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纪录片海洋观后感两篇。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海洋观后感两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海洋》这部纪录片由雅克贝汉、雅克克鲁奥德执导,带我们走进海洋的世界,让我们看到海洋世界的壮观,以及那些我们不认识的海洋生物,给人以震撼的世界感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纪录片海洋观后感精选2篇。

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么?

纪录片《海洋》由一个第一次见到大海的小男孩提问而展开,继而镜头投向那广袤无垠的大海。那是一个孕育着无数生命的神秘之境。

我想大海应该是美丽的,因为那生活着许许多多美丽的海洋生物;我想大海应该是伟大的吧,因为生命起源于海洋。可是大海岂止于此?

《海洋》这部影片仅有一百多分钟,导演雅克?贝汉将镜头聚集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没有过多的语言评论,只让镜头说话,通过镜头将海洋这个美丽得像童话般的世界向我们娓娓道来。正如巨大的沙丁鱼群,在鲨鱼的追赶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组合,迅速地变幻出各种状态的美;又如那成千上万的海鸟,如箭雨般扎进海水中捕食的健硕之美。这一切的一切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难以言尽的。除非亲眼所见,否则难以想象。

影片的后一部分中,那条被斩去所有鳍翼然后抛回大海苟延残喘的鲨鱼,还有奋力咬着网绳期盼能抓住一线生机的海龟,以及在网中安然游弋而不觉危险已经近在咫尺的海豚,都让人触目惊心!影片中人类残杀的情节并不长,但那已足够让人为之动容然后引起反思:我们都是地球上的生存者,凭什么去剥夺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

影片的最后提出了一个疑问:难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风光会消失么?

这个问题无疑是一声警钟警示着世人,是否要等到那片象征着美好的蓝色大海被血水染红,等到人类的双手沾满鲜红的血,等到那一切美好的生命和自然风光都消失殆尽人类才肯罢休呢?

《海洋》的镜头语言是柔和且美丽的,它的重点不在于揭露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与生命之美,而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值得人类去珍惜和爱护的!我想这应该是雅克?贝汉导演的初衷,也是《海洋》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吧。

纪录片《海洋》是由一个小男孩提出的问题而展开的到底什么是大海?

什么是大海呢?我想这是用言语与文字难以言尽的,必须亲眼看到、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其中的力量。

海洋是活的,柔情时风平浪静,激昂时波涛汹涌,她用不同的姿态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与无限的遐想,让我深陷其中去解读她不一样的魅力。

生命起源于海洋,无数色彩斑斓的生命在海中翩翩起舞:海豹在海边打着盹,慵懒地晒着太阳;螃蟹们成群结队,触碰到皮皮虾的底线而打了起来;白天出生在陆地的小海龟仅有千份之一能回到海洋海洋生物向我们展现了弱肉强食的生存状态,也毫不吝啬地展示着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它们爱这片海这个让他们绽放生机与魅力的家园!

海洋抚育着无数生命,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海洋污染日益严重,人类过度捕捞、过度开采和过度排放对海洋造成了极大程度的污染,不少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最终也导致海洋生态系统被打乱,破坏了我们与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为自己取得的经济成就而沾沾自喜,却不知正在走向自我毁灭!海洋母亲在哭泣,人类啊!你可曾听见?

假如人类还是一如既往地破坏美丽的海洋,那么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难道人类要等到将湛蓝的水染成鲜红色时才肯停下那沾满血腥的双手吗?人类再强大,也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破坏自然就是在伤害人类自己,热爱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而不是为了自身与眼前利益去伤害这片美丽而又脆弱的海洋和那些海洋生物。我们要尊重生命,热爱我们共同生存的生态环境,请保护这片给予我们生命的自然家园吧!

爱海洋、保护海洋,是我们每个地球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海洋、保护地球迫在眉睫!作为人类的我们,行动起来吧!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纪录片最美公路观后感两篇


《最美公路》是一部于2018年播出的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道路的建设,便利的交通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观看《最美公路》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两条挂壁公路,两条叙事线并进,以一个共通点相联转场,通过叙述旁白,镜头景象的相互呼应,从叙事上连接两条线路,自然转场叙述交接!

战局再次陷入迷雾之中,(另一条叙述线)开山遇到的重大挫折让郭亮村一度深陷迷茫!(画面景物前方同时一片白雾)

有人牺牲更多人则站立起来(这一条路线告一段落,转场冲锋陷阵!

松山战役旧址印象深刻地壮观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致敬十三勇士致敬那些为铸路付出艰辛,付出生命的人是先辈的血汗辛劳造就了这两条最美公路!

