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有感

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有感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心得感悟600字。

古语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心得感悟600字,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心得感悟600字:

信息不对称谁的话语权更大,信任的建立直面信息不对称,制度的对策缔约自由比自由更重要。

实际上我今天,不,是最近这几天一直很忙,忙着写我的毕业论文。巧的是今天在修改第二章的内容时,有一部分刚好是在写信息不对称理论。不过很遗憾,我不想就此讲述多少感慨,我讲明这一点只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话题——理论是经典的理论,可实际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2018年的暑期,我大约有近10天的时间在多地农村调研,一半是师门传统的调研任务,一半是自己的毕业论文。回想起来,调研,可能也是促使我下决心离开这个学科的重要原因。我总是嚷嚷着说,自己对农村有多么不喜,对下乡调研有多么不快,但其实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这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越接触最真实的情况,就越无法接受研究的结果。为此我曾试着和师门的诸位“陈独秀”们讲述我的困惑和矛盾,在最严重的时候,我一度觉得,写在纸上的东西都是假的,我没办法说服自己。读书笔记·然而人们大多认为我的问题不值一提,他们认为是我的理论基本功不扎实,仅此而已。这个答案不仅没能够让我变得平静,反而使我在面对调研和论文研究的时候,更加烦躁痛苦。

一方面我同意他们的观点,确实是我学艺不精;但另一方面,在心底里,我对同意他们观点的那部分自己感到鄙夷。经济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这种方法本身却带给我困扰,我无法说服自己心安理得的继续下去,所以我选择了离开。

到今天,我依然相信,每个人应该熟练掌握一种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我的方法,应该不属于经济学。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经济学读书笔记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

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

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

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

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

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

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

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

9 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

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

《巧克力经济学》读书笔记


在书店买了本叫《巧克力经济学》的书,读后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才明白原来经济学课也可以像巧克力一样甜。
《巧克力经济学》的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安德烈.傅颂,书的原名就是《写给我女儿的经济学》。作者通过运用轻松、幽默而富有温情的口吻,讲述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念,如边际效用递减、供求规律等,并分析宏观经济方面的通货膨胀、货币与银行、利率与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失业、国际经济学、政府与市场等重大议题。在最后一部分与生活相关的经济学中,作者还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婚姻与犯罪问题,非常生动、形象。
记得这学期教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刘秀琴老师讲过:作为领导干部,需学会健康工作,健康挣钱,健康生活。经济学的许多道理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它的本质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在《巧克力经济学》一书中,父亲给女儿讲经济学是为了让她有成功的人生,强调自助,然后天助。也就是说,人生的成功取决于自己,自己努力才有天助。要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不懈地学习,特别是要学一点经济学,因为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它总结了人类成功的经验,也是帮助人认识世界、指导个人决策的工具。
那经济学到底难不难学?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类媒体中听到外债、货币升值、国际贸易等等名词,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并将经济学视为畏途。尽管最近二十年有不少通俗化、简单化的著作,但是大多数都是人云亦云,很少有《巧克力经济学》中着墨于政府政策、政府与市场分工的、基本个体经济分析的应用以及经济哲理的内涵,对我们思考当下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非常有用!此书非常肯定告诉我们经济学是可以轻松学习的,只要你愿意亲近它!
书的十六章中说到:政府不应当阻碍商业贸易,亦不应造成集中垄断,以确保所有个体利益和彼此间互动关系的自由表现。这是谋求群体利益的唯一方法,因为群体利益应当是所有个体私有利益的总和。确实,我们要深刻思考政府该扮演的角色,不能不管,也不能过多干预市场与民争利,要多投入教育、环境、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领域,刺激商品需求,减少贫富差距。并通过放松市场管制和降低市场赋税,尽力稳定经济环境,让所有企业、经济创造人以及所有公民喘口气,从而使他们有更高的兴趣从事生产和创新,让市场更有弹性,从而解决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政府与市场该建立互信,确认两者间的互补关系。我们目前很难找到一个没有缺点的市场机制,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干预机制。我们的政府不是不计报酬且无所不知的万能型政府,若我们把市场比喻成小魔兽,政府务必要意志坚定,延续其法治的功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市场看上去更美更温顺,否则一旦软弱无能,市场必会露出残酷面貌吞噬人民,让人民更贫困。
书中的第十八章作者开始谈婚姻经济学,从为什么结婚到结婚后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婚姻危机的方法,让婚姻更稳固来说明婚姻的好处是共同利益大于成本。如果懂得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人会贪新厌旧,就可以通过调整让自己的爱情保鲜。
《巧克力经济学》的每一章其实都很精彩,这样带有启发性的经济学学习方式非常有趣!虽然这只是学习的开始,但我已经深深喜欢上它!我相信通过自助,我也能得到天助,我的人生将会过得更有意义!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在经济学家眼中,生活即决策,即利益的权衡。这种线性视角直指繁荣与复杂背后简单而清晰的真相,帮助我们避开生活中的陷阱,做出更高明的决策。最近尤其想给自己专业充电,就搜索经济金融相关书籍拿来读,《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具备科学与趣味交织,揭示了日常事件间奇妙的联系,让我产生浓烈兴趣,欲效仿经济学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收集到更多火花四溅的乐趣与神奇逻辑,于是利用一周的闲时读完这本书,感受颇多。
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非经济知识的简单论述,史蒂芬·列维特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按照其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魔鬼经济学”应该还无法单独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该书中所研究问题大都是个案,又和微观经济学所主要研究的“供给、需求、产品市场”等关联度不大,所以很难归入哪一个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门类。

