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上路了读后感600字

我们上路了读后感600字

怀揣着希望上路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怀揣着希望上路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怀揣着希望上路读后感(一)

白庙乡中心校 李淑贞

本学期,我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主编的由陈晓华老师著作的《怀揣着希望上路》,主要写的是深圳育才中学,陈晓华老师带领的班级中发生的平常却具有启迪性的故事。

俗话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这让本来不太爱读书的我,也成了一个爱书的人。边读边做笔记,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这本书中,陈老师主要讲的就是教育的事情 ,只有热爱孩子,才能从中体会到奉献的自豪。教育过程永远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当我们守护着学生成长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也在成长。同时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我也感觉:经常跟孩子在一起,我们的心也会跟着年轻起来,会懂得孩子心中所想,了解孩子所需。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学生会拒绝一个用心教育的老师,都说,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要时刻关心关爱学生,而当学生走进教师的心灵,并深深的关爱体谅谅解并支持着教师的时候,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就在今年的四月份,当两位学生给我送去温馨的祝福的时候,我真的是一言难尽啊,真的,也许对于我来说,我得到的仅仅是几条信息,但是,那是学生用心来信任你的回报啊,当学生把信任交给你的时候,我们就要珍惜这份厚重的信任,当学生视你为知己的时候,更要善待这份心灵的托付,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美丽与尊严。

面对学生,当学生问一声"老师好"的时候,我们该微笑着表示感激。我们应该感激他在受教育以后,有明显的进步,课堂上学生学会了新的知识对我们会心的一笑,真的感觉比喝了蜜还甜。有了感激,就少了抱怨,有了感激,就少了冷漠,感激会让我们多了一份热情,感激也会让我们多了一份理解,感激使我们有了良好的心态,感激也会让我们发现学生的可爱,感激也会让我们的批评变的友好,也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温馨,感激也会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也更让我们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感激学生,学生也会感激我们,如果是这样,天空也会变得湛蓝,空气也会变得润泽,心情会变得舒朗,教育会变得充满温情和生机,我们的生活也就会充满活力和希望。

教育是美好的,在读完陈老师的书以后,我更是收获颇丰。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步伐,让教育的爱永远延续下去。

怀揣着希望上路读后感(二)

近来,闲来无事,看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主编的由陈晓华老师著作的《怀揣着希望上路》,主要写的是深圳育才中学,陈晓华老师带领的班级,平常所发生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陈老师就是把平时和学生所发生的琐碎的事情写了下来,刚借到此书的时候,看了看感觉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可是后来越看越觉得可看,书非借不能读也,真的是至理名言,就像我不喜欢写读书笔记一样,这个少数人擅长的事情,非得强加于他人一样,不干不行,我还是的看本书,写点东西。

在这本书中,陈老师主要讲的就是教育的事情,对于教师来说,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们热爱孩子,忘我的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们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的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的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永远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当我们守护着学生成长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也在成长。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基础太过于薄弱,废了好大的力气,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每当我们辛辛苦苦干完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静下心来休息的时候,真的是"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食之无味,弃子可惜,拎不起,放不下,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我们才有了教师节,其实呢,有节日的人群,基本都是弱势群体,比如儿童节是为了讨得些许玩乐或美餐一顿,而有了凭借,妇女节往往因为节日可以安享晚餐,护士则是因为可以休息半天,而教师节呢?因为工作关系,休息就免了,精神激励为重,于是邀请领导光临教师晚上的聚餐,将几句诸如羡慕老师的职业,教师职业如何光荣等等,说一些"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此要,忙起来不要"的重要讲话,虚假做作,毫无真诚可言,还不如教师自娱自乐来得快乐。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既然干了这行,就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学生不管怎么样,他们是没有错误的,而到社会上的时候和老师经常联系的还恰恰是我们所谓的差生,我们不能啊,在困惑的时候,毅力不可或缺,在迷惘的时候,信念不可或缺,在失败的时候,希望不可或缺。因为:教育需要的是一种精神,要让学生记住,教师的心胸是博爱的,对待他们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其实,做为一个相对的差生而言,他们也其实过的很累,每天坐在教室里,听不懂,学不会,睡觉吧,又怕老师嚷。私下里,我曾经问学生,他说:"晚上很困,睡不着,白天想学习却常常发呆,想努力却不知道从何努力,想读书却觉得很是无聊,想有所突破却无法突破,想看点课外书,又怕老师抓,其实看点课外书,那不也是最好的语文学习么",对于这样的情况,你说怎么办?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学生会拒绝一个用心教育的人,都说,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要时刻关心关爱学生,而当学生走进教师的心灵,并深深的关爱体谅谅解并支持着教师的时候,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就在今年的八月十五,当两位学生给我送去月饼的时候,我真的是一言难尽啊,真的,也许对于我来说,我得到的仅仅是几个月饼,但是,那是学生用心来信任你的回报啊,当学生把信任交给你的时候,我们就要珍惜这份厚重的信任,当学生视你为知己的时候,更要善待这份心灵的托付,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美丽与尊严。