最后,高华阳说出多年的心里话,我的理解就是点出了最美公路从心出发的主题!

一条是村支书带领村民用双手艰苦凿出的挂壁公路,是造福村庄家家户户的家园之路!

一条是抗日战争,至关重要的运输线,关乎国家命运之路!

两条路叙述线平行转换,最后合并在一起,让人体会到国与家家与国是一个整体!不仅让人了解最美公路还让人了解了历史!

不少网友纷纷感叹:厉害了,我的国!

没错,我的国一直很厉害,而他创造的奇迹,还远远不止这些

太行山脉,郭亮挂壁公路。

巍峨的太行山中,海拔一千七百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落郭亮村。

壁立千仞,地势天险,这里是路绝无可能存在的地方。

日常外出,村民们只能依靠陡峭狭窄的天梯,一个不慎,就会葬身谷底。

抬头是峭壁,转身是深渊,于他们而言,每走一步,无异于把命别在裤腰带上。

出去一趟难如登天,若有人病重,村民们只得用接力的方式轮流抬担架,有的病人支撑不住,半路就断气了。

外出看病难,婚恋嫁娶更是难上加难,几乎没有人愿意踏足这与世隔绝一般的地方。

1972年,老书记申明信为了让村民们走下山,立下誓言一定要给后代修条路。

卖山羊,卖一切值钱的东西,八十多个村民自发往山西打工,努力攒钱购买开山工具。

没有电,也没有大型机械设备,他们全凭手力。

就那么一锤子又一锤子,他们凿出了这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挂壁公路。

看似短短的一公里,他们用了五年,打坏了4000多个锤头,更有村民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种种难以想象的付出,终于成就了绝壁中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云南,滇缅公路。

与郭亮挂壁公路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不同,位于云南的这条挂壁公路,如今已经少有人涉足。

它,就是具备重要历史意义的滇缅公路。

1937年,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步步紧逼的同时,敌人还切断了我国东部、南部大部分军需物资的国际运输线。

烽火硝烟的年代,滇缅公路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

它全长1146.1公里,400米一圈的操场跑道,差不多要跑上近3000圈。

世界上许多工程专家曾经预言,要修成这条公路,至少得三年。

可你知道吗?贯通这条生命线,中国人只花了九个月的时间,按照一个月30天来算,这条路平均每天往前伸展约4245米。

据说路修好之后,外国记者听到消息根本不相信,这么短时间,怎么可能只用手不用器械就把一千多公里的路给修好了?

直到他们亲自派人过来看,才不得不相信眼前的景象,当时的美国报纸还评价滇缅公路是一个奇迹。

大约有二十多万人,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穿越崇山峻岭,汇集到一起开山修路。

人们自带锄头和干粮,凡是能使上劲儿的都上,凭着血肉之躯一点点地推进着这项艰苦卓绝的大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超过两千人,为此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滇缅公路的贯通,为抗张的物资运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39年至1941年,它的货运量累计超过二十多万吨。

为了摧毁滇缅公路,日军还专门成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调动上百架次飞机轰炸滇缅公路上的主要桥梁。

其中澜沧江上的功果桥和怒江上的惠通桥,分别遭遇轰炸16次、6次。

可即便如此,到1942年5月日军占领滇西为止,滇缅公路无法通车的时间,只有不到14天而已。

不得不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力量。

山东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

绝壁之中,开山劈路,汪洋之上,长虹卧波。

位于山东青岛的胶州湾跨海大桥,曾被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为世界上最棒的桥梁之一。

在胶州湾跨海大桥出现之前,人们穿越胶州湾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排长队挤拥挤的渡轮,要么,沿着长达70公里的沿海公路行驶2个小时以上。

胶州湾跨海大桥的出现,将人们的出行时间缩短了整整一半。

可事实上,跨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对胶州湾而言,夏季有肆虐台风来袭,冬季又要面临冰封海洋,这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能扛得住的。

这背后,是一万多名工匠,耗时整整四年,耗费45吨钢材和230万立方米混凝土才铸造的伟大工程。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胶州湾跨海大桥的抗震标准达到了里氏八级以上。

不仅如此,它还能承受三十万吨巨轮的猛烈撞击,抵抗百年不遇的大风,是一条盘卧在汪洋之上的坚固巨龙。

而类似的伟大工程,还有杭州湾跨海大桥。

还有穿越沙漠、连接历史的京新高速公路。

还有今年10月正式通车的港珠澳大桥。

一桥,一路,我们可以飞天、跨海、挂壁、越野、遁地,创造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而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便是无路可走之时,动物会转身,而人却会在绝路之中迎难而上、创造奇迹。