书中研究的“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共同之处”、“3K党和房地产经纪人的共同之处”等问题,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假设”的概念,作为研究前提,《魔鬼经济学》中这部分内容是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机会,即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乎,魔鬼经济学是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假设前提,所创新发展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

其中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非常适用于人力资源工作者开展工作,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等职能都需要研究人性和心理。招聘时,面试或其他测试时按照招聘工具获取所需信息,其实就是在探究人性,以最快方式了解一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的制订,结合书中的“老师”、“相扑运动员”、“房地产经纪人”等案例,他们都是基于“经济人”的前提在做自己的工作或处理问题,若其间出现问题,则归咎于制定的政策存在漏洞,为此做深入研究也是为修订更为完善的考核政策;薪酬制度的制订所遵循的原则也是探究人性,如工资公平,“公平”不等于“满意”,而是等同于“没有采取不满意的对抗行为”,这就是人性。魔鬼经济学是一种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技术,它可以指导我们日常工作。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想要的答案。我们日常生活面对大量所谓“官方数据、据统计、大量数据表明等”产生的千奇百怪的数据,我们应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就如同河里的水,真正要喝的话,最好还是先通过过滤与消毒!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早就想学一点经济学,却一直没有任何行动。十二月初收到书开始,只是稍微翻了一下后,就一直放在那里。选择在2012年的第一天开始读这本书,是希望能给自己新的一年带来一些理财知识和财运。这原本是大学的任务的,现在很自责大学时没能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一下。当然,即便在大学中如果借来读的话,也不过是像其他书一样,随便读一下序和第一章之后,就无限期的拖延下去,直到借书期满抱着沉甸甸的十本书去还。
初次知道曼昆的经济学忘记是在什么时候了。大概是去年秋冬在棠下的路边书摊见过的吧。当时的观念还是宏观在前,微观在后的。随便翻时才知要先读微观经济学,再读宏观经济学。而我也被500多页的微观经济学所震慑。直到开始读,才发现远非震慑能够形容。

这部书的确还算是浅显易懂,不愧封四所说的“学生导向”。扬扬洒洒,内容充实广博,条理清晰,措辞严谨。从这里就能看出教书育人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跟靠收集资料凑成一本书坑蒙拐骗赚稿费的作者有多大的不同。阅读的时候,不仅一次疑问他是怎么写出的这部500多页的大部头,内容充实推测作者必然花了很大的辛苦。但是本书没有参考目录,不知道曼昆自己参考了多少别人的资料。

这本书给那些企业命名很幽默风趣,比如快乐山谷有三家工业企业,录唱片的叫Johnny Rockabilly,开三明治的是我具有创新精神的叔叔,小咖啡公司叫Little Kona,控制咖啡市场的叫Big Brew。除此之外并且还埋了许多彩蛋,光我知道的就有三个,据我推测有三个之上。一个是在20页问题与应用第6题,三位经理分别是哈利、罗恩和赫敏。答案也正如罗琳笔下那样,赫敏在知识上的观点是最准确的。118页问题与应用第10题,两个司机是Tom和Jerry,彩蛋三忘记在哪了。

然而即便有学生导向的定位,有幽默风趣的语言,本书的知识我还是没能够全部弄懂。也许是因为自己是文科生,对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一掠而过。而有的地方总是读不明白,十分纠结,还有很多地方过目即忘。在读完一天之后的今天,我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读书总是读不进去了,眼睛在一排排字上掠过去,这仅仅是一排字,在我的脑袋中根本无法转变成具有意义的一句话。我想努力的弄懂,必须转回头去看第二遍,第三遍,但脑袋中还没有被灌输文段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我看来,这本书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而且很明显。

