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少年派读后感800字

少年派读后感800字

青春派影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生活可以清贫,但不能无书,书给与我们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性情和视野。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那么,读书心得有哪些可以参考的优秀模板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青春派影评,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青春派影评(一)

上了电影专业的研究生后,写过了很多关于电影的文字,但那多是为了作业强加的论述或是为了考试无奈的描绘,已经好久没有像曾经那样在看过一部电影后马不停蹄,激动不已的在mtime写下一段段稚嫩但满含热情的话语。

过去的两年使我对电影研究者、电影制作者与单纯的电影欣赏者的区别有了深刻的体会,深入到电影这项庞杂工程内部的人往往因为忙碌与挣扎而忘记了电影最初带个自己的美好与感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导演在学生作品或是毕业初期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那种热情与才气在经过了几年十几年的电影职业创作后被洗刷的荡然无存,有的只是程式化与堆砌。看似每天在忙的还是电影,但是真正对于电影艺术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影片、有什么追求的思考越来越少,以至于感动越来越难,创造出感动的能力当然也随之越来越弱。

看完《青春派》后我又有了高中、大学时期的那种想写些什么的冲动,不是因为这部影片是今年观看的几百部影片中最出色的一部或几部,而是因为影片所讲的故事与体现出来的情感是我这个89年生人的80后所真正能感同身受的。想比较同是回忆自己青春题材的影片《致青春》与《中国合伙人》,毫无疑问《青春派》与自己的人生轨迹有多的多的重合点与相似点。影片的故事并不奇特,就是讲一个男孩儿高三一年与复读一年的生活,很多场景在没有出现时我都能清楚的预料到,连男主角各种早起、跑步、苦读、呐喊、洗冷水澡,同时配着节奏明快的歌曲(《我的天空》)的组合剪辑都被我猜到会在影片中后段出现。这一方面说明了影片的俗套、或是有足够观影经验的观众会觉得影片小儿科,但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也恰恰说明了影片确实真实的触动了有那些同样经历的人的神经。

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与后就不停的回想着自己的高中生活与高三那年,那年我看过一部就叫《高三》的纪录片,那时还没有cctv9台,那时我对纪录片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cctv10的几个节目,那时还没有接触过电视台体制外的独立纪录片,那时的我还想都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也会去拍纪录片。看完之后对我触动很大,当然那时我对影片的技术与手法还基本没有概念,所以压根儿没有往那方面想,触动我的当然还是影片的内容。影片以极为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一个偏远穷困的县城高三一个班一年的生活情况,朴实而真挚,对那个时代、那个地区、那样一群孩子的展现客观而真诚。我清楚的记得我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在黑板的一段用粉笔写了一行字推荐给班中的其他学生看,最好是能和父母一起看,而黑板的那一头则写着高考的倒计时。

回到《青春派》这部影片,当然,作为一部国产青春题材的影片,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如剧情俗套、表演夸张等症结,但是纵观全片,其完成度之高是让人欣慰的。国内每年大量生产着完成度低下的影片,简而言之就是故事有极大缺席或是让观众感觉没讲完、言之无物。细化到剧本层面,可以看出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是了解中国当下高中教育、了解高考、了解高中生心态的,做的这一点对中国编剧来说太难太难了,多少编剧每天面对着自己的电脑屏幕写着自己不了解的故事,塑造着生搬硬套的人物,挣扎中让自己都难以信服。

不知道是编剧导演选取的情节或是细节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还是凑巧片中出现的那些场面都让我也赶上,总之,美丽而严厉的老师、各色奇葩同学、喜欢的女生、打架、住校宿舍夜聊、踢球、看着烟火的自习、往宿舍的柜子里一件件放好吃的都和我的高三经历惊人的相似,更加神奇的是影片拍摄所选取的学校也和自己的母校惊人的相似,校门、操场、宿舍、找毕业照的场景几乎完全一样,这样的代入感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我想没有这么强烈的代入感也不会促使我一口气写下这么多文字。

高三那年真苦啊,但又是多么让人怀念啊,很多年份我们匆匆度过,不知道自己干了点什么,更记不住自己干了点什么,但是,高三,是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年。那一年、那些人、那些事,一部影片能把回忆全部勾起。我不喜欢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对每一个人来说的不平凡的高三那年,苦、乐、累、痛,就算都换成四子成语都还是显得苍白,就让我们所有经过那年的人心存感激吧,感激曾经的高三生活、感激老师、感激同学、感激那没有最终走到一起的初恋、感激曾经付出拼搏的自己。那肯定不是我们人生经历中最快乐的一年,但肯定也不是我们最黑暗的一年,让你那无数记忆在遇到《青春派》这样的电影后被唤醒,在你内心深处,它会永远在那里闪着耀眼的光芒。

当年是因为对一个女孩的承诺而支撑着我熬过了暗无天日的高补生活,后来也是因为那个女孩我选择了生活四年的那座城市和那所大学,尽管后来终究没在一起,但是每想起高中生涯,那段故事总是会占据很大的空间,所以,当看到《青春派》里居然在高补生活中被黄晶晶的一举一动所左右,看到居然为了对方一条若有似无的短信而欣喜若狂,为对方一个小小的谎言而坐立不安时,我认定,这里面讲述的才是我的青春故事。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像居然那样在拍毕业照的时候,站出来向心仪的女孩表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单纯到只为少年怀春而放弃高考,放弃那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居然展现的是一个肆无忌惮的青春。看着座位前后无数次的传卷子的场景,仿佛把我带回到那个只会低头做题无暇抬头望远的年代。上大学遵循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宗旨,而高三却是永远在为自己没能多考一分而捶胸顿足。你身边的死党总有一个是老师常常拿来教育别人的反面教材你想学XXX么?人家又不用高考,人家老爸是谁谁谁,人家将来又不愁饿死你行么?你们行么在那个既朴实却已经开始拼爹的年代,好像只有全身心备战高考才是唯一正经的事情。

一年以后,同样的毕业典礼,同样的居然喊停了正要准备拍照的全体师生,同样的泰戈尔,却讲出了不同的话。居然对撒老师说,我们不会忘记你,因为我们是真的恨你,我们不会忘记你,因为我们是真的爱你。相较一年前,居然和他的小伙伴们长大了,成熟了,如果说一年前的表白,是为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画了一个激动的感叹号,那么一年后的告白,则是为自己的高中生涯画上了一个平静的句号。句号没有感叹号那么感情强烈,可是那句歌词怎么唱来着: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且,一年后的泰戈尔名言,居然没有抄到手上,也在说明,或许,第二次的告白才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刘杰导演很好的把握住了影片的节奏,既没有让高潮来得太早而让影片慢慢归于平庸,也没有刻意的设置煽情的台词和桥段赚取观众的眼泪。一切就那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居然是每一个有过高中或者高四生活的男孩子的缩影,有那么一个暗恋着的清纯女孩,有几个总能一拍即合的狐朋狗友,有那么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班主任老师,有一间恨过也想念过的教室然后很多年之后,当你怀念这段生活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那个清纯女孩的样子,却能清晰的忆起当时心跳加速的感觉,狐朋狗友们不再常常联系,可是想起来却还是暖暖的感觉,也许忘记了班主任老师姓什么,可他(她)当时站在讲台上怒不可遏的情形却恍如昨日,那间让人恨之入骨的教室,却好像再回去看看,看看曾经坐过的位置如今是坐着学弟还是学妹?

