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刘少奇传记有感2000字

读刘少奇传记有感2000字

美丽的迷路——读刘群峰《品读毕节》有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美丽的迷路——读刘群峰《品读毕节》有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美丽的迷路——读刘群峰《品读毕节》有感

蒋 巍

他是一块黑石头。他读书、成长的地方就叫黑石头,因此这是天意,想白是妄想。他其实比石头和土地还黑,而且被山风吹打得比较粗砺,在夜里找他比找我困难得多。他细瘦,个子很高,背稍躬,衣服随风飘荡显得很宽松,秋天竖在田坝上,鸟们肯定不敢来。他经常一根接一根吸烟,云雾缭绕中那高高的个子有了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当乡村教师的爸妈给他取名“群峰”,大概就是奔这个意思来的。他长着一对很浓的长寿眉,不过参差不齐,总有几根很嚣张地冒出来。茶叙时他说话不多,显得比我深沉且文化,不过偶尔会整出一段“黑色幽默”,没等别人有反应呢,他先抖擞着肩膀不可控地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

我与刘群峰相识,是因为写文朝荣。文朝荣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的彝族老支书,生前忍饥挨饿,率领乡亲们改造荒山秃岭,种下几十个山头的林海,当是泽被后人,功德无量。老人家2014年2月去世,贵州省委宣传部通过中国作协找到我,期望写一篇报告文学发在《人民日报》上。恰好我有另一项写作任务要去贵州,两件事一块办了,于是打点行装奔赴海雀,时任毕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刘群峰做我的向导。上山的时候是同行,下山时就成朋友了,等我的文章《海雀一棵树》发表出来,他发一条短信表示赞赏,一对老铁了。不过群峰做人很低调,很少说自己,闲聊中得知他年轻时当过记者,办过报,做事做文都很勤奋,后来当了老总。期间培养了很多青年。后来一些人成才了,因此很感谢他。我们的经历很相似,但他似乎从未谈起文学,更没说过他也写,因此我就把他当纯正的宣传干部了:所有的时间、才华都献给了公文和党,自己所剩不多了。

全国各省区当中,我跑得最多的就是贵州。为写作以共青团贵州省委“春晖行动”为主题的纪实文学《灵魂的温度》,为写作顽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让石头开花的村庄》,为写作在大山深处支教多年的江苏大学生《奇人奇事陈晓明》,为写作首钢与贵钢组成“命运共同体”的《咱们工人——首钢九十年》,为写作全国包括贵州在内的人民警察奋斗牺牲的《国之盾——鲜为人知的中国警察故事》,为写作反映文朝荣事迹的《这里没有地平线》,我走遍了大半个贵州,以至于每天早晨从梦中醒来,我都误以为自己是贵州人。 我写过贵州的风光之美、人文之美,但因写作任务之指向,关注更多的则是贵州的贫困。贵州为什么叫贵州?因为石多山多土地贵。贵阳为什么叫贵阳?因为云多雾多阳光贵。也因此,在《这里没有地平线》中我写道:“活在贵州,人生没有行走,只有登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类的警句在这里基本不起作用,因为这里没有安乐,只有忧患。活在贵州,所有的道路都千回百转,所有的故事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活在贵州,隔窗望山,开门见山,一生爬山又下山,你永远看不到地平线。活在贵州,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靠山吃山,要么走出大山。活在贵州,你必须随时准备把脸别开,不让别人看到你的眼泪。活在贵州,你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气,出了娘胎就大吼一声: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日前,刘群峰发来他的一些散文,嘱我作序。这是相交以来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细细读来,我才惊异地发现,两年来他成功地把自己“伪装”成革命干部,并朴素成一位有文化的老农模样,让我不经意间露出半瓶醋的本相。同时,他还成功阻止了我混入贵州人的企图,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我的外省人身份。区别就在于:我所有贵州作品汇集起来,只有一个坚决坚忍坚强的主题:抗争,贵州人民同命运与贫穷的抗争。而在群峰诸多小品式的散文里,几乎看不到他对家乡贫穷苦难的描述,笔触所及,尽是挚爱、美丽、清澈与温情,好像家乡藏着一个他终生追求终不得,难觅芳踪又难忘的姑娘,笔下流着绵绵的深深的乡恋乡愁,如一壶酽茶,回味无穷。

