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海上阅兵读后感

海上阅兵读后感

海上花影评。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海上花影评”,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海上花影评

午休时间,就着半张鸡蛋饼和一碗麻辣烫看完了《海上花》。上班的前一刹,对面的同事忽然问,“什么样的结局?”这个提问倒是出乎我意料的,思索了片刻回应,“不了了之吧!生活还是继续,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然后好像犯了一页台历,日子继续。”想着自己这不咸不淡的评价,正应了侯孝贤导演所说:“我故意不拍外景,因为她们困顿在这一个“环境”里面,永远跑不掉,其实每个人他们一出生,都困在这个社会,跑不掉。”

电一影一开场,场面就暖哄哄地热闹着,那是一场为王莲生摆的接风宴,席间除了猜拳行令,便是朱霭人调侃陶玉甫和李漱芳的那段台词,一口软糯的老上海话,把人心勾得随着他的话走了,他的语调姿态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冷硬,不谄媚。其实,说他调侃是不确切的,他的说话在那种场合里意味是足的,众人很受用地听着,那段凄美的情事在饭桌上流转的时候,委婉的片段都删了,减了,不被人注意了,就连李淑芳的人也都没有进入镜头,就是这个女子,在张爱玲的眼里,是中国版的茶花女呢!也正是这样的安排,让这些烟花女子看似活色生香的生活,显露出真实的逼仄。

这样一来,作为男主角的王莲生(梁朝伟饰)坐在那里倒显得冷清了,这也是他在整个影片中给人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他很难驾驭老上海话的缘故,这个演技派的帅哥这次竟然给我感觉有些撑不住场面。好在,这并不影响我踩着候导的步调继续欣赏这看似奢一靡一,实则冷凄的影像。

羽田美智子饰演的沈晓红是不讨喜的,阴阴陽陽的神态,骄横跋扈的做派,要说她是为了痴情于王莲生的吧!可是王莲生巴巴地寻来要娶她时,她又百般地缠磨,这真是女人心,海底针的是真实写照了。

在我看来,刘嘉玲饰演的周双珠是长三公寓里最出挑的人物。所有的镜头中,她都气定神闲,穿了镶滚了周正襟饰的大褂端坐在那里,她是没有私心的,不惦记着委身于哪个相熟而又身家富足的客人,也不去跟那班姐妹们吃没边的醋。她是安静的,不抱怨的,只随意地在那个不清净的地界活着,她同双玉说,“大家现在虽然是倌人,过两年也都要嫁人,生意再好,其实也是有限得很。”这话是委婉的,道出的却是你即使不愿也不能变更的事实。

她那么家常地和洪善卿叙谈着,关于双宝和双玉,关于朱淑人和双玉,她是洞察世情的,却又并不和他们一般计较,反而尽量随了个人的意。我看着看着,会问自己,刘嘉玲是在演戏吗?还是她本是戏中之人。

至于黄翠凤,我只想说她算得个厉害较色,所以在这公寓里,最后还数她有个算得圆满的结局。可是,终究是凭不怎么光彩的伎俩得来的。

张蕙贞就不屑说了,她原本是像后来居上的,可是终归没有那个实力,在这麻一样乱的场合里趟出一条路来。也罢,这才是长三公寓里大多数女子的真实生活写照吧!

人的本性很多时候是掩藏起来的,尤其是当人们都矜持地将自己包裹在光线华美的服饰,觥筹交错的场面之间,那些令人迷醉的时光只是过场,如同屏幕上一个长镜头,即使再勉力地拖延终是要换过的。而打扮得光鲜的角们只是做给观众看的,容不得一个人静下心来,细细地思量。

生活呢,是琐碎的,唯其琐碎,才让人们感觉真实,感觉迷惘,为着感觉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而格外。镜头就这样从艳黄|色的烟雨弄堂拉开序幕,最终又在看似的歌舞升平中缓缓收场。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末路狂花影评


末路狂花影评(一)

没想到已成为“病猫”的米高梅公司还能推出这样一部精彩的电影。这种题材本可拍得雄壮阳刚,但是米高梅别出心裁,将主角换为女性,因此就像看起来就像一个练习舞蹈的男子,阳刚与阴柔并存,欣赏起来别有风味。这是不是也可以看作米高梅自身的某种写照?

开头的音乐先声夺人,直接让人想起《德州巴黎》,画面同样是属于德州的旷野和蓝天,于是猜想这应该也是一部公路电影。果然,简单的交待完两个女主角的生活状态,她们就开始上路了。塞尔玛是一家餐馆的侍者,而路易丝是一个家庭主妇,可以看出她的丈夫是经常欺负她的那种大男子主义者。两人约定后,带上行李驾车出发了。她们的理由很简单,只是为了放松一下,暂时寻求一些新鲜不同的生活,没想到这一去就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先是在一个酒吧,一个男子试图强暴路易丝,塞尔玛开枪将他射杀。两人开始驾车逃亡。在途中遇到了一个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西部牛仔,这个男人骗色骗财,一夜风流之后,将她们的钱财席卷而去。无奈之下,她们又抢劫了一个商店。警方已经开始对她们进行抓捕。后来在路上又遇到一个变态的卡车司机,试图对二人不轨,于是她们开枪将他的卡车掀翻。最后警方出动大量警车和直升飞机把她们围住,塞尔玛和路易丝开车冲下了大峡谷。