这样的青春故事不靠意淫,而是切切实实,但却并不让人觉得满眼尽是苦楚。《青春派》让人感慨,感慨完之后还会潜藏在内心里久久不能释怀,因为这里讲述的正是这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试问,谁能轻易释怀自己切实经历过的青春?

2013年,与青春有关的国产电影纷至沓来,从致青春到合伙人再到小时代1.0、小时代2.0,电影里的青春已处在一种被过度消费的境地之中,因此趟浑水的《青春派》不免让人为它的片名捏一把汗。实际上,这部电影全片除标题以外,看起来都是规规矩矩毫无野心,它并未像致青春一般刻意编织负心薄幸生死离别;没有像合伙人那样纪念沦为成功之成本的青春岁月并记录几十年中国巨变;当然,它也更不会像小时代一样以时代之名致力搭建繁华富丽却凶机重重的空中楼阁。

准确地说,电影《青春派》虽以青春为名,却仅仅是将视线投向主人公的两次高考,这种乍看起来的文不对题很容易被人当作把柄说道一番,但是,当电影结束于侯孝贤先生在黑板上画的那个气定神闲的圆圈之时,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被他打动了。

《青春派》击中人心的方式简单有效,它用收集我们很多人高三、高四、高考事迹的方式引发共鸣,努力证明自己才是与绝大多数人的青春有关的青春。

7月25日,在奔向点映这部电影的影城的路上,某些来自六七年前的旧事横冲直撞,直坠我心:比如在最后一科的试卷上小心翼翼写下当时自己偷偷喜欢的女生的名字的后两个字,勉励自己坚持熬过高考结束前最后半个小时。因此,我从看见电影里男主角在高考答题纸上写下黄晶晶三个字起,便终于开始忍不住托腮细看,再无轻慢之意。

男孩子对女孩子说有什么不合适、我觉得挺合适,窝在窗台打电话,在高考结束前冥思苦想该如何让自己暗恋的某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高考一结束、各自奔天涯从此同学少年都不见这些现在想来如梦如幻的场景很多人必定都曾真切经历,以至于《青春派》就成了几乎可以与追忆一一参照对应的日记本,用让人倍感亲切的方式打开闸门,唤醒记忆让它破冰而出。

与频繁但不免做作的笑点相比,电影对高考之年所有该出现的泪点的还原更加贴切动人。刘杰的《青春派》是像截取特洛伊战争第十年的《荷马史诗》一样截取我们所谓青春之中的重要年头:那一年,阿基琉斯刺死赫克托尔,诸神大战、木马陷城;那一年,名叫居然、擅长扮演策划人角色的男主角和他的同伴们(还有我们)冲冷水澡、试图初恋、高考、道别、准备从一段青春走向另一段青春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编辑推荐

致青春影评


致青春影评(一)

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上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方向。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激烈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微后来是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饰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

赵又廷与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微的妈妈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囧》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逗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对于沉重部分的把握,不会影响到只图来影院找乐的观众的心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内心充满欢愉者,会通过这部电影得到欢愉;内心曾有荆棘者,也会得到一些安慰。影片在角色的情感过渡方面,有操之过急之处。在角色戏份分配方面,后半部分也有些吝于删减,但作为赵薇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用最简单的四个字可以评价:超过期待。

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却别有洞天。


致青春影评(二)

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上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方向。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激烈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微后来是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饰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

赵又廷与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微的妈妈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囧》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逗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影评(三)

这世间男女,青春年少之时,大都会预想一个命里的人,所以会等,等他/她出现,然后芳心暗许,喜结连理。有时候,以为是等到了,于是痛下决心,誓死相随。那时候年轻单纯,以为能与子偕老,百年好合,谁知道沧海桑田太匆忙。不是劳燕分飞,有缘无分,就是中途倒戈,投奔他人怀抱。郑薇遇见陈孝正,老张遇见阮莞,阮莞遇见赵世勇,不胜枚举。

如果你抓不住这弹指间的年华,就不要轻易爱上一个人。人心难测,但若实在没忍住,也千万不做先爱的那一方,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没有激烈爱过的人,不能解这其中味。当我再见你的时候,我还爱得起吗,多年后,郑微在面对陈孝正卷土重来的时候,她慌张而惶恐,可是爱像覆水,难收。

电影里,年轻就是资本。年轻的时候,郑微可以为爱痴狂,为爱越过千山万水,排除千难万险,在所不辞。可是年华匆匆,青春太短暂,没人允许她们一直年轻。人心总会在年华消失中,变得坚硬起来。就像原小说里写的那样,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陈孝正伤害过郑微,尽管这样,郑微恨他吗?也许曾经恨过,而现在呢,估计不恨了。那么,阮莞呢,她恨赵世勇吗?可能观众恨的最多。对于阮莞来说,爱情无可奈何。就这么一个小男人,不值得爱,可就是爱上了。一旦爱上了,就希望海誓山盟、天荒地老,哪怕被欺骗百次,依然相信自己没爱错过,是不是太傻?这样的傻人很多。爱情,没有对错,哪怕是痛彻心扉,也总期待奇迹发生,期待对方回心转意。女人在这点上,比男人更能海纳百川。这话说给阮莞听的。她在这场爱情里,失魂落魄,丢了尊严,令人扼腕。女神总是没有好归宿,不是被猪拱了,就是香消玉殒,孤老一生。

阮莞,我愿意成为你生命中的配角,无悔这一生,这是老张的爱情观,多么伤感和可惜。爱要表达出来才好,可老张没说出口,他没有郑微的勇气,但不见得不好。不说就是不改变,永远不说就是永远不改变。暗恋的人才最伟大。那林静又该何去何从,回过头去爱施洁吗?

