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致未来教师有感

读致未来教师有感

读《必然》有感:遇见未来。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读《必然》有感:遇见未来,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遇见未来

——读《必然》有感

距离凯文·凯利出版《失控》已经二十三年,书中很多预言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这个影响了乔布斯、沃卓斯基、斯皮尔伯格的男人,继续以其深邃的观察力、强劲的预见力为我们描述科技发展,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作者将新书命名为《必然》,明知会引起读者的质疑,但他相信“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的方向”。我们就生活在日新月异的当下,跟随作者去梳理一下这些变化,以一种警醒明智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书中描述的不是未来的某种状态或者是最终结果,作者总结了十二个动词。这十二个持续的动作,每一个都正在发生着,而且有足够的理由这些趋势至少将会持续三十年。科技发展是一种迅猛的潮流,这些将会是日益凸显的力量:形成(Be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te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以及开始(Beginning)。大致浏览就会发现,一些词汇我们并不陌生,正是我们所能感受的趋势,一些词汇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等待我们去理解。

1

在“形成(Being)”这一章中,作者强调一个我们所忽视的现象:科技产品正在以加速的方式升级,我们必须保持不断学习,同时还要接受自己是一个菜鸟的状态。在不停地追赶与创造中,我们会见证更多的新鲜事物的诞生。“知化(Cognifying)”讲述的就是现在最热门的人工智能将会达到廉价、可靠、工业级数字智能在一切事物背后运行,但是我们将追求的是一种“人工智慧”,即:机器取代人类现有工作,帮助人类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流动(Flowing)”是指互联网便捷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输,复制品的流动创造了数字经济。但是有8种原生特征决定了物品的价值:即时性、个性化、解释性、可靠性、获取权、实体化、可赞助、可寻性。“屏读(Screening)”则是指我们现在接触的数字屏幕将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全面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使用(Accessing)”则是指通过减物质化、使用的即时性、去中心化、平台协同、云端的实现,人们更多关注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共享(Sharing)”是一种新兴的分享、合作、协作以及集体主义的浪潮。

2

“过滤(Filtering)”是指为了有效吸引大众注意力,新的方式将会被创造用以过滤信息和个性化定制,加强个人体验。“重混(Remixing)”源于经济学发现:已有资源重新安排产生更大价值是真正的可持续的经济,数字产品的可检索性和可回放性会带来不断的创新。“互动(Interacting)”向我们展示了虚拟现实向着与人交互更加密切的方向拓展。“追踪(Tracking)”是指对自身相关数据的全面测量、统计、分析,实现对自身的健康、生活的全面监督、管控。“提问(Questioning)”则是一种反思,信息爆炸带来的时间的浪费,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提出好的问题的能力。“开始(Begining)”则表明作者的乐观畅想,我们生活在一个绝妙时代的开端,我们将见证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

3

其实,我们能够发现一个大时代已经悄然苏醒,而我们正在体验这一切。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经济”的好处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便捷;视频、音乐播放器的自动推荐正是对我们行为数据的追踪与过滤后的产物;可穿戴智能设备不仅能够记录还能指导生活。。。当然,我们不能只是沉浸在变化带来的愉悦当中,不久前马云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的发言并不是危言耸听,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的产业形态转变也是我们要共同见证的。金庸告江南《此间的少年》(金庸著作同人小说)侵权案,表明科技发展文化创新仍然面临法理伦理问题需要解决。

躬逢时代的起航,我们是何其的幸运,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美好都尚未来到,一切美好都终将到来。技术发展的潮流有其明确的流向,但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却不能一直被其裹挟,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睁大眼睛见证变化,更是保持虚心不断学习,遇见更广阔的未来,遇见更有适应力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必然》有感1000字


读《必然》有感

和很多互联网书籍一样,《必然》一书亦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预判,作者前有著作《失控》,也是引起了一波风向潮。本书总结了12个关键词: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在此我主要归纳为以下四大点:

其一,人类社会是进托邦而非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进托邦意味着社会在不断发生变化,不断越来越好,因为人的欲望,但这变化不是那么明显,如大的生产力、思想的解放是循序渐进式的。同时,进托邦也意味着乌托邦所描述的极端美好与反乌托邦的极端不美好并不存在或者那会是人类发展的终点。所以,进托邦的社会要求我们勇于改变并接受改变,我们永远不知道人类的终点会怎样,就好比我们常言计划改不上变化。

其二,智能化。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动物会被迫式的学习,但人更多的会主动式去应对,作为食物链的最顶端寻求最佳生存方式。智能化可以算作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风向标,好比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然后到目前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社会的思想、生产力都远比之前更开放、先进,但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还不够,智能化讲究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次升级、解决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覆盖了几乎所有行业:吃住行游购娱。我们经常会听到能用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我想还有一句源于人类惰性且与其媲美:在比特世界,能越简单越容易越好。智能化有一方面就是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解放了生产力,对人类思想也是重大变革。所以,智能化的社会要求我们对知识的再次创造,甚至颠覆性尝试。

其三,流动与融合。人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团队协作生活、思想交流都是最基础的需求,无种族语言地域年龄性别等隔阂,都会多多少少产生交集,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时今日。流动与融合是一个趋势,各种国际性或者行业性组织、协会的成立,甚至多民族多文化跨地域的国家的成立都是这种趋势的体现。流动与融合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愿意去接受更多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洗礼,同时也要学会辨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知识碎片化时代,重叠性信息、无价值信息对时间等资源的霸占浪费,虚假信息对BVR(信念、价值观、规条)的歪曲。

其四,共享。在物质贫乏的原始社会,我们常用物物交换的方式来获取想要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价值交换,即使在现在这种方式也一直存在而且必将一直存在,这也可以理解为如果成本存在那么免费就永远不存在。在这里所讲的共享,更多的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无论是从信息的透明化程度上或者生产力的解放上来讲,现在的所有能利用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物质都能更物尽其用,比如现在火爆了的共享经济下的产业,礼义廉耻中讲到了一点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大自然是丰饶多汁的,但并不代表人类能无限制的截取。资源终将匮乏,共享所要告诉我们的则是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可持续发展,我们预测不到百年千年万年以后的人类走向何方,但我们至少能保证下几代人类能够安居乐业。

