非软弱

艾米丽指出,人们对自杀也是有偏见的,以为自杀是自私和软弱的行为。其实想要自杀的人翻来覆去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亲朋好友如何面对自己的死,自杀的人无不在考虑自杀对周围的人都影响,自杀是理性而深思熟虑的。同样,自杀也不是软弱的 。作者指出大多数人都克服困难活了下来,带着精神病活着就是坚强无比的。

抵抗抑郁,从尊重孩子开始

童年时期不被尊重、被忽视、身体虐待、性虐待等容易导致青少年和成年后抑郁,抑郁严重的有自残或者自杀倾向。

有一同学做早教,在他空间里看到他的教室的墙上刷了一句slogan蹲下来看世界。蹲下来配合孩子的身高,从孩子的视觉角度去看周围的世界,才是尊重孩子。如果你也有一个学龄前的孩子,只要你足够细心,你就会发现带着孩子去超市或者游乐场时,孩子要求抱的次数增多,你会莫名地就是不想抱她。在你发火之前,建议你蹲下来,达到她的高度再看看周围。你一定会发现从孩子的视界出发,看到的只有大人们的屁股和腿,根本不是你看到的热闹好玩的景象。这才是孩子要抱的原因。

从现在开始,认真倾听孩子,从她的视界看世界。

制定SMART抗抑郁计划

也许抑郁的你一看到计划就更喜欢躺床上什么事也不想要做。但是艾米丽在《不抓狂人生指南》里根据列举的SMART抗抑郁计划简直是轻松得不能再轻松了。

比如拉开窗帘、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洗个澡、吃点好吃的点心、多喝水等等。事情虽然小,每天改变一点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慢慢改变。

又比如每周给自己定一个无酒精日,规定一周中的某一天不饮酒。

和好朋友保持联系,必要时可以求助

和好朋友保持联系,必要时可以打电话给朋友,让他帮你叫医生。

急救和安全第一

艾米丽教你在自残或者自杀的时候,如何处理伤口,如何获得帮助。

列一个应急求助清单

当你发现自己发病时,找出应急清单,按照上面说的做。这个清单就是你列举的一些转移注意力的小事。

作者还在书的附录里列举了很多可以提供帮助的资源和情绪日记模板等,教你一步步调理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

如果你也得了抑郁症,正确地认识抑郁症,了解抑郁症,并学会和抑郁症相处,有助于让自己即使有精神病也会过得很好。

读后感: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


整个阅读的过程让我也好似走进了路旁那间僻静的杂货店,把现代社会中内心流失的东西一一找回。现在,我想把这本温暖治愈系的小说,推荐给每一个对我重要的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读后感: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最近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整个阅读的过程让我也好似走进了路旁那间僻静的杂货店,把现代社会中内心流失的东西一一找回。现在,我想把这本温暖治愈系的小说,推荐给每一个对我重要的人。

故事的内容并不难懂,探讨了形形色色的人生,但是涉及的人生命题却很大,尤其是第二个故事将我感动的体无完肤。那种年轻时的倔强、无法实现的梦想、来自家人的默默支持、心中无尽的悔过与愧疚、直至最后坦然接受命运当他的梦想以另一种方式被实现时,那份艰辛与不易,让人难免百感交集。即使故事再怎么离奇感人,最后还是回到人性本真这个话题上来。在这短短故事之的中,我们每个人也都看到了自己。同作者一样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人生怎样才能不留下遗憾?大千世界当如何独善其身

人生岔路口该怎样选择。哪怕懂得的再晚都不算晚,你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只要全力以赴,无论结局如何,都是正确的选择。你认真走过的每一条路,即使曲折荆棘,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是要注意不能选择那些看起来触手可得的大馅饼,因为他们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就如我们青银高速收费员一样,要远离金钱诱惑,正心廉洁办公。全心全意为司乘服务,为高速公路事业贡献青春,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人生怎样才能不留遗憾。我想说遵循自己内心梦想,并为之执着的人,遗憾最少,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可能没有遗憾;该读书的时候读书,该立业的时候立业,人生每个阶段都要尽心尽力,这样的人生就鲜少遗憾了;想做的尽量去做(),哪怕一次旅行、一次晋升,都要勇于付诸行动;要学会活在当下,清晨享受阳光和鲜氧,傍晚欣赏黄昏和星空,营造内心淡泊宁静之境。

