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篇。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看完的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1】

4月10日,通过潍坊科教频道观看了现代吕剧戏《百姓书记》。其中的很多镜头、很多故事,曾在小时候听到老家的亲人们无数次的谈起过,但当通过荧屏再次看到王书记的“身影”,竟然被其中的很多细节故事感动得泪湿眼眶。

王伯祥同志是寿光市化龙镇西北柴村人,曾任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后因病辞职修养。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他以造福百姓为己任,身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还在小时候时我就知道,家中的亲人们每到冬天闲暇时就去海边“出夫”,修建盐池和养虾池。那时候还不知道是王书记组织的开发寿北。后来工作之后,才知道是他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实事求是地讲,王书记在寿光的这些点点滴滴,完全应当是一个政府官员应该为的事情,也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应该干的,更是每一个公职干部都能做到的事,为什么他的这些事情却那样令人感动呢?

通过观看这个吕剧戏,我们不难找出其中的原因。因为他所想的就是百姓所想,他所急的事情就是百姓需要的事情。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某乡长要以村为单位,把原有蔬菜大棚拆了重建,目的是想成方连片、美观大方,利于上级和外人参观。王伯祥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批评那个乡长,他说:“只要有利于蔬菜生长,不怕大棚杂乱无章!”。现实中的他常说:“在农民身上打坏主意的事情,坚决不干!”,“百姓最重要!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我们还可以从戏中群众对王书记的评价看出,在王书记在任期间,党群干群关系很不一般,真是鱼水情深。群众如是说:“雨天你是伞,黑天你是灯;冷天你是火,热天你是风……”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2018年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篇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王伯祥,男,汉族,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人,1943年2月出生,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寿光县委书记;自1991年8月,先后任潍坊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2002年12月因病辞去时任职务,2008年1月退休。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王伯祥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担任潍坊市副市长、市长期间,他推动了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股份制改造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潍坊经济繁荣贡献了力量。2009年11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给王伯祥回信,勉励他珍惜荣誉,保重身体。2009年12月31日,王伯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同志亲切会见了王伯祥及报告团成员,并对其事迹做出了高度评价。

在计划经济还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王伯祥同志认真贯彻落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示精神,立足寿光市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全力扶持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和推广,掀起了一场改变农民群众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为解决长期困扰寿光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的问题,王伯祥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大胆提出了“突破北部”战略,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发展规划,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动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

当年寿北开发会战号角吹响后,王伯祥同志在窝棚里一住就是40多天,与民工一个锅里摸勺子,从未单独开过小灶,中间没回过一次家,带领20万民工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展开了不屈的抗争。当在会议通报中听到寿光工业在潍坊市县市区中位列倒数第三时,他忧心如焚、如坐针毡,当即带着计委、经委、财政、税务、银行的同志,把全县20多个企业逐一看了个遍,仔细地听汇报、看厂房,认真地查数据、找问题,又马不停蹄地带队到工业强县考察,最终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和根治良方。在他任县委书记期间,全县企业总产值翻三番,利税增长近十倍。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


(1)王伯祥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

11月30日晚,我到百花剧院观看了新编现代吕剧《百姓书记》,竟被感动得几次落泪。

这部剧作是山东省申报十艺节“文化奖”评审的重点推荐剧目之一,以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创业历程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寿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改革大潮、敢于迎接挑战的历史。剧作恢弘大气、剧情跌宕起伏,从群众、同事、家人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主人公顶住压力和误解、排除万难带领群众引进技术、建大棚、战盐碱的感人事迹,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剧中的主人公王伯祥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查百度,有如下介绍:

王伯祥,男,1943年2月生,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西北柴村人,曾任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2002年12月,因病辞去时任职务。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王伯祥同志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身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在他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他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面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局面,王伯祥同志主持论证上马了一批重点项目,公开考选、大胆启用优秀企业经营人才,较早地实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造,为寿光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看完演出后,我想了很多。实事求是地讲,这完全应当是一个政府官员题中之意,对于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的干部更是不在话下。每一个公职干部都能做到的事,为什么他却那样令人感动呢?