也因为有了路,我们的历史得以延续,我们的故事得以书写。

这是国人用智慧和力量,在国土之上搭建的坚实骨骼。

没有别的言语,只想感叹一句,生在这个国家,我骄傲。

纪录片海洋观后感4篇


决定作品名观后感好坏的关键是什么?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优秀的电视节目通常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在观看完之后,我们可以撰写一份观后感来记录这些想法,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以下“纪录片海洋观后感”相关主题内容,为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收集并整理,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纪录片海洋观后感 篇1

我站在地面,看海;

海在时间的尽头,望着我。

不是说,天空是另一个世界的海洋吗?抬头看,绵延的蓝白交织,远不如脚边波涛翻滚的世界深邃。那无穷无尽伸展向时间尽头的海,是鲲腾飞的地方,是我们的起点。

鱼在更庞大,更沉重的载体里,展开它灵动而古老的巨翼,每一根骨,每一滴流动着的血液,都从远古伸展而来,承载着千百年来这个星球的奥秘,在水中翻滚,时而跃出水面,让人们瞥见这浩瀚无垠的宝库一角,瞥见闪烁,瞥见祖先的白骨,来自远古的埋在流动的血里的记忆,如海潮般涌上,溅起一朵浪。

如果我是一条鱼,我会笑人的无知吗?如果我是一条鱼,我是这忙忙碌碌的陆地生物里,哪一条的灵魂?抑或是遨游在蓝色的梦,或梦般的蓝色里,我什么也不想,给另一个世界的天空,投下我逍遥的影。

这里是海洋,你的故乡,我的故乡,但却是一步迈出了再也回不来的地方。

看到大鱼掠过,影中,亮色斑驳;看到小鱼涌动,缝隙里闪动生命的颜色。听到沉船的呼喊,那是亚特兰蒂斯的神秘的晨曦透往远方,那是未知哼唱的曲子,引诱你,回到摇篮里去,吮一口久违的乳汁,再轻抚,摇篮的绵软,再倾听,海底火山的咆哮,可曾是伴我入眠的乐曲。只一眼,看到骨血里亿万年沉睡的记忆;只一眼,看到有鸟从水面腾起升天,有种子飘过落地成林,有鱼伴着海底的轻唱永不离去,沉睡入光不及处纯粹的沙,有我,双腿直立,一眼望不尽这悠长,一眼望不穿这历史。海水如血水般的咸,流入心底。心底,却远不及海底深邃,那比天空还深邃的海。

我站在地面,看海;海在时间的尽头,望着我。

不可寻的角落,有一声轻轻的呼喊。

纪录片海洋观后感 篇2

《走向海洋》坚持以精确的文献、专家的发言作为叙事基础,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风帆在指南针引航下曾经独占鳌头的历史篇章,说到北宋海外贸易已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中国第一个航海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巨大的中国商船,往来于广阔的海洋之上,由此而来的巨额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南宋国库”;“在元朝,隋唐以来利用大运河运送漕粮的方式,改由海运完成”等等,真让人眼前不断发亮。而像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写道:“他们在潮汐理论方面一直比欧洲人先进”;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有幸目睹了帝国强盛的海上事业”;像“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发现“仅广州一地,旅居于此的阿拉伯商人就超过了12万”等等,以多视角调度观察和展示近代化进程的基本样貌时,就不能不让人心头发热了。

《走向海洋》在画面风格上强调与历史相吻合的厚重品质,在远去历史情景的复原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努力使叙事接近典籍的记载又不刻板。譬如说“公元14,三宝太监郑和命令船队在距离卡里卡特5海哩的洋面上抛锚”时,动画用了一个空中俯瞰的角度,来表现“这个截止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最大舰队”的气势,“依靠旗语和钟鼓,抛锚的命令被迅速地传递到317条大船上。868名文官,442名将校,35名通事、180名医生以及1万多士卒、水手、工匠……有条不紊地做着登陆前的准备”,文献数据在这里变得生动起来。而当说到当地国王“小心翼翼地询问使节来访的目的”时,动画则采用了只见身形而不见容貌的手法,把人物神态“活化”的很入情理。

《走向海洋》用一组观战者拍摄的历史照片反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覆灭,令人触目惊心。作品通过类比手法,表现中日两国面对海权时代到来所不同的表现令人深思,日方是特别命令,将《海权论》包括魏源的《海国图志》“译本分发给陆、海军、政治领袖和学校”,“要求每位舰长都随身携带”;而在另一方的中国,却被束之高阁。在这样落后的海洋观念、腐败的政治体制下,即使“师得夷之长技”又能何如?因为此,苦心经营了的北洋舰队,在慈禧太后的喧天寿庆声中走向失败,主创者特别引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给丁汝昌的劝降书,观众的感受已经不是苦涩所能包含得了的了。

《走向海洋》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世状况,看得让人惊心动魄;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走向海洋》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这实际才是主创者的真正用意!因为“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这种警策在当下娱乐成风的中国荧屏上实在难得!

