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书房的窗子读后感800字

书房的窗子读后感800字

窗子以外读后感800字。

书是春风,能舒坦发困之心。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读书是一种形式,读后感才是学到的实质。什么样的读后感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窗子以外读后感800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篇一:读林徽因《窗子以外》有感】

《窗子以外》是民国女诗人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收录于《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被捧在手心,不食人间烟火。大可以在家无所事事的她,偏偏极其向往四处游历,接触淳朴自然的民俗风情。不过事实却是,她就算身处市集里、火车上、客栈里,都被优越出身的背景所束缚。本篇纪录了她出游的经历和不少沿途景色和市井众人的百态,藉此突出自身和人群的区别,强调自己作为一个窗子以外的旁观者。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一句话,揭示了林徽因对于自己旁观者的身份认知,而永远、全这些字,亦让整篇文从开始就带上了悲观色彩,彷佛她永远不可能切身感受那些充满颜色的风景,也不会懂得市井人群的勤奋节俭,单坐在窗子前感叹:接触和认识实在谈不到,得天独厚的闲暇生活先不容你。

但是谁的心里没有这么一扇窗子呢?我们出门去旅行,走南闯北,遇到的人形形色色,看谁不是隔了这么一层玻璃、一扇窗户,但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我们不论和谁,中间其实都隔了这么扇窗子,的确,这些隔阂并不能让我们了解到他人最真实的生活面貌,但又如何?林徽因在最后一段写到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你窗子里得了,窗子以外的事情,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的,也不会明白的。不难看出,林徽因对于自己无法体会窗外的世界而感到痛苦,但就此断言,也太过负面和极端。是的,这扇窗子的确摒去了色彩、声音和情感,但却给了我们一面清澈澄净的视角,让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能够心如止水,更真切地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和意义,这难道不难能可贵的吗?

虽然我不能同意她笔下的极端消极,但我却十分喜欢她的文字,林徽因细腻忧郁的情感,能深深地打动人心。文章里,从林徽因在家里床前见到那四个乡下人,直到最后她遇见吕村王孙后代的故事,都让她一再认定了自己旁观者的角色,这种认知带来的郁结随着她见到越多的景色而越发深沉,最后竟也化成淡淡忧愁絮绕在我脑海里。

我现在仍无法忘怀她在知道吕村是明庆成王后人时说的一句话:这样一来,你就有点心跳了。吕村和她家也尚算有点因缘,得知吕村人其实是皇裔贵族,或许是为这个发现而欢喜,她第一次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出切身的感受。可惜的是,难得觉得自己终于和窗子以外有点关联了,但这个村子备受压迫和贫穷的生活却让林徽因叹息。

【篇二:读《窗子之外》有感】

窗子以外,蝉鸣正酣,却打断不了你奋笔疾书的思绪;窗子以外,夕阳晚霞,却勾不起你漫步田园的欲望。窗子以外,花开花落,窗子以外,云卷云舒。窗外的世界,空灵流动,而我们却停止了理解生活,理解生命的脚步。读完了林微因的《窗子以外》,我的心被深深地颤动,窗外的世界仿佛就在忽然之间豁然开朗。

林微因说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的窗子以外罢了。而你说学习的沉重,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繁琐早已让我们焦头烂额,我们只能放弃窗外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不是林大小姐那般的达官贵人,我们永远为自己的温饱而艰难地跟生活赛跑。窗子以内的我们,或许就少了那份生活的坦然。生活的千篇一律是否早已模糊了你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可是,窗子以外的一切一切依然绽放着属于他们的美丽,触摸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窗外繁华依旧,窗内颓然失色。忘了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习惯窗子以内的生活。开门一声啪,闭门一声咚。我们在宿舍里欢唱,在虚拟的世界里升级,然后对着那堆无法兑现的金币欣喜若狂。窗子以外的世界宛若空壳,我们在自己营造的世外桃源里休养生息。

