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采桑子读后感

采桑子读后感

读《采桑子》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读《采桑子》有感。感谢您的参阅。

读《采桑子》有感

第一次接触叶广芩的《采桑子》是经一位前辈推荐阅览的电子版,吸引我坚持看下去的是作者不乏幽默的语言,作者对这个皇世家族的败落是娓娓道来,这段沧桑的历史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出于对叶老文笔的喜欢,同时也想收藏了再好好读一读,之后买下了这本《采桑子》。近日看江河网页"读书活动微感言"版块有很多同事写的读书感言,经不住又拿起它看了一遍,每一次看完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喜爱又加深了一层。

《采桑子》作者叶广芩,满族人,祖姓叶赫那拉,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孙女,清朝隆裕皇后的亲侄女。这本书描述的是一个皇族世家的败落,一群贵胄子弟的飘零,展现出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和人世沧桑与文化嬗变。书中讲述了北京金家十四个子女的故事,由九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游离的故事连缀而成,既有对故人、对民族精神的留恋与向往,也有对家族衰微、历史消极面的哀叹和反思。用作者的话讲"是一种积淤已久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作者写没落却不颓废,叹沧桑却终能释怀。之前我理解的作者文笔幽默,后来才知道这叫"京味儿",邓友梅先生在此书的序中写道:叶广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够味儿",不仅有京味共性,还有她叶赫家的个性。好比穆柯寨"炒疙瘩",一样的面,她炒出来就另味儿!"书中讲到了戏曲知识、建筑艺术、陶瓷文化、风水道行、服饰等等这些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生涩,全书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燥,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大家闺秀的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书前八个章节作者巧妙的用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的词句为篇章的题目,以这首词的词牌为书名,一是以此纪念其先人的深切蕴意,二是用小说描述出了该词境的凄婉、深沉与凝重。尽管繁华落尽,但作者对家族、对传统文化的真情都倾诉在了这本小说中,她叹家族的衰微,也为这文化的传承接续,因为出身贵族世家,从小耳闻目染传统文化教育,使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深深的了解与认同。从小说里我们还能看见作者对固守与背叛的精神突围,"一群有文化没职业,有教养没技能;衣着寒酸举止高雅,手不能提却能写对联画画,肩不能抗却能拉山膀起霸"的旗人子弟,一半生活在现在,一半生活在过去,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在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之中,必将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负面力量,逐渐为人们淡忘。作者坦言,小说中写出了自己的真心感动,表达了自心的真实情愫,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无论是对亲人的眷念、对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固守者的惋惜,对背叛者的批判,道不尽的情真意切,就像一首哀婉的歌曲,曲罢一声长叹:繁华落尽,真情永存!

最后,作者在后记里讲到自己写《采桑子》的初衷,"中国几千年建立起来的道德观、价值观,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骨髓中,背叛也好,维护也好,修正也好,变革也好,惟不能堕落。"我想也正是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历尽沧桑变革之后回忆起这段历史心有感伤却不失幽默高雅!(杨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采桑子》读后感_700字


《采桑子》读后感700字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一首纳兰词,描绘一曲没落贵族的风风雨雨,恩恩怨怨,时代变迁下无可奈何的命运。

看完印象最深的几个人物。大格格金舜锦,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董戈是她的知音,没了董戈的她从此没了灵魂,为艺术而生,到最后因艺术而疯癫。不知是喜还是悲。

二格格金舜镅和三哥金舜錤,一个一开始因家族封建礼教,不被家族认可,被逐出家门,与商人私奔的她,即使离开了家族仍然把家族的教诲铭记在心,要求自己的子女永世不得从商,并把后代教育的正直善良。而另一个起初看不起商人,以商为耻的三哥,晚年却成为了文物鉴定专家,而且还与儿子一起沦为了奸商。真不知道要如何感叹这命运的变化。