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一部非常强烈的女性主义电影,表现了在男权重压之下的两个女人近乎绝望的反抗。首先公路电影将主角选为两个女性,已经与众不同,而且又是犯罪的题材,这样潇洒的女性犯罪者似乎比较少见。这部电影出现三年后,大名鼎鼎的奥利弗?斯通拍摄了大名鼎鼎的《天生杀人狂》,故事与此类似,不过更加疯狂,不知道斯通是否从这部电影中得到过灵感。然而两部电影的表现重点不同,《天生杀人狂》可以看作是对于社会秩序和人类文明的嘲讽和挑衅,而《末路狂花》更多凸显的是清晰的女性主义意识。男人们所做的一切——肆意地喝酒、抽烟,男人们常用的权力和力量的象征——手枪,此刻都成了女人们的事情和玩物。而这一切,又是出于对于男性主宰的社会的反抗。

看看男人们在这部电影中干了些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第一个:路易丝的丈夫,整天对妻子恶言相向,但是又不能使她幸福,因此造成了路易丝的出走;第二个:酒吧男人,试图引诱和强暴路易丝,但是被塞尔玛射杀,使两人不得不进入逃亡生涯;第三个: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牛仔,本来就是违反假释规则的抢劫犯,玩弄了路易丝之后,又偷走了她们的钱,因此二人如果继续逃亡,不得不进行一次抢劫;第四个:卡车司机,途中的三次相遇他都对塞尔玛和路易丝说着不堪入耳的猥亵话语,后来试图引诱二人时,没想到反被她们狠狠教训了一番。其实还有另外三个男人:塞尔玛的男友(这倒是一个绝种好男人,在塞尔玛危难之时不离不弃,帮助之余还要向她求婚)、被二人制服的州警(他是一个男权统治的维护者)、调查员哈尔(他和塞尔玛多年前被强暴的事件有关,如果猜得没错的话,正是他干的,因此在这个案件中,他力图挽救二人,但无能为力)。列了这样一长串名单,除了塞尔玛的男友,看看每个男人都是什么货色,因此说这部电影是“七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也未尝不可。

当两个人从州警那里逃脱之后,开始了真正的自由之旅,如果说此前的所作所为是无意识行为的话,那么此后她们明显是出于对男性社会的反抗。其实前面的自发行为也可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比如她们的出走是对男性压制生活的不满,她们杀人后不去报警是出于对男性权力的不信任(塞尔玛不同意报警是因为多年前那次事件对她的伤害)。影片的后半部分,路易丝在车上对塞尔玛说道:“我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因此在最后她才做出了“向前开”的选择。

塞尔玛和路易丝两人也有所不同,其中,路易丝的转变更可窥见本片的主题。起初路易丝是一个逆来顺受者的形象,处处害怕惹丈夫生气和不满,刚出行时,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因此对不顾塞尔玛的劝告,对男人简直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在接受了两次教训之后,她反而成为了一个主动行动者的形象:是她一个人抢劫了商店,得到了继续逃亡的钱;是她制服了那个州警,解除了暂时的危险;是她在最后关头做出了死亡的选择,这些使塞尔玛感到惊愕之余,顺其自然地跟着她行动。

影片的镜头运用有两处很精彩的地方。一处是当路易丝一个人下车去抢劫商店时,镜头从汽车的左前方慢慢移向了车中呆坐着的塞尔玛。这是一个“会呼吸的镜头”,它就像一只充满温情的手,轻轻地去抚慰那个落寞绝望的女人。另一处就是直升飞机俯冲向两人飞驰的汽车时,有点类似于希区柯克《西北偏北》中那个著名的镜头,飞机冲向格里高利?派克,强权对于个体压制的寓意不言自明。

此外,该片的配乐也非常成功。当路易斯和塞尔玛在公路上驱车飞驰时,音乐充满了“公路式”的旷野忧伤;有时又是非常强劲的摇滚音乐,表达了二人心中自由的狂喜。最后一段追逐戏,音乐充满了悲壮感,预示了她们的反抗最终只能是一场悲剧。两人开车冲向峡谷之后,镜头定格在空中,影片嘎然而止,此时忧伤的音乐和呜咽的人声,配以她们刚刚出发时美丽而开心的画面,恍若隔世。

末路狂花影评(二)

1991年,我还没出生,就已经有这样伟大的导演协同如此伟大的演员,运用了如此伟大的音乐和摄影,讲述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故事,不禁叹服!