大千世界如何独善其身。首先要常怀感恩之心,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对社会要有所回馈;其次,要胸怀坦荡,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对待他人要宽容仁慈;同时,要克制欲望,理智地面对生活,谨慎地对待工作;最后,要虚心受教,做人不能盲目自大,要学会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少走弯路多行正道。

虽然,东野圭吾为我们剥开了那么多人生的残酷真相,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别样的光明,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人生咨询。但是,别人的回答终究决定不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让我们打造一个自己内心的杂货店,救人的同时学会助己,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

《阿黛尔的人生》观后感


《阿黛尔的人生》观后感

晚上的媒体放映场差点看不动了。法国导演阿布戴-柯西胥今年角逐金棕榈的《阿黛尔的生活》片长近三个小时,接近戛纳尾声的时候,对疲惫的记者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不过,对这位曾经以《谷子和缁鱼》深深打动过我的法国影人始终报以信心,柯西胥创作作品的速度,是平均每三年才出一部,可见其用心程度,尽管他此前《黑色维纳斯》的表现并没有预期好。

阿布戴-柯西胥是一个内心强大,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导演,对镜头的调度极为准确和精心。新作应该是某种程度上的回归,在预算庞大的古装剧《黑色维纳斯》后,这部新作回到他拍片和成名最初,展示普通人在法国当下社会生活的题材。

最自然的对白往往是最精心的设计结果。而细节、对白正是科胥西的擅长,几乎每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长镜头下精致的对白、演员表演和戏剧冲突,以绝对写实的手法呈现。观看科西胥的电影,很难置身其外,一不小心观众就会被代入戏中,和主人公一起共享伤悲和欢乐。

影片《阿黛尔的人生》讲述两个年轻女孩如火如荼的炙热爱情,导演镜头没有任何妥协,数次不惜笔墨,用超长特写镜头,大胆展示两个年轻女孩疯狂的爱情,这种爱情血肉丰满,情色和纯洁并列。这样的镜头不是所有观众可以接受,但它的存在又是如此合情合理,不带任何挑逗和刺激,只能赞叹导演的技巧成熟,手法大胆。

然而,像所有的爱情,生活、习惯和教育知识背景的不同,终究会带来爱人间的差异和隔阂。虽说影片讲述的是俩个女孩的爱情,爱情的主题却有关人类共性,这是一个同样可能发生在任何男女身上的爱情。这也是影片最为可贵之处,导演并没有将同性恋问题做为如今热门话题加以投机,借此大发一番社会责任和伦理的长篇大论。有关同性恋问题,也没有被完全忽略,但是被放到了最后的位置,以轻松的笔触,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导演的镜头特殊,宽银幕上,特写和头部镜头几乎占据了《阿黛尔的人生》叙事中的相当时间,镜头似乎想无限制的接近,一直深入到两位女主人公的内心最深处。同时主次分明节奏适度,始终以主人公阿黛尔的视角,紧紧追随她的生活和演变,从一个发现自己性倾向、到一步步找到真爱,又一步步失去爱人的过程,鲜活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展示了导演对生活细致观察和戏剧化调度的能力。

阿布戴-柯西胥的影片几乎都很长,他不在乎时间,慢慢的,一点点,在细节下铺陈自己的故事和人物发展,节奏却并不沉闷和缓慢,总是会有点滴的惊喜,或者扣人心玄的戏剧冲突交替出现,以及那些极为生活化的场景,令观众深入其中欲罢不能。

阿布戴-柯西胥对演员的热爱也在他的每部作品中一览无余,新片中两位年轻女孩在镜头下青春美丽,一个激情活力一个忧伤沉静,精彩的表演和执导相得益彰。影片和演员若是出现在最后的获奖名单中,不会让人感到任何意外,这大概也是许多看完片的观众的祝福。

观后感《人生读后感2000字:我们的人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路遥的人生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