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读书读后感

论读书读后感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论可能生活》读后感”正合你意!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小时候,幸福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长大后,幸福是一通短短的电话。现在,幸福已变得的模糊不清,我曾想是因为我拥有的太多了,还是过去拥有的太少,只要得到一件就会容易满足,就会感到幸福。多数人总会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快乐,就是自身的欲望得到满足,就是获得利益。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中,我们却越发的感到不幸福,甚至苦恼,痛苦。常常感叹幸福怎么这么难,也会自我安慰的说:“迈过这个坎就会豁然开朗了,达到某个高度就拥有幸福了。”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上演着,我们似乎总在绕着幸福跑,却总也抓不到幸福。

直到读了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表面上看上去成功的回避了诸如幸福这样特别困难的问题,它试图用快乐替代幸福,认为这样生活就万事大吉,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快乐无助于增加幸福,与快乐相比,每一种幸福都是非消费性的,它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会永远成为一个人生活世界中抹不掉的一层意义,幸福正是生活本身的成就,是人生中永恒性的成熟。幸福也不是欲望的满足,欲望被满足恰恰意味着这种满足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追求满足就是期望有一个结局,而有一个结局的事情的意义必定是有限的,但只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才是幸福的源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是做不完的,所以值得一生去追求和珍爱。过分的满足或重复的满足令人厌烦,而幸福却多多益善。与利益相比,利益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是为了利益,幸福的事情是生活目的,利益是实现目的条件,而幸福是生活目的的实现的效果。

幸福是存在于行动中,必须身体力行。作者认为知足常乐不可信,幸福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的幻觉是难坚持长时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也不是幸福,因为我想要的不一定是对我好的,误导我们去相信不一定是我想要的,幸福问题必须要卷入他人问题。宗教信仰中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人们只能把幸福落实在现实世界中而不能指望另一个世界。幸福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幸福不能仅仅通过好的结果来定义,还必须由美好的行动过程来定义,否则不可能有幸福。幸福的行动应该是给予性的,自由给予使人幸福,它直接地,无代价的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幸福是绝对的收获。

此外,作者认为幸福问题的根本性表现为:1.如果没有幸福,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幸福都将失去最终的价值根据,我们将不知道一切事情为了什么。2.幸福是建立公正和规范的一个必要条件。

以上对幸福的解读,让我进一步明白幸福的含义,使我有明确的目标去追求幸福,不至于南辕北辙。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论可能生活》给我启发很深。书页上折痕颇多,批注也密密麻麻。偶有几次夜深人静,手捧书卷回想往事,竟潸然泪下。感触最深者,是作者对幸福及其追求方式的论述。

作者赵汀阳指出了几种对幸福的常见误解。有人认为在规范内生活,才能获得幸福,但是无论这些规范来自人世还是宗教信仰,都贬低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甚至可能背离人道;还有人认为获得了快乐就是幸福,不管这种快乐来自利益或者欲望的满足。的确,幸福常表现为快乐,但快乐是消费性的,幸福却可以保留下来,为生命留下永久的意义。

所以,作者认为幸福生活等同于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在规划任意一段生活时,着眼于生活意义的最大化。如果人像其他动物那样只是生存,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但人作为创造者,给了生活以意义。

但追求生活意义,也有其常见误区。以求学为例,家长常这样告诉子女:考个好高中,才能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才能找个好老婆……似乎求知之目的,只在于工作、老婆,而无关乎身心成长,而一代代青少年的人生,因此而孤独、偏狭、枯燥。类似的行为都可以这样分析:如果行动A只是为了实现行动B,不管行动B是否实现,A都可能是无意义的。因为假如B没有实现,按照该逻辑A自然没有意义。即使B实现了,会带来一种幸福感,但以牺牲A为代价,这种幸福感会大大打折;并且A 这段生活只能成为“准备生活”,也算白活。

因此,作者认为,行动能否带必然带来幸福,在于行动是否具有自成目的性(autotelicity)。这样的行动,给人带来一种无需代价的幸福。即只要有正确的方式或步骤,这样的行动过程自身就可以给人带来幸福,要是行动有良好的结果,又增加了额外的幸福。所以,必须去探索、思考、辩证自己的哪些行动是具有“自成目的性”的,这样的行动必然会让你的生活充满意义。一般人所忽视的是:这样的行动或许未必是一些大事,更多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因为我们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生活的。如此一来,无论我们追求真理爱情,还是买房购物,或是喝茶走路,都可以独具意义、洋溢美感。生活本身成了幸福事业,所谓名利野心,反而会是琐事。

