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观后感

观后感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刚看到《百鸟朝凤》这部影片名的时候,并不了解百鸟朝凤是什么。甚至对于这样一部,一眼让我想起沈从文笔下边城的那个年代的电影,怎么也不可能让我兴致高扬地把它用心看完。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看了影片才知道百鸟朝凤是传于鲁、豫、皖的唢呐曲,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死后才配奏此曲。这部影片讲述了看似无情却心地善良柔软的焦三爷和他的徒弟游天鸣坚持不懈地传承唢呐的献身精神。

从未有一部影片让我全程噙着泪,哽咽着看完,它的每一个情节和片段都触碰到了心灵最脆弱的那个触角,那是人性最纯洁最善良之处,是人性的体现。他以游氏父子拜见焦三爷为开篇,烈日当头,父子俩都显得有些疲惫。父亲见到焦三爷那一刻,激动得上前递烟,不料却被石阶绊倒磕破了脑袋,游天鸣心疼得用手轻轻给父亲擦拭伤口,眼里还噙着泪花。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更是被这个孩子的孝心所感动,可焦三爷依然冷冰冰,拿了瓢水考验游天鸣。天资愚钝的他并不被焦三爷看好,焦急的父亲为了把自己未完成的唢呐匠梦寄托在孩子上,更为了孩子能够有出息为家族增光,以暴打孩子的苦肉计暂且让焦三爷收下了天鸣。这是一位用心良苦的父亲,表面上父亲的冷酷残忍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他却是本着一颗为儿女有出息的心而出发的。只是方式不能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那样有技巧罢了。我们身边又何以缺少这样简单粗暴式的爱呢?看到这就该试着理解那些不被我们接受的爱了。这样一对辛酸父子再一次让我为他们心疼。

游天鸣就这样入住师傅家,天资愚钝的他几次不能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而遭到师傅的冷落。师娘担心天鸣被罚没吃饱,把一大碗红薯送到天鸣房里,天鸣不禁觉得备受关爱,感动得热泪盈,之后的日子便奋发努力终于实现目标。这样的母爱,紧紧系着我的心弦,感动,泪水,勾起我对母爱的回忆,顿时一种共鸣由然而生。随后蓝玉的出现,他们之间纯粹、干净的友情,让我脑海里更是时时出现天鸣冒火为蓝玉抢唢呐,蓝玉为天鸣辩护的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是直面人心,就像焦三爷说的"这是吹进人骨头缝的曲子",没错这是深入骨髓的动容。

重点当然是焦三爷这个对吹唢呐要求极高的焦班主了。为了找出德行兼备的接班人,他设置了重重考验,最终选择了游天鸣,这位天资不高却善良勤奋踏实的孩子,作为接班人。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焦三爷更是上演了亦师亦友的角色。在焦三爷的细心耐心教导下,游天鸣果然不负众望正式成立了游家班。好景不长,面对西洋乐队的传入,唢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不那么高了,渐渐没有人会在意唢呐四台、六台还是八台的吹奏阵势,请游家班吹奏的人也越来越少。尽管在焦三爷的极力挽救下,迫于生计,游家班的人还是解散另谋生路了。最令人感动的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焦三爷仍旧为唢呐献身,是的,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由从前坐在太师椅上受子孙崇拜的焦三爷到最后人们无视唢呐的存在,对唢呐匠的尊重更是无从说起。片中的主角游天鸣说了这么一句"凭啥不吹,我们又不是来添他鸡巴的!"这句话骂得好,这是他敢于对抗西方乐队勇气的体现,当时,内心一股民族文化的危机感和保护欲也油然而生。片中结尾以游天鸣为焦三爷吹奏百鸟朝凤收尾,他们师徒二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精神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模糊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的是焦三爷因唢呐得到继承欣慰离去的灵魂背影。

《百鸟朝凤》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也许我们对唢呐不感兴趣,甚至在这部电影前也不了解百鸟朝凤是什么,也许我们对民俗甚至文化都无心过问,但至少这部电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最真挚的师徒感情,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继承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他独有魅力、扣人心弦的地方。

原创:思政1401 罗雅怡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百鸟朝凤》观后感500字


作家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有梦想可追,是幸福的,因为心会跟着梦想一直在路上,即使是苦难,也是沿途最亮丽的风景。

