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400字。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在认真品味的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山里的日子观后感400字,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刚刚看了《山里的日子》第一集归来(一共有五集)。
本部纪录片是以著名画家罗中立为线索,主角,记录了他几番探望四川大巴山村民的故事。四川大巴山是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是他成名作《父亲》的产地,也是他的第二故乡。
谈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画面或事情。
第一是罗中立的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不同于常人,尤其不同于大巴山村民,始终是思考着,捕捉着,画册与笔几乎未离过手,从他的眼神与步态站姿可以看出他的气质与情怀。
第二是罗中立用圆珠笔速写。记得不久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位画家速写是用十分普通的黑色水笔速写。或许,画家到了一定境界根本不在乎用的器了,只专注于要画的东西,。而仔细想,这样用笔随便也契合了速写,追求快,方便,画出心中的画面,正所谓不拘小节。
第三,在看云华打工买来的彩色电视时,小孩子们都搬张板凳围着电视机认真入迷,那种单纯,认真带有穷苦地方特有的懵,让我不自觉留下眼泪。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他们的生活配得上他们的心灵吗?我们现如今的孩子,稍发达的地方都找不到那种神情了,物欲横流,像流动的水银,悄无声息深入到所有向物质开放的地方,一点点腐蚀人们千百年来传承的单纯与简单。
或许是我悲观,我看到这种遗失的美好,总感到深深的悲凉。中国人自古以来穷怕了,以前穷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富,可现在信息四通八达,对财富渴望的中国人有几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呢?当这种乡村暴露于外界的诱惑下,会将这种美好延续保持到什么程度也都是这座乡村的造化了吧。(看他的美好的根基有多深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山里的日子》影评400字


《山里的日子》影评

《山里的日子》主人公是 四川省平昌县驷马镇双城的邓友仁,这个人也是著名油画作品《父亲》原型人物的孙子。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数次回到大巴山中的双城村,本片故事也由此产展开。纪录片纪录了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经历以及邓友仁一家及其他相亲们的一段真实生活。

在这个小村子里,春种秋收,夏忙冬闲,山里人既像他们的祖辈一样,无法摆脱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命运;同时又凭借辛勤的劳作和实实在在的追求,竭力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婚丧嫁娶,喜怒哀乐,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绘成了一幅幅乡居生活的隽永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事件,再现了巴山百姓朴实坚韧的品格和他们代代相承,成长、变化、奋斗的生命本质意义。《山里的日子》全片时长3小时15分,但拍摄时间却长达一年3个月,也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作品为20世纪末中国农村乡居生活,留下了永恒的纪录。

山里平常的日子,脚踩土地的农民,导演用他的摄像机把我们关于乡土的记忆再一次复活。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山里人质朴的生活方式,虽然只是一些片段的组合,却有整体的力量,令我们深深陷入这部纪录片的魅力中。