还有五哥金舜锫作为满族贵胄,明明多才多艺,却做着与身份大相径庭的事情,又是做叫花子,又是泡戏园子,最后抽大烟成瘾冻死在大桥下。

最后关于七哥金舜铨,他的一生只用一个“儒”字便可以概括,对父母、对兄弟、对恋人、对朋友,一概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讲的是中庸之道,做的是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三格格出事唯独他出面下跪替她求情,一跪就是一天。而对于柳四咪的感情,若非老大寡廉鲜耻这自私小人的插入,他们本应双宿双飞,而最后却无奈只能将满腔愤慨与哀愁倾注于紫箫之中。想舜铨一生,辛勤作画,与世无争,也曾有过艺术的辉煌,也曾有过人生的佳境,回首悲凉,都成梦幻……

曲罢一声长叹!

《采桑子》读后感_1600字


《采桑子》读后感1600字

都说这是一本有正宗“京味儿”的小说,但奈何我既不知道老北京是啥味儿,也没见识过新北京的雾霾和恢宏,我感受到的就是正宗的纯纯的“人情味儿”。

咱们中国是个讲究人情味的国家,晴格格曾将“人情味”三字诗意地分开解读为:人的世界,情的天地,有味道的人生。小时候只觉得这话好听,越长大越觉得琼瑶阿姨还真是骨子里透着浪漫,而直到读完这本小说,我才惊觉“人情味”有多耐读。

这本家族小说讲述了满洲贵族后裔十四个兄弟姐妹及亲友在百年历史间风雨飘摇、各奔东西的故事。人物之丰富自不用说,但人物形象之丰满、性格之鲜明着实让我思绪绵绵。关上书闭上眼,每一个人就那么跃然于纸上,或动若狡兔或静如处子或深沉内敛或放浪不羁或端庄秀丽……而说到“情”,就更不用说了,全篇读完我依旧记得最开始讲述的大格格与琴师因戏结缘最终也因戏分离的故事,记得四格格与廖先生“良友难觅,丁香依旧”的情缘,记得“生如寄,死如归,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老五和他儿子金瑞的未完待续……有股“味儿”渗透在每个人物身上也贯穿于整部小说,或者换种说法,是作者在有意识地含而不露蓄而不发。作为一部小说,全篇没有多少文学技巧和文字渲染,甚至以散文的手法平铺直叙,一方面带给人足够的真实感,另一方面这样的手法以及女性作家难免会触的感性雷区也让人质疑作者的主观性给作品带来的新鲜度,而我就在这样的纠结中感受到那份鲜活的真实的矛盾的立体的名为“人情”的味儿……

首先,关于民族。八旗子弟的优越感跟不上清朝灭亡的节奏,变得疏离焕然但依然顽强拼搏,让人好生心疼。身份带来的尊贵在时代的变革下变成了尴尬,民族的悲剧性可以预见却不能避免。他们在时代变革和文化冲击下展现的窘态,展现的情怀,其实当真真实得可人。而在这样大背景下的满人该以怎样的姿态来直面,如今我们看来轻而易举的问题当局者就不一定那么轻松了。如今看来,作者是介于当局者和旁观者之间的角色,轻轻浅浅看似随意的笔墨应当是作者反反复复实则刻意的结果。

其次,关于人性。作者讲述的金家子弟或凄美或执着或糊涂或世俗的故事,最终都是充满着矛盾体的。例如她说“天道忌满,残缺实际上也是一种美”,而在最后老七身上又讲到“现今大谈残缺美的同时又有几人懂得圆满的道理”;她说世人以为金家子弟众多应是齐心、哪知早已分崩离析,后又讲道亲情是不死的、不因时间的分离而中断;她说老三老四已忘记了过去但又牢牢记住了过去……我不是想列举作者的错误,我只是想说,这就是我们自身关于人情、人性的理解的真实:矛盾的真实,真实的可爱。除了自身,很大篇幅在刻画人物关系在时代背景和文化变革下的矛盾。作者关于民族悲剧和人物自身矛盾的笔墨着实浅,但社会关系就不同了。

