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读后感700字

观后感读后感700字

《炙热》观后感700字。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观看完的以后,你会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炙热》观后感700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炙热》观后感

今天,第一次看《炙热》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到结束,我个人的心情特别地复杂,里面夹杂着不解与理解。特别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影片以三个不同形象的女主人公出发,阐述了各自的经历与心路历程。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地不同,很多东西都办法去理解,比如在她们的眼里或者男性的眼里,婚姻就是用金钱购买一个女性来生育孩子,甚至自己认为一个女性如果不生育一生是不完善的,我完全没法赞同。但是看到最后我才发现这些想法并不是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文化背景下,其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丈夫、旁边的大部分人思想的灌输,导致这种思想对她们而言已经是根深蒂固。


非常典型的三个形象。一个是童婚,结婚不到两年就守寡;一个则是典型的生育机器以及家暴现象;一个则是艺妓,是男人的赚钱工具。她们每个人的思想都被禁锢在传统文化当中,没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或者不敢去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其实,准确地说是她们没有认识到这种制度地不合理。其中有一个片段展现了好多遍,讲述的是一个读书的女性没法做好妻子这一思想。这个思想与古代中国的封建思想可以说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女性的思想一直被男性所奴隶,一直顺从而不敢反抗!我觉得这是特别可怕的,每个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生而为人,都应该具有追求自己幸福与思想自由的权力。这种幸福可以是爱情、友情、性行为等等!很庆幸结尾三个女性都去追求自己的自由,没有让历史再重演。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仅仅是表达了一种未来的期望,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能仍旧不胜枚举,我真的很希望这种愿望有一天真的可以达到。


另外,有一点特别触动我的就是影片中我居然可以看到一点我们背景!虽说现在的中国进步地特别快,人的思想也得到了很大解放。但是在很多落后地地区,思想仍然非常传统。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现在的社会是慢慢朝着福利社会的方向去发展了,但是很多人仍然有养儿防老的旧思想。反正目前我看到的啃老的多过于养老的!


对于我而言,作为一个潮汕人,每次跟别人介绍时,都会带有一堆的标签。其中很多标签我承认确实有部分人会有,但不能一概而论,而且现在高等教育的普及性提高了很多,思想也开放了很多。在我的父辈,当然还是一种多儿多福的思想,但我看到的是福气不多,操心事多而已,更有甚者是将女儿作为自己的赚钱工具。女性得不到平等的教育机会,甚至在婚姻方面,看到的不是嫁女儿而是卖女儿!所以有时候会觉得一直单身或者做一个丁克家族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反正社会福利也不差,哈哈哈~

最后,我仍然是希望社会发展地越来越好。在我有能力可以帮助自己家人或者朋友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包括思想上的自由时,我非常乐意去帮助。我也渐渐在学习和解放自己的思想并付诸实践。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榜样》观后感700字


《榜样》观后感

近日,由中组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榜样》陆续播出,释放了榜样的力量,鲜活地解答了什么是共产党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有什么样的特质,他们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敬党的理念,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也体现了一心为民的这种责任心。
节目中主持人与每一位上台的优秀党员握手,每一次握手她都能感受到主人公手掌上那些厚厚的老茧,那是属于他们每个人时光的掌纹,那些掌纹记录下的是他们无悔的人生,无数的掌纹凝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一、坚定的信念,奉献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已经退休20年,却依然常年在五峰土家族自治村的田间地头忙活着的罗官章,用他辛勤的双手带领村民们不断尝试乌天麻繁殖技术,最终让村民们发家致富,摆脱贫困。村民们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背后,是他41年都很少回家的牺牲,是他因为事故切断手指都放心不下的栽培事业。
奉新县大山里的教师支月英坚持在山里教书育人36年,让一代又一代的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对这样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她说:我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坚守,而是因为坚守了才有希望。一句朴实的话道出的正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执着,和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的精神追求。无论是罗官章还是支月英,他们都用奉献的人生表达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二、温暖的坚守,勇敢的担当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廖俊波同志,廖俊波同志始终坚守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理念。对老百姓最关心的、最关注的、最敏感的信访、民生等问题,既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坐而论道,而是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加以解决。我们今天学习他,就要厚植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理念,扑下身子,躬身力行,把自己融入进去,融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躬身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是新时代的焦裕禄,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要学习廖俊波同志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追求,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三、身边的榜样,前进的力量
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但共产党员为群众谋福利的宗旨和意识永远不能变。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向榜样学习,学习他们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每一名党员都要在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汲取榜样的力量,争取做好党员的表率,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下去,同时推动全体党员用最饱满的状态迎接人民和时间的检验。

