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隐形的树精灵有感

读隐形的树精灵有感

读《树犹如此》有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读《树犹如此》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树犹如此》有感

罗维力

各位长辈、各位群友上午好,我是罗维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白先勇的散文集《树犹如此》。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名将白崇禧的第五子,虽出身名门,却对底层生活有着深层次的关怀,他的作品很少带有政治倾向,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耐读性很强。

这是我读白先勇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小说集《台北人》,《台北人》用新旧交替时代台北都市各个社会阶层的悲欢离合展现浓浓乡愁,感染力很强,耐人寻味。《树犹如此》是一本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白先勇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从作者幼时抗战时期的桂林、重庆,到内战时期的上海、南京、香港,再到战后的台湾,以及大学毕业后旅美留学,回国之后返乡寻根,写亲人、写师友、写青春,全书渗透出对文学的热爱,对故土的忧思,对世事无常的感怀,白先勇逐渐由一个热血青年走向开阔、沉郁和豁达。白先勇的文字一流,情感细腻,对于世事沧桑的参透,对于故友旧人的深切缅怀,对于青春逝去的不舍却又坦然,读起来像是听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真挚动人,在阅读的时候,我就像坐在白先勇身边,看着他所看见的,经历着他所经历的,感受着他所感受的。

除去上面这些感性的部分,我对白先勇书中写到的一些人物和细节也很感兴趣,所以在介绍书的主要内容之前,先和大家分享几则书中的八卦。

1、白崇禧是完美主义者,冷静理智,要求严格,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他十分重视子女教育,饭桌上还得检查功课,既是严父,也是慈父,充分尊重子女们的选择。

2、白先勇母亲马佩璋生长于官宦之家,热情开朗,富有同情心,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白先勇原话是"母亲一生不耐虚礼,从不做作,完全是个真情真性的人。也正是母亲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的个性,才经得起日后跟随父亲经历惊天动地、一波又一波的历史考验。我们一家几十口,母亲是家中擎天一柱。"

3、白先勇从小便是"学霸",因为梦想到三峡修大坝,所以高中毕业后就申请保送至台南成功大学水利系,读了一年发现兴趣不合,便重考了台大外文系。1960年白先勇在台大外文系读大三,和几个志趣相投,热爱文学的同学朋友一起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倾注了大量心血,只凭满腔热血,最终却因为经济原因曲折重重,历经停刊,复刊,再停刊,又重刊,前后历时二十四年。这本杂志在六十年代对于台湾文坛有着非凡的开拓意义,引入西方文学的介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鼓励创作,小说、散文、现代诗百花齐放,发掘培养出台湾年轻一代有才华有理想的作家,很多后来的文学大家处女作都发表于《现代文学》。有个患有自闭症的16岁少女写了一篇读起来有点古怪的小说《惑》,白先勇看后觉得少女有怪才,拿去发表在《现代文学》上,女孩从此决定弃画从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她叫陈平,就是日后的三毛。

4、白先勇更是认为《现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坛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乃至具有兴灭继绝的时代意义。白先勇的作品很少带有政治倾向,他不仅对台湾蒋经国、李登辉统治时期避而不谈,对于大陆毛泽东执政时期也是谨慎对待,但在1977年回忆创办《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以及肯定这本杂志功绩的一篇文章里,他鲜有地对文革做了略微的叙述,原文是"这就是中国台湾六〇年代的现实,纵的既继承了中国五千年沉厚的文化遗产,横的又受到欧美风雨猛烈的冲击,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空前剧变的狂飙时代……在这个选集中,我们找不出一篇对人生犬儒式的嘲讽,也找不出一篇尖酸刻薄的谩骂。这批作家,到底还是受过儒家传统的洗礼,文章以温柔敦厚为贵。六〇年代,反观大陆,则是一连串文人的悲剧:老舍自沉于湖,傅雷跳楼,巴金被迫跪碎玻璃;丁玲充军黑龙江,迄今不得返归;沈从文消磨在故宫博物院,噤若寒蝉。大陆文学,一片空白。因此,台湾这一线文学香火,便更具有兴灭继绝的时代意义了。"

