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吴军《大学之路》有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吴军《大学之路》有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读吴军《大学之路》有感

网络微信上,其实有好几篇很不错的《大学之路》总结了。我只是从一个普通妈妈的角度说点读后感。

吴军博士的这本书的确担当得起– 内容详实,文笔流畅,角度独特。

他重点在介绍北美和英国的大名校起源思想,背景,培养人才的宗旨,本科硕士和博士间的求学和招生区别,华人如何突破招生歧视,以及几大名校各自的特点。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在三个方面。

第一:吴军博士本人一波三折的受教育过程。

他在清华本科毕业,因为成绩不在top 2, 没有直接进计算机的硕士,"只能"先工作了两年,然后去了和本科关系不是那么大的电子工程读硕士,却无心插柳地找到了真正的爱好自然语言处理。在清华工作几年,坚定了要在语音识别系统当顶尖人物的想法,于是去美国读博士,并且从一而终,没有像很多人是为了生计而读,到景气的年头马上不读。

读博期间有了不小的研究成果,得意之际却遭遇第一次答辩未过,同时也错过了IT的黄金时代,工作从随找找变成要等等,却也因此沉下心来,奋发钻研,找到了搜寻界的一个超级算法,提高效率千倍,也成就了非常出色的博士论文。最终答辩通过的同时,突破Google面试的千人斩(千人申请中被录取)。

和许多IT界的老大相比,他的求学经历是比较长的,算是很耐得住寂寞。就像他自己说的,跑马拉松,一开头总是人山人海,到中途的时候少很多,到终点没多少,所以关键不在你开头跑多快,而是能否一直跑。

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但是觉得还需要指出的是,马拉松也有不同的举办地点,如果说大学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很多学生眼中的结束),那么清华就是一个高端的出发点。不管你后面怎么折腾吧,至少比从一个山旮旯里出发要便利很多。

能够去一个质量高的大学读本科,开阔眼界,培养素质,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将来你能跑多久,是有重大影响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种很正常的社会常态。

第二:怎么能从根本上改变一点华裔在名校录取上遭遇的歧视。

吴军博士认为,华裔孩子,想要去上名校的,基本都有很过硬的成绩,而且是全面开花。但是,有没有必要大家都去上竞赛提高班呢?到最后,如果要在国家级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花大量海量的时间做题,在mon core成绩已经很好的前提下,剩下的时间,到底如何分配更加有特色对社会更有帮助?

我也深有同感,哈佛真的需要那么多进入到奥数奥物奥化啥等级的人吗?未必的。如果人家不觉得有这个需求,干嘛要录取你。

这些大学,除了那些乌糟糟的裙带子弟,最终主要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领军人物,以及,要爱,就请深爱– 你真正的热情在哪里,不需要开那么多花,能十几年坚持做一件,做到最好,当然也不一定行,但感觉比一窝蜂去到处参加培训班考试比赛要实城点。(超级牛娃及其爹妈请自动忽略。)

还有一个被华裔超级忽视的地方– 捐款!管你喜欢不喜欢,这就是一个文化风气,私立小学中学大学靠啥过日子?不就是要大家伙爽快点掏钱嘛!光指望去享受教育,不想财力支持,学校怎么开课?土豪们有的是钱买酒庄,买品牌,如果真要为下一代着想,捐款给那些个大名校才是正理。

不要以为这是势利是铜臭,其实也是很正常的社会常态,双向的支持而已。

其实北美的小孩子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学校经常有各种捐助活动,捐钱捐物,帮助less fortunate people, 所以有时候会觉得这些孩子有点"傻气",我已经不止听到一个孩子说,如果中了彩票,首先要捐钱给慈善机构去帮助人。

将来华裔在各方面少受歧视,多收尊敬,估计还真就要靠这些有些"傻气"的孩子呢。

第三:第一流大学办学宗旨到底是啥

这个当然是每个大学都有特色的。但是用哈佛最光辉的校长/教育家艾略特的话来高度总结一下,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说– "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

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不要旁观冷漠,要积极投入参与,Serve the bigger purpose, 这是最好几所大学都追求的境界。

比方说,花了那么多努力,去了哈佛,将来孩子就是去做个历史老师,估计会有很多亚裔家长觉得不值得。但是人家要的也的确是各个行业的领袖和影响者,不是单单几个热门专业去赚大钱。

而且不管你学啥,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criticalthinking),严密的逻辑头脑,都是基础。

