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上帝之城观后感影评900字。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情节中。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怎么写观后感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上帝之城观后感影评900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上帝之城》是一部由巴西和法国共同制作的犯罪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黑人小孩布斯卡因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最终成为摄影师的故事。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非常不错的评价,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纵然世间充满黑暗,但因此光明才更值得我们去追求。

很早就看过不少影单里面都有推荐《上帝之城》,但直到昨天才把这部电影看完。看完首先觉得里面有许多原始血性的东西,能让人热血沸腾,但另一方面确实感谢祖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当时的里约热内卢可能确实不太和平,该片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曾经在一次采访时谈及到拍摄本片的危险时说道,如果他知道在里约热内卢的贫民区拍摄影片会有如此高的危险性,他就不会决定接拍此片。

而且影片并没有选择在里约热内卢著名的贫民窟Cidade de Deus开机和取景,因为那里太乱了。但为了保证氛围和环境的真实性,他们选择了在与Cidade de Deus相邻的、危险性相对较小的贫民窟开机。

不滥杀无辜是规则,迫不得已杀人是例外,可最后例外却变成了规则。

想先说下一个我觉得变化挺大的角色帅奈德,他不像小豆子那样,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恶徒,也不像阿炮那样从始至终是一个好人。他最开始可以说是一个好人,但因为想要复仇变成一个不要滥杀无辜、有底线的流氓,但是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不滥杀无辜是规则,迫不得已杀人是例外,可最后例外却变成了规则。在复仇和利益的双重利诱下,他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人,他最后的结局也是反映了天道轮回这四个字,确实挺讽刺。

小豆子可以说是这部电影里面最大的反派,杀人成性、贪婪、残忍,最后当然也没有什么好结果,被自己的小弟杀了。这也让我想起一部韩国电影《卑劣的街头》,讲的也是一群流氓中,一个人如何干掉自己老大成了老大,最后又被自己的小弟干掉。这个结局更是反映了善恶有果,天道轮回。

阿炮在这部电影中绝对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好人了,小时候聪明,学习好,还有摄影这个兴趣爱好,虽然有过两次想要打劫的念头,最后也都不了了之,虽然可能是因为胆小,但不可否认在这部电影里面他就是个好人。而之后无论是误打误撞让照片登上了报纸,还是再后来拍到了足以让阿炮出名的战争和小豆子贿赂警察以及小豆子被打死的照片,其实就是体现了一种好人有好报的观念。

我觉得其实整部电影反映的绝大多数都是人性的一些黑暗面,但如果能从中看到一些积极的东西是难能可贵的,纵然世间充满黑暗,但因此光明才更值得我们去追求。

m.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炸弹之城影评观后感


《炸弹之城》是又一部来自美国的犯罪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曲折,引人入胜,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故事讲述了,年轻的橄榄球队和朋克青年的故事,采用了倒述的手法,开始有些摸不着头绪,很想弃剧的感觉,

撖榄球队,年轻的爱运动的年轻人,

朋克,一群现代青年,追求新事物的年轻人,他们自由,放任不主流的生话方式,被大众所排斥,

对与两伙年轻人犯了错,不论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怎样,所承担的责任,接受的惩罚应该是一样的,都应为自己犯的错承担应有的责任,不应用有色眼镜去评判。

年轻人吗,朋克一回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不该把朋克看的过于偏激。把一些主流的条条框框强加给一些年轻人,也不可取。

这片画面音乐剪辑的配合,导演拍出了大片的感觉。那种影音的压迫感,太有诺兰味道了。

可惜结尾的解释,虽点题但没有点睛,在全片风格上有些不统一。影片的着重在事件的发生和回忆的进行,而非庭审过程,在这点上,导演的大局掌控力有些不够火候。看过的第一部朋克电影,曾经听过朋克,觉得是摇滚的另一个分支,三和弦的伴奏,音律简单的宣泄。本片是通过年轻人的冲突的不断升级!,蒙太奇式的庭审,来反思善与恶,对与错少数服从多数但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是错的

中世纪的人烧死女巫,现代法庭审判朋克,都是主流对异端的暴政。

《炸弹之城》里的小镇,朋克青年留鸡冠头,玩吉他,挂鼻环,喝大酒,说脏话,看似不可一世,其实是弱势,不为主流所容。

朋克反主流,但不诉诸暴力。朋克群体,多以青少年为主,他们不是黑帮,只是一群借音乐发泄不满的年轻人。

朋克的反抗,本质上是一种撒娇。

朋克乐队鼻祖性手枪,干的最出格的事情,也不过是在电视节目上对主持人飙脏话。

对于主流社会,维稳是第一要务,闷声发大财可以,蝇营狗苟可以,颠倒黑白可以,阶层固化可以,但指出皇帝的新装,不行。

朋克音乐,口无遮拦,靠三个和弦,骂尽强权。

这种短平快的形式,威力巨大,好比《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威胁协礼大臣,你要不遂我意,我就找两个天桥下说书的,把大人逛青楼的事迹,编成评书,分成九集,每天轮流讲。

朋克音乐之犀利,犹胜天桥快板,从歌词中可见一斑。

性手枪在《上帝拯救女王》中,直接问候英女王老母;冲撞乐队在《白色骚乱》里大声疾呼,所有权力都在法西斯政府手中,你要掌控自己,还是听命于人?帕蒂史密斯《马》的第一句歌词,有人害死耶稣,这不是我的错。

主流社会,卧榻之侧,岂容朋克?

对朋克的绞杀,是上下一致的。性手枪在电视节目上爆粗口后,立即遭到舆论谴责,正直人物打压。此后,歌曲被电台禁播,演唱会被政府取缔,只能以各种化名演出。

这时的性手枪,为主流所不容,成为卫道士眼中的恶魔,很多极右人士,甚至冲到演唱现场,拔刀相向。

朋克反主流,不过用音乐,主流反朋克,则多管齐下,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最狠的一招,就是将朋克污名化。

《炸弹之城》里,秃顶律师攻击朋克,从字典里挖出朋克诸多含义,如小流氓,废物,娈童,妓女,暴力,低劣等,用污名化的方式,往朋克青年身上泼脏水,让陪审团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其实,朋克这个词的原意,是指成人世界的边缘人或受害者。但刀把子攥在主流手里,词典定义亦由主流而定,朋克的喧嚣,只能是另一种暴裂无声。

电影中,朋克青年的另一大罪证,是他们的口号Destry everything(毁灭一切)。这句话,被秃顶律师多次引用,当作朋克青年反社会的铁证。

留意电影细节的朋友都知道,这句话不过是Filthy乐队的一句歌词。毁灭一切的含义,是从思想上斩断腐朽价值观,而不是摧毁财物设施,更不是毁灭生命。

其实,反对强权和暴力恰恰是朋克精神的组成部分。

电影里一个朋克青年的夹克上,用中文字样写着反战两个字。电影里有个场景,两个朋克见面,一个留着鸡冠头,一个留着光头,鸡冠头朋克对光头朋克说,你知道吗,纳粹分子才喜欢留光头。光头朋克立即反击,历史没学好吧,光头党的建立要早于纳粹。

真正滥用暴力的是警察。

警察以莫须有罪名,强闯民宅,对几个朋克一通乱揍,还猥亵了一个朋克女孩。警察借搜身,对女孩上下其手,用手枪顶入女孩口中,数秒后取出,大义凛然地说了句,你跟着这帮烂崽混,你爸爸会以你为傲吧。

警察对朋克的镇压,良有以也。在冲撞乐队经典专辑《The Clash》的封面上,五个乐队成员,身着朋克服装,屹立在镜头前,背景是警察在镇压一场骚乱。

电影里的朋克,作为弱势,常被主流青年欺负。有一次,几个朋克被欺负惨了,面对数倍于他们的人群,奋起反击,在冲撞中,一个朋克被车轧死。

轧死朋克的人,明显是故意,电影慢镜重放时,可以看到凶手嘴角露出的笑意。

法庭之上,尽管证据确凿,秃头律师偏能颠倒黑白,把杀人凶手描述成反抗暴力的英雄,为其开罪,并一再攻击朋克青年为反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死不足惜。

电影中有个意味深长的设置。为朋克辩护的律师,虽站在公义这边,却显得结结巴巴,毫无底气;为杀人犯辩护的秃头律师,则义正言辞,有恃无恐。

被轧死的朋克,外表张扬,内心温柔。他在广告牌上写下狄兰托马斯的诗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他跟女友在宠物店,挑选宠物时,眼神善良而有爱;他跟父亲聊天,手握橄榄球,佯做前冲,球落在地上,父子俩会心一笑。

这样一个小伙子,却被杀死了两次。一次是在马路上被轧死,一次是死后在法庭上被攻击生活方式。

风声鹤唳的主流社会,将朋克视作洪水猛兽加以扼杀,显然找错了对象。

鲁迅说,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更加血污,血腥。

前天傍晚,看完了剧情片《Bomb City(炸弹之城)》(美国/2018),影片讲述了一群无政府主义的朋克青年奋力对抗不公正待遇的故事。影片采用了法庭审判倒叙的手法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叛逆街头青年的白人青年,诠释了何为真正的美国谎言。所谓的杰出公民们只知道与我不同就一定是不良与离经叛道,却从来无人关心成年人犯罪无意义暴力行为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不去问为什么,仿佛世上所有的罪恶都只有年轻的孩子才该去负责,这本就是对于自我约束的放纵和对社会异类群体最赤裸的刻板偏见。在人们看来,所有奇装异服、怒发冲天的朋克信徒都该是白人当局的奴隶,这里根本没有对错,有的只是我觉得你该死!一声声的Not me!Not me!,一次次被阉割了的命运多舛,那些看起来根本无力招架强权镇压的小混混们,在庭审过程中几乎又被杀死了一次!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们是朋克,是个活该去死的地痞流氓。影片结尾部分的法庭反高潮和帮派对殴的戏份拍的相当细腻,清晰的慢镜头设计和一路上的皮卡沉默,将死亡来临前的压抑气氛烘托的充满了末世的力量。在那一刻,他们已经不再仅仅对抗着嘲弄与挑衅,他们更在孤独的抗辩着命运之门的开合不公。影片最后长段旁白中露脸的玛丽莲曼森,算是全片的惊喜之一;而影片的大方向难能可贵的在影片的结尾处依旧没有走偏,对于暴力以及社会群体制度纷争的深入探讨,《炸弹之城》做的到位而且凝重。而所有真正朋克过的倔强灵魂,在看过此片后,也真的能向陆晨(上海地下乐队顶楼马戏团主脑)的歌曲抬起头吼上一句 :朋克不是娘娘腔!朋克不死!愿世界永远留存着应有的反叛与独立之心,只因愤怒并不代表我不够善良。

据说,在音乐圈有这样一个鄙视链:

玩古典的看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看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看不起玩流行的,玩流行的看不起玩嘻哈的。

其实在这个鄙视链里边,最尴尬的不是最底端玩嘻哈的,而是玩摇滚的。

摇滚既不如古典乐和爵士乐那样是公认的阳春白雪,也没有流行乐和嘻哈乐那样强大的群众基础。

因此,小众的摇滚乐现在也成了广大文艺小青年的装酷招牌。

不同的人对摇滚有不同的看法,《摇滚巨星》里摇滚是励志的,《最后的日子》里摇滚是孤独的,《席德与南茜》里摇滚是堕落的。

今天的这部电影《炸弹之城》,更像是一部拍给朋克摇滚青年的墓志铭!