可是爱,到底是说还是不说。说了像郑微那样吗?不说,那就像老张那样吗,一辈子站在你背后,看着你远去的背影无能为力、默默叹息?还是干脆就像黎维娟一样,有了金钱,爱情它算个屁!人太容易输给爱情了。

在青春的光影里,爱情、友情、亲情,三情并立。多年后再回忆,一定是道是无晴却有晴。我们感叹一遇杨过终身误,也感叹擦肩而过即一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爱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一)

我和橙子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很精彩,3D立体效果不错,画面和音乐非常唯美,电影讲述的故事也很有内涵。影片内容是成年派向作家讲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中海难幸存者是少年派和动物们,鬣狗先后杀了断腿的斑马和母猩猩,老虎又杀了鬣狗,派和老虎共存并最后获救;第二个故事也是我认为的事实真相,幸存者是船上的几个人,凶残的厨师杀了并吃了断腿的水手,后来又杀了派的母亲,派杀了并吃了厨师并独自漂流直到获救。

我觉得整部电影所探讨的是关于宗教和信仰的问题,这也是电影的主线,印度教毗湿奴神更是主线中的线索。派最开始信仰的是印度教,后来逐渐接受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但他内心最深处的根应该还是印度教。影片开始,派介绍了躺着的三面神毗湿奴神,世间的一切只是他的梦境;在接受基督教后,他向毗湿奴神祈祷,感激毗湿奴神介绍基督教给他认识;他在海上把一条鱼杀了后非常悲伤,跪着感谢毗湿奴神化身成鱼来帮助他;中途给他希望、给他补给的海上食人浮岛是睡着的毗湿奴神形象;甚至于派讲述的第一个动物故事也是在模仿毗湿奴神,把原本发生的海难幸存者杀人、食人的残忍事实幻化成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就如同毗湿奴神做了一梦,人世万物都来源于他这一梦。

派在漂流中也曾质问神,已经失去一切,还要怎样。除了原始、本能、生存欲望的支撑,信仰如同一根救命稻草给他生存的希望。派故事里的老虎就代表了他另一个自己,脱离了文明世界后所剩下的原始、本能、凶残、兽性、欲望等等,派和老虎之间经历了从恐惧、对抗、试图驯服到共存、依赖、相依为命的过程,中间的转折点是在一场大风暴中,派和文明相连接的日记本被风刮走,生存工具尽失,派被折磨的精疲力尽,在这种绝境下和老虎形成了依存关系,在以后更加艰难的漂流生活中,支持他生存下去的就是这种最原始动物性的本能。无论漂流生活多么艰辛,有老虎与他为伴、神给他指引,他内心始终有生的希望。当他重回文明世界后,老虎也同时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或许人们在面对非人的痛苦和折磨时,即使有质疑,心里都会不自主地产生并跟随信仰。日本海难调查员尽管觉得动物的故事很傻,但听完第二个故事后,他们仍然在报告里写上第一个故事。作家回答派说他喜欢第一个故事,派说所以你跟随了上帝。到这里,派似乎扮演了毗湿奴神的角色,他幻化了一个带给人们希望,英雄的、传奇的精彩世界,听故事的人或许质疑哪一个故事是真相,但他们都喜欢第一个故事,并把第一个故事作为真相传递给别人。就像派说的,怀疑是信仰的一部分。信仰带给人们希望以及更多,人们理性的思考,使信仰更加有力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二)

看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我触动很深,深深地为少年派的这次奇幻旅行感到敬佩和惊讶。影片用美轮美奂的画面和童话般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凶残的现实,如此绚烂的奇幻之旅,色彩美得令人窒息,幻境变得奇妙无常。

派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与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他由最初的与理查德帕克相互提防,想要杀死对方的心理逐渐变为相互依赖,也变成了派生存下去的一种动力。在他们历尽各种挑战和磨难后,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很有感触,老虎因为饥饿而跳下海中,准备攻击派,但派敏捷地爬上小船,而老虎挣扎着却无法爬上去。本来派可以乘机铲除这个隐患,但他做了一个令我震惊的决定,他选择救老虎,并把船留给老虎。或许,这就是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吧!派的善良让我很感动,特别是他为老虎的食物杀了一条鱼时流下的眼泪,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而最让我疑惑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派,让他有如此坚强的求生欲望?如果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或许我支持不了几天,但派却顽强地在海上漂泊了227天。但当看到派高呼GOD时,我或许明白了,那种力量就是信仰。就如西格里夫萨松的那句诗说的: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人性的两面,信仰,都是活下去的手段。

关于片末少年派给出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漂流故事孰是孰非的激烈讨论更是引人思考。看完电影后,我问同学:两个故事你们更相信哪一个?当时同学略微迟疑了一下后回答是第一个,而另一个同学的答案也是第一个。的确,第一个故事是那么美好,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但似乎又给人不太真实的感觉,特别是那个小岛上发光的树、莲花中的人牙、岛下涌起的酸潮都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其实我相信无论是电影中的角色还是观众们内心深处都是知道第二个故事才更真实合理,但是这个故事却真实的过于残酷,让人觉得人类在某些情况下还不如野兽,这让身受文明社会教育长大的人们从内心感到抗拒。

本片只有到最后才是高潮,而且只有最平淡才是高潮。如果影片只是普通的奇幻漂流,那就只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绚丽的冒险片,但是最后出现了第二个版本的故事,过程无比残酷而又无比现实,由此,将普通的奇幻漂流升华到生命的挣扎。你是愿意选择相信神,还是选择相信现实?

有时候,把故事说得太完整了反而不是一件津津乐道的事,让观众思考的空间已经被导演陈述完毕,口有余香但不持久。导演李安将争议留给观众,让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仍有无尽的遐想,这也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原因之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三)

昨天半夜,和好友临时起兴去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除了让人惊叹的精美画面,本片更大的看点在于各种鲜明的意象、丰富的隐喻,可以猜想,每位观众们都能从影片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更有趣的是,本片花费了大量心思去勾勒一个少年的幻想、意象,最后才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抛出了一个简单、血腥的现实,少年派的主观世界成了本片的主角,这是一段真正的精神之路,也可以看成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自性整合之旅。

所谓自性,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心灵的中心和整体;心灵发展的过程就是通过整合而成为独具特色的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影片中的少年派跟随父母要离开家乡和爱人,在驶向未知的旅途中发生了海难,失去了他的家人,这个内向、纤细的大男孩被彻底抛向了一个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在派的眼里正如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危险重重,随时可能被暴风雨吞没。也正是在这样的绝望与未知里,孕育着自性发展的可能,当鬣狗咬死了猩猩时,派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时,痛苦与绝望逼出了一只纵身跃出的孟加拉虎,这只老虎是派的另一面,它狂暴、凶猛、难以控制,可以象征着本能和欲望,也可以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兽性,它与那个敏感、纤细、笃信宗教、只肯吃素的少年派如此不一样,却又如此真实的共处在同一只小船上。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住着这样一只孟加拉虎,只是常规的生活无法让它一跃而出,而派在无常的绝境里真正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孟加拉虎。