前面他们金家几十年长久理智熏陶的情感,像是地底潜流中滴滴渗出的精华,变得成熟而深刻。所以作者甚至只需寥寥数笔,就可展现出随着时代变化越变越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那份强烈的对比和反差。那是人物心理的复杂,是付出与得到的权衡,是有利可图的钻营,是厚颜无耻的追逐,那是与她们之前所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样的“人情味”……但作者并不旨在批判现实,或者说她更想求得共生。因为她大概想知道,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教给我们的道德观、教给我们的“人情味”,在时代变革和文化冲击下能否求得共生。而这个问题,不就正是有良知有上进心而又有些害怕的我们在假装思考着的么?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七格格,作者本身。其实,我真的很希望作者能给我一个她的答案。很遗憾,并没有给我。一直很本分地守在“我”这个说话人的视角里,只是偶尔出来踮起脚尖:文革,复杂,背叛,人心,商业,世俗,一切点到为止。我甚至想知道她和她那个西北的丈夫的故事,终究没有如愿……

珠玉随风,书香满纸,也许就够了。

采桑子读后感1500字(3)篇


《采桑子·谁翻乐凄凉曲》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因书名,差点错过此书。这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家族的长篇小说,文字优美,回味无穷,不仅是一副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更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整体感觉,不矫揉造作,不卑不亢,此处无声胜有声,包罗万象,无论是京戏、建筑、美食、宝玉古董等都面面俱到,人物众多,但是不是《红楼梦》似的大气磅礴、复杂丝乱,而是简单明了的关系,清新易懂,平铺直诉,跟着作者的第一视角,丝丝品味,慢慢观赏,一个满族家族的没落。没落而不颓放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温不燥,是有大家遗风。从一个家族的没落,展现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嬗变,令人思绪绵绵。

本书引用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赞为“时代哀音”)作为章节名称,把本该凌乱的短篇小说串联起来成为一部长篇,也确实有趣。

大凡人生,不经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不知人生可贵。书中的王公贵族,生来富贵,衣食无忧,日常生活就是吃喝玩乐,嘻戏人生。而家道没落之后,之前的衣食无忧成为了南柯一梦,解放后自谋生计,各家忧喜各家愁。一切平静之后,原来所有一切都随历史在泛黄的纸上生冷僵硬。

大格格的痴戏人生,为了唱戏弃子不顾,为了知音(琴师)忘穿秋水。是真正的为戏而生,这货搁今天就是大艺术家了。

老大老三老四老七几兄弟之间,风雨潇潇雨未歇,世间恩怨情仇,释怀不易,真相难明。亲兄弟,可能就为了一些陈麻久事而反目为仇,晚幕之年能够明白彼此的重要,也是难能可贵。

二格格舜镅——爱情对抗家庭,跨出世家门,心似如焚烧,爱是终生果,家是心中肉,到死都不能得到封建迂腐的家人原谅,可能也是死不瞑目。

老姐夫一生为成仙修炼,大起大落之后,仍不忘初心,差点饿死,也认为是一种修行,老姐夫这一生未能得道成仙,也是一种圆满。

还有很多故事,不一一复述,每个故事都可以读到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人生感触。人生很奇妙,常常一件偶然的事,就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生有很多无奈,纵使不服不惧不扰,但是一番苦笑之后也能释怀。看过这么一段话:人不知自己的小,就不知世界的大。你扩大了自己,就缩小了世界,得失之间,其何如哉?读《采桑子》,最真实的感觉就是那个膨胀的自己原来渺小到如尘埃,他人踏足你的生活范围,也能扬起。

