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高中作文读后感1300字

高中作文读后感1300字

神经漫游者读后感1300字。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神经漫游者读后感13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神经漫游者》这是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科幻小说,书中对于人们的幸福提出了问题,究竟幸福()什么时候会到来,与我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这样看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神经漫游者读后感1300字,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前日,有幸读得《神经漫游者》一书,一部有趣的科幻小说,这本书写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中有一句名言,或许耳熟能详: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当再次认真理解这句话的时候,让我想起一个很久远的思考命题:什么是幸福?

相对于个人而方,幸福是否已经到来,还是在自己的生命里尚未流行呢?我一直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那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吃饭、睡觉、上厕所。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生命体,都必须有这三个过程,就是获取能量、休息、交换。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或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可能都与这三件事息息相关,或开始,或结束!

那这三件事与幸福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可以认真而舒服的享受一顿食物,无论食材昂贵与否,当让人真切感到腹饱而满足,何不就是一种幸福呢?如果去想想那些因饥饿而逝去的人们,不觉得这是一种上天的眷顾吗?

如果可以快速的进入梦乡,无论床铺是否整洁而松软,可以一觉到天明,何不就是一种幸福呢?如果去想想那些因为某些原因无家可归或彻夜无眠的人,是不是就觉得是菩萨的保佑呢?

如果可以正常入厕,而且可以舒畅的解决问题,何不就是一种幸福呢?如果去想想那些不便入厕或难以解决问题的人,是不是就觉得是前世的积福呢?

这些要求是否太低?没有一点点品味!

是的,这些要求很普通,也的确无法显示出品味来,比不上金玉满堂,也比不上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可仔细想来,世间一切可不就终归于此。

或许在平凡的生活中有这种感觉,当打一场游戏胜利的时候,是不是突然觉得很幸福;当收到一件非凡礼物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幸福;当得到嘉奖或肯定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幸福是的,生活中一切突然发生的美好事件都可以使人幸福。如果再仔细回忆,这种幸福的感觉可以持续多久?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人是几秒钟,有的人是几小时或几天,但都不会更久,当恢复到平静的状态,会是什么感觉呢?可能也不尽相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短暂幸福的感觉呢?

因为这是人大脑中一个叫作杏仁核的小东西再起作用,它可以让人感觉到幸福,但这个零件有一个缺陷,就是不能一直起作用,也就是说不能一直让觉得幸福,所以幸福的时光来得急也走得快,所以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却不知幸福就在身边,只是没有细细品味罢了。

幸福如果不是追求的目标,那何以能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何以能感知幸福呢?

古人言:平淡如水,动静皆宜。可能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生活的颜色是不同的,身处的环境也是不同的,感受更是不同的,所以说很难找一个准确的衡量尺度,所以就算世界上最专业的科研机构,也不能给出统一的标准。

忙碌的时候,可以停留几分钟看看窗外的风景,想想少年的时光,想想心中想去的圣地;休息的日子,可以给久未联系的朋友通一个电话,聊聊昨天的故事,再聊聊明天的故事;艰难的日子,可以与父母儿女一起座下来谈谈,谈谈旧故事,谈谈新故事在细水流长的日子,感受点滴,点滴就是幸福,幸福蕴藏在人心中,更潜藏在故事中。

如果平淡的生活就是幸福,那还追求啥呢?