诚如作者所言,幸福稀少珍贵,或许不在于其难于追求,只是人们理解她的方式有误。但愿此书让我们有些感悟,让自己的人生,以幸福的方式展开。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学会寻找可能的幸福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学会寻找可能的幸福

这是一本有关幸福生活的书。可以给想要幸福的人找到出口。一、生活是幸福的赞赏通过大的哲学视野来探索细处的关乎每个人生命的细小话题伦理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询问生活意义。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里,从对生活的意义叩问入手,以生活本身的目的为主题。

在今天,关于生活意义的叩问似乎已经变得奢侈与可笑。随着社会机制日益发达,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为实现体制的规范目标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生活意义。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生活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幸福是生活的根本目的。幸福是什么?幸福,从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所以我同意——幸福是一种幸福感。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别人能够说了算的。

作者的观点,抨击了传统文化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这种观点的可悲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而只在意跟别人比较是否在人之“上”。

史铁生说:“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底线,得到过还想的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我认为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只是有时候我们把幸福的底线划得太高了,所以轻微的、小的幸福感就在底线以下——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活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啊,至少它给了你体味更多的幸福的机会。

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使生活值得生活极端悲观主义者叔本华曾如此分析生活:如果愿望没有实现,我们因为不满而痛苦;如果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就因为餍足而痛苦。一句话,生活是痛苦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离间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遥远的目标,生活也就似乎总是在“苦”中酝酿。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先苦后甜”来自我安慰。最后就算有了好结局,我们依然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感觉不到“甜”。这又刚好切合叔本华的思想了——“因为餍足而痛苦”,或许也只是认命:生活本来就是痛苦的。

《论可能生活》批驳了叔本华把生活目的看成某种结局,以“利”来支撑生活的观点。他认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是把生活目的理解为期望给予完成的某个最终目标。因为这类最终目标就是设想进行一系列行为而终将获得某种结局,但任何行为及其结局都是生活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所以,把某种结局看成生活目的或生活意义是致命的伤害,无论达到或没有达到这一结局,都是痛苦,都没有意义。

但是我有些不解,既然幸福的感觉是属于个人的,为什么不能用利来支撑,如果我的幸福感是源于利益,要我用道来支撑自然就是违背我内心的感受了。

另外我还有一个疑问,赵汀阳提出了无立场哲学的这一崭新的思想。作者的“无立场”思维的深层意义是认清事实、看清道理,是为了创造可能的道理。在学术研究上,无立场固然能够确保客观性,但是知识的大厦不是空中楼阁,必然有着前人知识的根基,所以每个人的思维中不仅仅是自己的思维,也有着前人思想的影响,所以谁又能说自己就是“无立场”了?无立场哲学的思维这是一种理性的狂妄吗?

《论可能生活》读书笔记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赵汀阳的这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真正的伦理学的世界。

提到伦理学,我们似乎很少在课堂上涉及它,但实际上它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本书就对幸福——伦理学的第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幸福是人生活下去的动力。如果不能追求幸福,那么人生就毫无意义。人类的生产、消费等社会活动,根本上是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就是一种对幸福的追求。

那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呢?幸福一直是一个尤其含糊的概念,因为它听上去过于美丽,于是人们喜欢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使用它,无论是繁华或是朴素、轻松或是严肃的场合,以至于幸福与快乐、富裕、权利和完美之类相混淆。幸福的概念就像“时间”、“宇宙”等基本概念一样现实存在,人们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要具体量化幸福,给它一个明晰的定义,似乎有些困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大多数人的“知道”不一定是理解,更多是体会,是感性的“懂”,而不是理性的“知”。

幸福不是某种主观意向被满足的结果,通常人们关于幸福的理解大概可以概括为“心想事成”,这没有错,但还有所欠缺。“心想事成”是我想要一样东西,并且得到了它,这看起来似乎是幸福的一种表现,但是关于“想”和“成”却有几个可疑的问题。首先,这虽然是我要的东西,但它是否真的对我是有益的,并不是我的主观上可以判断准确的。可能会发生我想要的正好是对我有害,或者是没有意义的东西的情况。就像我们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对自己也同样如此。所以“我想要的”并不等于“对我有益的”。其次,由于知识获得不够充分,或是心理不成熟,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别人误导我去相信这个“成”就是我想要的。我们不断被他人告知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需要,至于这些是不是真适合我,并不清楚。另外,在许多时候,我所“想”并不是我自己能够给自己的,而是必须由别人给我的。因此,幸福就要依赖他人,就不是自己决定的事了。