风筝观后感700字


《风筝》观后感

从郑耀先知道戴笠心腹、军统大特务影子的存在后,他孜孜不倦地寻觅了40年。为此他忍辱负重以周志乾的名义在新中国卑微地活着,在厨房烧火切菜,扫大街铲垃圾,被愚蠢的小人物呼来喝去,挨打受骂,这一切的忍耐,只是为了完成当年组织交给的任务,也是为了自己作为特工的一世英名,他要与影子斗智斗勇,亲手抓捕影子,赢得最终的胜利。
风筝与影子的pK,是一场信仰与智慧的博弈,两个信仰同样坚定的人,最终难分伯仲。但是在智慧的比赛中,观众却感觉风筝略逊于影子。
1、信任度。郑耀先(风筝),一直被中统、军统的高层怀疑,给他设计了各种陷阱、测试,郑耀先忙于应付。如高占龙、田湖,戴笠、毛人凤,戴笠亲自对宫庶下令,一旦发现郑耀先是共产党,就地正法,不用再向戴笠请示。

韩冰(影子)从未被共产党高层怀疑过。韩冰被宫庶抓捕后毫发未伤地返回,在新中国的公安局里,实在无法继续工作。但局长陈国华对影子深度信任、处处袒护;副政委袁农深爱韩冰,追求多年最终两人结婚,虽然后来离婚,袁农也是打算利用职务解救韩冰;马小五更是把韩冰当作智勇双全的领导,一直认为韩冰是冤枉的,替她鸣不平。
2、谍报工作。73名军统特务的名单,是曽墨怡拿到的,郑耀先判断出名单的藏匿之处,成功转送了名单。戴笠亲口告诉郑耀先还有第74名未暴露身份的影子存在。

韩冰在73人都被剿灭的情况下,成功保全下来,并继续送出重要情报。她最先向戴笠报告,有个代号风筝的共党特工,隐藏在军统高层;解放后,在被监管的情况下,她继续向台湾送出了马小五去香港执行任务的情报,致使我导弹专家被害,马小五险些送命;她成功地窃取了袁农的保密文件有关新中国大三线的部署,在她与袁农做夫妻的岁月里,类似的窃取一定不少;仅凭在宫庶被捉拿的日子里,郑耀先曾神秘失踪过一段时间,她就判断出郑耀先就是风筝!并成功地将这份情报口述给高君宝,最终完成了她的使命。

3、结局。郑耀先在文革被批斗时,偶然看见了造反派出示韩冰的宫门倒邮票,这是马小五曾在宫庶皮包里看见过的接头信物,由此判断出韩冰就是他一直寻觅的影子,四人帮被粉碎后,他第一时间就去抓捕影子。韩冰做好了一桌酒菜等在那里,两个多年的对手、爱人最终承认他们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此生互相成就,韩冰仍然抢先一步,不让郑耀先享受亲手抓捕她的胜利,而是喝下一杯毒酒,自杀身亡。
这部电视剧中,观众一直跟着风筝寻找影子,很少有人想到影子是韩冰,因为戴笠说过第74名特务是兄弟,大家自然没有想到是个女特务,再有韩冰一直比共产党还像共产党,朴素、率真,党性、原则一样不少,当她的军统大特务身份暴露之后,观众们只能用想不到三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惊异了。正好像众里寻他千百度,此人早在灯火阑珊处

无双观后感700字


《无双》这()部电影由庄文强执导,周润发、郭富城、张静初、冯文娟等主演,这是一部犯罪动作电影,讲述了犯罪天才画家与造假天才双剑合璧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无双观后感700字。

图文无关。自电影《无双》上映,好评不断,千言一直想进影院欣赏此片。奈何一直忙于生计再加上找不到影友,一直拖着。昨夜花了5块钱,电视点播,一人看至深夜。

看的很认真,突然想写点什么,尽量不啰嗦。

影片本身的剧情不多做叙述,无非就是烧脑悬疑、紧张刺激、环环相扣、峰回路转、引人入胜。确实算的上是一部用心的好电影,编剧质量过硬、演员演技更是到位。只是到了千言这等年纪,看电影早已不满足于看电影本身,总是不自主的从电影里看到人生。