电影看多了有一点不好——容易变得“迟钝”,很难像以前那样看完一部好作品后会感动许久,久久不能平复进而思索人生。现在要想获得这份感动真可谓难上加难,除了作品本身的好坏程度,还要看其表达的主题能否打动我。凑巧运气好,《末路狂花》正是这样一部影片本身和主题都打动我的好片子。

心血来潮看这部电影,没有像之前那样先搜电影简介,没想到惊喜已经在等着我了。Louis,伴随着潇洒的音乐出场,忙忙碌碌却不忘和顾客玩笑两句,家中有一个可以“吻遍她走过的路”的深爱她的男友,好一个潇洒的女子!Thelma,美丽却备受压抑的少妇,被“变态”丈夫折磨地几乎丧失了女性的主动权,完全沦为家庭的牺牲品。这样性格迥异的两个女人,出发前两人带着围巾、墨镜,如名媛淑女一般,还不忘自拍留下美好的回忆,她们当然不知道即将踏上的是一场生死之旅。

影片节奏如此之快,刚进行到20分钟的时候导演就迫不及待地让两位女主走出了最关键的一部——杀人!而此时影片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对渣男死前与Louis对话的详细描述让观众明白,与其说是Louis开枪是因为渣男差点强奸了自己的好友,不如说是因为他骨子里对女性的不尊重和死不悔改,这彻底激怒了Louis。相比之前对Thelma在家所受的束缚与压抑的描述,隐晦表达了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导演此时将其所要支持的女权主义搬上了台面,更是狠狠地唾弃了男权社会的野蛮粗暴。影片进行到这里,除了主题开始明显之外,同样为人称道的是Thelma的演技。她由开始在家里的懦弱犹豫,进而到路上的轻快愉悦,及至杀人之后的深深的震惊与迷茫,心路历程似乎写在脸上化在行动中,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变游刃有余,演技着实好!

这还只是开始,或者说都不算真正的开始。因为在AD偷走两人所有的钱之前,与Louis决心亡命天涯不同,Thelma还深陷迷茫之中,甚至都可能因与AD的云雨之欢而忘却了她是个亡命之徒,或许此时的她还是如事情刚发生时一般,想着报警呢!然而人生无常,她没有想到自己会再次被男人伤害,在她还沉浸在终于享受到闺房之乐的巨大快乐中时,那个给她快乐的人却将她们所有的钱一偷而空。这是压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助其重生)Thelma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被男人伤透了!于是她淡定地用前一晚学到的方式娴熟地持枪抢劫超市,现学现卖地颇为成功,两个女人也自此走上了不归路。

她们在高速上无数次超速,抢了警察的抢还把警察所在后备箱里,把恶心司机的油罐车打爆掉,故事发展到这里,两位女主算是“无药可救”了。但是洞察世事的警长还在试图劝她们自首,还竭力劝阻自己的同事鲁莽行事,因为他明白这个男权社会对女性有多么不公平,他知道这两个女人受到的不公平和屈辱。然而这又如何呢?Thelma说她曾经很想旅游却没有机会,如今她们开车行驶在世界上最美的公路上。Louis忍痛放弃了相爱的男友——一个闭上眼能记得她眼睛颜色的男人,重新想起屈辱的往事,又奔走在逃亡路上,其实她一直都是自由的。

还记得两人站在沙漠日出壮观的景色中沉默不语,背影很单薄,却很倔强,或许就在此刻,她们的“不归路”才真正开始。但每个人人生不同,经历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或许在我们看来的死亡之路,在两人看来却是重生之路。一如Thelama所说:“我从未感到如此清醒,一切都不一样了,亦感受到有一些可以期望的事情。”这不是重生是什么?在我看来,这就是本片的女权主义宣言。不激昂崇高,却那么真实感人。作为女人,清醒地活在男权社会中并为保护自己的权力而奋力挣扎,她们是最勇敢的!

激情与梦想往往被惭愧的现实浇熄,两个勇敢女人的战斗也即将终结。当像“一支部队”一样的警察将她们团团围住,两人选择了飞跃!对,不是投降、不是无谓地反抗,而是紧紧相拥、亲吻对方、手牵着手,将油门踩到最大,车子一跃而出。绿色的敞篷车在峡谷土黄色的背景中划出一道靓丽的弧线,镜头静止在这一刻,象征着两人的抗争与勇敢的灵魂永不坠落!伴随着老鹰乐队的《part of you,part of me》,导演带领我们回顾两人旅程开始的样子,两人带着围巾、墨镜,如名媛淑女一般。最初的样子很美好,笑得很开心,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最后两人灰头土脸地,却是最美丽的,因为笑容里有自由和勇敢的精神。

传说中雷爷导演的这部《末路狂花》为公路电影开启了新的方向,首次将两位女性角色作为主演搬上了公路电影的大屏幕,一改往日好莱坞公路电影中男性至上的惯例,开创了女性主义公路电影的先例,同时启发了后来很多优秀的公路电影。感谢雷爷,向两位女骑士致敬!为她们的拼尽一切的勇敢、为她们运筹帷幄的机智,为她们至死不渝的友谊,干杯!