纪录片海洋观后感 篇3

《走向海洋》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世状况,看得让人惊心动魄;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走向海洋》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这实际才是主创者的真正用意!因为“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这种警策在当下娱乐成风的中国荧屏上实在难得!

主创者以“一名驻守南沙的战士惊奇地发现”来结尾,让在全片中一直内敛的激情迸发出来,说“中国的疆域不是一只雄鸡,更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火焰,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火炬的托盘和手柄。”其实,这不是结尾!这是对我们走向海洋热情的激发!就作品本身而言,《走向海洋》还只是从历史角度、时代高度,以视听理论的形式,对我们意识缺失的一种唤醒,这还是第一步,还没有真正深入海洋,还没有从人本角度对海洋更加细微地关怀与体察,还存在着因为刻意讲求技术严谨而洒脱不足的缺憾。当然,能在影视大片刻意追求富丽堂皇的流风所及中求得鹤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有《走向海洋》的勇气已经值得称道了。海洋,这个国际纪录片创作的永动主题,曾经催生了《飘网渔船》《蓝色星球》《海豚湾》,和雅克.贝汉的《海洋》,它们是西方人关注海洋生存权益在纪录片上的反映。而我们有关海洋的作品却太少,曾经有过的也只能是沿着海岸线梭巡的小玩艺,眼界甚至没有越过自己的大陆架。说到底,这不是纪录片本身的事,这是整体性海洋意识薄弱的一个映照。现在,有了《走向海洋》的开头,有了一个专门从事海洋拍摄的群体,有了一群热衷于海洋的纪录片人,用纪录片的国际语汇把中国海洋的美丽与深邃推介给全世界的观众,产生中国人自己的海洋大片还远吗?

纪录片海洋观后感 篇4

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见过海洋的人都会被海的美所折服。无论是风平浪静时,海的柔情,抑或是惊涛骇浪时,海的激昂。甚至在夜晚,黑暗也无法掩盖海洋的美丽,而更显出一番深邃的意境。每一种姿态的美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难以言尽的。除非亲眼所见,否则难以想象。

其实海洋的美丽远不止于此,人们很难全方位观赏到海洋之美。而在《海洋》播放的一百分钟里,我却被轻而易举地带进了海洋的世界,海的唯美、海的灵动、海的柔软、海的深沉。各种姿态,穿过屏幕,透过眼球,传达至我的脑海,竟迟迟难以忘怀。然而《海洋》带给我的,除了超美的视觉震撼,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么?我想,如果是我,我也无法回答。海洋的浩淼无穷,确实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甚至当你以不一样的心情去观赏时,海洋所表现的姿态,也是截然不同的。

《海洋》的前半部分,以展示海洋生命的多彩绚丽为主,譬如那巨大的沙丁鱼群,在鲨鱼的追赶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组合,迅速地变幻出各种状态的美;又如那成千上万的海鸟,如箭雨般扎进海水中捕食的健硕之美;再如那成群结队的海狮,被鲨鱼追赶捕食而后为同伴的阵亡而闭目哀歌的悲凉之美……这一切,看在我们的眼中,不过是一个个震撼的画面,而对于海洋生命来说,它们是有着喜怒哀乐的。它们也处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动物们的捕食虽然残忍,但这是它们的生物链,自然之规则不可逆转。我们且悲且叹之,但它们的世界,我们是无权干扰的。正如小海龟与***的故事一样,游客不忍***吞食打探敌情的小海龟而出手相助,最后导致一大群小海龟接收到错误的信息而惨遭鹰群吞食。动物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人类若任性伸出援助之手,终将违背初衷。即便如此,好心做错事犹可饶恕,而有些人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海洋生物痛下杀手。

