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

小说《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小说《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感谢您的参阅。

小说《白鹿原》读后感


贾育红

读完《白鹿原》,合上那厚厚一本书,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直浮现在我眼前,令人觉得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平静。

陈忠实的这部小说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白鹿原》中的第一人物白嘉轩是白鹿村里的族长,姓名本身就象征着这位族长威严的地位和美好的品格,隐含着源远流长的必然的“活的历史连扣” “白”色在中华民族远古的民俗里,是作为纯洁、吉祥的象征而得到崇拜的,“白”在汉字里含有洁净、彰明、清楚、真率之意。嘉轩二字同义重复,强调形象的品正德厚。为了恪守传统道德伦理,支撑白鹿原上的一切固有秩序,维护他的威仪,为此,他以身作则,与长工鹿三有着“亲兄弟”般的关系;他不计前嫌,尽力搭救狱中的黑娃、鹿子霖;他可以大义灭亲,与“不孝”的长子白孝文断绝关系;他可以不辞艰苦,去自残式地拜神求雨。总之,他的一切都是在完美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他不仅仅只是一个原上的族长,而是升华为古老民族中享有民族图腾和祖先崇拜地位的“族长形象”。这就是白嘉轩仁义性格的民俗来源。但这只是白嘉轩性格的一面,民间性格对他的切入并不是单一的 。为固守祖规,他不让黑娃和田小娥进宗祠祭祀祖宗,并带头用刺刷惩治田小娥;当他获知原上的瘟疫是由田小娥的鬼魂招来的,更是力主筑一座镇妖之塔,以除邪避鬼,让田小娥的灵魂永世不得翻身。也许他是为白鹿原着想,但我们不得不说,这与白娘子被法海镇在雷锋塔下有异曲同工之效,白嘉轩的性格基因里还有一个法海的形象。

田小娥这个人物形象,她是一个悲剧角色,又有着反抗精神,连死后的鬼魂都有一股强烈的复仇精神,由此作家在她的命名上运用了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反封建象征,“娥”字的名字,与元杂剧《窦娥冤》女主人公同名。不言而喻,这绝不是一般的命名,它们之间有着较深的姓氏民俗意蕴关联,使我们从视觉、心理上就会与之产生联想,这种“娥”字命名方式由于它固有的文化积淀,使得女性形象的地位、性格、命运都得以不同程度的显现。而这个舍身救夫的田小娥,当她被自己丈夫的“亲大”杀死的那一刻,她绝望而悲惨的喊了一声“大啊”,就是这一声,深深地刻入了鹿三的脑中,随之而来的是田小娥疯狂的复仇:她把自己的魂魄附在了鹿三的身上,直至鹿三精神彻底垮掉。而且她还借鹿三之口公开了一个秘密:眼下浪漫在原上的瘟疫是她招来的……这种人鬼混同、光怪陆离的世界,其实是地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反映。田小娥以冤鬼、厉鬼的复仇者面目出现,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中“冤有头,债有主”、“此仇不报,阴间变成厉鬼也不让你平安”的一种因果报应观念。再看死后的田小娥骨殖发绿,被焚烧后埋葬,在冬季雪后,坟上的枯草中却有成群的蝴蝶飞舞。这种景象看起来荒诞不经,其实还是化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梁山伯和祝英台合葬后不也是化蝶双飞吗。这种传说的化用,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东方古典神秘色彩。

白嘉轩唯一的女儿,白灵,这个名字民间寓意深刻!她是伴着百灵鸟叫声而呱呱落地的,因此取名“灵灵”,而百灵鸟在我国民间自古就被认为是最美的鸟,吉祥的鸟,所以白灵在作品中也是美的化身、正义的化身。也是一个白鹿化身者——白灵,作家也倾注了很多笔墨,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革命时代,白灵最爱穿的就是白色的衣服。在作家的眼里,她们是美和善的象征,因而她们的外貌也必然是美好的,而白色就如我们在姓氏中民间性的论述一样,它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里,是纯洁和吉祥的象征。

朱先生是《白鹿原》人物中最具智力和预见力的人,是带有点“仙骨”的人物形象,在刻画他是白鹿精魂之化身的肖像上,最为传神的是关于他去世前的一段描写,先生预感他即将离世,一袭白衫的他坐在椅子上,让他的妻子为他寻找头发上是否还有黑发,结果寻找了半天,只找到最后半根黑头发!妻子说:“你成了一只白毛鹿了!”随后,当朱先生走到前院时,妻子朱白氏忽然看见前院腾起一只白鹿,掠过房檐飘过屋脊在原坡上消失了,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意味了:白鹿原上最具智力的先生化成白鹿飞走了。作家有意为之契合上民间的光环,一头白发,一袭白衫,更凸现了朱先生白鹿化身的神秘性。在《白鹿原》第二章中,有关白鹿的外形和相关描写很传神:“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过……麦苗忽地窜高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半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着筛子捡取麦子里混杂的沙砾,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的鲜若桃花……”白鹿这样的外形和善行无疑是朱先生和白灵美和善形象的民间性来源。朱先生,自然是一个可爱的人。他的智力可以使那个清朝巡抚的几十万兵勇退却,可以禁绝原上的鸦片种植,他博古通今,竟能预测几十年后的红卫兵掘了他的坟墓。这么一个智者、圣贤,他的一举一动很令我们想到那个民间的“阿凡提”,也可以想到诸葛亮。总之是我们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经常见到的人物,一方面有着智慧的基因,一方面又有着仁义道德的光环,因为他本身是白鹿的化身,是这个原上美和善的象征。

小说里有美和善,也就有恶和丑。

白孝文,这个曾是族长继承人的白家长子,却成为了讽刺白嘉轩的败家子。他陷入与田小娥的偷情而不能自拔,不顾妻子饿死在家中,卖光宅田,还抽起了鸦片。一切民间里不孝子的行为他全占了。尽管后来他浪子回头,衣锦还乡,但毋用置疑,他的身上渗透着民间众多“逆子”的基因。

黑娃的一生多是以土匪的形象出现的,但在他的性格里,有着匪性和人性的杂糅:他打死鹿子霖的老爹,撞折白嘉轩的腰杆;他又有着深爱的人——田小娥,跪在母亲坟前时,哭昏了好几次。他的人生与《水浒》里的英雄们一样,被逼离家(官府欺压)——聚山为匪(逼上梁山)——投诚国共(朝廷招安)——被杀。这仿佛是一个宿命,民间里的好汉们与时代里的土匪都在演义着相似的民间故事。但相比之下,他妻子的景况要更令人怜悯些。这个乡间的妇女形象,她为了救黑娃,可以不顾一切,可以献出一切。但当这一切都令她失望,以至绝望被自己丈夫的亲爹杀死时,她发起了反抗,她一如孟姜女哭倒长城一样,把瘟疫招到这个原子上,死了无数无辜的人;她把鬼魂附在鹿三身上,直至缠死他。即使骨殖被焚,灵魂压在镇妖塔下,她仍化成彩蝶飞舞在冬季的原上。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田小娥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她虽没有孟姜女的忠贞形象,却有着孟姜女敢于反抗的性格,复仇就是她反抗性的最好体现。而且她没有死,就像孟姜女化成了大海里的鱼一样,她化成了原上的蝴蝶,把自己的生命化成了另外一种形式。

整部《白鹿原》构架恢弘,从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了一卷壮丽的生活史。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总能叫人无数遍的咂摸回想,每次都能发现一点新意,是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作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白鹿原小说读后感


篇一:白鹿原小说观后感

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离奇动人,也不仅仅在于语言的华丽,也不仅仅在于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好的小说应当是以上因素的集合。它能让人爱不释手,一气和呵成地读下来。陈忠实的《白鹿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小说以“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开篇,展开了接下来漫长浩荡的白氏家族和鹿氏家族在生活的车轱辘下的明争暗斗和兴衰胜败。白鹿原古来民风淳厚,白家和鹿家在父辈就交好,本来在白鹿原上过着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但是白鹿原毕竟不是桃花源,不可能脱离于历史,一拨拨军队和政党来了走了,上层管理者几异其人,留给人民的只有沉重的苛捐与欺压。这个时候,有的人热血上涌一心救国,有的人安分守己不为所动,有的人趁火打劫,到头来,命运却总不似自己设想。令人唏嘘中感叹命运的无常。从监狱归来的鹿子霖那句房子不过是搬来搬去中,他以看到这无常,一生苦心经营算计的财产,可能一夕之间荡然无存,而只有人,人活着就有希望。

文中给我印象深刻也最喜爱的角色是白家的白嘉轩,他不似姐夫朱先生言谈举止若圣人,他自有一个世俗的严肃刚直的行为准则,除了当初算计鹿子霖长了宝物的水地,一生没干过一件见不得光的事,就如黑娃所说,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作为族长,行事端直,也立下刻乡约,建学校等功绩。但正如黑娃所说,他的腰板太直了,乃至于保守固执,他不让两个儿子和女儿继续读书,女儿不服管教,逃走了,他教儿子们做务农的本分活,认为自己老老实实做农活,无论是谁上台都不会为难庄稼人。他一生经历许多坎坷,以至后来任何灾难都能沉静面对,然而鹿子霖设计毁了他的儿子白孝文时他还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一直以来悉心栽培的组长继承人变得品行恶劣,可以想见他的心中有多悲痛,然而他撑着依靠二儿子白孝武主持着惩罚了白孝文。对待家里的长工十分仁厚,不仅将鹿三当家里人对待,还送黑娃鹿兆谦上学,灾年荒月也留下鹿三继续熬活,可谓仁至义尽,及至黑娃当上了土匪,在原上抢劫时被黑娃手下打折了腰,这个一辈子直硬着腰板的人终于佝偻下来了,后来黑娃遇难,他果断的要求儿子白孝文就黑娃,可谓以德报怨。他面对灾难没有惊慌失措的时候,也没有被潮流冲昏头脑做出过激进举动,从不凑热闹,心里精明透亮。也许就是这样稳重刚毅的白氏门风,才让白家门楼在乱世里始终屹立在白鹿原上。

白嘉轩也有失败之处。他的小女儿白灵从小就比较娇惯,最后被共产党所吸引,为共产党闹革命。拿砖头将正在作报告的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鼻子砸扁。可以说是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而当她既将从西安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时,却被共产党怀疑为特务,被活埋。多么可悲的下常这虽对白嘉轩打击很大,但最后他却成了革命烈士的家属。在随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还是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