影片接下来更加惊悚,少年派与他内心的孟加拉虎展开了斗智斗勇,其中一段驯兽的画面尤其让人看到这激烈的内心冲突,驯服本我、驾驭兽性,与自己的对立面整合正是每个人想要完整的必由之路。当毁灭一切的暴风雨过后,派看到了神光,跪地长啸: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而象征着兽性的老虎却在这样的暴风雨里瑟瑟发抖,遍体鳞伤。影片进行到这里,少年派第一次见到了他心中的上帝,也意味着他与自己的对立面达成了平衡与统一。暴风雨过后,少年派抱着受伤的老虎,他们在彼此的眼睛里归于了宁静,也重新获得了秩序。

如果自性的整合之路只走到这里,也许,少年派将成为一个与自己妥协的普通成年人,也会获得暂时的宁静与满足。在影片里,少年派和他的孟加拉虎来到了一个类似仙境的岛上,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干净的淡水足以让他在这里生活下去,他也的确钟情于这个小岛,不想离开,甚至将女朋友送给他的红绳也系到了那棵树上。在岛上有无数狐獴便是这样生活着,他们警觉、弱小,生存力极强,却对同伴的死视而不见,对夜晚来临的危险只知道尽一切可能躲避。在这个岛上,你可以在白天尽可能享受物质的充裕,在夜晚尽可能躲避残忍的危险,苟延残喘的活着,这也正是大多数人类的生活。他们选择了逃避死亡,逃避痛苦,纵情享受生命短暂的欢愉,却忘记了这座岛本身正是吞噬生命的食人岛。

少年派之所以能从这样短暂的欢愉中猛醒,得益于他看到了那个仿佛莲花的树叶,一层层剥开后看到了人类的牙齿。这里有许多可能的隐喻,甚至也与印度教的教义有关,但从自性的发展来说,一个人唯有敢于面对死亡的真相,才可能真正走向有意义的人生。岛上的狐獴其实来自沙漠,却选择了继续留在这里,也许只是因为贪婪这里白天的富足,宁可忘记黑暗来临时的残酷。少年派看到了人生的终极真相后毅然决定离开这里,最终来到了彼岸,完成了艰难的自性整合之旅。这离开岛屿的一步隐喻着自性的成长在象征性的死亡中获得圆满。正如荣格所说,当一个人,经过了愚昧、无知、迷信,对自然的恐惧、盲目地崇拜,在无数无谓的抗争和追求中的迷失,获得了必要的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认识之后,从而有能力而且敢于承担自己的一切时,就没有必要再将自己的希望和恐惧交付给外在的神仙、皇帝、救世主,没有必要再在外在的偶然性中寻找自己立身行事的依据。这样的人才可能真正获得意识境界的提升,才真正可能回归精神的家园,才真正敢于享有渴望已久的自由。少年派也的确在来到了彼岸之后与自己内心的孟加拉虎分开了,没有一点留恋。自性成长之路进行到这里,兽性、本能、欲望与理性、节制等对立面真正融合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旧的碎片消解了,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少年派完成了自我救赎,到达了精神的彼岸,换句话说,自性是一颗潜在的、具有神性的种子,蕴含着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少年派的这一路奇幻之旅正是寻求自性发展的心灵之路,是一条走向神性的精神之旅,我们每个人都和他一样,正在路上。

毫无疑问,少年派的故事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简单的心理分析,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些意象,去体会这个故事,体察隐喻的过程本身足以让人愉悦。这是一场无意识的对话,少年派的名字本身代表的便是没有穷尽的圆周率,愿这没有穷尽的心灵之旅回响在每个人心里。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一)

实在不知道标题起什么,因为小说或者电影的标题本身就已经非常完全的涵盖了内容。虽然小说和电影其实要表达的根本是两个意思,这就是看过原著再来看电影的弊端,一如我看过《小说亦或是指南》完后再看《失恋三十三天》。最大的亮点我觉得是音乐,主要是电影原声。很爱小调性3/4拍的律动,无论是单纯的钢琴还是加上弦乐的组合都想得相得益彰,那就是祭奠青春的旋律。很爱这种东欧的调调,想象中也是阴暗的天气,或者是像剧中旧旧的彩色,漂亮的女孩子,特别搭。王菲的声音太华丽了,太好听了,其实很希望这样的曲调出自于一个朴实的声音。但是王菲是赵薇朋友,而且王菲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所以王菲来唱主题曲是应了电影的景。

青春,这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尤其是走过了它的人,可能会越来越不明白。

在我看来,所谓回忆里的青春,尽是假像,和由假像组成的图谱,热血燃烧过后留下一片生命的残渣,无论是当初它们燃烧时有多轰轰烈烈,被燃烧的我们也只是觉得异常焦灼,甚至窒息,但也只有我们的青春被燃烧成一堆灰烬和残渣时,才会对着那堆残渣觉出那一份青春美好来。

2004年夏天,赵薇刚刚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是电影《情人结》刚刚在哈尔滨取景之故,男女主角就是陆毅和赵薇,导演是霍建起;那时的赵薇本身就是青春,许多中国导演也曾认定赵薇是青春这两个字最准确的代言人,但在这件事上,可以说,现在看来谁也没有赵薇自己对这两个字的诠释更准确。这是我看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后的最大感受。

就是很可惜赵薇自己不能提前现在的自己10年出生,作为导演,再由年轻一些的自己出演《致青春》的那个女主角,郑薇。乱糟糟的男女大学宿舍,乱糟糟的男女同学情感,这乱糟糟的另一面是青春和自由,《致青春》很巧妙地选取了麻辣女孩郑薇做第一视角――而绝大多数的青春片我相信都会以大美女阮莞为第一视角,因为在许多人眼里,郑薇与陈孝正之间的青春故事,其实是大学校园里最为荒唐和最为不靠谱的那种,虽然它也是最典型的大学爱情,但在世人眼里,两小无猜天长地久白头到老永远是最完美。

《致青春》最大的本事就是把这最荒唐、最为不靠谱的一对,演成了一对天造地设的璧人。

郑薇(杨子珊饰),大一期间结识并爱上了已经大二的陈孝正(赵又廷饰),故事没有交待郑薇的家庭状况,不过与陈孝正比显然要富足许多,陈孝正大学期间发奋苦读的动力来自于摆脱贫困生活的愿望,对他而言,郑薇的出现只是个异数,本来,他已做好跟校长千金曾毓(王嘉佳饰)来一场大学精神恋爱的准备,是郑薇不讲路数的求爱打乱了这一切。