影片发生于德州的一个小镇,在朋克小团体与橄榄球队的冲突中,朋克小子Brian被橄榄球小子Cody驾车撞死。

可悲的是仅仅因为Brian的衣服上写着Distroy everything,陪审团最终判定Cody无罪释放。

更可悲的是,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青年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东张西望,一无所长。 《十万嬉皮》

朋克小子组乐队搞艺术敬老爱幼不惹是非,但生活拮据,衣食无着,典型的穷逼Rocker。

橄榄球小子又高又帅又富,喝酒泡妞,打架斗殴,样样拿手,标准的校园小霸王。

但本质上来说,Brian和Cody都是一样的青年,他们血气方刚,荷尔蒙旺盛。

不同的是Brian喜欢摇滚,选择用自由的pOGO来释放爆棚的激情。Cody热爱运动,选择用规则内的冲撞来消解过剩的荷尔蒙。

警察

姑娘姑娘,漂亮漂亮。警察警察,拿着手枪。 《姑娘漂亮》

片中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象征一种出现过三次。

一次是追拿外出涂鸦的朋克小子。破门而入,见人就抓,恐吓威胁,简单粗暴。

另一次是驱赶野外篝火晚会的橄榄球小子。有礼有节,绅士贴心。

这两次出现,毫发毕现的展现了国家机器对于两个群体的鲜明态度。

第三次是去Cody家搜查证物。

注意这里的please。可以想象如果凶手是朋克Brian,被害人是Cody的话,警察蜀黍可能就不会这么彬彬有礼了吧。

该死的朋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这个地下埋着核弹的小镇里,每个青年心里都揣着用以自保的炸弹,他们被圈在黑暗森林里,彼此厮杀。

橄榄球小子拿出心里的炸弹,轰向不明身份的的入侵者,仅仅因为他想当一把忍者,朋克小子就失去了生命。

被社会主流排斥甚至家人也不认可的摇滚暴徒终于死了。车轮碾的他血肉模糊。

因为他的奇装异服和离经叛道,判决凶手无罪的陪审团又在他已经死透的尸体上开了一枪。

可以,这很朋克,他的墓碑上或许应该写着:

炸弹不息,摇滚不死

观《上帝之城》有感


《上帝之城》观后感

其实我们都很幸福。

我知道这个世界有贫穷,有饥饿,有暴力,有所谓的贫民窟。

但是我对贫民窟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带着喜剧色彩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

原来世界上还有人是这样活着。

在上帝之城,也许有没有上帝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抱着寻找极净乐土的梦想,人们来到了天堂之城。

身处上帝之城,要么你做一个老实人,等着被抢劫,要么你就做一个歹徒,等着被枪杀。

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有犯罪的自由,没有不犯罪的自由。这里就是上帝之城。地狱之景。巴西里约热内卢最大的贫民窟。影史上最残酷的童年和青春,集中了人类史上所有的罪恶:墮落、残暴、贪婪、复仇、野心、背叛、掠夺、血腥、弑杀、毒品军火交易、

我们来上帝之城寻找天堂,许多的家庭毁于水灾,贫民区里常见的纵火案,无家可归?去天主之城吧。可是这里有什么。没电,没有水泥路,没有公车。权贵者在另一个世界活着,那里才是希望,只是那个世界很小,容纳不了那么多的人。所以,所有的人们,都到上帝之城一起寻找绝望以及感受悲凉吧。

这是一个已经被里约热内卢遗忘了的世界。一个被上帝遗弃的城市只有悲切。上帝之城,一个离上帝最近而上帝又无暇以顾的城市。

小霸王的故事。这是我整部影片里最不喜欢的一个故事。

所有的故事其实都跟这个故事有关。或者说,所有的故事其实都着千丝万缕的牵连,以一种连续性的断歇苟喘残存。

一个叫小豆子的小男孩,一个后来改名叫小霸王的长得很丑的来自贫民窟的黑男人。在整个七八十年代,几乎是他主宰了整个上帝之城。

冲动。狂躁。暴虐。凶残。刻毒。嫉妒。病态。无赖。流氓。毒贩。黑帮老大。几乎所有的这些,不论是性格特点还是身份都曾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

在少年三侠的60年代里,他们的故事,小豆子只是一个小小的跟班。然而却是他给少年三侠提供犯罪的点子。而且因为他痴迷于杀人的欲望而最终把少年三侠赶上了绝路。阿毛被警察枪杀,带着他未遂的爱情梦和从良的渴望死去;阿呆带着他的懵懂未知无辜地死于年仅十余岁的小豆子的枪下;唯一获得救赎的阿夹皈依天主也许已经是一个最好的出路了。

少年三侠的故事结束的最后一个情节是小豆子对于钟点宾馆的抢劫计划。这个计划最终成了上帝之城最疯狂血腥的暴力案件。然而这个暴力故事的结束是:他们并没有杀死一个人。而最疯狂血腥的暴力案件仅仅只是小豆子的霸王之路上的第一个起点罢了。

这时候,他还依旧叫小豆子,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然而他天真而欢快甚至带有点暴虐的笑脸却只能在他杀人疯狂开枪时才能看到。可以说,是他提前地结束了少年三侠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时代而带着带个上帝之城进入另一个时代,完全残暴的黑帮时代。可以说,这个故事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它的所有故事都只是围绕着这个故事而展开,或者说,其它的故事只是为了更丰满这个故事的所有情节。

小霸王很像一个暴发户式的土苞子。也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可是我喜欢这个人物。至少,在观影的时候他曾经给过我一种狂躁时期曾经向往过的张狂,然而我所有的张狂还只是存在于臆念里的时候,这个人物替我完成了。

小霸王的确恶得无可救药。多少带着点犯罪的天赋和为恶的天性,在还在孩子的时候,我亲眼看着那些看似畅快的镜头里,他一边欢笑地开枪射杀所有的敌人以及那些无辜的人们,对我来说是视角上的欲望满足,可是对于那个年仅十余岁的孩子来说,那是什么呢。

不需要原因。没有理由。一切。仅仅只是为了杀戮罢了。

小霸王的一统天下以及最后的败落,是因为时代在向前迈进。80年代的上帝之城是什么样子。胡作非为总会结束,当他强奸了帅奈德的女朋友、轰烂了他的家、杀死了他的弟弟和叔叔。

也许正如阿炮所说,这是丑坏人和帅好人的对决。而真正的对决也许是整个上帝之城黑帮势力的对决。兄弟不会罢手,只会暂停。而谁能揣摸上帝的心意呢。从一开始的复仇行动到最后疯狂的火拼,已经没有人记得当初为什么开火,只是为了抢更多的地盘,卖更多的毒品,买更多的枪,杀更多的人。权利和欲望最终统治了所有一切。

任何理由和借口都堂皇地成为杀戮的表层,说到底,依旧是欲望。小霸王虽恶,然而他却显得天真而腼腆,至少在向帅奈德的女人求爱的时候他还有几分羞涩,在看到自己的相片登上了头版的时候他会开心地说,人们终于知道谁是老大了,然后买上一大堆报纸去派发给路边的行人。

小霸王最后在他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时候死在一群跟他还是小豆子的时候一样小的孩子手上,一群比他更残暴的孩子。

上帝之城的命运不会改变,只会暂时平静,而后继续。这是这部电影最让人绝望的地方。人们能选择的也许只有离开,或者苟喘残存,或者恶狠狠地对所有人说,今天开始,我来当家了。

班尼的故事。这是最让我心痛的故事。

班尼是上帝之城里最酷的流氓。也是这个城里最好的流氓。他请喝啤酒,送人大麻,衣着鲜艳,而且人缘极好。他是小霸王最好的朋友和死党。如果说,小霸王是残暴的化身,那么他就是温和了。他和小霸王是两个极端的人。而他是电影对小霸王情绪上的缓冲和中和。他也是整个上帝之城黑暗势力最阳光面的代表,整个上帝之城里黑暗势力制衡的最关键的人物。

他和小霸王从小一起犯罪并且分享着他和小霸王一起打下来的江山,而他和红毛又是好朋友,所以,上帝之城在他的控制范围之下至少还葆有一种短暂的平静。上帝之城一分为二,而他是制衡点。

班尼为人太好,所以他并不适合当流氓。欢送会,因为他要告别小霸王和他的事业,找一个农场和女朋友一起抽大麻听摇滚音乐。

光影,断帧,剪辑。欢送会上的摇曳是班尼最后的狂欢。没有人想让他死,可是他死了。无辜地替小霸王抵挡了一颗子弹。也许,他是小霸王唯一的一个朋友,所以,他死的时候小霸王发狂式的咆哮描绘着小霸王仅有的温情。

他的死是整个上帝之城制衡点的沦亡。战争的开始和他的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他不死的话,小霸王不会去找红毛复仇,不会遇上帅奈德的女朋友,不会和帅奈德结下血海深仇,不会最终和红毛开战。

班尼的欢送会也许也是整个上帝之城最后的狂欢了。在此之后,短暂的和平彻底终结。阿炮说,上帝之城从人间炼狱彻底地堕入了地狱了。

班尼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整个上帝之城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欢送会,送走了班尼,也送走了小霸王最后的忍耐,送走了红毛和小霸王和平共处的美好时光,也送走了上帝之城最后的安静和祥和。

这个故事是这部电影里最大的一个转捩点。之后,一切沦陷。

班尼说要和女朋友一起找一个农场好好生活。可是,来不及,一切都来不及。

阿炮的故事。

阿炮是个可怜的孩子。至少他的身上存着的善良和作为一个好人的素质。然而在他身上更多的时候还可以看到的是一种无力的挣扎。意图犯罪,是因为作为好人在上帝之城里的窘境,被欺负,没有前路,困惑以及永远不停的担忧。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感觉到这部电影里难得的轻快。想着如何摆脱处男,想着如何赚钱,想着如何成为一名摄影师,想着如何从此离开上帝之城离开贫民窟。或者想着如何成为一个恶人。

他的尝试最后都以带着戏谑味道的失败告终。好人,终究只能是好人。

或许一切都早已注定,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什么样的命运,即使是在最令人绝望的环境里。

就像每个人都无法决定自己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所以,对于我们已经拥有的,请心存感恩吧。


爱猫之城观后感影评欣赏


《爱猫之城》是一部由土耳其和美国共同制作的纪录片电影,影片即将于今年的9月22日上映,爱猫的朋友可千万不要错过哦!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我把它理解为一部很有深度和层次的城市纪实电影。

为何不说它是一部动物纪实片呢?因为猫咪只是电影讲述过程中的载体,正像电影中所说的,当你凝视着它,就像凝视着一面镜子,电影中各种各样的人从不同角度讲述着他们所理解的猫,实质上他们的描述所映射出的是自己对于一座城,一段人生的独特理解,而这恰恰才是这部电影想展现的本质内容。

各式各样的人,根据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去理解一种生灵,从而刻画出了各式各样的喵星人形象。他们的叙述在无形中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立体的伊斯坦布尔,这座城的所接纳的宗教信仰,所经历的城市更新进程,所彰显的美食文化,所传承的传统技艺,所面临的女性地位问题,所迎接的充满未知的未来一部电影是这么神奇,从小小的一个着眼点出发――猫,就可以刻画出如此丰富的城市风貌。

电影中对于猫这种生灵的解读是富有哲学意味的。它是上帝用以考验人类秉性的媒介;它是独具女性传统魅力的化身;它是能够赋予人类爱的能力的导师;它也是帮助苦难中的人类获得自我救赎的天使。

当你发觉一直猫温柔地蹭着你的脚下,那是生命在向你微笑啊。即使生活中习惯了苦闷、迷茫、麻木,每每当你和这样神奇的小生灵对视,一定不禁感慨:()原来我真实地活着。

作为一个喵咪爱好者,当然看过这样的纪录片啊。觉得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猫咪实在是太幸福了。他们怎么可以这么好看,这么可爱啊啊啊。真正羡慕的伊斯坦布尔人对动物的态度,这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太值得被推崇了。还记得有一个片段是说,有一只猫咪受伤了,他们就把它送到兽医那里去,然后资治疗费用由大家集资,真的是太有爱了。他们认为上帝的使者,就应该放养,这点也很萌的啊......一定要去那里看看。