首先是这本书的受众问题。这本书更加偏向于美国学生。有多处地方的政策和数据都与我国的国情完全无法匹配。这些信息完全可以一掠而过。

其次是翻译问题。这本书的翻译只能称之为翻译了,的确很小心翼翼,努力不出错误,但是太忠实于原版了。如果能在全书知识架构和体系的基础上,将常识性的国家和政策信息改为中国国情的,那就比较好了。

需要更加强调的是,这本书的问题与应用部分。在我看来,有些题目的问法是不严谨的,导致我自己给自己找矛盾。很多题目自己根本不确定,到最后只好放弃。做这一部分的题目时,是必须要配合答案才能够弄明白的。至少对我来说,没有答案就像是盲人摸象。如果这本书能在后面附上所有的答案和解释,这才是比较完全的。

还有个脑残的部分,就是术语表和索引。作为中文版的书,接收的信息必然是中文的,而读者也必然是按照汉语习惯来思考。如果有疑问要查询一个术语或者是一段的内容时,必然是像查字典一般先找第一个字,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找起。但译者直接将此部分翻译成中文,甚至都不重新排一下序。从汉语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锅大杂烩,根本没有可取之处,还不如没有。现在我要查询一个内容时,需要先转换成英文,在术语这一块还能稍微应付,但是在索引这一块时,就完全找不到北了。其实很好解决,只需要排版时排一下序,就有那么麻烦么?是根本就没考虑吧。

另外,发现自己变了。在高中之前,有不会的问题我会努力弄明白,现在我只是稍微思考一下解决不出来就跳过。这应该就是好学生跟差学生的区别了吧。我想,我已经由前者变成了后者。


《一课经济学》读书笔记及感悟


连岳在推荐这本书时说:“今天下班途中,你打开这本书,堵的话,回到家,这书看完了。这两个小时将是你人生收益率的高光点,以后,那些经济学骗子,无论他们顶着何等吓人的头衔,都骗不了你。”

本书的主旨也非常简单,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眼光放长远些,不要只看眼前。用作者的话就是:在研究任何经济政策提案的效果时,不仅要考察提案带来的即时结果,也要探究长期结果;不仅要探讨其主要后果,也要探讨其次要后果;不仅要看其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影响,还要看其对所有人的影响。

守住这一原理,作者在书中提及的各种谬论便轻松被击破了。

《一课经济学》读书笔记

1.“需求堵塞”谬论——战争时期庞大的需求“累积”或“滞塞”,会给战后的世界带来繁荣

(1)首先,它把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混为一谈。

需要并不等于需求。有效的经济需求,光有需要还不够,还必须要有相当的购买力才行。

“需求堵塞”谬论只讲出了一半的真相,战争造成的破坏的确给给某些产品的制造商带来了大量的商机,就像是总需求增加了。部分原因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降低,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需求从其他地方转向了这些特殊的产品。

(2)那些认为战争造成的破坏能增加总体“需求”的人,还遗漏了一个基本事实:需求和供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

显然,生产力被摧毁多少,实际购买力就会被摧毁多少。

(3)弃旧并不意味着就能迎新。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必须拥有资金提留,或者通过储蓄取得资本积累,才能实现厂房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然而,战争却会摧毁累积下来的资本。

2.“政府投资信任”谬论——政府这支灵丹妙药,能包治所有经济弊病。

(1)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所有的投资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埋单;通货膨胀本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那就是:政府即将或者最终要支出的每一块钱,都必须通过征税来弥补。

政府投资的幻象,无非是通过牺牲其他的机会,把特定的财富创造出来而已。

所谓“私人资本建造不出来”的伟大建设,实际上正是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即利用从民间征来的税来筹集建造的资本(如果是发行国债借钱的话,最后也要靠征税去偿还)。

(2)税负抑制生产

主张扩大政府支出的人,宣称他们的用意是要解决失业问题,然而到头来,税负反而制造出了失业问题。

税负占国民所得的比率越高,民间生产和就业受到的抑制就越大。

3.“政府信贷”谬论——政府拿钱出来“扶持”企业,表现为政府直接贷款,以及政府担保的民间贷款

(1)私人提供贷款与政府提供贷款这二者有根本的不同。每个私营放贷者都是在用自己的资金承担风险。当人们拿自己的钱去冒险时,通常会慎重审查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资产做抵押,审查其经营能力和诚信度如何。

