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800字。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绝杀慕尼黑观后感800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6月19日下午,实验学校党委组织学校全体党员在万达影城观看影片《绝杀慕尼黑》,让党员教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及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党员教师都感到此次活动意义非凡,党员们收获颇丰。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着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这部影片的拍摄跌宕起伏,情节引人入胜,张驰有度。它把观众仿佛带到了当年的那场比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让观众的心理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而起伏。十年以后没人会记得这场比赛,但百年以后仍会有人记得这一次击球。美国自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以来,几乎包揽了所有冠军,美国队成为冠军不是新闻,只有当美国队输掉的时刻,才会被历史铭记。
《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官僚关心乌纱,球员只想改善生活,心怀二志的分离主义球员和孩子残疾待医的教练,一个从球员到领队都要走私的球队,一个男篮国手要学织毛衣的国家,这些当年确实发生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前半段的拍摄中规中矩,但后半段把一整场比赛全景式的呈现给观众,不可不说是一个创新,40分钟的比赛全是燃点,看着比分一点点迫近,观众难免紧张,美国队的贴身紧逼,苏联队员的受伤倒地,一次次冲击观众的神经,直到最后三次发球,终于改写了奥运会的历史,美国队第一次被击倒在地,影片也恰然而止,留给观众只有震撼。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它间接展现了参与国的国力。比赛的胜负,表现了参与国的体育运动发展水平。胜了,确实能够提振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输了,回去努力一把,下次再来。然而,体育比赛承载的东西太多了。
影片中苏联篮球队主教练加兰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把篮球运动当成毕生的事业,以球队为家,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严格训练球队,高强度训练。他把辛苦积攒下来为儿子治病的钱全部拿出来为球员看病,给近视的球员买隐形眼镜,他尊重所有球员,体谅他们的心情。为此他赢得了球员们的信任。这一切都为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对手奠定坚实的基础。
影片最扣人心弦的是最后的三秒钟。在这三秒钟里,参赛还是放弃?这是三个人:随队的官员、领队格里沙和主教练别兰津面临的问题。随队的官员想到放弃,领队格里沙产生了不玩的想法,加兰任却对自己自信,对球队同样有强烈的自信。他有强烈的求胜欲望。面对强敌,他只是想去拼,去战斗。在他身上复苏的是俄罗斯民族的战斗精神。最终在他的指挥下,苏联队胜利了。从这场比赛中我感到:输赢其实真的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比赛体现真正的体育精神,面对强手仍然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决心。这种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必须有的一种精神财富。
总之,这部影片拍摄极为成功,剪裁得当,张驰有度,高潮迭起,充满着正能量。我深受触动,它必将带给我工作上的更大动力和精神支持。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靠着自己的那份执着,那份顽强,建立了新中国,建设者新中国,把很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在建党98周年之际,祝愿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无往不胜,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750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校党委于2019年6月19日下午组织我校全体党员们观看影片《绝杀慕尼黑》。影片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不被看好的苏联队在最后3秒绝杀了保持了36年全胜记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场景动人心弦。

看完《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我深有感触。想要成功,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坚定地信念,影片中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战胜美国队。为此,苏联的球员们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还要在心里上克服恐惧,坚定目标,坚定信心。

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8年以来,正是拥有坚定地信念,才在风云岁月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变的初心。我们始终坚定地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始终坚定地完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人民谋复兴的使命,以使命之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义无反顾,推动百年中国浩荡前行。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都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党必将不负人民重托,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影片中,它让我们看到了比赛并不只有单纯的胜负,球员们也并不是比赛机器。教练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深深的打动着每个球员,也让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民教师,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一定把为党的教育事业争光添彩当作无上的荣光,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250字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端午假期最后一天有幸参加了《绝杀慕尼黑》的超前观影。我必须说:太燃了!
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有着苏联击败美国神话的奇迹,有着慕尼黑惨案的时代背景,有苏联时期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物资匮乏及难得出国的环境渲染,这一切在扣人心弦的篮球赛中使故事异常的真实可信且以幽默调节了紧张的节奏。此外有帅哥萨沙和女篮运动员的真挚爱情,有教练的父子情深,有领队教练间朋友的惺惺相惜,还有队员们的兄弟情义。这些情感着墨不多,但都刻画的非常鲜活。
篮球赛场面调度极佳,大量升格镜头的运用,展现了运动的极致之美,节奏紧凑。整个影片行云流水,能无限激发你的紧张情绪和参与感。好久没看过这么激动人心的运动题材的电影了。俄罗斯电影有着欧洲影片的细腻和一丝俄罗斯电影特有的厚重。强烈推荐。

(字幕翻译以意译居多,例如把谢谢翻成爸爸也爱你,把万岁翻成胜利,虽然与语境相符,但不免怀疑到底有多少其他部分也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改造)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1600字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没错,大家可能也都猜到了,说的就是《绝杀慕尼黑》。

《绝杀慕尼黑》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完美的还原了当年最具争议的一幕: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国家队首次击败强悍的美国队,获得奥运会男子篮球冠军。

三秒钟绝杀!