往事无迹,聚散匆匆。泪眼将描易,愁肠写出难。生于清朝贵族世家,祖姓为叶赫那拉的作者叶广芩离那个破碎飘零的清末年代不远亦不近,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经过革命磨练,并没有局限于大宅门内的深闺生活,因此从她身上并未看到皇亲国戚中那些格格们应有的端庄典雅,古板恪守,而是《采桑子》中那个活泼可爱、无拘无束的小格格。作者以金家最年幼的小格格为视角为读者展现了金家自清末以来,从繁荣到落魄的家族经历,颇有《红楼梦》之感。文学写作什么都能作假,惟感情做不得假,因作者曾从属于那一群体,所以每当读到那悲伤离合的瞬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忧伤和无可奈何的沉郁。至亲兄弟姐妹十四人,最后却落得反目成仇,兄既不友,弟便不恭,不恭不敬,亲情疏冷,甚至大义灭亲。书中最令我心痛惋惜的场景就数结尾处金家祖坟被刨那时。随葬的金银财宝在被刨出的瞬间便宣告了丢失;祖宗的骨殖却一块不少的晾在千硬的冷风中。曾经风光无限的贝勒王爷、格格阿哥,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知是世道变了还是人心变了。只叹世态炎凉,年华易逝。

作者叶广芩,一个出生于老北京皇亲贵胄、被亲人昵称“王八丫丫”,自幼聪明伶俐个性鲜明。在自身体验满清王朝倾覆,时代革命兴起、共和国成立,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后,用京味十足、感悟人性、是非清晰、栩栩如生、酣畅流利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皇亲国戚家族在时代变革中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如祖父及其太太、姨太太,父亲及其三个太太,娘舅及舅太太、舅姨太太,14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每个人的出身、性格、经历、故事、结局都不同。祖父姨太太年轻漂亮,来自妓院,进门就被太太关押虐待,死后破棺葬送;大哥背叛家庭,追随国民党至台湾升为少将,曾亲手杀害了同母所生共产党妹妹,乘七弟之危夺其所爱;大姐喜戏剧成痴,被丈夫抛弃,至幼儿惨死不顾;五姐追求婚姻自由,与大宅门决裂净身出户,后经出国留学深造,成为古建筑大家;七哥自幼爱画,循规蹈矩,残守祖训,刚正不阿,洁身自好,无固定工作与收入,病危住院治疗及死后送葬费用全由收入不多的作家老妹负担……。书中故事多多,情节错综复杂,语言生动感人,有观二遍之欲望。

《采桑子》读后感_小说读后感750字


《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满族显贵家族的生活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描摹人物命运,富有诗情画意的斑斓画卷;是一曲沧桑,感悟人生的无尽挽歌。

民国初期,大宅门里的满人四散。十四个兄弟姐妹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加入国民党;长女为票戏痴迷一生;次子因萧墙之祸无奈自尽;次女为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出家门。一个世家的兴盛至败落,一群世家子弟的飘零。在这本书之内展现得淋淋尽致。

此书的标题选用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诗词《采桑子》中的一部分。每个标题,作者都给予了它生动感人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次女金舜镅的故事:金舜镅是七个格格中最美的一个。是所有人最宠爱的格格。一年夏天,当国民党的大哥带回了一位风流倜堂的年轻军官,那年轻军官英俊之外就是儒雅,星眸皓齿,美如冠玉。那名年轻军官名叫沈瑞方,至于舜镅怎么和沈瑞方搞在一起的,没有一个人清楚。当沈家的人上门提亲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父亲把提亲的人一脚揣出门外,栓上门。提起棍子就往后院走。舜镅毕竟是金枝玉叶,身娇肉贵,经不起父亲的一阵毒打。因后院有一门直通沈家,舜镅就趁夜深人静之时,跑到了沈家。投入了沈瑞方的怀抱。父亲一气之下,把后院的小门堵了。从此不许舜镅再踏进金家一步。

这个故事之所以给我深刻的印象在于金家体现出的旧社会中的封建思想。正因为沈瑞方是国民党军官,金家所有人都反对金舜镅与他来往。正因为金舜镅不肯下嫁与父母亲安排的大户人家,金家人对她的态度大打折扣。金舜镅给我的感觉就像草原上的牧马,放荡不羁,但却受着牧马人的约束;像家犬一样,胆大妄为,但终究还是逃离不了主人的束缚。不仅金舜镅如此,金家的其他十三个子女都如此。因为是大户人家的子女,从小到大都未曾有过真正的快乐。记忆里只有父亲冷峻的面容和母亲絮絮叨叨的教育。

《采桑子》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封建社会中大户人家子女们悲惨的生活,也时刻提醒着我一定要向着新时代前进!

