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这些瞬间即逝的收获,就是我们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无法表达的历史一无是处“——芭芭拉·塔奇曼

关于中国近代史,多位历史学家均有著述,我读过的有徐中约、郭廷以和蒋廷黻的三部,三部中我最为推崇蒋版。

这部仅五万字的著作是蒋廷黻在1938年利用等待赴任行政院职位时的短暂空闲,在武汉用两个月的时间写出来的,当时是为一部丛书完成约稿。蒋当时手头并无多少研究资料可参考,基本靠长期研究、思考的功力一气呵成,著作的结构是他在清华历史系时就搭建的,所以下笔如有神,笔下的内容是一种思考的自然表达,文字也看得出来是行云流水。蒋一贯提倡大历史观,朝代、人物和事件都要放到一个大的框架内来研究,看历史着重在整体和趋势分析,而这正是20、30年代的史学界所缺乏的(老先生们多是断代史专家或古籍专家,真知灼见在于版本和训诂)。所以这部著作看到的是以专题或主题的形式将近代中国发生的事件叙述和分析出来。这种方法也反映出他的教育背景,青年出国学习,壮年回国任事,其思想及治学思路及方法深受西方史学影响。

蒋是个传奇人物,我对他最佩服的一点就是,弃教从政后凡三十余年,只为一个政府服务,只忠于一个领导,但却不与这位领导同党。当然这位领导也着实应当让人佩服。让人感慨的是,即使是这样一位领导也被时人评价为“独裁无胆,民主无量”,可见无论成为真正的独裁者还是真正的民主践行者都是很不容易的,而开创一国之民主道路的人当是何其伟大哉!

蒋骨子里是个书生,退休后想做的也是完成年轻时治学的愿望,可惜天不留人,很快地因病故去,难了心愿,包括这部书稿,因为依他的原意,这部书稿是个近代史的提纲,30年代起忙碌于公务,无暇展开论述充实,等到退休却也没有机会完成了。

本书尽管只是个提纲,与我读来却毫无干巴巴的感觉,反而觉得妙趣横生,结构清晰,点评到位。因为是提纲,所以细节展现并不多,但处处是精辟的观点,第一遍读下来几乎满书就被划得像笔记本,第二遍边注加多后,书页就更加花哨,铅笔小字蜿蜒旖旎伸展于空白处,留下我当时的思考和感叹。

这部书我现存有两版,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买入的是2007年4月第2次印本;二是武汉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买入的是2012年6月第1次印本。前一版是出版社《世纪文库》丛书的其中一部,包括著名的沈渭滨的前言和蒋的总论(即正文全文),注释规范,排版规整,封面设计极简。购于当当网。后一版是我在民族宫对面三味书屋看到的,吸引我的是“未删节版”这几个字。内容包括总论、附录一“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和附录二“琦善与鸦片战争”,整体装帧设计素雅,更具商业气息。其实在这两版中间我还买过一版,应当是中州古籍版,(这册书我送了人)。印象中也收录了“琦善与鸦片战争”一篇。现在蒋氏的《中国近代史》网上一查十几个版本,可见是大热了。

读蒋氏此书我收获最大的几点:1、新的视角和逻辑解释历史事件;2、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和批判;3、新观点。

蒋是专门治外交史的,外交史这门学问当时只能在国外学到,而且蒋确实是在外国学到的。蒋十几岁就去美国读书,知识和头脑基本上都是西化的,虽然他也有幼时古文的基础,回国任教后也特别注意学习古典,自己有意识补上这个课。

他分析历史事件的视角和逻辑与其价值观及其西方训练出来的方法论是一脉相承的。视角方面的特点就是扩展到全球层面,一件中国发生的事,会告诉你其时的国际背景及其这个背景与事件的关联;逻辑方面就是引入了更加丰富的经济逻辑和社会变革的脉络。下面以鸦片战争和林则徐的叙述和分析为例进行说明。

1.1为什么是鸦片?