所以前面说的有些"傻气"的孩子,当然不是真傻,而是的确有颗大心,能够自主建立目标,不是为了爹妈钱光环读书,最终是希望能给人类生活带去正面的影响。同时他们又必须是头脑刷刷清,能够读好书的学生。要达到这些标准,是够艰难的。

咱家小宝还小,还处在常常似懂非懂稀里糊涂的阶段。当妈的当然希望她最终是在通才(wellrounded)的基础上再有特别出色的地方,那是最理想的。但是不管能否实现,有一点是从小就灌输,那就是将来,你的人生不要局限在个人的一点点喜怒哀乐里面,聪明才智是要为了大众服务的,给世界带去积极的改变。而改变世界,永远从改变自己开始。

能带着这样的想法成长,完善自己,最好的大学也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车站,无限的未来还在将来。

套用跆拳道学校教头的话做个比方结束,拿到黑带,那才是刚刚开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天才之路》有感


每当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踢球时,《天才之路》里的一个男孩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他很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足球。有一天,当他在一个水塘边踢一些塑料瓶的时候,足球教练正好看到了这一幕,足球教练觉得这个男孩踢得不错,就送给了他一个足球,不久,那男孩就能准确的踢进远处摆放的水桶里了,圣诞节到了,男孩和他的妈妈因为没有钱给足球教练他们的恩人买礼物,所以只能为他们的恩人祈祷了,小男孩和他的妈妈祈祷完后,小男孩向他的妈妈要了一把铲子跑到了一座别墅前,挖了一个树坑,教练走出来说:你干什么?小男孩说:圣诞节到了,我为圣诞树挖一个树坑,教练说:我收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吧!3年后,这位17岁的小男孩贝利的名声随之传遍世界。

世界上的天才,哪一个不是因为努力才换取的成功,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只要我们坚持读书,把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我们就能成功,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就像爱迪生一样,爱迪生尝试了一千多种材料才做出电灯。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天才之路都是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一个人的成长不只需要别人的爱心,也需要自己奉献爱心!

读名人之路有感


读名人之路有感


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人之路,使我印象深刻,在这本书中,最令我敬佩的人是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1769~1821),此名字的汉译是“林中之狮”。这个法国科嘉岛民的迅速崛起让整个欧洲乃整个世界都无比震惊。拿破仑用火与剑,用智慧和略,在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亲自指挥过60多次战役,其中40多次获胜。拿破仑既是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也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面对当权着的无能,他暗下决心,要做统一天下的首领。1769年8月15日拿破仑出生与法国科嘉岛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拿破仑在八个兄弟中排行老二,从小是个沉默寡言但性格倔强的孩此文来源于网络。他讨厌封建贵族,当别人或自己受到贵族此文来源于网络弟的嘲笑欺负时,他总是挺身而出,狠很的教训这些被他称为“高贵的小丑”们一顿,从此,没有人感去惹他。
毕业后,拿破仑作为军人自己的部队开往奥松城。在这里他仍然废寝忘食地博览群书。成为了法国革命的思想的坚定信徒。
1793年,法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年春天,仇视法国的革命的欧洲封建贵族组织了一个反法联军。不久,一场著名的土论战役开始了。
开战不久,由于法国军队没有起码的军事素质,所以刚开始就伤亡惨重,取得了失败,这时拿破仑想出了一条妙计,从敌人后方发动反攻,把敌人杀的片甲不留,敌军慌忙逃窜,法国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拿破仑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具有的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与伦比的执行力,面对讥讽,凌辱,他学会用铁的事实证明自己的价值。人的内在精神如果没有遭到巨大的打击和刺激,是永远不会显露出来的。这种神秘的力量深藏在人体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后,便会产生一种新的力量来,做从前作不到的事。
拿破仑的成功,证明了拿破仑的一句名言:“如果你认为我比你矮,我将马上砍下你的头,消除这个差别。”

读《复兴之路》有感


读《复兴之路》有感

近日,我读完了由纪录片改编的《复兴之路》一书。全书就仿佛是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缩影,就像一个睿智的老者,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为我们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美好未来。

全书内容可以分为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部分,以 整体史观说明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的巨变,让我们用历史领悟未来。