妈妈常会陪着我看电影,她说:“你总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然后便慢慢地跟着影片里的人物一起长大。”从小,梦想就是个遥远的名字,就像太空与星际间的距离一样。昨晚,在泪花与抽搐声中,我第一次感觉到梦想原来可以这么真实,这么有力度。房间里妈妈眼含热泪地看着电影《百鸟朝凤》,连中途的广告也不缺席,唯恐错过了那些逐梦的细节。故事很简单,但逐梦的细节却感人肺腑。

故事围绕唢呐展开,吴天明为了父亲未完成的梦想,历经千辛万苦去拜师学艺,并凭着德行和刻苦,接过了焦三爷的衣钵。焦三爷的祖祖辈辈都是吹唢呐的高手,是一群能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为了将吹唢呐的梦想延续下去,焦三爷呕心沥血。当游家班的人纷纷去省城打工时,他怒火中烧,帮天明四处寻回弟子;在村长葬礼上,他带病为天明撑场子,并在吹《百鸟朝凤》时,吐血倒地,起身后,又劲头十足地为天明擂鼓伴奏;查出肺癌后,他忍痛卖了自家的牛,让天明去置办新的唢呐等乐器;临死时,申遗的县领导来访。焦三爷用一生在坚持并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所幸的是,唢呐的梦想还在,逐梦的脚步从未停歇,天明在焦三爷的墓前深情地吹着《百鸟朝凤》,唢呐声声,响彻街坊巷陌,它在很多人的心里活着。

妈妈看后,感慨了许久。她说,江西的两位舅公公也是吹唢呐的,不过他们纯属于喜爱,为了这梦想,他们在家里不断地练习,练到一定火候了,就有人请他们去吹喜宴和白事。后来这种传统的技艺大家不稀罕了,舅公公就外出打工了。然而,唢呐的梦想总会时不时地冒出来……现在,两位舅公公又开始玩起唢呐来了,妈妈说,家乡搞新农村建设,组织了一支乡村乐队,让舅公公的唢呐在各乡镇间巡回演出……此时,我仿佛听见了梦想拨节的声响。

梦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才有了翩翩起舞的舞姿。心怀梦想,就算细若微尘,也会有让人惊艳的崛起。朋友,如果你的梦想在蓝天,那就向上飞;如果你的梦想在远方,那就往前走。

观《百鸟朝凤》有感


这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河面宽广。河边长着高高的芦苇,风一吹,芦苇跳舞一样摆了起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河岸上站着一个少年,他上穿蓝白条纹的圆领短袖,下着深蓝色长裤,两一腿微微叉一开,双手拿着一根一人长的苇杆。苇杆一头含在少年的嘴里,一头浅浅的斜斜的探一入水面。少年蹙着眉,双眼死死地盯着水面,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开始吸起水来。他圆一鼓一鼓的脸颊渐渐瘪了下去,凹成了两个小坑,水面也随着苇杆的抖动,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

突然,少年停了下来,扔下苇杆,双手合十,小心翼翼地往手里吐出了一口水。看着那口水,他高兴地大喊:“我吸上来了!我吸上来了!!”他一下子跑回了师傅家,大声对师傅说:“师傅,我吸上来了!”结果,师傅却又给了他一根两倍长的苇杆。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总是做一会儿作业就想玩,干一会儿家务就叫累,上一个兴趣班,一开始兴致勃勃,等觉得有难度了就想放弃。吸水这么枯燥的事,如果我是他,我一定吸了一分钟就不干了,而他为了这一口水却实实足足吸了十天。想到这里,我觉得他真的很能坚持,他一定会成功!

后来,无论是狂风暴雨,还 是烈日骄一陽一,他都日夜不停地练一习一吸水。虽然他不是天赋最好的学生,但他的坚持和实干得到了师傅的肯定,他最后成为了《百鸟朝凤》唯一的传人。

电一影看完了,少年吸水的画面却一直印在我脑海,时时提醒我:要坚持才会成功!

《百鸟朝凤》观后感800字


唢呐,在现在已不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古老的民乐逐渐被西洋乐器所取代。但是,有一首唢呐曲,在看过一部电影后,已被深深烙印在了我心里,那就是——《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述了游天鸣自小拜师学唢呐的故事。从电影开头唢呐的光辉岁月,到最后的逐渐没落,无不让人感动。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则是电影的尾声,一位老者,手拿唢呐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演奏着,有一对年轻女孩走了过去,还向老者身前的杯子里投了一块钱,这多么令人感到屈辱啊!