电影进行中,最开始让千言思考的是发哥饰演的吴复生,如此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还不差钱,为何一定要去做伪钞,就因为是祖传的吗?再难后他丧心病狂的杀了鑫叔全家、接着想置阮文、李问于死地。他想干嘛?做人做事一定要这么极端吗,纵使人生如戏,明明自己有风流潇洒的气质,为何还要如此拘泥小节、睚眦必报?看到吴复生穿着警服进入大楼被制服的前一秒,我是不理解他的。

再后来,他被抓了,事情峰回路转,根本没无复生这个人,不过是画家李问脑海里的杜撰。或是他人格分裂的一面,又或是他所向往的形象。这样无复生的人生便不值得深究了,他如何天马行空都是说的通的,因为他根本不存在。至此才震惊的发现深藏不露的daboss画家李问的人性竟如此的惊涛骇浪,说他有才华吧,不会原创;说他没才华吧,模仿能力冠绝天下,钞票都画的出来。幻想自己不为情所困,却对爱情一眼钟情、至死不渝;幻想自己江湖义气,有生死相交的兄弟,却视伙伴如工具草芥,弃之如履人性扭曲至此,看着都累。只是想问,他的人生追求的是什么呢?芸芸大众所追求的金钱、爱情吗?或许他想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能掌控一切、叱咤风云潇洒无拘的豪士,可惜的是始终摆脱不了他自己阴暗懦弱、癫狂如魔的性格。才是有才,人生注定悲剧。甚至都不敢去追求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到头来也不知折腾个什么劲。

再想想自己,自己活明白了什么呢,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呢?能看透他人,却看不穿自己。岁月不饶人,努力吧,做自己认为对的,追求自己认为好的。人生不过一场酣畅淋漓、潇洒不拘!

《断线》观后感700字


《断线》观后感

断线好像给我们更多的警示,新媒体特别是网络社交方面在人际交往方面带来了某种危机。这让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句话:网络社交虽然是拓宽了人的朋友圈子,却也填浅了人的情谊深度。这在我看来其实不算太具有危机性,因为不论是用社交平台还是面对面的交友,我们每个人总是难得有几个交情深得知己老友,工具改变不了什么特别重大的实质。
相反地,我觉得新媒体给人带来的更大的影响是激发了人对于梦的渴望,就像我之前看的一个印度电影,女主热爱音乐却只是小城的一个学生,父亲也极力反对她的不务正业,但是,网络的存在给了她关于音乐梦的希望,她将自己的弹唱视频发布在展示平台,结果一炮而红,成为了自己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歌星。
当然《断线》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的基本都是负面的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被捉弄而最后自杀的男孩和社交色情团体的存在。诚然,新媒体的存在让很多原本实行难度高的罪恶变得简单易行,无疑是大大刺激了原本就心有不轨的人的积极性。但是,这不是新媒体的错,更多的是因为监管和规制无法跟上时代的原因。
我们不能因为技术可能会带来的坏处而否定甚至是排斥技术。新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大大超过了它可能能带来的可以被解决的坏处。所以,新媒体更应该被当作工具来使用。这一目的的纯然实现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大数据时代》这个纪录片中,人们尝试着利用大数据来寻求原因、预测未来。大数据被运用在多个领域,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大数据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收纳库,人们可以分区选择自己想要的部分,并使用它来解决很多有关规律性、预测性、相关性的事务。
其实纵观历史,很多东西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规律,大数据就是将所有数据收集起来,人们从中提取出想要的数据,排序整理最后得出一种相关性或者规律性的结果,从而使得很多原先人们想不通的看不清的关联、人们觉得完全无法预测的未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变得似乎不那么遥不可及。这就是大数据最迷人额地方。大数据的运用恰恰也是在这些方面。
不过,除此之外,大数据作为一笔巨大知识财富,更是有着贴近个人生活的用途,百度如是。
我并没有很懂大数据,大数据看起来似乎很神化,可是大数据到底只是冰冷坚硬客观的存在,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大数据也是时代裹挟的物品之一,它不是全部时代,过去的参考是可以的,不过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它,社会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很多东西我们无法用规律来认知。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想的,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坏处是什么,我需要去看看论文,了解一些较为完整的、系统的、有力的观点。