5、白先勇为其父撰写了传记《仰不愧天---白崇禧将军传》,目前尚不能在大陆面世,但《树犹如此》中有些章节涉及白崇禧的生平纪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白先勇拜访余纪忠时听其谈论1946年四平之战中,白崇禧的立场和无奈。根据白先勇文中叙述,1946年春夏之际,国共为争夺东北展开第一次"四平街会战",这次会战是决定东北战争的关键,更对内战的胜负有关键性影响,共产党由林彪率领十万大军,结集在中长铁路上的重镇四平街,国民党由杜聿明指挥,人数相当,精锐尽出,双方拉锯不下战况惨烈,1946年5月蒋介石派白崇禧紧急飞往东北督战,白崇禧一到国民党军队士气大振,三天内攻下四平,林彪部队撤退到哈尔滨。此时白崇禧力主国民党军队不顾一切乘胜追击,但是蒋介石迫于美国调停及国内外种种压力,未能采纳白崇禧的建议,于6月6日下令停战。其中十分关键的一刻,国民党攻破四平准备攻往长春,南京方面命令不得越过辽河,白崇禧就在锦州开往太原的火车上召开紧急会议,直问杜聿明有没有把握把长春打下来,杜说有,于是白说:"那么好,你说你有把握,那你就下令进军,南京方面我来负责。"彼时,孙立人部已追过松花江北岸,离哈尔滨不足一百公里,原文 "此次停战,遂予林彪部队喘息机会,整军反扑,东北形势,自此逆转。"针对这次会战,白崇禧专门发表了长文《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详细记录了第一次"四平街会战"的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可以说四平之战是白崇禧一生最大的遗憾。

八卦完了,进入正题,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至念、青春、师友、关爱,以及附录的三篇其他学者对白先勇的访谈。

一、至念。这部分主要是白先勇对挚友和家姐的深切缅怀,以及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娓娓道来,情深意长,感人至深。尤其是他纪念挚友王国祥的长篇散文《树犹如此》,挚友因病亡故,白先勇沉痛不已,直至王国祥死后第六年末才开始写这篇纪念文,一万三千字,字字情深。白先勇与王国祥青年时代相遇相知,后又共同漂泊海外,相互扶持,早期未犯病时,王国祥千里迢迢从美国东海岸来到白先勇位于南加州滨海的住所,花暑假三分之二的时间帮白先勇在房屋的前后院整理出一个花园,种上了茶花与意大利柏树,后来这个花园便是两个人感情的见证。王国祥病发后,白先勇为其治病奔波,不辞辛劳,甚至为当年没有让王国祥试试气功疗法而耿耿于怀。文中写到:"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时,抢救王国祥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 两人共同抵御病魔,但王国祥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 "霎那间,天人两分,死生契阔,在人间,我向王国祥告了永别。""我与王国祥相知数十载,彼此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人生道上的风风雨雨,由于两人同心协力,总能抵御过去,可是最后与病魔死神一搏,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时光是最强的破坏者,两人相遇相知三十八年,没有输给时间,却败给了命运。王国祥生前建议栽种在花园里的意大利柏树,在他病前也不寻常地骤然枯焦而亡,树枯不久,王国祥便犯病。人去了,枯树还在原地,却因为枝叶已枯,在一片葱郁中有了一道裂痕。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我与王国祥从前种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后,已经高攀屋檐,每株盛开起来,都有上百朵。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愣愣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清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蜗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全文终于此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全文生动地记录了两人的相识,再遇,共事,发病,求医,别离,真挚感人,催人泪下。文章最后让我想起中学时期学过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非常打动人心,我本身也十分感性,看的时候几欲落泪。

二、青春。这部分主要是白先勇回顾大学时代创办《现代文学》,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无悔青春,每当提及这本杂志,白先勇的文字都充满激情,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仿佛就在眼前。白先勇将《现代文学》称之为"同人杂志",所谓"同人杂志",指的是刊物的运作资金是有集股汇成,某些作者和工作人员也是股东。每到年终,股东可以分红,还赠送股份给一些对刊物有较大贡献的作者和职工。也就是说,这种刊物不是依附于某个组织和党派,保持着独立的立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就是典型的同人刊物。而这样的刊物,在如今的中国已不复存在。在《现代文学》早期的创办者中,有很多后来的文学大家,除去白先勇自己,还有余光中、李欧梵等等等等。大批青年作家,都是通过在《现代文学》上投稿才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路,上文的八卦部分也做了介绍。根据白先勇的介绍,创办《现代文学》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契机就是当时的台大校长博斯年,把以前北京大学的自由风气带到了台大,博斯年本人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加上还有一批循循善诱的良师,如台静农、胡适、夏济安等等等等,这些外因都深深影响着白先勇那一代的学生,白先勇说他们那一代是延续了五四精神的,而这些外因,现在的大学是不可能具备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分里作者写到很多台湾的其他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感兴趣的群友可以边读边做笔记,会得到一张很好的书单。关于这部分,最后要说的是我非常佩服作者下苦功夫做学问,白先勇说无论是读中文系还是读外文系的人,都应该诚恳地阅读经典,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形成完整的世界文学的经典观和趣味观,在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文字水准和判断能力,非常有道理。白先勇和李欧梵读英文原著,《约翰克里斯多夫》这种鸿篇小说都是对着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过去的,我又想起朵姐之前向我推荐亨利保尔森的英文原著,更是由衷地佩服。

