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朱元璋传读后感300字

朱元璋传读后感300字

朱元璋传读后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朱元璋传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朱元璋传读后感

在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上,我们开始认识朱元璋这个人物,那时候我只知道他是明朝的创立者,对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吴晗先生所写的《朱元璋传》这本书,我对朱元璋这一位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朱元璋传》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一代领袖人物的认识,在我的思想中,我认为作为领导者,首先从形象上来说是很端庄的,有着一副和善亲民的相貌。可是,朱元璋的相貌却很不体面,在晚年的时候特别难看,一副凶相。其次从胸怀上来说,我认为领导者的胸怀很宽广,能一切为人民考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可是朱元璋称帝后,心胸极其狭隘,为了巩固统治,站稳脚跟,屠杀大量的无辜者。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朱元璋的认识。通过朱元璋的童年生活,我认识到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幸运儿。他没有生长在一个富贵家庭,而是一个穷佃户。他遭受了旱灾、蝗灾、瘟疫等苦难。紧接着,他又遭受了失去父亲母亲的重创。小小年纪的他就面临着如何对付肚子的穷苦日子。尽管他很穷,但他从小就很讲义气,为了让自己和小伙伴们吃上一顿肉,他杀掉了田主家的牛,为了伙伴们不受惩罚,他主动承担起了杀牛的责任,结果挨了一顿毒打。后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朱元璋做过游方和尚,到处叫化。再后来,朱元璋为了翻身过上好日子,他投奔了红军。就这样,一步一步,朱元璋起初到处碰壁,然后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他的成功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外在因素。首先,从个人因素来说,朱元璋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朱元璋遇事勤快。他敢作敢为,接到了命令,执行得很快,办理得也很好,打仗总是领头向前,一定要打胜仗,也一定完成预期的战果。二、无私,讲义气。每次打了胜仗,朱元璋从不把功劳归到自己身上,他总说功劳是大家的,然后会把得到的赏赐公公平平地分给同伴,因此,他得到了大伙的认同和赞赏。三、看重纪律。朱元璋在做了小军官后,时时强调纪律,严格训练士兵,并能以身作则。四、有计谋。朱元璋在紧要关头,总是能给上级出谋划策,使局势转危为安,因此他总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此外,他还要求手下的士兵不要抢夺百姓的财产,给人民树立一个好形象。朱元璋随事提出办法,合情合理,有分寸,又会说话,深得将士的信服。五、心狠手辣,有野心。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层,他不惜借刀杀人,杀死了自己的岳父。六、做事果断。朱元璋下定决心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哪怕有风险,也会坚持到底。其次,从外在因素来说,朱元璋的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上级的赏识。郭元帅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将他看作自己的心腹,并招他做上门女婿,这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个向上的梯子。二、部将的帮助。在与陈友谅的交战中,为了取得胜利,朱元璋利用与陈友谅相熟的部将康茂才前去打听情况,并掌握了陈友谅的行军路线,于是朱元璋取得胜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三、利用元军内讧的优势。朱元璋在南征北伐战争中,趁元朝内部打得火热,他便东征西讨,扩大地盘,充实军力。四、将士的忠贞。朱元璋的将士对他忠心不二,踏踏实实地为他效力,成为了他的亲信。朱元璋从一个小流氓到红军大帅,再从吴国公到吴王,最后成为了大皇帝,他让我认识到想要成功,不仅自身要努力,还要善于利用外在优势。

朱元璋的成功称帝,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相反,他带给人们的是恐惧,是暴虐。朱元璋称帝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并制定了新的官僚机构,他实行了大一统和分化政策。为了朱家万世江山的稳固,朱元璋诛杀了大量的将功臣宿;为了使知识分子不敢说话,他通过文字狱诛灭文人;为了控制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他制定了特务制度。通过这些,虽然他的统治稳固了,但社会的生机也被窒息了。到后来,明朝终究摆脱不了衰亡的命运,走到了尽头。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有辉煌的时刻,也有失败的时刻。他的残酷暴行使得人们民不聊生,破坏了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今人看待古人,应该用两分法的观点去看待,既要看到他的缺点,也要看到他的优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朱元璋传》读后感1200字


《朱元璋传》读后感1200字:

近期利用零散时间拜读张宏杰先生的《朱元璋传》。张先生通过大量史料,结合中国文化,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朱元璋。每个人对读过的书都会有自己的感触,张先生笔下的朱元璋也许更真实客观吧。但是不知为什么,透过全书却还是隐隐的凸显出作者对待历史人物的某些切入视角是我不曾认可的。可能这是我的局限。

读完本书累计时间大概十几个小时,我觉得正真了解一本书的内容,这点时间远远不够,我只是粗略的通读,而后发表一点我的拙见。读过本书,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人中之龙,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睿智、奇异、残忍、亲民、轻商、勤政。

穷困潦倒的朱重八(朱元璋最初的名字)从沦为乞丐到汪大娘的接济去了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再到投奔郭子仪参军,他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此阶段的朱元璋也仅仅是元末动荡年代里一个贫苦农民的代表。从参军进入郭子仪的队伍里,朱元璋忍辱负重,这期间他超群的个人能力得以发挥,也是在这个期间他萌发了夺取天下的想法。而平民出身的汉高祖刘邦成了他的膜拜的榜样。

是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朱元璋表现出的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结交英豪、招贤纳士、尤其是采取朱升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都为他的成功做了最好的铺垫。朱元璋天性懂得人不可墨守成规,又谨慎狠准,与敌人周旋时只要知道对方的目的,手段从来都不是问题。所以夺取天下非他莫属。

称帝后的朱元璋为了惩贪和消灭政治上的异己,制造冤案、兴文字狱、屠杀功臣等。据说仅四大冤案加在一起,杀人便有十几万。他的残忍到了瘆人的地步。就拿胡惟庸来说吧,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将其丢进千丈深坑。第二天觉得不解气,便又派人将其尸体脱出,当众肢解,而后引来诸狗食之。不仅如此,甚至同胡惟庸关系密切的两个县城的人,不论男女老少全部屠杀。

不过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痛恨官僚、地主,他是有史以来最亲民的帝王。朱元璋骨子里的平均主义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折射,倘若生在近代或许他会早早的领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朱元璋力求为百姓建立“农民乌托邦”,也确实初有成效。在他执政期间,全国地主阶级明显减少,百姓大多有田可种,老百姓的日子是相对富足的。远古农民要求不高,税少有田,有饭吃,中国百姓便感天谢地了。

对于森严的黄册制度,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建制初期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黄册制度是朱元璋保障人口不随意流动,稳定社会以及稳定农民收入的利器法宝,在他执政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很可惜,明朝制度的诸多缺陷加上朱氏子孙管理荒芜,他死后,黄册制度如同虚设,贪污腐败泛滥,将“黄册”慢慢演变成“白册”,据说黄册抄来抄去百岁以上老人不计其数。若朱元璋地下有知,不知该怎样的痛心疾首。

朱元璋发际后回老家凤阳的那段描写很让人感动,朱元璋即使做了皇帝也依然感恩图报,依然不忘滴水之恩。凤阳老家的二十几户人家在明朝一直以礼相待。后来这二十户人成了大明帝国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被朱元璋立为陵户,不用下地干活儿,坐享国家补助,并且子孙世袭。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他推翻元朝,统一中华,恢复民族平等,开创洪武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是杰出的君主之一。但是他让人不忍直视的残忍不胜枚举,死后殉葬制度的恢复是他对自己功德的又一次诋毁。作者:虫友/王晓慧

朱元璋传读后感800字【通用2篇】


看完一本书,我相信我们都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是时候冷静下来,把阅读后的美好感受写下来了。那么如何把看完后的感受写下来,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元璋传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元璋传读后感800字一