其实学生不缺批评,缺乏的恰恰是一种认同和欣赏,也许学生不会欣赏我们自己,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反感我们去欣赏他吧。当我们经常把学生好的一面张扬出来,并进行强化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多一个乖学生,少一个差学生,也可能会多一份认同,少一份对立,也可能是多一份温情,少一份冷漠。

感激别人是会得到回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偏偏忽略了感激的人或事,其实,一个友好的微笑,就能够把我们的感激之情洋溢出来,让学生觉得,其实他们还是可以的。面对学生,当学生一声"老师好"的时候,我们该微笑着表示感激,当学生在接受批评的时候,礼貌的对他的良好素养,说声"谢谢",我们应该感激他在受教育以后,有明显的进步,他们事先向我们请假,我们应该感激他们对我们的理解,当学生向我们坦言对我们的一些看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帮助,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义正严词地批评他,学生表示接受,我们应该感激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其实我们应该感激学生在课堂上的微笑,感激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激情。

有了感激,就少了抱怨,有了感激,就少了冷漠,感激会让我们多了一份热情,感激也会让我们多了一份理解,感激使我们有了良好的心态,感激也会让我们发现学生的可爱,感激也会让我们的批评变的友好,也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温馨,感激也会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也更让我们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感激学生,看到的是微笑,记恨学生,看到的是丑恶,学生终究是孩子,犯错了,要想到他们不是故意和我们作对,如果他能够接受批评,我们应该感激,如果他不接受,我们也应该感激他的直率。感激学生,需要一种朗朗的心胸,只是想到索取,感激会离我们远去,嫉恨会超我们款款而来,感激学生,需要一种宁静的淡泊,急功近利换来的只能是虚荣和失落,教育是慢功出细活的工程,任何的功利之求,只会使我们的教育出现变异,欲速则不达,这是定理。

感激学生,学生也会感激我们,如果是这样,天空也会变得湛蓝,空气也会变得润泽,心情会变得舒朗,教育会变得充满温情和生机,我们的生活也就会充满活力和希望。

感激会让学生知道,我们理解他们最出色的优点,也要让学生从心里知道:他们虽然不是我们最出色的学生,但是我们却是他们最佩服的老师。

怀揣着希望上路读后感(三):感悟教育的真谛

看了陈晓华(红袖)老师的《怀揣着希望上路》,感觉是收获颇丰,可谓口齿余香。有一种感觉一直在心头涌动,是与专家心灵对话的欣喜?是找到教育摸索前行的捷径?还是一种感悟教育真谛的幸福?我不知道,但是,结合陈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做法 " 点评 " 自己的工作,使自己也在教育旅途里 " 怀揣着希望上路 " 却是要做的事情了!!

《怀揣着希望上路》作者(陈晓华—红袖)是"教育在线"的一位普通网友。在普通而平凡的工作中,他创造出了不普通的成绩。纵观他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满高三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对教育理念的守望,体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考和实践,真实地再现了他在应试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夹缝里突围的困惑、艰难,以及思考和实践所带来的喜悦和幸福。他历练高三生活,点击教育现场,详细的记叙了一年来对高三一个差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力求让学生在艰苦的高三学习生活中享受教师的阳光情怀。

在陈老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时,发表了一场异常精彩的演说,分为五个部分:一、有临阵脱逃的吗?二、打造属于我们的天堂;三、给人生加个意义;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五、给自己建造房子。

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既要对准学生心灵的弦,又要把温暖吹拂到学生的心坎上,树 " 威 " 靠魅力和智慧,树 " 德 " 靠亲和力与爱心,新官上任这一次,只能胜,不能输。回顾自己的第一次和学生见面,虽然准备也很充分,但和陈老师一比,就要粗糙、拙劣得多。或者严厉有余,或者慈爱太多 ,更没有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展望未来的豪情。当班主任时的见面词可谓是充分了,先是 " 缘分说 " 忽悠学生,然后告诉学生他们最优秀,再提出要求 " 静 " ,本以为非常好了,可是现在才发现,学习动力和展望未来方面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没有动力,学生势必靠老师看着,没有未来,学生势必是 "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啊!!当我们总是埋怨现在的学生 " 懒惰 " ,现在的学生没有自动力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了?我们没有打开学生的发动机,又怎能要求学生 " 不需扬鞭自奋蹄 " 呢?