政府之所以涉足贷款业,就是要向那些从私营机构借不到钱的人提供资金。换句话说,私营放贷者不肯拿自己的钱去冒的风险,政府却愿意拿纳税人的钱去冒险。

(2)政府真正借出的不是钱,而是实体资本,钱不过是交易的媒介。

这样一来,政府信贷所造成的净效果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当地所能创造的财富,因为可用的实体资本没有交给效率更高的、值得信赖的人,而是落到了低效率的借款人手里。

可是在任何时候,实体资本的数量都是有限的,交到某乙手中的东西,就不可能再交给某甲。

(3)当政府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补贴的时候,等于是对经营成功的私人企业征税,然后拿钱去扶持经营不善的私人企业。

4.“诅咒机器”谬论——机器必然导致失业

(1)机器带来的实际功效是促进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增加经济福利。

这个结果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机器使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变得更加便宜,或者提高工人的生产力,从而使工人的工资能够提高。

总之,整体而言,机器、技术进步、自动化、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不会使人失去工作。

(2)例如:由于某种新机器投入使用,张三失去了工作,那些学者于是呼吁:“关注张三,不要忘记是机器夺去了他的工作”。他们接下来所做的,是只看到张三,而忘了李四刚得到制造新机器的新工作、王五刚得到操作新机器的工作,以及赵六现在只需要用过去一半的价钱就能买到大衣。正因为他们只想到张三,他们为此所鼓吹的便成了倒行逆施的荒谬政策。

的确,我们也至少应该给予张三一些关注。我们会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工业和经济进步都会带来个人悲剧,张三只是众多不幸者之一。

我们应该设法观察经济政策或经济动向的所有主要后果——既观察其对特殊群体产生的即时影响,又观察其对所有群体产生的长期影响。

5.盲目崇拜充分就业

人类社会整体经济的进步,靠的是以同等的劳力获得更多的产出。

经济进步的首要原则是:追求生产最大化。要达成这个目标,充分就业就会成为必要的副产品。不过,就业只是手段,生产才是目的。

文明的进步其实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上,而不是体现在增加上。

6.关税谬论——关税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或者“人们的生活水准”

这个中心谬误是,仅仅考虑了关税对特殊群体产生的即时影响,而忽略了考察关税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影响。

若消费者多花钱购买关税保护的产品,能够用来购买其他产品的钱就会相应减少。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从中获得净收益。但由于人为地对外国产品设立壁垒,造成一国的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从相对效率较高的产业,转移到相对效率较低的产业上。因此,一国劳动力和资本的平均生产力,必然由于关税壁垒而降低。

因此,关税只对受保护的生产者有帮助,为此不惜牺牲其他所有的生产者,尤其是对那些出口潜力相对较大的生产者利益的损害。

从长远来看,关税一定会使实质工资下降,因为它减少了效率、生产和财富。

7.“拉动出口”谬论——政府应该大量贷款给外国来促进出口

长期而言,进口与出口必然相等。有出口,才有钱进口;有进口,才有机会出口。所以,当我们决定减少进口的时候,其实等于决定减少出口。当我们决定扩大出口的时候,其实等于决定扩大进口。

外汇市场是执行交易结算的地方。在美国,是将外国人的美元借项和他们的美元贷项冲销;在英国,外国人的英镑借项则和他们的英镑贷项冲销。

用于购买一国产品的贷款,外国买主的赖账每多一美元,国内买主最后就会减少一美元。出口业收益的同时,依靠内销为主的行业将蒙受损失,二者得失大体相当。

企图通过出口补贴的方式拉动出口的做法,同样愚不可及。出口补贴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给外国人,补贴部分等于白送。这是企图靠送人东西来发家致富的另一个例子。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赚钱来支付其进口。

8.“平准价格”谬论——如果农产品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农民就会购买更多工业产品,并由此带来工业繁荣和充分就业

政府不肯将平准价格原则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产品,证明这类经济计划并非对公众有利,而只是补贴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

工业产品在农村地区的销售额增加多少,在城市地区便减少多少,一加一减,工业行业在总体上没有捞到好处。

政府干预往往通过限制农产品的生产以提高价格,这样会造成财富灭失,因为可供消费农产品被人为减少了。

9.“拯救X产业”谬论——如果放任其在自由竞争中萎缩或消失,它会拖垮整个经济,而假若用人为的力量维持它的生存,它会让其他所有人获益。

实施限制性政策的结果是,X产业内部的工资和资本回报率可能会更高,但是其他产业的工资和资本回报率,将被迫下降,低于本来应有的水准。只有牺牲A、B、C产业,X产业才能获益。