在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上,我们开始认识朱元璋这个人物,那时候我只知道他是明朝的创立者,对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吴晗先生所写的《朱元璋传》这本书,我对朱元璋这一位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朱元璋传》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一代领袖人物的认识,在我的思想中,我认为作为领导者,首先从形象上来说是很端庄的,有着一副和善亲民的相貌。可是,朱元璋的相貌却很不体面,在晚年的时候特别难看,一副凶相。其次从胸怀上来说,我认为领导者的胸怀很宽广,能一切为人民考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可是朱元璋称帝后,心胸极其狭隘,为了巩固统治,站稳脚跟,屠杀大量的无辜者。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朱元璋的认识。通过朱元璋的童年生活,我认识到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幸运儿。他没有生长在一个富贵家庭,而是一个穷佃户。他遭受了旱灾、蝗灾、瘟疫等苦难。紧接着,他又遭受了失去父亲母亲的重创。小小年纪的他就面临着如何对付肚子的穷苦日子。尽管他很穷,但他从小就很讲义气,为了让自己和小伙伴们吃上一顿肉,他杀掉了田主家的牛,为了伙伴们不受惩罚,他主动承担起了杀牛的责任,结果挨了一顿毒打。后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朱元璋做过游方和尚,到处叫化。再后来,朱元璋为了翻身过上好日子,他投奔了红军。就这样,一步一步,朱元璋起初到处碰壁,然后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他的成功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外在因素。首先,从个人因素来说,朱元璋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朱元璋遇事勤快。他敢作敢为,接到了命令,执行得很快,办理得也很好,打仗总是领头向前,一定要打胜仗,也一定完成预期的战果。

二、无私,讲义气。每次打了胜仗,朱元璋从不把功劳归到自己身上,他总说功劳是大家的,然后会把得到的赏赐公公平平地分给同伴,因此,他得到了大伙的认同和赞赏。

三、看重纪律。朱元璋在做了小军官后,时时强调纪律,严格训练士兵,并能以身作则。

四、有计谋。朱元璋在紧要关头,总是能给上级出谋划策,使局势转危为安,因此他总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此外,他还要求手下的士兵不要抢夺百姓的财产,给人民树立一个好形象。朱元璋随事提出办法,合情合理,有分寸,又会说话,深得将士的信服。

五、心狠手辣,有野心。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层,他不惜借刀杀人,杀死了自己的岳父。六、做事果断。朱元璋下定决心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哪怕有风险,也会坚持到底。

其次,从外在因素来说,朱元璋的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级的赏识。郭元帅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将他看作自己的心腹,并招他做上门女婿,这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个向上的梯子。

二、部将的帮助。在与陈友谅的交战中,为了取得胜利,朱元璋利用与陈友谅相熟的部将康茂才前去打听情况,并掌握了陈友谅的行军路线,于是朱元璋取得胜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三、利用元军内讧的优势。朱元璋在南征北伐战争中,趁元朝内部打得火热,他便东征西讨,扩大地盘,充实军力。

四、将士的.忠贞。朱元璋的将士对他忠心不二,踏踏实实地为他效力,成为了他的亲信。朱元璋从一个小流氓到红军大帅,再从吴国公到吴王,最后成为了大皇帝,他让我认识到想要成功,不仅自身要努力,还要善于利用外在优势。

朱元璋的成功称帝,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相反,他带给人们的是恐惧,是暴虐。朱元璋称帝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并制定了新的官僚机构,他实行了大一统和分化政策。为了朱家万世江山的稳固,朱元璋诛杀了大量的将功臣宿;为了使知识分子不敢说话,他通过文字狱诛灭文人;为了控制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他制定了特务制度。通过这些,虽然他的统治稳固了,但社会的生机也被窒息了。到后来,明朝终究摆脱不了衰亡的命运,走到了尽头。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有辉煌的时刻,也有失败的时刻。他的残酷暴行使得人们民不聊生,破坏了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今人看待古人,应该用两分法的观点去看待,既要看到他的缺点,也要看到他的优点。

朱元璋传读后感800字二

《朱元璋传》新近重印了。这是吴晗先生所写的《朱元璋传》的第四个本子。

吴晗先生说:“我写朱元璋传,前后经过二十年”。确实吴晗先生对朱元璋的研究下的功夫是很深的。出色的成就来自艰辛的劳动,我们为吴晗先生的学术成就而高兴,同时也很珍视这一学术成果————《朱元璋传》。

吴晗先生在该书中对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作了一个全面的论述和评价。人们读了这本书后,就可以对朱元璋的身世、遭遇、政治生活、个性等等有一个生动、具体、形象的了解。

吴晗先生为朱元璋立传,主要是写朱元璋的一生,但是作者并没有局限在一点上,他把自己所掌握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柔合进去了。譬如讲到白莲教起义,他就将白莲教的发生、发展和教义向读者作了全面的介绍;又譬如讲到和尚游方,他就在书中插叙人们出家当和尚的各种动机以及游方僧的“化缘经”。前者是历史知识,后者是生活经验。这些东西写进去,表面上看来是题外插话,仔细看看,你会感到插得自然、插得生动。既丰富了书的内容又扩大了读者的视野。