之前学过的历史直接从鸦片战争说起,其中也提到过西方对中国通商的努力,但并没有将这两者联系起来。著名的马尔嘎尼见乾隆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英人领教了大清朝的傲慢但并没有明白这个王朝的文化和统治者的逻辑,当然,大清朝也没有真正明白英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想得到什么?双方的交往是不成功的,这是一次非常失败的外交。乾隆之后,双方这个结还是没有打开,互不理解。读书笔记()但是英国人随着殖民战略的全球实施,通商已经成为定式。正常的开放口岸进行贸易做不到,又必须执行战略,所以英国人通过实践找到了一种商品打开了通路,这个商品就是鸦片。鸦片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来自于一种功能叫上瘾。手中握有令人上瘾的产品或商品是所有生意人的梦想,为了吸食鸦片卖妻卖子、倾家荡产的故事流传了不知多少年。一种没有道德的令人上瘾的商品成为了英国人正常渠道寻求通商失败后而寻找到的旁门左道。这条路虽然充满了罪恶,但英国人似乎忘记这一点,不,也许是他们都信奉资本从诞生就滴着肮脏的血,相信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鸦片贸易进展得还算顺利,原因主要两点:一是吸食者的需求强烈而持续;二是海关及地方官员的腐败。从乾隆到道光,没有不宣令禁烟、限烟的,但法令这种东西用到贸易里就是门槛,就是寻租的依凭。所谓“立法愈峻,则索贿愈多”。所以限制和禁止都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起始于乾隆初年的鸦片贸易历经嘉庆朝到了道光十五年进口量已达三万箱,每箱约百斤,价值1800万两。其时,英人已经将其殖民的触角深入亚洲腹地,印度为其控制,国有控股企业东印度公司设立,作为英国人在亚洲通商经营的主体。英国人在印度奖励种植鸦片,统一收购加工后销往中国。鸦片贸易的收入已经在印度殖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1.2战争

首先是战争的定性。我们一直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西方列强为了殖民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英国人是非正义的侵略者、掠夺者,中国是受害方,被侵略、被掠夺。那么英国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呢?他们认为是通商战争,是为了争取正当通商权利而进行的反击。我觉得英国人的理由基本站不住,因为单凭他们贩卖的是鸦片这种不道德的商品,他们就没资格谈什么正义性。但我们是不是那么无辜?我觉得也未必。如果英国人以外交之礼申请与大清朝正常平等交往时皇上不是那么傲慢,整个天朝不是那么闭塞自大而不知世界潮流,何至于英国人煞费苦心选了鸦片来叩天朝的门?

其次是战争的起因。简单说战争的起因就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和销烟。话说道光帝痛恨鸦片之害民害国,下决心禁烟。讨论时有两类主张:一是广东士绅认为鸦片之所以越禁越多,“利”是关键。利有外国商人贩卖之利,还有国内官员贪腐之利。绝商人之利,可依靠国货对冲进口货,鼓励国内种植,用国产鸦片的供应抵消进口鸦片的进入,逐渐销蚀外商利润,使其无利可图,达到不再贩运进口的目的。绝官员之利,不能使用严刑峻法,因为法令是官吏贪污的依凭,就是今日所讲的门槛制造寻租,权力制造贪腐。所以,看得出作为鸦片进口主要门户地的广东士绅的办法是用市场化的方法来逐步禁烟。但这种主张只是私下得势,无人敢公开提倡。为什么?因为与道统不符。谁提谁会被清议揪住猛打。第二种路径是严惩。其中根据惩治对象又分为两派。一是惩治吸食者。理由是无人吸食就无人贩卖。黄爵滋上书给一年戒烟期,期限过后仍然不断瘾者重刑处罚。另外一派是惩治贩卖者。理由是吸食者只害自己,贩卖者则害众人,所以贩卖之罪重于吸食之罪。这两种惩治办法因为符合道统都有大臣公开上书。以现在的观念分析两种路径,第一类主张是用国产化逐渐替代进口,用商业的手段对付商业手段,用英人认可的规则制服他。第二类主张是以行政命令或国家法律来对付英人,所以聪明的英国商人就想办法把鸦片贸易上升为英国国家利益,挑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这段叙述林则徐禁烟时再谈细节)。