补贴的结果还导致国家整体发生净损失,因为资本和劳工也会被迫从运用效率较高的产业流失,而流向运用效率较差的产业。如此一来,创造出来的财富减少了,人均生活水平低于应有的水准。

放手让一些旧产业萎缩或消亡,其实是为了让新产业能够快速成长。只有这样,必要的资本和劳工才能从旧产业中释放出来,供新产业使用。

当我们为了保护有一技之长的劳工,为了保护已经投下去的资本,去极力阻止某个产业消失时,我们正是在阻碍经济和科技的进步。

10.政府管制价格

当商品价格被人为限制在它的市场价位之下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是导致受控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二是导致受控商品供给减少。

假使政府有魄力、有能力去限定并执行受控商品的成本,成本控制也只会导致受控商品的各种生产要素出现短缺。这么一来,政府就不得不继续扩大受控商品的范围,最终走向全面的价格管制。

旨在将某种历史价格水平永久化的全面价格管制,最后自然会制造出一个完全受管制的经济体。结果会形成僵化的集权经济,每家工厂、每个劳工都在政府的摆布之中,最后则是放弃我们曾经拥有的全部自由。

11.最低工资法

法律只不过剥夺那些能力、条件较差、无法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人的工作权利,使得这些人没办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挣得相应的工资。法律同时剥夺了社会享有这部分人力所能够提供的廉价服务。简单地说,这不过是用失业取代低工资,由此而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提高工资的最佳手段,是提高边际劳工的生产力。

实质工资来源于生产,而不是来源于政府的法令。

也就是说,不要限制资本积累,而要鼓励资本积累,并以此来增加就业、提高工资率。

12.工会真的有办法帮助劳工提高工资吗?

例如,某家公司的工资被迫调高,但为了跟同行竞争,产品无法涨价,那么调增那部分工资,只好从利润中扣取。整个行业同步调增工资,该行业就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把调资负担转嫁给消费者。考虑到消费者大多是劳工,必须付更多的钱购买商品,也就等于所有实质工资会因此下降。由于商品提价,那个行业的销量可能减少,该行业从业人员人数和总工资也有可能等量减少。

劳动剥削资本只能是暂时现象,这一过程很快就会结束。实际上,它的结束并不会像我们假设性的说明那样结束,而是令所有边际公司破产出局、令失业升高、迫使工资和利润重新调整,直到正常的获利预期重现,就业和生产得以恢复。但在此期间,由于劳动剥削资本,失业增加和生产减少,每个人都变得更穷。

因此,我们得出最终结论:工会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为会员争取到货币工资调整,然而工会却根本没有办法长期为全体劳工提高实质工资。

其实工资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投资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但是造成错觉的根本谬误还是在于,只考虑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之后,特定受聘劳工短期内受到的影响,却没有去追踪工资上涨对所有劳工的就业,以及对生产和生活费用所造成的影响。

13.“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谬论——劳工应当获得足够买回产品的工资

在商品交换经济中,每个人的货币所得就是其他某个人的成本。小时工资每次上升,便会使产品成本上升,除非或直到能从每小时生产力的等量增值中得到弥补。

均衡工资和价格是指使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工资和价格。任何迫使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水平的企图,都将导致就业率和生产量缩减到低于它们应有的水准。

价格、工资和利润,能决定产品分配的是这三个因素。最好的价格并非最高的价格,而是能促进达到最大产量和最大销售量的价格。最好的工资率也不是最高的工资率,而是能达到充分生产、充分就业和最大的持久稳定总工资的工资率。不论从业界还是从劳工的角度来看,最好的利润不是指最低的利润,而是能够鼓励更多人投资、创业,更多人成为雇主,或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利润。

如果我们想使经济运转只为某个群体或某个阶层利益服务,最后一定会伤害或损毁所有人的利益,包括原本想要照顾其利益的那些人。经济必须为每一个人的经济利益运转而服务。

14.利润的功能

利润的一大功能是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向,依照需求来配置各种不同商品的相对产出。自由价格和自由利润会迅速促成生产最大化,迅速缓解供不应求,这是其他任何体制不可比的。

利润的功能还能对每一家参与竞争的企业持续不断地施加压力,不论这些企业目前的经济绩效处于什么水平,他们都必须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和效率。