其实不然,追求的目标与幸福其实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并不是追求的目标实现了,就可以高兴一辈子,就算你自己愿意,大脑里的杏仁核也会不愿意的。那就是要放弃追求了吗?也不是,失去追求,也就是失去了生活的动力,追求不可停止,也不能停止,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不要轻言放弃。但最好不要与未知将来的幸福挂钩,生命是长长的旅程,如果总是等待最终的幸福,不如在走过的岁月里慢慢感知,慢慢享受。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继承者们》观后感1300字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份执着和追求,它就像人们心中的灯塔,牵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有人说: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有人说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追求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异然。
众观剧中人物,女主和母亲相依为命,男主是帝国集团的私生子,男二和刘Rachel差点成为异父异母的兄妹,金元从小母亲早逝,全贤珠是孤儿,尹灿荣也是一样的单亲家庭,李孝信虽父母都健在,但个人毫无自由和选择,可以说都是残缺家庭的结合体。不同的环境和心态造就了他们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结局。
女主角车恩尚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灰姑娘,为了学业和生计奔波的打工王后。妈妈是帝国集团家的保姆,而姐姐远在美国,还需要依靠家里的经济支持。正是这两点不幸,却也为她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打工期间不同场所的多次偶遇,让一直对社会关爱人群有偏见的男二感到很好奇,女主的忙碌和疲乏与生活在社会顶端却缺乏爱和温暖深感孤独的男二形成强烈的反差。姐姐在美国根本不是在读书,也没有要结婚,只是骗家里的钱,而这个不幸也成为了他认识男主的桥梁。男主不为人知的身世,哥哥从小的冷漠相对,妈妈的不见天日,与女主的不幸产生强烈的共鸣。美国的邂逅是场遥不可及的梦,那里所经历的一切都偏离了她本身生活的轨道,而正是这样短暂的邂逅让男主鼓起勇气面对一切,结束了美国浑浑噩噩的生活,所以用捕梦网贯穿始末最恰当不过。
男主角金叹阐述的正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美国咖啡厅意外目睹女主和姐姐的相遇,被骗,被抛弃,触动了男主内心深处对哥哥的不离不弃却被熟视无睹,被流放,被抛弃。正是这些相似让男主感同身受,异国他乡遇到她让他感到原来这样的悲剧不只是他一个人,他开始不再觉得那么孤独无依。或许就是那一刹那,心灵的碰撞让他掉进了爱情的深渊。在爱情里,他的眼中揉不得沙子,为了爱情他可以放弃一切。面对名利的诱惑,他直言你给我的一切都比不上我身边这个人,面对爱情的波折,他承诺只要你回头我永远都在你身后。在名利和爱情的选择中,金叹与金元的选择永远都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结果是金叹收获了爱情,金元戴上了王冠。
男二崔英道在众人眼中就是一个叛逆无畏,霸道欺人的混混形象,但掀开这层面纱,他也有沉郁痛苦所不为人知的一面。父亲拳脚相加的教育方式和女人如衣服,婚姻为交易的观念,离家出走的母亲,生长在这样家庭氛围中,他以霸道欺人来宣泄内心的苦恼。特别是他和女主之间的感情纠葛让人觉得心疼,站在身后可从未等到过她的回头,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擦肩而过。
刘Rachel在我的印象中就没见她发自内心的笑过,她永远都是那样没有表情的面孔,很多人都说她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现状。破碎的家庭,从未被正视的爱情。从小敬佩的爸爸由于破产被妈妈抛弃,拿婚姻当交易的妈妈也让她成为同学的笑柄,或许正是这点和英道相似的背景,让她和英道可以成为相知的兄妹。被深爱的人当保险的订婚,最终还是免不了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可悲之处。
金元是高富帅的典型代表,也最好的诠释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的含义,从小的帝国梦,为了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亲情、甚至婚姻。当爱情和事业发生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奔向事业。当父亲欲罢免其职务时,他选择了正面开战。弟弟的无微不至他一直冷眼旁观,只因对自己的权位有威胁。当继母展开夺权攻势时,他利用婚姻加大胜利的筹码。他的野心,注定了他的孤独,爬上了巅峰,却也失去了挚爱。
全贤珠是在帝国集团的支持下,顺利完成学业的孤儿。她和金叹一样,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被安排进帝国高任教,在帝国高这样阶级分明的高等院校,她明白她选择的是什么,但她丝毫没有畏惧。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那金元背后的女人她当之无愧。她的付出从未奢望过回报,只是看着对方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为了不成为负担而默默离去。
李孝信在我认为是很多富家子弟悲剧的化身,他们从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一切,什么都不用想,需要做的只是顺从。从小就被当傀儡一样地活着,反抗也从来都没有被理解过,这样活着比死都还痛苦。很多人在埋怨自己没有后台没有背景,被社会伤害的体无完肤的时候,都会觉得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谁能理解他们的无奈。有的只是一副父母赐予的躯壳,没有思想没有自由,才是真正的痛苦。而爱情,最伤人的不是你的情敌多么强大,而是从始至终你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无可厚非,我最喜欢的当然是李宝娜和尹灿荣这对组合,虽然李宝娜也是高傲娇气、喜欢无理取闹的富家女,但是她的可爱善良和单纯直率也是不可否认的,而尹灿荣的好脾气和善解人意也正好造就了这段完美的爱情。没有金叹和车恩尚的轰轰烈烈,却也能在平淡中甜甜蜜蜜。或许只有他们没有家庭的束缚和牵绊,轻易就跨过了继承者和社会关爱者之间的门槛,活得最真实幸福。说实话,我也很向往尹载镐和尹灿荣之间融洽的父子关系,虽然是单亲家庭,但似乎从未因此产生过不愉快。朋友一样的父子关系,也是其乐融融。这些都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及!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3000字欣赏