由此看来,幸福的原则是超越了主观性的。幸福并非总是与主观意愿恰好一致,并非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知道如何获得幸福,许多人往往只能拿快乐糊弄自己。但无论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总是好的,至少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追求的同时,明确“所求”对我们的人生是否有价值,方式是否合情合理,时刻保持一份理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1000字


学会寻找可能的幸福

这是一本有关幸福生活的书。可以给想要幸福的人找到出口。一、生活是幸福的赞赏通过大的哲学视野来探索细处的关乎每个人生命的细小话题伦理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询问生活意义。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里,从对生活的意义叩问入手,以生活本身的目的为主题。

在今天,关于生活意义的叩问似乎已经变得奢侈与可笑。随着社会机制日益发达,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为实现体制的规范目标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生活意义。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生活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幸福是生活的根本目的。幸福是什么?幸福,从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所以我同意——幸福是一种幸福感。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别人能够说了算的。

作者的观点,抨击了传统文化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这种观点的可悲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而只在意跟别人比较是否在人之“上”。

史铁生说:“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底线,得到过还想的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我认为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只是有时候我们把幸福的底线划得太高了,所以轻微的、小的幸福感就在底线以下——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活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啊,至少它给了你体味更多的幸福的机会。

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使生活值得生活极端悲观主义者叔本华曾如此分析生活:如果愿望没有实现,我们因为不满而痛苦;如果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就因为餍足而痛苦。一句话,生活是痛苦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离间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遥远的目标,生活也就似乎总是在“苦”中酝酿。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先苦后甜”来自我安慰。最后就算有了好结局,我们依然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感觉不到“甜”。这又刚好切合叔本华的思想了——“因为餍足而痛苦”,或许也只是认命:生活本来就是痛苦的。

《论可能生活》批驳了叔本华把生活目的看成某种结局,以“利”来支撑生活的观点。他认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是把生活目的理解为期望给予完成的某个最终目标。因为这类最终目标就是设想进行一系列行为而终将获得某种结局,但任何行为及其结局都是生活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所以,把某种结局看成生活目的或生活意义是致命的伤害,无论达到或没有达到这一结局,都是痛苦,都没有意义。

但是我有些不解,既然幸福的感觉是属于个人的,为什么不能用利来支撑,如果我的幸福感是源于利益,要我用道来支撑自然就是违背我内心的感受了。

另外我还有一个疑问,赵汀阳提出了无立场哲学的这一崭新的思想。作者的“无立场”思维的深层意义是认清事实、看清道理,是为了创造可能的道理。在学术研究上,无立场固然能够确保客观性,但是知识的大厦不是空中楼阁,必然有着前人知识的根基,所以每个人的思维中不仅仅是自己的思维,也有着前人思想的影响,所以谁又能说自己就是“无立场”了?无立场哲学的思维这是一种理性的狂妄吗?

《论可能生活》读书笔记范文


《论可能生活》读书笔记

这本书以无立场方法论重新分析了幸福和公正问题,试图重建一种综合中西理论优势的当代美德伦理学。其中关于幸福的两条原则:自成目的和他人礼物,典型地表达了作者在美德伦理学上的当代推进。

翻开这本书,我不禁大为头疼,这是继《教育哲学》之后又一本略微晦涩难懂的书籍。果然读第一遍时,毫无头绪。尽管作者已经将重要的句子加粗,仍然在我可怜的、贫乏的理解之外,如:“任何一种‘应该’都有可能是不应该的”。读了两遍都一头雾水,直到联系上下文时才明白,这句话是在论证规范是必须的,但它在价值上不值得尊重,重要的是人性,而不是规范。要区分生活本来的样子和它“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就引出生活的意义。现代社会倾向于以形式去掩盖内容,而实际上生活不是为了社会机制,而是为了生活本身的意义,社会须服务于生活。