有人说现在这样的干部稀缺。但我敢断言,这样的干部的资源我们并不缺乏。我们一定拥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王伯祥”。

2018年看王伯祥电影观后感2篇


2016看王伯祥电影观后感(1)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话虽简单,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王伯祥做到了。从1991年离任至今,已经过去了22个年头,但是每当提起他,寿光人民还是难掩那份儿激动和想念。

在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任上5年半,王伯祥把寿光从一个白菜成灾的贫困县变成了“中国蔬菜之都”,把寿北的千里盐碱滩变成了盐场、虾池和条台田,把全市倒数的工业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支柱……

让“菜贱伤农”的悲剧不再重演

1983年的一个深秋,王伯祥下班回家,遇到一位大爷拉了一车白菜卖不出去,不停地唉声叹气。王伯祥心中不忍,拿出20元钱买下了整车菜。那一年,寿光县光烂掉的白菜就有2500万公斤。而那一年,王伯祥全家吃了一冬天的白菜。

寿光南部土地肥沃,很适合种菜,但是面对一次次白菜成灾的教训,王伯祥考虑,寿光必须建一个蔬菜交易市场,帮助群众卖菜,让“菜贱伤农”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1986年,“市场”还是个敏感词,甚至听起来都有些可怕,但王伯祥已经决定了,“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政治责任,我一人承担!”于是,九巷蔬菜批发市场在寿光成立,而如今,这里被称为“江北第一蔬菜批发市场”。

南抓果、蔬、粮,北抓盐、棉、虾,这是王伯祥发展寿光的思路。寿北不像寿南,120万亩土地全是盐碱滩。1987年,20万民众奔赴寿北,把轻度盐碱地改造成条台田,把重度盐碱地建设成盐池,在沿海滩涂建虾场,搞养殖。一时间,寿北大地上人潮涌动,干得热火朝天。为了方便工作,王伯祥把指挥部设在了当地一位老农的牛棚里,一住就是45天。

今年10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寿北,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棉田开成了花海。正在忙碌的棉农齐万峰也参加了当年的“大会战”,他动情地说:“当年的‘盐碱地白茫茫’变成了现在的‘棉花白茫茫’,这都得感谢伯祥书记啊!”

百姓书记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1】百姓书记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王伯祥,男,汉族,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人,1943年2月出生,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寿光市委书记;1991年8月后,先后任潍坊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2002年12月因病辞去时任职务,2008年1月退休。

作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王伯祥同志工作中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王伯祥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担任潍坊市副市长、市长期间,推动了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股份制改造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潍坊经济繁荣贡献了力量。2009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授予王伯祥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5月26日,中共潍坊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向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6月29日,中共寿光市委做出《关于深入开展向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6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王伯祥同志作了《牢记党的宗旨永怀为民之心》的发言。

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王伯祥同志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身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在他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计划经济还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王伯祥同志认真贯彻落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示精神,立足寿光市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全力扶持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和推广,掀起了一场改变农民群众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为解决长期困扰寿光经济发展的南北不平衡问题,王伯祥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大胆提出了突破北部的战略,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发展规划,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面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局面,王伯祥同志主持论证上马了一批重点项目,公开考选、大胆启用优秀企业经营人才,较早地实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造,为寿光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百姓书记王伯祥观后感


王伯祥曾任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被誉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这位县委书记离任18年被老百姓念念不忘。2009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给他回信,勉励他珍惜荣誉,保重身体。2009年12月31日王伯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同志会见报告团成员并作高度评价。

2016《百姓书记》王伯祥观后感(1)

驱车驰骋在山东寿光,眼前不时会映入成片的蔬菜大棚、白茫茫的棉花地以及工业企业。如今的寿光,百姓富足,发展成就令人称道。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经常这样说,他时刻“装着百姓的事”,虽已离任22年,仍被人熟知,让人牢记。

他被富起来的寿光百姓称作“百姓书记”。

“老百姓没钱,咱就搞菜园子”

20多年前的一幕,让52岁的寿光孙家集街道大李村村民孙成峰至今难忘。不远的三元朱村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喜获丰收时,孙成峰心怀疑惑,“还有过冬不生炉的大棚?”