是的,将希望根植在不惧怕失望的渴求中,即使你的人生之路千回百转,你也不会放弃追求的脚步;即使你历经失败,你也会重新调整人生的坐标,再次上路,怀揣着希望上路。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鲁迅希望读后感


鲁迅希望读后感(一)

郁达夫说过,要想通过阅读来了解中国,只有一条捷径,就是读鲁迅,读懂了鲁迅,也就懂得了中国的一半。我想是这样的,倘若读懂了鲁迅的很多作品,也就基本懂得了他心中若隐若现的希望。

《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又因为惊异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一贯钟爱青年,他把民族振兴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因此青年的每一点变化都牵系他的思想,影响他的情感。

鲁迅说: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鲁迅在写《希望》时,正是段祺瑞把持中华民国政权,北京又处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于是鲁迅在无声的呐喊,想以《希望》唤醒被麻痹的青年。

鲁迅的散文诗,是在唱那希望之歌,迎接胜利的曙光。

鲁迅希望读后感(二)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正如他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给了我提笔的力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虚妄在我理解就是不真实,不存在。鲁迅引用裴多菲的这句诗是想说,绝望是不真实的,不存在的,绝望里本身就藏着希望。(.org)希望也是不真实的,希望里也藏着绝望。当一个人内心很绝望时,其实恰恰是他对人,对事寄予最多,最高期望之时;而当一个人内心充满希望时,其实他也面临着失望乃至绝望的风险。没有纯粹的绝望,也没有绝对的希望。绝望和希望可以相互转化。

作者在文中说自己的心在用希望的盾抗拒空虚的暗夜的袭击时陆续变得寂寞,平安,失望了。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了,但自己依然在抗争,是因为相信深身外的青春固在。然而,现在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了,难道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吗?作者正是惊异于当时青年人的消沉,作了本篇文章。但是,他又对自己的失望很怀疑,因为他的见闻有限,所以他觉得希望还是存在的。我还在这不明不暗的虚妄的世间活着,我应与那身外的青春,即进步的青年们一起去战斗。这样,我就可以摆脱寂寞和衰老,让生命重新焕发别样的青春,改变这暗夜。

既然青年都消沉了,我就自己肉搏这空虚的暗夜,掷一掷身中的迟暮。而当我真正肉搏这暗夜时,真的暗夜却没有了,隐匿了。事实证明,我在实践中验证了裴多菲诗歌的正确性。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看到了新的真实的希望。

在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形象。鲁迅正是这样一个思想界,文艺界的斗士。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冷静的思考,清醒的认识。他是站在时代的高端,走在抗争的前列,力求唤醒一个个愚昧、麻木的灵魂,拯救一个沉睡的民族。然而高处不胜寒,正因为他的思想超越了普通人,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他成了一个孤独的清醒者,孤单的斗争者。一个人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痛苦。虽然也有过彷徨、失望,但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和斗争,依然在用一支支笔作为自己的匕首、投枪在战场上挥洒着,引导国民突出重围。《希望》这篇文章正是鲁迅顽强斗争精神和旺盛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读后感大全:希望


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花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孩子:顽皮、聪明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以及柔弱、文静的纸月这些都出自于曹文轩伯伯的纯美小说。

几乎是从一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油麻地的草房子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作者曹文轩把桑桑的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看到有趣的情节,我会读给家人听,一起笑。看到感人的情节,我也会流下一滴滴泪。

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是某一个人物,也不是某一件事情,而是每一个油麻地孩子的纯洁心灵和正直性情。他们可以开怀的笑,同样也可以纵情的哭,他们可以了无牵挂的疯玩,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在他们心中永远都装满了甜蜜美好的事物。他们就是纯洁的天使,在油麻地这片宁静的天空尽情飞翔。