生活以人为本,生活的本意是创造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作者继而提出“可能生活”这一概念。可能生活是以“可能世界”为背景创造的。“可能世界”是莱布尼兹以来非常重要的逻辑和哲学概念,他认为可能世界是由无数个现实组成的。同样,可能生活是指如果一种生活是人行动所能够实现的,那么就是一种可能生活。可能生活越多,生活也就越丰富,而生活的规范手段——伦理学从根本上只有两个问题:幸福与正义。因为人什么都想要,一切以利益为中心。接下来的章节论述了伦理规范的各项指标或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幸福就等于是好的生活。如故不能追求幸福,圣湖就变得毫无意义,因而过于不幸的人有礼有自杀,尽管自杀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明智和不允许的。对于可能生活,作者是这样理解的:例如某人缺乏友谊生活,我们不能认为他其实想要但假装不要友谊,因为他在主观上可能真的不想要;也不能因为我们想要因此认为他也想要。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衡量他人生活。因而,某人缺乏友谊之所以是一种不幸(无论他是否意识到),是因为他作为一个人本来意味着可以获得友谊的幸福且本来可以获得这一幸福,不管一个人想不想要,但缺少一种可能生活就是缺少一种可能生活。

要论证作者提出的可能生活的合理性,作者提出了“无立场”怀疑论。正如在导论中提出的“任何一种应该都有可能是不应该的”这一论点,例如,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应该拾金不昧,之类的句子没有被尊重的理由。现代伦理道德规范只是确立我们行为的标准,而不是真理。也就是说,它不一定是正确的,即使是真理,也只是相对正确。但是,去哦们可以怀疑真理,却不能动摇真理。任何一种立场都可以怀疑,我们依靠的就是存在。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连续发问让人们认同他的观点,然而他的提问也是自己内心情感、态度的反映,不是存在,因而,这一方法是由漏洞的;再如斯金纳,他的方法实质上是让人们为了另一些利益(不被惩罚)而放弃一些利益——遵守道德规范;又如现代伦理学,分析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个别行为和特定利益,所以从来都不关注人性。

作者对于现代伦理学的批判是尖锐而深刻的,集中体现在本书的附录中。我最欣赏,也由衷赞叹的是附录一:两种罪行和闭着一只眼的伦理学。什么样的罪行最需伦理学关注?作者提出了两种罪行:一是极端犯罪,而是疯狂犯罪。极端犯罪例如抢银行,恐怖袭击之类,穷凶极恶,确实有着明确目的和利益取向的、头脑清醒的罪行;而疯狂犯罪则是“为罪恶而作恶”,如虐杀战俘,虐待儿童等等。有两部关于变态心理和犯罪的电影,我很喜欢,是《枪王》和《七宗罪》,罪犯失去了理智和人性。

伦理学最应关注的当然是后者。然而,现代伦理学在规范社会秩序,塑造令人满意的道德生活方面却非常欠缺,似乎人人都不满,似乎很少有人能做到。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可以用一件小事来说明。如果一个学生想要他的成绩达到60分,那他自豪把目标定为80分,如果他仅仅定60分,那么很可能,他60分都考不到。规范亦如此。现代伦理学规范给予人们最低的要求,于是人们达不到这个要求。没有美,善就没有意义;没有深刻的生活,规范就没有意义。

读《论可能生活》有感1500字


读《论可能生活》有感1500字

张双婷

《论可能生活》是赵汀阳所著,从行动而不是从规范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并且力求符合一般人的直观而不求与伦理学传统一致,关注人的生活和存在。以无立场思维分析了幸福公理和公正公理,认为伦理学是服务于生活而不是社会。只有过一种可能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的选择,而公正公理是对幸福生活的保障。这种可能生活需要自我创造性,且自成目的性。

一、视角取向

作者从伦理学和逻辑学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生活的存在和意义,告诉人们选择一种可能生活才是一种真正而幸福的人生。幸福生活是伦理学的开端,那么如何获取幸福,成为作者深入探究的问题。在作者看来,伦理学不是一种规范生活。因为规范所涉及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利益上的让步而确认某种可得到公认的规范".所以规范问题是"唯利是图"的,并不值得尊重。作者通过否定"ought to be "的规范语句和"to be "的事实语句,进而提出尊重生活是伦理学的唯一选择。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好生活?这就涉及伦理学真理的问题,而伦理价值判断也得到进一步关注。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伦理价值?作者在这里引入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即"无立场思维".什么是无立场?为什么需要无立场?无立场"所揭示的真理必须超越一切主观立场,无论是个人立场还是意识形态。"因为从一种立场去解释和批判另一种立场永远不会有结果,这种立场是无效性的。无立场以"存在论"为基础。任何一种存在都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存在具备自身的特性。每一种存在都是自成目的性,我们如果从主观角度对理解它,必定陷入悲观主义知识论中。因此,在理解某一存在时,必须把它当作分析的对象,用无立场的角度去进行解释。所以,价值判断就是以目的论为根据的价值真理。