《无双》观后感700字


《无双》观后感

前天晚上算是正式放假了,想找点乐子来放松一下心情,于是在电视上搜到了《无双》,领衔主演是周润发和郭富城,演艺界的老前辈,估计不差,于是选择花上两小时来观摩一下这部之前口碑似乎也还不错的国产电影。

一开始我就在寻思着影片名的含义,无双,意味着独一无二,是不是说里面的主角的个性、品格很英雄伟大,还是说他的贡献、成就杰出到举世无双?不过这个片名含蓄简短,大概可以推测出这部影片应该不太会令人失望的。

你认识这个人吗?
认识,他以前就住我隔壁。
电影的最后一幕,堪称是最有味道的两句台词了,所有迷惑在这一刻全部解开,原来......

看完影片,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有几点,一是这部影片立意很不错,无双,即是独一无二,影片以假美金为线索,引出真与假的概念,真美金是独一无二的,假得再逼真也是取代不了真的,这是无双之一;

二是影片传达给我的更深入的一层是人的心魔,虚幻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展现了人的矛盾性。片中经常出现观众与主角的字眼,包括影片中最后一句台词,你要记住,你和世界上所有人一样,是观众,主角没你的份儿。都含有观众与主角的字眼,因为不服气,不想认输,不甘平凡,不想当观众,想当鹤立鸡群的主角,不接受这个实,而给自己创设虚,通过虚拟人物来填补自己内心的失落虚无感。周润发饰演的画家是真实的李问,残忍暴力,不懂爱与宽恕,但是郭富城饰演的李问内心深处是不想不愿意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一来也是出于扰乱警察的判断思路以逃脱罪责,二来更是出于掩饰最真实的自己,不想去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想通过虚拟的第三方的加入来减轻自己身上的可恶,这也就有了真假画家。真的画家是人性恶的一面,假的李问是人性善的一面。画家自始至终都是李问,就算他把自己编造得再有情义再富有仁慈之心,也掩盖不了他是真正画家这一事实,更掩盖不了他罪恶的所作所为,这是无双之二。

整部影片亦虚亦实,亦真亦假,真假难辨,情节有看头,一开始显得有些混乱,剧中迷雾散去一部分,剧终则是豁然明朗,既有刺激的情节,又有跟观众斗智的戏份;既有震撼人心的场面,又有历史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间接传授,整部影片既有情节性,又有知识性;既有观赏性,又有思考性,不乏动作片精彩的枪战镜头,也不缺人文心理片中对于人性的剖析与探索。

整个电影的呈现给我一种意识流的感觉,把人的隐形心理实体化了,通过假画家的所作所为和假李问的言行举止表露出来,把真我与虚我分别通过可以感知的人物表现出来,而且其中的情节穿插得很有艺术,既有倒叙,又有插叙,就像玩拼图,凌乱的开始,若隐若现的发展,拨开云雾豁然明朗的结尾,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算是比较完美的一个呈现了。