未来值得期许——读《相信未来》有感


马晓莹
前途也许迷茫,来路或许不公,但请你足够相信。
——题记
当我在纸上写下“未来”一词,光芒瞬间涌入,让我感到一阵眩晕和战栗。莫非是我的前途一片渺茫?还是经历的挫折太多,已不敢直视现在的自己?
我的十六岁,在这一年的汗水与泪水,挫败和沮丧,拼搏与努力中翻滚、沸腾、交织、升华,成为我青春中重要的剪影。
时间是这世上最居心叵测的东西,它往往不会给予我们正确的答案,也不会指引你走向远方。但它是最好的见证者,见证着我们的泪水与笑容、见证着我们的痛苦与欢乐、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和蜕变……它总会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微风的和煦与甘泉的清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让我对未来一词,有了些许向往与憧憬。
太阳总是在不经意间爬上眉梢,那让人舒服的光晕,让我深陷其中,久久不能忘怀。鸟儿依旧成群结队在湛蓝的天空上排列,向日葵依旧向阳而生,村里的小动物也依旧嬉戏打闹。这时我才意识到,无论你遇到了多大的困难,经历了多大的挫折,这个世界依旧在运转。我试着换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也许困难没那么难战胜,也许难关没那么难过,也许未来值得期许。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少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未来,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需要你的决心与勇气,需要你的坚韧与努力,需要你的自信与拼搏。若因一丝困苦就放手,选择逃避现实,选择伸手就可触摸到的未来,那你将永远体验不了一番闯荡后的快活与刺激。
人生中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们不必格格不入,也不必时时刻刻都人地皆宜。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要去哪里;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是什么。
不畏困难,不怕险阻,不甘平坦;喜欢出发,喜欢离开,喜欢一生中充满机遇与挑战。这才是真正的我。该来的会来,该失去的会越走越远,该相遇的人会不期而遇,所以我不应该畏惧,不应该逃避,更不应该轻言放弃。
漫漫人生,道阻且长,我终于释然了,在纸上写下——未来值得期许。有一缕暖光映入帘里,在眼中渲染开,我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不再彷徨也不再犹豫,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个最好的答复。

遇见未来的自己(读后感参考)


【第1篇】

这是一次心灵的旅程,《遇见未来的自己》,让我有机会暂别纷乱的尘世,回归最本真的自己。

《遇见未来的自己》的作者是曾经的台视知名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张德芬,它以小说的形式从一个都市女白领所遭受的种种困境与所应对的悲观态度入手,深刻阐述了女主角在一个老人的启发下顿悟,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本质及其意义所在,回归本心,拯救自我,并积极地去应对外界的一事一物,最终求得内心的平和与欢悦。

并不是每个人每段路程都是那么平坦顺畅,并不是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时都会有智慧与友善化身的贵人出手相助,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从内在的心灵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你的心胸足够豁达,就不再畏惧苦难的到来;当你的心态足够乐观,就有足够的勇气去应对挫折;当你了解到自己究竟是谁,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在问题面前轻松做出抉择,而这个抉择所给你带来的后果也必将是你最愿意也最轻松去承受的。

这本书有一段话我是挺喜欢的,“记得,每一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换句话说,苦难只是带着丑恶面具的天使,它一心要给人磨练,促人成长,而愚钝的人却被表面的假象吓到,畏畏缩缩,不敢向前迈进,自然也看不到内部的美好;聪慧的人则从容淡定,审时度势,找准方法,攻克困难,在掀去面具的那一瞬,正如拨开乌云的那一刻,艳阳直射,一切豁然开朗。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名连任4届的总统,然而在他还只是一个议员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之时,一场意外让他患上肌肉萎缩症,妻子的悉心照顾与细心抚慰让他从病痛的折磨中冷静下来,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为目标继续奋进。这次病痛让他觉悟让他成长,让他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坎坷的,在苦难面前,罗斯福更坚信这是一种磨练,促他向前的动力。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坚毅与隐忍、刚强与果敢为他添增了不少魅力,他强大的能力所散射出的光芒遮掩了他身体上的缺陷。他真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刚怎样获得,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又该拥有什么样的心态。他是为了追随本心而去,为了实现梦想而行。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第2篇】

我是喜欢这个名字,遇见,未来的自己。我是这样拆分这本书名,遇见是我喜欢的一首歌,而未来的自己无疑是当下许多人都梦想的自己,但却未必能实现的自己。走这条路你会这样,走另外一条路你将会有另外一条路。未来的自己是有多么的不确定呀,惟不确定而充满了期待,但又不可能不幻想。

就这样带着这些读完了这本书,确切的讲这本书的定位是小说,通过虚构主人公遇到10年后的自己,通过讲故事及有故事代表性的人物的手法来揭示一些道理。

如A曾经是音乐剧演员,后另谋出路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在这过程中,她也有徘徊,但还是去上心理学系和经管系的课程,学习广告和消费者心理学课程。毕业后进入广告代理公司,因其曾是音乐剧演员故负责文化营销等与演出相关的业务。后转入音乐剧营销领域。A在完全陌生的行业找到新工作,而且对工作产生了兴趣。她的核心竞争力非常明显,比别人能更好的理解舞台,又专业学过心理学,还有广告代理公司的工作经验。这个A故事人物告诉我们找到一个将自己能力、经历,热情结合起来的切入点是关键。

我喜欢她的这种讲故事手法,像时下互联网的人物情境体验,最后主人公也因为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而备受启分,决定走在寻找未来自我的路上。

这本路上适合时下20-30岁的小女生,故事和人物讲的基本上都是女性,画面也很美,让我曾一度想起刚看的电影一夜惊喜。最后分享一些觉得里面有道理的话。

1,每时每刻都不忘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成功的梦想

2,不要总在外围打转,喜欢什么又不能全心投入,虚度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段时间

3,很多时候,常识反而成为我们成功的敌人,失败的借口

4,很多人遇到简单的事不屑做,遇到困难的事就绕过去

5,不要看到流行再去许愿,要一直在心中许愿,流星总会在某一瞬间掉下来。

【第3篇】

用了十天的时间断断续续的把这本书看了一遍,意犹未尽!收获颇丰!