那位老者的唢呐技艺极好,可是,曾经无比光辉的唢呐技艺,如今,却只能用来像乞丐一样讨钱,这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屈辱心寒呢?再回顾电影的开头,二十几年前的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为红白喜事伴奏,多么光辉,多么光荣啊!可如今,有谁还尊重我们唢呐匠?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被人给遗忘抛弃。而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那些西洋乐曲新鲜,有趣,可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我们为其放弃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对于那些赶流行,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我想问你们几句,你们从哪里来?你们记得自己的根吗?

我认为,西方文化是非常新鲜,有趣,但是,我们要时刻记得,不能够本末倒置,不能忘记我们作为中国人,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要像游天鸣一样,将属于我们的文化时刻记起,烙印在心头,有着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念。

唢呐匠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它反映了现代人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任由别人将自己的东西拿走。我们不能像电影里的那些混混,要像天鸣和他的师傅一样,将中国文化传给我们的后代。

百鸟朝凤,唯有坚持方能成凤。要学习电影里的唢呐匠们,传承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的坚持。

《百鸟朝凤》读后感


《百鸟朝凤》读后感

文/饮茶

现在很少人愿意听唢呐了,百鸟朝凤,是什么。我也是如此,没有看《百鸟朝凤》也不喜欢听。

吹唢呐在以前是十分光荣的,尤其是班主坐在太师椅上领吹可是一个唢呐师傅的荣誉,也是家族的。而《百鸟朝凤》是师父传给他一个弟子,传承他的衣钵,也就是下一个班主了。

《百鸟朝凤》是被认为荣耀,是用于白事的,而却不是所有人死后都可以演奏的,必须是生前没有污点,深的大家尊敬的人。而继承《百鸟朝凤》的人也不是技艺好就行,还要品行好,真正爱唢呐的人。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焦师傅传《百鸟朝凤》时没有传给更有天赋的的蓝玉而是传给了爱唢呐,有情有义,始终守护唢呐的游天鸣。在后来洋乐器和中国的唢呐冲突时,大家都放弃了,而天鸣始终没有放弃。最后焦师傅走了,只剩下天鸣一个人在坟墓前吹唢呐。

以前的光荣和现在衰落,人们的态度,反映人民如何看待一种技艺,一种文化。天鸣的父亲因为自己没能吹唢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天鸣身上,不管他喜欢与否。而后来唢呐的衰落劝天鸣不要吹了。先前和别人谈到天鸣要学《百鸟朝凤》时多么自豪而后来的劝说对比明显,反映他对唢呐的看法。

天鸣由于不喜欢到喜欢是不得不听父亲的到真正喜欢吹唢呐。是一个技艺人的初心不变。

真是如此,我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保留下来,对他们予感谢,也谢谢这部电影。

文化之路,要的就是坚守,让我们一起坚守吧。

《朝花夕誓》观后感600字


在道别的早晨,就用约定之花点缀吧!——题记

《朝花夕誓》也称《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这是一部蕴含着五彩斑斓的爱,还有一丝悲伤的电影。画面纤细而又靓丽,自然而又饱含心酸,但影片却诠释着爱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坚强这一令人动容的主题。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像15岁的女孩——玛奇亚,她担负着“离别一族”最后的希望,故事要从那时讲起,在世界的尽头,有这一群古老的民族,他们被称为“离别一族”,他们拥有着长生之血和永生不老的面容。当然,美好的东西总是被人嫉妒,宁静的生活总是被一次次战争所打破。在一次外族入侵的战役中,这个古老的民族惨遭灭族,主人公玛奇亚,虽侥幸逃生,但她失去了所有她爱的一切,是啊,生离死别大概是人生中最无奈、最悲惨的事,这正如告别一处故地,告别一群旧友,告别一段感情……皆是生活的必然,玛利亚在绝望中遇到了一个普通人家的遗孤,他们又再次勇敢的踏上旅程,奔赴远方,并在朝代的更迭中守护“离别一族”最后的信仰……

影片中这两名孤身之人的相遇和那交织更迭的时间故事,细腻如绵绸的情感,编制出精美的布料。影片的故事让我想到龙应台《目送》中的那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人世间所有美好的情感终有尽头,离别自然是伤心的,可谁又能把时间停止,让时间倒流?我们只能再一次的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奔赴远方,就像最初那样。