窗外的世界始终锣鼓喧天,窗外的夏天已经蓄势待发。而我,而你,是否依旧蜷缩在窗子以内昏昏欲睡?那一扇纱制的薄屏,那一门厚重的玻璃窗将我们无情地阻隔在最真实生命之外。车开始辗动了,世界仍然在你的窗子以外,长长的一条胡同,一个个大门紧紧的关着。林微因试图走到窗子以外的世界,却又走进了另一个窗子。我开始感到惧怕,当窗子将我们的生活牢牢地捉紧时,我们的一厢情愿又能否让我们如愿打破窗子?

可是,那一扇窗,它就在那里,似乎它就是为了让你与世隔绝而存在。你害怕了吗?当你的双手轻碰那早已生锈的窗栓时,你会否莫名的颤抖作文?窗子以内的安逸早已消磨了我的勇气,窗外那未知的一切,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都让我手足无措,我困惑着,我挣扎着。我隔窗审视,和煦的阳光在窗外等待我的准许,柔和的月光在门外守候我的青睐,人们温暖的笑脸期盼相互交映的笑靥。打开吧,你会收获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心底里的呐喊慢慢腾起。于是,我抖动着颤抖的双手,轻轻地打开那扇被遗忘已久窗子。美开始在我眼前一点一点蔓延开来,绿的草,红的花,蓝的天,白的云,像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

墙角下那棵迎风摇曳的小草,你是否很久没有为它投去过你欣赏的眼光?春日里校内姹紫嫣红的花朵,你是否很久没有为它们驻足停留?还有那每天在我们背后默默地工作着的,穿着深蓝服装的工作人员,你是否很久没有跟他们道过一声谢?朋友啊,用你的双手打开那扇曾经被你遗忘的窗子吧。用心去感受自然,用心去体味生活。也许,偶尔你也会有林微因般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你的窗子里的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的,也不会明白的的迷茫。可是,我们又怎能奢望一眼之间看懂窗外的所有?窗子以外,别样的风景;窗子以外,美丽绽放。也许下一秒生活就会给你最意外的惊喜。

【篇三:《窗子以外》读后感作文】

林徽因说: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但是,我们就真的要把自己永远关在窗子里吗?自打我们出生那天起,不得不说,我们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了--皮肤把我们封在一个狭小空间里。眼睛是供光进入的小窗;鼻子是供气息出入的小孔?除了几个小窗张开,我们就是一个完全的窗子以内的人了。

窗子以外是生活,有好的,有坏的。好的你羡慕,想亲近;坏的你咒骂,避之唯恐不及。是的,窗子以外的生活太复杂。我们欣喜地用几扇小窗把自己锁在躯壳深处:再也不用劳心费神啦!找不到一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安然睡在躯壳里的自己,自然惶恐极了。

有时我们疯狂装扮自己的身体去炫耀,以为躯壳是我们的全部;有时我们拼命往肚子或大脑里塞什么,以为塞进去的就是我们的全部。我们真正找的却早已夭折在儿时飞翔的梦里。事实上,我们有两种方式可以和外界交流。一种用嘴,另一种用手。用这些就可以打开我们的窗了,的确如此吗?很显然,说了,你我们怕别人听不懂,不接受。想想,还是算了,我们便乖乖闭上嘴巴、松开手。懦夫,再次把自己锁进深幽的无底洞。世界必定无视所有无视自己的人。

我们是否已经从笼中挣扎的小兽退化成还会唱着不由衷的歌的金丝雀了呢?快到外面的世界中去看看吧。应该尝试打开你的窗子,为我们的天性、每日的所想去奋斗。这是一个真正的人所做的事。今天是痛苦的,明天更是苦难的,而后天就会春色荡漾如希望。

窗子以外的事,有些我们看了一辈子,悟了一辈子也不见得明白。何必明白,爱也常弄不懂恨的想法,自由也不见得去猜束缚的心思。至于路上的同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专心走自己的路就好。