初识这本书,是一个朋友的介绍。说是一个都市修身养性不错的书。本决定去江南的旅行中惬意一下,体会一下这本书。谁知到旅行返程的列车上才开始瞄了一下。汗!……在车上就看了第一章就被她吸引,原来我也是很多次问自己我是谁?当然没有书上的那个深度。

全书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白领阶层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时又恰逢老人为故事的开始。引出老人的提问:“你是谁?”让人逐步的去理解“小我”“真我”。

是啊,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谁?总是把外在的条件,或者自己的一个身份,一个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东西理解为自己。为去追求我们所定义的某个身份,总是在不知某个时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我们总是在做我们自己思想的奴隶。就像书上说的警示的句子“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东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虚假认同”“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应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随着女主角生活上的冲击和起伏,以及配角的经历我成长理性的带着我们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研究“真我”帮助我们从思想,情绪和身体中解放出来。“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些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来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连接线和整合,这就是变成了你的情绪模式。”教我们如何去操作我们的身心;感受我们的潜意识;摆脱我们的情绪;检视我们的思想。逐渐的揭开层层包裹的同心圆,找到“真我”和我们的本质“爱,喜悦,和平”

爱过,痛过,哭过之后沉浮当下。好像这话是是对自己的说的,要试着活在当下,沉浮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像书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事实摆在那里我们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劳,同时还要臣服我们对事件衍生的负面情绪。就像老人的那句“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他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但愿我们都像春蚕破茧而出。开始就是未来!

总之从中体会到的只是很多,需要我们慢慢的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我就是打算什么时候再拜读一次。

【第4篇】

刚刚放下《遇见未知的自己》,感觉心情很沉重,同时也很庆幸。沉重的是,如果我不看这本书的话,也许我会永远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中,找不到我真正需要的,从而让生活中外在的事务主宰着我自己的情绪,就这样度过一生。庆幸的是我及时发现了这个称不上秘密的秘密,能从中学到一些自我调节的方式,并真正了解自己,联结自己的内在,找回真正的自我。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感觉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所以很少写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即使写了,也只是自己一个人看,因为不自信,所以每次写东西的时候都怕别人看了笑话,认为写的不好。读完这本书以后,此时,我在写这篇文章,我同样感觉没有自信,怕自己写不好,怕别人看了笑话,头上都开始冒汗了,心跳也加速了。可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所以我知道我这种不自信是日久积累的,因为一次的打击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所以每次写的时候,这种惯性的思维都会跑出来,挥之不去。那是我上高二的时候,我是班里的”好学生“,”重点培养对象“,老师们平时待我都很严厉。有一次语文老师让写作文,一共两篇。我洋洋洒洒,写完就交上去了,我是一个不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写的更多的是我内心的感受,所以一定程度上跟老师的要求相背而驰。语文老师看完我的作文以后,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说:”你写的这两篇文章是什么呀?太恶心了,这怎么读呀?“我当时真的没觉得有那么严重,毕竟我高一的作文还作为范文给大家读呢。可是他却这么说我。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写东西,即使写了,也不敢和别人分享,怕别人说我写的不好,笑话我,在写作方面存在着极大的自卑心理。写的越少,那笔头功夫就越差,所以每次想写的时候,都会冒出同样的念头:”我不想让别人看见这篇文章,因为他们肯定会笑话我。“

看了张老师的书,我觉得我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消除这种心理。而消除的第一步就是要接纳这种感受,这种怕别人笑话的感受,自卑的感受,我闭上了眼睛,充分去感觉这种感受,觉得心里很难受。然后我问自己,这种感受对我有帮助吗?很显然,没有任何帮助;这种感受我需要吗?我当然不需要。可是它是存在的,我允许它存在吗?是的,我允许它存在。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并不能代表任何东西。那么我是否可以放下这种感觉呢?是的,我要放下这种感觉。我深呼吸,告诉自己,放下这种感觉。

忽然,我觉得心里真的很平静。想想我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点不屑的感觉,觉得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平静了呢?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就是能感受到一种平静。如果所有负面的情绪,感觉都能就此放下,同时再加入一些正面的情绪,感觉。我相信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我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一个是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翻一翻这本书,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想不开的时候。另一个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以后写的东西都要和你们分享,我不再认为我的写作能力很差了,我会在不断的读写锻炼中加强我的写作能力,因为我可以,我可以写出好的东西!

读《未来简史》有感


读《未来简史》有感

竟然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赫拉利《未来简史》读完。不是因为这本书晦涩难懂、部头巨大,而是因为自己内心浮躁、私欲膨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作为一个文科生,科学素养实在欠缺。然而,读这本书竟然深深被吸引,被作者犀利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海量的信息、辩证的思维所折服。

顾名思义,《未来简史》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依据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变化,对未来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做了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测和想象,尽管这些推测和想象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关于未来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么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来社会。而且,赫拉利一再强调,这种结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进而启发我们思考怎样达到这种可能性或避免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文版扉页上的亲笔书写:当我们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的终极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中国读者贡献智慧。

活在当下,我们是幸福的。当大约6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迈向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磨难呀!6万年,对于地球42亿的年龄,实在算不上什么。然而,就是在这6万年里,人类征服了地球,成为地球的最高统治者,万物惟我独尊!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万物互联,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有物质,满足我们的物欲;有精神,满足我们的神性;有制度,无论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都使得我们人类强大有力量。这一切都奠定了我们人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其中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 图中那个亮点。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就上面照片说了这段著名的话 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 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应该说,今天的我们拥有了人类以来最舒适的生活了。大快朵颐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宽大漂亮的房子,舒适开心的工作,开放平安的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慑下的和平,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用了6万年的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活在当下,我们是痛苦的。也许真的如赫拉利所说,人类一下子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发户没有心理、文化的准备一样,我们给这个地球带来的灾难也是前无历史的。物种的灭绝,气候的变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战争等等,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人类在无穷尽的追求物质享受的进程中也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