作者把无立场置于生活观念中,生活的价值就在于为生活而生活,生活在自我创造性中产生意义,也就是生活的自成目的性。这种生活空间论得到哲学界的赞同,"人性的自成目的性是做一个人的创造性行动能力本来意义上的人,生活的自成目的性是过生活本来所意味着的好生活。"这就是可能生活的含义,创造性活动和自成目的性成为伦理学的基础。

二、逻辑结构

作者从批判规范性语句"ought to be"和事实性语句"to be "入手,提出伦理学的困惑和难题。因为规范无法解决人类行为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它始终是唯利是图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一种思路,重新认识伦理学问题。于是,无立场思维浮现,成为认识伦理学的新思路。通过一系列分析、推断,作者提出伦理学的两个基本原则:幸福公理和公正公理。前者是行动原则的绝对根据,揭示合情的生活;后者是行为原则的绝对根据,揭示合理的生活。那么行动原则和行为原则有什么区别?行动原则就是"X就是做X所意味着的事情",是做给自己看的自主原则;行为原则就是"做X就是按规范N去做X",是做给别人看的让步原则。行为原则是以被允许的方式去行动,行动原则以可能的方式去达到某种效果。也就是说,一个行为就是附加了规范意义的行动。

生活是一个去"to do"的问题,就是创造性的生活。过一种创造性的生活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种生活是自成目的性的,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是一种存在性的生活。追求幸福的方式就是努力过一种可能性的生活,"每个人必须尽可能去实现他所意味着去实现的可能生活,并且仅仅以自成目的性的方式去行动,即,使得这一行动在操作上是创造性的,在效果上是给予性的。"

三、运思方式

作者采用"否定-肯定"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既否定规范观念,又否定事实观念,批判性地提出伦理学以存在为基础,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社会,生活具有自成目的性,"生活的目的表现为人们所企求的东西。"在不断质疑中,作者引入无立场的批判性思维,重新对伦理价值进行判断,对生活进行分析。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有利于我们获得幸福,人的存在就是不断创造自己生活的过程。

从批判劝导伦理学入手,作者提出追求真理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更加关注生活,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热情。而幸福公理和公正公理在人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做事和做人的根据。

论可能生活读书笔记


《论可能生活》读书笔记

看了《论可能生活》这本书,觉得有点困惑,有些地方不太读的懂。也许是我这个年龄还不能对此产生共鸣,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总体感觉这是一本有关幸福生活的书,可以给想要幸福的人找到出口,提供一些帮助得到启发。

生活是幸福的赞赏,通过大的哲学视野来探索细处的关乎每个人生命的细小话题伦理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询问生活意义。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里,从对生活的意义叩问入手,以生活本身的目的为主题。

在今天,关于生活意义的疑问似乎已经变得奢侈与可笑。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高度发达,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做什么事都想着利益,认为只要对自己有益满足了自己的利益就是幸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为实现体制的规范目标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生活意义。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生活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幸福是生活的根本目的。幸福是什么?幸福,从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所以我同意——幸福是一种幸福感。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别人能够说了算的。

作者的观点,抨击了传统文化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这种观点的可悲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而只在意跟别人比较是否在人之“上”。人心都是不满足的,在人之“上”并不能满足这些人,他们只能拥有一时的满足感,而不会拥有长久的幸福感。也许他们在取得成功的时候会说自己是幸福的,但是这种感觉不能长久,在一段时间之后,他又会不满足于目前所拥有的。

我的生活不可能那么坏 读后感(3)篇


很喜欢的一本漫画。小脑洞,小可爱,小有趣,略有小丧,但这种小丧竟然很不可思议的让人觉得开心,很奇怪的那种开心,想笑,也不是那种大笑,就是浅浅的,短短的,转瞬即逝的那种笑。

正文:这碗鸡汤我干了

一、先写书评

1、

这本漫画很有特点,因为里面出场的人物,无一不是一张死人脸,但奇怪的是,河尻圭吾笔下那些死人脸,所传达出来的,竟然是让人猝不及防的开心。

“人生可不只有好事哦。”他这样说。

但说完后他没停,眼睛一眨,然后一个隐蔽的笑容一晃而过。

话锋一转,他又拉长音调说:“尽管如此,人生也不坏呢!”