在《海洋》的后半部分中,导演镜头一转,唯美和谐的海洋生态不复存在。随着人类的入侵,海洋垃圾一再的驱赶着海水中的居民。不仅如此,围猎、杀戮、剖尸、解体……似乎要等那深蓝的海水被染得鲜红,人类才能停下那充满血腥的双手。这将是怎样一种悲哀?导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缔造的如梦如幻的奇妙世界,在人类狠心地将猎捕的鲨鱼去鳍切尾,然后扔回海底苟延残喘的那一瞬间,支离破碎了。那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啊,人类怎能对它如此残忍!在这强烈的对比下,导演唤醒了人类心底的良知,是的,这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心灵的震撼之外,我想难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风光会消失么?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围绕我们身边的将是代替活生生的动物们的标本,被保存在动物园或巨大水槽中的人工的世界,而那样的世界,仅仅是永远失去的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而已。

雅克·贝汉说:“我拍摄的这些自然纪录片,本质上和政治片其实没什么不同,它没有说教,也没有对白,只是通过展现自然之美,让观众自己感受到教育。”当然,我们不用仅靠几部纪录片就来完成教育,就像人不能靠不吃饭、不生产来保持低碳一样。同样也不能让那些杀害海洋生命的人消失,人类能做的,只是用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来教育他们,感化他们。

海洋是人类的母亲,她孕育了我们,也孕育了其他的海洋生物。假如人类还是如此不顾一切的破坏海洋生态,在海洋母亲的眼中,这无异于看着孩子们在互相残杀啊,这是多么地残忍。人类应该反思的,就是不让这样的杀戮悲剧继续在海洋中上演,这应该也是拍摄者和观影者共同的心愿吧。是的,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那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纪录片《大国崛起海洋时代》观后感


纪录片《大国崛起海洋时代》观后感

在观看《大国崛起.海洋时代》这一集时,希望大家听到这一句话发源于意大利的科学和人文思想正一点一点照亮欧洲。这就说明启动于15世纪后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大航海,是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新思想的推动下完成的。如果依旧是宗教思想完全统治下的思想观念,就不会涌现出一批批勇于冒险的海上勇士,也不会有一个平民出身的哥伦布能够与西班牙女王为航海探险面对面讨价还价,即新航路开辟是不可能启动,也不会成功。
成也统一的封建王国,败也统一的封建王朝。
在欧洲众多国家中,能够倾全力向茫茫大洋中寻找出路,首先启动于葡萄牙和西班牙。原因是他们能够倾全力支持耗费巨大的远洋探险,成为统筹计划,稳定投资持续几十年的一项国家行为,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商人海上冒险;而当时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抑或是意大利,都在四分五裂,忙于混战之中争夺地盘。
但是所有的成功都是当下的,而不是永远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虽然通过新航路获得了足够的财富,但是他们思想的局限性,却只是把财富消耗在建造豪华精美的宫殿,以及满足贵族个人追求奢靡的生活上,看不到平民生活改善的必要性,扩大不了巨大潜力的大众市场,因而完全或是工商业的发展,甚至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担心崛起的工商业者会危及到他们的统治,因此西班牙葡萄牙止步于此,被后来的英法荷兰所赶超。
学生宋轲薪写观后感,虽然有些乱,但是内容很丰富,而且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最后一句非常好:任何人都可以强大起来,但是如果强大之后安于现状,就会如昙花一现,最后消失在漫漫的长河中..

纪录片观后感


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观后感(一)

今日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这部纪录片,深有所触。自己连宇宙的一粒灰尘都算不上,那我的喜怒哀乐、我所认知的世界有意义吗?拥有的,说句最鸡汤的话:我活过我思考过,所以我存在过。

从天体物理学家的四维角度思考问题,宇宙中没有什么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刹那便成永恒。所以在以亿年为刻度的时间维度之下,无论什么石油煤炭的,就连恒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资源。霍金也说过,宇宙之大,出现什么样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许差异之大远超人类的想象。也许也有把恒星当做货币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呢。

霍金大大还说过,宇宙中也许有一类生命,他们就像我们耗尽了母星的资源。自此生存于世代飞船上,作为宇宙的游牧民,榨取行星的资源。

如果把像人类一般有强烈的定居与怀念故土的生命成为农业民族,那些太空游民就像是飞蝗一般。不,用金融领域的名词类比的话,太空游牧民就像是大机构的热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机机会,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洗劫某个国家乃至一众国家,将其国家几十年的积累洗劫一空后凯歌奏响,撤走。留下满目疮痍的国家与人民。而农业民族就像是价值投资者,寻找那些具备价值的对象,进入等待其成长。极端点的像是巴菲特,直接利用资金将目标的优势固定下来,再精耕细作,让其成长更快。典型的农业做法是不?两种不同的投资手法恰恰与历史上的两大类群体相对应,这也是我无比热爱金融领域的原因之一——那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造就了无数的奇迹。可以说,金融业正是面向未来的行业,大数据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登上大众视野的,但是金融领域早就开始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还有人工智能方面的,金融领域也早就开始神经网络学习程序的开发。难怪金融领域往往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一切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人的潜能可以在利益面前最大化。