赫拉利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石器时代的体验: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时,在河边开阔的空地搭营过夜;第二天,独木舟顺流而下10小时,在小河旁露营;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在湖里钓鱼、在附近的树林里采蘑菇。

现代无产阶级体验: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纺织厂工作10小时,在拥挤的公寓大楼过夜;第二天,在当地百货公司收银员10小时,回到同一栋公寓大楼睡觉;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开立银行账户、填写贷款表格。

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显而易见。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类到底怎么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是我的断言,也是我的坚信。尽管赫拉利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尽管他把未来的宗教归结为数据主义而不是人文主义。数据主义可能是未来的宗教,人们可以把一切都归于数据,但是,人,人类,一定会在这个新宗教里起到决定作用。离开了人的宗教,无论这个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还是无处不在的数据,都将是毫无意义且没有价值。数据的力量再强大,如同无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类因为是人类,所以不断在犯错。但是人类一直在修正错误,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编者后记:以色列的赫拉利简直是一位奇人,1976年出生的他,年纪轻轻就写下了让全球学术界瞩目的世界史书,这位旷世罕见的天才历史学家一下子结合那么多的硬科学,写出了一本完整的人类未来史,他的非同寻常的想象力有些匪夷所思。正如我们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样,不亲身体会,怎会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篇读后感的作者是一位哲学系文科生,与工作百忙之中抽点滴碎片时间看完赫拉利的巨作,实属不易,也贵有持之以恒之心,在当今网络电子横行时代肯花时间看书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也可称为奇人了,奇人看奇人,碰撞出几多共性火花,又产生出几多逆向思维,但共同点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虽然之前有众多的世界末日论,人类只有把握好拥有的科技,正确运用科技,遵循自然法则,让人成为或者接近更智慧的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让我们这个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上的人类在谢幕之前,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过好共同存在的每一天。

读《相信未来》有感


我读了《相信未来》这首诗歌后,我感到无比的激动。

这首诗歌诗人以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意志和执著的精神告诉我们:当面对烦恼、悲哀与失望不能自拔时,别忘了,还有属于我们的未来,相信未来,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的确如此,不管人生多么困苦,无论自己的命运是多么糟糕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生命在于那精彩的一瞬间,无轮在什么情况下,要记住:人是自信的来源。”困难只是暂时的,要用微笑去面对生活,要相信未来。

在四川曾经发生过大地震,在这次的大地震里,有许多孩子失去了父母,他们悲痛万分,大声哭喊。当时就完全失去了自信,留下的只有遗憾。如果我当时就站在那儿,我会鼓励大家,让他们重拥自信。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们虽然失去了亲人,但你不要狂妄,要勇敢的振作起来。我们也是你的“家人”。你们有困难,我们不会插着手在那儿不动的,我们会竭尽其能地帮助你们。让你们也像我们一样幸福、快乐。你们要相信自己的未来,人生之路漫长得很,在这里面,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坎坷。但你们千万不要放弃,相信未来,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作者生活在一个荒芜、穷困、艰难的年代里,作者并没有在生活面前低头。作者相信未来,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跨越重重困难。是作者这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让我懂得在困难中,要好好地生活,要自我鼓励,要相信未来!

未来给我们带来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惟有相信自己的未来,才能拥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遇见未来的自己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这是一次心灵的旅程,《遇见未来的自己》,让我有机会暂别纷乱的尘世,回归最本真的自己。

《遇见未来的自己》的作者是曾经的台视知名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张德芬,它以小说的形式从一个都市女白领所遭受的种种困境与所应对的悲观态度入手,深刻阐述了女主角在一个老人的启发下顿悟,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本质及其意义所在,回归本心,拯救自我,并积极地去应对外界的一事一物,最终求得内心的平和与欢悦。

并不是每个人每段路程都是那么平坦顺畅,并不是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时都会有智慧与友善化身的贵人出手相助,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从内在的心灵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你的心胸足够豁达,就不再畏惧苦难的到来;当你的心态足够乐观,就有足够的勇气去应对挫折;当你了解到自己究竟是谁,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在问题面前轻松做出抉择,而这个抉择所给你带来的后果也必将是你最愿意也最轻松去承受的。

这本书有一段话我是挺喜欢的,记得,每一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很难看,让我们心怀 怨 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换句话说,苦难只是带着丑恶面具的天使,它一心要给人磨练,促人成长,而愚钝的人却被表面的假象吓到,畏畏缩缩,不敢向前迈进,自然也看不到内部的美好;聪慧的人则从容淡定,审时度势,找准方法,攻克困难,在掀去面具的那一瞬,正如拨开乌云的那一刻,艳阳直射,一切豁然开朗。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名连任4届的总统,然而在他还只是一个议员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之时,一场意外让他患上肌肉萎缩症,妻子的悉心照顾与细心抚慰让他从病痛的折磨中冷静下来,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为目标继续奋进。这次病痛让他觉悟让他成长,让他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坎坷的,在苦难面前,罗斯福更坚信这是一种磨练,促他向前的动力。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坚毅与隐忍、刚强与果敢为他添增了不少魅力,他强大的能力所散射出的光芒遮掩了他身体上的缺陷。他真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刚怎样获得,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又该拥有什么样的心态。他是为了追随本心而去,为了实现梦想而行。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第2篇】

我是喜欢这个名字,遇见,未来的自己。我是这样拆分这本书名,遇见是我喜欢的一首歌,而未来的自己无疑是当下许多人都梦想的自己,但却未必能实现的自己。走这条路你会这样,走另外一条路你将会有另外一条路。未来的自己是有多么的不确定呀,惟不确定而充满了期待,但又不可能不幻想。

就这样带着这些读完了这本书,确切的讲这本书的定位是小说,通过虚构主人公遇到10年后的自己,通过讲故事及有故事代表性的人物的手法来揭示一些道理。

如A曾经是音乐剧演员,后另谋出路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在这过程中,她也有徘徊,但还是去上心理学系和经管系的课程,学习广告和消费者心理学课程。毕业后进入广告代理公司,因其曾是音乐剧演员故负责文化营销等与演出相关的业务。后转入音乐剧营销领域。A在完全陌生的行业找到新工作,而且对工作产生了兴趣。她的核心竞争力非常明显,比别人能更好的理解舞台,又专业学过心理学,还有广告代理公司的工作经验。这个A故事人物告诉我们找到一个将自己能力、经历,热情结合起来的切入点是关键。