三、师友。顾名思义,这部分主要是作者对师友的回忆和追念,《文学不死---感怀姚一苇先生》、《忧国之心---余纪忠四平街之憾》等等,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后面很多篇涉及文学、绘画、佛禅、摄影等领域,由于不甚了解,读起来稍显沉闷,我觉得可看性不强。

四、关爱。白先勇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这部分主要写他对同性恋人、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对于这些陷入绝望的人,作者予以慰藉、宽容,让我对这些群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文章最后的附录部分,收录了三篇对白先勇的访谈,白先勇粗略地谈到了个人、家庭、历史和传统,谈到了自己的性取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白先勇说他幼时因为得了肺病被送到上海独自养病,看到窗外树木开始落叶就觉得难过,可能这孤单养病的经历对他日后性格的成形有些影响,他性格很敏感,旁人不注意的事,他能感觉出来,因此他不能忍受别人的痛苦,别人不快乐,他也不好受,而且这方面给他很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日后法国《解放报》采访他问到他为何写作时,他用英文脱口而出:"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

白先勇的这本《树犹如此》,字字斟酌,饱含深情,耐人寻味,读完之后,便深深体会了他的那句"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这是白先勇开始文学创作时的愿望,这个愿望,早已实现。白先勇是蒋氏政权飘移孤岛之后的"官二代",但他没有从政经商,却走上了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的笔墨生涯,成为孤岛上卓有成就的"文一代",无论这是他的个人选择,还是命运安排,我都对他从内心深处滋长蓬勃的敬意!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树之绝唱——读《那树》有感


细雨绵绵,似烟似雾似丝。沙沙沙,好似婴孩的哭声。远处一只小鸟将我的思绪带往了一棵树上

树我轻叹,不由得想起课本中的《那树》。那树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但在我看来树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从埋下一棵树种,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短短的几个字对于树却要花上上百年的时间。百年,一个漫长的岁月,百年可以衰败的民族再次复兴;百年可以让一个国家兴起衰落;百年可以让一个物种走向灭绝但对于你一棵树来说,唯一不变的是你的信念:生长,生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可是你的命运却并非像自己所想的那样完美。

树林里随着声声巨响,人类结束了你的梦想,你的生命。

人类,你毁了我的梦想,你们这些该死的人类,总有一天你们会有报应的!是的,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人类得到了金钱,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事实证明:他们错了,错得离谱!你们公然的挑战自热自然也绝不袖手旁观!你们看见他们在挣扎,听着他们的哭喊声,是不是在大笑?书不是在为他们的今天而兴奋?

在这场灾难之后,你们还是要不停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与人类对抗。直到有一天,人类开始了他们的忏悔,开始保护你们的时候,你们的命运才开始有了转机,你们不再听到那一个个悲惨的叫声,你们知道人类做到了天人合一。于是你们开始保护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护在你结实的臂弯下。灾难来了,只有你依然屹立在哪里,默默支持,是你们给他们重生的力量!

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沃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住。

树啊!是你在初生的春日给人生的活力;是你在炎炎夏日给人以清爽;是你在充满相思的秋日给远在他乡的学子希望;是你在喊了你的冬日给人以温暖

我现在看不到你的心,但我却能听到你强而有力的心跳,我知道,你现在很快乐,很幸福!

树啊,因为有你世界才会如此美丽!

你的永恒可称绝唱!

但愿你永远都记得你的初心,记住你那令人钦佩的灵魂!