从挑片子到半夜两点熬夜看,全程下来足够证明我是一个冲动型、非理性的吸猫者。

但其实,这些猫身上的特质,我都能在过去的岁月中遇到的猫身上找到。霸道的、倔强的、温柔的、粘人的、反差萌的,各式各样。

所以,我的关注点更侧重于伊斯坦布尔

我好奇那个坚信自己被一只猫拯救了的船主,他坚定的信仰如何在现代狂风激浪的汪洋中不被撕裂。

我想倾听那些因为遭遇了挫折的人们,又是怎样在与猫们的相处中最终痊愈。

我理解那些街头的商贩、业主,在与猫儿的斗智斗勇、相互陪伴中,思考这座城市中的猫以及自身该何去何从。

讲到底,伊斯坦布尔的猫还是在讲述伊斯坦布尔的人。

爱乐之城观后感900字合集


经典的影视片段往往是令人难忘的,如果我们想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内心,写观后感是个好方法。观后感的存在就是将心中的想法和影视结合起来。写观后感时,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整理的爱乐之城观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1

《爱乐之城》是一篇很励志的电影,很值得大家去观看的一部电影,会对一些人起到很大的作用,使我有了深深的感悟。

这个电影讲了米娅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但至今她任旧只是片场咖啡里的一名平凡的咖啡师,尽管不停的参加大大小小的试镜,但米娅收获的只有失败。某日,在一场派对之中,米娅邂逅了名为塞巴斯汀的男子,起初两人之间产生了小小的矛盾,但很快,米娅便被赛巴斯汀身上闪耀的才华以及他对爵士乐的纯粹追求所吸引,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在塞巴斯汀的鼓励下,米娅辞掉了咖啡厅的工作,专心为自己写起了剧本,与此同时,塞巴斯汀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乐队,开始演奏自己并不喜欢的现代爵士乐,没想到一炮而红。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力追求梦想的两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在理想和感情之间,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追梦路上必然会荆棘不断,我们斩断荆棘的路上,一定不要忘了自己向往的远方,因为你一旦忘记了自己向往的东西,你便失去了破荆斩棘的勇气和动力,否则,你的心灵就会迷失,也许你将永远被困在一座城中。

当然,本影片最大的亮点是男女主角对梦想的坚守与付出,我以为,每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持。梦想是现实最大的动力,有了梦想,我们就有了走下去的勇气。而你,你会为梦想付出一切的动力吗?

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2

当塞巴斯蒂安为已经嫁为人妇的米娅弹完最后一个音符,电影院里已是哭声一片;这一对支持彼此追求“诗和远方”的佳偶分道扬镳,让多少观众心痛不已。夺得金球奖七项大奖,又获得奥斯卡奖14项大奖提名的《爱乐之城》果真有如此魅力吗?

若让我来评价这部电影,我只能说,影片前半部乏善可陈,甚至令人恹恹欲睡,后半部情节有稍许惊喜,间或穿插进的歌舞如同影片剧情推进的调味剂,等你看剧情看到坚持不住时,歌舞就碰了出来,让观众从平淡无奇中暂时解脱。歌舞片是好莱坞的“传统保留项目”,若要和《音乐之声》《雨中曲》这些剧情饱满,歌舞流传于世几十载的歌舞片黄金时代的作品比,《爱乐之城》只能算是个“小字辈”。

至于为何该片夺得那么多奖项和奖项提名,哎,大洋彼岸的审美标准不一直是上蹿下跳的么?一时把大奖给《拆弹部队》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一时又突然青睐法国拍的复古默片。歌舞片是美国电影的传统,并且是已经没落的传统,这些个奖项和奖项提名间大概混杂着向“传统致敬”的意味。

但《爱乐之城》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缘何受到这么多中国年轻人的青睐,让他们在影院内影院外感动到哭断肠?塞巴斯蒂安和米娅的爱情,折断在米娅的成功之路上,历经挫折,米娅成了影星,嫁给大款,过起了奢华生活;他们两个,相遇在塞巴斯蒂安开的爵士酒吧里,塞巴斯蒂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可此时他的爱人已嫁作他人妇。他颤抖着为爱人再奏一曲,此时影片给出了一个令观众肝肠寸断的情节假设:这对佳偶结合,共度一生。

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3

看过了歌舞片电影《爱乐之城》后,我深深的被剧中的女主角米娅和男主角塞巴斯汀的舞蹈所感染,他们舞跳得是潇洒自如,美轮美奂,堪称完美。

尤其是电影开头部分的一段开场舞,运用了一段长镜头,把气势磅礴的集体舞表现得恰到好处,烘托出整部电影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而后又运用冬、春、夏、秋、冬的四季顺序,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和事业线串联起来,有高潮,有低谷,有顺境,有逆境,情节是跌宕起伏,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展开,心情也是时好时坏,让人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

看过电影后,感觉导演拍这部戏很走心,把男主人公设置成为了一位理想主义型的落魄的钢琴演奏家,而把女主人公设计成了白天在咖啡馆打工,利用空闲时间去应聘临时演员的一位不出名的小演员。他们都可以算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都是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不懈奋斗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

你要是只认为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片,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里头还穿插着另一条主线,那就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他们通过偶然的机会互相认识,又彼此互生好感,但是后来由于他们都不肯放弃各自追求的事业,在爱情和理想的冲突下,他们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二人为了事业各奔东西,不欢而散,让人看后感觉很无奈,也很可惜。

我觉得这是导演留给我们观众的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爱情重要,还是事业重要,还是二者可以兼得呢。

电影结尾导演处理得也很含蓄,很聪明,不是人们想象的大团圆的俗气结局,而是留给观众们想象的空间,让人们在回忆和留恋中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编织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结局,留给观众们思考的余地。这样的处理太让人出乎意料了,想法太大胆了。

希望以后我们还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歌舞片,让我们可以再次得到视听的双重享受。

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4

之前看了影评什么的,说这事一篇致敬很多很多著名电影的好电影,忽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观影感情了,其实还是不太能够接受一言不合就尬舞,一言不合就唱歌的电影的,可能我是一个没有太多文艺气息的人吧,这方面我实在觉得没什么意思,不过看着热闹,颜色变换啊,场景设计都很漂亮,看到影评有人说致敬和抄袭怎么区分,这个就太难了,个人觉得没差别,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的好就是致敬,抄的不好就可能被人说抄袭了吧,还看是否是崇洋媚外的因素吧,如果是一个中国不知名导演什么的估计会被说抄袭,可能就是这样了吧。

来说说电影吧

关于电影,其一,跳舞真的特别棒,一言不合就尬舞,影片一开头就是一群人在路上堵车,所有人都下车跳舞,在路上,车上,马路牙子上,各种能跳的地方,都在舞动身躯,自己自愧不如,完全没有舞蹈天分,只是一个四肢僵硬的胖子。诶,好不夸张,从毕业到现在,短短半年,我胖了20斤,可见自己对自己有多么的放松懈怠,并且疏于管理,多么的没有自律性!

关于影片,其二,四个住在一起的姑娘互相鼓励出门参加party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啊,这就是我期待的参加工作之后结婚之前的生活状态,有闺蜜,有聚会,可以一起逛街,一起买漂亮裙子穿的那样,房子可以装饰成每个人喜欢的颜色,每个人喜欢的风格等等。期盼的不行不行的。这里的场景变换和四个姑娘色彩鲜艳的裙子以及背景都特别有冲击感,美艳动人——

关于影片,其三,两个人在爱情之中,都变成了对方,刚开始是女主跟男主说,你要顾及别人怎么想的,然后怎样怎样,后来变成了男主和女主说你要看看别人怎么想。所以,可能两个相爱的人最后都会努力变成对方喜欢的样子吧——可是彼此之前在一起,还是因为当时喜欢对方的那个样子啊——本来两个人就不可能永远不变,一直是最初在一起的样子,彼此之间磨合的过程也就是彼此为之改变的过程。

关于影片,其四,我常在想,到底两个人怎么才能白头到老,可能两个人彼此爱慕还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正好想相守一生的年纪,不远不近刚好的距离,繁华大都市也好,闭塞的四五线小城市也好,斜晖余夕中或站立相拥或携手同行,怎样都好——只要是你,怎样都好,还是希望每个人能和想共度一生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关于影片,其五,结尾处,两人相遇于,彼时女主为男主创作logo的音乐club,可此时,女主已然为人妻为人母,拥有幸福生活,只是没有男主,而男主也在自己喜欢的jazz上有了一定成就,并且身边有很多喜欢爵士音乐的伙伴。这不能说他们的人生是不美好的。相反,这才是人生,大多数书上和影片的大团圆结局也仅仅是人们的期盼和美好祝愿,并不是真实生活的样子。他俩在最后结局隔着吵闹人海的相视一笑,有了太多的意味,令人唏嘘,不仅仅是对过去的释然,我想更多的饱含了对彼此现如今成就的欣喜吧,虽然现如今我身边不是你,你身边也再没有我的位置,可是,还好,你还是你,我也还是我,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最想要成为的样子,所以,饱含祝福吧——

关于影片,最后,我想,我还是喜欢的。

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5

这部电影评分好高,听说特别适合艺术者们看,不管是演员还是做音乐的、跳舞的,前期其实付出的确很多,特别是成名之前的黑暗期,很多坚持不下去半路转行的比比皆是,而男女主角的感情线也是很写实,最后他们都实现了各自的梦想,但并没有在一起。电影看了还是有感触的,但并没有很多影评写的那么好,或许也是应了那句话吧:仅献给追梦的人。

我自己本身也是舞蹈行业,也经历过无数个想转行、或者路上跑偏的时期。身边感触最深的是一对情侣朋友,男生是吉他手、女生是主唱,看起来金童玉女,实际上因为两个人性格不羁,年轻也不懂得如何谦让、包容,五年分分合合,最终分道扬镳。

说到爱情挺羡慕西方人的爱情观,在一起和分手,从来都是只关乎爱与不爱。当然这样说有点以偏概全,但是国内而言,如果男人功成名就,大部分女人会选择退隐成为其背后的精神支撑。然而女主还是坚持按自己的节奏去排练、演出,如果这事儿真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动摇?毕竟成全也是爱情啊,但我个人更喜欢这种双方人格独立的爱情关系。

当有一天事业和爱情摆在你面前让你二选一的时候,你选哪个?