文中的人物似乎不信神,他们所信奉的是祖宗,信奉的是公理。他们所生活的白鹿原虽说有白和鹿两姓,但他们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祖宗。他们共同举行对祖宗的祭祀活动。这两姓可说是矛盾的统一体。鹿姓的代表人物鹿子霖便是一个反面代表。 鹿子霖父亲在世时,对儿子的恶行便放纵、指使。这就决定了鹿子霖的邪-恶本性。但鹿子霖并不是坏得

十恶不赦,他只是干些吃、喝、嫖、赌勾当。比起土匪还要善得多。他利用职权霸占了黑娃的妻子小娥,又唆使小娥勾引白孝义。故事的结局体现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他的儿子不听他的管教,不与新娶的媳妇同房,参加共产党后给家里带来无穷灾难。最后,他受这个共产党儿子的连累被拉上刑场陪同枪毙的死刑犯。被吓成精神病,冻死在野外。

故事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各具性格,又各具命运。一个个活灵活现地立于纸上。令人深思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旧时的大知识分子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另一个是不守贞洁的女人田小娥。朱先生是孔孟思想的代表。每日吟诵圣贤书便是他的最大乐趣。他与正统的封建知识分子不同,他在考取了功名后,看到时局不定,便拒官不做,在家乡开办白鹿书院,研究修身之法,编纂县志,一度时期曾招生传道。他在故事中是一个大智大悟者,甚至具有了通神的本领,可以未卜先知。他的一些预见屡屡应验。最主要的是他对时局的预测。在白嘉轩的长工鹿三死后,他不让雇佣了一辈子长工的白嘉轩再雇长工,结果在共产党夺取天下后,他因为解放前三年没有雇工而没有被评为地主。朱先生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动。他是一个极受人尊重的文人。无论是军阀土匪、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尊重万分。而在他死后几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他却被混蛋红卫兵给掘了坟,烧毁了尸骨。他的命运不就是现代版的孔子和孟子吗?这也算是新派小说中不多见的对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点批判! 还有一些令我影响深刻的人物形象,可爱却被冤死的小娥,改邪归正的黑娃,还有兆鹏的媳妇,这个传统观念下的牺牲品??其中一些封建的想法和禁忌现在读来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然而那鬼魂附身,建塔镇妖等故事很是带劲,想到曾经在那片白鹿原上发生过如许多光怪陆离,惊心动魄的事情,也有过繁荣的景象,而后世事变迁,社会进步了,那个世界也不复存在。

或许某天,人们在阅读它的时候,也同我一样,想象这曾经存在过的“桃花源”,也会喜爱这片原上热情的人们和那些奇妙的故事。

读完《白鹿原》,合上那厚厚一本书,眼前仍浮现着书中种种人物,种种事迹。它以小小的白鹿原坡为侧面,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史,从颠覆腐朽的清政府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又以鲜活的农村生活为着眼点,塑造了一个个骨血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让读者对于革命,对于人生,对于命运都作回味和深思。

篇二:《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有感

作者: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及散文集《告别白鸽》等40余种作品。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现任陕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摘要:《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序曲预示不详。一个家族两代人为了对白鹿原的统治争斗不已,接下来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家仇国恨交错缠结?? 个人感想:

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先生在他的作品《白鹿原》的开篇引用了这句话。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也许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久了,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太多了,所以这么多年来,能够被公认为“民族秘史”的小说寥寥可数。虽然,读这部作品完全是因为朋友的推荐,但在读完之后,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巴尔扎克这句话的贴切,黄土塬上的一段历史,借这部小说充分展现出来了。

《白鹿原》里的故事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死迷信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

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人们的生活状况。

小说开始的情节是荒诞甚至有些怪异的,男一号白嘉轩命硬连克六名太太,续娶七房女人的不可思议,配角冷先生独特诡异的治病方法,都让我这个生活在现时代的人既无法理解,又深深被其所吸引,忍不住继续一探究竟。如果说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偶然,那么看完这本书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黄土塬上白鹿的传说,是美丽的、迷人的,带有几分神秘感。白鹿——是各种美好事物的象征,白鹿原——位于关中,水深土厚,气候恶劣自古以来民风醇厚尚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存在。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在这个神奇的地方。 作者笔下,在一个个繁杂的事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慢慢凸显,白嘉轩、鹿三的顽强、坚毅、保守,鹿子霖、田福贤的奸诈、自私自利,黑娃的诡异多变??由于每个人信仰、人生观的不同,虽然出生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分离开来。接下来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清廷倒台、军阀混战、建立民国、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文化大革命。长江后浪推前浪,老一辈把生活的舞台让给了新一代的已经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在新一辈白鹿原人身上发生着爱情、亲情、义气、命运交织的故事。落叶总要归根,不管他们走了多远,这些走出了白鹿原的人最后都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地方,以各自不同的状态,结束了一生的追逐,白嘉轩的苍老,鹿子霖的疯死,人生都已落幕??

作为全书的重要女性人物,白灵这个角色给我的印象最深,她是一个具有反叛意识的新女性,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的聪明机灵,她的倔强和敢爱敢恨,她对进步自主的追求。她就是白鹿精灵的化身,美丽、善良、充满强烈的正义感,她和鹿兆鹏接受先进的教育有独立的思想、是新文化的代表。他们都不愿意遵守父母之命,鹿兆鹏不愿娶,白灵不愿嫁,都选择离家出走。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淌着叛逆的热血。他们有年轻先驱者百折不挠的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是那个时代的美好。但是正是因为深处那样一个禁锢的年代,他们就是一个生活在体制套子里的人。书中说“白鹿原是一个鏊子,不走出去就永远没有出息”白灵纵然走出了白鹿原,她还是没有逃出人生的悲剧,白灵死在革命者的刀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远走他乡,不知所终。无论是白鹿原,还是白灵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时代都是一个鏊子。地位、名誉、信仰都被抛弃,在那种动荡之下,都会被无情的蹂躏。这也许是作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成要付出代价。

男性角色中,配角神通广大的朱先生则让人难以忘怀。白鹿原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准确无误的预见未来给他披上了迷信与神学的色彩。他是旧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神秘“先知”、中国博大文化的代表。淡定、自得,不掺和杂事却将大小杂事都预料的真真切切,每次出场都宛若仙人,虽是仙人仍然免不了俗,他对办学堂、救济灾民、投笔从戎保家卫国依然充满热情。不为五斗米折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贯穿全书的传奇色彩的人物。

除了这些人物的刻画深入人心,《白鹿原》中所含的文化因素也让人着迷,引人深思:

1、女性地位——生殖功能:小说中描写生殖繁衍的文字很多,在白氏家族中展示的最为充分,文章开头,白嘉轩脸娶七房老婆,是想向世人证明他传宗接代的使命感。女性的地位,在白鹿原上就是传宗接代,繁衍后代,其自身的价值并未被尊重,天性被泯灭,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传统女性的悲哀;

2、宗法观念——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沉积于民间构成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其主要内涵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的行为规范。书中,朱先生以《乡约》呈给白嘉轩,和鹿子霖带乡民诵读,期待着稳定与安宁的生活,体现了这一种观念;

3、神秘的预言——迷信与神学色彩: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因素。书中集中表现在智者——朱先生的行为言语中,他既是宗法家族观念的维护者,也是社会文化危机的预言家,行走在人与神的角色之间。而白鹿原上不朽的传说白鹿本身也是一种迷信的意象。传说可以带来太平盛世的白鹿,一旦在人们刚能了解人言的时候进入心间,便无法忘记,更何况这是白鹿原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圣物;

4、权势的争夺——人性的挣扎:小说中主要人物对权势的热衷和执着,不仅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也是白鹿两家的心理动因。白嘉轩迁坟换地,基于白家权势的需要;鹿子霖陷白孝文于不义,居心叵测,同样出自对权势的欲望。这种文化现象是根深蒂固的,是人性的缺陷,

作者的刻画体现了他的无奈,更表达了他渴望宽容淡然待物的情怀。

陈忠实先生认为,作家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是一种独立的声音,是把个性蕴藏在文字里边的能力,而作家之所以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靠的就是独立的体验、独立的发现、独立的文学形式。《白鹿原》这部小说始终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事件描写情节化,书中意象鲜明,人物刻画个性凸显,对比强烈,语言的运用不仅传神,而且大气,艺术上给人以美感。描写内容基于现实生活,有历史感,淳朴厚实,富有血性和张力,有说服力。

《白鹿原》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节,多彩的风土人情,厚重的历史色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它所描写的白鹿原上的那些事,是整个中国近代史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合上书本,细细思考,脑海中闪过一个个书中人物,就像巴尔扎克所说,他们揭示了一个民族的秘史,不禁让人感慨不已。

篇三:白鹿原小说读后感

白鹿原小说读后感

白鹿原小说读后感(一)

我感到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说。

第一次看《白鹿原》是在高二时。一开始读是因为听说作者的身世坎坷,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经历是影响他创作的一个很大因素。正是源于此,我开始读这本书。《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全书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对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怨怨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颤的真实感。

乍一看就是一部陕北高原的简史,其实我更认为是为陕北的故去写的一墓志铭。书中大量的描写都可见陕北的风俗,作者不去作任何评价,但是正是这种不评价,却给了我们更多更大的空间去自我思考,在起伏的情节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彷佛我也身临其境般灵魂受到了荡涤。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这种价值是其他小说所不具备的,这种价值是伟大的,这不是什么技巧,这是一种心语。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没有正面评价共产党,也没有正面评价其他政治派别。这就避免此类小说具很强的政治色彩,而且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不使读者感到乏味。我想作者晓得我们的读者是知善恶,辨良莠的,不需要那些好作人师的所谓著名作家的说教。伟哉《白鹿原》,不朽《白鹿原》。

白鹿原小说读后感(二)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我感到小说中对人物的“死” 的结局的处理写的极具震憾力量,简直就是惊心动魄!这对我的感受是最深的了。《白鹿原》当中,写小说中人物死的结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镇静;像鹿兆鹏家里,那位鹿兆鹏的媳妇,死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可怜与可怖;像最后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窝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缘分。

“红军”并不像电视里演得那样。接受了许多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我才发现很多事并不能尽信书,太多的真相掩藏在短短的几行铅字背后,就像人死后一块石碑就概括了他的一生,其实当中有多少故事,是非对错,又怎能断言得如此轻易。从书上可以看到,红军可并没有共产党给我们灌输的那样伟大。革命尚未成功,白灵反而被自己人给咬了,她们不分青红皂白的将白灵活埋,这牺牲真是牺牲的冤枉!好没意义!