在羊青公路旁孙成峰的蔬菜大棚里,黄瓜秧已一人多高,长势喜人。“在那以前也种菜,但都是烧炉子,污染不说,产量也不高。”孙成峰打理着黄瓜秧蔓回忆说。

1988年腊月,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给王伯祥捎着顶花带刺的鲜黄瓜“汇报”,说东北有个韩永山,会种“过冬不生炉的大棚”。

王伯祥决定先试点,共产党员先上。但建大棚要砍20多亩青玉米,在“以粮为纲”时期,“杀青”责任谁来负?

“受到损失,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王伯祥给大家吃了定心丸。几个月后,17个黄瓜大棚获得成功,培育了首批万元户。

1990年,王伯祥在全县推广了5000多个蔬菜大棚,孙成峰踊跃加入。今天的寿光共有40多万个蔬菜大棚,一个大棚年均收入5万元。

刘秀祥观后感4篇


出于您的需要,我们为您提供刘秀祥观后感,你思考过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好的作品能够将我们内心的感悟激发出来。我们可以提笔撰写观后感,诉说内心的所思所想,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刘秀祥观后感【篇1】

“相信奋斗的力量”。这是刘秀祥在将要放弃时,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话。

他出生困难,原本平凡的生活在他四岁的时候被打破,他的父亲病逝,而母亲又因为受了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幼小的他对这些毫不知情,与哥哥姐姐下地种田才能勉强不受饥饿,时间久了由于受不了这种生活,刘秀祥的哥哥姐姐都离家出走,只有不满十岁的他还在苦苦坚持着。

上了初中的他离开家乡带着母亲四处漂泊。最后只能租住在一位年老的爷爷家的猪棚里,四处通风,他很愧疚。临走前他曾在父亲的坟前发誓:我一定要治好母亲的病;一定活出个样子;一定会给母亲一个温暖的家。

上了高中以后,他努力学习,多年艰苦努力的成果就在高考时候显现,可就在高考的前一天他病倒了,这极大的影响了考试成绩,最终以六分之差而落榜。这时他萌生出了自杀的想法。可就在一篇日记中一句话给了他活下去的动力“也许你在抱怨没有鞋穿,回头看有的人甚至连脚都没有”。

他瞬间又产生了想读书的想法,在一所高中重新复读,当时他找遍了当地所有学校,可终因成绩不够拔尖,经济过于困难而遭拒绝。这所学校他访问了好几次,在第五次的时候跪在了校长面前,并发誓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认真学习一年之后一定会上大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第二次高考时考上了一所山东的大学,学费竟高达三千多元,趁着假期的闲暇时间他联系了高中时的班主任找了一份工作,在交完学费之后也所剩无几。最后还是校长了解到他家里的情况发动全校的学生来一起捐款帮他走出困境。后来成了一所高中的老师,其中带有五个班的历史和三个班的班主任,有时还会与同学一起聊天,了解他们。

他的教育方式别具一格,常常会以自己为标本,激励着每一位同学,还以他的经历为范例,告诫着同学们,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还总是为了同学们东奔西波,到处借钱。他的为人很正直,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坚信着自己一定会成功。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最终他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相信奋斗的力量”!只要你坚持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唯一的捷径,只要有信念,就一定会成功。

自从观看了刘秀祥老师的视频,我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无名的勇气和信念。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刘老师都能够坚持不懈,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走到今天,我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难倒不能向他学习,学习他面对困难永不屈服的精神。

我想,我一定也能做到!