百家争鸣式讨论完毕,那么道光帝什么意见呢?他的意见是两者都禁都罚。上峰意思明确后,大臣们自然都逢迎,于是举荐人把皇上的圣意贯彻下去。林则徐当时是朝廷里公认的能任事成事的干吏,且为人刚正不阿,也是儒家道统的忠实维护者。于是林被委以禁烟专任,以钦差大臣身份来到广州。林雷厉风行出告示要求外国商人缴出鸦片并承诺再不贩运进口,起初外国人以为他不过虚张声势,骨子里也是一贪官,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回遇到一个杠头。因为林把他们围困到十三行的院子里,以断粮威胁令其缴出鸦片,于是上面说到的那段关于英国商人的聪明和懂政治就显现出来了,商人的头领义律(CaptainCharlesElliot)命令商人们不要直接上缴鸦片给林则徐而是统一汇缴给义律,他以大英帝国派驻广州商业监督的身份写收据给各英商,从而把英国商人的鸦片变为了大英帝国的鸦片。之后英人看到林玩真的在虎门海滩挖洞引沟用化学之法将收缴鸦片销得涓滴不剩时,义律给英国政府写信求救,英国政府派来了军队。

再次,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军队是由政府全权代表懿律(AdmiralGeorgeElliot挺逗的,两个英人的首领同姓,中国人也会巧翻译)率领来的,同时也带来了政府的主张——索鸦片赔款,索军费赔款(来打你还由你来掏钱!),取消通商限制和其他一切邦交之不平等。根据这样的主张英国的军队避开广东直接往北边跑,仗着船坚炮利拿下定海,接着围住了大沽口(天津港),他们的目的是找皇上。道光帝急调内陆各省的兵到沿海,调兵就要由朝廷给各省拨饷,于是厌恶花钱的皇上急了,骂林则徐惹事,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人交涉。琦善一直被我学过的历史描述为软骨头的投降派,专门跟洋人妥协,出卖我国的权益和领土。其实,有脑筋的人想一想,历朝历代,即使是昏庸的帝王在位,哪个能做到封疆大吏的主是完全的酒囊饭袋?看蒋氏的本书及蒋的另一篇专门的论文《琦善与鸦片战争》才对这位人物有了另一番的认识(此处不展开)。琦善接受任务后,先派人进行了尽职调查。回来琦善这样描述英人的汽船“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说英人的炮“中具机轴,只须移转磨盘,炮即随其所向”;而山海关的炮是“前明之物,勉强蒸洗备用”且“任军事者,率皆文臣,笔下虽佳,武备未谙”。对比完毕,琦善大人又拿出英国外相致中国宰相的外交书信,发现前半段在控诉林则徐,后半段在提要求,琦善就觉得这是一张状纸,递给皇上让他主持公道给英人伸冤(天朝人真是自信又心大)。经过综合判断,琦善决定抚夷,就是安抚英国人。结果英国人还真让他给哄回广州等信儿去了。于是道光发现活泛的琦善比孟浪的林则徐事办得好,还省钱,下令撤了兵回内陆防卫,还革了林则徐的职,让琦善去接了任。呜呼,遇上这样的皇上,说他什么好?!话说那英国人哪儿是那么好糊弄的,看不到实质进展,人家在广州就进攻上了,大角沙角失守后,琦善擅自做主与义律订立条约,赔款、割香港,给英国平等待遇(其实大清朝可以以委托人超越代理权限而不认这个条约的,搞不清楚是琦善偷偷盖了大清的印还是怎么着,这个条约就生效了,香港一走就是一百年)。道光得报后大骂琦善卖国,革职抄家,调兵摆开阵势准备再大干。没想到英国人也不满意,继续增兵。从道光十九年正月打到二十二年夏天,一仗一仗,清军节节败退,英军快要攻下南京,道光帝终于答应了所有要求,签订了《南京条约》。