前清秘史观后感(二)

元旦这几天,我一时来了兴致,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前清秘史。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能引发人的深思。

这个纪录片由学者李亚平撰写,一次偶然的谈话,他认识了导演尤小刚,两人情投意合,就制作了这部片子。

我特别佩服李亚平这样的人。现在他已经写了很多史学着作,但他本人的身份却是个大商人。资料说,他是山东人,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辽宁农村,干种田,养梅花鹿的事情,直到21岁考上人民大学。按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是很好找个好位子的,结果他去西藏日报社工作了五年。然后又读了三年研究生,按说又可以选择更好的金饭碗了,结果他又下海经商。结果成功的做到一个跨国公司的美国市场总负责人的份。作为商人,有没有铜臭气;作为读书人,又没有读书人的迂腐,虚伪和贱骨头,空谈。

李先生看到当今的史学界一派乌烟瘴气,学者全然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尤其是阎崇年这样的人,美化专制,赞叹皇权,把人类历史的大屠杀解读为民族融合的必须。李先生不但认为这些人缺德,而且简直犯了反人类罪。所以,他自己有简直写史了。没想到也写的那么好,那么人性化。

我就佩服这样的人才。呵呵。中国当今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少。

高三观后感(三)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这么重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要经历,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过这段时间的方式。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竞争,而产生竞争的原因,是推动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们算是差不多的。在整个的视频当中,她应该算是女主角了,出现的次数多,内心的独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所以我记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学。视频中,她一次次的责问自己,为什么考的没别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现实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责问中,却是无力辩白着还有多少人考的没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现过,而他们的表示是,她的梦想,无论是什么,他们都会支持,即使是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较之中,发现在高三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他们的关心与付出,虽然不一定有回报,但让他们自己问心无愧。所以,高考之后离婚率飙升的玩笑话也那么真实。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个叫张兴旺的男孩子,坐了车去厦门。王锦春老师,紧随其后,把他找回来,问他,高考之前谈什么复读?!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那时候才要想复读。你连这两天都熬不下去了,还想复读一年?这两天你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奋力一搏而不是退缩。当张兴旺以崭新的面貌回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他。说是去拜佛了,我妈在一旁看了说,是迷信嘛。我报以一笑,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让自己振作,什么都该尝试。而张兴旺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考上了仰恩大学。

钟生明和陈斌的失败,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来,钟生明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错,但陈斌确实让我思考了一阵,特别是他与老师之间的对答。“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尽量的不上网吧,不上网,尽量不旷课,在上课期间都在教室上课。”“尽量?读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意思说还会去?”这样的措辞很像我,一般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怕自己做不到,是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在口头上和心理上对自己的放纵。但是,高三了,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样的余地,不该有。我也对自己说,说过的,就必须该做到。连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谈不上考大学。

这样三类学生高考最后的结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惊人的跳转。因为人生大多就是这样,有付出有回报,前人的总结总是如此精辟高深。而像我一样的高三学子,在这样三百多个日子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纪录片牡丹观后感


纪录片牡丹观后感

01

那方寸之地的美却开向世界,那千年沉淀的美也走向人间。本片以牡丹为主题,华丽的技法,唯美的画面,优雅的音乐无差别的展现她的美,她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她是一个民族的符号,她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解说词控制了节奏,渲染了气氛,使影片在更大的曲线里做周转。缓慢悠长的解说词贯穿整部影片,阿贝尔冈斯:“构造影片的不是画面,是画面的灵魂。”。解说词作为片中的第一声源,毫无疑问,是灵魂所在。解说词的诗意的描绘,解说词的设立使人们对牡丹有了一个全新的人文读解,让这朵原本陌生的花卉在观众面前立体式的绽放,深刻感受到了她在自然中的独特,文化中的灵动,历史中的沉浮。片中,解说词不止一次提到了描述牡丹的诗句。诗句作为古代人们对于牡丹的描绘与现代人对与牡丹直观的感受相互碰撞,在为影片主题带来了诗意的美感的同时,也为观众展现了更为全面这朵国花所蕴含的文化,以牡丹和中国文化做背景,把具象的牡丹以解剖的形式开放在生活里,在人们眼前,使观众对这朵神秘的花卉有了更深刻理解。