迁徒的鸟观后感


迁徒的鸟观后感
候鸟们的世界也是如此庞大的家族,每到春天或秋天时,他们就要长途跋涉,在迁徒的过程中,有帮助候鸟迁徒的好人,还有那些捕捉和猎杀候鸟的人。
这部片子记录了途中鸟儿们自在的翱翔、欢乐的嬉戏、温馨的亲情和与大自然各种恶劣环境进行搏斗的艰辛,以及人类对它们残酷的猎杀。鸟类的迁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尽管途中充满了艰难险阻,候鸟面对逆境不屈不挠,克服着自然环境中的重重困难,它们的族群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得以延续。
当我看到那些新生的雏鸟们从父母的羽翼中第一次弹出小脑袋,长着嘴巴唧唧叫时,我就深深的感受到一个信念:保护候鸟。
灰尾雁在冬天重新回到小男孩身边,当那群曾经拒绝老妇人喂食的灰鹤,也终于在再次路过那个农庄的时候,接受了老人的馈赠,他们的长嘴灵巧地从老人手中刁走食物,是那样信任。
我真希望美丽的鸟儿永远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人与动物永远和谐相处。


爱鸟护鸟观后感500字


星期三,我们学校在教学楼里展出了几组爱鸟护鸟的图片。

我一幅图,一幅图仔细的看。瞧,那幅图上的翠鸟多么活泼、可爱,它正在那里开心的吃着虫子。还有几只翠鸟在那里翘着尾巴,好像在叽叽喳喳的聊天......我正看在兴头上,忽然,又有一组图片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只白鹭被猎枪打死了,几只麻雀也被农药毒死在了田地里......

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心理暗暗的想,这些鸟儿这么可爱、活泼,可是为什么人类要杀死它们呢?打鸟可是犯法的啊!为了自己的利益却伤害地球上的这些生灵,那些猎人难道不脸红吗?

我在设想,假如地球是一张画纸,那么鸟儿就是画笔,没有了它们的渲染,地球也就没有了光彩。鸟儿还能保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每天早上起床,我都能听到楼下花园里清脆的鸟叫声,听着鸟叫声,我起床后就会精神百倍。

可是现在夏天到了,路边上出现了许多烧烤的小摊位,他们的桌子上摆着烧鸽子,烤麻雀等等的食物,出来乘凉的人们,把这些当成了最好的下酒菜......

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地球上这些小生灵吧!小鸟们每天都帮助我们吃庄稼上害虫,我们应该帮助小鸟们,不让这些小生灵在地球上消失。

《迁徙的鸟》观后感(精选)


《迁徙的鸟》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候鸟们艰辛万分的迁移过程。虽然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文字,但每个人都感觉得到候鸟们那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故事重点环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候鸟们如何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护自己;在浩瀚汪洋中如何猎食;如何逃避人类残忍的猎杀……这些困境,候鸟都要一一面对、一一克服。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它们既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也要抵御风沙的摧残,可它们都能昂首挺胸与大自然作战到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飞达它们的目的地繁衍生息;企鹅在冰天雪地下仍要与海狮、海豹们对抗到底,保护企鹅宝宝的安全,尽管危险重重,但仍坚强支撑下去,面对亲情,自身的安危也显得微不足道;大天鹅飞越1200公里,始终对生命保持着一份坚持……这些候鸟们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又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佩服更令我感动。鸟儿们的这种精神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生活中的人们,何尝也不是像这群迁徙的鸟一样呢?你只有张开双翅,努力地、无畏地、坚强地飞,一直保持着一份对未来的坚持,不被重重困难所压倒,才能实现你人生的目标啊!如果遇到困难你怕了、累了、跌倒了却不愿自己站起来,那也许永远不可能达到你理想的目的地。所以,坚持下去吧,只要坚持下去,你肯定会看到成功正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百团大战观后感


百团大战观后感

缅怀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伟大的中国民族和人民用血肉筑成了铁一般的长城,为我们抒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史诗,近日我站组织站内人员观看了电影《百团大战》,看完之后令我深受感动。

炮火隆隆,硝烟滚滚,铁蹄声脆,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彭德怀将军说:“士兵和百姓的火,这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要把心火和怒火换成复仇的炮火。”面对敌人推行的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我军展开了多点出击,全面开花的大破袭战略。“不破不立,只有死人才躺在棺材里任他尸体腐烂发臭,但凡有口热气,他就必须冲出牢笼”,“腰杆不硬,江山不幸”,“如果不打就会亡国、灭种”,一句句振聋发聩的话语掷地有声,令人热血喷张,就是这股精气神奠定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扪心自问,在面对荆棘丛生的艰难险阻时,你是否有冲破枷锁的勇气与无畏?对待工作的态度,你是否拼尽全力,全身心投入?对待学习的机会,你是否刻苦钻研,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百团大战》铭刻了许多的血泪史,令我几度哽咽。敌人对姚家峪实施了灭绝人性的杀光、烧光、抢光政策,屠村的时候,连待产的孕妇都不放过,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又死在了敌人的烈火下。其中娘子关车站的战役中,日军派出了装甲列车,为了炸毁它,需要用火车头去撞它,但问题是两列车必须在同一个扳道岔上。我军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一个倒下去,千万个又冲了上去,最终战士牺牲的时候手还紧紧握在扳道岔上。泪水模糊了视线,淌进了心里,不知是苦还是咸。在和平时代的今天,吃点苦、流点血算什么,你没有看到旗帜上的那面红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所染成?你是否还牢骚满腹那些繁重的体力劳动?