最后还是想强调雷爷的导演功力和两位女主的演技。雷爷将这样一个容易讲乱又容易陷入窠臼的故事刻画地恰到好处,故事发展线索明确,两位主演的台词也画龙点睛,总是在适当的时候让观众清楚故事的发展与走向,真心佩服。没想到雷爷这样一个“大老粗”讲起故事来还能这么细致!说说Thelma最后决定不顾一切冲下悬崖的那一幕,明明在笑,却是那样地苦涩。或许她在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发生的一切,回想这个男权主义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将她们推向“深渊”。

末路狂花影评(三)

《末路狂花》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

在此之前,公路电影一直是男性的天下,至少主角全是男性,而在此之后,公路电影的主角发生了激变,由这部电影的两位女性,发展成了各种各样的组合,同性恋,男女杀手搭配,异装癖,还有暴力女杀手等,极大地丰富了公路电影的类型。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如此极端地反映女权主义的电影,或者女权主义的真正第一次巅峰的到来正是此片的上映。在此之后,女权主义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佳片不断涌现,暴力程度也不断升级,最著名的要数法国那部惊世骇俗的《操我》和查理兹塞隆荣膺影后的《女魔头》了。

Thelma和Louise,前者原是温顺的家庭主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个家门还要向丈夫请示,每日煮饭烧水,伺候老公,是个比中国古代闺房中的女人们还要端庄矜持的女人;而后者,原是一个普通的饭店女服务员,作风稍显豪迈,十足的性情女子。然而,在两个人一次短短的旅途之后,她们再也没有回头,没有回到曾经的生活,也没有做回曾经的自己,只是义无反顾地冲向了自己心灵的自由之地。

在这样一个持续了几千年的男权主义社会,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某种层面上,因为女性在自然界的特殊作用,男性不得不尊重女性,而另一方面,女性在力量上的弱势又很自然地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片中Thelma对自己并不爱的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自己连真正的性高潮都未曾体验过,而后来又不幸遇上直接导致她们命运该表的强奸犯,直到后来遇上布拉德·皮特扮演的骗子,她内心深处的自我觉醒的炸弹才终于爆发。很有趣的是,她的伙伴Louise,尽管之前是个比Thelma要刚强得多,也要更有主见的女人,可在男友Jim深情告白之后却变得如同以前的Thelma一样脆弱的女人。男人对女人的甜言蜜语永远是女性自我觉醒的迷魂剂,同时也是调解这个两性地位失衡的社会的一剂良药。无奈,天底下有太多如同那位死有余辜的强奸犯的男人,有太多不尊重女性,甚至视女性为玩物的所谓大男子主义者。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前行,若是男性本身不够自省的话,诸如此类的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影片中出现了很鲜明的对立的三大阵营,男权阵营和女权阵营以及中间派。女性阵营的代表就是两位主人公,通过短短几天的旅途实现了自己心灵上的自由,不再被男性和这个男权社会所羁绊的自由,还有全片中几乎是唯一对他们同情的酒吧女招待。男性阵营则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男性角色,下流的卡车司机,肮脏的强奸犯,Thelma龌龊的老公,和一帮追捕她们的警察。而中间派则以同情她们的警官哈尔和对Louise一往情深的Jim为代表。这三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以至于两位主人公只能在与男权阵营的对峙中,在中间派的扼腕叹息中选择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而最后,导演也把唯一的希望留给了向前奔跑着的警官哈尔,即少数中间派的人,也只有他们,能成为改变如今失衡社会的最后希望。

这是一条不归路,这是一条自由心灵的路,她们摆脱掉世俗的羁绊,她们像男人一样地为所欲为,尽管最后的结局令人叹息,尽管最后的一幕让人眼眶湿润,可是我们又不能否认,如此的一跃也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喝彩。

女权主义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东方,尤其如此。多年前的陈冲女士因为有了国外裸露镜头便遭举国批判,以至二十多年过去了仍有很多人并不知晓她是如此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如今章子怡小姐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诈捐”事件也被大众全然抛弃了她作为国际影星为中国电影和文化的发扬所做出的贡献,上述种种换做男性绝对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口诛笔伐。倘若近百年前的阮玲玉是男权社会牺牲的代表,那么近百年后的所谓现代文明社会,我们还需要多少的不公和惨案,才能让这个社会清醒的意识到女性的存在与独立。

芙蓉姐姐的横空出世也许是女权主义在中国抬头的第一次巅峰的到来,其后的凤姐也是声势浩大,尽管这样的女权显得有些另类,但却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响应。在男性日益伪娘化的今天,或许女性才是这个社会的未来?又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迎来久违了的女权社会。

黑色大丽花影评


黑色大丽花影评(一)

这部电影看的时间有些零散,分了几天才看完。这是一部典型的黑色+悬疑的影片,看完之后,让我联想到很多其他的电影。比如在用男主角毕的独白作为过度时间和解释悬念上,低沉平静又透着些空虚的声音,让我想到了《老无所依》;从主题和风格上来看,对于“有钱人能操控一切为所欲为”和诸多充满阴影的画面与灰色调的摄影,则明显的有《唐人街》的风格;而从故事构建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付诸了很多心思来填充整个悬疑故事的细节和厚度,在故事的结尾,观众会发现原来之前出现过的镜头都是有其意义所在,这样的设计,或者任何一部悬疑片,似乎都无法摆脱那位登峰造极的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然而《黑色大丽花》其间因为又加入了美女和男侦探的爱情,因此更让人想起《西北偏北》这部影片。

虽然把一部影片这样肢解开来似乎是一种干瘪和无聊的事情,但是从上述的这些相似之处,也不难看出,《黑色大丽花》既是一部内容丰富、悬念迭起的“厚”影片,同时也难以避免的成为一部主题和风格粘合度不够高的、无法成为经典的影片。