2、

漫画的章节,分别为:早餐、拥挤的地铁、会议、午餐、白日梦、减肥、下班、晚上、周末休息。很现实,完全是一个人成年后不得不面对的每日画面。

很多时候也很颓丧,弄不清自己每天这样来来回回的意义。一个动作重复一遍,两遍,三遍,然后慢慢融入身体,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那种感觉挺恐惧的。感觉自己在被什么东西慢慢同化,在变得和周围一模一样。本来是有点棱角的,但时间推移,竟然在不知不觉间被磨平了。

但后来突然发现,生活本来就是由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组成的,一个人之所以对这些东西排斥,恐慌,拒绝,只是不肯接受一些本来简单普通的事实而已。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没什么好期望的,才能没什么好失望的。

3、

河尻圭吾的笑点核心,在于一种错位,他的许多漫画描绘的都是错误的生物,错误的方法,或者错误的事情。这种强烈的错位感,让人有点小悲伤,但悲伤之后又有点小幽默。先苦后甜,真的很像生活。

比如漫画里面,脖子很长的长颈鹿,耳朵很长的兔子,鼻子很长的大象,还有嘴巴很长的鳄鱼。它们因为这些特点,生活上困难重重,但这种困难重重,却带给读者莫名其妙的治愈。

4、

二、这碗鸡汤我干了

1、

感觉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压住浮躁的过程。

最近事情太多,人突然越来越浮躁。事多,浮躁,完不成,更浮躁,越浮躁,越完成不了,于是浮躁循环。

先开始的是健身。条件有限,时间有限,只是每日坚持压腿,深蹲,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不多,每样只有几十,但一天天下来,效果显著。

后来,开始练字,一天两张,在写的过程中,充分将自己融入到了笔尖的一撇一捺一勾一画之中,深切的体会到了一种圆融闲适的境界。

现在,事情还是那么多,而且每日新增了锻炼和写字,一天天下来,精神竟然感觉游刃有余,虽然依旧有没完成的部分,但心头丝毫不会因此浮躁,相反,只有一种不乱不困的安心。

2、

分享一个今天看到的段子:一个老头骑三轮蹭了路边停的一辆路虎,正愁眉苦脸时,来了一个彪形大汉! 问:赔得起么? 老头:赔不起! 大汉:赔不起还不跑,等人家来找你啊! 老头欲言又止,最终还是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这时,彪形大汉拿出钥匙开着路虎走了! 

3、

还有东邪西毒里面的一段剧情。

杨彩妮提着一筐鸡蛋,牵着一头驴,要找人帮他弟弟去报仇,去杀太尉府的刀客,欧阳锋告诉她,没人会为了一筐鸡蛋和一头驴去帮你杀太尉府的人。

然后,洪七出现了,只要了她一个鸡蛋,就把太尉府的刀客全干掉了,还丢了一根手指。她为此去求欧阳锋救洪七,欧阳锋不肯,她又回到洪七那,洪七对她说:我帮你是为了一个鸡蛋,鸡蛋我已经吃了,你不欠我什么。

三、生活

言尽于此,收笔,心头微甘。想起这些日子,虽然忙乱,但依旧满怀热情,虽然操蛋,但依旧充满干劲,虽然狗血,但依旧相信希望。

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生而为人,或许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尴尬、脱力、意外的打击,但同时也会有开心、幽默、有趣的小惊喜,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书中所言:生活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坏。

四、最后

最后分享一件事情。

刚刚下班,在路上跑着。突然收到微信消息,打开一看,是我姐发来的图片,上面是店门口种了二十多天的桃树,记得它,是因为当初种它的时候很草率,因为那根树枝送来的时候,干的都可以点着了,所以当时也没当回事,直接种在了矿泉水桶里,给其他花花草草浇水的时候,顺便也雨露均沾一下,没想到,今天上面竟然开出了一朵小花。