我喜欢她的这种讲故事手法,像时下互联网的人物情境体验,最后主人公也因为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而备受启分,决定走在寻找未来自我的路上。

这本路上适合时下20-30岁的小女生,故事和人物讲的基本上都是女性,画面也很美,让我曾一度想起刚看的电影一夜惊喜。最后分享一些觉得里面有道理的话。

1, 每时每刻都不忘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成功的梦想

2, 不要总在外围打转,喜欢什么又不能全心投入,虚度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段时间

3, 很多时候,常识反而成为我们成功的敌人,失败的借口

4, 很多人遇到简单的事不屑做,遇到困难的事就绕过去

5, 不要看到流行再去许愿,要一直在心中许愿,流星总会在某一瞬间掉下来。

【第3篇】

用了十天的时间断断续续的把这本书看了一遍,意犹未尽!收获颇丰!

初识这本书,是一个朋友的介绍。说是一个都市修身养性不错的书。本决定去江南的旅行中惬意一下,体会一下这本书。谁知到旅行返程的列车上才开始瞄了一下。汗!在车上就看了第一章就被她吸引,原来我也是很多次问自己我是谁?当然没有书上的那个深度。

全书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白领阶层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时又恰逢老人为故事的开始。引出老人的提问:你是谁?让人逐步的去理解小我真我。

是啊,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谁?总是把外在的条件,或者自己的一个身份,一个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东西理解为自己。为去追求我们所定义的某个身份,总是在不知某个时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我们总是在做我们自己思想的奴隶。就像书上说的警示的句子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东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虚假认同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应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随着女主角生活上的冲击和起伏,以及配角的经历我成长理性的带着我们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研究真我帮助我们从思想,情绪和身体中解放出来。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些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来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连接线和整合,这就是变成了你的情绪模式。教我们如何去操作我们的身心;感受我们的潜意识;摆脱我们的情绪;检视我们的思想。逐渐的揭开层层包裹的同心圆,找到真我和我们的本质爱,喜悦,和平

爱过,痛过,哭过之后沉浮当下。好像这话是是对自己的说的,要试着活在当下,沉浮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像书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事实摆在那里我们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劳,同时还要臣服我们对事件衍生的负面情绪。就像老人的那句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他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但愿我们都像春蚕破茧而出。开始就是未来!

总之从中体会到的只是很多,需要我们慢慢的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我就是打算什么时候再拜读一次。

【第4篇】

刚刚放下《遇见未知的自己》,感觉心情很沉重,同时也很庆幸。沉重的是,如果我不看这本书的话,也许我会永远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中,找不到我真正需要的,从而让生活中外在的事务主宰着我自己的情绪,就这样度过一生。庆幸的是我及时发现了这个称不上秘密的秘密,能从中学到一些自我调节的方式,并真正了解自己,联结自己的内在,找回真正的自我。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感觉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所以很少写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即使写了,也只是自己一个人看,因为不自信,所以每次写东西的时候都怕别人看了笑话,认为写的不好。读完这本书以后,此时,我在写这篇文章,我同样感觉没有自信,怕自己写不好,怕别人看了笑话,头上都开始冒汗了,心跳也加速了。可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所以我知道我这种不自信是日久积累的,因为一次的打击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所以每次写的时候,这种惯性的思维都会跑出来,挥之不去。那是我上高二的时候,我是班里的好学生, 重点培养对象, 老师们平时待我都很严厉。有一次语文老师让写作文,一共两篇。我洋洋洒洒,写完就交上去了,我是一个不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写的更多的是我内心的感受,所以一定程度上跟老师的要求相背而驰。语文老师看完我的作文以后,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说:你写的这两篇文章是什么呀?太恶心了,这怎么读呀?我当时真的没觉得有那么严重,毕竟我高一的作文还作为范文给大家读呢。可是他却这么说我。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写东西,即使写了,也不敢和别人分享,怕别人说我写的不好,笑话我,在写作方面存在着极大的自卑心理。写的越少,那笔头功夫就越差,所以每次想写的时候,都会冒出同样的念头:我不想让别人看见这篇文章,因为他们肯定会笑话我。

看了张老师的书,我觉得我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消除这种心理。而消除的第一步就是要接纳这种感受,这种怕别人笑话的感受,自卑的感受,我闭上了眼睛,充分去感觉这种感受,觉得心里很难受。然后我问自己,这种感受对我有帮助吗?很显然,没有任何帮助;这种感受我需要吗?我当然不需要。可是它是存在的,我允许它存在吗?是的,我允许它存在。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并不能代表任何东西。那么我是否可以放下这种感觉呢?是的,我要放下这种感觉。我深呼吸,告诉自己,放下这种感觉。

忽然,我觉得心里真的很平静。想想我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点不屑的感觉,觉得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平静了呢?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就是能感受到一种平静。如果所有负面的情绪,感觉都能就此放下,同时再加入一些正面的情绪,感觉。我相信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我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一个是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翻一翻这本书,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想不开的时候。另一个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以后写的东西都要和你们分享,我不再认为我的写作能力很差了,我会在不断的读写锻炼中加强我的写作能力,因为我可以,我可以写出好的东西!

《遇见未来》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一、为什么说所谓教育就是为未来做实质性的准备?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m.dhb100.com

在今天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前的教育只是出于受教育年龄人的事情,今天它变成了所有人的事情,终身学习过去是种倡议或者说只是一句口号,在今天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持续的进行,而不是完成,必须永远在进行当中,我们的焦点是面向未来。

二、哪三个领域里隐藏着未来的趋势和逻辑,堪称“预见未来的水晶球”?

