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有关1984的读后感600字

有关1984的读后感600字

《1984》读后感600字。

古语有云: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1984》读后感600字》,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1984》读后感600字:

“战争是和平,自由是奴役,无知是力量。”反反复复浮现在我眼前的,不是温斯顿最后的言谈举止都已被同化成“BigBrother”的牺牲品的画面,而是这三句不断出现的话。隐隐约约地,我似乎都有点相信“老大”的绝对权威了,于是赶紧合上书本,匆匆走出此地。

我曾经以为一个人的心只要足够坚硬,那么无论外界是流光溢彩还是鸡飞狗跳,都与你无关。直到现在我仍然相信这个道理。道法自然,纯净专一,力量自然是无穷无尽,修炼的至高境界,莫不如此?直到感同身受地读完《1984》,我在想,如果我就是温斯顿,我能否忍受铁笼子内饥肠辘辘的老鼠啃食无法动弹的的我,眼睛、鼻子、嘴巴......任由他们一点一点地脱离我的身体,而我却无能为力?我在犹豫,如果我就是那最后一个存有良知的人,我的良知,还有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是如肖生克的救赎中出狱后上吊的图书管理员,还是像我中华民族无数面对迫害欺凌却慨然赴死的英豪一般?我不知道,因为我是最后一个人,最后一个反叛精神的继承者,当面对内心最不愿面对的事物时,我无法想象我会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道出那句:“让裘莉亚去承受这些!”

忠贞与坚守固然可贵,但若仅存的一点希望之火,都悄然熄灭,那前面所有的挣扎与不安,岂不付之一炬?

我仿佛听到前面有一个声音在召唤我:“如果你选择了这条路,那就一条道走到黑吧!”我想我明白了,无论世界多么荒诞,无论外界如何支离破碎,人间总有无惧无矩者存在。夫子堪与昊天正辉,化而为月,以制衡永夜。世界千千万愤然的灵魂在挣扎,我又有何惧!纵然只剩我一人,那又如何?作者:张博君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1984》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


古今中外,各种法条层出不穷,这些法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裁决,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则束手无策。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www.dhb100.com

一个人决定做某件事之前,先要有做这件事的想法,这个想法包含了动机、诱因、计划等一系列因素,最终促成想法落地,形成真实发生的事。

能不能对尚未发生的事提前预防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严密监控人的思想,所以,新增思想罪势在必行。

思想罪,顾名思义,就是经过对某人进行思想调查,可以裁决他因为想了什么,或者可能在想什么,而判其有罪。

《国语》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上面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周厉王暴虐,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周厉王勃然大怒,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他的人,按照巫师的报告,杀掉批评者。从此以后,老百姓在路上见面,不敢交谈,只能互相看一眼。这就是思想罪的最初形式。

哥白尼发表《日心说》,被教会以亵渎圣经罪处以火刑,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教会是地球的中心,哥白尼的行为不利于时局稳定,必须处死。

清朝虽然没有思想罪,但用文字狱的方式,在事实上把思想罪发展到一个高峰。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敢讽刺大清没文化?作者干掉!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敢讽刺大清不是正统?作者干掉!

维民所止,敢诅咒雍正无头?考官干掉!儿子干掉!族人流放!同省学子六年不许参加高考!

你的思想,你没权力解读,而是我来解读,我想怎么解读,只看我的需要,皇帝当到这个份上,才算威武霸气!

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设置了一个真理部,派出思想警察对思想犯罪者进行调查和裁决。探究一个人的思想是否有罪,可以从这个人的言论、文字、行为入手,只要发现异端就可以定罪。

一个人说过什么话,有什么暧昧含糊的意思,就应该定罪。

一个人写过什么文字,含沙射影的讽刺什么,就应该定罪。

一个人在做任何事前,不背几段最高指示,就应该定罪。

一个人不说、不写、不做任何事,这是消极对待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还应该定罪。

一个人说的话、写的文字、做的事,都是热情拥护的,这是包藏祸心,还应该定罪。

一个人是否犯了思想罪,与他的思想无关,只与裁决者的需要有关。

你是集体的一份子,集体给了你安定的环境,给了你工作的机会,给了你果腹的粮食,你要懂得感恩,在集体需要你献身的时候,你要义无反顾的献身。所以当裁决你犯了思想罪时,你不要惊讶,你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号角,让大家知道皇帝要发威了,都老实一点,仅此而已。

大洋国的臣民必须懂得以下道理,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在普天下皆骗的时代,讲真话就是一种犯罪。有些语言的目的就是使谎言听起来像真理,谋杀听起来值得尊敬,同时给完全虚无飘渺之物以实实在在之感。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二加二等于五,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需要的现实。

《1984》读书笔记


《1984》作为世界名著,我是早闻其名。反乌托邦题材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类型,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黑暗幻想,它的分支很广阔,比如大名鼎鼎的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1982)就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电影。在这个世界中,人性的黑暗面被放大,或者说以一种直接明了、触目惊心的形式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脑中,剧情充斥着监视、告密、出卖等恐怖和血腥,而这些正是《1984》的主要元素。