用功和谈情,是《致青春》给我们呈现出的最真实的大学生活景像,发生在郑薇和陈孝正所在的两个男女生宿舍的事,也全然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表面上爱情的份量要重一些,实际上还是前途的走向决定了故事和人物最终的走向。

所以,你才会觉得这部浪漫电影一样很接地气。

说实话,《致青春》里的大学宿舍比我们当年曾生活过的地方要杂乱肮脏许多,或者也是为了努力营造一种更强烈现实性的荒唐和不靠谱情境,导演赵薇,成功利用诸多电影语言,让这样一段如此荒唐和不靠谱的恋情,从中拔高出来,变成一段极其浪漫美好的过往,亦与《情人结》里她曾演出过的那种纯纯的爱情童话大相径庭,因此可以说,在做演员时,赵薇对故事主角的把握,远远不如她第一次当导演对全篇故事的把握。没想到,一个长红了十几年的美女偶像,终于在执到导演指挥棒后才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角色。

赵薇导演的电影让人们忘记了赵薇演出的电影。

原来那个赵薇就这样真正成了我们一段遥远的过往青春。

《致青春》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类纯情的青春片相比谈情说爱的桥段毫不逊色,而其有过之处还在于,中间又有了许多《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艋舺》里的那种凶猛东西,在我看来,《致青春》的前半部分,即大学生活部分,其实就已经是成熟完整的青春电影,即使独立成章也一样可以深刻打动人心,因为它只用半程时间就让郑薇和陈孝正这对荒唐恋人变得美轮美奂――同样,在我看来,其实电影的后半段,即大学毕业,大家纷纷走上社会之后的故事,是在淡化这种完美,戳破前半段为观众营造的那个美梦。

曾因醉酒鞭名马,深恐多情误美人,作为女人的编剧李樯和导演赵薇在安排这段故事时是怀着伤心还是只为做戏?这些都不重要,但对那些对本片里讴歌的青春深有感触的男人们来说,这轮情感之震的震中是锁定了他们的心脏部位;若无这些,可能你只会觉得青春让人无限怀念,不会觉得青春也让人无限伤心。

倒是终于完成了青春时代就怀抱的心愿,嫁了大款赚了大钱的黎维娟,成了这部浪漫故事里一个坚硬强劲的现实标靶,黎维娟的饰演者张瑶虽不是出身专业演员,但自《立春》中演出那个心劲十足的小歌手起,张瑶对人物个性化的表现就是最到位的,这次依然。

我记得几年前赵薇一边读研究生一边拍戏的琐事,还被许多媒体拿来炒作她不用功,但看了这部《致青春》,你该明白,电影真不是完全从课堂上能学得来的,尤其是郑薇倒追陈孝正的反常规爱情,颠破世俗,既博得了眼救,又博取了感动,我想就是创作这个故事的人们生活中也未必敢做得出来――但也可能这些又是长久存在于她们梦想中的吧。

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然是一部讲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70后人青春故事的怀旧作品,但80后和90后依然能够从其中找到与自己相贴近的情感。和同样主打青春怀旧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相比,《致青春》线索更多,人物更丰满情节更起伏,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林静,这个绅士一样的男人,一直保留着青葱岁月的纯情,他和郑微之间的两小无猜的被上一代人的情感纠葛打破。当他撞见自己的父亲与郑微的母亲偷情时,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无法原谅自己的父亲,这成为横亘在他和郑微之间的一堵墙。他选择离开,选择逃避,他也试图回到郑微身边,但当他看到郑微已经忘记自己,收获幸福时,他选择了继续消失。多年之后,当青春不在时,他和郑微再次相遇,过去的心结已经释怀,他终于把当年一声不响消失的原因告诉了郑微。他不确定郑微是否还爱着自己,他想重新回到过去的两小无猜,但不敢轻易迈出脚步。当郑微向他哭诉着自己需要他时,他终于坚定的飞奔到郑微身边,但最后郑微因为那个爱林静爱的疯狂的施洁而选择了放弃。林静代表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对爱情坚定执着,但却会因为恋爱双方之外的原因而犹豫、徘徊、放弃,他们不是不会爱,而是不敢爱,怕爱不起,所以他们选择逃避。表面上看他们不负责任,其实心里仍然深爱着那个人。

郑微在上大学前,一直过着和林静两小无猜的青涩岁月,她为了林静而考到了这个大学。她认为林静是爱他的,当林静不声不响的消失时,她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在一次大哭大醉后,她开始忘记林静,去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她脾气暴躁、倔强、蛮横,占有欲强,在一次冲撞后开始对陈孝正不依不饶,在感到自己对陈孝正的感觉慢慢转变时,她开始对陈孝正穷追猛打,凭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吸引了陈孝正,成为一对欢喜冤家。她原以为可以和陈孝正一直走下去,却没想到陈孝正为了事业选择出国留学,在接连被两个男人伤害后,她变得愈发强大,成了事业上的女强人,而她的心里仍对旧情难以忘怀。在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身边时,她的选择更倾向于前者,在陈孝正告诉她当年跟驯兽师说的话时,她说林静给了她爱的梦想,阿正给了她爱的启蒙,她从这两个男人的隐忍读懂了爱,学会了爱。影片最后并未交待郑微和谁在一起了,但从回忆里她开心的笑脸,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生活中的郑微霸道无理,她们渴望拥有,害怕失去,她们敢爱敢恨,也同样脆弱无比,她们在伤害与释怀中学会爱与被爱的意义。

陈孝正在郑微眼中是个怪人,孤傲、不擅与人交际、有轻微洁癖,他说他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他想让自己的人生按照预定的轨道发展,但郑微的死缠烂打打乱了他的计划。他选择出国留学,是想纠正轨道的偏离,也是想给彼此一个更好的未来。他说他习惯了贫贱,但是没有办法让他喜欢的女孩子忍受贫贱,他不是不爱郑微,而是不愿意郑微跟着自己受苦,怕自己不能给郑微美好的未来。当他羽翼丰满,有能力给郑微幸福时,他选择回到郑微身边,重新去爱,而按照正轨走的错路,却不能使他们回到原点。陈孝正的表现了一部分家境贫寒者的心态,他们因贫寒而自卑,所以努力奋斗去摆脱自卑,他们不奢望爱情,但在爱情到来时又因为自己的自卑错失爱情。