1.3战争的反思及林则徐

蒋氏对于鸦片战争的反思并无特别之处,跟多数史家认为的原因一样——落伍和不觉悟(即顽固)。但蒋氏分析当中的一个点颇为有新意,这就是关于林则徐。

提起林则徐,形象是民族英雄、干吏、正直的政治家;事迹是虎门销烟、前后出任多地封疆大吏、流放新疆、病亡。同样的史实在蒋氏的分析下又有另外一种形象。首先,讨论禁烟路径时林力挺激进的黄爵滋,并比之还严厉,主张吸食者与贩卖者均严加禁止和惩罚,最终皇上接受了林的方法并派其去广东钦办。蒋认为林在提出上述主张时并不是完全根据实际情况,有唱高调的嫌疑(我倒认为林并未有唱高调之意,毕竟派去任禁烟之事的就是他本人,他若是讨论时唱高调,大可推掉这份差事);其次,蒋认为林在经办禁烟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全面落伍,其中包括文化的落伍,林不只是购置洋枪洋船,还派人翻译外国刊物、书籍,魏源的很多资料是林给他的,但林只是默默办事,并不像他每次打仗之后那样,每每写了充满自信的奏折递上去。蒋认为林之所以这样做,是害怕清议的指摘,是过于爱惜名声,是缺乏独立精神和真正的大无畏精神的反映。蒋这样评论:“他(林)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历史上林则徐是否始终如蒋氏所述默而不言,留待史家去研究,我想说的是,如果林果真如此,蒋的批评倒是一针见血地戳到中国士大夫或者更广一些叫知识分子的痛楚。环顾左右,当今社会像林这样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他们有见识但缺胆识,他们洞察世事,比大多数人看得清、看得远,但他们只是在私人朋友内发发议论,他们会顾忌自己*党的身份,他们会顾忌在各自机构的安稳职业生涯,他们会顾忌这个还有那个,总之,他们连林则徐都不如,林只是看重自己的读书人的清誉,他们看重的东西更物质。他们当中也包括我。

以上是鸦片战争的分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件,比如对英国人戈登的分析。我们上学时学习历史,对于戈登这个人的介绍是帝国主义侵略先锋,英军的头领,除了恶还是恶。来看看蒋如何评价这个人,首先说“戈登是个老实人,好说实话。”这个评价来自于戈登回复李鸿章关于与俄国人战与和的意见时。其时光绪初年中俄伊犁冲突,李鸿章看到朝里又有一帮士大夫在唱高调,准备使用所谓的古法战争手段去与俄国人对抗送士兵之命、送国家之命,李请来戈登作军事顾问,为什么请他做顾问?“当太平天国的末年,他(戈登)曾带所谓的常胜军,立功不少。所以清廷及一般士大夫颇信任他。”。从以上这些话中可以对戈登这个人得出这样的印象:这是一名称职的职业军人,这名军人在履职过程中在雇佣方树立了威望,赢得了信任。那么他值不值得这番信任呢?他回复李的意见也体现了一个专业军人的眼光,李听从了他的意见决意劝皇上讲和。这个意见后来证明是明智的。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懂也不接受外国职业从业者的概念,包括军人、官员(比如给清朝管海关48年的英国人赫德)等,总是要主观地先把他们归成类,贴上政治的标签,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难免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歪曲历史。究其原因,除了意识形态作怪,还有就是长期对西方契约精神的缺乏理解,不懂得契约在西方人观念中的重要性。

关于循环套理论

蒋在《洪秀全与曾国藩》一章提出了他对中国旧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认识——“循环套理论”。即每朝一般开国后一段时期内政昌明、吏治澄清,而后天下太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同时统治阶级欲望提高,贪腐抬头,百姓所受压榨加重,如此一朝一朝逐渐发展到低点,而后内政不稳,各类反叛力量揭竿而起,改朝换代。这个循环套理论认为朝代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内政,而内政的关键是吏治。关于吏治的重要,他进而指出了旧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官的阶层对社会资源的通吃。因为旧社会政界是才子的唯一出路,不像近现代工农商学兵行行可以名利两全,所以官这个阶层对社会各类活动都具有关键的影响力,并且直接、间接地掌控了各类资源。蒋有句评论“在中国旧日的社会里,有心事业者集中于政界,专心利禄者也都挤在官场里。”旧社会的官吏知识结构是有很大缺陷的,科举制度虽然有它的公平合理性,但只考四书五经类的文科理论,不了解科技知识,不懂得外部世界和外交,使得官吏的视野及识见都受到局限,思想封闭的同时还盲目自大,这个缺陷到了近代遭遇西方一套完整而全新的体系冲击时就成倍被放大,导致一系列应对之策的错误或滞后,一步一步使中国落后挨打。不过,清朝晚期吏治虽然有大问题,但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还是涌现了一批能够提前觉醒的官员,比如曾国藩、李鸿章、郭嵩焘等。蒋对曾国藩的评价是“革新守旧同时举行,是他对我国近代史的大贡献,我们至今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蒋认为旧文化中的固有美德约束着官员的腐化行为,也为兴办新兴的产业、事业提供了支持,但旧文化中的糟粕,比如湘军充满了宗族和家乡观念,兵士只知道有直接上级长官,不知道有最高统帅,更不知道有国家。这种精神以后传给淮军,再传给北洋军,造成后来的军阀割据,与国是祸害。