对这个故事本身,我其实很早就有猜测:一个集权独裁国家的普通公民因为某种变故开始决心反抗,而他/她的结局要么是被摧毁,要么是战胜了邪恶势力。不幸言中,温斯顿作为故事主人公,没有过人的才华与能力,但凭借一点人性的本能,有了一点反抗的意识,可惜对手太强大,等待他的只能是被完全摧毁。

无法逃避的结局看似平淡,实则像命运一般,给人强烈的震撼。身处40年代末,作者奥威尔对于未来的黑暗社会就有这样出色的先知搬的描写,令人敬佩。你无时无刻不被监视,而你身边的人也随时可能会出卖你,你的一切都被组织控制,甚至是你头脑中的思想,你心灵深处最隐蔽的感情。

可以说在《1984》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是被奴役和被损毁的,人们没有任何个人权利,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私人空间。所有人都得听“老大哥”摆布,而可悲、可怜地活着。其中有些觉醒的人拼死反抗,但却注定最后被摧毁,因为他们的力量微不足道。另一部分则是像温斯顿的同事帕切斯一样,他们忠于党、服从党、相信“老大哥”所说的一切,但却因为在梦里一不留神说了句“打倒老大哥”,而被自己七岁大的女儿告发,直到被关在监狱里,他都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思议,依然在内心深处对党忠心耿耿。

老实说《1984》的剧情并不是最精彩的,但它故事里所营造的恐怖气息和惊悚氛围,却让我感到呼吸困难。每个人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被无情地操纵着,稍有差错就会被杀死。而温斯顿就是那颗出了差错的螺丝钉,他的毁灭代表了所有螺丝钉共同的命运。

国家机器是很可怕的,比如小说中所提到的互相矛盾的“双重思想”、“新话”、“罪行停止”这些元素,它们是极其荒谬和可怕的,但这些本不该出现的事情却大行其道,且成为了你只有顺从才能够保命的唯一方式。显而易见,集权社会的特点就是将正常人变成奴隶和疯子,他要吸干你的血,最后把你像垃圾一样抹去。

《1984》是一个预言小说,历史证明伟大的奥威尔是对的。虽然我出生于比“1984”更晚的2004年,但就我从父辈那里听到的、还有从书里读到的来看,我觉得奥威尔们的乌托邦还未走远……(陈习之)

《1984》读书笔记及感悟


温斯顿突然转过身来。这时他已经使自己的脸部现出一种安详乐观的表情,在面对电幕的时候,最好是用这种表情。 p15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时也是如此吧,太多的人在社交场所都有着一副面具,他们切换这副面具又是那么自然、那么迅捷,好像他们从来没有过两副面孔一样。而在《1984》中,这种不同面孔的切换又是更加令人悲哀的,在这个世界里,真正的聪明人,才需要这样的两幅面孔。

温斯顿的第一篇日记 p18~p19

在温斯顿的日记里描写了普通群众在观看录像时的残忍的笑声,这个录像是一个身材肥胖的难民在乘船的时候在地中海某处遭到空袭,他落到水里,笨拙的身子在水里浮沉,后来他被直升机发现,全身中了数不清的枪,染红了海水,悲惨的死去。这种残忍的笑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所见,这是一种深切的悲哀。

有个面目英俊、外表凶狠的九岁男孩从桌子后面跳了出来,用一支玩具自动手枪对准他,旁边一个比他大约小两岁的妹妹也用一根木棍对着他,他们两人都穿着蓝短裤、灰衬衫,戴着红领巾,这是少年侦察队的制服。温斯顿把手举过脑袋,心神不安,因为那个男孩的表情凶狠,好像不完全是一场游戏。p30

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扮演游戏,就是好人坏人,能选到好人的总是自豪又欢愉,选到坏人的也会嘻嘻哈哈的配合玩耍,但每个人脸上的神情,说到底,都是童真的欢笑。但是在这里,少年侦察队不是一场游戏,他们让孩子成了侦查员,去侦查与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去端起枪支指向他人,去残忍的做一些不该是孩童做的事情并以此来获取荣誉。这些孩子也真正的失去了孩子应有的纯真与善良。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p34

这是一句让人心头凛然一颤的话,在现在这个时代,我很难去想象,思想什么时候会有罪?这是一个思想、言论自由的时代。所以我也无法想象,奥威尔是在目睹了什么样的事情之后,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这句话后来在小说里出现过很多次,每一次都让我的内心非常的难过,有一种心口塞了团湿漉漉的棉花,让人使不上力来的感觉。不管是哪个时代,群众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定是个悲哀的时代。