影片的结尾,在黄海兵的讲诉中,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一切都似乎有了起色,一切似乎都在变得充满希望。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大山深处的寻乡之旅之后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350字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作为一部上个世纪产出的反映大巴山农民生存状态和民俗生活的电视纪录片,以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经历以及邓友仁一家及其乡亲们的一段真实生活为草本,展现了大巴山山区浓浓的人文情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导演有意的在忠实记录邓友仁一家生活状态的同时,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个的小故事,例如罗中立拿出照片回忆从前的故事,惜时的幼童如今已喜结良缘等等。
同时对于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我觉得是片子的一大亮点,邓友仁大女儿的朴素踏实,二女儿聪慧勤劳,小儿子调皮好动,极具时代特征,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是这样。所以在看完片子之后会觉得人物有点似曾相识,好像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自然贴近。
虽然片子中的主角是邓友仁一家,但是再看完之后感受到的却是整个大巴山地区的人文气息。联想到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说到记录片只能想到的,《舌尖上的中国》,不说第二季,第二季感情牌打的太生硬,说说广受好评的第一季,为了展现中国地方地域特色美食,也加入了对于人文情怀的表现,在拍摄时很多也是走进普通的某家某户,着眼于他们从食材准备到烹饪等程序中洋溢的情怀,但是观众感受到的却是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人文底蕴。我想斗胆,才疏学浅的吧这样的表现方式称作以小见大。越是宏观的不好掌控的情愫,越是要将眼睛放小,着眼于细节,着眼于基层民众,因为他们才是整个上层建筑的基础以及精髓。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300字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纪录片《山里的日子》,是一部反映大巴山农民生存状态和民俗生活的纪录片。它以著名画家罗中立回乡为线索,真实反映了巴山农民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命运经历,极具观赏性和史料价值。以罗二作为线索带入人们的视野进入大山,使人们感觉这部片子不是被刻意编导过的,而始终用一种真实的面貌还原了大山的生活。
整片风格比较清淡,其中,大女儿,小女儿都塑造得非常美。纪录片中人物的不同特征都有着比较鲜明的表现,这显然有赖于长期的跟踪拍摄和与村民生活。为了孩子和盖房子努力挣钱、勇于尝试新的耕作技术的邓友仁、调皮捣蛋的小儿子、有理想、照顾弟弟的二女儿、外出打工贴补家里的大女儿、打着一口官腔的社长邓大贵以及永远画笔不离手的罗二........
本片记录的是特定的人物,虽然是小人物和农田的农村生活,但是折射的是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并且是最真实的原状态。因为片子是十多年前拍摄的,画质不太好,加之内容平淡。一开始我觉得并没有那么的吸引眼球,但是这是一部值得去感悟的、去思想的纪录片。我觉得这一部片子也再一次的印证了想要完成一部好的纪录片,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拍摄,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才会有所收获。本片的导演肯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进行拍摄,本片以罗二作为线索带入人们的视野进入大山,使人们感觉这部片子不是被刻意编导过的,而始终用一种真实的面貌还原了大山的生活。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500字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山里的日子》这部纪录片通过枝节散漫的叙事,对环境工笔临摹般的高度还原,以及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使整部作品中所展示的大巴山充满了母性温馨、宁静、优美的气息。
王海兵在《山里的日子》加重了个人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的表达由于罗中立的介入有了杂语式的复杂性。在作品中,罗中立一方面是王海兵所记录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客观对象,他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流露着自己对大巴山深深的眷恋之情;另一方面,他又是王海兵的代言人,主观情感的载体。在情感的表达上,王海兵和罗中立的内心世界在面对大巴山浓郁的乡土风情时展开了交流,实现了融合。当罗中立的油画作品反复地出现,以及背景音乐相伴而起时,我们既可以将此视为罗中立乡土情感的宣泄,也可视为王海兵对巴蜀情绪的表达。