当列强的炮火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百年屈辱史以血泪铭刻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所有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在读前半部分时,我的心情是愤怒而沉重的。在这一历史时期里有着各种不平等条约、各种烧杀抢掠、各种尖锐的矛盾,祖国母亲备受煎熬,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直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看到了先进开明的中国人不断的探索救国存亡的道路,在理论与实践的不停反复中,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坚定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祖国母亲的新生,让读者看到一头雄狮已经苏醒。读到书的后半部分时,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与希望,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港澳回归祖国统一,我的双眼前掠过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人民洋溢着的幸福笑容,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新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坚信,中国终将会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2018年,祖国迎来68岁生日。在全国人民都在欢度国庆节的时候,我们高速公路收费员依然要坚守工作岗位。假期是出行高峰期,我们必须要比平时更加负责任地工作,保安全,保畅通,不懈怠。作为新一代的青银人,我们要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挖掘自己的潜力,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向着“中国梦”前进!

《大学之路》读后感5篇


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大学之路》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大家时常说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的情操,在拜读过作品后,心里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下新的感悟。读后感就是将自己读后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1

《大学之路》读后感500字: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习为主,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政府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没有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必须学习什么课程,但除了写作课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因为他们认为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一生都有帮助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教课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生有什么可以直接打断老师进行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

相关: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名字透着俗气的书,它的名字是《当起点很低理想很高时,高考落榜生到牛津大学的逆袭之路》,无论是“高考落榜生”、“牛津大学”还是“逆袭”都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噱头,这种吸引方法可谓是屡见不鲜却也屡试不爽。就像是我不喜欢这名字,但也在闲暇之余忍不住好奇想一探究竟,希望他的逆袭之路能够让我有所借鉴。

运气好的是,看完的我认为这是一本被名字俗化了的好书。

就以书中的一句话来开始吧:

“人不可能没有畏惧、惰性、疲劳……任何把自己打造得跟完人一样的人,都是虚伪的,同时也大可不必。我们真心喜欢的,往往不是天生的完人,而是那些用坚毅克服人性弱点的人。”

-01-“内因”

什么是“内因“?

用作者的话说,“内因“在现实世界中的物化便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即内因决定了外果,外果是内因的现实表现

内因源于何处?

每个人的内因都不相同,但无论是谁,都有一部分内因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小学习能力的强弱,记性的好坏,方向感的强弱…这些都是内因,但这些天生的部分占比很小,绝大多数的内因源于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积攒的教训,收获的见闻,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这些看似随时间消散的过往都会化作深藏在心底的蚕丝,渐渐编织成为能够网罗天地的盔甲,包裹着你的心,提升你战斗力和防御值,让你锋利如利刃,坚固如磐石。

内因决定了我们的外在表现。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带着光环的存在,希望自己博古通今、天文地理样样精通,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都能做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要想有这样的外在表现就必须要有深厚的内因与之匹配。简单来说,你如果没有深入钻研历史、熟读史书就不可能做到博古通今,你如果不努力练习在不同场合说话,不经历尴尬和冷场,你就做不到在各种场合都游刃有余,处理得当。

我们要想有多好的表现,就必须要有多强大的内因,而内因源自日积月累,不可一蹴而就,留心生活,珍惜时间,不遗余力地抓住机会来锻炼和培养自己,让强大的内因支撑你随时可能到来的梦想。

-02-追梦

卡耐基梅隆大学兰迪-鲍什教授的一句话:“前进道路上,砖墙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它不是为了拦住我们,只是让我们可以证明自己有多想到另一边去。”

梦想是永恒的时代主题,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追问过无数次的问题。

小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梦想的意义,我们只知道老师、科学家、宇航员…这些标准的答案用来回答梦想的提问是不会出错,也不会引得嘲笑的,所以我们的梦想中规中矩,大同小异。

后来,我们长大了,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纷繁多彩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定义梦想,梦想也第一次有了向往的味道,但现实往往半道杀出,挫我们一个措不及急。梦想和面包对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可兼得的,梦想?面包?这是一个问题,一个足以改变我们一生的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韩一深刻体会了追梦的不易,因为他选择的都是布满荆棘的寻梦之路。幸运的是他不必为面包发愁,但他对面包的需求也不大,因为他常常因为学习而忘记吃饭或随便解决,花销着实不大。

作者韩一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相反,因为母亲生他的时候并不顺利,这让他的起始智商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事实表明,作者通过日后不断的阅读把自己的内因逐步提高到了超越同龄人的水平,虽然这内因主要体现在阅读积累上,但也足够了,至少让他知道了自己的所长所好,要走什么样的路(去牛津大学留学)。

在他确定梦想的过程中,阅读给予了他最大的帮助,用作者的话说:“阅读使人你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由自主地从大一统的”普世价值观“里独立出来,重新思考被时代当作理所当然的一切,这是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必经之路。”

如果此刻的你深陷俗世的桎梏,或许阅读也能够帮助你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梦想确立了然后呢?