《神经科学讲什么》一书由罗伯特伯顿所著,是一本关于神经科学的书籍,有很多事我们以为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30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这本书也是我第一本完整研读过的神经科学类的书籍,本质上对我来说也就是当作科普书。所以我也就尽量以我自己理解的语言描述它,这本书英文为:Askepticsguidetothemind,直译应该为:对于心智怀疑的指导,而原文也是以启发性思考为主,没有很系统的解释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之类的,这对我来说看得十分痛苦,嗯,很痛苦,不得不佩服作者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反正我一般是跟不上。

作者Robert是一名神经科医生,同时也是平时阅读大量哲学书籍的人。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休谟和他的不可知论的推崇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和一切以经验为前提得出的结论都表明了我们人类对于自身过于自大与无知。所以整本书都是以这种基调进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为了对神经科学的现状进行审思和批判,但是未来神经科学是否真的可以达到完全研究人大脑的机制,作者没有明确表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心智的简单介绍、神经科学一些概念和对现有一些例子的批判。

Robert没有给出确却的定义,表示我们只能通过感觉来了解心智,比如知道感,这被认为是一种有意识的感觉,不是像情感或者情绪那种的现象,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就如同物理中的万有引力,计算机中的信息,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本质是什么,但是存在。作者也认为,人类大部分的有意识实际都是无意识下做的事,是生物学而不是理性引导了哲学结论。知道感其实也是由无意识的感觉所组成,比如自我感,选择感和公平感等等构成。并且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办法客观确定我们某个想法的来源,就好像这个想法突然就来了,这就牵扯到了潜意识的问题(后面会讨论),也就说我们的想法也不是所谓理性思考的结果。

同时作者也通过举例阐述自我来说明心智。自我是心智的占位符,没有心智的人大部分都没有了自我,但是自我实际上也是一种感觉,即身体的归属感,而自我不同于心理状态,并不仅仅是大脑细胞和突触刺激产生。在脑区发生变化时,归属感消失会让人产生自我分离的感觉,即身体不是自己的,甚至用一些药物刺激后,当带上VR眼睛通过摄像机看自己的背影时,会有一种神魂出窍的感觉。这种自我感是和一般的心理状态相区别的,并且大脑的自我感觉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形成新的大脑的回路,正如同手机,电脑一般,已经从小到大陪伴,如果一台可以用一生的手机一直陪着你,它在你的大脑里和你的手产生的神经现象是相通的。心智和自我的关系紧密,所有人也都需要依靠纯粹的感觉产生心智。如果让我下定义,那心智就是位于我们大脑中,只能通过感觉感知,无意识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东西。

能动感:能动感也就是我们自己所做的行为与自己准确的预测行为符合时的感觉,也即你可以同时感受到拥有感和控制感(全文对于感觉这一基本词汇没有任何特别说明)。大脑可以对预测的事情进行比对,当自己预测的事情不对劲时,则失去能动感,当预测和实际符合时,也就是你的意图实现了,我们便不会在意自己所做的事情,但会产生能动感。比如一个叫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中,摇铃后给予食物可以产生条件反射,即使接下来不给予食物听到摇铃也会产生唾液。将实验升级,摇铃后过一秒钟再给食物,并检测电极变化(更加精确),发现摇铃后还没给食物时电极就发生变化,说明产生刺激(或者说条件反射)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主观的预测作用,而非简单的反射行为。并且如果接下来没有食物,神经元开始放电就会降低,因为达不到自己预测的结果,那么放电开始变化,能动感降低,就像挠痒,我们无法被自己挠痒,因为我们大脑潜意识是可以预测的,反之亦然。

作者还介绍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病例,集成为异己手综合症,当自己的左手做一个决定时,右手却在坐着相反的事,这类患者的脑区有部分受损,他只可以利用到一只手,而另外一只手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手,即有拥有感,但失去控制感,而操纵另外一只手的是一种称之为潜意识的东西,这也是作者全文所推崇的东西。这个病例也说明了,我们的意图是可以和行为分离的,而能动感只有在这两者重合时才会有。