希望有这样的一天,我自己能像油麻地的那些孩子一样,不管将来改变什么、发生什么,心中的纯真透明都不会变,永远都在心里保留着那一座最简单而又朴实的草房子。

我真的真的希望

《希望之路》读后感


有一个朋友在给我们赠送这本书的时候说,这是给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看的。所以他只给在座的大本以上学历的人送了。 我哑然失笑,为他的固执和偏激。

当天晚上,我以大本学历持有者的身份展阅了这本书,果然酣畅淋漓,不亦快哉。无花果的文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评点历史,批判现实,古今中外,教内教外,凡与信仰与宗教有关者几乎无不触及,激情与理智碰撞,历史与现实互证,他的博学和思辩能力以及洪水决堤般的行文,不知老一代“尔林”们如何看待,给我个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服”。

曾经创造过辉煌历史的伊斯兰世界何以衰落至此?中国穆斯林的社会为什么总是这样纷纷争争,不亦乐乎?清真寺为什么充满着野蛮粗俗和狭隘的偏见?信仰的方式为什么变得如此虚假、僵死?伊斯兰的凝聚力和文化渗透力为什么这么缺乏底气?令人眼花缭乱的表相背后隐藏着怎么的无知和私欲?许许多多的问题被提出来,提得尖锐而且刻薄,如芒刺背,如针贬骨。无花果杂文式的评说解析读来令人如沐春风,同时也如坐针毡,从伊斯兰的学术历史、政治历史、文化历史到教派的诞生、演变、争执,从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到宗派主义、民族主义,作家试图通过引证古兰、解析圣训、评点林林总总的教法学派来求真证伪,正本清源,甚至不惜矫枉过正。对许多既定的规则提出质疑和分析,对许多荒谬的做法大加嘲弄和挞伐,对许多被奉为圭臬的东西进行无情的批判。即使作为观赏性的文本,无花果的这本著述也是令人赏心悦目,而对于忧教忧民的学者和圣职人员来说,他所提示的~足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我想,批判是享受文化的重要方式,批判也是重构体系的重要前提。对这本书,穆斯林读者大可不必满怀敌意,上纲上线地横加指责以维护自己的体面,甚至像无花果所批评的那样怀疑他人的信仰和举意。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发现这个时代不再沉默的一代青年是如何发展伊斯兰的。

“穆斯林的希望之路”是一个比较乖巧的书名,作家对“希望之路”的指示明显比较匆促,也许这正是一个尚待认真思考的问题。最近网上正在刊登他的最新文章,也许在未来的新书中,他对“希望之路”的指示会从容得多。

携着感恩之心上路 (800字)


在人生崎岖的道路上,多少无私的关爱,点亮了灵魂的灯塔,多少善意的帮助,叩响了心灵的大门,常怀揣着一颗感恩的之心上路吧。痛苦将不再有,欢乐将与你为伴。我的记忆的门敝开,思绪飘向更远处。

感恩节的来源

在苍苍的太平洋上,二百多名清教教徒正忍受着生死的考验,祈祷着新大陆的出现,他们为了逃离欧洲大陆对教徒的残害,不忍视教义的践糟,毅然踏上了风雨的旅途,他们在迷茫中坚忍,在困苦里执着,终于在两个月后到达美洲。取得第一次收成后,他们用食品祭拜天地,感谢当地土着的帮助。后来,这便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互相表达谢意,感谢生活的美好。

师生恩,父母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亲的严辞责备中承戴着无限的希冀,母亲的温柔呵护里蕴含着无限的关爱,是他们用勤劳的双臂支撑起一座遮风撑雨的家,是他们用成热的心护爱着嫩幼的儿女,浓情化不开的爱啊!让孩子们一辈子也走不出您那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虽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举动,但也不志在母亲节送一个束康乃馨,在父亲节挂上一个电话,深情地说一声:爸妈辛苦了!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言国运!一颗开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老师啊,是你们放牧自己的在青春,收获祖国的富强,任劳任怨,即使要根根银丝爬上额际也毫不在乎,我在词汇的海洋中遨游,以寻找世间最美的词藻,我在美好的花园里游览,以觅得世界间最美的篇章,献给您祝您永远健康!