刘秀祥观后感【篇2】

今天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17频道播出的带着病母上学的山里娃。“山里娃”刘秀祥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

刘秀祥出生在贵州大山里,他刚被生下就要帮助哥哥姐姐和父亲扛起整个家。到他三年级时,人生第一大关出现了,支撑家庭的一大支柱,父亲与病魔缠斗,不幸落败离世。而母亲因父亲离世深受刺激,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患上了间隔性精神病,哥哥姐姐也相继离家出走,至今渺无音讯。

家庭重担就这样落在了刘秀祥一人身上,当时的他只有11岁。他在贫苦压力下咬紧牙关,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可是从大山中去往县城足足有两百多公里的路程。

刘秀祥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和县重点中学中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把母亲带到了县里。由于找不到住宿,刘秀祥便在城边的山上搭建了一间茅草屋,靠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去捡垃圾、去工地搬砖维持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拐点高考。

刘秀祥的首次高考不幸失利,但他没有气馁,而是选择重新步入学校。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刘秀祥终于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学成归来后,他回到家乡,决定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激励班上的孩子。像刘秀祥这样的事迹,即使是现在的农村孩子也很难体会到,但学习他那坚持的精神却是我们永远的主题。

刘秀祥观后感【篇3】

有一个人他叫刘秀祥, 1988年出生在山村里的一户穷人家,他读初中前住的是一座用石头和茅草搭的房子,里面阴暗潮湿,黑漆漆的屋子里住着他们一家五口,但是他们一点烦恼也没有,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方水土养育了”他。

四岁时,因为父亲病故,家里发生变故,父亲的去逝让母亲不能接受,加之又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他和哥哥姐姐一起照顾母亲,可没过多久,哥哥姐姐也都离家出走了,从此杳无音讯。十多岁的刘秀祥从三年级后就开始学着照顾身患疾病的母亲,幼小的肩上就担负起家庭的重任。

每天上学前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去山上砍柴、刨地,然后做好饭菜后才能去很远的地方上学,从家里到学校需要走两个时的路程,他并不感觉到累,小学毕业后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他带着母亲去父亲墓地前发下了誓言后就进城,经过四小时的徒步他们终于到达了县城,没有驻地母子俩在学校旁的山坡上用稻草搭了个棚子,他的学费以及生活费的经济来源大多是靠捡废品,还有去工地打零工,很多时候是去菜场捡人家街上卖剩下的菜叶和烂水果用于裹腹,直到他初中毕业考上了临县的一所高中,因为高中的课业繁重,所以只有晚上很晚后他才出去捡废品,忙的话会忙到四五点才回去洗把脸就又要去上课。

在他的记忆里,他看见人们在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他想的是买一斤猪肉回家,在大年30的夜里和母亲吃上一顿可口的年夜饭,能和母亲过一个好年;但是他手上没有钱,于是他想到在老家租给别人的地,说好的一年400元钱,该回去收租了。他向同学借了一辆自行车,骑着车回去收租的路上,因为长期疲劳和营养不良而晕倒在路旁,脚动不了,他就在附近找了一个地方休息,等他收租回去时已经是大年初二了,他和母亲三天都没有吃上一顿饭,他觉都愧对母亲,心痛极了。

虽然生活如此穷困潦倒,但是依然阻挡不了他

有一年,他带了一个差班,因为其他老师都不想接那个班,所以他主动把那个班带上,最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全班学生都考上了大学,而且原来成绩最低的那个也考上了本科大学,成绩最高的以598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较好的重点大学。

刘秀祥观后感【篇4】

刘秀祥聪明好学,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小学四年级时,生活的重担一下全落在幼小的刘秀祥身上。没有时间种庄稼,他就把田地转租给别人,每年仅得500斤稻谷。没有钱,他就利用周末和假期上山挖药材背到县城去卖,赚了钱先买药给母亲,余下就买油盐。

每天他早早起床,陪母亲吃饭后才去上学。放学后,他匆忙赶回家照顾母亲。刘秀祥就这样读完了小学,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中学。

由于经济原因,刘秀祥找到民办的乾坤武校,以摸底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该校免费入学的机会。为继续照顾母亲,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开始了带着生病的母亲四处打工求学的生涯。为了生活和学习,他利用课余时间在街边、在垃圾堆里拾废品卖。