因果关系感:有句话叫做有因必有果,但是在作者看来,他更相信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在三百年前提出的观点,因果关系是一种感觉,它源自于自己对于以前的经验归因以及将分散的事件连接成因果关系的内在机制。就是说两件事情因为发生时间的先后,给人造成的错觉,相信了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一切食物或许存在这样的一种联系,但是仅仅凭我们的经验是无法得知的。大脑可以预测概率(前面心智的功能,实际上潜意识在做),当自己看到的事情和大脑预测的事情符合时,便产生了因果关系感。

潜意识:在作者看来,潜意识才是大脑发挥作用的最主要的工具,而潜意识之外就是就是理性意识,而理性意识(也是我们所感知的)占据很小的一部分,而潜意识的标记仍旧不能明确,大脑的长期记忆都和潜意识有关。而潜意识的工作机制,就和人工智能相似,即通过计算输入的数据(我们的遗传倾向、记忆和经历、情绪、社会文化等等)在相应程序下产生不同概率的结果(心理感觉、想法和行为),而具体的程序,作者没提,我也不清楚。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我一直也比较困惑的。我们有时候,需要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熟悉的人,按理说我们应该对每一个人进行比对,通过自己理性思维确认,最终找到答案,可是实际上呢,我们为了追求效率,似乎总是一扫而过,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比对,然后也可以找到自己想找的。其实就是潜意识在对大脑进行工作,它存储我们对象的特征,当视觉接受图像时,工作发现目标便可以刺激我们的大脑里关于意识的回路。

我感觉这里似乎就可以解释我们很多称为灵光一现的一种情景,有时候做题,或者思考时,感觉没有思路,毫无征兆,突然就想出来了,实际上可能是有意识产生想法,然后自己的潜意识在工作,并输出了结果。

我们的记忆,同样也是具有潜意识特征,并且被划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便是储存在潜意识里,我们的记忆,而短时记忆则是我们大脑表层的有意识思维的记忆。我们短时记忆的东西,会被输入至潜意识当中,在那里加工为自己的东西,当下次回忆起来时,我们就可以很快抽出潜意识里的东西。我想我们目前所有的记忆的方法都是潜意识来的,而单纯的记忆(当之前什么都没接触过)这样能记下的很少。

但是经过潜意识加工的东西是和我们的理性思维不一样的,潜意识是由经验不断训练而成,拥有自己的独立处理东西的东西。个人理解:我们新加入的记忆再次和潜意识的储存的记忆融合,在此训练了潜意识的算法。而我们所认为的完全的纯粹的复杂思维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幻觉,是由于我们的意图产生了的能动感和经过潜意识加工后产生的因果关系感两种感觉交互在一起产生的推理感,也就是没有纯粹的理性,是我们无意识心理感觉产生的错误知觉。比如我们在推理时,如果面对的推理过程和之前的推理过程相似,那就更容易产生熟悉感和正确感,即使我们是错的也浑然不知。

白说读后感1300字


《白说》这一本说是白岩松接着自己的人生感悟,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些生活中的问题。阅读会给你带来包容,因为也是一种信仰,给我们带领心灵的抚慰,发呆也是一种思考。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白说读后感1300字,快来看一看吧。

在思考孩子未来的职业,有2个职业我一般都是跳过的,第1个职业是医生,天天直面生与死,身累,心更累。第2个职业是记者,理由可能是我底气不够,内心懦弱。记者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也是一个极度挑战自我的工作,还是一个高危职业,我害怕直面真相,更害怕别人从我这儿了解到所谓的真相。所以,我只能感恩还有这么多兢兢业业的医务人员为了我们的健康而工作在前线,感谢还有这么多有勇气的记者帮我们关注着整个世界。

以前,我总觉得名人写书是一种噱头,现在我觉得有责任心的名人是应该写书的,因为会更多的人因为知道他而读书,学习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旅途经验。《白说》不白说,白岩松他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引导我们去思考自己的问题。

最近62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成了网红,因为他对古诗不一样的解读。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大家听的是古人的古诗,还是戴教授的古诗?是以为喜欢这些古诗的故事,还是因为喜欢戴教授的睿智人生?今人解读古诗,解读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看《白说》,其实就如白岩松说的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大有用的东西。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什么?