本来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

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灌篮高手》终场对战的原型就是这场美苏篮球终极对决。

这部俄罗斯片子有多火?累计观影1200万人次,差不多10个俄罗斯人中就有1个看过,直接砍下本土电影票房NO.1。

《绝杀慕尼黑》能拿下俄罗斯本土票房冠军,绝不是个意外。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

对俄罗斯人来说,这场篮球赛,至今仍是本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体育胜利。


1970年代,正是美苏争霸白热化阶段,两个超级大国掐架了几十年。不管干什么,两国都要争一头,奥运会这种全世界level的比赛,更成了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之外的主赛场。

在这种情况下,球场就是战场,只能赢不能输,这涉及到两个国家的尊严。

从1936年到1972年,美国男篮已经制霸奥运篮球赛场36年。

在奥运赛场,美国男篮打过63场比赛,战绩全胜,苏联男篮在他们面前,只是个弟弟。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美国VS苏联,比赛结束的时候,美国队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他们以为这就赢了,开始呼喊庆祝。

在领队的坚持下,争取下,裁判重新开始最后三秒的比赛,没人认为最后三秒还能进球,但苏联队确实做到了,一个长远的传球,直接将球带到了篮下,一个跃起扣球,刚好三秒。

苏联队加了两分,61:59赢了美国队。


被苏维埃铁拳砸穿几次之后,美国人才痛定思痛,组建了NBA球星为主的梦之队。

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叫加兰任的教练说起。

刚上任,这位教练就在新闻发布会上撂下狠话:我出任这个教练,就是为了干死美国队,明年慕尼黑奥运会见。


话放出去了,球队该怎么带却是个问题。 苏联男篮在欧洲强则强矣,内部存在的问题却不少。

有自负且有重疾的天才,还有四百度的近视眼,还有剩下不足一年时间新秀。整个球队就像一盘散沙。

尽管有诸多毛病,但是他们却从未想过离开赛场。原因很简单,因为热爱,因为想一直在篮球场上拼下去。但光有热爱还是不够的,想要成为牛逼团队,他们必须要有个主心骨。


教练的到来,让球队找到了灵魂。

身处美苏冷战背景下,教练却能力排众议,向自己最大的对手美国男篮学习,汲取对方先进经验。

除此之外,就是让球队出国和外国球队打,不是害怕美国球员吗?那就多跟他们打,打到什么时候克服恐惧感为止。


更重要的是,教练是个极具人格魅力的教练。 面对个性突出的球员们,他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独特能力。

在教练的谆谆教导下,他终于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打球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更是与一帮兄弟合力奋战的过程。

对整个球队来说,教练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每个经历过困境的人,可能都梦想过加兰任教练这样的人,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时候,给予自己最坚定的支持。


在当时,除了教练之外,没有人相信他们能赢,甚至连他们自己。甚至还没打,就嚷嚷着要投降,只有教练一直支撑在那里,抗住所有压力,带领这帮苏联小伙一路拼搏。

教练的想法很简单:美国人也是人,所以他们能够被打败,而且迟早有人会将他们打败。

面对一个从未失败过的对手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教练加兰任说,我要赢。


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上到顶头上司,下到篮球队员彼时他们还没出过国,等出国了第一次跟美国大学的篮球队打篮球还输了。

就是这种情况下,加兰任依然坚信,能赢。

于是,三秒钟,他们创造历史。

当绝杀一球投出时,全场欢呼!

拼尽全力,只为那一丝丝赢的希望。这就是体育竞技最大的意义与魅力。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本片扮演萨沙和谢尔盖的演员在拍片之前,甚至没有接触过篮球。


所以,一年时间,主演们没干别的,就是在跟着专业篮球教练打球。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和专业篮球队进行大量比赛。

难怪主演们戏说,演完这部片,他们都可以去专业的球队打球了。

正因为演员在球技上的专业,让整部片的比赛场面充满真实感与观赏性,可谓完美还原。


电影的重心,更加集中于表现美苏篮球队之间激烈的比赛场面,展现篮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所蕴藏的无穷魅力。

正如电影里所说:体育比任何战争都纯洁,都美丽,不论是热战还是冷战。

即使是没有打过篮球的人,看着球员们在场上挥洒汗水时,谁不会想到自己曾经热血过的青春呢?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200字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历史真的能被复刻嘛?!作品讲述了前苏联篮球队怎样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打败了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作品尝试还原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故事全貌,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苏联几乎封闭式的社会形态,加上落后的装备及训练水平,都让那最后的胜利显得更加来之不易。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的类型片,导演通过快速剪辑配合比赛中大量的高速镜头,将燃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结合场外那种压抑情绪的对比,赋予那早已被大家熟知的最后3秒饱满的情绪张力。不过除了最后3秒的高潮戏份外,几乎所有的球场戏都太过浮夸,拍的像扣篮大赛一样,这与整部作品的写实手法完全格格不入,让作品的真实感上大打折扣。6.5分。ps:这种带着明显立场的作品,真的无法太接近真实吧,毕竟大家眼中的历史都各有不同。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绝杀慕尼黑观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