关于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在我的理解是近代化的产物,因对其他国家、种族的掠夺和侵略而产生,是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我的这种理解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即帝国主义对外国外族的控制和影响其主要目的是资源的掠夺。但是蒋在谈及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时把中国也包含进去。他所认为的帝国主义的概念是从版图的角度,因为“我们的版图除本部外,还包括缅甸、暹罗、越南、琉球、高丽、蒙古、西藏,”因此把中国也列为帝国主义。但是中国对附属国非常宽松,基本不主动干涉其内政,对于经济方面更无主张。至于中国祖先为什么费力维系这些属地,蒋分析是希望它们代守门户,成为国防的前线。这样的解释颇为新颖,也言之有理。蒋结合近代化的背景进而指出,鸦片战争后的西方侵略模式(直接进攻本土)说明,这些附属国已经很难起到国防前线的作用(其实现在的朝鲜我们是当国防前线来看待的,否则怎么会那么容忍金家的倒行逆施),应当支持它们取得独立,不做西方帝国主义者的傀儡,他还举了列宁放弃帝俄的例子。对于蒋的这番见地我以为在他写作当时的大背景下是一种有远见和实用的考虑,但把中国归为帝国主义我还是认为有所牵强,中国既没有军事侵略也没有经济掠夺,文化殖民也没有发生(文化影响倒是有的),跟近代西方那些典型的帝国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于保路运动

中学时学历史讲到“保路运动”,定性是人民反抗清廷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剥削,这场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蒋的论述说明导火索这点没有争议,但保路运动没有正当性和正义性,相反它是一场闹剧兼悲剧。此事大的背景是清廷准备修建粤汉、川汉铁路,但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本,初始组织了民营铁路公司,四川、湖北、湖南人民均有参与入股,如此资金仍然不够,且民营公司的经营者也有劫公济私的行为。于是盛宣怀奏请清廷借外债修路,两条铁路也收归国有。听说出主意且主办的人是盛宣怀,股民们认为一定会让他们吃亏,加之革命党的煽风点火,本来清廷的一项良策最后成了埋葬自己的第一锹土!我认为蒋的分析给后人的教训有:1、触及大众经济利益之事,应方案周全、分步实施,各方利益均沾;2、好方案需有德信威望的好人来做,光有能力没有德也不行;3、名声、信誉很重要,失了信什么也做不成,说的好话也成了坏话。

近代史的研究在大陆近年颇为活跃。从出版物的角度主要分三类:官方、民间和海外。官方出版物的阅读者主要是研究者和其他官方机构;民间和海外出版物则是市场的主力,而且越是禁书越热。蒋氏出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后并未形成大的影响,到台湾后五十年代初期的再版受人关注,国内此书得以出版又过了半个世纪,就是这样一本年代久远的小册子依然让今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大受启发,其魅力的成因我认为是研究者的功力、视野和价值观。蒋是少年时代即领受西方的系统教育,他的分析体系是西方价值观及其视角,在他所处的年代其视野是独特和开放的,而且有意思的是,这种视角在今天仍然引人注目,所以说,尽管中国经济的发展在30年间日新月异,但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敏感的近现代史研究依然处于低水平,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1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2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对象,而中国近代史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成绩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然而,国外汉学界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在国外汉学界占据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早期的汉学家如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模式,还是当今的汉学家例如何伟亚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无一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真正能够做到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则寥寥无几,这样就不免造成研究中的偏颇,无法真正地揭示出问题的所在。

而这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则是西方汉学界少有的能够以中国为中心,从而研究整个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部通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徐中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誉教授。本书英文版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国家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见本书第49页相关内容)

本书另外一个与传统史学观不同的是:作者把中国近代的开始定在了1600年,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作者综合了两种学派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将中西历史的开始回合与中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之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作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回合。(见本书第3页)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交会不可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而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见本书第4页)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中国才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往,最终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本书原文为英文版,共42章,本书是简体中文版,由于种种原因,此书为只有29章的删节本,这也许是唯一的美中不足吧。不过总体看来仍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3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20xx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4

我们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和平,西洋人到中国来,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须,那时通商制度的特别,因为事实的不方便,清廷法令的禁止,随随便便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中国对于法权并不看重,也就是说自动放弃,欧洲人那时把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模范开明君主看,在他八十岁大寿那天,英国趁机派使来祝寿,那就能得到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并且利用乾隆的虚荣心,竭力怂恿英国派使。

鸦片全国上下都认为是国计民生的大患,黄爵滋这就想办法上了一封奏折,他的办法是:严禁吸食,没有人吸,就没有人卖,所以吸者致以死罪,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国军民的执迷不悟与英国人因为鸦片而开火了,一军败了,再调一军,我们不能再抵抗!只能被迫接受签订《南京条约》。

我们之前的狂妄自大,麻木不仁,使我们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我们只会让国家日渐衰弱,而不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但事实确实名誉比国事重要,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不足责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名族更如此!