黑色与悬疑本来是天生合拍的风格和类型,几乎所有的黑色影片中都有悬疑的助力推动故事发展;而悬疑片也因为其内容(如凶杀、侦探的故事)无法摆脱黑色的阴影。但是大多导演都会比较明智的将二者划分出主次,如希区柯克就比较偏重悬疑,他的影片中对于事件发展会花很多心思来构建悬念和布置细节,而这些凶杀或者阴谋事件本身就带有浓郁黑色风格,因此希区柯克则将其故事中的爱情或者其他感情戏份构建的相对真诚和圆满。

而在这部影片中,前半部分虽然伴随的是主角毕低沉的旁白,但是表现的内容却是两男一女这三人融洽和充满温馨幸福的生活。在出现主要事件黑牡丹案件之后,无论是在这部影片中备受推崇的斯嘉丽还是主角毕,则似乎一头扎进了紧张黑色阴谋中无法自拔。这样的布局似乎显得有些让观众难以接受。试想,在观看了长达近两个小时的案件侦破后,你还能想到在观看二人拳击比赛时,斯嘉丽那副优雅和充满魅力的身影吗?

对于悬疑片来说,把观众引入剧情的确是一件成功事情,但一部好的影片必须做到紧张而不疲惫;依靠细节层层剥开悬念,但却不能贬低观众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最后就是不能在观看完之后,回想起影片,觉得情节脱节。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黑色大丽花》就显得有些修养不够了。关于黑牡丹的案件,其实编剧和导演都设置的很好,是一个有厚度有深度的故事。它之所以显得有些零碎和疲惫,则源于悬念的关键点设置的太多,并且太过零碎。试想那些经典的悬疑片,如《马尔他之鹰》或者《西北偏北》中,悬念的情节点都高度的集中在一个代表物上。而《黑色大丽花》则出现了波登的名字、画像、半疯癫的富豪妻子……观众不是真的侦探,在一部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必须有一个可以承受高度注意力的物体来成为这个影片的线索。而导演也不能为了使影片显得此起彼伏,就用起增加线索和叠加故事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影片显得散乱。

总的来说,《黑色大丽花》成功的营造了一种黑色风格,并且在悬念上做到了跌宕起伏和自圆其说。但是它的缺点则在于开头的设置没有将黑色贯彻始终,而悬念也因为符号的过多而显的多少有些杂乱了。

黑色大丽花影评(二)

出场的时候,火先生就从楼上摔了下来,我们故事的讲述者自然以为鲍比找来了帮手将火先生暗算,但结尾处我们知道,其实杀死火先生的是大丽花案中的乔治。

到现在为止,三个案子很明鲜地摆在了一起,即纳什案,鲍比银行案,还有黑色大丽花案件,前两个案件与黑色大丽花案形成了单线联系,三个案子间暂时还没有达成两两相嵌的样子。所以我们要看的是前两个案子与最后一个案子的关系所在。

前面已经说过了,纳什案发生的时候,黑色大丽花死去,而在后面,侦破纳什案实际上是制约了冰火两位先生对黑色案的侦破工作,这是从客观角度来说的,职责与时间问题。而事实上纳什也是一个变态,电影中已经叙述了,对于这样的人,火先生这位嫉恶如仇的侦探竟然轻易放过,仅仅是一个妹妹的丧生是否能够解释呢?但我们的冰先生就这样忽略了,误以为火先生心中有个难舍的情结。

而鲍比的案子显然比纳什一案更为深入地解析了火先生的心理动机,虽然鲍比出场便死去了,但事实上却从以往的恩怨中得出了火先生的为人,一个嗜钱如命的家伙,当然,这也为冰先生与赫嘉丽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更重要的是,鲍比一案为火先生的死划上了一个终结的符号,即将乔治归结为鲍比请来的帮手。这样一来,黑色大丽花一案则渗入到了鲍比一案中,可以说,其实鲍比案与大丽花一案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更大的一条线索,即纳什案为什么会失手,原来在纳什案的现场,火先生以救冰先生为借口竟然众目睽睽之下杀死了鲍比案中的知情者,于是,本以为毫无关系的纳比案与鲍比案之间也产生了联系,即推翻了前面所说的没有形成两两相嵌的局面。

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出,三件案子实际上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就如同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每两者之间建构起了连线便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平面。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几条连线的建立者恰恰是火先生。至此,我们可以理解小说中的开篇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冰先生与火先生的关系,因为冰先生是故事讲述者,即观众或说读者所能一眼便看到的线索人物,而火先生则是整个故事中的暗藏的线索人物,他的贪婪他的狡滑将这三个案件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这么一个三角型的案件连环。但笔者还是认为开篇虽然重要,但在电影中的笔墨的确有些过多,这种明暗两条线索人物的交代有些复杂了。

当然,对于整部影片来说,三个案件所用的笔墨肯定会不同的,纳什案与鲍比案除了两场重头戏以外,其它的几乎都是过场,而主要讲述的是大丽花一案。但三个案件之间的联系却交代得十分清楚,我想,如果在没有看过原著的情况下,观众若能将电影中这种联系看得十分清楚,就应该说导演已经是很成功了。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认为这部小说或电影都好,最令人感到诡异悬疑的就是这种联系的存在,否则单拎出任何一个案件都显得很平常,当然大丽花中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情及变态心理是另当别论的。