其实导演在最后小塞的小酒吧里也给出过答案,另一种结果,一首钢琴曲的时间就是另一种人生。然而这也仅仅是南柯一梦,曲终女主跟她的丈夫离开了。

电影里面致敬了很多经典电影,不管是背景或是人物打扮色彩很浓郁,还有采用蒙太奇和倒叙插播,有时会让人觉得不知道哪个才是现实哪个才是梦境,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南柯一梦般的艺术快闪。

记得片中男主说过一句大概这样的话:LA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同时它也很残忍,不努力就意味着淘汰。相比起来,我觉得纽约更加纸醉金迷,它现实、但只要你能抓紧机会,你一样也可以功成名就。这种感觉跟国内的北漂、海漂、广漂一样,我们都是普通人,但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老家你能轻松供起首付、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做一份轻松工作足够开支就行,然而你还是拼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每个月交完房租还完卡数所剩无几,但这里有步履不停的电影和音乐会,有迅速抓住行业最新资讯,每天能够离梦想接近一点点。

谨以此片,和那些心怀梦想不放弃的可爱人儿,共勉。

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6

我从来不觉得对一部电影的褒扬会被评论为过誉,因为电影终究是一种艺术形式,会引起人的共鸣,所以能与我有感情交融的电影我一定会毫不吝啬地献上赞扬,更别说在视觉上是如此靓丽的一部电影了。

电影开头穿插着介绍了两个逐梦的年轻人是如何失意,再到茫茫人海中的无数次相遇,有人会说这太巧合了,是啊,因为这彻头彻尾就是一场梦!电影里的桥段也有预示,比如在星空中舞蹈的时候,好莱坞的歌舞片似乎都喜欢把人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一边叹服它的美好,一边叹惋它的虚无。但两个人的感情绝不是虚无的,虽然不能采用普通爱情片的叙事手法,开头交代的两个人的背景已经足够推动故事的发展了。接着就是道出各自的梦想,后面的剧情其实不用多想,我想讲的是里面的歌舞。

客观来说,舞蹈的编排是赶不上黄金时代的,但导演懂得扬长避短,通过各种调度使节奏很到位,演员卡动作也很有张力,鞋子踏在地上的踢踏声悦耳清脆。为了更有代入感,剪辑很多淡出、叠影,溶化的手法,包括片头和结尾,都是极富年代感的字体和画质。服饰设计有沿用也有革新,裙子肩膀的裁剪和甩起来的裙摆都像极了黄金时代的风格,但是显得更加轻盈,裙子上也没有繁杂的装饰,融合了现代设计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场景真是美绝了,对于一个很注重电影美术设计的人来说,每一处的场景构思都可以用无懈可击来形容,美到可以让每个对憧憬美好的人做梦,你能想象一个满天繁星倒映在深色的水面上,两个人踏着星光翩翩起舞的画面吗?虽然也是借鉴,但好莱坞现在的工业水平还是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还有就是导演通过镜头的晃动推拉切入到场景的镜头也要加分,让观赏的人没有停歇的机会。其实导演的剪辑能力在《爆裂鼓手》中就可见一斑了。

在渲染情感的方面,歌舞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首歌的歌词都很应景啊,再加上导演对节奏的掌控能力,情感爆发处震撼人心。相比高司令,石头的表演跨度更大,特写镜头很多,其实石头的表演能承受这么多奖项也是电影本身加成了。

最后的结局并不美好,一个冰冷的事实横亘在两人面前,现实是一道跨不过的坎,有一个怀揣着独立音乐人梦想的同学告诉我说,看完后想了很久,太有带入感了。我觉得,每个向现实低头的做梦者都会感同身受,女主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让人幻想的地方,看完电影真的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7

爱乐之城,开场便是在高架桥上的堵车秀,一下子让人身处于轻快的节奏里,浑身细胞都复活了。类似于歌舞剧的电影,以前还看过《红磨坊》。相比较下,《红磨坊》过于夸张、无论妆容还是歌舞,而《爱乐之城》,色彩鲜艳而不媚俗,歌舞明快且流畅,让人耳目一新。特别爱米娅的服饰,那一身白色的衬衣搭配黄色的包,脖上系以蓝色为主色调的丝巾,整个人显得活力四射,从没想过,丝巾还有如此魅力。还有那身黄色连衣裙搭配桔色包,又显得女主高雅而含蓄。还有绿色晚礼服,都喜欢不得了。

爱乐之城,故事情节虽老套但不狗血,所以结局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分手。男追女,之后,各自为最初的梦想而努力。男主迫于残酷的现实,不是不放弃梦想,强迫自己迎合听众,到外参加各类商演,以为现在的生活是女孩想要的。结果,与女主一番唇qiang战之后,找回了方向。女主,在一次次试镜失败后,转为写话剧,又是失败,面对无法改变的结局,她彷徨、失落,不自信,想要逃避,被男主牵回了起跑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相互鼓励。在面对机会时,相互成全,最终,都梦想成真了,但,却再也回不去了。

“那又怎样”,剧中,男方最爱说的一句话。回不去,那又怎样,我们都成为了最后的自己。

天使之城影评


天使之城影评(一)

天使之城太让人失望了。

本来我以为情节是这样的(我听说过这片子好,关注过一些东西,但为了保持神秘感和新鲜感,没有关注很细致):天使经常在医院带走灵魂,常来常往,看上了以为极有爱心的美丽医生,没有过多的行动,只是默默地看着。有一天,他得到命令要去带走这个医生的灵魂(因为医生将要突发心脏病),便恳求上帝,愿意用永恒交换这美丽医生多一天的生命。于是,天使变为人类,在一天之中,凭借对医生的了解,和她相爱相守,直到她死去。

结果呢?剧情完全的无厘头,每一步发展都没有根基,让人误解。天使看了医生一眼就一见钟情,肤浅的爱情片哟~医生也是,自己都有男友的人了,上来就对陌生天使来电,难道就因为凯奇的忧郁的眼神?(再一次不理解很多美化婚外情的文艺作品)。无辜的男友完全打了酱油。那个有坠落经验的天使开始神神叨叨表现的像是魔鬼,和凯奇摊牌之前居然用典型的魔鬼台词:“来,我们做个交易。”而后面什么交易也没有。完全是故弄玄虚嘛!凯奇坠落之后从忧郁突转喜感,太夸张,太突然了。而且边走边唱歌我觉得不如干脆像医院狂奔好。而且开始边走边唱的溜达,到了医院又急死忙慌的询问,情绪完全不是一个调调啊。结果落魄街头,完全靠剧情需要找到了女主角。女主角倒是很放得开,一夜欢愉。之后剧情急转直下,死亡,怀念,结束。(黑天使对凯奇最后表现的感同身受无法理解,他又没有坠落,当然也是鸡蛋里挑鸡蛋壳,这个算小硬伤而已。)

所有人物都很单薄,那个心脏病的老坠落天使倒是有几句话很亮。比如:这就是我太太;我做过。之类的。他大约应该在片中扮演灵魂导师那种职业,可是也不很饱满。

画面倒是很美,音乐也很赞。单纯的年轻人看了也许会哭吧。我老了。

看的是中文发音,配音比较有感情,还不错,基本到位,不影响影片的表现力。希望那些情节不连贯,人物不饱满不是因为这个版本的剪辑引起。这版本优点是经典的配乐比如angle还是原声。有个很搞笑的地方是:他们在湖边小屋ML时的对话也是原声。都是艺术嘛,还不好意思翻译是咋的?

天使之城影评(二)

很早听说这部电影但最近才看,1小时50分钟不算长的影片让人感触很多。

先说点有趣的。第一个就是,天使们在海边聆听天籁的时候,凯奇身后的房子上有911这个数字,难道这是天意?第二个是,塞斯刚变成凡人,刚会呼吸,刚刚有了身体上的感官,就能......做爱,难道做爱是天生的?好了好了,这只是一点小联想。

我觉得导演很有想象力,原来天使还可以是这样。电影里的天使不是可爱的有翅膀的小孩,也不是俊男美女,而是穿着黑衣服,无论什么种族肤色的都有。他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每天都会在图书馆、海边集合,他们爱跟着谋个人聆听他们的内心,人们看不见他们但他们就在人们身边,偶尔他们回出现同人聊聊天,他们不会死去,没有肉体上的感觉......他们不能感受人类的所有感觉,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他们不懂快乐和痛苦,除了——爱。

天使赛斯爱上了凡人玛姬,因为爱他放弃了天使的一切能力下凡变成凡人。当玛姬死的时候我就想:塞斯是不是太鲁莽,被爱冲昏了头脑,化为凡人的他就像一个婴儿,什么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连能够呼吸了他都兴奋了好一阵子,作为人类塞斯不会什么本领不能挣钱,一时半会他不能够照顾保护好玛姬,作为人类他会疼会死......不过再想想,爱确实有能力让人这样。

虽然塞斯最后没能和玛姬在一起,但他变成人类,可以感受人类的一切。他可以认识许多朋友,可以再爱上一个女人和她幸福的度过一生,他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气,可以看到绚丽的色彩,可以品尝可口的食物,可以吸害人的香烟,他当然也会被炒鱿鱼,被欺骗,被人伤害,获得友情亲情爱情......体会生活的艰辛和美好,度过多姿多彩、有快乐有痛苦的人生。只有人才能拥有这些,即使天使都没有。

塞斯爱的不仅是玛姬,他还爱上了作为人能够经历,感受人生。我们也应如此。

天使之城影评(三)

我怕死,很怕死。但是我不是为怕死而怕死。而是我留恋这世间的一切,活着可以感受的到痛苦,快乐,愤怒,悲伤……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想当人死后躺在那小小的空间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死令人恐惧,死有时候又令人向往。死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个禁忌的话题,人总是会选择逃避自己不能逃避的事情。

活着就是为了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那样才叫做活着。本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个天使,有着永生的生命,但是在自己真爱面前他却不能感知。为了感知自己的真爱,感知她的发梢,她的唇间,她的温暖。男主人公放弃了自己的永生,来换取自己的一生。

一生和自己的爱的人在一起是多少人向往的画面,影片的最后并没有像所有的童话故事一样男女主人公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辈子。女主角遇到了所有凡人都不想遇到的车祸。在得到自己真爱的第二天那个美好的早晨。他和她又彼此失去了对方

看似悲剧的结局其实也是个幸福的结局,男主人公放弃了永生,得到了可以感知的这个世界,得到了自己的真爱。这难道不是幸福的结局吗?珍惜身边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会去的那么快。

她为爱而死,他为爱而生。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范文900字


观看优秀的电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随着思维的不断跳跃,各种心得感悟纷纷呈现出来,此时就应该选择写一份观后感,来珍藏心里的感动。坚持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发现其中的快乐。从哪些角度可以写好一篇影片的观后感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上帝也疯狂观后感范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范文(篇1)

每次凯说起布希人的语言时,旁白都会适时地响起敲打的声音,让他们布希语听上去就像基因的解密一般神秘。

非洲布希曼土著人生活在离都市6000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这是个常年无雨到连动物都不愿生存的地方,可是布希人却顽强的生活下来。他们每天采集树叶上面的露水,挖地下的树根来取水,偶尔飞机从天空中飞过,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上帝在打饱嗝。

从飞机上砸下来的一个玻璃可乐瓶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生活在原始状态的他们非常的迷惑和好奇,于是便由一个玻璃瓶引发了好笑的故事。单纯纯朴和善良的凯从始至末只是想去世界的尽头丢掉他的玻璃瓶,最后,他走到茫茫一片云海旁的悬崖上,终于结束了他奇幻的历程,回到了他的部落。

布希曼土著人凯的扮演者叫历苏,他确实是布希曼土著人,他有点塌斜的的眉骨使他的眉毛和眼睛在太阳的阴影中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他雪白的牙齿让经常爱笑的皮肤黝黑的他看起来纯朴天然;他虽然只穿了一块小小的布衫,和都市人相比起来那么暴露和格格不入,可是却感觉他是那么自然,华服穿在他身上只是强加装饰而显得做作。

历苏自身的故事也许已经是一个传奇了,在他们布希曼土著人认为,即使取得片酬却不能够在部落里花,钱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张无法辨识的东西;3个妻子和6个儿女,要养活他们最好的方式确实勤恳的劳作,自给自足,呵呵,如果让他们碰上坠机后漂到荒岛上的连钻木取火都疯狂的汤姆汉克斯,那这样的故事又该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范文(篇2)

这天在学校的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关于非洲的某个仍保留着原始人类社会特征的土著部族的电影,片名是叫《上帝也疯狂》。我到的时候电影已经演了几分钟了,但是对于整个影片的情节我看的还是比较完整的。下方谈谈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一些感想,发表一些个人的浅见。