一句话,利润来自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告诉我们生产何种产品最经济,而且告诉我们哪种生产方式最经济。

15.通货膨胀的幻景

通货膨胀之所以吸引人,最明显、最古老、最顽固的错误,在于它把“金钱”和“财富”混为一谈。真正的财富,当然存在于生产出来的东西和供人们消费的东西之中。

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公平的过程,它会对不同群体的命运造成不同的影响,而最先获得新增货币的群体获利最大。当价格普遍上涨之后,货币收入还没有增加的群体,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更差。

通货膨胀或许能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给享受特别待遇的群体带来利益,但这一定会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而且就长期而言,它会给整个社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即使相当轻微的通货膨胀,也会扭曲生产结构。它会导致一些产业过度扩张,迫使其他产业萎缩萧条,以此导致资本的错用和浪费。当通货膨胀停止或减弱时,那些被误导的资本投入不但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回报,反而还很有可能损失大部分的价值。

通货膨胀的真正作用是改变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它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提高相对于工资率的商品价格,借此来恢复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可以持续长久的关系,进而恢复经营利润,盘活闲置资源以鼓励恢复生产。——整个事情已经十分明了:把难以为继的工资率降低,是更直接和更诚实的做法。

大多数时候,萧条的真正原因是工资—成本—价格结构失调。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这些失调消除了生产的动机,甚至使得生产无法继续,并通过交换经济的有机关联,使这种不景气向外扩散。一直要到这些失调被矫正,充分生产和充分就业才会恢复。——是的,通货膨胀有时的确可以起到矫正这些失调的作用,但这是一种轻率而危险的手段。

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种税收形式,而且可能是最恶劣的形式,支付能力最低的人,负担通常最沉重。——和所有税收的影响一样,通货膨胀这种税也决定了个人和企业不得不服从的经济政策。它不鼓励谨慎节俭的行为,而鼓励各种挥霍、赌博及其他不计后果的浪费行为。它往往使投机比生产更为有利可图。它扯裂了稳定的经济关系。它那无处说理的不公,驱使大家乱来,各自为政。它促使人们要求施行集权控制,最后的下场,必定是幻境的破灭和经济崩溃,国家和民众也将苦不堪言。

16.“抨击储蓄”谬论——储蓄会引发经济萧条

先哲早已告诉我们,储蓄是一种美德,挥霍浪费可耻。

现代世界中的“储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种形式。两者的差别,通常在于前者把钱交给别人用于扩大生产。

储蓄突然大减,就会扰乱资本货物工业的运行。要是存在银行的钱,全部被取出来购买消费品,就业不会增加,只会使消费品的价格升高,使生产资料的价格下跌。其总体影响首先会迫使就业发生转移,短期内会使资本货物相关行业的就业暂时减少。长期的影响则是整个社会的生产量减少,低于本来可以达到的水平。

蓄藏现金的这种行为,看起来像是经济不景气的起因,但是真正的起因,是政府政策不稳定所制造出前景不明的经营环境。——唯有当人们担心产品的价格下跌、当银行担心投资风险太大时,人们才会增加持有现金,银行才会宁可牺牲利息而让资金闲置。

将利率人为压低所造成的影响,其实与把任何其他价格压低到自然市场水平以下所产生的影响相同:增加需求,减少供应,即压低利率会导致资本的需求增加,而实质资本的供给减少。它会造成经济扭曲。——要想人为压低资金利率,只有靠持续不断注入新资金,不断扩张银行信贷以替代实质储蓄。这会造成资本供给增加的假象,就像往牛奶中多掺点水,会让人觉得牛奶增多一样。但这是一种追求持续通货膨胀的政策。

现代社会几乎全部的财富,也就是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是由它累积的资本构成的。这种资本一部分是由许多称之为耐用消费品的东西组成,在世界历史上,这些东西从来没有充足过。这种资本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可以称之为资本本体,它由生产工具组成。——如何“吸纳”新增资本呢?如何实现“偿付”呢?如果能将资本储蓄起来,它会自行吸纳和自行偿付。生产者会投资于新的生产资料,因为这些工具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就像单位生产成本可以降低到何种程度并没有极限一样,可以吸纳的新资本数量,也没有极限。

看问题时,要全面地去看,不要只看片段。这就是经济科学的目标。

30年后的这一课

简而言之,我们当下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政府真正该做的事,应该是建立并实施一套法律体系,禁止暴力和欺诈。政府一定不要去干预特定的经济活动。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是鼓励并维护自由市场。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近代的300年,西方经济学高潮迭起,这300年所诞生的经济思想,已经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经济学说总和。

