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

读《谈立志》有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读《谈立志》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读《谈立志》有感

书名:《谈修养》

作者:朱光潜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武大校内湘皖两派内讧,遂以朱光潜出任教务长来调和,因为他是皖人而和湘派较友好。按国民党规矩,学校“长字号”人物都须参加国民党,朱光潜名义上被拉入国民党(后挂名三青团中委和国民党常务监委)。并让他在国民党的《中央周刊》上经常写稿。虽然如此,他并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忠于理论思想的撰文,陆续发表了各类说诗、论文、谈修养的文章,后来整理编辑,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谈立志》就是《谈修养》中的一章。

读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书中的《谈立志》一文,其中“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给我映像最深,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发生问题时老是从他人的身上找缺点,从来不看看是否是自己的原因而造成的后果。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当,成功是自己的成功,失败也是自己的失败。能够养成责备自己,信赖自己这样才能够离成功更加接近。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成立也是有前提条件的,所谓立志,即指立下志愿,树定志向。古人云:“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所有立下志愿的人都可以努力达成自己的志愿,那要看他的努力程度以及志愿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是脱离实际情况而凭空想象,如果凭空想象那就是空想了。

然而志愿的大小也是成功与否或者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有志者事不成者也是很多的,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都是神话故事,具体的愚公是否真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精卫最后是否真的把大海填平也无从考证。朱先生吿诫我们年轻人,有志是好的,但是不要做常立志之人,而要做立常志之人,这样的青年才会有大作为,不会碌碌无为的虚度光阴,要做对家庭、公司、社会的有用之人。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凡是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他们的志愿都是切合实际情况而定,且为之努力奋斗。念书时,我想我们都曾经写过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什么,都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很高的幻想,都有自己的理想,可是现实呢,我们又有几个人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工作后,领导经常让我们写自己的规划,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是一些事情往往就存在自己的观念之间,在写规划时往往是想的特别好,等真正实施时却是困难重重,有很大的可能性自己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牵绊而推脱自己的任务,推脱自己的责任,致使那个工作或者生活没有发展下去半途而废就是这样来的。人们常说:不怕路远,就怕志短。志愿宏大与矮小的区别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也不能做常立志之人,而要做立常志之人。

蔡爱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谈生命》有感


今天,我读了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谈生命。这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勾起了我的深思。

冰心奶奶把生命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又比作一棵小树。水坚持不懈,向下奔涌。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席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着,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直到有一天他望见了大海,他的行程也结束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谈不上快乐,也没悲哀!小树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天,他便伸出嫩叶吸收空气,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终于有一天,冬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我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有启发。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用了19年,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花了30年寒暑,写下了有名的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费27年,才写成了流芳百世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你看,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历尽坎坷,最终才得以成功的。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 和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守得云开见明月。

从小立志持之以恒—读《筑梦路上》有感


这个星期,我阅读了一本好看的书—《筑梦路上》,这时你一定会好奇,这本有趣名字的用书在向我们述说着什么呀?这本书向我们讲述着先进科技、优良环境和美好生活是怎样筑建又将如何创新的。在此书中,我无数次看到了艰难和辛苦的汗水,也看到了无数次成功与喜悦的泪花。一目目惊心动魄的画面吸引着我,一次次顽强拼搏的经过激励着我,一项项开拓创新的成果感动着我。

不久前,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这可是中国迄今为止获得的医学界最高奖,在这背后,却是那日日夜夜的艰辛奋斗。

屠呦呦出生在我们浙一江一宁波,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从小立志高远,学业优异超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和她的一团一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艰辛卓绝的努力和长年累月的坚持,终于率先发现了青蒿素,这一创举震惊了全世界,得到诺贝尔奖评委员会的肯定和赞赏。目前,青蒿素的应用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可想而知,屠呦呦一团一队的发现,可以让多少患上疟疾的病人健康平安地出院,又能让多少无辜的老百姓免受家人离别的痛苦……