我认为这部电影用纪实片的形式以原始礼貌和现代科技礼貌两者间的不间断相互切换比较的手段来揭示现代科技在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便利为人类社会生产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却磨灭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情感和最原始的平等!比较于现代礼貌,原始礼貌的无知,原始社会物质上的贫乏让我们这些居住在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中的现代人看了不禁发笑甚至因感受到无知的可怕而心中突现出一丝凉意并在之后庆幸自己能成长在身处中的环境里。但是,当自己的思想随着影片的剧情发展而不断深入的时候,我才愕然醒悟!原始的极致原来就是真实!他们原始的部落之中没有现代人之间的复杂之极的人际关联,没有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没有商圈中的唯利是图,更没有各国内外政治中的惊天骗局战火弥漫!他们的物质贫乏使他们无欲无求,毫无贪念。他们在没有丝毫抵御自然界风吹雨打的手段和工具的同时却能够真诚的相互搀扶着走出风雨带来的阴暗。片中比较最为强烈的是:当一支现代社会的可乐瓶意外的掉落在他们的村子中时,他们原本平静的原始生活彻底的被这个小小的玻璃瓶所改变了!我认为导演在此处运用的拍摄手法十分高明!就像是涟漪效应一样把一件本不属于。

这一环境的东西生生投入到这个环境中去,其所产生的多米诺推动作用就会把这一环境中原本静止的一切都推倒向另一个方向!小小的可乐瓶在激发出人类天生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同样刺激了人类丑恶贪婪的神经,大家都开始想将瓶子据为己有甚至不惜相互攻击。而主人公在为了让自己的部落恢复平静毅然离开自己的土地盲目的四处寻找着世界的尽头去丢到这个可乐瓶的过程中与现代礼貌的碰撞更是让人思潮澎湃!影片其实在追溯原始的完美的同时也在向观众揭示着人性的弱点,不论是原始还是现代,无知或是礼貌,智慧和贪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同天性,正如同追求完美是人类的本性一样。生活在原始礼貌的人类也能够变的贪婪,也能够用智慧来提高生活生产水平;而生活在现代礼貌的人类也会渴望同他人真诚相待。然而这一切假设的发生都需要一颗像影片中的可乐瓶一样的可激起涟漪的石子。人类为了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把自己的天性包藏起来,但这些原始的动物感有一天还是会暴露出来,而暴露本性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环境的改变!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范文(篇3)

每次凯说起布希人的语言时,旁白都会适时地响起敲打的声音,让他们布希语听上去就像基因的解密一般神秘。

非洲布希曼土著人生活在离都市6000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这是个常年无雨到连动物都不愿生存的地方,可是布希人却顽强的生活下来。他们每天采集树叶上面的露水,挖地下的树根来取水,偶尔飞机从天空中飞过,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上帝在打饱嗝。

从飞机上砸下来的一个玻璃可乐瓶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生活在原始状态的他们非常的迷惑和好奇,于是便由一个玻璃瓶引发了好笑的故事。单纯纯朴和善良的凯从始至末只是想去世界的尽头丢掉他的玻璃瓶,最后,他走到茫茫一片云海旁的悬崖上,终于结束了他奇幻的历程,回到了他的部落。

布希曼土著人凯的扮演者叫历苏,他确实是布希曼土著人,他有点塌斜的的眉骨使他的眉毛和眼睛在太阳的阴影中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他雪白的牙齿让经常爱笑的皮肤黝黑的他看起来纯朴天然;他虽然只穿了一块小小的布衫,和都市人相比起来那么暴露和格格不入,可是却感觉他是那么自然,华服穿在他身上只是强加装饰而显得做作。

历苏自身的故事也许已经是一个传奇了,在他们布希曼土著人认为,即使取得片酬却不能够在部落里花,钱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张无法辨识的东西;3个妻子和6个儿女,要养活他们最好的方式确实勤恳的劳作,自给自足,呵呵,如果让他们碰上坠机后漂到荒岛上的连钻木取火都疯狂的汤姆汉克斯,那这样的故事又该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上帝也疯狂》是个挺好玩的电影,基本处在石器时代(这个词用在布须曼人身上还不大准确,他们生活的沙漠里面没有啥石头,只有点木头)的土著人,成天乐天知命的活在大漠桃花源里面,外面怎么富裕或者是怎么贫穷都跟他们没啥关系。突然有一天有个闲着没事的飞行员“叭”把一个可口可乐瓶子扔给了他们,于是那个叫“凯”的土著人可高兴了,这是上帝的大礼啊!没别的东西比这个玩意儿更硬了,可以搓蛇皮敲木头还可以吹出点声音啥的,可是这个好东西好是好,却——催发出了这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里的私有制根源,大伙都想用,可瓶子只有一个,凯哥很生气,他也得用啊,大家就因为这个干起来了,不和谐了。

凯倒是一个原始共产主义好战士,觉得这个玩意儿不是啥好东西,是上帝给他们的不祥之物,坚决要扔掉,先埋到地里,叫土狼给刨出来了,没法子,凯索性去寻找“世界之尽头”去解决私有化的害人精去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外面有“又丑又白”的女老师汤普森小姐,外面有会“收集肥料”开破吉普的搞笑博士,外面有懂布须曼话的“白毛神”修车师傅,哦,最重要的一点,外面还有一开枪干掉半个政府的-,因为一点小破事搞得大博士跟流氓似的是不行的,要开车,把车挂到树上也是不行的,与洪荒状态的布须曼人相比,文明社会有点可笑。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范文(篇4)

王霖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东方七色花的少儿主题动画片。

“天边的星星,对我讲,云上的风儿,对我唱。”这饱满的童声演唱,就一下进入了故事的开始。

在很多年后的未来少年航当和筱语为激活未来城能量核心的“七色花”,用时空穿梭机来到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些中国传统节日场景中搜集能量,激活了代表“祝福”“缅怀”等思想的七色花瓣,德里博士的计划也开始泡汤了。

这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动画片。我很佩服航当和筱语,他们在德里博士实施阴谋时,能够勇敢的站出来完成任务,这样的勇气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另外,这部影片还告诉了大家,只有爱和正义,才是人类沟通的真正语言,机器世界不值得人们相信,也不应该依赖,大家应该多多放下手机,感受大自然和朋友的交谈。这部动画片还有很好的地方就是,用了很简洁的几集动漫,就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都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与场景,让中国人都了解自己的祖国,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理念。未来城七色花的花瓣是人类都要达到的东西,通过激活七色花瓣,让人们更加反省自己。在这段时间,正好是春节,看这部动画片能够使自己在新的一年更加成长。

希望这部动画片,带给所有人前行的力量。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范文(篇5)

11月9日下午,班主任周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学校多功能大厅观看《不许动》这场爱国影片。

电影内容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快要结束前,日本侵略者决定把他们在中国掠夺的黄金作为战利品,运回日本。他们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但是,万万没想到,八路军已经做好了夺回黄金的准备。最后日军被八路军和以程小兵为首的少年游击队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

电影里给我印象最很深刻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讲四川话的大伯,说了一段抗日的段子,卖国求荣的汉奸王麻子对日本鬼子讨好卖乖地说:“那家伙说,日本军侵略四川,结果却被八路军打得抱头鼠窜,灰溜溜地逃跑了。”日本军官气得暴跳如雷,二话不说就拔枪杀害了那个四川大伯。我眼睁睁地看着一条生命瞬间就没了,气得咬牙切齿,当时恨不得冲上银幕把汉奸碎尸万段。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也让我激动不已:程作文小兵把敌人诱入井下找黄金,王麻子首先发现许多黄金,告诉日军玉山“大鬼子”井下有许多大箱子里藏着黄金。玉山听了兴奋得大喊大叫,马上命令手下所有士兵下井去找黄金。一不小心,踩到了程小兵事先埋下的地雷,

只听“轰”的一声,霎时愚蠢的敌人全被炸得血肉横飞!我们班同学看到这里,不由得站起来欢呼:“程小兵,你真了不起!”我当时也激动得站了起来,跟着同学们一起欢呼雀跃。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和战争年代的程小兵这群少年相比,他们条件艰苦,小小年纪身上就肩负着抗战的重任,随时有生命危险。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呀!我们在学校有现代化的教室,有先进的塑胶跑道,还有各种多功能教室。在家里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多快活呀!所以我暗暗下定决心,从现在起,珍惜每分每秒,努力学习,勇于探索,发奋图强,长大报效祖国。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范文(篇6)

民族魂

“长城溅血祭刀枪,男儿如铁女儿钢。中流击水擎天柱,浴火重生立东方……”每当这段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它使我想起了那部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纪录片,也想起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东方主战场》这部纪录片,我最早接触它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的我,只对其中的战争影像感兴趣,也没学过历史。那时的我,也对电视中的场景充满不解与好奇……

最近,我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童年的困惑重温了这部纪录片。《东方主战场》主要讲述的是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它以时间顺序分为八集:东方危急、共赴国难、浴血坚持、同盟抗敌、民族血脉、大地坚韧、正义必胜。这里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只有朴实而铿锵的叙述。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便是淞沪保卫战中的一段事实:“那是1937年的上海,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等地登陆,准备从侧后包抄中国守军,中国军队开始紧急撤退。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率部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他率部仅有400多人。当时,公共租界的英军曾多次婉劝守军撤退,均遭拒绝,该部因而被称为‘敢死队’。战地记者询问人数时,为迷惑日军,谢晋元答复‘八百人’。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军,谢晋元部孤军奋战四昼夜,直到接到撤退命令,才退入英租界,自此作文‘八百壮士’便名扬天下。”正是他们的浴血坚守,让世界一夜之间知道了淞沪会战中的孤岛——四行仓库。

曾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纪录片,直到今天,每每想起,激动、敬畏之情仍久久难以平复。如今的我,已经较为详细的学习了那段历史,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在我心中起着启明星的作用。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果没有无数英雄的浴血坚持,没有这中华大地的坚韧,也就没有如今独立、自由、和平的新生。但我也不禁思考,如今的社会可不一定是继往开来的。对明星盲目而肤浅的个人崇拜,对纸醉金迷的狂热追求,社会中充斥着无事生非,断章取义,这样的社会理想吗?老兵不死,只会逐渐凋零,凋零之后却无人铭记。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汲取营养,也应该记住英雄。74年前,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74年后的今天,我们就应该向世界展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国担当。

如今的我,已经是一名八年级学生,在这彷徨无措的年纪,一切都似乎那么不尽人意,但我不会妥协,不会放弃,因为中华民族以英勇顽强、团结御辱、众志成城的信念取得了“东方主战场”的胜利,而那敢于斗争的民族魂将永远指引我前进!