启悟之一,一切文学都是从故乡出发的。

细想,确实,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都怀有深深的故乡情结。作家即使书写的是很宏大很穿越很远方的主题,那些来自故乡的经历、印象、情感依然是他的文思的发源地。有评论家说,像福克纳那样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写的也不过是“家乡那邮票大的地方。”读刘群峰,故乡就是他永恒的主题。即使写艰难困苦,字里行间也流动着乡恋和诗意。

他的家乡有个叫“黑石头”的地方,他说,那是“从高高的山上滚下来的名字”。“你车过身就能看到幽深的峡谷,恐怕连倒一瓶啤酒下去都能生出美丽的霓虹,这让你意外地生出了几分惊喜和浪漫的情调来。”

他还写道:“一个人的生命之中,也许只要有一条河就足矣……”“而对你来说,真正称得上生命之河的,惟有牛栏江。它曾在你的想象中流动着,其后又在你的记忆中流动着,最终是在你的血脉里流动着。”

“ 一个舞蹈就能涵盖一个民族的历史,这不能不让你动容。”

“史上那些战马、刀枪、军旗混在一处厮杀所带来的喧嚣,全被时光默默地收回到那一片片庄稼地里,包括那只威风凛凛的立虎。”

以上文字除了诗意的表达,甚至进入哲学的境界了。

歌德说,生活是上帝的作坊,他在那里的创造,远比所有文学家都更生动和更富有想象力。文学就是细节,群峰散文中的一些细节,非亲历者包括我这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人,是打死也想不出来的。一些细节甚至对今天的官员有深刻的值得深思的启迪:不要轻易认为你已经很努力很亲民很细致地为老百姓着想了。当年,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为青年刘群峰发来录取通知书,校方写的极热情极周到极温暖,作风好极了。他们一定想不到,这份通知书却让刘群峰和全家着实紧张了一阵子。

“晚上,凡知道消息的亲朋好友都来庆贺了!笑语声中,屋里的板凳一时都短缺起来,都在对那录取通知书进行传阅,只见那上面说,乘火车到北京站后,再转乘103电车去北京西郊。这时就傻了眼,那电车是啥模样呢?幸好听说‘张大学’(其老师)回公社来办点事,于是母亲就让人去把他请到家来,主要是介绍一下电车是怎么回事。”可见,中央民族大学那么亲民的一份录取通知书,对于完全不知电车为何物的山里娃刘群峰来说,还是有些“不接地气”。不过,让民族大学在通知书里认真形象地把电车解释一通,那也是很要命的事情。

启悟之二:一切文学都是从“伤口”生长的。

平庸的,“正常”的,无爱无恨无激情的,随波逐流的生活,它当然也是一种文学的表述形态。但真正激发、催生、创造文学的——哪怕是一封信一篇日记,哪怕是其中三个并排的“!!!”一定是生活中出了什么“意外”,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伤口”——也就是突然到来、猝不及防的甜蜜或痛苦。别忘了,在很多情况下,甜蜜也是“伤口”,甚至是更深更痛的伤口。当原始部落的某酋长得到或失去他最喜爱的第九个妻子、美貌如花披着兽皮的西施时,突然间仰天长啸发出一阵激越的吼声。我们可以认定,那就是人类诗歌、音乐、小说,包括刘群峰散文的起源了。