屠呦呦的事迹告诉我,要有梦想,有抱负,有科学一精一神,刻苦钻研,潜心攻关,持之以恒,东西方融会贯通,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深有体会。

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时,我对学一习一数学没那么关注,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有时会答错,不久,我受到老师和父母的启发,阅读了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成才的故事,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获得菲尔兹奖和图灵奖的“牛人”,他们从小喜一爱一、不断追求、终生奋斗,勇夺数学界和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中国人还 极少数获此奖,就像屠呦呦也只是我国科学界第一个在本土上获得诺奖,我想,中国人自古聪明,不应落后,一定能实现自己梦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时时鞭策着我。我每天回家除尽快完成家庭作业外,都会阅读各种课外书,坚持学一习一奥数,不断做题,练一习一信息学,总结方法,日积月累,我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解决问题对答如流,帮助同学游刃有余,协助老师得心应手,在学科竞赛上常获一二等奖,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学霸”,这无疑是因为我每天努力和坚持所得来的。

屠呦呦的成功实例,永久铭记在我心头,更加坚定我信心,时刻激励我前进。我们应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碰见困难不低头,遭遇挫折不气馁,暂处低潮不放弃,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幸福,永远奋斗在筑梦路上。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大门,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生能够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读完这本书,头脑里不是堆积如山的理论包袱,而是一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生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入,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言深入浅出。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用客观、精确、凝练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里来的问题。在

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颗古松为例,将人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比较和区别。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华丽丽的分割线------------------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到底什么是美? 为什么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

读《谈生命》名篇有感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而这篇[谈生命],却是她一份发表后便遗落50多年的瑰丽明珠。

与世纪同龄的冰心比我的父辈还年长50来岁,我的父辈已经是她的读者了。还记得我小学四年级时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我现在还记得那时父母看到这本书时眼中放射出地兴奋的光芒。

冰心奶奶说: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出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曲折穿过了悬崖峭壁,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不管遇到的是暴风雷雨,还是晚霞新月,他都勇往直前,似乎有一股力量催逼着他向前走。。。。。。她还说,生命想一棵树,从幼芽到枯老衰竭。也许有一天,他再一次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出来,有长成一棵小树。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最终也会江流入海,叶落归根。当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经历生老病死,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会经历无数坎坷,我们总要学会面对,学会解决,学会迎难而上,不管怎样的狂风暴雨,都要不被打倒。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从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唱歌,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来生究竟是什么,我门谁也不知,谁也不晓,来生究竟会怎么样,我们也无从探究。但是,我任坚信,生命会使我们的灵魂继续延续。

文章的最后一段使我对生命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彻。其实我们的存在是那么渺小,但是宇宙与社会的进性运化,却是由我们每个人组成的。可并不是每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成树,不成长便成了空壳;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不进取就变成了无用之人。成功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成为一个着名的做家,富有的商人才算成功。只要你为社会作出你的贡献,每天活的有意义,不碌碌无为,那么,你业算是成功。

成功不在与是否成名,能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才最重要。不管快乐,还是痛苦,我们都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固然快乐,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快乐与痛苦并存,才能使人生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人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年华似流水,转眼我们都已长为少年,当我们有一天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我们也许会懊悔当初。那么,为何不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生命变的充实,人生变的有意义,也不枉我们的这一生!

读《谈美书简》有感


暑假《谈美书简》读后感一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读《淮风月谈》有感


午饭过后,天气格外炎热,屋外的蝉虫叫个不停。似乎在它们的世界里正发生着一场世界大战,无数的居民发出惨痛的哀叫。树上的鸟儿被烫伤了脚似的,在树枝间不停的跳跃啼叫。

此时的我内心无比烦躁犹如火上的滚水,不知所措。偶然间发现了鲁迅先生的《淮风月谈》便拾起它。端一碗冰绿茶坐门前树下的木椅上随意翻读一番。

从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不仅领略到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还不时大发感慨中国地大物博,山美水美,风土人情更美。目光在字里行间飞梭着,指间与纸张摩擦发出唦唦的响声。