最初觉得,书中反映了在那个年代,人们愚昧无知的迷信着。封建文化腐朽和泯灭了他们的人性。可是后来,我又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又觉得,经过不断的洗脑,无

神论的灌输,现在社会的人已经无所畏惧。无所畏惧的一个结果是信仰的缺失,另一个结果是,我们已经不怕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我们已经知道,做了坏事和自己是否会遭报应没有必然联系。过去的人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虽然没有精密严格的法律体系,人们也本本分分的凭良心生活做事。

也许,封建主义也有其可取的地方,并非是一无是处。毕竟封建主义通知我们影响我们的时间最长,它的存在必然有它合理的地方。一棍子把它打死未免有些走极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任何走极端的行为都是不对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会比较合理吧。

书中还有一点让我欣赏的地方:书中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甚至可以说,白鹿村每个人都绝非善类,正值如白嘉轩也会干出偷换风水宝地,借人生子这种事。每个人都有阴暗面,也都有善良的一面,更多的时候,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人物的复杂性由此而出,人物的形象也入木三分,有血有肉,鲜活了起来。

总之,很难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不过,书中的一句原话倒是很贴切: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书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这是真理。真真切切。白鹿原小说读后感(三)

终于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思绪万千。

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写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

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他从原来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

希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


《白鹿原》是作者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50万字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以下是读后感网站为大家整理的《白鹿原》读后感两篇。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篇一

《白鹿原》是主要描写抗日战争前到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间白鹿原的历史。总地来说写了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的故事,书中涉及几种类型的人物: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人物,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以为岳维山、田福贤为代表的国*党,以黑娃鹿兆谦、郑芒为代表的土匪(虽说后来黑娃投靠了国*党),以及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中庸派(有爱国情怀,但不参与任何党派)等。

白嘉轩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恪守祖先家训,继承祖先的地位成为白鹿原上仁义村的族长,管理着族内事务。白嘉轩是那种让人一看就心生畏惧之感的人,用黑娃的话说,他的腰挺得太直太直了。白嘉轩对自己的三个儿子都管得很严,而对自己唯一的女儿却是疼爱有加,这也为白灵反抗自己的家庭,最终走向共产主义道路埋下了伏笔。当然不得不说的是,白嘉轩的为人是很正直的,正直到即使是自己的儿子犯了错误也要按族规办事,大儿子与黑娃的妻子田小娥发生不正当关系,被白嘉轩按族规处置了。白嘉轩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而更是他整个白姓家族的脸面。面对大儿子的荒唐行为,他表现的是那么的决绝,并不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这个不孝子孙让家族的脸面不好摆,当然这也树立了他在族人面前刚正不阿的形象。

每个人都有它的两面性,白嘉轩也不例外。白嘉轩一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去找大姐夫朱先生,面对妻子的死亡,他也会悲伤的哭泣。作为封建家长的他,很注重教育,注重子女的教育,也注重族人的教育。办小学,请先生,就是其表现。但也要看到其封建的一面,鹿家的两个儿子去参加新式教育了,而他选择了将孩子带回家,教他们干农活从此不再过问学习的事了。至于白灵的参加新式教育,完全是来源于她的离家出走,以及后来的以死相逼,不然白灵也就是一个平凡的农家妇女,也没有了她对中国解放事业的贡献。白嘉轩一辈子没有干过不光明真大的事,唯有一件事让白嘉轩感到愧疚,那就是用天字水地换鹿家的地字旱地,原因却是在鹿家不知晓里面长有白鹿。白嘉轩将父亲转埋入这块地以后,白家开始走上坡路。这也是在文章最后白嘉轩对鹿子霖表示深深的愧疚的原因所在。

说到《白鹿原》这部作品,不能不说到里面的朱先生。全书对朱先生的着墨很多,写得最多的是他的博学多才,他那遇事冷静,以及他具有的处事能力和预知能力。可是说,全书对他有的只是夸赞,当然也让我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朱先生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对整个原上的人来说,朱先生很是德高望重。不仅表现在他自身的修养上,也表现在他超凡的能力上。

朱先生一再强调他并不是算卦先生,但当人们问他问题,让他帮忙解决问题是,却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叹。他可以成功的帮人家把牛找回来,单凭自己的一张口让古城免遭涂炭成为佳话,可以预知共产党一定会胜利,也知道他的书籍会遭到破坏而叫妻子让一些书与之同眠,也叫妻子不要让自己入棺。更不可思议的是当媳妇在给他敛丧,穿上袜子时,他的脚蜷起来了,怎么弄也弄不下来。妻子朱白氏给他换了袜子之后就好了。原因很简单,媳妇给他穿的是白灵给他买的洋袜子,而朱先生一生都只穿妻子做的衣服、鞋子、袜子。

与白嘉轩相比,鹿子霖要开放得多,当然这与鹿家的家训有关。鹿家家训就是一定要让孩子读书,让孩子受教育。这也是鹿子霖让儿子鹿兆鹏、鹿兆海进新式学堂,受新式教育的原因。而至于其本人,不过也就是一个封建家长罢了,更为令人不齿的是,鹿子霖是一个典型国*党的走狗式人物,有着很大的官腔。自己的儿子受到了国名党的追击,自己也一度被关到监狱里,可出来之后,除了刚开始几天在家之外,又跑到田福贤那里去了,从此以后,官腔更浓了。

《白鹿原》这部属于白鹿原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凄凉,人们生活之苦,也让我们缅怀先烈,让我们知道那时我们的先辈原来是这样走过!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篇二

白鹿原上分布着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白姓以白嘉轩为首,鹿姓以鹿子霖家最有财势。故事就以白鹿原为根据地展开了白鹿两家蜿蜒曲折的恩怨纠葛。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仿佛也融化进了白鹿原的土地上,随白鹿原坡地的起伏而起伏,随白鹿原儿女的兴奋而兴奋,悲伤而悲伤。我惧怕冷先生冷峻的面孔,同时又为他的热心肠和宽容大度而热泪盈眶。我仰慕朱先生的才华,敬佩朱先生的傲骨,常为他的一句“学为好人”而搅得心神不安。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爱上白鹿原了,爱她的土地和人民,爱她的繁荣与衰败。然而这本书最让我难以平静的地方仍是白家和鹿家不同的治家方法和结局。

白家从白嘉轩这代讲起,白嘉轩这一辈子也算是行得端做得正,没做什么真正昧着良心的事。闹天灾那会,粮食那么金贵,白嘉轩仍然一点儿也不吝啬粮食,自己吃什么,长工鹿三就吃什么,无论贫富,无论处境优越或艰难。白嘉轩就是这么个人,要么他就不认兄弟,认了就一辈子都认,有他一口吃的,就有他兄弟一口吃的,他要是享福,他兄弟就不能受苦。白嘉轩对于晚辈的教育是很慎重的。对大儿子白孝义的一时糊涂,他没有心软,依然按着族规处置了儿子。儿子日渐堕落,卖房卖地,他心如刀绞,却仍没有帮扶一下,因为他知道,人不自己经历那些羞辱,就永远不知道生活的真谛是什么。就因为他那刚正不阿的模样,白孝义和鹿三的儿子黑娃都恨上了他。孝义发誓不进家门,而黑娃却当上了土匪命兄弟将白嘉轩的腰给打折了。造化弄人,白嘉轩到底有什么错,他不过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秉着“再穷不能穷志气”的原则过活。然而,当黑娃和孝义回头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可爱的人又张开双臂以一位长者的风度迎接他们。这一刻,任何人也说不出一句话。

《白鹿原》读后感 2000字


《白鹿原》读后感一

停停散散,翻翻看看,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才读完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翻开书的第一页,巴尔扎克的一句话赫然映入眼帘,“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通读全书,我们也不难发现,《白鹿原》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缩写,它以陕北地方文化韵味为特色,通过描写在清朝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主要由白、鹿两姓人家居住的白鹿原两代人间风云变幻、几度易主控制的历史事实,深刻反映了家族式争斗的狭隘性,反映了宗法制度、门第思想在贫困地区的根深蒂固,更深刻体现了“和”才是促进地方适应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风云变幻的政局的思考。

回首全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黑娃对白嘉轩的一句评价,“他的腰杆挺得太直了。” 做为全书的主角,白嘉轩活的最久,当然,他也是封建社会中最典型的一个护卫者,或者说叫老顽固,全书最开始的时候,嘉轩还是个小孩子,小时候他在原上偶遇白鹿,这可能就是要革命的征兆,书的开始就让白嘉轩蒙上了一点神话色彩,看的意犹未尽。白嘉轩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着封建社会普通百姓思想僵化的典型特征,可是对于许多事情的真真假假,确实有着自己作为一族之长的智慧,在带领全族的向前发展上面,这人没有做过一件错事,对于家风的把握和控制,也做的恰到好处,分毫不差。

而唯一能让白嘉轩的腰杆稍微软和下来的也就只有他的小女儿——白灵,白嘉轩对待三个儿子向来不假辞色,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严苛的程度,儿子听见门外卖零嘴的小贩的吆喝声犯馋,白嘉轩却愣是让儿子们听着这声音断了偏食,妻子仙草与母亲白赵氏都恼他“心硬”,而唯有面对小女儿灵灵,白嘉轩才是一个慈爱的父亲,灵灵裹脚时,他心疼女儿,看着女儿嚎啕大哭的模样,大手一挥,不顾母亲白赵氏的反对,硬是让灵灵摆脱了女子缠足的陋习,也就只有白灵在的时候才能体味出白嘉轩硬汉中的丝丝柔情吧。

白嘉轩一生都是为了家族,兴旺和发展尚且不用多说,他用族长的要求规制了自己一生,虽然身处这个动荡的社会中,但是他的一颗初心贯穿了人生始终,也贯穿了《白鹿原》的始末。

说了“腰杆挺得太直“的白嘉轩,我们就不得不说“腰杆挺得不那么直”的鹿子霖,鹿子霖在书中似乎始终扮演着白嘉轩的“敌人”,他一开始就被陈忠实先生标记了典型的小人形象,贪小便宜,贪图女色,爱当官,好攀比,他对白嘉轩的胜负心从未停止过,族长的竞争,族人支持的竞争,县城参议员的竞争,鹿子霖事事都求胜过白嘉轩,其实何止是鹿子霖的胜负心,从上一代开始,白鹿两家的斗争就已经愈演愈烈,鹿泰恒与白秉德斗争持续了一生,最终以白秉德的逝世而落下帷幕,但斗争却没有因为一代人的消逝而烟消云散,它就如同一粒种子,埋入土壤,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长成参天大树,除非连根拔起,否则绝不消散。