所以,此部影片的看点于笔者认为就是火先生这条暗线,看明白了这个人,三个案件以及三个案件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言而喻了,而这也就是这个故事中最精髓的所在。由于篇幅的原因,导演丢掉或改动了一些细节,但原著中的结构却没有一点动弹,可以说也算是忠于原著了。

黑色大丽花影评(三)

黑色大丽花是影片的灵魂,这个乍现在黑白光影中的女子与她分离的肉身都承载着一种梦想幻灭的撕裂。她的飞行员男友和她的刻意献媚以及她天生的美丽都倒映出潮流中的只身向上的危险和微妙,世界本就不是单纯的黑与白,甚至连灰色都不是。因为,在荣华富贵的方向,我们可能看到的只是那用金钱堆积的安全与成就。可是,我们最初的幻梦是为了得到人世间一直在描述的性灵的曼妙和缩短自身和这种曼妙的距离。

大丽花的故事在《黑色大丽花》中就是一个完美的点题。冰先生带血的门牙不是白白掉落的,他的获取方式相当老练,而对于他的年龄来说,这种行动力并不能代表他的城府,而更在于他和大丽花一般,一直在享受着贫穷和年轻。冰先生获取了自己眼中的价值,而大丽花却在另一种极端中死亡。所以,命运和死亡还有期盼的物质和自身的精神都在潮流中作为朵朵浪花而飞逝。影片中如原著的黑色味道相同,个体只是背景中的点缀,而更大的味道是时代所赋予个体更大的特征,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

影片开篇,快速剪切的拳击赛一幕中就老练的交待了影片的特质。而后,在一个长镜头延伸中大丽花的另类出场,镜头的这边是发现现场的恐慌,镜头那边就是人物的残酷,暗暗的交待了命运的无助。影片高潮之处是如假包换的西区柯克风格照搬照用的楼梯刺杀,就是这个时刻对比凶手的手段和亡者的脆弱,影片对于贫富和人性之间的何等差异就明之又明。这三段最值得夸奖的戏份是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极度显现,布莱恩·德·帕尔玛很擅长在紧张局促中交待更深刻的剧情伏笔,往往可以在华丽刺激中让人若有所思。我私下以为,这三幕戏不仅强化了导演特有的风格,也专注的交待了影片的内涵。

《黑色大丽花》作为一部成功的黑色侦探小说而铺陈的悬疑感是影片惊悚风格之外的惊喜。这种美式黑色小说几乎一致的都是在无形中交待隐含的悬念,许多看似不精心的提示其实就是真相的显现,如现在流行的典型硬派小说《八百万种死法》。所以,当再次看到这种类型电影的时候一些稍有异样不合逻辑的场面肯定就是结尾处令人振奋的精彩之处。可是,在《黑色大丽花》与其他同类电影不同就在于,影片是大量交待了时代特征和刻意营造时代感的,这更逼真的衬托了影片的黑色内涵。当时的流行巨星,当时的地震,当时的战争结束论,当时好莱坞商业运作,这些逼真营造的怀旧品味给这个惊悚电影无形中注入了人文的味道,也给影片凭添了许多情绪,使影片对贫富之差的批判和人性恶欲的揭露起到了很大的润滑作用。

在错综复杂的剧情中,每个人物的身世背景和内心争斗多有被时代纵容的感受,这种个体无助无辜的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黑色味道,而这种味道在导演所擅长形式化风格中展现得的确刺目惊人。可惜遗憾的是。导演几乎所有作品都存在的对人物性格深度提炼不足的毛病还是在影片中出现。除去形式化表现的黑色大丽花的惊艳之外,影片人物的个性还是埋藏在意叙事为本的影片段落中。在很多大段大段的对白中,乔什哈奈特和斯嘉丽约翰森以及希拉里斯旺克都在奔波于叙事的环境而忘记了挖掘人物更深层次的内心表现。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导演无法将人物和剧情合而为一的永恒问题。可惜,可以看出导演这一次对影片看中的不仅仅是凶杀和阴谋,而是要还原一段历史,要立体化的深度的解析人性的悲哀。然而,依旧形式化的处理手法虽然使影片看起来有些深意,但终究还是走在自己的老路上。也许,这真是导演永远的痛了。

看完《黑色大丽花》,竟然想起了《黄金甲》,两者几乎属于同等语境的作品。奢华的再现历史,阴暗的人性挣扎,复杂的悬疑,惊悚的动作,甚至都有形式化风格的弊病。但是,老谋子是永远需要向布莱恩德帕尔玛导演学习的。因为,德帕尔玛的形式化影像已经可能让人找到平衡点,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感动,自成一派。而张艺谋作品,只能带来伪人性的张扬和商业化的模仿。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一)

喜欢钢琴的儒雅与高贵,喜欢琴音或者精致或者激昂的感动你心底的每一寸角落。我从来不会自诩自己有多么高贵有多么艺术,但是但凡听了1900动情的曲调和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后,我都不会有丝毫的掩饰:我爱上了这种氛围,虽然不是那么疯狂,那么强烈,却如沁人心脾的芬芳一样挥之不去。在某天不经意的一个瞬间,突然想起。