这本《经济学300年》,可谓经济学里的百科全书,前后共87章,讲诉了近百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还在附录里收录了这300年以来所有经济危机的案例分析,以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简介。 全书共一百万字,作为一个不懂经济学的读者来说,也可以当做参考书来看,里面许多内容分析起来简单明了,不像其他经济学类图书那样苦涩难懂。作者(编著)把全书分为4大板块,也可称为经济学史上的四个时期,分别是1556~1870年的初始期、1870年~1936年的边际主义称雄时代、1936年~1970年的凯恩斯主义主流时期和1970年~1998年的诸子百家时代。

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这300年的演进,经济学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复杂。最开始经济学家认为增加财富,就是财产储备越多,经济越富足。当时认为的主要财产就是金银,所以少输出货币,多吸收金银,成了国家政策的最佳标准。到后面,由于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其原本的学说无法相对应,从而涌出一批新的经济学家,修改前人的经济思想,使得经济学得到无数修正,也变得越来越精确。亚当斯密《国富论》之作为能成为经典作品,也就是发出新的见解,这本著作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是全书思想的基础。而非最原始的金银积累,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不是节俭,而是勤劳。当然,此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在一定基础上比之前的经济学说进步了很大一截,是西方历代以来经济学说思想之集大成,所以斯密由此成名,《国富论》由此名流千古。此书第一部分由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结尾,全书分为三卷,分别是资本的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和资本的分配,书中特别谈到,这本书即使是专业人士读起来,也相当的抽象,并且枯燥。因为经济学的理论很难用优美的文字代表出来,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绚丽多彩,但这依然不影响它大放光彩。整体来说,这两百年的时间,西方经济学体系逐步完善,并由此拉开了世界经济学热潮。

第二部的内容,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这三个年轻人引发的一场边际主义革命,所谓边际主义革命,如果用我个人的话来理解,就是以前大家研究经济学只是当研究对象当成一成不变的,而现在我们应该灵活的看待研究事物。当购买第一个物品时,如果我们的满意度是百分之五十,那么购买第二个不会变成百分之百,最多只能增加一部分满意度,当购买越来越多的相同物品时,对我们自身的效用就降低了,所以满意度依次下降,到后来甚至会出现满意度负增长的情况。所以投资某样事物也需要限度,否定了传统的投资越多,因为勤劳而创造越多,所带来效益最大化的说法。书中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对此效用进行分析,慢慢的我发现,数学和统计学开始加入到经济学行列。因为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式来精密计算效用成本,几乎达到不懂数学就不懂经济学的地步。

直到1936年,一个名叫凯恩斯的人,发表了一本名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书,该书一出版,立即轰动整个经济学界。当然,《通论》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其实从后面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当初凯恩斯给出的治疗经济体系的药方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并且自己在著作中也常常遇到矛盾而不可解释的地方,都被搪塞过去。但,无论如何,这场经济学上的又一次革命爆发。传统的节约美德变得令人厌恶,因为把财富留在自己手上,不会再创造新的财富,而只能拿去投资和消费,让经济流通起来,才能使经济富足。所以节俭变得非常不可取(前面说过,300年多年前的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储存起来的金银才是财富,可见这300多年里经济学思想变幻多么大),鼓励消费成为主导思想。

由于凯恩斯学说本身存在漏洞,由此,后人肯定会对其进行修复,但也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霸主地位,经济学进入了近30年的百家争鸣局面。各种学派相互攻伐,各类经济说法由此诞生,经济学迎来了最多产的时代。书中最后一部分,谈论了太多经济学思想和演变过程,再次就不一一叙述。

本身我就是个经济学门外汉,而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正统又细化的经济学参考书时,自然消化很难,看了整整2个半月多才看完。但是每当放下书时,又会不自觉的想里面的内容,感觉到奇妙而有趣。值得各位职业者一览。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第一次拿起《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我就产生了个疑问,牛奶含钙的,可乐碳酸饮料,牛奶和可乐一起喝是不对的。为什么要取一个矛盾的题目呢?