镜头的运用为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牡丹绽放的镜头。牡丹从花蕾到开花的全息展现给观众,镜头与牡丹开花的完美切合,观众欣赏牡丹慢慢开放,积攒了情绪,使叙事更加丰富,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感。在观众欣赏牡丹开放的同时,所看到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再度绽放,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瑰丽一面的展现,警醒人们,在牡丹文化还没有被现代经济文化挤兑到完全消失在人们眼中的时候,保护这些美丽文化。片中镜头里无处不在的牡丹,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朵美丽的花卉,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儿女精神的象征乃至情感寄托,人们在牡丹花丛中那享受的神情,那一份家国情怀,那一份国民情怀,那一份民族情怀,在历史的波涛中她依旧承载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骄傲的绽放。

声音的设置使影片叙事带有的情绪力量。作为影片带动情绪的第一元素,音乐,渲染情绪与氛围。音乐,使影片主题有了不同的文化指代,她时而轻巧灵动,时而雍容华贵。成为民族的符号,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优雅抒情的音乐贯穿了整部影片。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为影片主题蒙上了一层唯美的面纱,让原本在观众眼中具象的牡丹抽像的在人们面前开放,使观众在一种抒情的气氛里,看到的不只是那一朵朵牡丹,更多的是牡丹所蕴含的万千中华儿女对她的眷恋和依赖。关键时候的消声处理。在减少了听觉享受的同时增加了真实感和代入感,丰富了视听,积攒了情绪,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官体验,让人们从多种角度影片牡丹,得出不一样的美。消声作用于人们的潜意识,为接下来更强大的情绪做挤压,之后音乐的再度响,积攒的情绪完全爆发出来,使主题再一次深化。

她的美丽绽放在民间,她的芬芳飘向五湖四海,牡丹,国花并不只是国花,是国民之花。本片牡丹为主题,向人们诉说着那千年无可撼动的花中之王,“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而如今,辉煌的传统文化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只有边缘让她生活。这警醒了人们,悍守那方寸之美,让她的美开满中华大地!

02

明日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谷雨前后正是牡丹盛开时节。看了纪录片《牡丹》。讲了牡丹本身的文化及其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节目的文案有点乱。总少不了普通人的传奇故事。一生只求一株魏紫。催花神手。关于传统文化的总是少不了日本。这次日本又赢了,最好的牡丹在日本,色彩纯粹,线条清晰直观。

日本人在茶道,佛教,礼义及建筑方面都较好的保留了原貌的纯粹性,这缘于他们文化对美的高洁的偏执的追求。牡丹原种只有九种,现杂交出的已有一千多种,但多不纯,黄色不黄,黑色不黑,紫色不紫。日本的牡丹颜色纯正,线条不乱,且依旧雍容华贵,其中白色梅里雪山花径达38厘米。

看完这个纪录片,有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想起牡丹总让人想起大唐盛世,艳冠群芳,国民之花之美誉。但来到现代,审美多元,花种繁多,牡丹早已不是一千多年前人人以家植牡丹为荣的位极荣宠。虽依是花中之王,也如同桃花一样只是时间某一瞬的驻足了,在春末的时候。

牡丹之美,在于其繁复所彰显的大气,雍容,华贵。但繁复中亦有清晰的线条才不失华贵。而许多杂交的品种在繁复里变得乱而粗朴。如此,美变得模糊。有老园艺工程师为求一株纯正黄色牡丹求索一生并不惜高龄深入西藏深山。于是日本的牡丹因其纯粹更显其贵。

牡丹有单瓣和重瓣之分。一位牡丹园艺师为求一株宋代的魏紫反复实验,最终也只得五百多瓣品种,而非七百多瓣的魏紫。她说魏紫或许成为了一种传说。

洛阳。荷泽。喜旱不喜湿的牡丹在过去和现在依旧被两地的人们广为种植。牡丹也反哺着那里的人们。荷泽人每年年底南下广州催华前的祭花仪式令人感动,齐齐膝地跪拜自然和花神。如果说花是大自然的馈赠,那虔诚的感恩便是最自然的回应。而一株牡丹与一个老人五十多年的相互陪伴如同灵性的互通。

牡丹盛开时极美,而牡丹颓败时也是极难堪。那么大的花朵萎缩在花枝上像一团脏污的烂棉花。不像樱花和桃花,花瓣会及早的飘飞和洒落成诗意和浪漫。

喜欢牡丹里的纯白色和正粉色。白牡丹如仕女,正粉如贵妇。最初的牡丹仿佛只有白色,诸多色彩都是在漫长的年岁里慢慢培育出来的。野生的紫斑白色牡丹便是基因祖谱。白瓣上的紫色斑点,既是培育的色素来源,更是牡丹原本的倔强和高贵的品色。当年武则天让众花一夜尽开,牡丹拒早开被贬洛阳。