读《父与子》有感


读《父与子》有感

你们读过《父与子》这本书吗?嘿嘿,读过的都知道,这本书是一本漫画书。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就有兴趣读了呢?这就是漫画的魅力嘛。

《父与子》这本书虽然是中小年纪的读刊,但是你也可以找来读读哦,毕竟多读一本书又不是什么坏事。

《父与子》的作者是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创作的连环漫画,作者以幽默风趣的漫画型式让你感受到不同的感悟与启迪。并且,整本书里没有一个字,你可以自由想像,把漫画想成一对父子的^对面,相信你也会为他们的幽默风趣打动,而哈哈大笑。

父与子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流言:作者是埃奥卜劳恩,当他受版社之托创造这本长篇漫画的时候,他的儿子只有三岁,卜劳恩就是从他的儿子的身上找到灵感才创造出这本漫画书的。

听我这么一介绍,你是否也沉迷其中了呢?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自己找来这本书来读读哦。保证你也成为这本书的小书迷。

读父与子有感


读父与子有感

今天,我在书上看到了一组漫画,漫画上的内容是:傍晚,工作了一天的爸爸,肚子早已经饿的咕咕叫了,还没等妈妈炒完菜,就早早地端坐在餐桌前,妈妈把最后一道菜端上了餐桌,热腾腾的饭菜直冒着香气儿。爸爸指着儿子的座位不解地问:“儿子在干啥?怎么还不来吃饭?”妈妈指了指书房。

爸爸等了好一会儿,已经不耐烦了,于是大踏步地走向书房,推开门,原来儿子正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书呢,只见他两脚在悠哉游哉地摇晃,双手托着腮帮,看样子是着了迷!

爸爸怕吓着儿子,就悄悄地走到儿子身边,轻轻地对儿子说:“乖儿子,吃饭了。”儿子猛一回头,发现是爸爸来叫自己吃饭。虽然心里在埋怨:“嗨,这么好的书,真扫兴。”嘴上却不好意思地说:“爸爸,您辛苦了,吃饭去。”一边说着,一边就往外走。爸爸觉得好奇怪:不爱看书的儿子什么时候喜欢上书了?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呀?忍不住俯下身子来瞥一眼,不看不知道,一看,就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

儿子已经坐在饭桌旁了,此时,还不见爸爸的身影,他和妈妈都觉得奇怪:爸爸在干啥?怎么还不来吃饭?饭厅一片宁静,只有饭菜的香味在飘来荡去······

3分钟,5分钟,10分钟过去了,儿子觉得很无聊,两条脚不停地摇来晃去。饭菜也已经不再冒热气。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大声对儿子喊道:“去书房看看你爸爸在干啥?”

儿子连忙向书房跑去,在门口就看见爸爸在正趴在地上如痴如醉地看书呢,只看见他两脚在悠哉游哉不停的摇晃,双手还托着腮帮,看样子是着了迷!儿子不禁暗自好笑: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于是,悄悄地走到爸爸身旁,准备吓唬一下爸爸·····

这漫画是不是很有趣呢?它可是选自世界著名的漫画集《父与子》,作者是德国的埃·奥·卜劳恩。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找来读一读。

读《父与子》有感 (550字)


我轻轻地合上《父与子》这本书,内心涌动着一份欣喜,一份感动。虽然我与书中的人物告别了,但书中用漫画所陈述的事情,所描述的情景,所表达的情感,却已在我心中生了根,永远也抹不去。