当目光迁移至其中的《喝茶》时,内心便产生一种不忍猝读的念头,目光便停了下来,细细品读作者的意境情感,顿时便引来了无限的遐想:联想自己身处在一座茅草屋的庭院里四周的竹林里云雾缭绕,自己在惬意地听着高山流水般的琴声,品着上好的茶;联想自己早已穿越回到那个鲁迅的时代,与他面对面的饮茶交谈实事。冰凉的绿茶中丝丝凉意与甘涩在嘴里缠绕着。内心的暴躁早已被这冰茶给制服了。此时冰茶给我的感受正像《喝茶》里面讲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我看来这清福便是这时候的悠闲怡情。

茶的发现和利用,传说始于神农时代。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些。茶清热解暑,是酷暑良饮的不二之选。饮茶起源于巴蜀,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广大中原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地区越来越广,中国人的饮茶习俗终于形成。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喜欢饮茶,宾客上门必会供茶,饭前饭后都会有茶的相伴。悠久的茶历史使茶成为了中国的名片之一。

饮茶不单是纯粹地喝几口,它需要的是一种情境。既然如此,不同的人饮起茶来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让他饮茶,不管多名贵的茶让他喝来与热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对于文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带给的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茶的涩苦甘甜在人的嘴里同样是不断刺激味蕾但给人的功效却不同,给文人雅士营造气氛,给苦力之人解渴。对不同的人茶就有不同的功效,这大大概也是一种清福吧。

茶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在文学领域里茶也踏遍了足迹,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中国茶文学异彩纷呈,见证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显扬着博大的华夏文明。茶除了除了渗入诗词外,还与记,赋,散文,小说等文体结合。文学与茶的完美结合,使得翠嫩的的绿叶负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孕了极为愉悦的审美体验,传承优秀的华夏文明。《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其为最早记载的涉茶诗,记载了茶的来源地。白居易的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蛾递舞应争妙,紫薯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葡黄酒对病眠人。这是一首常委人们传诵的咏紫笋茶的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搜神记》《神异记》等志怪小说中均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以茶为题材的散文鲍令晖的《香茗赋》杜甫的《荈赋》等。茶与中国文字地碰撞撞出了中国灿烂辉煌的茶文化。

冰凉的茶水细腻甘涩不断回味在嘴边,让内心中脱缰的野马停下马蹄,让额角的汗珠一去不复返。茶尽书合但人依旧徘徊在那已飞出九霄云外的意境里。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不妨停下紧张的步伐,放下手中的果汁饮品去喝一杯好茶,带上家人或是自己在家中或茶馆甚至是上郊外去喝个下午茶,与家人唠唠嗑,放松放松自己,品品茶的苦涩,尝尝生活的味道。

倒一杯茶,道道不尽中国情;饮一杯茶,吟不尽中国梦。

读《公孙仪谈吃鱼》有感


读完公孙仪谈吃鱼这篇短文,我百感交集.一个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在这世上简直比珍贵的大熊猫还稀少.

短文主要讲了公孙仪爱吃鱼,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收别人的礼.而学生也以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读了这篇短文,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他们有的为了升官发财,而送礼送钱给一些大官.那些大官为了得到自己用不完的钱,而去冒险犯法去提拔送纸给自己的人当官.做些明目张胆的钱权交易.

想到这里,我又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自己对作业和干事情都是马马虎虎.虽然自己明知道会挨老师的骂,但是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照公孙仪的言行,我万分惭愧.古人圣贤尚且能从小事做起,我们有何尝不能效仿呢?

读了这篇短文,我想大声唤醒那些人:不要再迷足深陷了,回头是岸啊!