可即便是费尽心机如鹿泰恒,白家也仍然是第一,白家家长仍然成为全族族长,鹿家仍然要居于白家之下,可能也正是这种长期屈居第二的不平衡让鹿子霖更加在行事上处处与白嘉轩作对,因为心里不平衡引发的的胜负心,后来演变成害人的恶毒之心,利用田小娥勾引白孝文,败坏白家声名,明明白白的要揭白嘉轩的面皮,同乡之间如此相待,算计之心扭曲到令人作呕。家风不正养出的人亦不正,一个家长的人性失衡也预示着这个家族的衰败,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若要说起家风纯正,大家最可能想起的应当是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其实在我看来朱先生的腰杆挺得比白嘉轩更直,只是白嘉轩作为一族之长严刑厉罚,背上的脊柱如同手中的藤棍,只能断不能弯,而朱先生虽有声名在外却乐于平淡逍遥,虽饱读孔孟理论却未迂腐不化,腰杆直时读书练字,腰杆弯时却是为下田耕地。勇闯清兵大营,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巧得三年免税,心思敏捷玲珑剔透。随着社会逐渐的动荡不安,朱先生越来越不想卷入其中,于是向县长请命,由自己牵头编撰县志,可当县志编撰完成的时候,滋水县县长早已换了一任又一任,最后朱先生找到县长请求拨款印制的时候,县长却不拿此事当回事,让朱先生寒了心。雄心壮志,攀登高峰,仰天长叹“大丈夫立于世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如白嘉轩所说的那句:世界上再也找不到这样好的朱先生了。

除了这些原上的长辈,陈忠实先生的笔更描绘了许许多多的青年人的命运,先来说说白孝文吧,作为白鹿原族长的长子,他似乎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类似“天之骄子”的名号,儒学渊博,声望甚高,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藤鞭的那一刻起,太多的明枪暗箭就朝着他去了,涉世未深的他也轻而易举的就着了别人的道。黑娃鹿兆谦是个成长非常坎坷的孩子,从小父亲不让他念书,是因为白嘉轩的原因,黑娃才能和孝文孝武一起读书,孩子的时光总是快乐的,长大后的黑娃在去给一个举人家当麦客的时候遇上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劫难——田小娥,此后,众叛亲离,落草为寇,最后当土匪头子死了后,黑娃才摇身一变,带领众兄弟归顺军队,成为了军人,当上了炮营营长,与白孝文共事。鹿兆鹏是一个典型的反抗封建社会与传统礼教的人,逃婚拒绝家里安排的亲事,外出求学,在国共合作破裂的时候毅然坚持成为地下党,执行秘密任务,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为了新中国的胜利,为了心中的正义,兆鹏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鹿兆海和白灵同哥哥鹿兆鹏一般都是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事业,但他们二人的热血相比起兆鹏而言似乎总差了一些冷静与理智,国共合作时,他们相爱,说什么国共是一家,国共合作破裂时,他们的关系也处于冰点,似乎他们的爱情也正是国共关系由兴到衰的一种象征。

而在白鹿原上的这些平辈中,最令人感慨的恐怕还是黑娃和田小娥之间的爱情吧,一开始田小娥勾引黑娃只是出于一种报复,对郭举人的报复,但是黑娃的重情重义感动了田小娥,为了能过上平凡的生活,田小娥和黑娃一起欺骗父亲,脱离了父亲田秀才的掌控,来到了白鹿原。只是白鹿原上的人容不下她,即便她远离族人和黑娃住在破窑里,但是天生的美貌让她与这片粗糙的土地格格不入,过分的美丽让原上的男人在看见她时眼里只剩下了淫欲,而如同族规一般挺立在白鹿原上的白嘉轩绝不会容忍一个狐媚妖女在原上祸害人。田小娥也一直被大部分读者认为是一个只会勾引男人的狐媚子,是个祸害,但是在陈忠实的眼里,她既不邪恶,也不肮脏。即便陈忠实给田小娥塑造了这么不堪的经历,他也依然同情她,怜悯她,田小娥是陈忠实笔下“一个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抗争者叛逆者的人物。”

《白鹿原》全书深深地揶揄着历史的不公,其暗含的讽喻是借堕落的白孝文一句话说出来的,“当他要面子的时候,他做不成事,当他被赶出家门不再要脸时,却做得酣畅淋漓。”满腔热血的青年军官没有倒在日寇的枪口下,却倒在去剿灭自己同胞的战场上。黑娃做土匪做得无恶不作春风得意,改邪归正做好人却莫名其妙地被枪决,惨烈的荒谬在提醒我们,社会的无耻、无奈和卑劣在时刻重演。

一个白鹿原,或许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的劳苦百姓,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站在云端之间的上帝,看着地上的子民们风风火火,最后到头来也而不过是一场空,可正是这样在我们看来可笑的世间事,却构成了这个社会的主体,这两代人代表了现在整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有些人在勾心斗角,有些人在勤勤恳恳,有些人把自己的生活过程了别人眼中的喜怒哀乐,可最终怎样也逃不过结局。

《白鹿原》读后感二

起初,浅读《白鹿原》最大的感受便是新鲜,因为个人很少接触这种类型的小说,还记得第一次接触这类作品是高三时候阅读余华先生的《活着》,虽然故事情节已经模糊不清了,但那时候给我的震撼还是非常大的,结局只剩一人一牛的孤独感真的透过纸张直击人心。而《白鹿原》给我这个读者的触动也不亚于《活着》,陈忠实先生看着是写白鹿原这片土地上的人事情怀,实际上是将中国清末到新中国初期的历史发展浓缩在白鹿原上。
从故事内容上看,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大点。第一个是,书中故事主要是从白、鹿两个家族的斗争来展开,同时作为白鹿原的两个大户人家,秉承着“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则,正如有些学者认为的他们为了生活而争,也为了脸面而争。这两个家族本身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来自于家族文化以及发家史的不同。白家是祖祖辈辈一步步踏踏实实发展壮大的,所以家规中格外注重香火继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保守”。美名其曰:“注重礼义廉耻”也因为这样白嘉轩先后娶了七位妻子,即使前几位妻子都无故惨死,即使村子里对他的谣言不断,他的父亲秉德老汉和母亲也多次表示不论如何哪怕是花光家产,也要娶妻生子,当然重点是在于生子。哪怕是秉德老汉丧期,白嘉轩的母亲也为其婚事尽心尽力,白嘉轩心累表示想放弃时也被母亲责怪,要想真正的尽孝道是娶媳妇生儿子。他母亲原话为:“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死了五个我准备给你再娶五个。”时代背景不同,那个时候的思想腐蚀能让一个妇女把自己贬低成这样,以我所处的时代教育来说是完全难以理解的,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注重自由注重个人想法现实化,而不是像那时候把人当成工具,儿子是继承的工具,妻子是生育的工具,自己是整个家族发展的工具。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是多么可怕,也不是说他们不爱家,只是这种爱家人的思想相对于现在来说我觉得缺少了点单纯性,说到底还是害怕人言。家族大于天,不能给家族蒙羞,不过也因为如此白家才会在白鹿原声誉高于鹿家。才会在军阀混战中聚拢人心,并安度余生。总的来说,家族,宗室和祠堂成为了白家的重要代名词。再来谈谈鹿家,与白家的脚踏实地不同,用暴发户来形容鹿家或许更为贴切,在他们身上更多看见了投机取巧的本事。鹿子霖应该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反派角色”。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来说,我其实并不喜欢这个人物,他永远带着自身的利益去做事情,甚至于有些时候损人不利己。看到书上鹿子霖购买别人的田地,抓壮丁,征收军粮的场景我总是能联想到我们高中历史课本上背诵的那种恶霸土豪之流。他作风不谨,争强好胜,风流成性,同时也非常胆小怕事。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也是反映出了鹿家的风气,我虽然不是很赞同白家的家族风气,但是相比较于鹿家。白家的兢兢业业墨守成规使它成为两个家族最后的胜者。鹿家也随着鹿子霖的晚年凄凉而散尽家产,以前的名气也随之烟消云散了。第二大点是关于书中的共产党和国名党之争,国共合作抗日成功之后便开始进入了内战时期。书中不同于我们以前历史课本上的那样极力宣扬共产党从而贬低另一个党派,仿佛一切就是天注定,似乎就是电视剧上的正义战胜邪恶一样理所当然。书中很写实的写出了那个动荡的时候年轻充满热血的大好男女为祖国的事业所奋斗的场景,并没有所谓的绝对正义,历史总是由胜者书写的,只是每个人的信仰不同罢了。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家的白灵另一个是鹿家的鹿兆鹏。白灵是书中唯一一个与其他女性不同的一个存在,如果说别的女性都是唯唯诺诺成为那个时代的傀儡,那白灵就是一个肯为自己的信念所奋斗的新兴女性代表。她是共产党员,为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但是令人讽刺的是,死于自己的同志之手,也无为是那个混乱时代的一个牺牲品。而与白灵息息相关的鹿兆鹏也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他是鹿子霖的儿子,却有着和他父亲甚至于和他家族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国名党员在白鹿原大肆搜捕共产党员的时候他能安然无恙,也体现出了他的机智,同时他也是一个拥有杀死43个日本小鬼子的记录的一名真正的抗日英雄。为了执行任务和百灵假戏真做,老实说,我觉得鹿兆鹏对百灵的感觉是书中男女之情最为纯洁简单的,换句通俗的话来说我觉得他对百灵就是真爱。虽然也悲惨地死于共产党员的枪口下,但无非是个真男人,一个为事业为爱情奋不顾身的真男人。当时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以前看过的一部不错的内战微电影,主要也是围绕一对男女所展开的,男主角和女主角都是同一个大学的知识分子,日本入侵中华使得这群孩子的保家卫国之心高涨,他们一个加入了共产党一个加入了国民党,两党原是同根生,共同合作战胜了日军。中华大地并没有就此得到了安宁,内战的风波又起。女主角作为共产党的特务打入男主角所在的国名党组织,什么时候两个人的感情升华为一个国家两个政党的纷争,见面何其尴尬。女主角最后为了掩护队友在男主角的面前牺牲了,男主角也就此抱着以前和女主角一起读的小说离开了这座城市,退出官场纷争。也是从看了那个电影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要想小家幸福必须大家安定的概念,男主角的一句台词:“什么时候我们居然变成了中国人互相杀戮的时代。”也让人印象深刻。内战也许是必要的,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打着安定中国的旗号,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只是感恩于那个时代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前辈,也感恩于自己生于一个好的不断发展的新时代。
再来谈一下几个书中的角色吧。首先是一直贯穿小说始终的白嘉轩,其实我觉得这本书中的有点内容还是有点魔幻色彩风格的,比如说,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白嘉轩的前六位妻子是因为什么惨死的,谣言说是因为白嘉轩的生殖器官上有毒钩,当然这不是真的,可为什么白嘉轩的前六个短命妻子都会惨死呢?我本来觉得从他的父亲病状死亡来看可能是家族遗传病史之类的原因,可是又觉得这个设想经不起推敲,如果白嘉轩真的有家族隐性疾病的话,为什么第七个妻子没有像前六个一样,秉德老汉是因为家族疾病去世的话,他的妻子也就是白嘉轩的母亲为什么能安然无恙?这种疑惑或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每个读者都有每个读者的理解吧。再者就是说一下鹿黑娃,他是白家的长工鹿三的儿子,也我书中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了,敢爱敢恨,敢于挑战封建迷信的思想,带回一个被所有人当成婊子的田小娥作媳妇,虽然作为一个女生的角度,我难以理解后面他把田小娥独自留在窑洞中,自己出去当土匪这个行为。但不得不承认我喜欢这个角色是因为陈忠实先生把这个角色给写得有血有肉的,他敢于承担面对自己的得失过错,放在现在也是很少人可以做得到的。原以为按照发展这个角色会有一个好的结局,结果就是这样一个坦荡荡的人还是被白孝文这样的伪君子给设计致死了。说到这里,就更加讨厌鹿子霖这个角色,调戏黑娃的妻子又指使白孝文害死黑娃,所谓的缺德坏心眼就是说这类人。关于田小娥,她应该是书中最悲剧的女性角色了,她出身秀才之家,却嫁给了一个老举人做小妾。老举人惧怕正妻只能像偷情一样和田小娥相处,年轻漂亮的她有自己的想法,她想摆脱这样的命运,所以便与长工黑娃勾搭成奸,这是当时社会所绝不能容忍的事情。她决心与长相厮守,哪怕是在窑洞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也义无反顾地跟着黑娃。当黑娃带着她走出祖宗的祠堂时候,我以为终于可以成一对苦命鸳鸯了,结果黑娃留下小娥一人然后去当土匪了,这种行为应该算是一种变相的抛弃妻子吧。而田小娥的美色也招引来如同苍蝇般的男人,而这种终日与男人厮混的日子,也给田小娥带来了杀身之祸。公公鹿三觉得她害人不浅,便用矛枪刺入小娥后心,将小娥杀死。生而痛苦,死后也要被人所诟病,她的离经叛道之举使得她被抛弃在社会最底端。
《白鹿原》是一部历史故事非常厚重的作品,再次感叹于陈忠实先生的文笔。