高一:花若怜

幻想如此美丽 ——读《胡桃夹子》有感


董震川

我很喜欢童话故事,它带我在一个个奇妙的世界遨游。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我可以和美人鱼一起去游览海底世界;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我可以和拇指姑娘一起去森林探险;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我可以和灰姑娘一起去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
走进《胡桃夹子》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圣诞节来临之际,小女孩玛丽得到叔叔送给她的圣诞礼物:一个胡桃夹子和一个木偶箱,故事就围绕玛丽和胡桃夹子展开,胡桃夹子其实是一位王子,玛丽跟随胡桃夹子去他的王国,打败鼠王,拯救了他的臣民。

玛丽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一个普通的胡桃夹子就被她想象成了一个王子,还跟他经历艰难险阻,打败敌人。而当她告诉家人胡桃夹子是王子,他需要帮助时,家人都不敢相信,认为她是在做梦,但她依然坚信胡桃夹子是有生命的,相信他的国家也是存在的,相信她的付出是必要的。她是多么爱幻想啊!
玛丽是一位勇敢的女孩,她敢于跟随胡桃夹子去他的王国,与鼠王对对抗。当周围的朋友都被鼠王抓起来后,她并没有害怕胆怯,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胡桃夹子其他的朋友解救出来,当胡桃夹子要被投入火炉时,她奋力上前,不顾一切救下了他。她是多么勇敢啊!
玛丽也是一位有爱心的女孩,她三番五次破解了鼠王对胡桃夹子的魔咒,拯救了王子的子民。她是多么富有爱心啊,
《胡桃夹子》不仅带给我跌宕起伏的情节享受,更给了我一次精神的洗礼。我跟玛丽一起经历重重困难,帮助朋友,克服困难,品尝胜利的喜悦。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懂得无论在哪个世界,只有勇敢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爱。它更让我懂得,幻想如此美丽!

读《原来如此的故事》有感


我读过好多书,但是我觉的最好看的将是《原来如此的故事》

本书作者是吉卜林。他是英国小说家,诗人。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

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 这本书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有趣,这本

书里还有一些题让你来做。它还告诉我们一些知识比如:朱特人:公元五世纪侵入英国东南部的日耳曼人。

盎格鲁人:条顿民族的一个支系,公元五世纪迁入英国。等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袋鼠变形记》了。因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很久以前,袋鼠不是我们

现在看到的样子的。那时的袋鼠四条腿都很短,浑身灰不溜秋,软毛蓬乱,可他真骄傲,骄傲起来忘乎所以。

他曾向小巫师和二巫师要求把我变的不同于其他一切动物。可小巫师和二巫师说了同样的话就是------滚开。以后的故事更精彩,你们也去买这本书吧。自己去体会吧。

读《爱心树》有感


读《爱心树》有感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树,但是,你见过拥有爱心的树吗?不用说,你们肯定没见过。我可是知道它哟!
这棵树生长在森林里,它喜欢上了一个男孩。男孩经常来到树下,采树叶,爬树干,荡秋千,吃苹果,和大树捉迷藏大树很快乐。
男孩逐渐长大了,不再喜欢玩那些游戏了,他想买好玩的东西,于是把大树的苹果拿去卖了,大树很快乐。
男孩成年了,很久没来看大树。可是有一天男孩来了,告诉大树他需要房子。于是大树把它的树枝给男孩拿去盖房子了,它很快乐。
男孩有些老了,再来看大树的时候,他说需要一只船。于是大树把它的树干给男孩做成了一条船,乘着它去环游世界了。大树依然很快乐,但心里却有些
男孩老了,大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了,他便坐在它的树墩上休息,大树仍然很快乐。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里酸酸的,很想哭。我想起爸爸妈妈的爱,他们就像大树一样无私的爱着我。我会是那个小男孩吗?不,我会向他一样给爸爸妈妈快乐,但我不要给他们难过。


读《愿望树》有感


我有许多的书,但当我看到那本绿色书皮的《愿望树》时,它里面的内容总是让我记忆犹新。

这是著名文学家伍美珍写的一部中篇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早熟而很有知识的女孩,她叫优诺。她性格孤僻,不爱交朋友,只有一个好朋友七七。她通过七七认识了两个学长金剀和韩东,她被金剀丰富的学识深深的吸引了,可金剀心有所属,却是她的好朋友七七,优诺一直把这份感情放在心底,她还亲手打碎了金剀送给她的唯一的一个生日礼物愿望树水晶球,金剀告诉她:愿望树在你的心里,你随时都可以作文许愿。而温顺的韩东又默默的关爱着优诺,在一种单纯而起伏的纠缠中,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美好的痛苦中,而优诺却选择了远赴加拿大留学。然而,突然有一天,优诺突然得到了一个消息,韩东在参加大学生登山队时不幸遇难,遇难时还带着她送的那本《小王子》,正是这本书让他在遇到困难时一直坚持。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既伤感又唯美,珍惜身边关爱你的每一个人,优诺,韩东,金剀,七七他们之间纯真的友谊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只要怀着真心,靠着诚意,每个人心中的那棵愿望之树都能实现。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树犹如此》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隐形的树精灵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