她说:神了。

我也回:真的神了。

人生几何 其中的乐趣就是笑笑别人 也让别人笑笑罢了

Keigo君的漫画,有点黑色幽默的调调,加入错位艺术和反鸡汤式的丧文化,使书中充满各种幽默、诙谐、荒诞、清奇的表达,十足一部笑料不断的喜剧。

但是,当这种自我调侃的快意快速掠过全身之后,五味杂陈便涌上心头,无力、无奈、嘲讽、尴尬、沉重、苦闷的感觉迎面袭来,笑过之后,你会发现,每天还是要为生活奔忙,被高峰地铁挤成夹心饼,早晨例会不断,纠结三餐吃什么,不能按时下班,减不了肥的绝望……现实中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最后还是得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

所以,Keigo君的漫画内核其实是一出用喜剧手法演绎的荒诞生活剧。

苦闷 无聊的人生,需要有一颗乐观 幽默的心,即使生活是一地鸡毛,也没有必要活得一地鸡毛。Keigo君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平庸的生活中,他总是能找到有趣的角度,用幽默 清奇的画笔把生活描绘成一个大大的笑话,苦中作乐,逗乐自己,也逗乐别人。

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沉浸在残酷的生活当中,忙于与生计博弈,而心无旁骛生活的美妙。

即便我们没有Keigo君的幽默天分,退一步,换个角度想,自己每天面对的烦恼事,别人也在面对,自己解决不了,别人也一样解决不了,这样想想,生活虽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好,但是也没有预期的那么坏嘛,更多时候,只是我们庸人自扰而已。

如果还是不能解开苦闷的心结,那就看看别人倒霉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下酒菜。有句话不是说: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开心。自己没有开心事,那就拿别人的事来寻开心,看人家倒霉真的是生活中最好的治愈。人生几何,其中的乐趣大概就是笑笑别人,也让别人笑笑罢了。

Keigo君的丧文化越丧我越爱,人生不需要鸡汤,不需要大道理,反正灌再补的鸡汤,听再多的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还不如一丧到底,丧到极点,便是自愈的开始。

本来以为是治愈的书,看完才发现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确丧,致郁不治愈,但众生皆苦,或许正是这些曾经让人郁闷烦恼的、鸡飞狗跳的的往事,构成了现在的自己。

陶行知论生活教育读后感


在万物复苏,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我们一起阅读《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感受春意,触摸自然,孕育未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教育之伴随,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和契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无处不在

生活是教育的根基与土壤,教育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方方面面。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有高度的一致性的。因此,教育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过什么样的生活,便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只学习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而不从真实生活中感受触碰真实,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假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教育。这也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教育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知识要从现实生活中躬行来。

教育勃发生机

今天我们的教育,其实是在引导每一个孩子,如何去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他们需要从当下学习知识、汲取教训、积累经验、锻炼品格、提升能力。今天的世界,就在他们闪动的双眸中;未来的世界,就在他们成长的心田里。

教育需要激情,绚烂的燃烧;教育需要温情,终身的熏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它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去探究其实质,付之于行动。

美丽的花朵迎着朝阳成长,稚嫩的小脸透着无限希望。用爱心浇灌嫩苗,愿孩子们如粒粒种子般,拥抱春天,拥抱希望,迎向朝阳,茁壮成长!(徐婷)

《从不可能到可能》(读后感范文)


最近,我看了《从不可能到可能》,当我看到唐骏争取到机会的故事,我深有感触!

没有家庭背景的唐骏上完北京邮电学院大学立志出国,当时出国是一件事不易的事,一个重点高校就只有两个出国名额。经过层层选拔,唐骏没有获得学校出国名额,但是他没有因此就放弃!他认真分析了出国条件与形势,认为其他学校有可能有没被用掉的名额,他就打电话咨询当时北京的所有重点大学,一次一次的打击,他也没放弃,最后得到了北京广播影视学院还有一个出国名额的消息,就跑到北影去找老师说要调学校。调校后到学校申请出国名额时却被告知教育部接受申请的截止日期已经过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名额唐骏很不甘心就此放弃,所以他就到教育部找到负责出国事务的官员,当然是吃了闭门羹。他坚持拜访六天,官员被他精神感动了,经过申请他就顺利出国。

做任何事情,如果无法坚持不懈,就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只有不屈不挠地努力,才能铸造辉煌!