白鹿原小说读后感600字2024 白鹿原小说读后感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而在读完《白鹿原》后,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此话的贴切,黄土塬上的一段历史,借这部小说充分展现。

起篇的情节是神奇甚至有些荒诞的,配角冷先生借独特诡异的治病方法、男一号白嘉轩借连娶七房女生的壮举、关键人物朱先生借游学南方的奇趣经历、故事主场景白鹿原借有关白鹿的神妙传说闪亮登场,抓人,一下子将我拉进小说。

之后,作者着力描绘的便是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逐渐明晰,看这一段,我感觉是在观赏一幅渐渐展开的塬上风情画卷,但,作者的用意绝非如此简单,在一个个故事的推进中,他已经将小说中的人物按信仰、按人生观进行了自然的划分,同样出生在那片黄土塬上的人们,开始渐行渐远。

清廷倒台、军阀混战、民国建立、国共合作、合作破裂、两党相争、抗日卫国、解放、文革,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将小说情节逐级推向高潮,故事的重点似乎也从老一代逐渐转移到新一代的已经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他们或国或共、或由共变国、或由国变共、甚至由土匪变国又变共,起伏跌宕,好不热闹,其间有情爱、有亲情、有义气、有传奇、有历险、有机缘、有命运,有的东西太多,太重,重的让我渐渐觉得托不动这32K的印本。

到了最后,这些走出黄土塬的人又以各自不一样的方式回到了原上,或发达、或落魄、或存活、或死亡。白嘉轩老了独眼了、鹿子霖疯了死掉了,大剧落幕,戛然。

读《白鹿原》有感[2000字]


这几天很多人因为家里的高粱地莫名其妙被人压坏,都去电影院里找原因,但哥偏不,不去看新版《红高梁》,而是躲在家里上网看了去年此时热播的电影《白鹿原》,没办法,哥就是这么任性。看完之后哥才发现,自己印象中的《白鹿原》竟和电影是完全不对付的两件事儿。没办法,只好又找出原著读了一遍,才发现电影和上学时读过的小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上网找原因,听导演说,电影被删得不像样子,已经没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话应该不假,就连许多在网上看到的海报也没能在电影中找到相应的画面。不管什么原因吧,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与原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又是一部被拍残的影视。

既然电影和小说又都重看了,那就写点啥吧!就这么写了几天,现在拿出来晒晒,从电影开始的,就先来段影评吧……

小说《白鹿原》称为史诗之作,在人性、政治和情色的描写上都非常成功,生动、深刻,也很自然。而电影中的人性刻画则断裂而不丰满,有些还背离了原著原意。政治上自然不敢过深涉及,即使如此,对照网上图片还是可以发现许多被删掉的内容。当然了,导演最来劲的还是在色情上的表现,可惜很多精彩内容也被删除,让人看得如隔靴搔痒般的不痛快。

其实,即使没有遭遇审查删除,仅从电影选取的以黑娃、小蛾为主线的构思来看,已注定了导演不可能拍出与原著相提并论的好作品。原著是一部让人陷入深思的优秀作品,注重的是上头,电影关注的却在下头,到是符合国情,上头禁锢,下头放开。

黑娃与小蛾在小说中本是一对典型的“男盗女娼”,也算不得是什么主要角色,仅仅不过是白鹿原上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黑子以他的暴虐,小蛾以她破坏着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被他们打击的直接目标也正是维持着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道德与正义的守护者——白嘉轩。真所谓正邪不两立。

“从良”这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因为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歌女脱离苦海的,对于用来形容黑娃走上正确道路是不妥的,但他的最终结局却是异常悲惨的。

黑娃是长工鹿三的长子,自小不喜读书,虽然白嘉轩已经把所有的费用都出了,但黑娃在感恩之余,仍然不爱读书,而且不喜白嘉轩挺直的腰板让人难以理解。

黑娃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不读书,做长工也许就是他最好的命运了,在他叔叔的帮助下,到了将军寨做长工,这个地主是个老武举人,身体硬朗,喜骑马,不幸的是却是妻管严,娶了小妾却只能按妻子规定的时间和她亲热,其余时间只能和妻子在一起。这是黑娃不幸命运的起始。小妾田小娥没有在武举人那取得满足,喜欢上了这个憨憨的小长工,两个人做下了苟且之事,黑娃被赶回了家,小娥被休回娘家。小娥的父亲是个古董,满心羞耻,只要把小娥赶出家门就可以,之余其它就无所谓了,因此黑娃就这样带走了小娥。可是鹿三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儿媳,于是黑娃他们进不了祠堂,被赶出家门,到村东边的窑洞里住了下来,两个人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如果没有“农运”事件,黑娃也就和小娥过着男打工,女在家操持家务的小日子,但在鹿兆鹏鼓动下,黑娃参加了革命,革命却被反动派镇压了,黑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当上了土匪。在这期间,小娥走上了之路。

鹿兆鹏几次劝说,黑娃都没有走出土匪窝,最后被县保安团收编了,自己成了营长,改正恶劣等不良恶习。娶了一个有文化的妻子,在妻子的感化下,他找了朱先生学习文化,把以前不爱读的《论语》,现在认真读了起来,并颇有收获,可是这个时候的朱先生因不满时局却已经不读书了,对黑娃想读书,也只是告诉他不要读,但黑娃坚持要读书,也只好告诉他读什么书。黑娃很认真地读书,知道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做好人”是他的目标,他也认真朝这一目标努力。和孝文一样,他也想回乡祭祖进祠堂,大家都接纳了改正后的黑娃,可是他的父亲却比白嘉轩还顽固,仍然不接纳他,在这之后还撒手人寰了。黑娃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变成一个好人的,在他的努力下,保安团也改变了作风,成为百姓拥护的对象了。起义是黑娃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之前,他还偷偷放走韩裁缝,本来黑娃应该享受革命胜利果实的,但白孝文却一心要报复他,无论是因为小娥,还是因为起义的时候没有最先通知他,或者因为其它的什么事情,总之,孝文要报复他,最终害死了黑娃,在白鹿原的土地上处决了黑娃。

不管是不是命中注定的,黑娃坎坷之路是现实中常有的,黑娃的形象却是地道的好人没有好报的典型。命运喜欢和人开这样的玩笑?我们不得而知。

电影中把这两个人物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却又没能按原著意旨全面展开表现。黑娃更多展现出的是一种英雄气概,是一种为了爱情和某种主义勇于献身(献爹)的大无畏精神。而小蛾几乎成了唯美的化身,原著中以肉体为武器,通过主动来打击报复白嘉轩(社会正义的化身)的情节,在电影中成了男有情、女有意,先有爱情后有情爱的最浪漫的故事。一段极具象征意义的细节描述则被完全篡改:原著中白孝文在小蛾的暴力勾引下,终于冲破了他爹为他打造的道德底线,误入放荡与淫逸的邪路。电影中却是小蛾以其无限的温柔焕发起白孝文被其父深深压抑的男人的自信,完成了对他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男子汉的救赎。如此黑白乱抹,参加改编的陈忠实怎么能无动于衷?

电影《白鹿原》把小蛾作为女主角来重点刻画,竟有著名影人这样解释:因为小蛾象征的是一个母体,是大地,所以是男人都想占有。真是扯淡,你家的母体就是这么一个?