第三章 无产者不是人。p42~p61

在这一个章节中,奥威尔主要写了温斯顿所在的工作部门——真理部纪录司里的主要工作,这个地方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去修改过去的文案,所有历史资料、小说、新闻等等文字信息,读书笔记.他们不断的修改,让“历史”符合“现在”,他们的历史不断被更改,从来没有稳定,自然也没有真实,所以温斯顿在写日记的时候,竟然可笑到不清楚自己写日记的确切日期,因为他们早已失去了时间的观念。

活着的人中,能够把本世纪初期的情况向你作一番如实的介绍的,如果有的话,也只可能是个无产者……“请你谈谈你小时候的事儿。那时候的日子怎么样?比现在好,还是比现在坏?”p81

这是温斯顿对老大哥营造的世界的一个巨大的疑问,他的思想已经无法支撑他的记忆与现实认知之间的矛盾,他迫切的需要有人来支持他、或者推翻他的想法,他不断的在怀疑老大哥所说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的话,因为记忆中曾经有过比照现实却又让他不能相信。

可以说,在没有理解能力的人身上,党把它的世界观灌输给他们最为成功。最明显不过的违反现实的东西,都可以使他们相信,因为他们从来不理解,对他们的要求是何等荒唐,因为他们对社会大事不发生兴趣,从来不去注意发生了什么事情。p137

其实不只是在《1984》中是这样,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对国家发生了的大事小事都不关心,对他们来说,眼前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全部,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他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惰性和惯性,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就不去思考。

当然,没有人承认发生过什么变化。只不过是极其突然地,一下子到处都让人知道了:敌人是东亚国,不是欧亚国。p157

这是书中第十章 仇恨周 中的一句话。书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双重思想”,他们可以马上去相信一个显而易见的谎言,并且马上把“这是个谎言”忘记。

乔治·奥威尔说:“所有的作家都虚荣、自私、懒惰,在他们写作动机的背后,都有一个秘密。写书是一种让人精疲力尽的可怕挣扎,就像生了一场痛苦的大病。有一个既不能逃避又无法了解的魔鬼在驱动着我们,否则我们是不会去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我们都知道,这个魔鬼,就是使婴儿为得到关注而哭叫的同一个本能。但同时这一点也成立: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抹去自己的性格,否则写出来的东西无法读。好的文字风格像一扇窗子。”

《1984》读书笔记(优选笔记)


《1984》作为世界名著,我是早闻其名。反乌托邦题材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类型,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黑暗幻想,它的分支很广阔,比如大名鼎鼎的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就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电影。在这个世界中,人性的黑暗面被放大,或者说以一种直接明了、触目惊心的形式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脑中,剧情充斥着监视、告密、出卖等恐怖和血腥,而这些正是《1984》的主要元素。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对这个故事本身,我其实很早就有猜测:一个集权独裁国家的普通公民因为某种变故开始决心反抗,而他/她的结局要么是被摧毁,要么是战胜了邪恶势力。不幸言中,温斯顿作为故事主人公,没有过人的才华与能力,但凭借一点人性的本能,有了一点反抗的意识,可惜对手太强大,等待他的只能是被完全摧毁。

无法逃避的结局看似平淡,实则像命运一般,给人强烈的震撼。身处40年代末,作者奥威尔对于未来的黑暗社会就有这样出色的先知搬的描写,令人敬佩。你无时无刻不被监视,而你身边的人也随时可能会出卖你,你的一切都被组织控制,甚至是你头脑中的思想,你心灵深处最隐蔽的感情。

可以说在《1984》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是被奴役和被损毁的,人们没有任何个人权利,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私人空间。所有人都得听“老大哥”摆布,而可悲、可怜地活着。其中有些觉醒的人拼死反抗,但却注定最后被摧毁,因为他们的力量微不足道。另一部分则是像温斯顿的同事帕切斯一样,他们忠于党、服从党、相信“老大哥”所说的一切,但却因为在梦里一不留神说了句“打倒老大哥”,而被自己七岁大的女儿告发,直到被关在监狱里,他都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思议,依然在内心深处对党忠心耿耿。

老实说《1984》的剧情并不是最精彩的,但它故事里所营造的恐怖气息和惊悚氛围,却让我感到呼吸困难。每个人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被无情地操纵着,稍有差错就会被杀死。而温斯顿就是那颗出了差错的螺丝钉,他的毁灭代表了所有螺丝钉共同的命运。

国家机器是很可怕的,比如小说中所提到的互相矛盾的“双重思想”、“新话”、“罪行停止”这些元素,它们是极其荒谬和可怕的,但这些本不该出现的事情却大行其道,且成为了你只有顺从才能够保命的唯一方式。显而易见,集权社会的特点就是将正常人变成奴隶和疯子,他要吸干你的血,最后把你像垃圾一样抹去。

《1984》是一个预言小说,历史证明伟大的奥威尔是对的。虽然我出生于比“1984”更晚的2004年,但就我从父辈那里听到的、还有从书里读到的来看,我觉得奥威尔们的乌托邦还未走远……

读书笔记《《1984》读后感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有关1984的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