阮莞是一个让人心疼的的女子,她在男友犯错时神情镇定,却在留下一句既往不咎,下不为例后在列车上偷偷哭泣。她坚定地爱情开始动摇,她开始怀疑这份爱情,她说在她对赵世永说出怀孕,他惊慌失措的那一刻,她的爱情就彻底地死了。她珍惜青春的时候最初最好的感情,可当她长大时,赵世永还没有,这段感情就变了样子。和赵世永分手后,阮莞答应了只见过六次面的吴江的求婚,她不是因为爱情而答应,她只想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在她结婚前,她接到了赵世永的电话,那个青春时代爱过的人,依然让她心跳,她说也许去见过最后一面,就会死心了,可这最后一面却因为一场车祸成了永别。她守护着青春时最美好的感情,即使分手也依然珍惜,也许她为这场爱情付出了全部的爱,而这投入的爱却让她命丧黄泉。现实中的阮莞,是能为了爱情去隐忍牺牲的人,她们内心强大,但也极其脆弱,她们自我安慰自我否定,为了爱情愿意奉献一切。

原著中的许开阳是腼腆害羞的,电影里则改为性格暴烈,这更符合我们当下对富二代的认识。他表达爱的方式很直接,但在郑微眼里那并不是爱。单看前半部分,我们会认为张开是一个游戏人间负责搞笑的人,但当他在阮莞墓前放上一束满天星,说出他默默的爱时,我们终于知道,这个表面上整天嬉皮笑脸的人,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也有着和陈孝正相似的自卑,明知等待无果,在爱情中依然甘当配角。黎维娟是一个很现实很世俗的人,她代表了和陈孝正相反的另一部分人,她贫贱久了,害怕贫贱,在自己能力不足时,就想凭借外力过上好日子,在现实中我们叫她们拜金傍大款,但她们只是想让自己过得好些,以致迷失了自己。朱小北是个敏感自尊生性豁达的人,她帮助开包子铺的姐姐干活,在被怀疑偷东西受到搜身的侮辱时,砸了学校的商店而遭到开除。这样的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你可以看不起她,但不能侮辱她。

影片在缅怀青春中,为我们展现青春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让我们从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中找到自己,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触动自己的地方。从视觉表现和故事情节上说,该片还是不错的,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呈现有很好的表现力,但剧情也有一处硬伤。在许开阳对曾毓说不理解为什么朱小北要改名字时,插入的是曾毓的一段回忆,但这段回忆并未顺理成章解开这个疑惑,也没有对陈孝正的选择有解释作用。

总体来说,《致青春》还是不错的,有欢声笑语也有感动落泪,愿我们能把握有限的时间去珍惜青春,不要等青春逝去再后悔伤怀。

少数派报告观后感


少数派报告观后感(一)

《少数派报告》跟《黑客帝国》一样,它具有优秀科幻片发人深思的特征,同时,它也是一部令人目不暇接的动作片,不停地刺激你的视听器官。

有时候,我们会怀疑,未来究竟是不是能被人预知的呢?或者说,如果能被预知(有人有那样的能力)的话,这种预知是可靠的吗?进一步而言,如何来判断这种预知的可靠性呢?

如果是这样,那么是不是坏人还没有犯下罪行之前,就先被绳之以法?那么,世界上是不是就不会有坏人的存在?在未来的世界,这样一套完美的司法制度终于产生。它,可以预知即将发生的罪行,通知司法人员前往追拿犯人,尽管这些人还没有犯下罪行。

2054年,华盛顿D.C.,所有的谋杀者都在动手前被消灭。未来成为可见的,一切罪行在犯下前,就先接受了处罚。司法部的核心组织中,有一群顶尖的未来警察,任何再隐匿低调的足以指控的犯罪证据,不论时间、地点或细节,都无法逃出他们的掌握;3个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类,拥有预知未来,并永不出错的能力。这是一个最先进也最完美的犯罪防御系统,没有谁能比其中最优秀的约翰安德顿警长(汤姆克鲁斯 饰演)更致力于预先打击犯罪了。曾遭遇重大创伤的约翰安德顿,将所有的热情投注在这个系统,渴望帮助更多的受害者。

作为这类科幻片,这部电影的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不仅有超炫的特效(刚开始觉得有些刻意在制造未来感,不太自然,到后面才知道,原来都是情节上的铺垫!)。故事情节也非常出彩,先是不断地设置铺垫,然后是悬念重重,最后一个个迷题相继揭晓,加上出色的剪辑,两个小时你却一点都不感到乏味,反而被深深地吸引了进去。同时,本片还探讨了人性的善于恶,真情、执着与虚假、阴谋,影片最后由冷色调转为暖色调。

其实这些相信只要看过就会清楚的,值得一看再看。


少数派报告观后感(二)

有些时候,我们注定是孤立无援的。除了冥冥中招摇的命运,在它觉得玩弄得厌倦的时候,会让天平略微地制造一些倾斜,于是,我们看到历史的胜负在模糊中表现出神圣的感人或撼人。站在一群陌生人甚至是反对者当中去讲演自己信奉的真理,这无疑需要莫大的胆量与谋略。尤其是,当处于一群足以吞噬我们的势力之中。从来,弱者值得人去同情,但是也更能高涨强者的气焰。那些自以为理所当然的偏见与仇恨,向来乐于蒙蔽人们平等自由的良心发现。只是这些标榜为强人的族群,是否就当真的坚不可摧。

往往,当正义的一方崭露一些头角,它们便会自乱阵脚。用更怯的声线,去捍卫自己脆弱不堪的神经。当大局向着光明的一面掀起面巾,在少数派露出欢颜的时候,现实便也发出嗡嗡的嘲讽了。

我们从中,能否界定所谓的弱者已经取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些滋长在人心中的厌倦与敌视,是否就此连根拔起?没有。我们仅仅能从那稀薄的脱颖里面,寻觅到一些光亮的坐标。从来都是万里长征只走完了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已经让人忐忑不安心力交瘁。少数派。意味着面对的是庞大的对手他们用社会惯常的理念去施咒,便足以坐拥强悍的信徒。挑战变得如此的惊悚。那些漫无边际的嘲弄,那些永无止境的唾弃,都是些让人胆战心惊的法器。是的,我们由此惴惴不安。由此胆战心惊。忘记了怎样去反抗。忘记了怎样去设想那胜利一刻的到来。少数派更多时候直接体现在弱势群体里面。有色人种。妇女。儿童。老人。同性恋者。穷人他们的人数是不少的,但是能够站起来的,永远是少数派,尽管这样的团队,有那么多的权益,要求他们为之争取,为之奋斗。但是,往往就是缺乏信心。怕在站起来的时候,周围只是嘘声一片。没有盟友,你是否还能困兽犹斗。那些本来就稀缺的勇毅与坚执,会否在孤身奋战的时候就忽地灰飞烟灭。你是否胆敢直视对方的眼眸,告诉他们,你所应该拥有的利益,你所应该拥有的地位,你所应该在这个逼仄的环境中享有如何平等的目光。