读了《朱元璋传》,读者还会了解到,吴晗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全面、系统、熟练地掌握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的。由于有了全面、系统、熟练掌握原始资料的基础,就能有左右逢源、运转自如的技巧。凡是吴晗先生运用的资料,都是经过反复咀嚼过的,是经过消化了的、改造过的,不是原的进、原的出。他除了在关键性的地方大段引录原始资料外,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己的通俗、生动而又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表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并不是出于臆断,而都是有原始资料作为依据的;但是,以原始资料作为依据,又不为原始资料所束缚。作者可以比较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有时甚至还可以来一个合理的夸张和推断,这样就使得历史著作写得生动、活泼、有趣,而不是枯燥、呆板、无味。这些都是吴晗先生写《朱元璋传》的特色,很值得借镜。

读了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学到了不少东西,得到不少启发。但是,在吴晗先生所写的这本书中还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认识真理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本着这种精神,我想把我所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向吴晗先生请教,供读者讨论。

(一)朱元璋蜕化为封建皇帝的原因是什么?

吴晗先生对朱元璋蜕化为封建皇帝的过程作了很好的阐述。他认为朱元璋蜕化开始于渡江之前,渡江之后蜕化的速度加快了,到朱元璋发表讨张士诚的檄文,他的蜕化就公开化了。这些看法,我都是同意的。

朱元璋蜕化为封建皇帝的原因是什么呢?吴晗先生并没有辟专门的章节作详细的论述,这是不足的。吴晗先生对这个问题只是作如下的说明。他说:“这种变化是由阶级本质决定的,农民是小土地所有者,勤劳朴素,一生在饥饿线上挣扎,在遭遇到残酷压迫、剥削时,他们会奋不顾身,起而反抗,但是还有小私有者的一面,他们渴望能有更多的土地,过更好的日子,在取得胜利以后,他们中间的一些立了功的将领,就蜕变了,成为过去他们所坚决反对的地主阶级分子,事物的发展使他们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朱元璋传》第172页)

这是值得讨论的。

在吴晗先生看来,朱元璋蜕化为封建皇帝不是地主阶级侵蚀的结果,而是农民阶级的阶级性所决定的。这种看法是吴晗先生,也是史学界存在的一种传统看法,如有的人就说过:“不少人把促使朱元璋起义性质转化和建立封建地主政权的原因,归结为大地主分子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人的包围与腐蚀。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观察。其实不管有没有这些地主阶级人物的包围与腐蚀,只要朱元璋能够完成统一的话,那么,他从一个农民领袖变成封建皇帝,乃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这种看法,在李秀成评价问题的讨论时曾提出过,但是没有开展充分的讨论。问题始终是存在的。加入能结合朱元璋蜕化的原因这个具体问题开展讨论,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怎样理解地主阶级的两面性?

吴晗先生在书中说:“地主阶级对封建统治集团和农民来说,也是有两面性的。一面是他们拥护当前的统治,依靠皇朝的威力,保身立业。朱元璋说过:‘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富民中多有素行端洁,通达时务的。’叫户部保荐交租多的地主,任命为官员,粮长。一面他又指出‘富民多豪强,故元时此辈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害。’”(《朱元璋传》第178至179页)

吴晗先生这一段话,很令人费解。吴晗先生是否说,地主依靠封建政权是一面性,其欺凌小民又是一面性,这是什么两面性呢?难道封建政权不是支持地主剥削、压迫农民的吗?不错,地主阶级政治代表,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和根本的利益出发,一面支持地主剥削和压迫农民,一面要劝阻地主不能剥削、压迫过了头。仔细看来,吴晗先生所说的地主阶级的两面性,与这种提法并不一样。

从书中的行文来看,吴晗先生认为朱元璋认识到大地主的剥削压迫对农民危害,因此朱元璋将自己的政权建立在中小地主阶层基础上。它的政策是培植中小地主,向农民让步,对大地主则实行打击,削弱他们在各地的力量。吴晗先生说:“朱元璋斗争的对象是地主阶级中违法的大地主,办法有两条,一条是用严刑重法消灭‘奸顽豪富之家’;一条是整理地籍和户口。”(《朱元璋传》第182页)

这样一来,我们就要问:第一,朱元璋政权是代表整个地主阶级利益,还是仅仅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呢?第二,朱元璋政权是向谁专政,既然他的斗争对象是违法的大地主,那么“违法的大地主”就成为它的专政对象了。第三,朱元璋实行整理地籍和户口等措施,主要是为了打击大地主呢?还是为了重新建立封建统治秩序呢?