这个电影最好改个名字,不要叫《白鹿原》,已经有人建议叫《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情色故事》。一个导演可以有不敢思考的东西,但也不应该只敢用下半身去思考啊。这对原著来讲就是一种侮辱。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

坚持了几天,认真看完了【白鹿原】。以前以为【白鹿原】就是一个女人和几个男人的故事,看完发现,这部小说内容相当的的丰富。白鹿原上,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斗,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跨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一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

我是个不一爱一看书的人,但是我还是被【白鹿原】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写作手法紧凑,无处不在的倒叙手法,时刻吸引着读者的好奇心。看着看着,作者就给读者抛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然后才慢慢地展开叙述,事情的经过。我被令人惊奇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深深地吸引。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看到扉页上的这句话,我还不是很理解,看完全书,才真的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白鹿原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几代人的奋斗的生活,展现了社会,人一性一,男权,封建,迷信

书中最一精一彩的情节是围绕田小攫展开的。书中小攫活着的戏份只有全书的五分之一。但是确实是本书的一精一华。这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美一女的命运也许注定会如此凄惨。田小攫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角色,有人恨她,有人骂她,有人同情她。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更多地是同情。

田小攫的出场。田小攫是武举人的二老婆。在家里没有地位,干着着所有粗活累活,受着大老婆的欺压,还要为武举人泡枣,就是把三颗枣放入自己的下一体12个小时。每日加工3颗枣。次日取出给武举人享用。这是一种古代男一性一壮一陽一的偏方。而小攫就是这偏方的加工机器。自此我看见红枣就一阵恶心了。本以为武举人会比较一爱一小攫,因为小攫漂亮,但是事实上,他只听大老婆的,大老婆日夜厮守着武举人,照顾的周全,小老婆做饭,洗衣,倒尿盆,大老婆定下严格的家规,除了倒尿盆不允许小攫进正房。武举人只有每月逢一才能和小攫同寝,发泄一番。大老婆时刻监督着武举人,不让他们多处

小攫生活在孤寂和痛苦中。小攫期待着一个人能够拯救她,他已经在这样的痛苦生活中无力挣扎。直到黑娃的出现,小攫无法不一爱一上黑娃。黑娃作为武举人家的长工,和小峻一来二去就好了。小攫认定这个人能救她,两人相一爱一了。一爱一情从偷一情开始。黑娃背负着对武举人的愧疚和小攫在一起。他们的事情被武举人发现后,黑娃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武举人让他走了。于是休了小攫。黑娃走后,一方面思念着小攫,另一方面可能也觉得自己只身走了很不男人。黑娃在深夜偷偷回到武举人家找小攫。得知小攫已经被休了,回到自己家,田家。田小攫的父亲,田秀才是个有头有脸的人,怎能容忍自己的女儿被休了这样丢脸的事情,居然病倒在炕上。田秀才,田小攫的爸爸拜托友人,说要尽早把这个丢脸丧德的女子大发出家门,享用铁锹铲除庭院里的一泡狗屎一样急切。黑娃要娶小攫,田家居然倒贴,以示感激。

自此,黑娃领着小攫回到了白鹿原,希望能给小攫带来幸福。但是,对于小攫,她的悲惨生活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小攫的过去,家族不能够接受这样的女人,不允许小攫进祠堂,他们的婚姻不被承认,他们只能住在村子东头被遗弃的破窑洞里。那是,一瞬间,她和黑娃是白鹿村最幸福的男一女,尽管没人认可他们,尽管他们生活在别人的鄙夷声中,但是他们是快乐的。一爱一情是要面对流言蜚语。相信他们是真的幸福的。

黑娃参加了残酷的革命运动,不得不离开小攫。后来很久没有回来。小攫一人生活在破窑洞中,全村的所有的男人都幻想自己和小攫在一起,但是又鄙视小攫这样的下贱女人,全村的女人都羡慕小攫美丽的脸蛋,但是心底是对小攫的鄙视。小攫还是孤独的,她孤立无援,后来被大地主鹿子林勾一引,小攫同样无力反抗,对鹿子林献出了自己的身一体,同时还对一爱一抱有一丝的幻想,希望鹿子林是一爱一她的,另一方面,小攫在白鹿原生活无依无靠,他希望能从鹿财主那得到一丝的安慰和保护。但是鹿子林不是这样想的,鹿子林仅仅是觊觎美色。从此,小攫成为鹿子林打击报复白鹿原白家的有力武器。白嘉轩怂恿小攫脱一下白家大少爷白孝文的裤子,以报白家白孝文主持对一对一一婬一一乱男一女的仪式的仇,在这次仪式上,小攫当着全村老少的面被打的皮开肉绽。

小攫成功的脱一下了白家大少爷白孝文的裤子。白孝文第一次进入小攫窑洞的时候,真的感到一种极大的恐惧和肮脏感,但是最终无法摆脱小攫的诱一惑。白孝文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面对这样一个荡一妇,自己穿着裤子坚一挺,脱了裤子就莫名萎一靡一了,再穿上裤子又正常了。白孝文被小攫吸引但是无法面对现实的自己。直到白孝文和小攫厮混的事情在白鹿原炸开之前,其实白孝文并没有得到什么便宜。这件事让白家名声扫地,白孝文成为典型的败家子。但奇怪的,当孝文接受了这一切后,他的一毛一病好了,他和小攫享受了很多美好的时光。白嘉轩,白孝文的爸爸决定要分家,相当于白大少爷被赶出家门。他把所有分到的家当全都卖了,拿所有的钱来和小攫享用,他们无限制的一抽一大烟做一爱一。村东头的破窑洞成为他们的极乐世界

【白鹿原】之所以获得茅盾文学奖,这句解释是本书亮点,虽然本书其实要highlight的是中国农民面对内忧外患加文革的苦一逼一和坚韧并从而获得茅盾奖。可见茅盾奖的确很矛盾。废话了这么多,这句话大致是:

以前做不了(一爱一),是因为要脸;一旦不要脸了,就能做男人了,什么都能做了。

白孝文的转变,其实是让我惊讶的。一个从小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从小在被人的夸赞和羡慕的眼神中成长的成功有为的优秀青年,谁能想到会背叛自己,背叛道德,贪图美色享乐,最后身败名裂,沦落到要饭的境地。突然想到一句刚看到的台词:人无所谓高尚,高尚是因为受到的诱一惑不够;人也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还不高。

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情,听到的很多故事,都对我的影响很大。人一性一本是这样的,单纯的道德教育能塑造出完美的人一性一吗?这是人一性一的邪恶,也是人一性一的本质。 白鹿原所反应的人一性一的真实,也是他取得茅盾文学奖的关键吧。

小攫慢慢地一爱一上了白孝文,因为小攫知道孝文是好人。知道自己伤害了孝文。小攫心里慢慢觉得鹿子林在利用她。鹿叔叔最后一次来找她通一奸一的时候,她报复一性一地尿在了叔叔脸上。替自己报仇,也替孝文抱不平。

随后赶上白鹿原大旱,家家户户都快要饿死了。孝文还在变卖自己分到的家产,和小攫享乐。家产卖光了,孝文也不能回家,只能在窑洞中和小攫一起饿着。当孝文无法满足自己温饱的时候,所有和小攫的欢一愉都忘在了脑后,自己只身一人走出窑洞,去要饭。当小攫喊住冲出窑洞的孝文时。小文肯恩跟在那一瞬间觉得小攫是他的拖累。只是暴躁的说要到吃的给小攫送回来。但是面多诱人的时候,孝文一次次的自己填饱肚子,而忘记了小攫,这是在窑洞中独自挨饿的小攫是可悲的。

其实,不管小攫多么的放一荡,她还是善良的。她的生活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想要的。从她把枣子泡在尿里的情节就能感觉到小攫骨子里的不满和叛逆。所以她其实是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但是最后她在各种无奈中得到的除了痛苦还是痛苦。小攫的初衷其实就是希望得到自己的一份一爱一,自己的一点点安全感。每得到一点点的安全感,她都用自己的全部灵魂和肉一体去换。因为她觉得这是她要的,她珍惜的。

小攫的悲惨经历,是时代造成的,也是自己造成的。在这样的一个封建的社会里,女人的地位是注定的。小攫在武举人家的生活在那个时代是注定的,也是她的必修课,但是小攫不能接受这样的生活,她有自己对一爱一情的追求。他不愿意在武家受着身一体和心灵的屈辱。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女人怎么才能解放自己。小攫解放了自己,和黑娃,和白孝文,和鹿子林最后,她追求的安全感和一爱一完全没有收获得到的却是臭名昭著荡一妇的头衔,同时,自己的遍体鳞伤,内心的痛苦挣扎。这么凄美

黑娃的父亲,鹿三,打心眼里觉得小攫是个祸害,自始至终,淳朴的老人家实在忍受不了荡一妇儿媳继续害人。直到,鹿三看到要饭的白孝文。鹿三恨透了田小攫,他果断的用一把刀结束了小攫的一性一命。小攫就这样走了

直到腐烂的一尸一臭味飘进村子,大家才开心的发现小攫死了。没有人知道她默默地为她一爱一的人有意无意作出过的牺牲。多年后的白鹿原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人们在临死前都能看到后胸带着血窟窿的小攫的幻影。小攫附身杀死他的鹿三,托梦要报仇。白鹿原的人怕了。于是白鹿原的人们挖开窑洞,焚烧了小攫早已腐烂的一尸一骨,将骨灰压在窑洞上高高伫立的六角塔下。要用这六角塔震住小攫的灵魂,让这样肮脏的灵魂永世不得超生。自此,鹿三也恢复了正常,白鹿原的瘟疫也没有了。

这一六角砖塔,是封建势力对一爱一情道德的一次有力捍卫。天空中出现一群洁白的蛾子,不是蝴蝶。

读《白鹿原》有感2000字


篇一:读《白鹿原》有感2000字

这几天很多人因为家里的高粱地莫名其妙被人压坏,都去电影院里找原因,但哥偏不,不去看新版《红高梁》,而是躲在家里上网看了去年此时热播的电影《白鹿原》,没办法,哥就是这么任性。看完之后哥才发现,自己印象中的《白鹿原》竟和电影是完全不对付的两件事儿。没办法,只好又找出原著读了一遍,才发现电影和上学时读过的小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上网找原因,听导演说,电影被删得不像样子,已经没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话应该不假,就连许多在网上看到的海报也没能在电影中找到相应的画面。不管什么原因吧,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与原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既然电影和小说又都重看了,那就写点啥吧!就这么写了几天,现在拿出来晒晒,从电影开始的,就先来段影评吧

小说《白鹿原》称为史诗之作,在人性、政治和情色的描写上都非常成功,生动、深刻,也很自然。而电影中的人性刻画则断裂而不丰满,有些还背离了原著原意。政治上自然不敢过深涉及,即使如此,对照网上图片还是可以发现许多被删掉的内容。当然了,导演最来劲的还是在色情上的表现,可惜很多精彩内容也被删除,让人看得如隔靴搔痒般的不痛快。

其实,即使没有遭遇审查删除,仅从电影选取的以黑娃、小蛾为主线的构思来看,已注定了导演不可能拍出与原著相提并论的好作品。原著是一部让人陷入深思的优秀作品,注重的是上头,电影关注的却在下头,到是符合国情,上头禁锢,下头放开。

黑娃与小蛾在小说中本是一对典型的男盗女娼,也算不得是什么主要角色,仅仅不过是白鹿原上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黑子以他的暴虐,小蛾以她的淫荡破坏着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被他们打击的直接目标也正是维持着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道德与正义的守护者白嘉轩。真所谓正邪不两立。