“伤口”有一种痛或一种爱,抒发出来才能表达和缓解。

刘群峰的文字,常有惊人的突兀之处,写至父亲去世时的悲哀:“因为父亲走了,我们兄妹几个全都成了他的遗物。”一句话,重得让人心痛。写到黑石头中学的住宿生活,饥饿是透过一个细节表现的:“正餐时,常见在大锅白菜汤或洋芋汤,凭饭票打。有时锅里可能没啥内容了,但有同学还在向师傅央求:多捞点干的吧!这时师傅就会红眉毛绿眼睛地砍过来:还有哪样干的嘛?不信你脱了裤子下去捞!”写到做乡村教师的母亲,因为天天批改作业,她才可以用一盏有玻璃罩的煤油灯。而公家的煤油灯是没有罩的,因为常会被人不小心打碎,到镇上去买还要“走后门”。

呵,群峰书中那些记忆,真是不堪回首。

启悟之三,一切文学都是从美感生发的。

外省人绝不会想到,用棕树皮做鞋垫。而母亲在做这类艰辛的女红时,依然充满着享受般的美感:“母亲也常会在心闲时,找来一些棕树皮,用针线钉牢……剪成鞋垫图样,再用皮来镶了边,粘上各色的花布,之后就可以穿针引线地做鞋垫了。”在剪着棕树皮时,母亲不时还会哼起一些歌曲来:“山茶那个花来嘛山茶花,十呀个大姐采山茶……”“祝红军,向北方,一路平安无阻挡……”

刘群峰还纪录了许多山歌,令人陶醉:“马摆大山高又高,威宁街上卖葡萄。别人来买抬高价,小妹来买让三毛。”读罢觉得这小伙子还是太抠门了,太不爷儿们了。而另一首小妹唱的,却真是叫人感动:“好股凉水出半坡,日头出来照不着。郎变犀牛来吃水,妹变鲤鱼来汇合。”

还有许多新奇的美感 。

其中有在海雀村看到的苗族《大迁徙舞》,那史诗般的舞蹈“追思了苗族先民历尽艰辛终于找到理想家园的漫长历程。”有赫章大韭菜坪野生的韭菜花,“一眼铺排开去,竟达三万多亩”,“这种美丽是搬不动的,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或者是无意间改变了它的海拔高度,这韭菜花就会失去那高贵的紫色。”还有大方城的四十八口井,其中犹为奇特的当数“双水井”,两井相邻,仅咫尺之隔,水质却有天壤之别,左涩右甜,被称为“大水”和“小水”。“大水”可用来推豆腐、烤酒、泡茶或直接饮用;“小水”就只能用来熬糖、洗菜或洗衣裳了。

如此等等,美不胜收,都在刘群峰的书中。在“无事乱翻书”的品读中,常常拿起就放不下,显然因为发生了“迷路”——跟着他的叙述渐行渐远,而美丽越来越近。

其实,《品读毕节》给我们的启悟,都属于艺术规律,雷打不动,没有商量余地。遵而循之,才叫文学,才是文学。不能给人以来自心灵的温度、痛感或美感的,即使不是伪艺术,也是一堆塑料花,没有香味更没有生命,放久了,只有一层灰尘。

2015年12月于北京

(作者系全国知名作家)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毕飞宇《玉米》有感


读毕飞宇《玉米》有感

lj 作家刘静

总的说来,我是个偏爱读乡土文字的人,我喜欢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探究一个村子的热闹和宁静、快乐和纠结,我喜欢那里面的故事,更喜欢那些关于土地和农人内里的探究和延伸。毕飞宇老师的中篇小说《玉米》就是这样的一部满足我所有期望的乡土小说!

《玉米》是毕飞宇老师200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我初识《玉米》是若干年前,记得当时自己被其细腻文笔和精彩的故事所折服,爱不释手的一气读完,而且见了谁都要向人家推荐:有空读读《玉米》吧,很好的!多年过去了,书的大概故事我还能讲的出,但很多细节已经记不得了,《玉米》留在自己心里的关键词只剩下了:好,很好,特别好!