邪不压正观后感700字


邪不压正观后感

又到了瞎聊电影的时间了,有段时间不写观后感了。一来是懒,二来是没啥好写,三来本来就是瞎写着玩的,没有粉丝期待我写。
邪不压正,姜老师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地要去支持一下。嗯,怎么说呢,首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只说我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姜老师还是在做一个唤醒的题材。
影片的前半部分,看起来非常亲切,为啥,爬屋顶嘛,我们《刺客信条》玩家在游戏里最喜欢做的事情,爬屋顶,在整个城市爬来爬去,跳来跳去,所以我开玩笑说这是《刺客信条之李天然历险记》。由头看到中后,再看到头,给我感觉,这是一个革命先辈一路开发启蒙后辈的故事。
旺旺仙贝特别好吃,阿,不是,先辈是谁?是蓝爸爸,是经历过晚清、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的民国早期中国人,中国亡在谁手里,大清,所以蓝爸爸一开始支持反清复明,朱元璋是灭亡了元朝(历史上汉族大多喜欢把元、清朝叫做异族。这里没有破坏民族团结的意思,不要杀我。),你是朱元璋的孙子,想当皇帝,你就得把现在在中国的异族(日本,美国,英国等)也赶出中国去,才叫成事才能当皇帝,但是,你要当汉奸,学被扶持的傀儡皇帝那一套,不行,并不是想强大祖国,只是想自己做皇帝梦,中国还是强不了,中国人民还是醒不了。
于是蓝爸爸重新把目光回到自己的儿子(后辈),李天然身上。李天然有大恨,他怀着大恨,留洋归来,颇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味道。我觉得这里还有一层意思,他表面上学医,实际上学武,颇有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味道在这里。李天然经历的多了,民国武术、杀父之仇、留洋、学医、玩枪、大烟、姑娘。几乎说是当时社会青年经历几乎全浓缩在他身上。他(们)是想活命的一代,是需要被蓝爸爸唤醒的一代,在姑娘的激励下,打破了自己的恐惧,所以啊,爱情的力量其实才更大。心疼被拔了牙的蓝爸爸。而最后蓝爸爸说的:我救你一命,你救我一命,我不是你爸爸了,你现在应该去找自己的儿子在我的理解,这里的你应该去找自己的儿子,意思是要把唤醒延续下去,把整个民族唤醒抗日。(前面日军过东北是因为不抵抗政策,所以蓝爸爸说,蒋介石更靠不住)。
关巧红,给李天然展现的是打破的力量,她先打破了小脚,再打破了封建婚姻,然后打破日本人的头,最后帮李天然打破了对师兄的恐惧,成功唤醒李天然。其实看的时候吧,我总觉得,姜老师是不是故意给自己老婆一个跟彭于晏谈恋爱的机会?哈哈哈。
医生爸爸,其实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医生爸爸,但是我不想说什么关于医生爸爸的东西,原因大概只有非常熟悉我的朋友才知道。
整体就聊这么多,总之,姜老师的电影,还是好的,最主要,这电影有彭于晏裸奔啊!!!!你们的男朋友在屏幕上裸奔啊喂~!!!好厉害的!!!快去买票看裸奔!!!

《长城》观后感700字


《长城》观后感

今天把一直想看但却因为网络上很多人吐槽导致我一直不敢看的国产大电影长城补完了,整体感觉7分。
首先特效没话说,与饕餮对战的场面的震撼程度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了,火球战,烟雾战都拍的很吸人眼球,最后的决战简直就是密集恐惧症患者的福星,大boss指挥小饕餮们围攻塔的时间,那节奏感看的人不得不叫爽。
其次是剧情,这里就不得不稍微吐槽一下,虽然编剧努力想表达整部影片的情怀,信任,但是格局展开的不够大,过多的战斗场面以及特效渲染导致配角人物刻画的不够丰满。为什么我会强调配角呢,首先,这部影片一直在强调信任,它想传达给观众的一直信息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能够凝聚很强大的力量,剧情在推动的过程中主角们也的确不断的在主动强调这两个字,但其实,信任这种东西,从身边的小人物,来传达更为有效,鹿晗的那个角色,不看演技,不得不说是雪中送炭之笔,最后那一刻引爆炸弹只为同伴们的成功,只因他信任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取得胜利,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其实我是有感动到的,但也仅仅只是一会。原因就是这一幕虽然感人但是刻画太少,加之没有更好的bgm渲染,所以给人的持久性不强。不过也可以理解这种排片方式,毕竟时间是死的,一昧给配角太多戏份,不免抢了主角光环。不过有一幕是很触动人心,大将军死后长城全体士兵击鼓放千灯,士兵们唱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是真的传递了一种壮士为家国而战无怨无悔的那种壮志情怀。
再来说主角,他的刻画程度几乎被金手指的光芒给盖的看不见了。我甚至会好奇为什么一个军队三个将军,几千万士兵,会射箭的更是数不胜数,为何偏偏主角这个金手指(神箭手)光芒这么强大,这种编排其实很让人无法理解。换句话来说,就是主角的金手指,其实没有多大特色,但是在剧中却表现的像超级英雄们一样可以独力挑天下的感觉。后期也没有金手指大爆发,说实话看的人很不过瘾。这部片子的矛盾之处就在于它想给予主角塑造一个高尚的人格,在发展剧情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的思想,但是为了强调主角重要性,又不得不花很大篇幅把主角战斗力放大好几倍。这样一来,就有点避重就轻了,重点压在了金手指,从而主角认知本我的过程淡化了,自然这个角色就不那么震撼人心了。
虽然吐槽了这么多,但还是不得不夸赞一下我们的国产电影是真的有进步的,光是从特效这里来看,至少不会再让人嫌弃是五毛钱了。我们国家在不断的学习与进步,电影界也是,相信很快,我们国家的电影也能与漫威电影比肩哦(pS:本人漫威粉,所以漫威在我心目中是白月光,嘿嘿嘿)。以上吐槽纯属闲来无事瞎掰掰,本人也不专业,只是以一个观众的视觉在抒发一下观后感,仅此而已。