作为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王海兵并没有只顾表达自我而忘记了记录生活的职责。他虽然放弃了在叙事上对情节的刻意强调,但他对生活偶然事件以及细节的敏锐捕捉、环境的渲染,使作品在对生活的还原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对生活的高度还原性主要来自于其散漫的叙事结构。《山里的日子》的叙事则是复线式的,各条叙事线索呈发散式。其发散的中心在于邓友仁一家。围绕着邓友仁一家的日常生活,还交织着罗中立的数次返乡,邓友仁嫁女、务农,邓红梅读书,修公路而且各条线索还互相交织。在叙事中,这些线索基本上彼此间不断地互相中断。事件过程的断续其实正好真实地再现了日常生活,王海兵用记录下的琐碎的生活片断,逼真临摹了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
在作品中,王海兵对女性投注更多的目光。如对邓云华外出打工和婚嫁时情感的细微捕捉,以及对邓红梅艰苦的读书条件的垂怜。在邓家姐妹身上凝聚着中国农村女性的优点:秀美、柔顺、坚韧、知孝王海兵对中国农村女性的理解和赞美在此得到符号性的表达。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600字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山里的日子》是一部故事片,记录了画家罗中立回大巴山的小村庄发生的故事。
主人公是邓友仁一家,这个大巴山小村庄里的一户普通人家。这部片子记录了山里的人家是怎么过日子的。其实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还蛮有感触的。虽然我自己也是农村的孩子,但是比起他们,我的条件要好太多太多了。我不用为了上学走那么多山路,不用吃一个礼拜的咸菜,不会因为一台彩色电视开心的蹦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节奏还是比较欢快的,罗中立回到小乡村里,这个村子给了他很多回忆,他的代表作《父亲》就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给孩子们带了糖。孩子看到糖感到非常开心,但是又很腼腆,那样的淳朴单纯。
冬天到了,牛吃的青草已经没有了,两个孩子要走很远去背干草来喂牛,他们的年纪还很小,大的六年级,小的才四年级,姐姐红娃子背着一个大篓子,篓子压在她的肩膀上,让她显得格外瘦削,当干草装满,她再背上时,几乎已经看不见她的身影。想想我们六年级的时候哪里干过这种粗活。
为了考上县里的初中,红娃子去县里读六年级,住校,一周回家一趟,每次去学校都要背一包米,还有一盒咸菜,这就是她一个礼拜的口粮了。我开始还以为只是他们家穷,结果镜头切到学校时才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这样,所谓的寄宿学校也就只是打得地铺而已,条件非常艰苦。
有一幕是钱娃子和朋友一起掏鸟蛋,他们先爬树,再从树上跳到草垛上,他们娴熟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经常爬树,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想想城里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别说爬树了,爬个楼梯都怕孩子摔着。不过看着钱娃子这些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我觉得这才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自由是城里的孩子所体会不到的。
作为片中的线索,罗中立和他的画也很重要。他很喜欢拍照,拍完再照着画,所以他带的照片里,记录着村里很多年轻人的成长。结婚的勇娃子就是一个,在他结婚那天,罗中立给他看他小时候的照片,这些照片里,承载着他的青涩童年。这些照片,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小乡村里,对所有人都是弥足珍贵的。
邓友仁的大女儿从城里回来也确实是很热闹的。她带回来的彩色电视机让村里的孩子兴奋,端着椅子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的确,对他们来说,彩色的电视机是那么的珍贵,孩子就是这么容易得到满足。
山里的日子很艰难,但是没有城市的尔虞我诈,山里的人淳朴善良,在这里,虽然与世隔绝,但是日子舒坦,这里还有很多青春的记忆,这也许就是罗中立喜欢这里的原因吧。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500字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山里的日子》,同样由一个以(《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赢得巨大声誉的王海兵编导。这部片子把我们带到了四川大巴山。低矮的土房、勤劳质朴的山民、空山田野间回荡的巴山民谣、浓郁的巴蜀民俗、传统中渐变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幅二十世纪末巴蜀农村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山里的日子》中,罗中立是作品所关照的一个重要人物,作品是由他把我们带进山里的,并由他的出场介绍着村里的那些人,以及邓友仁一家。尽管那个年代的电视剪辑、编辑、画面等技术还没有如今高端,但现在看来,当时的故事更能够以情感取胜,《山里的日子》是一部真正能打动人的纪录片。