最近为了创作乡土小说《牧马城》,我又把《玉米》拿出来读,寄希望自己可以从其中寻找一些创作上的灵感,于是《玉米》里那些不被提起就以为已被淡忘的、当年感动过我的文字又一次触动了我。

《玉米》的文笔是值得我们去推敲和学习的,那是细腻而充满了张力的文字。作者用他独到的功力,赋予了那些简单的文字神奇的力量,他们能把你迅速的带到王家庄:王连方的女人施桂芳就站在不远处,那么慵懒的磕着瓜子;王连方的女儿玉米就在你不远处冷静而凌厉的盯着那些与她父亲偷过情的女人看,眼睛都不眨一下。《玉米》那充满张力的语言同样不失天马行空的气魄,冷静而朴实的文字同样把玉米外表的沉静与内在的倔犟表现的淋漓尽致。

《玉米》写得实在而贴近生活,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恰到好处,让我们这些以前只看表面现象的人看到了别人的内心,并深以为然,虽说小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但是在读了《玉米》之后,我愿意相信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玉米,一个如假包换的玉米。

我自小长于乡村,是普通农户家的孩子,对村干部和干部家的子女多少是有些羡慕的,羡慕他们吃的好一些,穿的好一些,羡慕他们那些比普通农家孩子好一些的略有点城市孩自的气质。我是一个简单的人,心里怎么想嘴上肯定就怎么说,自小到大我都是如此。我母亲总是为此担忧,怕我因为过于实在而吃亏,她老是拿村干部家的孩子给我做榜样,她说:你看人家阿娟多精灵,瞪着个小眼只看,不多言,像个小大人似的,你好好跟她学着点。小的时候我总认为阿娟是因为没什么可说的而不说,长大些的我,特别是在读了《玉米》之后,我才慢慢领悟娘的话,知道阿娟是什么都懂而她是真的忍的住,不去多说。这应该是一种见过一定世面的村干部家的家属 才有的气质吧,或者说这种少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神秘感,更容易维持村干部家庭的威望和体面。

玉米不说话,但并不表示她就是弱的,就是没有攻击力的。相反她用比语言强大百倍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攻击力,当然她不是去打人、攻击人,她用的是看不见的刺刀。玉米抱着小八子就那么淡定的站在那些与她的父亲偷过情的女人家的门口,与旁人有说有笑,对那些她仇恨的女人送来的殷勤一概视而不见,弄的对方讪讪的,脸面自然也就丢了个干净净。干部家庭出身的玉米同样也是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的,在管理7个弟妹的过程中她懂得怎么捏七寸,怎么舍小取大,这是一门管理的艺术,而玉米无疑是无师自通的,回头再看看我自己,就觉得我真的是简单的近乎透明了,为此很是唏嘘。

每个人,不论是被我们鄙夷的、还是被我羡慕的,在他们的人生路上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苦恼,玉米也不例外,毕飞宇老师用"不幸的女人都有一个标志,她们的婚姻都是突如其来的"这句话给玉米的人生来了一个转折。

玉米和飞行员的恋爱因为他父亲王连方的倒台而走向终结。或许是因为赌气,或许是为顾全大局想重拾王家在村里的体面,又或许是为了给母亲和弟弟妹妹带去庇护,玉米选择嫁个一个丧了妻的比自己大几十岁的县城干部。这是玉米的伟大,也是玉米的悲哀,人在选择一些东西的时候,必定要失去更多的东西,比如爱情、比如自由。但玉米就这么选了,她对她的弟弟妹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像母亲一般的感情,她愿意牺牲自己,而去成全他们,这其中也包括那个她并不喜欢的玉秀。但她的弟弟妹妹未必就那么懂事,有的能体会到她的良苦用心,而有的并不领情。玉米的苦楚就更加了一层,但她并不就此停止她的付出,她更加顽强的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她是长姐,却如母。

《玉米》里也有许多充满人生的哲理的句子让我深有共鸣:"虽说还是客气,但是客气和客气不一样,施桂芳现在的客气是支部书记式的平易近人"、"长幼不只是生命的次序,有时候还是生命的深度和宽度"、"心里的事发展到脸上那就不好了"、"一个人如果开始了节外生枝,大方向首先就不对头,说明她已经不行了,泄气了,喊喊冤罢了".