《百团大战》里军民鱼水情更是感人至深,百团大战更是一场人民的战争,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纺棉花、纳鞋底,参军更是义无反顾。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张自忠将军牺牲前写道:“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今天我们呼吸着和平的空气,饮用着时代的甘泉,不用面对腥风血雨,更不用牺牲生命,但新的时代让我们肩负新的使命。请睁开你惺忪的双眼,张开你慵懒的神经,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续写革命者未完的诗篇。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今天上午,我们返校检查作业,其间我们看了一部50年代的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董存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育。

故事讲述的是1945年春,董存瑞在因种种原因的困扰下,终于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参加了八路军。在队伍中,董存瑞和他的伙伴都不满20岁,但却有着惊人的胆识和勇敢的魄力,在战斗中他屡次立功,让连长和队友刮目相看。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在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敌人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看完电影时,我的心中感慨万千。一个年仅19岁的青年,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战斗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想想董存瑞,在进革命队伍、入党等过程中遭受了重重困难,但他还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当他在炸暗堡时,那种为革命事业奉献、为祖国和人民付出的勇气深深的打动了我。

现在想想,董存瑞比我大6岁,却比我强上百倍,甚至千倍,他的胆量、勇气、思想都是我所不敌的。他只是一个上了几天学的青年,但有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精神,比我们要优秀许多。

电影飞天观后感


电影飞天观后感

今天,有幸在影院观看《飞天》电影,有感于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有感于为中国航天事业崛起而默默无闻的航天人,正是有他们一代代人的努力,才有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观影中,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电影《飞天》的主人公航天员张天聪是中国第一代航天员,身为航天员的他却屡次和亮相太空的机会擦肩而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天聪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但他凭着对梦想的坚持,选择作为一名教练员留守。这份坚持最终也获得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女儿也选择将父亲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怀揣着“飞天”之梦的张天聪,他代表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飞天梦,要说中国人的飞天梦已经实现了,从神舟一号揭开中国人的飞天梦之后,神二、神三、神四,再到神五杨利伟,神六费俊龙、聂海胜。可到了神七又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并且这次和前次又不同的是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任务,这又是第一步,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为“神七”航天员出征壮行时发表的简短讲话是说:“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

从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开始,中国人就充满了对太空梦境般的遐思。几千年来,玉兔与常娥,广寒宫与月桂树,成为中国人想象力的最佳延伸。而电影《飞天》恰恰圆了中国人千年的梦想,那遨游太空的飞船和太空舱,既是真实的,又有梦境般的幻觉,亦真亦幻,令人无不舒心惬意。当然,也鼓舞着地平线上所有抱有幻想的人们,激发他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显然,电影所展示的,不仅是主人公张天聪一个人的梦想终能实现,也是一个民族的梦想终于在一个新的时代得以实现的崇高境界。

观罢《飞天》,应当说一部中国航天史历历在目,它不仅书写了几代航天人的昨天、今天,也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明天。我们从张天聪的身上看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投影,他说:“当年搞两弹一星,参战人数以百万计。今天搞载人航天,参战人数以几十万计,没有多少人的名字能载入史册。我真的是喜欢这个职业。能一辈子做个中国航天人,我知足了。”而上将总指挥的话更是掷地有声:“……今天我们建空间站,明天我们登月、上火星,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署。当年,如果我们不搞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今天,如果我们不在太空占据重要位置,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创作出这样一部富有历史感的鸿篇巨制,无疑是最好的献礼。

将自己的梦想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张天聪所代表和象征的是一种不折不挠、坚持到底的价值观:所谓的英雄,不一定是获得了多少鲜花掌声这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在奋斗路上那份倾尽全力、无怨无悔的付出。同样的,在科研学习的道路上,大多数人都是孜孜追求却又默默无闻的,这要求我们要摆正心态,认真学习,坚忍不拔,只要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梦想的实现。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观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