敦刻尔克观后感700字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 。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敦刻尔克》观后感700字


《敦刻尔克》观后感-包雪悦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

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包雪悦
20170912

《1921》观后感700字


编辑花时间整理了《1921》观后感。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其实每个人对于电影的看法各不相同。此时我们应该梳理心得感悟,并记录成观后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1921》观后感【篇1】

记得影片中,当陈独秀被军阀逮捕关进大牢,他隔着狱栏坚定不移地对李大钊说:“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这样的场景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禁感叹:革命的曙光和修远路途中这些志士们前行的力量都源自于他们大无畏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情怀令人崇敬。

还记得当影片中革命者李达哽咽着,嘴角颤抖,声音里带着一丝愤怒:“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他凝重的神情,扎心的话语,让我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伟大意义,我潸然泪下。

还记得当毛泽东这位热血青年在上海的街头奔走,为革命前赴后继时,我看到了他们心中对世态不公的愤怒、呐喊,这不正是革命先辈们追求理想,历经波折却砥砺前行的见证吗?

总是记得李大钊在生命停止的前一刻,那凝重、深远一望,那目光中展望的不正是新中国的'未来吗?

影片播映结束了,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前辈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但我们不能在安逸中丧失斗志,在懈怠中荒废青春。走出影院,我心中反复默念这些话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有一颗自信、自强、自省的心,应当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恩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感恩伟大的国家,给予我们健康成长的社会。

我珍视今天的生活,也在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每日合理规划时间,阅读书籍并完成读书笔记;聆听《凯叔讲故事》,以增长课外知识;每日坚持练琴并锻炼身体;每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我想这便是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爱国情怀的践行吧!此刻,我端坐于桌前,打开《中国历史》,那绵延于字里行间的中华文明、那历历在目的中华屈辱、那铮铮铁骨的中华抗争······一一在我眼前呈现,在我的心头翻腾。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将以此来勉励自己,笃定于自己脚下的路。

《1921》观后感【篇2】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如果说党是一轮炽热的太阳,那我们就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在党阳光明媚照耀下的我们茁壮成长、竞相开放,如今我们的党风雨历程的走过了100年,100年来,再多的困难、再多的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总是脱颖而出,并且国家各方面都是在蒸蒸日上,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今年的疫情、香港的政治问题都无不是对我们国家的一种挑战,一些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想方设法的想污蔑我们。我们必须精诚团结,奋发有为。伴随我们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西方一些国家唱衰中国共产党,唱衰中国经济甚器尘上,我们决不能让他们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在共产党走过来的这几十年里,从山河破碎到协商建国、从任人宰割到大国尊严、从贫穷落后到现在繁荣昌盛、从闭关锁国到开启改革开放的帆船,我们历经了千千万万的辛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未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强化“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我们也要狠狠紧跟着党的步伐前进,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祝我们可爱的党100周年快乐,未来的路上我们一直伴随着您!

《1921》观后感【篇3】

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10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1921》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电影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内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当时的青年为了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我的脑海中始终闪现两个词青春与使命。到底是什么催使我们的青年从容的面对打击、伤害甚至死亡?我想,那一定是强烈的爱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国让我们感知责任,使命让我们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价的寻求祖国富强、民主、自由之路。

当看到李大钊那颗晶莹的泪珠,挂在了一个一生都不可能哭过几次的男人脸上,但是只有刺痛在他最柔软的地方,才能使他更加坚强。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段话:我不怕死,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为何而死,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一个英雄,就应当敢爱敢恨,拿得起,更放的下。

为了国家的自强,像陈独秀,李大钊一样的多少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又有多少人死在了枪口下,有人问,革命就一定要人命吗?回答是,不,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吾辈当自强,是为了活着地人更好地活下去!