读毕淑敏散文有感


从前语文老师让写读后感,总是不知所言敷衍了事。如今,我居然自发地来写一篇读后感,不过写的是随笔随感而已。

我喜欢毕淑敏的文章,喜欢那种轻松有趣的风格,我一直喜欢轻松有趣的东西,她写的不但有趣,更是发人深思,觉得很有意义,把一些大道理都写得简单明了,适合我这种智商理解能力均不高的脑袋。喜欢她一针见血的睿智,比如这句现代女性买个提包都追求品质上乘,我们为何不追求自身的优良?

有不少篇是讨论女性的问题。看了评析想不通那些年轻的甘于做别人情人的女子,是因为懒惰,因为糊涂,因为虚荣贪图富贵,就那样不负责任地放弃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前途,我想她们应该不爱自己,为何不想想等年岁大了怎么办,等别人又有了新欢怎么办。把自己的生计前途幸福全托付在一个不靠谱的男人身上,真是一出悲剧。女性应该是更感性更注重感情的动物,那么多女子甘于这么做我真的不太明白。也许我的思想比较老套,但我依然坚信生活该是和谐稳定的,有可以去爱的人,有爱自己的人,这样才是幸福的。

谈论死亡,毕淑敏不惧怕死亡,这是正常的,为什么我们要害怕呢?就像我们要进行新陈代谢,大自然新生代替死亡一样正常。我尤其赞同她的死亡该回归家庭的观点,如果明知道自己快去世了,却要不断在医院折腾,费钱费力所有人跟着受罪,何苦呢?我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吃好点,喝好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家人给予充分的关爱,在安详平静中死去。并且我也不希望家人太过伤悲,只要他们继续快乐幸福地生活就是我幸福了。

谈到教育,毕淑敏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孩子已经很痛苦还要唠叨不已以为这样效果好,会让孩子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忽然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们的父母,由于繁忙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保护,伤害了孩子也不知道。

她主张表扬也要慎用,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与生俱来的特质,都大可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是批评。我们的批评教育或者赏识教育也该有个度。

谈到移民的子女,她的见闻让我震惊,看了那么多孩子们在国外快活自信的文章,再看这篇才让我觉得移民真的是有利有弊。我打心眼不希望人才都往外留,希望祖国的环境,教育,公务员,食品医疗制度……都可以人性化一点,美好一点。祖国再差再落后,也有好的方面,身处其中也许不知而已。父母都是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可是孩子真的快乐真的愿意吗?一切都被大人主宰,这些真的适合他们吗?孩子能适应外国的语言习俗,没有歧视,融入其中吗?

书本阅读给了我说不出的充实,说不出的感动,这是在网上阅读所达不到的,毕竟一切事物有利有弊,网上阅读也永远代替不了书本阅读。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句:毕淑敏写得真好!有空读好书享受阅读乐趣真好!

读《经典品读》有感


读《经典品读》有感

五(3)班 周雯婧

名著助读篇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写了108位英雄好汉的现象,表现出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特征,其中林冲是我最敬佩的,因为他虽然是受过了许多苦,还被发配到了沧州,但他仍然是逆来顺受。

名著选读篇

在这一单元中,最令人叫好的当然是《三顾茅庐》这篇文章了,它虽然没有《三打白骨精》那精彩,但是里面刘备的精神却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第一次和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都没有成功,直到第三次去的时候才成功了,他这种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诗风词韵篇

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他喜爱田园生活,所以写的诗朴素自然。大诗人李白的诗誉满天下,很多后代的诗人都有受他的影响。而孟浩然比较爱写风水诗,他写的诗都令人们难以忘怀。最后,辛弃疾,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而他写的爱国诗也最为突出。

离别情思篇

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却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是的,没有了友谊,人就像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即使与好朋友闹翻了,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与他(她)和好。

故事城堡篇

在这单元利,我十分喜欢《少年华罗庚》这篇课文,因为村民们都嘲笑华罗庚是“呆子”,但是华罗庚并没有自卑,而是努力地向村民们证明自己不是“呆子”。

读刘翔的手记有感作文


“只要一个中国人站在决赛的跑道上,就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这是我国国家体育局局长所说的话。是的!2004年8月27日,雅典时间21点30分,这正是一个 中国人历史上的突破!这正是一个飞扬的神话实现的一刻!