不喜欢读书是个问题,读书的重要性每天都有人会告诉你,只要你想知道;喜欢看书也是个问题,不要怀疑自己经常对书来者不拒,逮住了就想看,白岩松说,他的人生走到今天,是成千上万本书的共同作用,书读久了,你总会相信点什么,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你对书的包容性也能铸就你对人的包容。

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

我对音乐的喜爱源于孩子要学琴,其实窥探自己的内心,应该是没那么喜欢音乐,但我又特别喜欢看别人感悟音乐的文章,可能从别人的感悟里我可以惊叹音乐又奇妙又伟大的力量。音乐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我读到的很多音乐感悟是关于古典音乐的感悟,看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要因为你不懂古典音乐,就错过它们。我听不懂古典音乐,我想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我听得太少了,一个就是白岩松说的,中国的教育模式使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我们从小受着这样的训练长大,一旦接触到音乐,便产生一种先天的冲动:我得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可是,我又真的搞不懂,所以在古典音乐面前你都会看到一堵墙。其实欣赏音乐就是你觉得听了舒服就行,没有那么多高深的意味,白岩松说了:大量的古典音乐表达的经常都是内心的小思绪,我们不需要用语言去堆砌你听到的音乐,只需要听就可以了,想看音乐会带来怎样的文字,那就看别人写的文章,比如还有一本书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还有只要你想看,就可以找到。

多听一点古典音乐,不会有错,喜欢流行音乐,也没有错。音乐,比新闻更真实第记录了时代。为什么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那么快,但是这个世纪的人依然需要好几个世纪之前的音乐来抚慰心灵?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做点无用的事儿

有一天,喊儿子起床,他起来后坐在床边不动,我着急催促他,他说你让我发一会儿呆吧。我默默离开了,发呆这个词语已经好久没有出现了,现在的节奏早没给孩子们留下发呆的时间,每天都是要背着闹钟过日子,分秒必争。白岩松说未来中国的创造力,一定是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发呆、开始思想、开始与众不同,开始另辟蹊径、开始被鼓励并乐于做无用的事情开始的,发呆是这一次的根源,可是我们多久没有发呆了?

如果你有时间,那就抽空读一读《白说》,做点无用的事儿,不要让手机阻止了这个无聊所带来的好处。

七个神经病观后感


《七个神经病》是一部来用过的喜剧电影,影片剧情诙谐幽默,画面精致,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去看看吧!

我曾经喜欢的一个作者说过,一个故事就像一碗面,里面要有汤有面,但这碗面真正的味道是里面撒的一把葱花

一个好电影,不在于花了多少制作,请了多大牌的演员

而在于有没有你独特的那个特色,有没有创作出自己的一个特别的地方(在此提一下约翰最后死了这个电影,小成本电影,特效非常粗糙,但是让人感觉这几十分钟里面有自己的东西)

所以在各种电影题材都有了各种照搬的框架的时候,七个变态像当年两杆大烟枪一样又创作出了一个独特的框架

说说这个电影里的几处葱花

1

psychopath No.7And No.1

2

psychopath No.2

什么方式的复仇最freak the fuck out?杀人凶手为了躲避死者虔诚教徒父亲的尾行割喉了(基督教认为自杀者必定下地狱),结果死前看到那个父亲同样拿出剃刀割了自己的喉咙

fuck,I like it

3

狗牌上写把狗还回来否则你他妈死定了(噗)

4

解开围巾的Hans露出脖子上的刀疤,我擦

Marty无视Billy的眼神把精神病二号的故事傻傻地讲给Hans听

5

由于Billy告诉追杀他们的黑老大他们的位置,Marty给了Billy一拳

Billy啊你这个发酒疯的混蛋

Hans是啊,Martine,你最好赶紧戒酒,如果你喝完酒就这样的话 (我擦,我这里要笑蒙了,这种抓不住要点的笑话我最喜欢了)

6

Billy和Marty以为黑老大会带一群人来杀他们,结果黑老大遵守约定没拿枪自己来的

你不让我拿枪我就没拿

结果还是被Billy打了(这傻缺),然后说你怎么没带枪?你肯定带枪了,然后在车里找到了把信号枪Yeah,found it,motherfucker

黑老大都无奈了跟Marty说你的朋友他妈的是个大傻子

7

85分钟的这段对话他妈的要笑死我了,齐杰洛的的表情是亮点啊

黑老二气势汹汹地把手举起来

不举

啥?

我说不举

黑老二特迷茫地问Why not?