感恩是欣赏人生

无论是从感恩节的来源,还是我们的生活感受,只有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方可欣赏人生,感悟人生的真缔和美好。

霍金在问及自己的心灵时,他用心灵写下:我有朋友和亲人,我有我坚信的真理,更重要的是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感动中国获得者之一田世国用自己的肾献给自己的母亲,用感恩的真诚换来了母亲的健康,今天数人潜然泪下,史铁生着作《地坛》,感谢挫折让他拥有了一颗果敢的心

携一颗感恩之心踏上人生的旅路吧,让我们充满感激,不论是案情和援助,还是困苦和磨难,你将获取美完的人生!

四年级:2627244586

读《在路上》有感:带着梦想上路


带着梦想上路

——读《在路上》有感

闲看人生风云

"……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杰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向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五十年来,它以无与伦比的诱惑吸引着无数人背起行囊去远行。

在当代,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或者曾经年轻的人都有着与凯鲁亚克相同的感受,呐喊过"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渴望着去远方寻找自己的梦想。因为"远走高飞"对于年轻的心有着巨大的诱惑,而且再没有什么比"为所欲为"更令人神往的事情了:半夜搭乘陌生人的汽车,陌生的城镇,新鲜的朋友,突如其来的性爱,彻夜的狂欢,酒精,眩晕,睁开双眼后看见的黎明,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不见尽头的公路……然而在现实中,这些梦想永远都是梦想,生命中有太多的桎梏我们都得去遵守,有太多的利益都得去妥协,最终的情况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远行过一次;甚至于有的人,因为文化背景和从小的教育,使之太拘泥于目的,太专注于去寻找一些事情背后的意义,哪怕这些意义并不存在,因而连远行的梦想都未曾产生过。

这种尴尬在80后的我们身上体现更深。80后的我们经历了未就业先失业的风险,面对过股市一泻千里的危机,等待着国内经济的第三次探底,期盼着房价由疯狂地上涨变得正常……大多数的我们只能守着一份工作战战兢兢地生活,更不敢奢谈什么背着行囊去远方寻找自己的梦想。似乎,我们80后是"被"生活着,没有"垮掉的一代"的自由,没有"垮掉的一代"的不羁。或许应该像王杰一样仰天大喊"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

然而,读过《在路上》后,才明白:"垮掉的一代"只不过是一群迷途的人在摸索归家的路途;一群灵魂不安的人在寻找身心的归所;一群精神困顿的人在拷问终极的信仰。"凯鲁亚克们"只不过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在路上"是为了寻找一种能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罢了。

因此,并不是背起行囊远行才叫做上路,只要我们心存着梦想,我们就一直"在路上".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一条道路,我们每个人都在用时光来丈量着道路的长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梦想来拓展着道路的宽阔。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路标,没有指南针,就连前人的脚印也总是模糊不堪,唯有梦想像灯塔一样照亮着前行的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向前行,能够向左右行,可以徐行如闲庭信步,也可以疾行如风驰电掣。然而,却永远不能往回走,永远不能停滞不前。唯有梦想能够带领我们游刃于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因其梦想而不同:梦想渺小,即使走遍千山万水,穿越城市之间,也不过在内心的小世界里兜圈子;梦想伟大,就算拘禁在囚室之内,受困于草房之中,也能够遨游于寰宇之内。有的人未曾有过自己的梦想,于是犹如行尸走肉般走完人生的道路;有的人为梦想而生,即使人生短暂,也总是灼灼生辉。年轻的我们并非需要一次真正地远行,才能获得精神的充实。我们需要的不是肉体的上路,我们追逐的应该是灵魂的飞翔。

"人因梦想而伟大"!但如果梦想永远都是梦想的话,它并不会为我们的人生增加一丁点实质的东西。因此,有了梦想应该趁早去实现它。只有年轻的心才配拥有伟大的梦想,只有年轻的心才能承载伟大的梦想。岳飞曾仰天长啸:"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张爱玲也曾说过:"出名要趁早。"年轻的我们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后,就应该及时地让它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当岁月匆匆,时光流逝,有的人一路忙于欣赏风景,忘记灌溉梦想,许多的梦想都糜烂在了心中;有的人从一开始就为梦想添加营养,虽然错过了一些沿途的风景,但最后梦想的大树会为他撑起更宽广的一片天空。年轻的我们应该为伟大的梦想做点什么,毕竟谁也不希望N年之后"除了衰老以外,谁都不知道谁的遭遇".