第一个水晶球就是关注那些已经发生在你身边的,很多人并没有留意,但它实实在在的成长,展开在一些看似边缘的区域和看似边缘的人群当中流行,但很快就将会从边缘达到中心的那一种趋势,称之为边缘创新。

第二个水晶球是要读那些经典的科幻小说,看一些经典的科幻电影。表面上他们只是在畅享未来,其实在这些作品中隐藏着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一种逻辑,经典的作品里不仅呈现的是未来的景象,而且呈现了一种关于未来的逻辑。P.S老段强烈推荐过我们看《三体》。

第三个水晶球就是过去的历史,你能看清多远的未来,取决于你能看清多远的过去。每一个看似全新的东西,实际上早就在历史上以其他的形态一次或多次出现过。

作为一个十几年的老业务来说,我经历了不少变化,可以说每一次大的调整总能让我提升不少。进公司以来,我一直记得一句话,要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这才是我的价值。

和好几个同事聊天,都在说我们DELL部门压力大,事情繁琐,大家都觉得每天从早忙到晚,没有其他部门的同事过的舒服。但我们部门也是成长最快的部门,获得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我一直坚信我们DELL的战斗力是最强的,不管多难的坎我们都一起过了,不管多难完成的任务我们都完成了。

自从专职负责华东AW以后,我更加迫切地感觉到必须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再也不能局限于以前的业务模式,如何在存量市场外找寻增量,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可以看到不少区域都陆续找到了一些增量机会,如何挖掘和把握好增量市场,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何更好地遇见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怎么做;如何思考更多的方向,也需要我们多看书多学习,多方面获取更多的信息;“多跑、多聊、多看”,这六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未来如何全在我们自己手上。

加油吧,各位兄弟姐妹们!

一、为什么说所谓教育就是为未来做实质性的准备?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s://www.dhb100.com/

在今天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前的教育只是出于受教育年龄人的事情,今天它变成了所有人的事情,终身学习过去是种倡议或者说只是一句口号,在今天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持续的进行,而不是完成,必须永远在进行当中,我们的焦点是面向未来。

二、哪三个领域里隐藏着未来的趋势和逻辑,堪称“预见未来的水晶球”?

第一个水晶球就是关注那些已经发生在你身边的,很多人并没有留意,但它实实在在的成长,展开在一些看似边缘的区域和看似边缘的人群当中流行,但很快就将会从边缘达到中心的那一种趋势,称之为边缘创新。

第二个水晶球是要读那些经典的科幻小说,看一些经典的科幻电影。表面上他们只是在畅享未来,其实在这些作品中隐藏着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一种逻辑,经典的作品里不仅呈现的是未来的景象,而且呈现了一种关于未来的逻辑。P.S老段强烈推荐过我们看《三体》。

第三个水晶球就是过去的历史,你能看清多远的未来,取决于你能看清多远的过去。每一个看似全新的东西,实际上早就在历史上以其他的形态一次或多次出现过。

作为一个十几年的老业务来说,我经历了不少变化,可以说每一次大的调整总能让我提升不少。进公司以来,我一直记得一句话,要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这才是我的价值。

和好几个同事聊天,都在说我们DELL部门压力大,事情繁琐,大家都觉得每天从早忙到晚,没有其他部门的同事过的舒服。但我们部门也是成长最快的部门,获得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我一直坚信我们DELL的战斗力是最强的,不管多难的坎我们都一起过了,不管多难完成的任务我们都完成了。

自从专职负责华东AW以后,我更加迫切地感觉到必须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再也不能局限于以前的业务模式,如何在存量市场外找寻增量,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可以看到不少区域都陆续找到了一些增量机会,如何挖掘和把握好增量市场,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何更好地遇见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怎么做;如何思考更多的方向,也需要我们多看书多学习,多方面获取更多的信息;“多跑、多聊、多看”,这六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未来如何全在我们自己手上。

遇见未来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以前,有几个好友都跟我推荐过一本书,就是张德芬写的《遇见未来的自己》。她们都说很好看,要我有时间就去看看,苦于一直没有找到,昨天惊喜的看到我一个同学在看这本书,于是就借来看看(呵呵,她周末要回家,我借机先看看)。

今天下午在教室,安安静静地看这本书,慢慢的就进入佳境,越看就越想知道下面的内容,蛮有吸引力的。讲的东西也很在理,能够产生共鸣,可是其中还是有很多东西不能一下就消耗掉,要慢慢推敲了。

可能有些不好理解,因为只有看完整本书,你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去找找这本书看看。

现在摘抄一些观念,借鉴一下,也是跟大家分享下:

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来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那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情绪模式。

人生模式=性格倾向*外在环境*各种教育*生活事件*前世业力(如果你信的话)

跟你的身体对话,倾听你身体的讯息。

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受,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我们人类所要追求的东西,也不过是爱,喜悦,和平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做事。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都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好、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的一直在改变,但是我们任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受。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日落,云气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

我们以为我们的情绪上的抵抗和反对,可以改变我们不想要的事实,但是现在自己的抗拒就像是拿脑袋在撞墙,真的是徒劳无功,而且对事情的后续发展一点帮助都没有。

定静吃的功夫是最有效对治我们纷乱思想和负面情绪的利器,因为它可以帮助你建立觉知,提升你对事物以及自我的觉察能力。而且在冥想时,我们身体如如不动,情绪、思想都在严密的监控下,你和你的真我可以有短暂的相聚。虽然短暂,你已经接近生命的源头了;也许不能畅饮,但那是你多少可以沾染到那湿润的水汽。

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能量的震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东西。

宇宙并不知道你正在发散的振动频率是因为你观察到的或是实际经历的事物,还是你记得的或是想象的事物。它只是接收到了你振动的频率,然后用和它相配的事物做出响应。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记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因为分享就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现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的很难看,让我们心怀 怨 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遇见未来的自己读后感500字


【第1篇】

近日在朋友中漂流着一本好书,是崔大夫推荐大家读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书的作者是曾为台湾知名女主播的张德芬。这本书很特别,它是都市身心灵修行课, 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净化,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反复的阅读、品味和吸收。