《父与子》是本系列漫画书,因为它没有文字,只有一幅幅小巧的图画,所以我看时只能去想象,去领会。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时,我觉得这书也太小儿科了。可师命难为,我只好捧着书东一页西一页地翻。渐渐地,书中幽默可爱的父子俩吸引了我。翻开书,第一个小故事是《差透了的家庭作业》,真是太搞笑了,讲了儿子不会做作业,父亲去教他,可全教错了,第二天,老师拿着作业本来打那位父亲的屁股,哈哈哈我笑得牙齿都快掉了,都做父亲了,还被人打屁股,真是太好笑了,还有点儿可怜。《忍无可忍》又让我感动得差点掉下了眼泪,故事讲了一个坏人总欺负那位父亲,可父亲都忍了,但坏人竟然弄破了他儿子心爱的气球,父亲终于忍无可忍,把那坏人打得落荒而逃。漫画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流露着浓浓的父子情深,每一幅画面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尽管他也和书中的父亲一样有缺点,并不完美,可他对我的爱决不亚于漫画书中那位平凡而可爱的父亲。面对爸爸无私的爱,我又能为他做点什么呢

四年级:闪闪

读《子仲妻不爱奢华》有感


读《子仲妻不爱奢华》有感

话说楚王聘陈子仲为相,陈子仲回家对妻子说:“今日为相,明日接驷连骑,食方于前矣!”而妻子对陈子仲的回答:“接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未怀楚国之忧。”

以上的对话,陈子仲在面对荣誉时欣喜若狂,认为从此将衣食无忧,过上所谓人上人的生活,出门有高档的车,进门有山珍海味。而他的妻子想法是坐高档的车不过是比较舒服罢了,山珍海味只不过比较奢华,只图舒服、奢华而不考虑楚国的兴亡有何意义。

诚然,陈子仲在荣誉、富贵面前,我不敢苟同,所谓理想已实现,不考虑责任,躺在温床上过日子的想法不如其妻的认知。其妻的认知,用一句熟话来说,‘生活是为了工作,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活’。

当然,人许多时候不能脱离物质而生活,如果只一味追寻宝马香车,锦衣玉食,放弃原则,放弃道德,其下场是可悲的,和珅临死前说“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亡羊补牢,悔之晚矣。

总之,生活是我们所需要的,但不能建立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之上,“任尔东西南北风”要处之泰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铁肩担道义,大道之行,始于足下,有担当,有责任,才能使我们能活出一份宁静,一份尊严,一份自信,一份品味。

读《疯丫头杜真子》有感


我今天读了一本书,它的书名叫:《疯丫头杜真子》。

看过马小跳系列图书的小朋友都知道马小跳最不喜欢的女生,第一个是同桌路曼曼,第二个是他的表妹杜真子。

在学校,有路曼曼管他,回到家,有杜真子气他。因为杜真子的爸爸妈妈都出国了,所以她现在就住在马小跳家。

杜真子不仅强占了马小跳的房间,(可怜的马小跳只好睡在大厅的沙发上),而且动不动就咋咋呼呼地指责马小跳,甚至连她的猫也欺负马小跳。

马小跳的生活一下子全乱了套了。。。。。。

我对这本书最喜欢的故事是:客厅里有鬼。那儿讲了马小跳晚上睡觉看到一个身穿白衣的女鬼,一会儿飞到这儿,一会儿又飞到那儿,吓得马小跳赶紧钻到被窝里。后来才知道是杜真子有梦游症,那个白衣女鬼是她。

还有一个是满满一盒子爱心钱。那儿写了一个三岁小女孩,为了救妈妈,到街上去卖艺。杜真子、马小跳、唐飞纷纷上去帮忙,一会儿的时间,就为小女孩的妈妈挣满了钱。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电视剧的情节:有两个人,为了挣钱,而利用大家的爱心。后来,被一个大学生给发现,被他给打了一顿。他们向那个大学生保证再也不利用大家的爱心了!