我们也许会说,有时我的选择是迫不得已的。所爱和自由放在天平上,是难以抉择。如果你选了自由,你以后大概会后悔,自由地不自由。如果你更爱你的所爱,那么恭喜你,自由也会来你的身边。自由是爱的化身。

你为爱放弃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就从而获得了爱和不自由的自由。是有些麻烦,这么说,如果把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比作隐遁于山林,那有句话还记得吗: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这不自由的自由就是隐于市了。

最娇艳的玫瑰难免有刺,最棒的自由难免冠上不自由之名,所以最美好的事物不一定是完美的。

我并不是在这里吹嘘自由。爱自由不一定会带给你无尽的欢乐,有时甚至会更痛苦。就好比传过浓密的荆棘寻找玫瑰,一个爱舞者练习基本功,爱自由爱得越深沉,痛苦就越深切。追求自由就是追求我们的心,是一条关于美的不可回头的路。可谓一生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换来一秒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使那样短暂,也值得。

用思想开窗,追求自由;用自由飞翔,寻觅心灵。想好了,就出发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延伸阅读

《枢纽》读后感800字


人口太多曾经是问题,在加入了全球经济之后,我们以制造业吸纳了过剩劳动力,使得人口压力大大减小,也成就了曾经的人口红利优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的进程,富裕程度的提升,人口红利逐渐降低。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聚集在城市里面工作,生活,去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拿到更多的回报。而大城市的压力和更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更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和道路,使得传统的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不再是成为年轻人唯一的必须的选择。

所以有一个很好的说法就是大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离开熟人社会而进入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的大城市,个人发展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选择使得个人的发展高于传统家族或父母的要求。选择单身不婚或者晚婚丁克,越来越得到尊重和理解。加上从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的急剧下降成为必然的趋势。

这件事情也不一定是件很坏的事情,更不能用行政的命令干预个人的生育权和个人发展的选择自由。

首先从人类发展或者民族的发展上来讲,一小部分人选择不婚或者不育,一定不会影响到整个人类基因的传承,也不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大家把心都装到肚子里。

而老龄化的快速加剧一定会带来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得到解决。60岁或者是65岁退休的老人,他们在健康地活到90岁甚至更大年龄这段期间其实还是有很多途径可以发挥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工作意愿,基于过往的工作经验的累积,这段期间可能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很可能比年轻人刚进入社会做出的贡献还会更大一点。对很多人来讲,工作是一件必须而并不太辛苦的事情。

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有问题,试问哪个阶段没有问题呢?只要释放每个人的活力,给整个社会足够的自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所以对这些可能的问题,个人都是持乐观的态度,理性乐观。

《香水》读后感800字


林夕先生说:所谓心事,不过是不如己意,就是一种执念。当一人孤独奔跑,想去追回那已逝去的美丽时,最终也只能摇摇头笑着停下来。时光不停留,能停的只有自己的脚步;世界太大,人生太长,总有不如意。有些事物无法得到,应该适当放弃,否则就会落入偏执的地狱。《香水》讲的正是这样一个偏执的少年。

作者帕聚斯金德写《香水》写得非常精妙,他把主人公格雷诺耶写成了一个天才,一个对气味无比敏感、并能辨认和记忆所有气味的世间仅有的天才。当他一步步学会提取和保存气味时,突然被击倒了他闻不到自己的气味。而他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气味,就是零,就是无,这么多年他都像从不存在一样生存,没有人能看见他、感受到他。这是令人绝望的。

他选择离开山洞,进入城市。在这里他用新的方法制作香水,他首先为自己设计了人的气味,这些气味使他终于被人们视为存在,人们开始看见他了。而在记忆深处,他依然向往少女的香气,于是,一个接着一个,她杀了26个少女,制作每位少女味道的香水。当他将香水最终完成的时候,也被捕了,处以死刑。行刑那天,他仅仅使用了一滴香水,就让所有人心神颠倒,失去了理智。