“五千年的文明不曾消亡,中华民族不畏惧创伤,看我祖先日月辉煌,追求复兴梦想勇敢、坚强。”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范文(篇7)

《上帝也疯狂》里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与现代社会完全脱节的布希族。布希族居住在非洲卡拉哈里地区,族人对现代社会的一切一无所知,过着完全自给自足,单纯快乐的生活。他们与其他人类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所有权的意识,共享所有资源,没有纷争和矛盾。他们的文明落后,信奉上帝,仍抱有最原始的世界观,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后代,甚至把穿着文明的现代人当做神仙。

布希族以小家庭形式聚居,与其他族人长期没有联系,电影的主要讲述了基索的家庭。一个从天而降的可口可乐瓶改变了原本平静和爱的基索家庭。他们都特别喜爱这个神奇而能多功能使用的物件,让他们第一次觉得有东西是不能分享的,引发了争吵抢夺等不愉快的事情。这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以基索家庭为代表的布希族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很少,完全不了解科学的世界,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他们不了解的客观现象,面对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只能认为是神的作用,只能用唯心的思想来解释。

基索家人都认为给他们带来不和的可口可乐瓶是上帝犯糊涂才扔下来的不祥之物,他们认为上帝应该爱护他们,而且一直也爱护着他们,给他们雨水和食物。事实上他们除了上帝,也确实没有办法解释一个从来没有存在于他们生活的世界的玻璃瓶子。人类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唯物用科学不断否定唯心认识的过程。一般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先有唯心的解释,随着科学的发展,再由唯物用科学还事物以本来面目。而像布希族人这样的生活条件和方式,他们不需要解释太多陌生未知的东西,所以他们的进步十分缓慢。而如果有一天他们更多的接触到现代社会,认识的过程必然也会使他们接受科学的世界而摒弃他们原有的落后思想。

影片中同时以现代人的生活与布希族做对比,反映人类在文明和社会条件快速发展的现代环境中,却是麻木,拜金,受欲望驱使在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破坏自然,蔑视自然规律。人类经过了漫长的认识和创造才获得了如今文明的社会,但却还需要不断的认识和调整世界观,价值观。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最广大的人民利益得到保障和正确的发展。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对社会发展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范文(篇8)

最重要的一点是,来到外面的世界的凯哥完全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打死一只牧民的羊,还要邀请牧民家的小孩吃烤羊肉,结果——上法庭了,法庭对于他来讲完全是个不知是何物的劳什子,再穿上那件劳什子汗衫,再接受那个劳什子的审判,再进那个劳什子的监牢,哎,堂堂布须曼男子汉,居然成了1980年出生的小婴儿,整个世界都劳什子了!凯哥怕得要命,连东西都不想吃,好在世上还有好心人,大博士救了他出来。

全篇最大量的亮点就在于手里解救人质这一段,大博士利用自己的智慧,凯利用自己的特技显示了他们都不是吃干饭的,但是……真正逞英雄的,却是那个开狩猎车的小资,好在编导似乎不愿意让我们感受到文明社会太糟糕,连一群洪荒时代的人们都比不上,最后还是让大博士和汤美女团圆了,但对于凯,这一切与他无关,他只是要-处理掉那个上帝给他们的麻烦,那个倒霉催的瓶子,好在他也找到了他想象中的世界尽头,一切都大团圆了。

两个几乎无交集的社会这样碰过了头,好在结果万事大吉,没出现啥太大的文明病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编导还是希望我们生活简单一些的吧,他也许会成为老庄的信徒,可如果真要绝圣弃智,我估计——还是把我们这个世界的瓶子,以及一切私有财产消灭掉吧,可惜,这种恐怖的实验,已经做过了。

暮光之城影评


暮光之城影评(一)

这电影居然票房大热,实在想不通。

小女孩新到一个小镇,进入新学校,遇见神秘新男孩。莫名其妙的一见钟情,莫名其妙就爱得死去活来,莫名其妙出现三个反角(其中一个又莫名其妙地叛逃过来),莫名其妙地要追杀女孩(为什么这女孩那么香啊?),莫名其妙咬了女孩一口又莫名其妙地命送黄泉。或许是由于没看过小说的原因,觉得这电影剧情交待的不清不楚的。但是电影毕竟不是只给小说的簇拥者看的呀。

难以接受的爱情故事:一开始女孩对男主角是有误解的,因为男主角一遇见女孩就忍不住地捂鼻子。这种情况下,之后那样爱得死去活来就有点难以思议了。而男孩一开始是因为怕伤害女孩而不敢接近,之后却不顾一切地相爱了,这转折也有点难以接受。

难以接受的背景故事:女孩与印第安人的谈话算是交代吸血鬼的来历:这家族和当地土着有某种互不侵犯的契约。本以为会进一步交代吸血鬼的背景,影片却绝口不提了。素食者以什么方式来抵抗吸血的诱惑以及他们是不是需要忍受不吸血的痛苦,影片也毫无交代。倒让我觉得当吸血鬼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不吸血又可以保持青春,还有种种超能力,真不错。那女孩儿被吸血鬼咬了之后,何必还要多此一举冒着不知道什么危险去吸出病毒呢?

难以接受的反角:大半部青春爱情片之后,导演和编剧们大概没什么故事可以讲了,好吧,拉几个反派进来,来一场吸血大战是个好主意。结果就突然出现了几个坏蛋。这些坏蛋别的坏事也不做,非要看中同类身边的一个人类女孩(感觉上好像是女孩的血还是肉特别香,容易吸引吸血鬼吧,可是影片也没交代),然后就打上一场吧。也不知道这些反角是如何厉害,吸血鬼家族就如临大敌,吓得半死,连夜逃亡。

难以接受的打斗:好不容易铺垫了个十足,以为反角如何厉害。没想到匆匆忙忙咬了女孩一口后,两下就被男主角搞定了(两人撞在柱子上,我还难以相信是反派死了,总以为死的肯定是男主角呢)。女孩被咬了,很痛苦,男主角要解救,也不知道帮女孩吸出毒素会怎么样,那“爸爸”就很严肃地提醒他不要“奋不顾身”(好像根本没怎么样嘛)。

暮光之城影评(二)

要说本片有什么,我认为是对题材的挖掘辞旧迎新,将人物的内心充满细碎的感念。将老故事中原本不被宣扬和忽略的部分,或者说没有涉足的部分,就是将吸血鬼电影那种高贵感、家族性、神秘感和复杂性融合了起来。我的意思是文学是有着忽略的美感的。忽略的那些,经过我们的“补完”和加工就形成了如此新鲜却持久的体验。

这比史诗般的惊情和夜访、恐怖的德古拉、性感而混杂的黑暗传说、精贵的布拉德、莫名其妙的范海辛要委婉的多。当吸血鬼成为你的邻居,注意,是一个普通人的邻居,当你身上算不上独特的部分让你卷入这个世界,没啥说的了,这是现在小说通用的法则,就连着名却又书呆子的符号学家都会成为真正的主角,更别说会回到过去的时间错乱症患者,还有在现实世界里被欺负了很多年的伏地魔死对头,小说创作者更加愿意选择一个宽容的接纳主人公的异世界,细致入微的描述如同被摩西分开的红海那样被分崩离析的善恶。是的,即便这些善恶是外人不可分辨的。道德意识的再细分和所谓的模糊,一方面是对现实和历史的认识的加深而立体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世界越来越复杂,可探索开发的势必也要保持刻意的神秘和由表及里的眩晕。

好吧,牛顿说得对:巨人的肩上的确容易制造制高点。我们当然可以因为利用“地形”来深造。制造反差的灰姑娘的创意被套用和化用了那么多遍,隐藏的真相是艺术创作最具探索性的基础属性。而年轻的活力方便将剧情变得轻松而节奏明显。这次,我们再次返回原点目击成长吧。

可以说,这次原本死在三强争霸赛迷宫里的那位帅哥终于熬到出头了,看来离凯瑟宾王子奋斗初显成果的日子不远呐。记得,扎克●埃夫隆和希安拉博夫在召唤。

记得我们的橙子老师说,这里面的棒球赛恍若霍格沃兹追金色飞贼的游戏。是,这是本片侧面展现新鲜感的一个方式,当选择融入人类社会的时候,“江湖”里的身份或者说这个物种身上的近动物性的残余是怎么有选择性的进行隐藏和抑制的?这是个好的入手点,既具备高调的话题性又有益于平心静气从容不迫的展开。事实上,很多写作上颠覆性强烈的作品大多具备这种特征。当然,这其中失败的不计其数,拿经典话题做背景,多多少少让人容易失控。所以,看本片和原着,我们还是看到了节制。换句话说,开头说得,有忽略的文学性。那些超能力来源和表现根本不提,配角绝对比公主日记还少,重点在主人公并不简洁的家庭关系和吸血鬼新世纪面貌的展现上。吸血鬼家族的任何东西都具备神秘性和高贵的家族气质,可以说简直是中国古典武侠家族那种保护客人,家族齐心协力的味道,真是亲切而中的啊。而最重要的体验本体,作者抛出的戏剧诱饵,贝拉内心的挣扎和吸血鬼帅哥的一样多。电影的深入就在此展开挣扎,小有共鸣的人们,对于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自己越来越多的考虑到与亲人爱人的关系,这是现实最好的注解。

这些敏锐的社会气息,包括实用的特效,这些技术性的用心打磨,虽然浅尝辄止,但足够回味了。至少言辞如是。其实这些话题都是年少空虚的回忆。现实由不得我们做出判断,我们像在河流入海口潮汐中的人,随波逐流才能安全上岸。这一点的颠覆和坚持只能付诸梦幻,而电影,正是最梦幻的物质光影。

有时候我想,为《加勒比海盗》找漏洞简直是在为影迷找话题,为《纳尼亚》找漏洞人家会笑你幼稚,而为《泰坦尼克》找漏洞简直是在致敬中缅怀,而要为本片找漏洞的行为不亚于被人无视的冷笑话。这是青春电影的青春无敌。好吧,虽然体验鲜活,套路传统,却磨灭不掉此时此刻人们对它的厚爱。电影发展了很多年,是时候停下来享受成果了,毕竟,并不是非得一路横冲直撞的开拓才算得上精致。其实艺术早已进入消费领域。

暮光之城影评(三)

CBS曾于2007年播出过一部吸血鬼题材的电视剧《血色月光》,故事围绕着不死的私家侦探Mick St. John如何用自己敏锐的吸血鬼感知力解决一桩桩疑难案件展开,但终因收视率不佳在播出到第二季时被CBS无情地砍下。本来这样反类型的吸血鬼题材本身就包含着诸多吸引眼球的因素,吸血鬼从善、人鬼之间的不伦之恋、犯罪题材的魔幻背景等等,而根据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小说《暮光之城:暮色》改编的电影正是在这样一种反类型的吸血鬼题材上进行再创新,形成了一种新的吸血鬼电影品种。

改编自畅销小说电影的最大优势在于,小说的影响力能够给影片制造未映先热的效应,《暮光之城:暮色》本身就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读者的拥护与支持,所以无论电影在物理性质上再怎么烂得天昏地暗海枯石烂,始终会有一群坚实的拥护者。影片《暮色》以原小说中所建立的爱情主轴为线索,在跨越生死的人与吸血鬼之间上演了一部“人鬼情未了”。不过显然《暮色》并不是简单地以以往人鬼之间不能实现的悲情别离作为商业卖点,而是把这个已经泛滥成灾的吸血鬼题材从庞大的爱情史诗中抽离,放置到了青少年身上,使之成为如《歌舞青春》之类的校园电影,并将吸血鬼这个老派的恐怖片元素重新打造,让吸血鬼的形象变成一群品味超凡的现代贵族,而且还有点伸张正义的超能英雄味道,让吸血鬼从令人毛骨悚然的印象,变成了另一种充满神秘感又迷人的浪漫童话。

《暮色》从女主角贝拉娓娓道来的旁白开始,从开头这个略带回忆录色彩的旁白我们大概知道了贝拉来自一个并不怎么和谐的家庭:父母离异之后老娘再嫁、天性敏感内向、自我得不到认同,郁郁寡欢的她搬到西雅图附近的一个小镇去和父亲住。这个内心没有安全感的少女在高中校园里和同学始终格格不入。直到她认识了一个俊美又充满着神秘感的爱德华,两人如命中注定般地相互吸引,渐渐地贝拉开始发现她所爱的人拥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和不为人知的生活方式,因为他是一个吸血鬼······

吸血鬼作为西方文化中的反面角色,通常以嗜血如命、残暴凶煞的形象出现在各类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德拉库拉伯爵,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那部着名的《惊情四百年》就是以德拉库拉伯爵这个人物为背景,影片并不是为了恐怖而恐怖,而是借吸血鬼这么一个悲情的角色讲述了一段跨越几个世纪却又不能实现的不伦之恋。作为恐怖片里的一个次类型,让人们始终对于这些嗜血如命的怪物欲罢不能的,是片中的吸血鬼靠吸血为生,而吸血本身是某种类似禽流感、SARS之类的传染行为,即被吸血鬼咬过的人就会慢慢变成“同我族类”,加入吸血鬼的行列之中,用一些吸血鬼文化的痴迷者的话来说,这个感染同化的过程叫做“二次亲吻”,本来血淋淋的弑生过程就被赋予了一层浪漫色彩,于是吸血鬼的电影不单单只是一种恐怖吓人的电影类型,通常还会因此多了更为复杂的情欲关系。