今天,我读了一篇刘翔的手记:飞扬的神话,感触十分大。刘翔,一个亚洲人!一个黄种人!一个中国人,终于站在了跑道上。他,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更多!枪响了!直觉在告诉他:我非常快!就凭着这样信念和在场的中国人的呐喊,他冲向了重点。前方没有人了!他赢了!他赢了!他是奥运冠军!他是第一名!这样易想不到的成绩不仅是刘翔一个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是呀!刘翔凭着他的信心,冲向了冠军!那时的他也真正的成为一只自由的鸟,尽情地,奋力地冲向了终点!冲向了第一名!其实往往在心里超越自己,就是已经踏向了成功的第一步!刘翔的起跑并不快,前三栏一直跑在后面,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起跑并不快,他却对自己说:“这次的起跑,我跑得很快!”因为自己对自己精神上的鼓励,到了第三栏,他前方以没有对手,他赢了!!!

刘翔身上有的不仅是自信,而且还有一种爱国的精神和男子汉的气概。因为爱国,所以他尽一切力量冲向了终点;因为爱国,所以他突破了自己。因为爱国,所以他怀着对奥运的向往,对体育的热爱,为中国历史上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这样一个结果,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那个所谓的:“东亚病夫”早已消失了!那个“东亚病夫”已不再是我们中国人的称呼。现在不是,以后也不是!现在外国人都说:“那个奥运会上中国的刘翔is vevry good!中国人不愧的中国人!”

其实,刘翔的成功并不是单有他一个人的努力,还有整个中国的努力!这个轰动世界的力量来自于“团结”。中国人得知,中国的选手刘翔要代表中国去参加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决赛,个个激动不已。在当时的奥运会上,中国观众们比哪个国家的观众都要多!中国观众们举着中国人的国旗骄傲地舞动着。那喝彩的声音,一声比一声高!那拍手的手掌一浪高过一浪!这样的场面是多麽让人震撼啊!中国上上下下的人们都用彼此的心连接在一起,凝成了一颗巨大的团结之心!

从中国奥运大道的开始:许海峰参加奥运会通过自己的努力破了奥运记录!直到此时此刻的“翔飞人”。 . . . . .中国奥运史上,一个个无法形容的突破!十分高兴!这次的奥运会的东道主是我们中国!

从此时此刻起,我们更应该要好好锻炼身体!我们有理由相信:2008为中国写下了灿烂的一页。du

迷路的云读后感


迷路的云读后感(一)

也许,网络是我最好的家园,有事没事总要来看看。在这里,我可以写下自己的心情,异样复杂的心情,红色、灰色。

几年前看过台湾着名作家林清玄的《迷路的云》一书,当时感叹唏嘘不已,淡淡的忧愁隐于优美的文笔之中,读者的心也随着作者的情在字2020里行间游走,慢慢沁润心田,犹如一杯小酌。

几年了,几乎也有些遗忘这些许的感伤。昨晚在不经意间,又看到了静静躺于角落的《云》,赶快的抽将出来,迫不及待的翻看,那清新的文字2020再次跃入眼帘,似乎真有一朵云,迷路了,正焦急地在天空中飘啊飘。我知道,这不是云,而是自己如云般的心。

总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这个社会的人,要不,怎么在如此繁华喧嚣的世界里,却觉得那样的孤独呢?是我自己的问题,还是社会的原因?我说不清,恐怕也没人能够说清,即使是专门研究社会的专家。你说呢?

好几个朋友,很久没有联系了,突然想起来,但对方淡淡的反应足以浇灭热情的火焰。哎,算了,如今的社会谁都不容易,都在为一日三餐劳命奔波,我又怎能去打扰呢,于心何忍?!