诚心,真正的赢家——读《立志做个好公民》有感


诚信,真正的赢家――读《立志做个好公民》有感 栗嘉欣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谚语流传千古,它不断地激励我博览群书,使我成天沉浸在茫茫的书海之中。一天,当我拿到《立志做个好公民》这本书时,我便爱不释手地捧起它,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其中《诚信》这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诚信到底是什么呢?是生命的支柱,是美丽的金子,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总而言之,诚信就是诚实、诚恳、言出必行、言而有信。读了这篇文章,我思绪万千。“诚信”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但是它可以使一个人赢得真挚的友情,可以使一个国家赢得荣誉,特别是在WTO时代,诚信会使商家赢得市场,赢得发展……对于这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我深有体会。在南宁有一家“红玫瑰”餐厅,餐厅的门牌上注明着:“凡是外买快餐,30分钟之内必定送货上门,如果送不到,顾客可以不付任何费用就能吃上自己所订购的食物。”一天中午,天阴沉沉的,好象要崩塌下来似的,随之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接着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暴风骤雨仿佛要把地球吞没。家里没什么菜,我便拿起电话往“红玫瑰”餐厅打去,订购了三份快餐。我心想:“外边雨那么大,一定不能准时送到,这样就可以吃上免费的美餐了。”于是我便拿起时钟开始计时,时间滴滴哒哒地走过,很快就过了29分钟,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我情不自禁地跟着时钟倒数着:60、59、58……就在我暗暗高兴的时候,“叮咚”,门铃的响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迷惑不解地打开门,站在眼前的是一个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的叔叔,他手里捧着三盒快餐,兴奋地说:“时间刚好。”说完就把暖烘烘的快餐递给我,爸爸付给他钱,没等我们关上门,他又飞快地跑去送快餐了。今天,当我读完《诚信》这篇文章才明白,这就是诚信,我们需要诚信。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诚信就是你乘风破浪的船艇;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条漫长无尽的道路,那么诚信就是一个最好的开路帮手。如果没有诚信,你将会一事无成,有了诚信,你就会受益终生,你就是一位真正的赢家!

读《谈美》有感1000字


读《谈美》有感1000字

——2016级15班 桑艺涵

什么是美,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无非就是“好看”与“不好看”罢了。但是,直到我利用假期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谈美》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也是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写这封信时,先生就是“和平时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就是这样一段话,拉近了我和先生的距离。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美不仅在物,亦不在习,它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面。先生在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同样面对公园里的一棵古松,不同的人所“知觉”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木商会盘算这木料值多少钱,而植物学家只会觉得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便会什么都不管,就静静地欣赏它苍翠的颜色。这正如先生所言“古松的形象一半是人为的,一半是天生的。极平常的知觉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间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这大概和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接着在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中,先生阐述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正如北方人总会惊叹西湖的美景,平原人也会赞叹峨眉的奇观,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也会觉得面前新奇的事物值得玩味。就如有人觉得树的倒影才容易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是幻境,就好比看一幅画,自然会觉得回味无穷,艺术总要与现实保持一种“适应”的距离,大概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吧。

谈“宇宙的人情化”,先生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入手;谈“美感与快感”则对比了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之不同。同样,谈“美感与联想”时,先生引用了“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读到这两句诗,我们都会不自主地联想到诗文中美丽的女子。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亦如先生所言:“美感是一种直觉,是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漫无缥缈,浮想联翩,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感体验。”

先生还从“情人眼里看西施”谈“美与自然”,从“依样画葫芦”谈“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以及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天才与灵感”。

最后一个章节,先生从“慢慢走,欣赏啊”谈到了“人生的艺术化”就像这本书一样,也应该是“慢慢读,慢慢欣赏”的,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应有的特点……”无疑,先生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更是美的一生。

我们常说,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据先生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就插上了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是啊,我们真的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塑造美,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细细体味生活中的美。

所以,我要说,一部《谈美》不仅让我真正认识了美,还让我明白,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适时地驻足,欣赏眼前的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因为人生路上,真的是要“慢慢走,欣赏啊!”

相信《读《谈立志》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