鸦片战役虽然失败了,他们不承认是失败了,但是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考改革。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乱之后的大治,于是人口增加,那时的人不知道利用科学节制生育;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利用科学增加生产,真是可悲。后来慢慢地统治阶级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此官吏的贪污大大地长进,中华民族在近代所遇的难关是双层的。

洪秀全信仰上帝,创立上神会,他的上神会吸收了许多三合会的分子,他们的运动以推到清政府为第一目的,在定都南京以前,定都南京以后,他才开始他的建国工作。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他想打到清政府,恢复汉族自由,这当然是我们应该佩服的。

曾国藩的教育是从艰苦中奋斗出来的,在他的事业起初的时候,他的声望并不高,他也没有政治优势力做他的后盾。曾国藩不但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基础,而且利用宗教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所以在中国,头等领袖必须兼双层资格,曾国藩虽注重为人,并不疏忽做事,以后他成了大事。

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读过《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近代史虽然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却给我们带来了经验和教训,唯有增强国家实力,保证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保证本国的稳定,维护好与外国的关系,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5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6

历史,作为我们的过去,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身处何地,走向何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历史却往往受到政治很大的影响,甚至有意无意地成为政治的帮凶。历史的清白永远只能成为追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被迷惑,不被欺骗。

对待历史,最好的态度是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尽可能的保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眼光去在书中寻找过去,并且时刻警惕自己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出于上述目的,在经历十几年的为了意识形态的灌输的历史学习后,现在来阅读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未尝不是上佳之选,作者尽可能的试图跳出自己的思想局限来审视中国的近代史,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他的确做到了,很多历史的片段确实给我提供新的角度去思考,这些益处也无需多言,书的阅读价值也不需要我再来抬高,但我还想从自己阅读的角度上探讨该书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描述历史中的一些人物故事时,有些小说的味道,比如蒋、毛之间党派头头的斗争,毛、邓在党内个人的纷争色彩有浓厚的渲染,对政治人物的私心不免有颠倒形象、夸张描写的嫌疑。作为历史书,我觉得尽可能的记录历史事实、真相内幕才是王道,郑重其事的分析人物心理大可不必。

此外,由于国内历史资料很大程度上未能得到公开,作者很大程度上大量的引用的西方学者的文献资料存在迫不得已的可能,但这样一来难免在对事情的判断上也有失偏颇,虽说现有的国内资料亦真亦假,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所以当我看到参考文献后面大量的英文文献和极少数的中文资料时不免感觉颇为遗憾,作者的观点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完全客观中立。

这也可能导致某些细节处就值得商榷,比如在陈述邓小平在五十年代反右倾时表明其担任中共总书记在毛的指导下负责迫害党内异见人士,这很容易让人理解成邓在那一时期的刽子手形象。而我查wiki百科发现邓当时并非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只是中央书记处的总书记,负责迫害一说未免太过简单粗暴。

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作为美籍华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陈述美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影响时,或多或少的偏向于传播民主与自由的美国救世主形象,而忽略了国与国间的战略、利益斗争,尤其是在国共内战以及89年之后中美间的交流方面,美国试图拯救中国人民的高大形象无意中烘托尤为突出。

暂时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些--!以上简单的分析也皆属个人揣测,分析也无非是想提醒一点,完全客观的历史书是不存在的,即使作者再努力追求,或多或少总会被自己惯有的思维意识影响,读者也是一样,双方都需要做的,就是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尽可能的去认清每一个事实并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史为鉴。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7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8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血泪史,以屈辱外交为主线,贯穿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和政治。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以鸦片战争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武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一系列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屈辱与伤痛。