提到牡丹,还会让人想到皇后,国母。雍容端庄,国色天香。于是想及一人,其姿态其气场也是可比牡丹的吧。以前人常言梅兰竹菊,而时节之花也皆美,桃花,海棠,芙蕖,牡丹。总道寄情喻义,便流俗了。不过是自然和灵性。纪录片也一样,过多的意会与煽情,花很累。纯粹的纪录的才好,并找个角度。

曾经一袭用旧式红底牡丹图案的被面制作的礼服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让人想及的不知是红色还是牡丹。这种乍现,仿佛品种繁多的杂植牡丹般,只是凸显了品色,没有彰显其贵质。而有人更是奇心培植出十锦牡丹,使一株牡丹上开出红蓝紫绿的多色花朵,如此更不知华贵何去了。千种易求,一贵难复。牡丹终是在时间里从端华走向了俗丽。

03

《须是牡丹花盛发》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精心打造的4级高清纪录片《牡丹》之一。影片以牡丹和中国文化作为大背景,以细微鲜活的人物故事作为表现重点,把写实的牡丹写意化,把具象化的牡丹抽象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带领观众走进“国民之花”的世界,与“万花之王”浪漫邂逅,品味中国人与牡丹相互依偎,世代延续的款款深情,诠释了牡丹在艺术中的灵动、自然中的独特、历史中的沉浮。其拍摄团队会聚了中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摄像师,历时15个月,在创作视角及拍摄手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严谨的制作,精致的图象,大成本的投入,“特写”的手段,用于叙事的镜头语言,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无论哪种类型的影片,能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是导演首先面对的重要问题,影片《须是牡丹花盛发》中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在这方面令人赞不绝口。影片以起点,跟随设计师黄嘉祥的脚步,由北到南,拍摄了各种各样的“牡丹”:楼阁的纹路,屋檐的点缀,八仙绣的修饰。在台南府城,当镜头跟随设计师走进一家店铺时,特写镜头跟上,店铺中的老人,一针一线,手中是正在成形的牡丹图案。老人庄重的神情,仿佛是在勾勒传世的名画。手中牡丹的烨烨生辉,金色的丝线,翡翠的印染,镶上媚而不俗的淡粉色花瓣,白的似雪,红的像霞,粉的如胭,蓝的若海特写镜头的运用,让我们看到“风前月下妖娆态,天上人间富贵花”的国画牡丹的风采,看到了了中国人亘古的恋花情节,看到了牡丹和中国人情感的羁绊,灵魂的吸引。世代延续的深情。跨越了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观众的心灵。

镜头的运动也是一大亮点。“推拉摇移跟升降”,本片中主要采取的则是“推”的用的拍摄手法。虚化背景,突出主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拍摄日本渡部先生的牡丹园时,先用一个远景镜头囊括各种各样的牡丹花,然后镜头缓慢的推动,越过姹紫嫣红,聚集在一株绽放着圣洁的白牡丹“梅里雪山”上。变焦随之发生,镜头集中在梅里雪山上。美丽的画面,纾缓的配乐,情感瞬间爆发,镜头的推动和焦距变化突出了梅里雪山对渡部家族的重要性,突出了梅里雪山承载的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情怀。

真实性,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所在。在《须是牡丹花盛发》片中,为了体现该片的真实性,导演明智的选择了长镜头拍摄手法。来到赵楼村,牡丹花簇拥的村庄。在花神祭之前,片中用了很长的镜头拍摄村民的准备。从雕花绝活,到催化神计。镜头慢慢的推动,解说词阐述着正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故事。真实的地点,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影片的灵魂在长镜头的作用下氤氲着。当花农们带着“花神”环绕村庄,一个简单的活动在导演长镜头的衬托下显得神圣而不凡。是啊,那是一个村庄对牡丹的信仰,是源自心灵的依恋,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该片以洛阳牡丹为聚焦点,充分展示了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名甲天下的洛阳牡丹的风姿,是我国第一部以牡丹为创作主题的纪录片。该纪录片通过高品质的影像表达,超清晰的拍摄图象,匠心独具的拍摄手法,完成了对中国国花牡丹的赞礼。镜头的运用,不论是特写的手法还是长镜头的承接,都为改片的成功添砖加瓦。看到雍容的牡丹,看到人们带笑的脸庞,美好与幸福,人文与自然,擦出了旷世的火花。牡丹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成就了永恒的美好。好一个“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纪录片海洋观后感两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