在作品中,王海兵开始对女性投注更多的目光。如对邓云华外出打工和婚嫁时情感的细微捕捉,以及对邓红梅艰苦的读书条件的垂怜。在邓家姐妹身上凝聚着中国农村女性的优点:秀美、柔顺、坚韧、知孝王海兵对中国农村女性的理解和赞美在此得到符号性的表达。在作品结尾,又回到双城村的邓云华已有了身孕,大巴山的精神和血脉又将在婴儿的啼哭声中延续,让王海兵眷恋不已的巴山之魂在女性身上实现了新的轮回。也许我们很难在短短的文字之中叙述纪录片中那些细节的描写,但真正女性的魅力我们了然于胸。

罗中立这个人物,作为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著名的艺术家,他的关注社会的方式还有他的特异之处。他在片子中,几乎是无时无刻地携带着一个写生速写本。他通过画家的眼光去打量这块熟悉而又神奇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生存的纯朴的农民。罗中立对乡村生活的采风,最终是以完成他的系列油画告终的,也就是说,罗中立作为一种叙述,最后仍然以他自己的艺术的方式完成了这一任务。罗中立这样的人物,也值得许多人去学习。

山里的日子影评500字


《山里的日子》影评

《山里的日子》由王海兵执导,讲述的是《油画》的作者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故事。全片以罗中立为线索,记录了《父亲》原型人物的孙子邓友仁一家及其乡亲们的真实生活。片中有绿油油的山林、金灿灿的稻谷、肥嘟嘟的猪仔、淳朴的村民......在这所有人都故乡缺失的年代,王海兵用他的摄像机把我们关于乡土的记忆再次复活。影片分为《冬闲》、《回乡》、《嫁女》、《农忙》、《收获》五个小集,整体风格比较清淡。

山里平常的日子,脚踩土地的农民,这些意象都是久居城市的我们早已远离的东西,但这却是我们无法丢弃的根,是城市的根。在城市里步履不停地生活,似乎让那片土地渐渐远离了我们。我们眼前是一大群玻璃和水泥的怪物,他们压迫着我们,追赶着我们,让我们狼狈不堪。《山里的日子》让我们陷入故乡的情怀中。大巴山的人民朴实单纯,大巴山的日子平淡真实,整部片子能体现出王海兵的人文情怀。纪录片中人物的不同特征都有着比较鲜明的表现,为了孩子努力挣钱,勇于尝试新的耕作技术的邓友仁,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的大女儿,照顾弟弟、有理想的二女儿,调皮捣蛋的小儿子,打着口官腔的社长邓大贵以及永远画笔不停的罗二。

相较于大型的纪录片,《山里的日子》更加有时代的意义和社会的原味。它记录的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物。虽然是小人物,但折射的是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也许一开始没那么吸引眼球,但这是部值得去感悟,去思考的纪录片。本片让我们借由影像的魔术,重新审视那片我们人类根植的土地,那片饱含深情的人性故乡。

影片的末尾,在王海兵的讲述中,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这一年,同过去的每一年都一样,也许又不太一样。邓友仁的大女儿云华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小女儿红梅开始了新的学习之旅,而罗中立新的创作生活也开始了。一切似乎有了起色,一切似乎开始变得充满希望。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大山深处的寻乡之旅后,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大山里的孩子观后感400字


大山里的孩子观后感400字(一)

今天,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大山里的孩子》。

电影主要讲述了因为想念爸爸妈妈,赵老师知道后借给他们手机打电话。二丫抢着要打,哥哥大壮劝她最后再打。可是,打到他们两个这里正好欠费了。二丫为此很生气,于是大壮就想自己去买一部手机。大壮喊了小宝和刘根来凑钱,可连一百元都没凑够。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决定去挖药材赚钱,然后拿到路上去卖;药材太少,又找了几个小伙伴一起来挖。钱总算是凑够了,可赵老师在这时突然病了。

为了救老师,孩子们救把买手机的钱给赵老师治病,但是却不够,他们只好上街乞讨。孩子们的事被报道后,感动了社会,医院也决定给赵老师免去治疗费,并退给孩子们买手机的钱。电影的最后,希望小学建成了,孩子们也如愿以偿的买上了手机。

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落下了眼泪:当孩子们因为能够给父母打电话而高兴的时候;当二丫追着即将走的妈妈想留住她的时候,当赵老师病了孩子们为赵老师乞讨的时候……留守儿童的愿望并不是可以荣华富贵,而是亲人都在身边,可以好好的上学啊。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宠着,天天可以高高兴兴的坐着车上学,想要什么节要什么,这正是留守儿童梦寐以求的啊!