追呗。

韩一作为一位醉心课外读物,连大学都没有顺利考上的高考落榜者,在短暂的沉沦(一个下午的时间都不到)后,以自己强大的内心和足够的积累迅速地确定了要考牛津大学这一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

为了实现它,他在报纸上找到了一个说可以提供英国大学入学考试机会的预科学院,毅然决然地报了名,从此成为了一个连UK都不知道的英国牛津大学追梦者。

他的追梦过程很辛苦,这份辛苦不是源于他的基础很差,也不是源于他并不出众的智商,这份辛苦源于他自己,因为他无比努力、从不敷衍,任何事他都拿出百分之一万的付出去对待,最后,他不出意外的成功了,而且他的成功远高于他的初始设定,任何看过他奋斗过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能成功。

这也向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道理:你奋斗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前提是你付出了比这个目标所要求的更多的努力。

这本书还介绍了作者生活中的很多其他部分,有趣却也不显得庸余,如果你想要真正感受这本书所拥有的力量,那么亲自一读必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再以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很多时候,运气使我们到了一个不该有的高度,运气走了以后,我们发现“高处不胜寒”。这不是低估,这只是一种回归。如果连这都不满意,那么我们就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真相总是血淋林,但也能让我们犹如醍醐灌顶,总之,生活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你足够努力。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3

一直很喜欢吴军老师的书,能够将很多事物真正深入浅出地给你娓娓道来。

书中很多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并非意味着终点,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当年上大学的时候,确实没有从高中的思维转过来,或者是说也受到当时的眼界所限制,其实对很多知识的学习是很被动的,很没有目的性地去学习。高中时候,或者更早时期,自己其实是凭着对各种知识的喜爱,去疯狂吸收,然后不断练习,强化自己对于考试科目的能力,然后考上的大学。高中与大学的目标根本不同在于,高中是有明确目标的,所有人都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而努力。

上了大学之后,目标迷失了,所学是电力相关专业,有的同学安心等毕业之后进电网,有的同学去各种社团,有的同学开始疯狂学习,打算继续深造,也有一直在打游戏的同学。应该说开始慢慢理解和接受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同,虽然当时一开始还是想依靠努力学习去证明什么,毕竟家里条件不好,除了学习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了。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自己还是利用了大学的资源,学习了各个方向的知识,不仅仅是本专业的知识,扩宽了自己的眼界,从侧面也算完成了大学的通识教育,大学零零散散也借了几百本书,虽然看完的没有多少,但确实让自己增长了很多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都在不断认知这个世界,而对这个世界认知得更多,也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比较认同吴军老师对于大学应该扮演的四个角色的认知: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研究中心,能够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优秀的人是相互点亮,相互吸引的。作文大学只要能将这帮优秀的人聚集到一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做一些事,去对这个社会做出改变。

大学为什么要注重通识教育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谈一下个人理解,人生很长,社会发展迅速,你学的专业可替代性太强,越是专业与单一,其实未来越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学习通识教育,让自己有复合能力,长远而言对自己更有利。

书中介绍了大学的起源与发展,欧美名牌大学的起源与大学文化,还是很有意思的。当前的现状并非孤立的点,其必定是连续的,每所名牌大学的文化,也是有其历史缘由的。

『知道更多,体验更多,做到更多』,莫名想起这句话,可能也是在大学的精神里面感受到了工程师的自驱吧,越来越觉得自驱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性。要有目标,去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人生也才会有更多的快乐!