看了这本书,我下定决心要向杜真子学习,学习杜真子的乐于助人、开朗和大方。

读《父与子》有感1000字


浓浓的父子情

——读《父与子》有感

伟大的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这本深受大家喜爱的连环画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

翻开这本书,才发现书中的内容并不像语文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利用一副副栩栩如生的图片,描述着父亲和孩子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微小的事情,很适合我们阅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爱不释手。

这本深受大家喜爱的连环画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爸爸幽默搞笑,儿子淘气可爱,是一对世界著名的欢喜冤家。虽然这本书里没有文字,但其有趣的漫画,却让人更懂得了漫画的内容。

这就是父与子,一对不一样的父子,一对乐观善良的父子,一对令人羡慕的父子……不仅小说里,真实生活里也是有的哦!不禁想起了我的父亲。

父亲先来到了这个世上,后来我也来到了这个世上。

人生的路上多了一个同伴,也多了一个挚友。父亲从此再不孤独,父子俩一同匆匆赶路,一同去走人生之路。这是一条或许曲折或许平坦的人生之路。当父亲有了困难时,第一个想起的是我,当我有了困难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小时父亲是我的呵护神,我大时父亲是我的智囊和参谋;我小时是父亲的开心果,我大时是父亲的顶梁柱。父亲因为有了我,我因为有了父亲可使两人曲折的人生路程变得平坦,平坦的路程变得更加顺畅,父亲因此有了加力气,我有了航标灯。都说儿子是父亲的未来希望,其实也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父亲因为有了我,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因为有了自己的父亲,对未来生活更加自信,高高扬起生活的风帆。父亲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是我做事的参谋,也是我远行的后方;我是父亲的未来,自己未来的事业就在我我需要父亲照顾的时候,那是因为我还小,父亲需要我照顾的时候,那是因为父亲已老。我小的时候,眼中的父亲是天下最能的人,是英雄;等我长大了,眼中的父亲总是那么传统,很保守。等我快老时,才发现原来父亲是那么英明,自己有很多不如父亲的地方。

世俗的眼光总归是世俗的眼光:三十岁之前看父敬子,而三十岁之后是看子敬父。父亲有父亲的优势,有经验,老道;儿子有儿子的优点,有朝气,创新。父亲的成功不一定是我的成功,而我的成功就是父亲的成功,父亲的最大成功就是有一个超过自己的儿子。

每一个做父亲的都是在自己父亲的陪伴下,走完自己的前半生;而自己的后半生则是在自己的儿子陪伴下,这是一条永不间断的人类繁衍的链条。家族是这样发展,民族是这样振兴,人类是这样生息。我总是在父亲的陪同下走好他的前半生,父亲总是在我的陪同下走完他的后半生。当父亲做成功了一件事,人们会说:“那是由于父亲的经验丰富,”当我做成功了一件事情,人们还会说“那是由于后生可畏,年轻有为”。如果父亲做失败了一件事情,人们会说:“那是廉颇老矣。”如果我做失败了一件事情,人们会说:“还太年轻,不成熟所至。”

人生的旅途总是要伴随着成熟和稚嫩、欢乐和懊恼、成功和失败,之所以这样才使得人生更加神秘和丰富多彩。

其实,父与子原本就是一个人,我是父亲的裂变,我是做父亲没有做完的事情的委托人。我会为有一个成功的父亲而自豪,父亲会为有一个成功的我而骄傲!

这就是浓浓的父子情!

读《子禽问道》有感300字


墨子有个学生叫子禽。有一次他问墨子:老师,您认为说话多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你看青蛙,蛤蟆,还有让人讨厌的苍蝇,他们不分昼夜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可是没有人会在意他们叫什么,人们已经充耳不闻了。你再来看看早晨的公鸡只是在每天黎明到来的时候按时鸣叫,人们便闻鸡起舞,开始新一天的劳动。两者相比较,你以为多说话有好处吗?

子禽听了墨子的话,连忙点头称是。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好多人废话连篇,不顾时间,地点和场合。这些人只是能说,而还有些人说话说到重点,办事井井有条,所以说话不在于多而在于说得合适。

我们要做一个会说话,不说空话和废话的人。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采桑子》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采桑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