可我们竟然还不知足,整天嫌这个不好嫌那个不好,还讨厌上学、不想上学,甚至逃学。想到这儿,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山里的孩子观后感400字(二)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件让我感动不已的事。看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那是一个发生在大山里的事,那里的孩子们家境贫寒。他们没有充足的学习用具,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操场,更没有电脑。能有间教室可以让孩子们读书,孩子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那些孩子连篮球场,足球场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在那里的孩子是多么的艰苦啊!还有,那里的孩子在跳绳的时候,都必须把鞋给脱下来再继续跳绳。为什么呢?你们会想那一定是他们的习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他们没钱买鞋,所以不舍得把鞋弄坏,就脱下来了。

看后,我就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大家同是小学生,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而且,我们的学习条件还比他们好一百倍,一千倍啊。可是他们不但不埋怨自己的学习条件差,还不断地努力学习。相反,我们呢?我们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但却不好好珍惜啊。

相比起来,我们就算条件再优越,也还比不上那些山里的孩子啊!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条件比我们的恶劣,那么我们根本就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我真的很佩服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珍惜自已现在的学习生活,做一个好学生。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400字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徐卓飏

三月五日是学雷锋纪念日,那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学习教育课,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

影片讲述的主人公不是雷锋,而是雷锋生前的一位战友---乔安山的故事。乔安山在一次倒车时,不小心车尾撞在木柱子上,柱子倒了,正好砸在雷锋的太阳穴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雷锋因抢救无效而死亡。乔安山深感愧疚,决定继承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影片里乔安山一直以雷锋为榜样,力所能及得帮助别人,他因为帮助一位老人,受到了冤屈也不改初衷。最让我感动的是乔安山和儿子一同出车,结果陷入泥潭,在这荒山野岭的地方停留了一夜。第二天,一群戴小红帽的中学生路过这里,帮助乔安山把车推出泥潭。乔安山正准备给钱当做谢礼,可那些中学生拒绝了,他们说:“我们不要钱,我们是学雷锋。”是呀,世上还是好人多,雷锋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雷锋叔叔一样主动帮助别人:为公园捡起一张纸,为车上的老人让一个座,为家人做一下家务……

只要我们有雷锋精神,去帮助别人,就会多一份微笑、一份欣慰。

向阳的日子观后感400字欣赏


由吴超、海尔夫主演的剧情电影《向阳的日子》正在各大院线上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呢?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剧情:

张向阳1岁的时候母亲病逝,父亲张恒远再婚,向阳跟着奶奶在大伯家长大。向阳10岁的时候,奶奶去世,张向阳不得不回到新家。面对与自己生疏淡漠的儿子,张恒远感到非常歉疚,主动亲近向阳,花更多时间陪伴向阳,父子间的奇葩相处笑料不断,向阳也渐渐接受了这个像大孩子一样特立独行的奇葩父亲。

观后感:

电影应该是浪漫的。这是《向阳的日子》张罗平导演最触动我的一句话。也是对这部影片最好的注解。

《向阳的日子》是一部写意的影片,或者说是一部诗意的影片。

它的每一帧的画面都像浓郁的油画,高饱和度的画面,和鲜艳的配色,使得镜头下的中国农村有如欧洲田园似的风光。这和我们熟悉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中国农村电影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导演坦白,他并没有看过多少电影,学美术的经历,使得他更愿意通过画面和音乐,而非故事和表演来表达内心对向阳花温暖的渴望。

这是一个关于男孩的夏天故事,关于男孩和他的父亲的故事。向阳是男孩的名字,而男孩心中向往的太阳无疑就是他的父亲,他的阳光雨露,他的浪漫诙谐无时不刻在照耀着这个失去亲生母亲的孩子。

《向阳的日子》作为张罗平自编自导的初女作品,诚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包括剧情逻辑上,服化道现实性上的硬伤,素人演员表演上的生硬。

但只要导演继续秉持{【电影应该是浪漫的】这样的观念,配上一位靠谱的编剧,相信张罗平导演的电影美学会征服更多的观众。

观后感《山里的日子观后感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