看来,吴晗先生对地主阶级的两面性的看法,是他的重要的观点,由此产生的对明王朝初年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的一系列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写书难,发现问题容易;出题目容易,做文章难。对这些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希望引起讨论。

关于朱元璋的一场会话


关于朱元璋的一场会话——读书盟
张智赫

朱元璋——明朝首任皇帝,历史上的一颗明星,今天是我们的读书盟——朱元璋的传奇人生。虽然只有4个人,但人才物精,讲的倒是一点都不含糊,下面来讲一讲活动情况。
程兆祺——我们的联盟长,带着我们和一本《明朝那些事儿》坐到弘毅馆6号桌。很快,我们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堆的问题从我们的嘴中飞涌而来。朱元璋当帝之前都经历了什么?尤其是这个问题,4位同学个个都发表自己的言论。朱元璋先经过了三年漫长的漂泊时光,之后便为了吃饱饭而去了皇觉寺。他的父母兄弟几乎全死光了,当时的他认识了许多豪杰,还研究当时许多地区的地理、山脉以及风土人情,这为将来称帝奠定了基础。
说到这里,突然忆起小学时的读书沙龙,那时懵懂的我们,稚嫩的声音,以及浅浅的理解,但讨论的激烈程度不输现在,当时我们一同探究《我要好好爱你》一书,各各都像小学者一般,讲述不同的理解,一个个美好回忆……
再讲回读书盟,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样一个问题映入眼帘,只能就个人而言来评价。依我个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很会用人的人,比如开国功臣——李善长,比如骁勇善战的将才——花云,又或者……。他是个办事严格的人,就在称帝开朝之后,他就开始严厉的进行贪官整治。但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就太过严厉,甚至有些残暴,比如刑法就太过残酷,比如剥皮楦草、腰斩。而后面的郭桓案中,竟大搞株连,滥杀无辜,所以后人说朱元璋的反腐铁腕太“重”了。在读书盟中,这点大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尤其是对空印案这段进行了批判。
说到这里,今天的读书盟也结束了。朱元璋,一个皇觉寺的和尚到明朝皇帝,“一把辛酸一把泪”啊,成功之人的付出永远是你想不到的,他就是我们读书盟的“偶像”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元璋》读后感1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元璋卷》读后感500字


寒假里,我最爱读的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了,在七本书所记述的十七位帝王中,我最喜欢读的就是朱元璋了。

朱元璋的父母都是农民,朱元璋小时候靠给地主刘德放牛为生,那时的元朝十分的腐败,乱收钱的现象到处都有,朱元璋的父母就是被这些钱给害死的,所以朱元璋恨透了元朝,就开始起义,起义成功后,他当上了皇帝,可能是受当时元朝腐败官吏的影响,他对手下的这些人十分的不信任,还设立了锦衣卫和东厂两个部门,来观察大臣们的一言一行。

朱元璋对大臣们不信任,为了给太子朱标一个好的帝国,他把所有曾经服从他的善战的武将给杀了,怕他们造反,把善于防守的人都留了下来。由于他的不信任,一手造就了洪武四大案,杀了无数的人。他还提倡反腐,规定只要一个人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就格杀勿论,有些人因此而死。

朱元璋虽然不信任这些大臣们,但也不会把他们杀绝,他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他会先让他们把各自的活干完再去领死,如果人都被杀光了,朱元璋就会成为一个光杆司令了。

开国初期,贪污腐败的一般十分的少,但朱元璋为什么会杀了这么多人并且还有人源源不断的人被杀,从他的性格可以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不信任大臣,即使是他最亲近的人都不信任。

朱元璋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无论后人怎样评价他,他都是一个开创了大明帝国的伟人。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朱元璋传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朱元璋传读后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