时光倒退到千百年前,回到大唐盛世,那是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亚洲的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周边的国家也都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中国国力可称世界之最。可是,自从清政府上台,闭关锁国等极端错误的政策就这样带着中国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清政府没有友好的外交,没有发达的经济,也没有优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注定了中国将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果不其然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输光了中国政府的财产,也输光了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本国经济时,而只有中国政府在火烧眉毛之时还在贪图享乐,中国就是败在了这样的政府手里。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了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中国修建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中国的近代史虽然是一段曲折,饱含压迫的历史,但它也是中国走出封建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翻身当主人的历史,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历史时期。中国自从辛亥革命后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虽有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但在一代先进思想主义青年的不断争取和抗争中,在不断的吸取前人的经验中,中国的热血青年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优质范文)


我们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和平,西洋人到中国来,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须,那时通商制度的特别,因为事实的不方便,清廷法令的禁止,随随便便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中国对于法权并不看重,也就是说自动放弃,欧洲人那时把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模范开明君主看,在他八十岁大寿那天,英国趁机派使来祝寿,那就能得到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并且利用乾隆的虚荣心,竭力怂恿英国派使。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www.dhb100.com

鸦片全国上下都认为是国计民生的大患,黄爵滋这就想办法上了一封奏折,他的办法是:严禁吸食,没有人吸,就没有人卖,所以吸者致以死罪,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国军民的执迷不悟与英国人因为鸦片而开火了,一军败了,再调一军,我们不能再抵抗!只能被迫接受签订《南京条约》。

我们之前的狂妄自大,麻木不仁,使我们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我们只会让国家日渐衰弱,而不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但事实确实名誉比国事重要,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不足责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名族更如此!

鸦片战役虽然失败了,他们不承认是失败了,但是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考改革。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乱之后的大治,于是人口增加,那时的人不知道利用科学节制生育;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利用科学增加生产,真是可悲。后来慢慢地统治阶级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此官吏的贪污大大地长进,中华民族在近代所遇的难关是双层的。

洪秀全信仰上帝,创立上神会,他的上神会吸收了许多三合会的分子,他们的运动以推到清政府为第一目的,在定都南京以前,定都南京以后,他才开始他的建国工作。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他想打到清政府,恢复汉族自由,这当然是我们应该佩服的。

曾国藩的教育是从艰苦中奋斗出来的,在他的事业起初的时候,他的声望并不高,他也没有政治优势力做他的后盾。曾国藩不但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基础,而且利用宗教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所以在中国,头等领袖必须兼双层资格,曾国藩虽注重为人,并不疏忽做事,以后他成了大事。

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读过《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近代史虽然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却给我们带来了经验和教训,唯有增强国家实力,保证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保证本国的稳定,维护好与外国的关系,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

暑期里,妈妈向我推荐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并让我认真阅读。妈妈说:“只有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才能理解并热爱这个民族。”看着妈妈认真的表情,我用力地点点头。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中国近代史》由近代的史学大师蒋廷黻编写。这本书对我来说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它就像一帧帧黑白影像,在我眼前徐徐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所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有些片段让我觉得屈辱,有些让我觉得失望,还有些让我觉得应该有所反思。

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没有邦交。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让国人一直沉浸在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世界里。当西方国家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国人却在鸦片的烟雾里沉醉。当西方的大船满载着武器大炮轰开国门时,清政府却指望通过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来换得暂时的和平。赔款、割地、开放口岸……清政府自以为是的外交成功,就像一道道狰狞的刀疤,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脊背上,满目疮痍。

鸦片战争的失败,终于让国人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推行内外合作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新建学堂,创建水师,挑选学生赴美留学,发展工业和轻工业。虽然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走了几步,然而西太后的专政加上原就腐败的大清王朝体制,前进之路仍困难重重。接着戊戌六君子推行变法运动,提倡从上至下的政治改革--废八股文和调整行政机构。而后,太后直接囚禁光绪帝,杀死谭嗣同、杨锐等人,迫使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国外。短短的一百天,戊戌变法失败了。

清王朝灭亡后,中国又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国民党政府上台执政,但是国民党的军阀割据却长达15年之久,然后是北伐和抗日战争。整本书的讲述到此戛然而止。可是,最终为什么国民党没有建立新中国,而由共产党建立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在和妈妈的讨论中,我终于明白:原来国民党是在特权阶级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而共产党是革命军,他的基础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共产党正好做到了这一点。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共产党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茁壮成长。借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祖国未来的历史需要我们来谱写,我们必将用尽全力,不负众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