"我还年轻,我已经在路上。"当年轻的我们和凯鲁亚克一样放肆地在路上狂奔时,请带着我们的梦想,在人生的路上去实现我们伟大的梦想!

希望教室读后感


篇一:希望教室读后感

今天有幸拜读了台湾小学教师苏明进老师著的《希望教室》,书中教会了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种能力。《希望教室》让我们认识了台湾一个普通且优秀的小学教师——苏明进,他也是两届全台湾创意教学优等奖及特等奖的获得者,给我们带来了体制内教育的一种全新体验。他为了让学生们养成终生的阅读习惯,尽可能多地带他们到图书馆上阅读课——给他们一段连续而不被打扰的时间;为了让他们养成礼貌的习惯,他让孩子们站在走廊上一个接一个练习如何敬礼;借着写“反省单”,他让孩子们学会自我厘清事情的始末,找到错误点和解决、补救的办法。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生动鲜明,就好像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的课堂,我的班级一样,对我有很大的震撼。希望教室,一说起希望,我就会感到心情很好,一进入充满希望的教室里,自然我们就会更加的愉快和热一爱一这份工作。我们这些教师,就像农民在田里种地、工人在工厂做工一样,我们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里,行走我们的人生:和孩子们一起,走向希望的地方。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极富创意的内容。作者将36个所谓的能力一揉一进事件当中,有一种盐在汤中不知不觉的浸一润感。说实话,这36个能力的内容,我们当老师的包括我在内,谁没有做过?可是我们缺少像《希望教室》这样的呈现方式。“懂得感恩、学会解压、尊敬生命”等能力,就在驯养椿象、打水球、收养流一浪一狗、自助旅行、体验一妈一一妈一怀胎的艰辛和听古典音乐等等这些事件中流淌出来。书中的这些事件是作者亲历的,是老师和孩子们自己的事件,而不是别人的事件。这样真实的事件,能带给人一种阅读的冲动和可信度,你就会慢慢地接受它。
另外苏老师的幽默,风趣,智慧、发自其内心朴质的一爱一的教育也深深打动了我。当教育成为了一爱一,成为了希望,就会变成简单的教育。你看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他让孩子们整天在胸前背一个重重的书包以体验一妈一一妈一怀胎十月的辛苦;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同理心,他设计了以“假如我没有双手”为主题的体验活动,他的作业有“大笑三分钟”、“为父母洗脚”、“著一道菜给家人吃”、“去跨年吧”、“给五个人说好话”……这些夸张甚至搞笑的活动与作业给孩子们生动的教诲、动人的回忆。学会与人沟通——一堂“人际关系课”,践行了“练习”真是“学习”的好帮手,孩子只有被一逼一到绝境,硬着头皮面对自己,才能激发出更多的潜能来。再让我佩服的就是他们家校之间的联络簿,从这上面苏老师获得准确的信息,以采取新的“作战”方案。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想我获得的不只是感动而更多是反省,应该面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写下一份真诚的“反省单”。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独特的轨道。老师要做的只是引导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的确,我们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里,行走我们的人生:和孩子们一起,走向希望的那方。


篇二:

没用多久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其实好多的教育理念自己和身边的伙伴都在运用着,只不过我们都做了"不长心的人",没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教育生活。从整体写作思路上来看,苏老师步步为营,在为学生设计着学习生活和校园生活,相信在他的班级里学生永远都能享受到自主、平等、自一由的快乐。
每一个小故事前都有一个小小的序,简单、明了,能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小故事所阐述的内容,接下来的故事都是很平淡的、很平常的、同时很直白的进行叙述,让人感觉到就是身边发生的事情,看了这么多的能力,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我把这些能力归结为低年级可行组和高年级必修组。
自己身处低年级这些教学方法或者说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觉得其中的几种对自己来说还是颇有益处的。比如说体验怀胎十月,这正合适宜的完成了我校的感恩月的主题,让学生从小就能体会到父母的恩情,对德育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学校从小就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看来许多的好习惯都是需要训练的,连读书的习惯都要有计划有措施的进行训练,同样礼貌也需要强化训练,见人主动打招呼,怎样文明行礼、就餐、说话、走路都要慢慢、严格的进行训练,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同样也很必要。
给父母洗脚、学做几道菜、跟身边的人说好话对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来说也非常必要,读过此书后还是觉得有许多的想法跟自己不谋而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也很重视这些良好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比不上苏老师的就是能够点点滴滴都能用照片来诠释,苏老师还真是教育路上的有心人呀。