在电话的发明历史中,从真正完成电话原理之构思到进一步进行研发与改良,安东尼奥·穆齐、菲利普.赖斯、格雷、甚至是爱迪生等等研发者作了许多的努力。菲利普.赖斯几乎成功地完成现代电话的研发,却由于电流间断不持续,因而无法实际通话。贝尔把一颗小小的螺丝转动了四分之一圈,就把间断的电流转成等幅电流,并因此成为现代电话的发明专利权人。赖斯与贝尔两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赖斯在中途停了下来因而失败了,但是贝尔持续工作直到取得成果。

坚持就是胜利!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一天,放学回家走到了小区楼下却遇上了门禁系统出故障,楼道内外的人想进进不去,想出出不来。打了物业电话,说维护人员出差正赶来,让大家等待。有等啊等啊!大家饥肠辘辘,焦急万分。有人打110开锁,但听说需要各种手续展示证件才能动手开锁,大家直摇头。有很人尝试强行打开,见门没动静,就放弃了。爸爸下班回来了,他不慌不忙地看了看门禁,又想了想。然后走开了,径直走向隔壁门禁,又查又看。然后发动门里门外的人,希望能巧妙打开门。大家听了爸爸的解说,都跃跃欲试。但实践却不那么如意,有人撒手不干了。爸爸却不肯放弃,一次次积极思考,一次次改进方案,一次次积极动员人们继续干。最终门被打开了,而门禁系统却完好无损。在场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老爸。爸爸自豪地对我说:“你老爸,为什么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坚持!再坚持!坚持的彼岸就是胜利!”

当我们面对困境,不要惊慌,更不要放弃,坚持就能走过生命的河流,坚持就能跨过命运的栅栏,收获满园胜利果实。

《从不可能到可能》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看了《从不可能到可能》,当我看到唐骏争取到出国留学机会的故事,我深有感触!

没有家庭背景的唐骏上完北京邮电学院大学立志出国,当时出国是一件事不易的事,一个重点高校就只有两个出国名额。经过层层选拔,唐骏没有获得学校出国名额,但是他没有因此就放弃!他认真分析了出国条件与形势,认为其他学校有可能有没被用掉的名额,他就打电话咨询当时北京的所有重点大学,一次一次的打击,他也没放弃,最后得到了北京广播影视学院还有一个出国名额的消息,就跑到北影去找老师说要调学校。调校后到学校申请出国名额时却被告知教育部接受申请的截止日期已经过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名额唐骏很不甘心就此放弃,所以他就到教育部找到负责出国事务的官员,当然是吃了闭门羹。他坚持拜访六天,官员被他精神感动了,经过申请他就顺利出国。

做任何事情,如果无法坚持不懈,就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只有不屈不挠地努力,才能铸造辉煌!

在电话的发明历史中,从真正完成电话原理之构思到进一步进行研发与改良,安东尼奥·穆齐、菲利普.赖斯、格雷、甚至是爱迪生等等研发者作了许多的努力。菲利普.赖斯几乎成功地完成现代电话的研发,却由于电流间断不持续,因而无法实际通话。贝尔把一颗小小的螺丝转动了四分之一圈,就把间断的电流转成等幅电流,并因此成为现代电话的发明专利权人。赖斯与贝尔两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赖斯在中途停了下来因而失败了,但是贝尔持续工作直到取得成果。

坚持就是胜利!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一天,放学回家走到了小区楼下却遇上了门禁系统出故障,楼道内外的人想进进不去,想出出不来。打了物业电话,说维护人员出差正赶来,让大家等待。有等啊等啊!大家饥肠辘辘,焦急万分。有人打110开锁,但听说需要各种手续展示证件才能动手开锁,大家直摇头。有很人尝试强行打开,见门没动静,就放弃了。爸爸下班回来了,他不慌不忙地看了看门禁,又想了想。然后走开了,径直走向隔壁门禁,又查又看。然后发动门里门外的人,希望能巧妙打开门。大家听了爸爸的解说,都跃跃欲试。但实践却不那么如意,有人撒手不干了。爸爸却不肯放弃,一次次积极思考,一次次改进方案,一次次积极动员人们继续干。最终门被打开了,而门禁系统却完好无损。在场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老爸。爸爸自豪地对我说:“你老爸,为什么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坚持!再坚持!坚持的彼岸就是胜利!”

当我们面对困境,不要惊慌,更不要放弃,坚持就能走过生命的河流,坚持就能跨过命运的栅栏,收获满园胜利果实。

读后感《《论可能生活》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读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