另外《暮色》还建立了另一群很特别的吸血鬼形象。男主角爱德华一家人隐居在小镇里,宛如吸血鬼中的素食主义者,因为他们不吸人血,靠着抑制欲望、修身养性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 这群人不但不吓人不恐怖,反而一反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杀生害命的吸血鬼形象的刻板成见,这个吸血鬼家族各个英俊美丽,父亲还是地位崇高的医生,他们住别具品味的别墅、听高雅的古典音乐,成为校园和小镇里一群被崇拜尊敬的现代贵族。这些角色的设计不免让人想起那部每个花痴女孩必修课之一的《夜访吸血鬼》,在这部影片里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几个好莱坞明星变成吸血鬼、夹带着男男相恋的情欲暧昧,吸血鬼已经俨然不是那些让女生望而却步的恐怖片元素,而变成了一种让人心生崇拜的新贵族。

《暮色》既没有《夜访吸血鬼》那般幽暗的歌特气息,也没有《七宗罪》那样心理层面的复杂分析。《暮色》讨巧的地方在于与其他吸血鬼题材影片始终拘泥于对于一个悲情甚至苦情故事的过度沉溺不同,它将吸血鬼这一恐怖元素同青少年的叛逆与认同危机相结合,使得这部影片拉进了与叛逆心理时期青年少的心理距离。在《暮色》中,贝拉同样是一个“问题”少女,虽然这个“问题”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小太妹,父母离异,母亲再嫁,自己只身来到西雅图,心思缜密的她却显得与同龄人格格不入,有了这么一个“问题”式的开头,通过与爱德华及其一家的相识相知过程,最后的结局便是贝拉开头所处的种种心结均得以解开,通过这么一个故事,青少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很容易在这个“问题”少女身上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

《暮色》中同时也让吸血鬼的能力无限强大,他们不仅可以上天入地、瞬间转移,而且还力大无穷、永生不老,完全拥有类似于所有漫画英雄般的功能,试想一下,把这些吸血鬼的装扮换一下,他们可以是超人、也可是蜘蛛侠,当然也可以是地狱男爵。按照一般漫画逻辑,故事便顺势将吸血鬼分为正邪两派,当然结果肯定是毫无悬念的善必胜恶的完美结局。《暮色》让一个被拍到恶俗的吸血鬼故事,综合了浪漫爱情、青春期危机,最终还加入了正邪对决的漫画超级英雄元素,成为一部复合多种类型的青少年电影。

*最后告诉那些胆小的观众一个克服恐惧心理的诀窍:试想一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真正见过鬼,所以下次当自己独处一个幽闭空间时,不要害怕某个黑暗的角落会走出一个恐怖身影,因为能看到鬼,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几千亿分之一机会的幸运。

爱乐之城影评400字


《爱乐之城》影评

因为你说要推荐一部好电影,说你看了《爱乐之城》你压抑了好久的心情舒服太多了,赶紧跑去看!好猜测一下你到底遭遇了什么,毕竟这世界上能压抑你的事情并不多。果然好电影!

理想的头屡撞现实的钉子的题材竟然被拍得如此奇幻。各种失意都没能阻挡和磨灭男女主角为理想奋斗为爱做出牺牲。各自的梦想终究在爱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实现了。曾经相爱的人却咫尺天涯,心里面互相守望现实中各奔东西。

电影最高妙的地方是:无法实现的理想和心愿用歌舞剧的表现手法夸张地与现实相互映衬,既把现实的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又把理想衬托得无限美好,但是却并不让你绝望于二者之间遥远的距离。

用星空里云端上动人心弦的舞蹈来表现令人心驰神往的爱情。爵士乐酒吧里理想各自实现生活中互相失散的两个人意外的重逢,钢琴弹奏起人生初见的那首曲子,才发现曾经砰然心动的一切依然还在。忧伤回眸的米娅看到塞巴斯丁不舍的眸光和一抹最终释然并祝福的点头微笑后也含泪颔首离去

在最艰难的时候一见钟情并互相鼓励支撑,在看到希望的时候互相祝福并各自离去,在理想相继实现后意外地重逢又再理性而无奈地告别

你看到什么了呢?既然理想的头注定要碰到现实的钉子,你还会努力前行吗?就因为无论多糟糕的状况你都有可能遭遇最美妙的爱情?即使无论多么动人心弦的爱情都有可能在互相奉献的途中迷失?只要有梦想,哪怕你千辛万苦为对方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却最终失去了她,也一定会相信互相守望过的心始终会有和当年一样的热情与温暖?
在未来漫长而未可知的岁月里,你一定会越来越坚定的相信爱才是这世界上真正无坚不摧的力量!

--作者:越冷越开花 于2017年3月1日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影评观后感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主要由邓超、阮经天、刘诗诗等著名演员出演,影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但网友对此评价却并不如人意,让我们去看看吧!

此片似乎是跟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由于原作小说并没有拜读过,这里不加以评论,否则有失水准,但目前6.0的分数的确莫名其妙。

此片,由邓超,阮经天等一线演员出演,描写一个类似于《七宗罪》类型的一个犯罪故事。对于一个电影观影者来说电影的镜头视觉效果还有点儿大片的意思,但编剧或者导演(后统称编导)对于犯罪类型的电影似乎很难驾驭,原因也简单乃至警员的日常一窍不通嘛。电影情节尿点颇多,可以说是搞剧本的人看了某个或某些欧美大片后导致荷尔蒙激增,颅内压改变,脑子短路,从而虚构出某些拼凑。随便哔哔几竹段,改事中一个死者被扔到了1吨多的羊水,通过刘诗诗几条线索,就知道嫌疑人是男性,岁数,身高,强壮。我去,不排查脚印就知道是一个人办的案? 不能一群小老儿?

就算邓超知道剧情,那你告诉我阮经天是怎么一个人把羊水挂那么高的,然后还挂在一个有人居住的区域,还不让监控和邻居近看到的,阮经天扮演的不是狗剩,是小沈龙吧,有绝活,会飞是吧。

桥段2,阮经天搞死一个小萝莉,邓超持枪对面弱弱的说,不要啊。而且对于一个恶性大凶杀案,不成立专案团队,就3个人自玩,不看监控,不找证据,不排查作案时间,不枪月,然后就说设证据把一个2货都知察是善男信女啊?这几特大恶性反社会的凶杀案,立大功的事都特麼不上心吗? 领导坐得住吗?

桥段3,邓超化身为释迦摩尼用自己的嗝屁去换取阮经天的犯罪证据,我就不明白了一个人留证据? 不能随便带个远程执法记录仪吗?

听说首映七成观影者给了9分! 消息未必准,但是单单这条评述来说,很直观的表现出国内观影者的确喜欢热闹和电影效果,对于电的国内电影人,国际很多编导乃至演员都会为了一部作品深入人心才是牛,。

故事中的角色、职业背景,工作状态,以及周边。这样才会表现出一些琐碎的小细节,起眼的小细节出彩,让观众感觉真实,观众也 更 能跟 看 电 影 胜 入故事。此作 品 完全 没有,主角们从头到尾就表现出一种状态,那北太民开的,如驻排路人第大中国够资驻子,信不信人民公仆让其下半辈子看到派出所就腿软,看到铁床就吃汇仁,看到啤酒就唱菊花残!生活中有些朋友说,电影就是假的,那些幻片,僵尸片生活中哪有,这些片子不是更多嗯?!~其实要我说此假非彼假也。故事是虚构的不错,但是要根据虚构的环境,合理的,并且是有逻辑性的开展故事,由人物性信推进以事的反质,四1ET有用巴的凑。这是一部犯罪电影,应该是成年人的故事,又不是小学馆的动画片,合理性和人物性格本应是重点。怎么说呢,期待那些以警察为职业的人看这部电影吧,这里突然想起,同事赵亮跟我描述的一段文字,是关于中国某位跟我同姓的著名小说卧槽,我真写不下去了,这特麽就是对于国态的描写,丫的收代言费了吧。行,你可以收代言费,不过咱能不能唠唠,这LV的包多大,什么材质,啥色,GUCcI是一句新款就收笔啦? !

整个电影基本感觉就是到中间突然剧情就软趴趴的了,像豆腐泡一样,如果把推理或者整个剧情往后挪个节奏不知道会不会更好,但看到有人评论说本来原著推理过程也不是强项,好吧。电影的外壳看起来其实挺高级的,但是当看客过早的知道了真凶身份之后,电影内核没有跟上外壳的高级节奏,所以泄了很多人的气吧。我闺蜜最后问了我一个很实在的她思考的问题:就是那个点怎么那么准,怎么那个水就那么多多到冲进来他倒了。emmm我没想到她那么认真,我就随口回她这就是电影啊,假的跟电视剧一样的电影。后来我细想了一下,她是觉得那个鱼缸即使在外面被打碎了,一路上到密室也不该有那么多水了。所以观众是会思考的,他们不是你给他一个东西他就看看,电影一直说没证据,我们一直也没见你们警察找证据啊,方木说江亚太谨慎,你倒是给我们演演他怎么个谨慎。

演员没觉得演的一无是处,换了阮的原音,也不违和,邓超在亚凡死了那部分,他刚跑上去拿枪那里控制呼吸就刚刚好,最后开那几枪演的都太用力,感觉他只放了没收。最后说什么谁才是城市之光balabala的,不知是为了过审后加的,还是本来就有,非常非常多余,就好像煽情电视剧流水线大结局。国内这种程度的犯罪片不多,过审应该也是不太容易,想必删减不少。

城市之光让我想起死亡笔记,夜神月用笔记本处死那一个个他认为很该死的人的时候就像江亚。还有,最后一个警察伪造故事,很多时候你以为的真相并不完全是真相,你以为的该死的人其实也不该死。很触碰现实,也是电影的一个可取之处,舆论现在在网络上力量真的就很大,很多事经人在网络一翻云覆雨,事情风向都能转个180,吃瓜群众的态度也分分钟给你看什么叫戏精。但是不是每个人自己心里那杆秤、自以为的正义就真的是正确的,到底是为了逞口实之快,还是为了心中的自我慰藉,最后都应该交给法律来评价,即便法律能做的也不是全部,即便在法律的缝隙里,还有一大片弱肉强食的世界。

在看电影之前我是同情江亚的,江亚就是一连串不幸催化出来的产物,童年的不幸经历,母亲自杀,被父亲虐待,最终弑父。然后长大成人,来到了城市抛去过往,开始了新的生活,甚至遇到了爱情。正如他所说,他爱这个给了他新的生命的城市,他不能接受有人在这坐城市遭受冤屈。他的经历他的所作所为都有值得被理解被同情的地方。然而当他杀死廖亚凡的那一瞬,我情感的天平被撤底打翻,正如电影中方木所说我要将这屡光熄灭我对江亚的那一丝同情被影片的导向熄灭了。

然而我内心深处又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觉得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直到翻到阮经天自己的一句话不去判断他是否输了,而是将他理解为累了。我忽悠恍然大误,实际上是江亚自己选择了不再继续。

为什么这么说?影片结局事实上方木并没有死 ,江亚再清楚不过,所以至少在方木这个案子上,江亚并不是杀人犯。因此如果江亚自己不认罪,根本无从定罪。所以虽然影片中十分伟光正的让江亚说出我输了,他才是城市之光但这怕也并非江亚这个物的本意。对于这一段阮经天是这么理解的,这幕戏我是极为不甘愿的,他才是城市之光这句话我讲不出来,只有靠他的手才能把那个堕落纠正回来,而不是方木的方法,基于这个中心思想,我讲不出来那个话

因此,还原江亚这个人物本来的脉络,他是不可能认输的,可以被杀死,无法被战胜,这才是江亚。

但是生而为人对不起,怕是没有人比江亚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意义。活着的每一天与他而言都与炼狱无异。快乐的时光在他生命中几乎寥寥无几。