这本书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为主线,将心灵的思考、人生的哲学这些道理通过若菱与一位老人的对话融会在故事里,使读者很有兴趣读下去,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作者的引领,不自觉地深入浅出的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应该怎样调试自己的心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喜悦,和平是从内心,由内至外的散发,而不是靠外物来获得;让我明白了我们喜欢某个人或某件事情,或讨厌某个人某个事物,其实都是内心的一种投射和需要;它教会我健康的呼吸方式;它教会当我产生不好的情绪时,要往内看,看看自己是否是没有去接纳臣服或者没有成长到足够强大的内心,才是真正产生不好的情绪的原因,让自己在困境中不再纠结。它告诉我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 怨 愤 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第2篇】

最近,在朋友的大力推荐下正在读一本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曾经的台视知名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2002年开始,她受到启发与指引,辞去高薪的工作,专心研修各种不同的心灵成长课程以及心理治疗方法,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第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名列台湾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读者反应空前热烈。

这一是本灵修人士的人生地图与导航。

灵修是洞察世界、别人与自我的关系,灵修是心灵的运动、经验、领悟的过程或行动。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很深奥,很难懂。但是看在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别。就像是有些人一样,第一眼看见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以后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好看。当我细细咀嚼,慢慢体会的时候,忽然发现它已经在慢慢的进化着我的心灵,涤荡着浮躁、悲观和欲望。最喜欢的一段话: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 怨 愤 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我会再细细看这本书,细细品味心灵的成长。

《必然》读后感


前段时间把凯文凯利的《必然》读完,读完后犹如看《未来简史》后的感觉,认为在未来的社会由于科技不断发展,把我们裹挟到一个未知的领域,这个领域的一切游戏规则可能要重来,包括道德层面。

印象最深的是屏读、使用和共享这几个关键词。

屏读--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各种互联网公司本质上都是在争夺流量,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那注意力最重要的入口,就是各个设备的大小屏幕。

大到电影院的大屏幕,小到手环那样的小屏幕,我们每天从睁开眼到闭上眼都是在各个屏幕中来回切换,这是我们每天做的最多事情。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进入到AR虚拟现实的世界,屏读的时间将会更多,而且进入虚拟现实,可能会让我们认为虚拟现实超越真正现实。

当你带上AR眼镜,你就进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可能让你真正相信你所看到的和听到的。由这个虚拟世界延伸出的未知是目前很多人将难以想象,就像在互联网共享经济没有出现的时候,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经济发展和各种共享经济的现象。

使用与共享--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或者自己真正接触到的观念和教育是,我要拥有什么什么,比如拥有房子、车子、书籍,等一切能看到摸到的具体实物,这个实物最好是属于我的,也就是确权。

随着互联网共享经济已经如火如荼的发展后,我们发现确权不是最重要,使用才重要,因为确权的目的就是使用。

比如滴滴打车平台的出现,大家其实并不像以前一样非得拥有一部汽车,买汽车的目的就是使用,现在只要花一点小钱,就能够租用一段时间各种汽车的使用权,也可以理解为享受权。

再举个例子,亚马逊的电子书kindle,kindle就打破了数千年拥有书籍的传统观念,它轻巧又博大,几乎可以装下一个图书馆。

自从我买了kindle后,很少再去购买纸质版的书籍,都是在kindle上花钱购买,下载后直接看,而且费用极低,看到重点还可以做标记,下次直接看重点。

不为纸质书所累,想看随时看,一个kindle在手能装下大部分人一生想要看的书,这是使用权的极端体现,我并不要拥有这本书,只有拥有一个kindle设备即可。

kindle在手,书籍全有。

使用和共享在书里面,做了两个关键词来阐述,其实使用和共享并不能做分割,他们都是有关联的,共享的目的也是使用,人人使用也是人人共享,不分彼此。

《必然》总体讲的并不是有些事情是有人要刻意为之,而是由事物本身的自然延伸的发展。

用凯文凯利的说法是,互联网全球化是必然的,选择哪种网络不是必然的;四轮汽车出现是必然的,但SUV不是必然的;移动电话的发明是必然的,但iphone不是必然的。

人类从采集文明过度到农耕文明,又从农耕文明进入到工商文明,现在已经由工商文明进入到数文明时代,这个变迁是缓慢渐进到快速,我们将走出越来越快的发展节奏。

支持未来发展的一切新事物和新技术都要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大数据犹如厚实的土壤,没有丰富的土壤,很难让未来这些新事物发展壮大。

经过了数十年的互联网发展,积累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怎么用好这些数据,怎么共享这些数据,并能够把新的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考验着有识之士的才能。

不管未来社会文明行为怎么发展,或者将要发展到什么程度,应该能从现有的事务发展中看出端倪。

可能未来社会还会有新的必然趋势,但更多的是在必然趋势下不断的延伸,延伸到它应有的边界。

读《管理的未来》有感


我眼中的商业的未来

——读《管理的未来》有感

侯莉

大学学经管专业的我,在闲瑕时偶而也会关注商业方面的文章。随着时间流逝,有些文章浏览完不久,便从脑海中淡去。可是曾经在一本期刊上看到作者对未来世界特点之一的描述——模糊性,却让我记忆至今;再联系到加里·哈默所著的《管理的未来》这本书,我眼中的商业的未来稍显轮廓。

What is the next?身处当前的经济洪流中,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和疑问。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该如何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呢?这里有两个案例:第一个讲的是在森林里,狡猾的狐狸多次袭击刺猬,却始终没有成功。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在于尽管狐狸想出了N种方法并付诸行动,刺猬御敌的方法却只有一种,那就是一旦狐狸发动进攻,它就把身体蜷缩成一团,以它的核心竞争力——身上的刺来保护自己。第二个是从事飞行员的朋友曾在闲聊时告诉我,美国的飞机、汽车、火车都有一些通用的零部件可以共用,当其中一种交通工具需要更换零部件时,可以从其他交通工具调用与之匹配的零部件(由于不在我的专业范畴,未曾求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统一零部件的技术参数、建立普适性的技术标准,缩短零部件设计和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点与我们正在做的标准化比较类似,只是第二个案例还说明了相同产业、类似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平台共享。由此可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要明确和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简单化为原则开展管理工作,对于应对商业的不确定性十分重要。