三年艰辛走来,老师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劝他报考中等师范,但他梦想的是读大学,所以依然选择了读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龙一中。

为了攒够学费,开学前一个假期,刘秀祥随乡亲到一个电站打工,每天干的都是重活。由于多年艰苦生活造成的营养不良,他晕倒在脚手架上险些丧命,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因为过于劳累,平时成绩很好的他在高考前一周病倒了。

这次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他决定再次参加高考。他连续几次找到某中学请求免费补习,校领导终于被他的事迹和真诚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刘秀祥如愿参加高考,终于如愿以偿,考取大学——山东省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想。

2008年秋天,刘秀祥又毅然带着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来到了大学。随着刘秀祥“孝子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故事经贵州电视台、《贵州都市报》、《沂蒙晚报》、山东《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央视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学校,他还参加竞选担任了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和团委宣传部部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受到学院领导及师生的好评。这期间,他一直是一边照顾母亲,一边打四、五份工来维持母子俩的生活,同时他还帮助许多贫困学生联系校外兼职。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到临沂大学各校区、临沂市网瘾戒治中心、临沂四中、八中、山东潍坊师范学校、海洋化工学校、沂南县大王庄中学及贵州天赋中学等作“自立自强、孝老爱亲”报告,还在天赋中学等设立了“爱心助学金”,总资金达到110000多元。

在这些活动中,他极力的宣传自强不息、孝老爱亲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先后为贫困患儿筹措40000多元的善款,挽回了一条生命,也挽回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并且刘秀祥还从初中开始就默默资助三名贫困学生,其中两人已于2009年和2010年考取了大学。

2012年7月,刘秀祥大学毕业,有来自北京、西安、南京、深圳及山东等多家企业为他提供了优厚的工作岗位,但是,他最终都拒绝了,他说因为家乡教育还不发达,他选择回来做一名教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他又带着母亲回到了望谟。

回到望谟他开展了助学走乡村活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外面的朋友关系,牵线资助山区的孩子,目前牵线资助了15个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一年资助800元,直到小学毕业。

同时,他还为山区的贫困学生和贫困农民募集衣物,文具和书籍,有来自山东临沂大学,山东临沂阳光保险公司,上海大学及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等筹集了4000余件衣物、书籍及文具,刘秀祥还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下到各学校做励志演讲报告,全乡17个乡镇都演讲了一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鼓舞和感染更多的人。

他把外面的关系都带到了山区,他说:“回来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荣幸”,在做好教学的同时,他还抽出时间到各乡镇学校作“孝老爱亲,自强自立”报告,他的报告感染和影响了许多人。刘秀祥说:“我能走出去,大家也一定能走出去,现在条件艰苦一点,不要怕,只要有梦想,有行动,未来一定会更加的美好,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为自己,为家人和家乡。”

羔羊跪乳,寒鸦反哺。在那些关于孝悌的故事流传了千年之后,他以现代的方式翻唱了源自沂蒙的古老歌谣。刘秀祥,他用稚嫩的双肩挑起了一个家,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未来,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

经典电影狮子王观后感3篇


观看一部影片,当下会有新的心境。好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教给我们一些人生道理,认真观看作品时内心深刻的感悟往往时需要用观后感来记录的,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成长。一篇优秀的观后感要从哪几个方面开始呢?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经典电影狮子王观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经典电影狮子王观后感 篇1

今天趁着有时间,又看了一遍《狮子王》。不得不感慨导演的创作能力,通过动漫将整个故事讲述的那样真实、那样的触动心弦。

当辛巴出场的时候,那呆萌单纯的样子,似乎要将我的心融化了,那样干净的世界与灵魂护袖只有通过动漫场景才能表达的恰如其分。木法沙这个狮王,展现出来的如山般的父爱,是那样的深刻。夕阳余晖中,金色的狮王低声与孩子的倾心告诫,是那样的温暖,恰似照耀心间的一米朝阳,也如流淌在心间的一股暖流。

还记得木法沙与辛巴在夕阳中追逐嬉戏,那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虽然是狮子,但是父子之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当辛巴说木法沙什么都不害怕的时候,木法沙说他害怕了,害怕失去他,低沉清晰的表述,感人肺腑。

和父亲成为朋友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情啊!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感情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和父母在的感情是注定了分离。当辛巴问木法沙,你会永远陪着我吗?木法沙用一种含糊的话术告诉辛巴注定是要分离的,但是内心却是永远在一起!