从良这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因为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妓女脱离苦海的,对于用来形容黑娃走上正确道路是不妥的,但他的最终结局却是异常悲惨的。

黑娃是长工鹿三的长子,自小不喜读书,虽然白嘉轩已经把所有的费用都出了,但黑娃在感恩之余,仍然不爱读书,而且不喜白嘉轩挺直的腰板让人难以理解。

黑娃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不读书,做长工也许就是他最好的命运了,在他叔叔的帮助下,到了将军寨做长工,这个地主是个老武举人,身体硬朗,喜骑马,不幸的是却是妻管严,娶了小妾却只能按妻子规定的时间和她亲热,其余时间只能和妻子在一起。这是黑娃不幸命运的起始。小妾田小娥没有在武举人那取得满足,喜欢上了这个憨憨的小长工,两个人做下了苟且之事,黑娃被赶回了家,小娥被休回娘家。小娥的父亲是个古董,满心羞耻,只要把小娥赶出家门就可以,之余其它就无所谓了,因此黑娃就这样带走了小娥。可是鹿三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儿媳,于是黑娃他们进不了祠堂,被赶出家门,到村东边的窑洞里住了下来,两个人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如果没有农运事件,黑娃也就和小娥过着男打工,女在家操持家务的小日子,但在鹿兆鹏鼓动下,黑娃参加了革命,革命却被反动派镇压了,黑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当上了土匪。在这期间,小娥走上了淫荡之路。

鹿兆鹏几次劝说,黑娃都没有走出土匪窝,最后被县保安团收编了,自己成了营长,改正恶劣吸鸦片等不良恶习。娶了一个有文化的妻子,在妻子的感化下,他找了朱先生学习文化,把以前不爱读的《论语》,现在认真读了起来,并颇有收获,可是这个时候的朱先生因不满时局却已经不读书了,对黑娃想读书,也只是告诉他不要读,但黑娃坚持要读书,也只好告诉他读什么书。黑娃很认真地读书,知道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做好人是他的目标,他也认真朝这一目标努力。和孝文一样,他也想回乡祭祖进祠堂,大家都接纳了改正后的黑娃,可是他的父亲却比白嘉轩还顽固,仍然不接纳他,在这之后还撒手人寰了。黑娃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变成一个好人的,在他的努力下,保安团也改变了作风,成为百姓拥护的对象了。起义是黑娃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之前,他还偷偷放走韩裁缝,本来黑娃应该享受革命胜利果实的,但白孝文却一心要报复他,无论是因为小娥,还是因为起义的时候没有最先通知他,或者因为其它的什么事情,总之,孝文要报复他,最终害死了黑娃,在白鹿原的土地上处决了黑娃。

不管是不是命中注定的,黑娃坎坷之路是现实中常有的,黑娃的形象却是地道的好人没有好报的典型。命运喜欢和人开这样的玩笑?我们不得而知。

电影中把这两个人物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却又没能按原著意旨全面展开表现。黑娃更多展现出的是一种英雄气概,是一种为了爱情和某种主义勇于献身(献爹)的大无畏精神。而小蛾几乎成了唯美的化身,原著中以肉体为武器,通过主动色诱来打击报复白嘉轩(社会正义的化身)的情节,在电影中成了男有情、女有意,先有爱情后有情爱的最浪漫的故事。一段极具象征意义的细节描述则被完全篡改:原著中白孝文在小蛾的暴力勾引下,终于冲破了他爹为他打造的道德底线,误入放荡与淫逸的邪路。电影中却是小蛾以其无限的温柔焕发起白孝文被其父深深压抑的男人的自信,完成了对他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男子汉的救赎。如此黑白乱抹,参加改编的陈忠实怎么能无动于衷?

电影《白鹿原》把小蛾作为女主角来重点刻画,竟有著名影人这样解释:因为小蛾象征的是一个母体,是大地,所以是男人都想占有。真是扯淡,你家的母体就是这么一个荡妇?

这个电影最好改个名字,不要叫《白鹿原》,已经有人建议叫《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情色故事》。一个导演可以有不敢思考的东西,但也不应该只敢用下头去思考啊。害得愚不得不再读原著。

篇二:读《白鹿原》有感2000字

作家陈忠实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描绘农村的,而时代从民国到改革开放都有。而恰巧是这样一个历史事件频发的岁月,才会有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才会有许多的拍案惊奇,才会有许多的耐人寻味。《白鹿原》被炒作得如火如荼,本是放在2012年9月11日上映,也不知为何延迟上映,传说是这部电影有争议最终不知在哪天还是上映了,怀着对小说的震撼兑换了两张票于上周五晚上八点在莱茵时代电影城我和LG看了期待了许久的白鹿原。

同时买了水,薯片,零食一大堆,可见我们的准备工作还是做到位了的,没想到也许天气转凉,电影城工作人员没有开空调,殊不知对这部电影期待的人是如此的多,满满的一屋子人,大家呼出的热量足以使每位观影人汗水不停的冒,我和LG也不例外,介于看得很投入,我忍。跟着电影里面的年份不停的期待着,看着,一直在安慰自己电影的高潮部分在后面,这么火的一部电影不可能这么烂的不知过了过久,工作人员突然将灯打开,:请大家按次序立场,谢谢观影。神马和神马哦,就这样完了,我们不才看到1938年吗?刚刚演到日本侵虐中国的那一年。咋个就完了,一看时间,也不早了,足足放映了140多分钟了。已是加长片了。这时已经有人再开骂了,神马烂电影哦,还没结局。我和LG突然想到了之前上映时的争议,刚刚又在日本侵华的年份之后被全部剪辑了,于是各种猜想都在我们脑海里面浮现

于是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百度:原来整个片场是220分钟,如此长的电影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创新了,连香港版的都是175分钟。至于很多人说不尊重原著,删减了很多小说里面的人物,连百灵和朱先生这么重要的角色都删减了。不过我认为,既然是由白鹿原小说改编,可以删掉一些人物倒是没什么,问题是这么长的影片连故事讲的什么都没表达清楚,太令人气愤了,而且导演在开拍的时候剧本只用了16天就完成了,可想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原本当时对剪辑了抗日战争爆发后的那部分的猜想是:由于日本在9月11日宣布购岛,本来Government就比较weak了,民愤已很深了,如果在这天上映这部电影也许会激发群众对日本愤怒的增加,为了和谐而推迟。没想到猜错了,顿时醒悟,原来推迟上映纯属炒作。另一方面:书中很多东西没有展现在电影中其实跟Government也有关系,不然也不会有故事戛然而止的感觉。有敏感性的东西,体制是不允许存在的。在这种体制下能拍出来主线让大家觉得符合原著还是有难度的,加上一个我觉得还是比较烂的导演,最后的结果还是挺让人失望的。

最后,希望中国的电影有实质性的突破!

白鹿村,这个以白、鹿两姓为主的村庄,历经北伐、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面还稍带提了下***时期。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人的那些本性,那些人性深处的东西,不管过了多久,不管是怎样的时代变化,全都不变。许多人为爱而疯狂,许多人为面子拼了个你死我活,许多人为了钱财走火入魔。报复心、嫉妒心、贪心,这些似乎真的成了全人类的枷锁,却不知道到底如何才能做到解放全人类。

白家有个家规,按照这个家规,白家永远不会太富,但也不至于挨穷。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个富,我原来以为必是大富,得是奢侈的环境才会培养败家子。可现实中,那些中产阶级似乎也没能逃出这句话。看来,不需要奢侈,惰性、任性在任何安逸中都能滋生出来。穷人家要是宠坏孩子,其实那也是个败家子,只不过是无家可败而已。看来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最具影响的,最有成效的。此时想起部分欧洲贵族,对于爵位的继承人选,最重要的是对于门风的承接,是否是个优秀人才,即便是没有血统的养子女,也可继承。

现在想想,人这一辈子,特别是平民百姓,忙忙碌碌一生是为了什么呢?大多父母,但凡有条件的,不仅想将子女安排好,甚至连孙字辈的也想安排好,穷尽一生为家族做贡献。美国人每一代都忙着照顾自己;中国人每一代都忙着照顾下一代,不管哪种,都是社会总体平衡。如此看来,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加强责任教育。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吁感恩。

《白鹿原》中不得不提的是白家族长的姐夫,朱先生。此人精通文史,儒学高深,是当地的名人,对于历史能有所总结的人总是更具成熟的思考,长远的目光,闪现理性的光辉。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要是能够实现,对老百姓都是好事。一语直击要害,说出这样的话是达到认识上的高峰,他已经脱离了纯粹的主义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最本质的基础。当人们高喊口号的同时,不要忘了做些基础的,实际的事。对于百姓来说,哪里能过好日子,哪里才是好地方。

这部电影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怎么去做男人的电影。要我们时刻牢记一个好男人的标准1 、责任感首当其冲,责任是一个男人维系一个家庭或者一段爱情的根基!2 、坚韧不拔不能轻言放弃,有始有终。3 冷静,这个和思维有关,遇事不慌,女友还没慌,你就开始慌了,你怎么保护她?4 孝顺,百敬孝为先,一个连孝心都没有的男人,狗都不如!5 诚信,说好几点就几点,说好不去就不去,说好不就不一个无法让你信任的男人,你怎么爱她?6 仁义,黑心的男人不可取!这就是真正的男人!电影中的白嘉轩就是在诠释这些的好男人,其他人物是衬托他是一个好男人的反差对比。

最后对这部影片感觉最大的两个情节就是那段地道的秦腔《将令》以及那片有着一块牌坊起伏连绵金黄一片一眼望不边的麦田。

时代是车轮,有的人被碾得粉碎,有的人却登上了舞台,更有人爬到了顶峰。人要做命运的强者。即便一个人被疾病与贫穷缠身,仍应不失希望。书中有很多人沉沉浮浮,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命运,学会生活,使生命放出光彩。

读白鹿原_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1)

终于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思绪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写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他从原来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

希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2)

《白鹿原》已经读完了一段时间,一直未敢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如此的作品总是让我内心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迷局里,困惑不已。是否是因为一个人的缘由,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事情?我试着解嘲下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平静,然后把自己的一点点感想写下来,也算作自己的点点纪念。

正如前几日在微博中所言,读了《白鹿原》后,对于难料的世事,叵测的人心会有不一样的认知。我无法从自身的角度去解读我所知晓的过往,于是陷入困顿中。

是我们太过于卑贱,还是这方土地太过于骄横?我们残杀同胞时没有丝毫的不忍,而驾驭这方土地的人都被奉之于神灵。亦或者,我们自千百年来都灌输着等级的观念。我们习惯了仰视高阶层者,献上阿谀;俯视低阶层者,给予怜悯。俯仰之间,便有人苦心积虑逃脱自己的阶层攀向更高的阶层。而在这攀爬的过程中,各种手段无不用其极。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我困惑于此。比之战争中残酷血腥,我更忌惮于人内心阴险狡诈的一面,也总是不解,人的内心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才能如此。

千百年来,有多少鹿被假指成了马,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命丧黄泉?党同伐异。非己若者,其心必异,必杀之。在党伐中,又有多少人依附于某个派系,渴望搭上穿越阶层的直通车。有人跟对了,功成名就;有人跟错了,其结果可想而知。哎,中国这个内耗无比强大的民族!生气!