近段时间以来,加班狗、打车软件等App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并受到大伙的追捧。究其原因,和我们在管理类书籍中学到的相同——客户需求催生供给,也就是说供给是基于需求的必然存在。通常而言在商业社会,有的人倾向于通过商业结果来评价商业行为,有的人倾向于通过发掘市场机会来开发产品,前者一般为企业家,后者一般为创业者。不过在未来,企业家与创业者的界限并非严格按此划定,因为在经济下行期间,在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需要人人都有创业精神,也需要人人都有管理者的视角。创业,并非只针对高大上的行业,更需要从生活实践出发,识别和细分未来的需求。例如十多年前,当我们站在公交车站等车、而站牌上的公交路线没有定期更新或根本没有提示时,我们是否会想:如果我能把我目前所处的位置和目的地信息以短信发给电信商,然后电信商回复我乘车路线该有多好?后来,百度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在出发前就可以明确和选择路线。再到后来,智能手机的导航应用进一步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可以根据出行方式、路面实时交通状况,在手机上提前规划好路线。再看看现在或者以后我们的民生需求吧:以我们去医院看病为例,虽然可以提前在网上预约,但还是要根据排号顺序等待,为了不过号,我们恐怕得一直等在那里。此时,如果有款App,在快轮到我们时,根据我们的当前定位计算理论上的路程时间,提前自动提醒,我们是否就可以把这段等待的时间利用起来,做些其他事情呢?

由于我们习惯了"免费",而对收费产品抵触或敬而远之,再加上目前多数免费产品占据了互联网和App软件市场,可以预见到,免费是未来商业的趋势之一。在确定一件产品采用免费或者收费模式前,除按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分析外,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弹性(即消费者的需求量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及消费群体特征。

受"互联网+"的趋势影响,O2O(OnlineTo Offline,线上线下)近段时间引起了相关方尤其是零售行业的广泛关注及应用。例如苏宁,既有实体零售店,也有自建的销售网站(苏宁易购)。在O2O模式下,主要销售量来源于线上,线下一般作为产品体验、形象展示和次要销售源。随着网络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线上销售对销售额的贡献应该会逐渐大于线下。

除O2O以外,众筹也是时下非常火的提法。明源地产研究院最近在分析文章中提出:众筹有三种功能——筹资、筹人(蓄客)和筹智。万科在最近开展的众筹卖房中,1个月圈2000人,便是筹人的具体表现。

2015年,地产业房企间的合作加速,抱团取暖的趋势更甚。可以想象到在今后,千亿级、多元化的行业巨头会逐年增多。那么,我们的路在何方呢?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我想,乔布斯用苹果公司的案例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不要墨守陈规,要创新,要当趋势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如此一来,商业的未来就会为你而来!

(本文在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听池昌斌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遇见‘未来’》有感


春暖花开,西子湖畔,聆听素有教育界“春晚”之称的杭州“千课万人”活动组委会安排的有关小学思品生活(社会)的六个讲座,心中泛起无限涟漪。期间,专家名师们提炼出的各种观点如春风般扑面而来,“要注重课程整合,关注学科间的联系、融合”“思品课堂素材的撷取要有时效性、实时性,更符合孩子的愿望”“教育,要让孩子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要利用典型的生活事例来教育孩子”……一句句充满睿智的话语震聋发聩。而池昌斌及他的《让学生在课堂上遇见‘未来’》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不由打开电脑,搜索“池昌斌”。“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摸索出一条‘生活——体验’型品德课新路子的老师” “提出最美好的教育不在课堂在路上老师”……他用潜心制作,创造出了直击人眼球、耳膜的唯美教学课件——他所执教的录像课《美丽的生命》教学光盘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发行;他以自己独有的思维,直击学生心灵——学生视他为真正的良师益友;他利用哲学的思想引领学生,让他的课堂彰显人文关怀与生命思索……林林总总的信息,使人感慨:他如同是教育界的“张艺谋”,新生代的“魏书生”!

不由回想起他向我们介绍的成长经历。小时候,生长在山间,家中的老二,他与山鸟为伴,与山泉为伍,保持了一颗独有的好奇心,被同伴称为“山头鸟”。他每天步行4小时到乡中心小学上学,终于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最偏僻学校一名庙小的小学教师。外表精瘦、偏黑的他,一度曾被人认为不适合当教师!终于,工作7年以后的他有机会上了一节思品课,得了一个一等奖。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走进乡中心小学,成为镇实验小学教师。成为特级教师后,又被人才引进,成为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22年的努力,这个丛林间长大的孩子,终于成为一名北京大都市的传道者!他的独特经历,本身就是一首独具韵味的小诗!

不由回想起他介绍的《从一滴水说起》中切苹果片段。这节课上,他用了20分钟的时间,通过切苹果,让学生明白了千分之三的概念!进而领悟到一滴水的价值!他站在孩子的角度,抽丝剥茧,让学生明白:只有亲身感悟,才会有真是的体验!在池老师的眼中:品德教学是一种浸润、效率在课堂上并不那么重要!

不由回想起他《追寻美丽的生命》材料剪辑经过。他在展示跳水名将桑雪成长经历时,创造性的将桑雪的成长分割成几个有代表性的片段。第一片段:当医生宣布,桑雪体质不适合练跳水,桑雪是坚持学习,还是改学画画?第二片段:在桑雪小有成就后她又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这时候的她是“分析失败原因,继续练下去,还是停止训练,趁年轻,改行做别的?”第三阶段:当桑雪参加国际大赛,她在三米板跳水时失误头部受到撞击受伤的情况下,是放弃接下来的双人跳水,还是坚持下去?池老师将“选择性”的话题在不经意间纳入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讲真话,直击学生心灵,课堂呈现出了生命的张力!

池昌斌,一个爱旅行的老师,一个爱读杂书的老师,一个充满父爱之情的老师,一个要参加比赛就拿一等奖第一名的老师,这个曾经在寂寞山间成长起来的鲜有打磨痕迹的“山头”鸟,如今已经成长成为堪称有 “三头六臂”的金凤凰!

池老师,您从远方走来,在我们的面前停留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那一瞬,但您带来的馨香却永远萦绕在我们心头。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必然》有感:遇见未来”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致未来教师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