1900是一个人。或者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在1900年出生,被而父母抛弃在船上但却拥有惊人音乐天赋的天才。好心的船员收养了他,教他读书,教他写字,教他任何他好奇的东西。童心未泯的他很快就对自己的“父亲”告诉自己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因为他可爱的黑人爸爸经常会告诉他与报纸上不符的知识。有一天小家伙闪烁着自己纯洁的双眸问了一个任何孤独的小孩迟早都会想知道的问题:“妈妈,是什么呢?”我的心头因为这句话而微微一颤,我看着画面,看着他父亲的眼神,我不知道他要怎样才能完美自己善意的谎言,怎样来保护1900小小的心灵,“知道吗,妈妈是马,是赛场上跑的最快的马!”听了爸爸的话,1900煞有介事似懂非懂的重复了一遍,然后开怀的笑了,笑声中满是天真的味道。我的心暖暖的宽慰了,我突然想起了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一句话:儿童是人类的父亲,他将人的天真性灵举的太阳一般高。1900从一开始就生活在海上,那个虽然封闭却永远没有欺骗和虚伪的世界里,他永远都是天真的,没有一丝的瑕疵,一直到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从来没想过一脸痞子气,在昆汀的调教下不是演卧底就是强盗的TIMROTH竟然也会深情的落落大方,那绅士般的举止言谈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当长大成人的1900坐在钢琴前,用纤细的双手轻轻滑过琴键的时候;随着海潮的汹涌,随着钢琴的滑轮和悠扬的曲调在大厅里浮动起舞的时候;当他满面陶醉的在下等船舱里,为那些穷苦的人们带去自己的音乐的时候,我的心好像也在其中上下起伏,随着船舱里的调调。随着人们脸上的欣喜,随着外面海潮声。

有的人说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欢的音乐中,伴他左右的是对他没有半点私心的朋友们,不用去担心纷繁与拥扰。可是,只是这样吗?每次停船靠岸时他独自向岸上远处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还有他偷偷的拨通陌生人的电话时那紧张和期待的语调:“你好,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们能聊聊吗?”尤其是当他听那个路过的流浪人告诉他自己的经历,他愈发的想去体验:站在岸上,听海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奇妙的感觉呢?我不是1900,但我分明可以抓住他心里最细腻的孤独和向往—-他渴望踏上陆地,那个他从没体验过的从没经历过的世界,这让他躁动不安,但又让他莫名的冲动,像我们在孩提时期待生日早日到来一样。

可当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站在下舱梯中间的1900,面对面前陌生的城市。凝视了良久,最终却又回到了船上。我当时并不明白他到底在想着什么,但当结尾时,1900含着泪告诉老友“:在船上,我拥有钢琴,我可以在它的88个琴键上奏出我所喜欢的无限的音乐,在这里,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可当我看着面前那个陌生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恐惧,那是一个无限的钢琴,没有限制,你行走其中,永远都不会知道你要去弹奏什么。在这样的世界,我要怎么去生活呢?”一切疑问像烟云一样散失在他依然纯洁的眼神当中,当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那样去生活,当我们把持着自己的方向拥有着自己的目标向远方的地平线风雨兼程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如果失去了习惯,失去了方向抑或是坚强的信仰,那么面前的远方,是否也是灰暗如是,散发的恐惧是否也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呢?这样一个超然物外的钢琴师始终没有迈出那跨越的一步,即使岸上有令他谱出无比华美乐曲令他砰然心动的女孩,即使踏上岸能使他听到向往已久的另一种海的声音,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停留,即使这个决定的砝码,是他的生命。

不能说这是一种愚昧,没有脱离生活的你我都无法去揣测1900那颗孤独的心。只是,在他娓娓诉说的琴声最后响起时,那双手在凭空轻轻滑动。只是,1900抬头看看天空时那异常平静的眼神,早就让旧船爆炸时的震耳欲聋,湮没的无影无踪。

海上钢琴师影评(二)

故事是从这艘船上讲起,也是在这里结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好心人的收养好像也不能改变他在这个世界里的孤儿角色。

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勤奋,他对音符的掌控令人难忘。从一个小角色到一位大人物,不应该用幸运来理解,因为他只是一直在这艘蒸汽船上,独自一个人去领悟这生活的真谛,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地方,一路走来。

钢琴,大海,无暇的蓝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脚下,远离了城市带来的喧嚣,让他轻松自如的生活着,也难怪给他带来了无限的音乐灵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这是他最后的独白,他离不开自己的世界,也不敢去走进另一个未知世界,带着对未知的恐惧选择了离开,离开也是他的一种选择。那些无法看到的东西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恐惧吗?世界的尽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陌生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但对他来说却是一张驶进另一个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会有迷路,只需记住八十八个琴键就行,就那么简单,没有太过于复杂的方向,纯真而又充满灵性的世界。