《1921》观后感【篇4】

坚定的伟大信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影片《1921》,以特殊的历史时间点切入,重现了百年前激动人心、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展示了永载史册的历史事件。

《1921》以中共一大会议召开前后曲折的革命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当时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信仰,无畏的拼搏奋斗。在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平均年龄仅有28岁,他们朝气蓬勃。中国共产党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影片的后半段也是激动人心的。各个地区的共产党代表聚集起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经历了许多波折,起初是在家中召开会议,但是被密探打扰,会议只好移到上海嘉兴湖畔的一条游船上,就在这水波荡漾、烟雨袅袅的江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一百年前,中共一大代表李达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悲愤地说出:“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是多么的悲哀。”百年奋斗、百年沧桑、百年征程、百年辉煌,中国经历了屈辱和贫穷,发展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这是何等的自豪。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前辈们的鲜血换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能在安逸的生活中失去斗志,在懒惰中浪费了青春。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更应该牢记使命,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如今,新的百年征程已经开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念、不懈奋斗,必将创造出新的历史辉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看完影片,妈妈依然激动的向我讲解那段历史。我深深地沉浸在思绪中,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上海嘉兴那只小船,看见12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传出了坚定有力的歌声——“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小丑》观后感700字


《小丑》观后感

爬楼梯的时候通常都比下楼梯还要喘,还要更容易疲惫,爬得越高就越喘,还会喘不过气;下楼梯相对轻松许多,好像没有负担,但因为重力的关系,以及膝盖弯曲的方式,下楼梯造成膝盖受伤的严重性,会比爬楼梯还要更大,不过上下楼梯跟《小丑》有什么关系?

《小丑》的主角亚瑟是一位被生活、被社会挤压嘲弄的边缘人,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他的悲伤无处安放,全都累积在他黑洞般的内心,而这个世界轻轻地推,不断地推,让他无止尽的狂笑开始回荡在高谭市,从此变得震耳欲聋。亚瑟的遭遇就像爬楼梯一样,他爬得越高,累积压力就越大(电影里还特地让他爬了两次),大到他已经无法喘气,但是这些难以排解的痛苦最终仍需要一个出口,一个残暴无情却又令人感慨同情的出口。

当电影里第三次出现楼梯的场景,他已经脱胎换骨,换上全新的大红西装,用他最激动、热情、卖力的舞姿一步步跃下楼梯,这时的他完全不在乎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事物,还有长年的病症,就像下楼梯根本不会在意膝盖是否会受伤,这些伤害只是成为他撕裂自己、掏空自己、最终重新建构自己的恐怖养分,他深觉痛苦,却细细品尝,从控制不笑,到放声大笑,这个转变完整而厚实,因为他被看见了、受到重视了,他用最极端的方法带给世人「真正的快乐」了。

《小丑》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就只用一个主线,巨细靡遗刻划亚瑟这角色刻到出血,而且果断不走商业路线,一位原作是超级英雄故事中的反派人物,在电影里却一点都没有超级英雄/反派的色彩,它无比黑暗却也极其真实,亚瑟的遭遇,仿佛是不断割在我们身上的伤痕,让我们明明舒服坐着观赏却跟他一起喘不过气、心里越来越压抑,让自己难过的经历也突然跟随电影相映着。

而亚瑟为何能够如此令人动容?除了剧本够犀利之外,还因为演员瓦昆菲尼克斯本来就哀伤的眼神里,赋予亚瑟发出更多令人无法招架的悲鸣,精准到位的神演技,连皱纹、喉咙、嘴角、眉毛都在演戏,还有什么好挑剔?真要说的话,就是他即使画上小丑妆,依旧帅到连我都只好恋爱了,那个气场、那个气质、那个姿态,尤其第三次在楼梯上的劲舞,必定成为影史上的经典桥段。

《小丑》的格局小,是为了无限放大亚瑟的哀伤,也许编导可以加深贫富差距的对立感,或是描写更多小人物的辛酸来堆叠情感,但何必呢?光是亚瑟一个人还不够惨吗? 《小丑》的暴力,不只在告诫大家,暴力永远只会产生更多暴力,但其实也是导演陶德菲利普斯希望可以反过来呼吁,对生活周遭的人们多一份关心与良善,也许世界会更好。

因此《小丑》其实很温柔,在鲜艳饱和的影像里,虽然充斥无数仇视社会、道德破坏、人性瓦解的批判,但仿佛又能从中微微感受到亚瑟带给社会的一丝光明,让大家有一个看清世界的机会,尽管这份柔情充满暴力又伤膝盖。

观后感《《炙热》观后感7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读后感7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