不敢。所以我们没有出手便已经宣判对方的胜利了。我们的对手如暗夜的毒蛇,他们在嘶嘶地吐着信子。而我们只能任由恐惧啃噬我们的一切灵肉。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度猜想自己站在那些咬牙切齿的兽中间。我会讲演我的宣言。我会争取我希冀的权益。我会受到攻击,那些凌辱的言语和暴戾的拳脚。我幻想自己,也许会撑多一秒。再一秒。直到我也像那些辩手一样,顶住莫大的痛楚与恐慌,咬着牙把真理裁判出来。然后台下,会有犹疑的掌声零星地浮现,然后大片的认同随着欢呼包裹过来。然后,一个亮晶晶的希望会被丢过来,我将怀抱着它辛酸地笑。也许这一天会出现。这样的话我是已经准备好了众叛的场面。但更多的可能是,这只会是一段臆想,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过,然后消逝。我会继续气馁于自己的弱势。无权。无钱。因此注定我将不会是改写历史的那一个。我只有擦边球的欲望。这些欲望飘忽得如同神话。

谁胆敢希冀有一天,境遇会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些站在历史的高坡上俯视得到的结果,往往淡退了曾经辛辣的血肉之痛。只记得一个结果,三言两语地把所有的潮起潮落诡谲无比的过程淡化成可有可无的背景。从而,那些执着而勇敢的最佳辩手,只能在死灰般的历史教科书里,僵硬地摆着胜利者的姿势。他们的功用只凝聚在历史成型的一瞬,但是他们的果敢,还无法升华为我们信仰深处的图腾。谁判定得了我们的胜负。上帝?命运?谁是我们真正的对手?抑或我们跟本没有对手,只是我们不断地被内心的恐慌恫吓。

念念影评


念念影评(一)

记忆像鱼穿行在脑海中,童年的创伤,带来磨灭不掉的记忆,不断闪回的过去见缝插针,疼痛、伤感、困惑与迷茫接踵而至,人生选择中,慢慢找回曾有的点滴美好,都是曾经深爱的印记。张艾嘉执导的《念念》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育美是一个画家(梁洛施饰)与拳击手周永翔(张孝全饰)是情侣关系,育美的哥哥育男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台东导游(柯宇纶饰),他们各自生活在诺大的台湾。然而,儿时的阴暗的记忆一直带给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印记。

创伤是一个现代性的话题,大都市台北给予创伤这一话题一个非常大的展现空间。不论是战争,还是屠杀等,这些都能造成极大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影片一开始,望着天空、不断呢喃的育美,一直在找寻某种逝去的温暖。然而,天空并未下雨,也未出现颓靡的情绪渲染。人经常跟自己说话,不仅是一种心理的解压,而且是一种变相的宣泄。育男来到台北,试图寻找离家出走的母亲与妹妹,缺失的母爱在他的心中不断加深,以致于总会认为是母亲的偏心,才选择带着妹妹离开。儿时的周永翔一直被灌输成为一名真正的拳击手,却屡次失败,甚至因为视网膜的严重恶化而面临禁赛的问题《念念》在思考创伤和意识、创伤和身份、生存相关的问题,并展现了创伤人物心理的困扰。

两兄妹的心理困扰源自于父母的离异,内心的缺失让自己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育美喜欢低喃自语,用画作抒发内心的情绪表达,在地铁上,她似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急速画下,却在意识外,察觉到与童年记忆相关的画面。育男整天奔跑在台北与台东之间,用很少的时间吃饭,却意外遭遇到穿越时间的酒吧,在那里,等待着他的却是久违的快乐,现实本身与梦境的相互堆叠,更像是人的镜像的自我表达,当现实环境已经缺失的人(母亲)与事(玩乐)没有得到满足,在梦中便会变得甜美而幸福。现实的电话铃声则是一碗醒酒汤,将育男拉回到现实之中。父母的离异,两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儿女走上了人生不同的轨迹,却因为创伤记忆,变得有点另类。有时给人一种想要了解自我生命的感觉育美下地铁后,差点掉落,周遭的人会对她产生怀疑,在回家的小路上疑似看见男人;育男没有轻生的念头,却与朋友的相处有着隔阂,没有真正摊开心扉创伤记忆有别于日常生活记忆,创伤人物通过行为重演等方式再现创伤情景。于是,我们可以理解到,育美与育男与人的格格不入正是创伤记忆的影响所致。

全篇过去与现实相互穿插,不断推进故事的发展。母亲(李心洁饰)成为最为核心的人物,是她导致了育美与育男记忆的创伤。父亲只想以卖面为生,在一个小地方安静的生活,而母亲一直远离绿岛去更大的环境生活,与父亲(陈志朋饰)在观念上产生差异。执念之间,所有的平静被打破,一场分别在所难免。很多人都会觉得父母的离异不会对孩子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自孩子记事开始,所有的记忆就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堆积,以至于在长大后,碎片的记忆便会蜂拥而来。张艾嘉擅长用意念化的镜头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走向,不断出现的水中美人鱼的童话故事与水中不断游弋的女人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意念的具象表现。相比较创伤带给人以噩梦、闪回等方式的重复逼真化的出现,这些拍摄于水中的画面则显得更加梦幻与美好。影片并没有给人以再次经历痛苦、失去甚至死亡的心理机制上的叙事的颓靡表现,反而带给观众一种超乎想象的内心表达。

创伤的延宕性、潜伏期、无时性和重复等特质,决定了创伤是一种孤独的情感体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个体,就算是亲兄妹,更别说是从小励志成了国家拳击手的阿翔(全名周永翔),影片后半段将镜头转向了这个更为孤独的个体。尽管他有自己爱的女朋友育美,却一直没法实现成为正式拳击手的梦想。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眼睛问题。对他来说,有限,只能用极少的时间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些逝去的时间,却如流水一般幻灭。他需要的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弥合,他看见了自己去世的父亲,与父亲对话聊天,与父亲比拳,所有的一切却仅仅是他内心迫切需求的幻象,其实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表现。因为他儿时记忆的缺失的父爱,让他不敢成为一名父亲。这是内心深处最私密的部分,却以一种缓慢的人物对白方式进行处理,更易于走近这个人物本身。正像张艾嘉《心动》中的初恋故事一样,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舒缓表达。当然,这三个人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是亲人的关系,一方面都是记忆创伤的受害者。创伤是具有社会的属性的,当社会、集体遭遇历史性创伤童年有关缺失的经历,个人创伤的证词和见证成为联系伤痛集体的纽带。于是,导演让我们能看到这三个人所经历的一切,便将这种见证与证词更为形象化。