篇三:

在学校的这次读书活动中,我选的是台湾苏进明老师的《希望教室》,一看到书名是“教室”并在前面加上“希望”就让人有愉悦的感觉。回想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成长的经历是从一个教室走进另一个教室,改变我们的只是由坐着听课的学生到站着讲课的小学教师。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是那么崇拜我的老师,上课时用心老师听讲课,看老师写字,听老师读课文,课下还观察生活中的老师是怎样。很多很多的细节都不记得,但那一切都润物无声的印在我的生活中了。如今我是老师我想我的学生也会像我当年那样吗?因此;在上课时我总是面带微笑耐心的上课,下课的时间我并不急着回办公室,而是和他们说一说他们这个年龄段看的书,比如一二年级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童话故事,美羊羊。三四年级学生喜欢的《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我和他们一起谈论马小跳,顾曼曼,杜贞子。到五六年级学生我会叫他们看《读者》,《意林》读《红楼梦》并和他们一起讨论周杰伦的《菊花台》《双截棍》,还有一奶一茶刘若英的歌和她的书以及她的电一影。目的是和学生们在一起体会欢乐的时光外,还有顾计到上课不一爱一发言的学生给他们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机会。那是因为我希望盐在汤中不知不觉的浸一润味道。更很后悔没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教育生活。


篇四:

最近读了台湾小学教师苏明进老师著的《希望教室》,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苏老师是一个幽默、智慧、风趣的老师。他用了36个例子,向我们介绍了36中能力,既生动又直观地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个平常的教育故事,这36种能力中,大部分是直接教给孩子的。如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他让孩子们整天在胸前背一个重重的书包以体验一妈一一妈一怀胎十月的辛苦;为了学习贴近父母的心,他设计了为父母洗脚活动用来触发孩子对于孝顺本身的极大共鸣;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同理心,他设计了以“假如我没有双手”为主题的体验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自我解压,他设计了搞怪的作业“大笑三分钟”……他的这些活动与作业天马行空,给孩子们生动的教诲、动人的回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苏老师十分善于在细微处浸一润孩子的心灵,一个个的教育机会被他演绎的淋一漓尽致。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芯同学在呕吐之后,同学们主动帮助了她,阿芯在联络簿上写下了感谢话。苏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请阿芯上台念出她的短文,并当场给那些帮助过阿芯的同学颁发小卡片……用苏老师自己话来说:“当她念出来时,台下曾经帮助她的人,会感到既开心又有点不好意思,而其他人也会借文字的力量,感受到‘为善最乐’的真实意义。”此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在既有的时间、空间和客观条件下,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的关键延伸。而苏老师就很巧妙地实现了这一延伸,这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作为苏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我也应该向苏老师学习。应该马上行动起来,仔细观察、细细体会学生的身心感受,悄悄地走进他们的心里,慢慢地感染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积极地创造属于自己班级的希望教室。


篇五:

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做人,让孩子懂得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本书中苏老师就很好的让学生拥有了这种思想。给父母洗脚、学做几道菜、跟身边人说好话等等都在让学生在无形中拥有了一种受用终身的思想。感恩母一爱一。我对学生的教育似乎又多了一层感悟。这一层感悟便是教育是让孩子们体验成长的艺术。苏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没有用说教的令学生反感的语言去进行母一爱一教育,而是用学生把书包绑在肚子上扮孕妇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长的时间的重负中,深刻体验了母亲生孩子的艰辛,从而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母一爱一。

《发现希望》读后感


《发现希望》读后感

肯尼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小村庄里,出生时就只有半截身体,母亲当时就哭得死去活来。肯尼上学时,都要装上重达六公斤重的假铜体和假肢,因此,同学们都经常帮助他,他的几位老师也对他特别的爱护,这使肯尼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他爱生命,爱任何一个人。肯尼经常坐着摇椅帮别人洗车、剪草,每个人都喜欢他。

肯尼还成功的拍了《小兄弟》这部电影,他对记者说:我在生活中没有困难,遇到困难就和大家一样找出方法解决。肯尼顽强不屈的精神深深的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小镇上,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的,一个邻居说:我们热爱肯尼,因为有了他,我们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要像肯尼那样,对生活充满自信。

读完这篇文章,肯尼的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深深的震憾了我,使我觉得,任何时候不要绝望,只要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生活中总有无尽的麻烦,请不要无奈,因为路还在,阳光还在,我们还在。