我们终身学习,我们追求幸福!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4

《大学之路》读后感800字: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5

《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距上次发布文字,3个月过去了。期间依然有提笔写文字,却没有发布的动力。因为我开始阅读吴军博士写的专栏及书籍。我感觉到我写的东西较之吴军博士缺乏内涵,羞于发布固未有动力持续撰写发布文章。

但写作就像阅读和艺术一样,是我日常生活中总会再次出现在案头的事情。期间虽未发布文字,但也有持续阅读和写作。

在看完《大学之路》上下册后,我难掩激动的心情想要写下一些文字,并发布共享。吴军博士所著的《大学之路》第一版出版于2015年,已经有了再版。再版的书籍将配图换为了彩色,并增加了公立大学的部分,推荐购买新版。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之大在于,如果这本书在我大二时已出版,那么对我的人生改变会相当大。如果这本书在我读高中就已出版,那么对我人生的改变会更大。

高中时候的我,认为母亲推荐的:“当大学老师”的职业规划是一件非常没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就是在老师堆里长大的,我周围的老师有哪个让我觉得教育育人是件有意思的事呢?虽然我遇到很多兢兢业业的老师,但大多数人甚至后悔做了一辈子老师,让自己没有发展,没有发财。

大学时候的我,认为国内研究生没有读的必要,不仅时间长,而且读完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海外研究生又太贵,不如拿到一个好offer进入社会来得实在,至少可以捅破这层模糊的窗户,让我看清看彻底社会和现实。因为那时我对社会依然知之甚少。

转眼快要7年过去,我工作的时间够我在英国读研,回国读博了。虽然在深圳我已有车有房有老公,年收入不低,但在公司的晋升并不如我意。重要的是我感觉我的人生价值尚未开始去体现,经济压力也越发大起来。

好在我对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在越来越忙的工作中,还会持续阅读和学习,持续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快乐的。

《大学之路》这套书,教给了从小在老师堆里长大的我、读了当年国内top10大学的我什么是高等教育。我的父亲在我年幼时便写过《教师魅力的培养》一书,并在我读大学之前写了《带着野心上大学》一书赠予我,但都没有吴军博士的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真正产生兴趣和肯定。也没有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之大。甚至,我感觉本书验证了我很多内心深处的看法和想法。

书中的观点和对美国私立大学的介绍细节,我不在此一一描述,可直接拿到原书进行阅读。此文仅对读后的感受进行描述。对我启发最大的是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两个概念,百家笔记网欧洲和美国名校的历史和特色渊源;及各行各业出领导者的名校使命。反观我过去的家庭教育,小时候是一句很空的做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有用的人,后来是希望我能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创业赚钱。创业赚钱这是结果,但使命感、对某个领域的钻研、突破和领导的精神缺失。但我也感谢父母从小给我带来的对学习的热情,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

过去由于对艺术的爱好,我从小便学习艺术,并长期坚持,但在大学出于未来的生存考虑便放弃了。大学学习的专业由于不好找高薪的工作,也放弃了。通过工作从事了新的领域,最后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拿着和普通同龄人比高薪的工作,跟同龄精英比薪水又少了一半。

这经历似乎很典型,为了眼前的利益,随波逐流,如果继续努力,最终可能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人群中或小一些的公司成为高管,职业经理人。未来也不是不光明,只是这条路走的人太多了。

后面的读后感,暂不刊登了,如果,你依然还有为社会做出独特贡献的愿望,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期待,不妨读读这本书。读过的读者也欢迎留言来信交流你的读后感。

《大学之路》读后感500字


《大学之路》读后感500字: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习为主,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政府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没有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必须学习什么课程,但除了写作课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因为他们认为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一生都有帮助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教课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生有什么可以直接打断老师进行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作者:森林里的光明

相关: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读《成功之路》有感


他写了《业余社会主义者》、《凯雪尔.拜伦的职业》、《无理之结》等名著,他就是著名作家萧伯纳。

萧伯纳在别人眼里是个不幸的孩子,他的父亲根本不顾他的教育,15岁时他就自己谋生,20岁时他就前往伦敦,总是遇到困难,后来他参加讨论会,从根本不会到十分出色,渐渐有了名气,后来沉迷写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著名作家。

萧伯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从一名不幸的孩子,到世界著名的作家,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到了最后他终于收获了果实,获得了成功。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走向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一个幸福的孩子不可能永远幸福,他总有一天会遇到不幸的事,而一个不幸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不幸,因为世界是公平的只要你努力了,总有一天会成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情,只要努力了就可以改变这个事情,一个人只要认准一个目标就要不断地想办法实现它,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如果萧伯纳失败了就放弃,那么他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坚持就可以成功,一旦放弃的话之前做的一切就都白费了。每一位名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挫折,都有失败,但他们都成功了,因为他们努力了。

每一个人都有一条取得成功的道路,只要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坚持不懈的走下去,他终会发现,这条成功之路是水到渠成的。

《大学之路》读后感1000字-“大学教育”的目的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 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喜欢《读吴军《大学之路》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大学》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