他平时像死了一般的活着,江亚是必须很用力,才能让别人以为他很轻松,他很努力的活着,才能变成这个样子从天台打电话诱方木让他跳下去那时,他就已经想死了,不然以恐高的阮经天来说是不可能演到一只半脚都放在天台外的程度,是江亚那已经放弃生的欲念的灵魂给了他无畏。对于江亚而言,死亡是太过稀松平常的事,于他人于自己。对他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而他之所以粘着方木,那是因为他知道方木是唯一一个有能力让自己解脱的人。

而他之所以杀死廖亚凡,那是因为方木熄灭了他生命中唯一的光魏巍。而魏巍是唯一一个愿意爱他,愿意摸摸他的头,愿意拥抱他,愿意抚摸她脆弱的人他认为是方木夺走了他,而在那一刻,连这个东西都被夺走的时候,一方面他被背叛,可是另一方面,江亚其实也是第一次意识到他是迫害人的角色 他第一次也意识到,原来他带给世界的,不是只有他理解的善,还包含了所谓的恶,他让他的妻子受到这么大的痛苦和恐惧 原来我正在伤害她,江亚第一次崩掉了,所以那时候他特别的无助、害怕、恐惧,那一瞬间的江亚是真的被扒光了在大家面前。 但是这个痛苦是激化这个角色变得更加危险的一个关键, 最后的一枪,让他彻底变成一个无法抑制自己疯狂的人。 诚如导演说,江亚的生离方木的死别,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对决。于是就有了最后那场打戏。很多人都觉得这场打戏来得突兀,但其实这是他们价值观的对决 (影片以这种外化的方式呈现了方木与江亚的你死我活的对抗。

江亚是不幸的,他以为他自己是光,但事实只能活在无尽的黑夜中,没有出路。原生家庭造成了他的扭曲与病态,以他认为的善又制造新的恶,而当被最后赖以呼吸的救命稻草被拿走,他已经没有生的欲望,只有和代表光明的方向木同归于黑暗的心。

江亚又是幸运的,谢谢有人愿意接纳江亚的灵魂到他的肉身,带着极大的怜悯心去抚慰这样孤寂又无助的灵魂。

如果能减少哪怕一个江亚的产生,那么影片就不会毫无意义 。

平时就挺喜欢看悬疑侦探片,这部电影没有辜负我的期待,情节紧凑有逻辑,而且每个演员都表现得很棒,其中最让我惊艳的莫过于米楠刘诗诗,她让我以往对她的固化形象大有改观,这次她是一个充满正义感,有行动力,有信仰的一个警察。

如果说之前的心理罪是分析罪犯心理的话,这部则更是对所有人人性的一个剖析,两部片子在心理层面上都做的不错,比一般的罪案类影片有更深层次的心理人性哲学的一个探讨。不过,两部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也是完全不同时期的方木,自然呈现的状态截然不同,前者是初入警局骄傲自负的天才,在女友死后才有了转变,后者则是一个资深警察了,两个方木我都非常喜欢,甚至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可以重叠在一起的点,都很棒真的!

同样,也想到很多现实中的例子,尤其是舆论也能杀人,每个人都会成为推波助澜的帮凶,提醒我们舆论也应该有底限和法律准则来约束,更需要内心的平和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自我约束的高度。不然就会沦为滥用表达权的的凶恶之徒。

他是月光

他是警察

他是方木

这是我从高中开始喜欢的小说,拍成了电影,看完了总想说些什么。

这部电影如果要打分,我会给他打两个分,一是作为普通观众,这是一部可以到八分的电影。二是作为一个原著粉,我给他只能到六点五分。

首先如果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这部电影很良心,主旨明确,故事清晰,情节紧凑不拖拉,人物个性鲜明,结尾曲也不错,每一项都可以拿到七分以上的高分。但,作为原著粉总是矫情的,这套答卷,我不满意。不能说它毁原著,反而,它很好的抓住了原著的主线,每个案件的还原都是不错的,对原作的主题也把握的很好。它对我来说最致命的缺点,是人设和对高潮的改编。当然,人设不关演员的事,演员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都是在线的,问题在导演和编剧的改编。一本小说的灵魂就是书中的人物,如果这个灵魂变了,那这个小说也就变了。

城市之光作为心理罪系列的最后一本小说,整本书的主线是以暴制暴的对错,而伴随的是主角方木的升华,整本书有三个高潮,一是任川案,二是亚凡案(这也是曾让我一度不愿意再去碰这本书的原因),三是方木之死。而这三个高潮,全都把最让人入迷的地方改了,这不能说是导演和编剧能力不行,而是导演想把城市之光拍成一部没有上没有下的独立电影的副作用。之前在微博上看到雷米大大发的微博说,这个导演一看完这部小说当时就两眼放光,激动的说想要把这本书拍成小说,但我觉得他是以一个导演的视角来看这本小说的,他看的是书的主旨和理念,而以书迷视角,对我来说里面的人物都是迷人的,他们一系列的变化成长,都是他们性格所形成的原因,我不会将他们独立出来,单独拍片,因为这样就变了,不一样了。好像有些跑题,下面言归正传。

首先是本书第一个高潮,任川案。这里是一个观念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接连的三个案件的舆论导向都是偏向城市之光的,甚至,警察中也是如此。而对任川(在书中是法官),一开始警察对他也是嫌弃的,但随着了解的加深,人们发现,任川并不是想象中的恶,他也是身不由己,他也只是一个怕死,到最后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当做坏人的普通人。是任川的死,激发了大家对城市之光的思考。而这段剧情最精彩的在于,方木在爆炸发生后,满身灰尘的冲进街边网吧的爆发。一句你们都是凶手,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电影里,这段却没有了,真的很遗憾。

第二个高潮,亚凡案。对于亚凡之死,简单的亚凡案三个字根本无法形容这种悲伤。亚凡这个角色贯穿了心理罪这个系列的小说,本来就是单亲家庭,母亲还死于大火之中,后来去了孤儿院,孤儿院还面临强拆,她把方木当稻草,方木当时却不会处理这些。最后她一个人坐上了火车,孤身一人流浪。被轮奸,破罐破摔的厮混街头,却在最狼狈的时候再遇方木。一句我们结婚吧,从一开始的别扭性格,吃米楠的醋,到后来被光一点点照亮,然后戛然而止。当时看到亚凡死后,方木收拾房子,看到亚凡留下的纸条上面的字时,心是揪着的疼。再抽烟,就剁手。六个字,好不容易快等到的幸福,命运真的是不善待这个姑娘。而影版对不起亚凡。这里也是我对影版最失望的改编,没有之一。

三,方木之死。全书最后的高潮,原作中的这段,悲壮,却不激烈。从第七个读者到城市之光,方木经历了太多。从大学的第七个读者案,看着女友在自己面前被砍头,舍友,凶手和救下自己的舍管被活活烧死,最后患上了ptsd。到画像案,挑战自己的凶手杀死了自己舍友的女朋友,烧死了自己最敬爱的老师,最后亲手用子弹打穿了凶手的头。到教化场案,自己认识的善人孤儿院院长以前做过一个可怕的实验,最后在自己面前跳了楼,自己却拿最后的获利者没有办法。孤儿院被拆,恩人的女儿也失踪了。再到暗河案,认识多年的老警察的女儿被奸杀,砍了四肢下体塞了东西被送回来,只因为惹到了一个贩卖女童的组织。老警察也因为想报仇而被陷害后来死在监狱中,三个一腔热血的警察为了救自己而被永远的熔铸在了钢锭里,哪怕之前他们争执,闹过各种不愉快。自己以为是兄弟的警察,是组织派来的内鬼,被派去组织的卧底为了保护一个小姑娘无声的死了,死前还紧紧的握着自己的枪,而那个小姑娘小小年纪就被糟蹋的医生都感到愤怒。一个单纯的农村青年被斧子爆头,而她的姐姐,一个心思单纯,又挺爱美的农村姑娘,亲手杀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变成了一个失去生存意义的人。自己几次摸到真相,却发现这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暗河,所有的一切,只能自己解决。这是多么惨痛的一路,这一路走来,他有过消沉,有过迷茫,有想过放弃,也有过沉默的爆发。他怒吼,他哭泣,他经历,他成长。他没有因为这些事就放弃什么,他依然会为一个半路抢劫他的怀孕女人开好房间,让她睡个安稳觉,吃个饱饭,并给她借钱打胎,帮她从人渣男友那里拿回身份证和父亲的遗物,还帮她疏导,让她可以再回到学校,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这,说的就是米楠)。这就是方木,这一切汇集成了城市之光中的他。他不是太阳,他是月亮,在城市之光之前,他是一轮新月,明亮且锋利,在黑暗中升起,却也会在你指他的时候割掉你的耳朵。而方木之死则是他的升华,他变成了满月,变成了黑暗中最明亮的光,他照亮了所有人。书中没有电影中激烈的打斗,江亚是个沉稳的猎手,他的所有出手,都是一发既中,他会做好所有的调查,然后不留失误的一击完成。而方木,抱着必死的决心,只给了十年的兄弟一条两个字的短信:七天。然后便录下录像,从容的走上了一条尽头是死亡的路。一切都决定了,他断的,会是自己的手指,而也只有真正的被江亚以为的死亡,才会让最后的录像带成为破敌的箭,击穿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江亚。而录像最后,原文中是这样写的:

最后,方木盯着镜头,表情突然变的局促嘴边绽放的微笑中是深深的不舍米楠

室内一下变的安静,警察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杀人者忘记了自己的处境,所有人都把视线投向了死者最后的牵挂。

方木的脸色渐渐变的潮红,嘴唇颤抖着,似乎有千言万语汇集在胸腔里,却不知从何说起。

米楠屏住呼吸,怔怔地看着那个从视死如归中骤然变得羞涩不安的人。

然而,没有嘱托,没有情话,甚至没有祝福,方木只是无声的看着镜头,眼中渐渐泛起泪光,最后,笑了。

就这样吧。

米楠就这样吧。这也是从暗河到城市之光这条感情线最好的情话。

而电影对这些的处理,还是挺失望的。加了段打戏,简单的:米楠,就这样吧。还有最后强行圆满的结局。一下让这些都变的太单薄了。

最后说一下人设的塑造,最满意的是江亚,虽然仍有瑕疵。方木的形象一出场我就失望了,方木一点都不是这样拽拽的,他也不会刻意装成一个混蛋,他的故事,常人不会理解。米楠,刘诗诗是把少女的可爱劲演出来了的,但没有了之前的故事支撑,这段感情线太单薄了。魏巍,小说中真正的boss,一切的源头,也是最后救了方木的人,一个复杂又坚强的女人。在电影中却只是个普通女人,让人失望。杨学武,在电影中是把书中的杨学武和邰伟合成一个角色了,但也太单薄,太边缘了。

最后总结一下吧,总之这部片子有优有劣,视角不同得出的东西也就不同,可以看出导演是用心了的,有喜有泪,节奏也不错,最后主旋律的爆发做的也比较优秀,但我的看法还是,心理罪并不适合但拎出来做电影,要做,就做一整套,这样,才算给书中的所有人一个交代。

不管如何,还是要谢谢徐纪周导演,他用心的将我喜欢的小说拍成了电影,没有胡乱改编,哪怕再重口的案子也都还原到了荧幕之上。希望一切可以更好吧,最后以原文中录像里方木的那段话结尾吧。

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个城市已经因为城市之光改变了很多。对于我们来讲,也曾经动摇过,城市之光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在法律之外,杀人是不是唯一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办法?江亚做过的事情,我也曾经做过。但是我想告诉这个城市里的所有人,以暴制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信仰暴力,只会带来更惨烈的暴行。方木重新面对镜头,面色平和,目光纯净,宛若初生的孩童如果这架天平从来就是倾斜的,那么,就让我当一颗砝码吧。

观后感《上帝之城观后感影评9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