影片《念念》一直贯穿着母亲讲给育男与育美的一个小美人鱼的故事,最终,这个故事渐渐弥补了兄妹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再次遇见;阿翔与育美生了一个乖巧的女儿,组建成幸福的家庭,很大程度上让阿翔的内心得到平衡。不得不说,张艾嘉在这部电影中的所有处理温暖而深情。作为一部文艺片,《念念》值得你慢慢体会。最后想说,一部好的文艺片同样具有市场号召力,拍了四十多年的电影的张艾嘉,一直在坚守自己的理念,拍自己喜欢的电影,不被市场所影响。

念念影评(二)

首映现场见到张艾嘉,短发、皮衣、牛仔裤,回答问题语速极快且声音洪亮,常常在每句话的结尾处加上一句你知道,但由于语速过快常常吞掉了道字,直接变成你造。人一紧张就会脑子跟不上嘴,想必张姐也是紧张的。《念念》是一部不那么大众的电影,对于观众的第一反应她一定也是有些担忧的,但她说她很平静,她还说人年纪越大就越要学会平和,她学习打坐,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交谈。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和一个不那么难懂的道理,却需要历练很久才能参悟的透一切幸福的前提是先要跟自己和解、先学会爱自己,没人能帮你,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解药。所谓的念念其实就是先找个地方和自己痛痛快快的聊一聊。

正如张姐所说,《念念》是一部平和的电影,节奏缓慢,故事简单,音乐节制,不渲染情感上的碰撞纠结,也不铺设戏剧上的转承启合,只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沉闷的外表之下,情感却在不断的累积,当暗涌的情感到达临界点时却含而不发,转为娟娟细流在胸中涌动,剧中人物在自己和自己的交流中得到了慰藉和情感释放,观众也产生了一种自己想要和自己交流的冲动,把种种情绪内化为一种释然的情绪,这是这部电影最最成功之处。电影中那些色彩浓烈的空镜头和文艺气息十足的运镜和构图恰到好处的传递了一种平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一切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狗血、俗套,少一分则牵强、晦涩。

片中的三位主角既是戏中的角色,也像坐在戏外的我们自己,也许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的纠结,尤其是那种来自于父母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存怀疑,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会在性格上存在缺陷,无法断言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大部分的人也许或多或少都会有,就像是阿翔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育男纠结母亲和妹妹为何不辞而别、育美对母亲的去世耿耿于怀,于是他们童年的阴影让他们无法活的舒展,只能负重前行,对于母爱、或者父爱的纠结成了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高利贷。大人们撒手人寰,孩子们却始终活在他们留下的雾霾之中,就像是歌里唱的,谁也没有时光机器,就算是真的回去了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念念》里,张艾嘉运用了一种奇幻的处理方式,让父子和母子在时光中重聚,长大了的孩子见到了年轻的母亲、父亲,他们像陌生人一样聊着无关痛痒的话题,看的人却十分感动,也许那些所谓的阴影和纠结只不过是没有机会再去和他们聊一聊天,所谓的父爱和母爱也不过是能和他们发发牢骚,再叫一声爸、妈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你懂了、也就感动到了。

当然,奇幻的情节只能出现在电影里,即使是电影,导演也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不过只是想象而已,正如阿翔在海边对着空气挥舞着拳头。筋疲力尽之后,他突然想通了,他得不到的父爱,但他却可以给予父爱,与其纠结得不到的,不如把自己的全力给予自己的爱,于是他成为了一个好父亲。在那个狂风大作的夜里,育男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他突然发现母亲原来并没有不爱自己,她的离去也不是自己的错,于是他也释然了。

所有你纠结的、无法释怀的,终有一天都会变成平静和释然,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张艾嘉导演用一种简单、干净、透明的处理方法拍出了《念念》这个故事,本应该是狗血的剧情却拍的简单、动人、发人深省。这种平静的讲述方式,来自于生活的历练和对于人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归于平静,而这种平静终究是自己给予自己的。没什么是放不下的,没什么是过不去的,与其纠结那些得不到的爱,不如努力把自己爱好好给与那些值得去爱的人,不留遗憾。

《念念》很文艺、很清新,没有丝毫的商业气息,是一部只有沉得下心,才能看得进去的电影。尤其是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中,能够安安静静的看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难能可贵。在好莱坞和国产烂片横行的氛围中,《念念》这样的电影显得特别珍贵。

只有静下心来,你才能看见自己,所有的不愉快,念一念也就过去了。

念念影评(三)

文/表江

看多了质量一般的国产青春片和爱情喜剧,偶尔来个台湾文艺片,感觉也满清新的。《念念》比张艾嘉(微博)以往的作品都更文艺,之前的《心动》、《203040》、《不一样的爸爸》相比之下甚至都显得有点商业了,不过好几年没当导演的张艾嘉,看重的也许就是《念念》的纯粹。但文艺可以是贬义的也可以是褒义的,在《念念》这里,算是中性的,它并不文艺得十分自我,但也没有文艺出新高度。

《念念》打动我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柯宇伦扮演的育男在意识中穿越回去遇到母亲,让母亲再给她做一次蛋炒饭,母亲离开后和父亲一起生活直到父亲去世的育男性格变得沉默安静,再次看到母亲时情绪才略有激动。另一处是育男再遇妹妹育美(梁洛施饰),两人经历少年时期的痛苦终于成熟,情绪平静。家庭的破碎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是长期的,育男和育美都执着于母亲更疼爱谁这个问题,母亲出走后当第三者的行为也给育美留下了很大的困惑,育男在父亲的重压之下性格内向压抑,多年独自生活,育美在和阿翔的恋爱过程中也出现很多无法控制的情绪问题。阿翔也一味背负着父亲的期望而在为并不适合自己的拳击奋斗。

基本上《念念》的三个主人公成长时期的问题主要都来自于父母,中间张艾嘉采用了几处超现实的手法让他们和父母对话,并且在对话后基本上解决了内心的心结。育男是穿越回去,阿翔是想象和父亲钓鱼,育美是女性则是通过生育孩子来使内心变得强大。超现实的手法并不高级,也不值得鼓励,张艾嘉对这种手法的甚至有点生硬,尤其发生在育男身上的一些穿越戏,非常莫名其妙,即便有些有戏剧张力的段落,也完全赖于柯宇伦表演的不错。张艾嘉想表达的是年轻一辈和上一辈需要好好对话沟通的主题,但其实难沟通的是上一辈,基本上是他们的强压、自私,给了下一辈并不正确的人生方向。不过《念念》的励志在于三位主人公的问题在成长过程中都解决了,成长的痛苦就是当时作天作地,回过头云淡风轻。

张艾嘉最好的导演作品,我个人认为还是《心动》,可能因为《心动》跟个人经历有关,感受更为切身,而《念念》有点说教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心动》颜值更高,那算是金城武最好看的时期。

相信《青春派影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书心得,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少年派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