可怜了那些鹿,莫名的背上了杀人的罪名。很佩服胡适写出《容忍与自由》。

于是,我常常感恩,感恩生活于这个年代,生活于这个至少屁民可以选择不参与政治争斗,还可以靠双手自食其力的年代。假若在那些动荡的年代,我是否也会被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游街被示众,然后从这世上抹去,亦或者与自己至亲至近的人划清界限,还要亲自动手义正视听。从前,听到很多人移民,我都是不耻的。如今,却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方式,只要他自己觉得这样舒适,而又没有妨碍别人,就好。

写了许多,却不知道自己想要说些什么。无力的吐槽~~

我向往美好的生活,我相信生活越来越好!

读《白鹿原》有感[2000字]左右


作家陈忠实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描绘农村的,而时代从民国到改革开放都有。而恰巧是这样一个历史事件频发的岁月,才会有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才会有许多的拍案惊奇,才会有许多的耐人寻味。

《白鹿原》被炒作得如火如荼,本是放在XX年9月11日上映,也不知为何延迟上映,传说是这部电影有争议最终不知在哪天还是上映了,怀着对小说的震撼兑换了两张票于上周五晚上八点在莱茵时代电影城我和lg看了期待了许久的白鹿原。

同时买了水,薯片,零食一大堆,可见我们的准备工作还是做到位了的,没想到也许天气转凉,电影城工作人员没有开空调,殊不知对这部电影期待的人是如此的多,满满的一屋子人,大家呼出的热量足以使每位观影人汗水不停的冒,我和lg也不例外,介于看得很投入,我忍。跟着电影里面的年份不停的期待着,看着,一直在安慰自己电影的高潮部分在后面,这么火的一部电影不可能这么烂的不知过了过久,工作人员突然将灯打开,:请大家按次序立场,谢谢观影。

神马和神马哦,就这样完了,我们不才看到1938年吗?刚刚演到日本侵虐中国的那一年。咋个就完了,一看时间,也不早了,足足放映了140多分钟了。已是加长片了。这时已经有人再开骂了,神马烂电影哦,还没结局。我和lg突然想到了之前上映时的争议,刚刚又在日本侵华的年份之后被全部剪辑了,于是各种猜想都在我们脑海里面浮现

于是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百度:原来整个片场是220分钟,如此长的电影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创新了,连香港版的都是175分钟。至于很多人说不尊重原著,删减了很多小说里面的人物,连百灵和朱先生这么重要的角色都删减了。不过我认为,既然是由白鹿原小说改编,可以删掉一些人物倒是没什么,问题是这么长的影片连故事讲的什么都没表达清楚,太令人气愤了,而且导演在开拍的时候剧本只用了16天就完成了,可想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原本当时对剪辑了抗日战争爆发后的那部分的猜想是:由于日本在9月11日宣布购岛,本来government就比较weak了,民愤已很深了,如果在这天上映这部电影也许会激发群众对日本愤怒的增加,为了和谐而推迟。没想到猜错了,顿时醒悟,原来推迟上映纯属炒作。

另一方面:书中很多东西没有展现在电影中其实跟government也有关系,不然也不会有故事戛然而止的感觉。有敏感性的东西,体制是不允许存在的。在这种体制下能拍出来主线让大家觉得符合原著还是有难度的,加上一个我觉得还是比较烂的导演,最后的结果还是挺让人失望的。

最后,希望中国的电影有实质性的突破!

白鹿村,这个以白、鹿两姓为主的村庄,历经北伐、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面还稍带提了下文革时期。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人的那些本性,那些人性深处的东西,不管过了多久,不管是怎样的时代变化,全都不变。许多人为爱而疯狂,许多人为面子拼了个你死我活,许多人为了钱财走火入魔。报复心、嫉妒心、贪心,这些似乎真的成了全人类的枷锁,却不知道到底如何才能做到解放全人类。

白家有个家规,按照这个家规,白家永远不会太富,但也不至于挨穷。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个富,我原来以为必是大富,得是奢侈的环境才会培养败家子。可现实中,那些中产阶级似乎也没能逃出这句话。看来,不需要奢侈,惰性、任性在任何安逸中都能滋生出来。穷人家要是宠坏孩子,其实那也是个败家子,只不过是无家可败而已。看来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最具影响的,最有成效的。此时想起部分欧洲贵族,对于爵位的继承人选,最重要的是对于门风的承接,是否是个优秀人才,即便是没有血统的养子女,也可继承。

现在想想,人这一辈子,特别是平民百姓,忙忙碌碌一生是为了什么呢?大多父母,但凡有条件的,不仅想将子女安排好,甚至连孙字辈的也想安排好,穷尽一生为家族做贡献。美国人每一代都忙着照顾自己;中国人每一代都忙着照顾下一代,不管哪种,都是社会总体平衡。如此看来,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加强责任教育。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吁感恩。

《白鹿原》中不得不提的是白家族长的姐夫,朱先生。此人精通文史,儒学高深,是当地的名人,对于历史能有所总结的人总是更具成熟的思考,长远的目光,闪现理性的光辉。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要是能够实现,对老百姓都是好事。一语直击要害,说出这样的话是达到认识上的高峰,他已经脱离了纯粹的主义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最本质的基础。当人们高喊口号的同时,不要忘了做些基础的,实际的事。对于百姓来说,哪里能过好日子,哪里才是好地方。

这部电影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怎么去做男人的电影。要我们时刻牢记一个好男人的标准1 、责任感首当其冲,责任是一个男人维系一个家庭或者一段爱情的根基!2 、坚韧不拔不能轻言放弃,有始有终。3 冷静,这个和思维有关,遇事不慌,女友还没慌,你就开始慌了,你怎么保护她?4 孝顺,百敬孝为先,一个连孝心都没有的男人,狗都不如!5 诚信,说好几点就几点,说好不去就不去,说好不就不一个无法让你信任的男人,你怎么爱她?6 仁义,黑心的男人不可取!这就是真正的男人!电影中的白嘉轩就是在诠释这些的好男人,其他人物是衬托他是一个好男人的反差对比。

时代是车轮,有的人被碾得粉碎,有的人却登上了舞台,更有人爬到了顶峰。人要做命运的强者。即便一个人被疾病与贫穷缠身,仍应不失希望。书中有很多人沉沉浮浮,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命运,学会生活,使生命放出光彩。最后对这部影片感觉最大的两个情节就是那段地道的秦腔《将令》以及那片有着一块牌坊起伏连绵金黄一片一眼望不边的麦田。

白鹿原读后感1300字: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所描述的生活在时间跨度上由晚清至新中国建立大约50年。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的50年,如国共合作,农业讲习所的兴建,北伐等,以老百姓的眼光来叙述这些事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期间的各种矛盾与斗争是最复杂的,作者把阶级斗争放在名族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如以鹿兆鹏、韩裁缝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以黑娃、大拇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从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还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这其中反映出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纠葛,斗争也不仅仅仅围绕着阶级阵营而展开,又围绕权力、财产、荣誉、道德等展开,从浅入深,增加文章的复杂与内涵,使读者自行品味文章中所包含的本质。

文中白嘉轩是个饱受传统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的人。他曾为了得到梦中的风水坟地,而让鹿家为了六分水地而打斗诉讼,但在官赐仁义白鹿村之碑之后,更得圣人朱先生为富思仁兼重义的点拨,他却修祠堂,建学堂,广施教化,营造白鹿村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为了乡民利益而主谋鸡毛传帖,交友抗税;惩罚鸦片烟鬼和赌徒,整肃族规纲纪;大旱求雨而甘当马角等。正是由于白嘉轩谨遵耕读传家、学为好人的文化信念,使得他即使在急剧动荡的年月也能充分表现出自信、自尊、务实的精神风貌。比如他虽是风搅雪的受害者,但绝不参与复仇行动,反而为农民协会员们求情;尤其在家族冲突。派系复仇愈演愈烈之时,这种文化人格更显示出其独有的价值和辉煌:他不为利禄官位所诱惑,不为强权暴政所屈服,不被他人蜚短流长所左右,不随政治风向所摇摆。白嘉轩的正气和大义,来自于他的文化人格意志;其理想文化人格的构成,基于这片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地。这片;令人沉醉的地方。

黑娃,也是一个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他在结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后,虔诚拜师念书,求学问为修身为做人。从此,黑娃真正开始了自觉的脱胎换骨地修身,几乎完全摒弃了原先坏习惯,强迫让自己理解并养成了一个好人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国古代圣贤们那些镂骨铭心的哲理,一层一层的自外至里地陶冶着这个土匪胚子。小说将黑娃修身做人、脱胎换骨的画龙点睛般的书写,树起了一座圣贤文化神话纪念碑。

作者笔下,在一个个繁杂的事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慢慢凸显,白嘉轩、鹿三的顽强、坚毅、保守,鹿子霖、田福贤的奸诈、自私自利,黑娃的诡异多变由于每个人信仰、人生观的不同,虽然出生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分离开来。接下来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清廷倒台、军阀混战、建立民国、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文化大革命。长江后浪推前浪,老一辈把生活的舞台让给了新一代的已经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在新一辈白鹿原人身上发生着感情、亲情、义气、命运交织的故事。落叶总要归根,不管他们走了多远,这些走出了白鹿原的人最后都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地方,以各自不同的状态,结束了一生的追逐,白嘉轩的苍老,鹿子霖的疯死,人生都已落幕。

神通广大的朱先生则让人难以忘怀。白鹿原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逃但是他的眼睛,准确无误的预见未来给他披上了迷信与神学的色彩。他是旧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神秘先知、中国博大文化的代表。淡定、自得,不掺和杂事却将大小杂事都预料的真真切切,每次出场都宛若仙人,虽是仙人仍然免不了俗,他对办学堂、救济灾民、投笔从戎保家卫国依然充满热情。不为五斗米折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贯穿全书的传奇色彩的人物。

《白鹿原》是我目前看过对那个时代中人物,赞扬较多的一篇文章,也许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厢情愿,但文中所渲染的民族传统文化却需我们去传承。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小说《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