他看到了香水的力量,这力量使所有人对他顶礼膜拜。人们爱他,可他却憎恨所有人,人们无法对他的憎恨、他的内心做出回答。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依然是无,自己依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香气。人们爱的不是他,只是那香气。

最后他绝望地回到巴黎,一口气将香水用尽,然后被野蛮人吃的一干二尽。他就这样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他出生的地方,就像他从未来过这世上一样。最终他就像这香水一样,挥发干净后,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香水》是一部揭露人性的作品,故事充满了人生哲理。作家笔下,格雷诺耶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多次奇迹般地活下来他像有抵抗力的细菌那样顽强,像扁虱那样容易满足。格雷诺耶的坚持,甚至是为了理想而秉持的固执,与那个时代吃人的环境不无干系。

他逆反,是因为渴望融入主流被人接受;他超脱,是因为他看透现实心如止水;他激进,为了理想,是因为出于禽兽的本能,出于本性的直觉。他的一生为我们做出注解:人性起码需要被理解,其次才能考虑宽容。

看见读后感800字


看见读后感800字(一)

在新华书店挣扎了好久,到底要买那本书呢,是买泰戈尔的诗集,还是买《看见》,一个29块,一个39块。幸好,最后还是选择了买《看见》。不知道为什么买,因为封面吗,封面上是作者柴静和一群老人坐着,她微笑着,姣好的面容,清爽的短发,眉目里透露出淡淡的睿智,穿着休闲的短袖和牛仔裤,吸引我的是那满是笑意的眼,温柔亲切看着在她前面的小孩,这是怎么样一个温暖的人,我不知道,我想知道关于这个记者的事情,抱着这个念头我买下了这本书。

应该是因为自己也有采访的经历的吧,也想知道别人的,我想。

我不是学新闻的,可是因为某些原因,我觉得我和新闻是有联系的,但是并不了解新闻。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这是序言的第一段,看到这里,我居然莫名的感动了。关心新闻的什么呢,人啊,是啊,是人啊。我想起我在写新闻稿的时候,不是人而是事件,我恍然大悟。而柴静的回答让我也看了这是一个有感性的记者,有感情,是人。而人又是怎么样一个难以猜透的物体啊,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那些没有历史典籍的部族,虽有语言,能使用工具劳动,都只能算野蛮动物,其邦族称号在汉字中都从犬旁。人,是一种我们都会接触的东西。

看过《活着》,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这本书里,我又看到了关于活着的另一种解释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理挣脱,这才是活着。我们看到的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要探索其中的秘密只有探其究竟,也要从一步步的感受中体会感悟。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是不是会因为外界的因素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适应这个环境,我们理解这个前进,但是有时我们会忘记最初的梦想。一个经历了多少的智者才会说出的话呢。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开篇大事件就是非典,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稍有印象的大新闻。柴静是初当记者,热血沸腾。她闯进了很多医院,有些地方不让摄像,她就只身一个人闯进去,当时也顾不了想那么多。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都会有人去世,可能昨天还见过面,甚至刚刚还鼓励他要坚强抗争病魔,今天他可能已经不在人世。柴静每天出入于医院中,有时甚至只有简单的消毒措施,随时可能感染非典病毒。她恐惧吗?不,这不是恐惧,有个更强烈的情感控制着她。她本以为极度悲伤绝望时候的表现是嚎啕大哭,看到非典病人都坦然接受事实,没有抗拒也没有哭,活着就是活着,心脏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柴静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不走寻常路。她做的新闻大多报导了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也朋友劝她说不要做这些边缘题目,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经历。看到这句话就哭了,当我们抱怨生活不够好的时候,有千千万万的人生活比我们更糟糕。我们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就很大程度上免于受辱。她去采访三陪女的时候,在一个极度污秽不堪的地方找到了阿文,没有人关注她的死活。没有人关注一个吸毒三陪女的改变,没有人关注她是否在某个地方遭受虐待,没有人关注她的死活。我从之前没有关注过的这些人,漠视他们的死亡。看过这篇文章后,我开始同情这些底层的人物,却不知,与柴静犯了一样的错误,感情用事。