《希望教室》读后感


《希望教室》读后感

台湾小学教师苏明进,是两届全台湾创意教学优等奖及特等奖的获得者,他给我们带来了体制内教育的一种全新体验。他著的《希望教室》,是一本教育叙事类书籍。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极富创意。作者将36个所谓的能力揉进事件当中,有一种盐在汤中不知不觉的浸润感。说实话,这36个能力的内容,我们当老师的包括我在内,谁没有做过?可是我们缺少像《希望教室》这样的呈现方式。懂得感恩、学会解压、尊敬生命等能力,就在驯养椿象、打水球、收养流浪狗、自助旅行、体验妈妈怀胎的艰辛和听古典音乐等等这些事件中流淌出来。书中的这些事件是作者亲历的,是老师和孩子们自己的事件,而不是别人的事件。这样真实的事件,能带给人一种阅读的冲动和可信度,你就会慢慢地接受它。

经典语句一:给他们一段连续而不被打扰的时间;待在一个能选择多种多样阅读材料的空间:有旁人一同陪伴阅读:尽量挑选文字量多的书籍,这些方法,都是我们班上孩子慢慢爱上阅读的主要原因!

为了让学生们养成终生的阅读习惯,我们也都在做着不同的努力。可是总是觉得效果不尽人意。苏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但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喜欢上阅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还常常带领孩子们到图书馆上阅读课,给孩子们一段连续而不被打扰的阅读时间。并且监督孩子们对阅读书籍的选择。对于那些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没有耐心、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他用阅读的方式来治疗他们的毛病,效果非常好。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们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陪伴。

经典语句二:礼貌应该是要经过反复练习,才会变成一种习惯。

为了让学生养成礼貌的习惯,他让孩子们站在走廊上一个接一个练习如何敬礼。要求是:眼神要充满朝气、头不可低下,步伐要坚定、微笑。同时要在离老师三到四公尺的地方,九十度鞠躬问好。

这和我们学校对学生,文明礼貌的要求有些相同之处,但又比我们的要求更细致。最令我敬佩的是他能做的反复训练,是班级学生都能形成这种习惯。他认为这样训练孩子的礼仪,将来孩子对于任何的待人处事,一定也能以更谦卑的姿态来行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在考虑孩子的一生发展。

经典语句三:我希望我的学生放学时,都能带着比较快乐的心情离开学校,将学校变成一个欢乐、明亮的印记。

看到这句话,马上想到我们每天为了放学排能够安静有序。各位班主任都各显神通,运用了许多奖惩机制和方法。学校领导和值周老师也都在各个岗位上监督,真是费尽心机。学生在这样的监督、提醒下走出学校,心情一定不会很好。难怪孩子们一走出校门就想飞出笼子的小鸟一样。而苏老师利用猜拳游戏不仅快速的将放学排整理好,还能调整孩子压抑的心情,使学生离开校园后会期待明天快乐的来上学。

经典语句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像是互相在抛球,必须持续有人丢球、有人回应。

学会与人沟通一堂人际关系课,践行了练习真是学习的好帮手,孩子只有被逼到绝境,硬着头皮面对自己,才能激发出更多的潜能来。这让我想到班级里总会有那么几个胆子小、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的孩子。他们平时总是独来独往,即使课堂上我总是尽量给他们制造一些发言的机会,但是他们主动表达,主动沟通的愿望始终没被激发起来。因此我也很是烦恼,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看到苏老师为学生设计的这样的一堂课,我更深刻的感悟到团体游戏课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作用。

经典语句五:做错事,要回反省珍贵的是觉醒的历程。

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孩子做题出错,让同学们准备改错本,教给学生改错的方法。那么在学生行为出错时,我们往往是采取说教、惩罚等方法来处理。而这些方法对孩子而言是被动的,因此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况,孩子仍会犯错。苏老师让学生在犯错后自己写反省单。目的是让学生理清事情的始末、错误的在哪里,并且写出解决及补救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避免了老师和学生的正面冲突,而且在学生写反省单的过程中也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感悟是最珍贵的。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想我获得的不只是感动而更多是反省,应该面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写下一份真诚的反省单。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独特的轨道。老师要做的只是引导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的确,我们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里,行走我们的人生:和孩子们一起,走向希望的那方。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怀揣着希望上路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上路了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