我不想

黑老二更加迷茫了可我拿着枪呢

I dont care

黑老二彻底懵圈了,转头看小弟们But

8

片尾结束之后

之前来讲故事的另一个精神病杀手

我周二要去杀你

Thats good 反正我周二也没什么事

杀手无语凝噎一会儿说你听起来怪怪的,像是经历()了很痛苦的事

有点吧

I,well我周二还是不太方便,我们还是回头再定时间吧

恩,我一直就在这

故事整体都是一种现实和荒诞结合的剧情和对话,结果弄出了正经严肃却让人爆笑的效果,还有就是导演对剧情线索顺序的安排,环环因果,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特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风格Doesnt make any sense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被胡乱被拼凑起来的积木,像是一堆油漆胡乱地泼到了墙上

完全乱七八糟的一堆零件却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像是一个毛线团一样

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剧情,但是却互相表达了因果

想做出这种效果导演的编织功力真的要很强

说句毫无关联的话:开头那个三分钟就便当了的金发帅哥的头发颜色真是比戏梦巴黎里更加金黄了,看了就知道我为什么说这么一句了

皮囊读后感1300字


相信不少网友都读过由蔡崇达著作的散文集《皮囊》,书中通过很多的小故事,反映了作者对自己这一代的年轻人对现实感到的无奈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读完蔡崇达的《皮囊》,像是一个认识了多年的好友,跟我慢慢讲述这些年他所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悬念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扣人情节,有的只是温和平缓的细细诉说!

也许因为同是贫苦农村()出生的孩子,同是靠读书而离开家乡的游人,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特别能感同身受,特别温暖细腻感动,也特别怀念。

阿太像极了我的外婆,她们都刚强,又慈爱,但相比之下,我的外婆又更加柔软。

大二那年外婆突然离世,妈妈因为怕影响我的考试,并没有及时告知我。当我从别人嘴里得知外婆早已去世时,已是几个月过去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即使过了很多年,现在每每想起,心中仍是悲伤和愤恨,以及对母亲的做法深深的不满。这世上,有什么事情,比陪伴亲人走完最后一程更为重要呢?因为一旦错过,就是永别,终身无法圆满。多年以后,一次在舅舅家,偶然看到了外婆的遗像,顿时泪水夺眶而出。特别想念小的时候,围绕在外婆身边的日子,我也曾发誓,长大后,要让外婆过上更好的生活,奈何外婆却不等我长大,就匆匆离去!看到阿太,备感亲切,就像再一次看到了外婆,那么温暖,那么熟悉,那么怀念。

生活在农村,回忆起童年来,总是精彩而美好的。就如作者的童年,经历了神秘的张美丽,性格迥异而命运兼不济的两个阿小,天资聪颖却天生兔唇的文展等等,就是因为这些人,组成了作者独一无二,又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再想想自己的童年,亦是围绕着各式各样不同个性的小玩伴,即使后来大家都走散了,命运也截然不同,甚至三观相去甚远,已无法顺畅的沟通,就像成年后的作者和文展那样陌生,但每每回想起过去,那份记忆依旧最美,那份情感依旧纯真!

文展的故事让内心生出了一丝悲凉,命运无疑对他是不公的,他也努力的挣扎了,却还是难逃苦命。他是一个兔唇男孩,比起他,我们又何其幸运,至少我们体格健全。

文展的结局无疑是悲剧的,但也在情理之中。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让他承受了比常人更多的苦难与挑战,而他的内心却又偏偏极其脆弱和敏感,他的一生都活在证明和自卑当中,对抚育他的故乡没有任何留恋,更不懂感恩。命运对他不公,也成功的摧毁了他、打败了他!对于我们而言,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肯定也曾遭遇过挫折,迷失过方向,也曾被命运玩弄。但一定要坚守最初的梦想,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文展有身体有缺陷,曾经尚且苦苦和命运纠缠,我们有什么理由放任自流!

作者有很重的家情结,在外漂泊久了,累了,就想回家。即使回家只是吃饭睡觉,沿着早已熟悉的路走一走,但心就这么无端端的安宁下来了。像是这些年没有离开家,只是到了离家远一点的地方!我的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离开家乡,总觉得家乡太落后,不如大城市吸引人!但是越长大,却越不想离家太远,这里有淳朴的村民,有爱我的双亲,有我熟悉的每一棵树,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甚至抬头看到的月亮,都是家的样子。愿我和你,都有再次回到家乡的勇气和能力。城市留下的是我们为生存而奋斗的身体,而更多的人把心回归了故乡!!

突然想起了龙应台的一句话:曾经,人们每天进出村庄,路过彼此的桑麻柴门总免不了驻足寒暄和关切。如今,像货柜箱一样堆叠成的大楼,柜门禁闭,形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依恋家乡,想要回归的原因吧!

观后感《神经漫游者读后感13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中作文读后感1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