“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每当看到这些,我的思想就会停滞一会,想象一下我理解的这种“尽头”到底在哪里?遗憾每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能帮我解脱心中已久的困惑,对啊!这种尽头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每天都重复的做着相似的事情,而我们的尽头在哪里呢?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上帝的钢琴,他说的上帝是在哪里呢?不能弹奏的音乐,不能驾驭的生活,是因为自己从未下船,还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太过于自我。

每天奔波于生活的我们又能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或者自始至终我们从没考虑这些,因为我们的每一步都有一个相似的脚印在眼前等着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就像做一道自己喜欢的饭菜去品尝,没有多么复杂,简简单单。只不过我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纳和融入让我们变成了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人,或许这就是我们不同于1900的故事。他从未走进,而我们也从未走出。他选择了离去,因为他不能活在一个无从选择的世界,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

海上钢琴师影评(三)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海上钢琴师》。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择。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只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后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知道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可以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现在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己的音乐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其实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后,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还有的就是影片最后的结局—1900和麦克斯的谈话!我喜欢这个情节的原因不是因为1900怎样选择他的生活,怎样选择他的死!相反我很不赞同他不下船的解释!因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对生活不积极的看法!但是最后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才真正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是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己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会为自己喜欢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1900如果下船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简单说1900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不简单啊!

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达到共鸣。

我们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想划定自己安全的范围,都想过自己所谓的“生活”。但是,那真的是我们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吗,会不会因为太贪心而不快乐。1900把自己的生活缩小到钢琴这头到那头的距离,又放大到88颗琴键上能够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组合的矩阵里,他用自己的尺度取舍,懂得人生的自由是无限的,而自己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于是他总是快乐的,嘴角微微上翘,于是他总是思索的,观察着人们眉梢眼角一丝细纹的变换,于是他是注定不能留给这个世界任何痕迹的,过于纯净的生命是没有抵抗力的。他说,至少我可以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语气是心甘情愿的放弃。

海上钢琴师影评1000字


《海上钢琴师》影评:普通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金典片没的说!

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之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海上钢琴师》普通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金典片没的说!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也是个问题。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老师说,你是否想过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我并不理解。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么会是不同星球的物种。
直到后来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曾经是ET。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曾经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但是后来,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九不离十。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海上钢琴师》普通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金典片没的说!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来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他们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海上钢琴师》影评600字


《海上钢琴师》影评

李磊

一位穷困潦倒多愁善感的小号手,对琴行老板讲述他在海上邮轮乐队经历的传奇故事,天才钢琴演奏家1900,一位豪华邮轮弗吉尼亚号头等舱钢琴上的弃婴/孤儿,出生、成长和殉葬于海上的短暂人生。

黑人锅炉工养父意外离世,八岁的1900,从小就喜欢看图识字自学成才,他在船上听到、看到和摸到钢琴以后无师自通如鱼得水,得以在船上继续生活。在海上往返航行中长大成人的1900,没事偷摸到电话室拨打长途电话随遇随聊甚至有点喜欢挨骂的感觉,这似乎成为1900,唯一乐意与外界接触的娱乐方式。

他在船上的天才演奏,感染了无数上等仓/下等仓的旅客,直至招来爵士乐鼻祖级的钢琴演奏家前来挑战和决斗,1900出神入化的演奏大获全胜,并令音乐对决现场的所有人折服,天才钢琴演奏家1900,名不虚传。

1900在船上唯一的情感遭遇,就是一位让他心动并偷吻的少女,但是很不幸,互相之间却以遗憾的方式结束错过,此后,1900在船上曾经有过一次庄严肃穆的告别仪式,离开轮船到岸上自由生活,但是,距离岸边近在咫尺的下船途中,1900却临时改变了上岸的主意,忽然转身回到了船上,令船上所有熟人大惑不解。

二战爆发,游轮变成了医疗船,1900在船上,给战争中的伤病员弹钢琴,直至战争结束,轮船即将退役爆破淘汰时,小号手不干了,死活也要找到1900,最后用琴行老板在一台破钢琴中发现的,1900送女孩未果掰碎并扔掉的唯一一张灌录的唱盘,在即将爆破的轮船上用留声机播放,1900出现了,老友相见恨晚,但是,出生在游轮上长大成人的1900,却铁了心,与弗吉尼亚号共存亡,最后,小号手眼瞅着轮船爆炸沉海,永远告别了,1900。

一部独具匠心的艺术电影,一反常态的生命境界,打破了习非成是的人生格局。导演托纳托雷时空三部曲的凄美主题艺术风格。此片直戳真善美的情感底线,看罢轮船弃儿音乐天才1900的故事,诗意盎然,欲罢不能。

浩瀚的电影艺术海洋,世界一流的电影艺术作品数不胜数,托纳托雷导演的艺术电影代表作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引用2011年,我写的一则微博短评:导演托纳托雷再次制造了诗歌电影事件,忧郁的蓝调音乐与男主角1900的悲惨命运结合,仿佛海上的世界与人类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时空矛盾,诗画语言自始至终成为这部艺术电影的色调镜头,游轮上遗弃的白人婴儿与黑人锅炉工的鲜明对比,完全可以使人忘记基督耶稣在圣经里面的任何表情。人生的酸楚原来可以在煤堆中掩埋,在炉火中焚烧。

观后感《海上花影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海上阅兵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