因为误会而造成的多年的流离,不也是因为愧疚吗?因为无法割舍!因为爱!

短短的几十分钟,让我们理解了爱,理解了责任和担当,当面对生活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选择,或许逃避是安逸的,但是内心的负担却是永远的大山。往往面对困难,我们需要的是勇敢的面对。才能让心彻底的减负。

经典电影狮子王观后感 篇2

《狮子王》这部电影是根据经典动画片《狮子王》改编的,这部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成为了他们人生道路中的指路牌,如今这部电影以震撼人心的仿真画面效果,温馨感人的故事再次出世后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影片主要讲了狮王木法沙和王后沙拉碧一起统治着荣耀王国,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辛巴。狮王的弟弟刀疤一心想害死辛巴,夺取王位。于是他与鬣狗群联手策划了一场阴谋。木法沙因此死于刀疤之手,而善良的辛巴被刀疤欺骗,认为是自己害死了爸爸,便自卑的离去了。最终在老侯的引导下,辛巴夺回了王位……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会经历坎坷,重要的是如何看清自己,如何勇敢的面对。

小辛巴被刀疤驱逐出了王国,他对自己充满了自卑,认为是自己没有自救能力,所以才害死了爸爸。他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件事,更别说战胜刀疤了。但在最关键的时候,亲人的关怀和爸爸无私的爱,让它身体里充满能量。在面对困境和坎坷时,我们应该有成功的希望,希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辛巴最终战胜了刀疤,因为他学会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打败刀疤。

我从小学习小提琴,刚开始的时候拉不好,常常自暴自弃,但妈妈告诉我,只要经过努力的练习,就会成功。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努力着,我从不轻言放弃,最近一次考级,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相信自己能练好,哪怕只有一点希望。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在面对坎坷时,就像被灰尘包裹的玉珠。但只要擦去灰尘立即就会闪耀生辉。

经典电影狮子王观后感 篇3

今天老师说,下午第三节课看电影,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很开心,议论纷纷。

“开始了,开始了!”一位同学叫到。

开始的时候非常好笑,一个幼小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下一届狮王“辛邦”,中间的时候,非常精彩,我们班有很多人都叫了起来,辛邦的叔叔很坏,是一个野心很大的狮子,因为他想当狮王,他还害辛邦,去叫恶狼抓了几万匹水牛来,差点把小辛邦活活踩死,幸好木法沙(辛邦的爸爸)来了,救了辛邦,可当把辛邦救上来时,木法沙自己却掉下去了,在辛邦绝望的时候木法沙猛地一跳,冲了上来,快要爬上来时,刀疤(辛邦的叔叔)在上面,木法沙吃力的喊着:“救救我,救救我!”可狠心的刀疤,用他尖利的爪子,把木法沙推了下去,辛邦很伤心,刀疤假惺惺的来安慰辛邦,要恶狼去追杀小辛邦,后来辛邦逃走了,被丁满(猪)和彭彭(小松鼠)救了。

结束的时候,小辛邦长大了,而刀疤也当上了狮王,辛邦回来报仇了,于是去找他的叔叔,辛邦一来就看到刀疤把辛邦的妈妈按在地上,于是吼叫,把刀疤推到了一旁,后来刀疤把辛邦用力推向了悬崖,在那一瞬间全班无比激动,在那一瞬间,刀疤告诉辛邦,是他杀死了木法沙,辛邦很生气用力反过来把刀疤按在地上,后来刀疤被他的同伙杀了,因为刀疤骗了他们。

故事结局了,辛邦当上了狮王,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宿命,承担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成功的人,即使辛邦不想当狮王,也必须当,因为这是他的宿命。

相信《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