什么是正义?作为一名记者,柴静本能的想去伸张正义。但是正义又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岔路就永远到不了最终的胜利。事出有因,人人都为了生存想出自己的道理,所谓的正义招摇一时,但是背后却是无底的黑洞。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作为记者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正义中,即便是所谓的恶人,也有自己的无奈与辛酸之处,他们不需要同情,事实即为正义。真相,即为正义!

最后几篇故事又从理性回归到了情感,开始还奇怪为什么这样安排书的结构,后来慢慢才懂了,这是柴静自己的蜕变历程:感性--理性--人性。民国法学家吴经熊曾经说,在每一个罪犯判死刑的时候,都会为他祈祷。何帆是一名刑事法官,年少时候认为这是伪善,直到真正成为了一名裁决人生死的法官时候,他把书边的评论默默划去,写上了人性。采访卢安克时候,柴静对自己的反思又是一次对心灵的涤荡。无能也是一种力量,不以改变为目的而努力,顺其自然,接受生活带来的一切,受过的苦都将照亮未来的路。

这本书中,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和政治的雄心,柴静选择了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是帮助她一步步蜕变成长的事件。恰好的相遇,如水一般,相融在一起,浑然难分。

《冰龙》读后感800字


《冰龙》读后感800字

《冰龙》是爸爸送给我的一份礼物,因为他知道我喜欢读书。

我跟身边的人都不太一样,连我的朋友都说“她的品味和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同。”我喜欢读书,读书将我和别人划分开来,书里的故事能让我在逃避现实世界后找到通往神秘国度的方法。曾经,在书中我和爱丽丝一起跌进地下世界的兔子洞里;陪着哈利波特从火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前往霍格沃兹魔法学校;陪同小王子返回有玫瑰花和火山的B612号小行星。现在,通过《冰龙》,我认识了“冬之子”阿黛拉。

阿黛拉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她出生的时候,强烈的寒气使她的母亲去世了,她也变得冷冰冰,没有人愿意接近她,就连她的父亲和兄弟都对她避而远之。村里人说她是灾星,她很孤独,不被别人所理解,总是一个人在雪地里玩。在那里她遇到了冰龙,冰龙把她带到冰雪国度。然而战争来临,敌国的火龙吐出炙热的火焰烘烤着大地,阿黛拉为了救村里的人,驾驭着冰龙打败了敌军,冰龙烧伤了翅膀,没有办法返回冰雪世界,最终融化了。阿黛拉也不再是冬之子,她在生死攸关之际选择了村民,放弃了那个没有人排斥她的冰雪世界。最终她变成了普通人,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我为阿黛拉的选择而感动——即使人们不接受她,她还在努力的拯救大家。而我呢?我又为这个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呢?目前,我做到的只是为班级图书角捐赠图书,读书笔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为班级争光。我没有什么特长,比我优秀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我只是空谈理想,而不付诸于行动,那么理想永远不会实现。

我想,既然阿黛拉最后都选择脱离了冰龙的怀抱,离开了她所眷顾的冰雪国度,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整日不切实际的幻想呢?从今天开始帮助别人,为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为我们生长的这个国度,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那时,我将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冬之子”,不用去冰雪国度交朋友,也不会希望有条属于自己冰龙,我会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延续至今,此后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加以诠释而没有更多的创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伟人。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明白;鱼会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就应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期望于透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期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以前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比较,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能够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这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这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就应从用心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就应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老子主张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们就应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也就是爱国思想。这样就应是对这一思想更用心的理解。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窗子以外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书房的窗子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