没有迷路的云,只有迷路的人。

愿奋斗的人们都过好日子吧。

《迷路的云》这本书揭示了人与人间的距离凡尘俗世的人情世故。正如他的书一样,林清玄是一个看透人心的人。书中一章名叫形式的短文,讲的就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心中肮脏的气息。

虚荣,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书中的我有一位爱恶作剧的朋友,总是吧劣质的白兰地酒装在喝空了的轩尼斯XO的瓶子里。后来,他们家来了几个只知道牌子而没有品位的人。他们喝完以后就开始赞叹不已。

这样的人喝的不是酒,是酒瓶!现代社会很多人就是这样,他们不懂酒,却又装懂酒;他们不懂衣,却又装懂衣。他们对名牌经已经烂熟于心,倒背如流,他们心里装的都是可笑的,令人唾弃的虚荣。更有甚者不是名牌就不穿,如此之人,迂腐到家了!

伪善。有两个居士批评别的和尚虚有名声,文章不会写,说话又结巴,一文不值。接着,那两个居士谈到盖厂,胖居士让信徒先认捐千手观音,一只手一万,接着是柱子,一支柱子一百万,但实际上根本过不用这么多钱。胖居士大赚了一笔,见着人就下馆子,吃了几年都没吃完。后来,一个残疾人去找胖居士卖奖券,胖居士习惯性的让他走掉了!

这样的人拜的不是观音,是罗刹!他们自己天天快快乐乐的生活,却全然不顾穷人的生死,连敬佛盖厂都是敛财的形式。但他们反而没有任何罪恶之感,在他们的心里,充斥着一个伪善、腐烂、失去信用的世界。

今天下午我去图书馆,专门借了一本林清玄的书。我很喜欢他的作品,这种喜爱之情难以言表,它正在慢慢地浸润着我的灵魂。虽然我与它相逢甚晚,但几次初见,却又很快投缘。取来一本,翻看看到上面写的是《迷路的云》。书名起的很是有韵,更吸引了我的好奇,便读了起来。

第一篇较为平淡,感触并不深,于是继续翻开第二篇文章,名叫《落地生根》本以为与乡情,亲情有关。谁知仔细读来,却是另一番情感在心头本文开篇描写了作者读书时,无意间掉落的一片叶子,作者拿起它仔细端祥着,由此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与感叹。落地生根是作者在故乡的土地上的一棵再平凡不过的小草,它肥大的叶子,笔直的茎杆,浓重的绿色和它特有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在家乡长长的河堤上的石缝中生长。在那些荒瘠的土地上,生长着。到春天开花时,它又是那样的美丽!像互相约定好的,在同一个时间开出花朵。花是红色的,但有各种不同的层次。有的深红,有的橙红,有的粉红,有的淡红。花的形状不多,它像一整串花柱上开出数十朵,甚至数百朵的花,形状像极了长长的挂在屋檐下的风铃。

不仅如此,它的生命力在读者眼里,在我的角度去看,竟是那样的顽强。它用任何方法都可以繁殖,一片叶子,一个草茎。只要埋在土里,就可生长,就是不用茎与叶,它的根部触碰到的土地也能长出新植物!当主人把它移植到校园里带有浓重盐分的土地时,它还是那样茁壮的成长,开出那样美丽的花。落地生根的生命力着实叫人赞服。

盐土也好,石缝也好,它总能生长着。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开出最美丽的花。落地生根不仅长在土里,也深深的扎根在了作者的心里。而今天,我读过这篇文章后,它也在我的心里同样生了根。应该学习它在贫瘠的土地中顽强生存的意志,犹如人在困境中的坚持与斗志。讲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斗志,一种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可爱的小草----我宁愿做这样的一棵小草。

读毕淑敏小说《女工》有感


读毕淑敏小说《女工》有感

读毕淑敏小说《女工》有感第2页

相信《美丽的迷路——读刘群峰《品读毕节》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刘少奇传记有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