一打开书就解决了我的疑问。这本书同样也是采取了问答的形式,向我们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章有个问题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原因之一可能是,碳酸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效益。这大概就是这本书为什么叫做《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原因吧。

文中大多的例子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我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生活中是这样子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想我对生活多了一点好奇心。

但由于是外文中翻,且书中案例皆是外国的例子,有些案例具有典型的国家地域特征,不容易代入。同时这本书看过之后很容易忘记,当我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忘记开头他讲过的一些问题。这大概就是一本入门级的经济学类的书的缺点吧,它没有知识的系统性,它在于向大众推广经济学的奥秘。

以前看过一段话“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经济学高深莫测,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俯瞰人世。为此虽然我一直想学习一些有关经济学的东西,但是总是被它高深莫测的大门所阻挡住,并没有付之于行动。但看过这本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无不是经济学。

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对应起来,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纵观全书,如果让我想选出一个词两个字来形容概括它的话,那我想就是成本。成本,可以指机会成本可以指时间成本。就像是火车票,学生票虽然便宜,但是必须得去人工窗口取票并且上车后还要检查学生证。而消耗的时间成本抵消了和普通票的差价。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真的是处处都是算计啊。果然是应了那句老话“买家没有卖家精”。

我的另一个重要感受是要有问题与生活现实结合的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只有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就像我们所学的专业,虽然很多是课本上的知识,但是现实生活中会有实际的案例可以去感受,可以去经历,可以与我们的所学相联系。我们的专业,还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它所引领的,对知识的一种趣味掌握,确实很重要。让你我对身边的现象有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时,身边的现象不是一晃而散的浮云,更是你的教材,也是你一种趣味的谈资。(刘桂芳)

读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感悟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__日常生活的密码》。一部“博物经济学”著作,它非学术大部头,而只是生活小智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www.dhb100.com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感悟1

书名来源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到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原则:就存储成本来说,同样大小,同样容量的圆柱形容器要比方形容器更浪费空间,不过可乐一般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牛奶则放在冰柜里。冰柜的成本比货架可贵多了,耗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牛奶是方形容器节约冰柜的成本,有效的减小了空间,提升了牛奶的收益。

第一部分:

解释一个基本原理—成本效益原则,这是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小孩都知道的行动后的收益不低于成本,才会去做。这时候我们再引出一个获取成本信息的原则,事实上绝大部分场景下,用户是不会知道商家真正的成本是多少,比如我买手机的时候,是不知道手机的具体成本,甚至商家自己都不知道,这时候商家就会利用信息不确定来做决策。是不是那种饥饿营销的手机推广,999元购买手机就如此,我们买家是不知道这手机是不是真的值999元,我们只会被他打上的“便宜价格”迷惑。

最能提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手段的肯定就是广告,为啥黄金时期的广告费用能高达上千万,从最直接的成本收益上来说,商家是能收回成本才会去接广告单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广告都会有小字提示,以实际结果为准,这就表示广告的效果会与实际效果有出入。

这里我们轻松下,看几个作者举的例子。女士穿高跟鞋会有很多不方便,但另一方面会迫使女士抬头挺胸,屁股后翘,吸引异性的目光,这时候让女性美的成本高于了不舒适的成本,就能让女性愿意选择穿高跟鞋。冰球比赛选手,不带头盔打比赛能更有效的听到临场指挥,但是受伤的几率也上升了,这时候受伤的成本大于了临场发挥的成本,所以大家一致约定都带头盔比赛。还有就是目前很多高科技能实现人们科幻的需求,比如无人驾驶,无线充电,但都由于民用成本大于用户购买意愿,所以厂家没有将技术带来商用。

第二部分:

供求关系原理—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这个也很好理解,当供给大于需求,那么商品就量产,价格就下降,这里还会影响到劳动市场。

这里再用例子来说明:例子都是美国的,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消费的主体,如果用户喝水一定降低了对酒的需求,而用户吃花生米则会加大对酒的消费,所以即使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花生米有了对酒的促销,所以他是免费的。还有著名歌手的专辑往往在网上商城卖的都很便宜,但是没有名气的乐队的专辑往往都会高于这些歌手,那也是因为著名歌手的专辑好卖,导致最后存货很多,但是对于不出名的歌手,商家只能按标准来卖。

再看些小的例子:女模特收入比男模特高,因为女人买衣服是男人的2倍。上个世纪CEO的平均薪水是普通人的42倍,现在却成了500倍,是因为一家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更大,对顶级人才的要求也更高。餐厅服务选择小费,降低菜的成本是让服务员能更好的为顾客服务。这些都是供需关系在搞鬼。

总结:

本书实际上就讲了2个原则:成本和供需,我自己觉得对我们中国人好像已经耳濡目染了,确实他本身就是作为一门经济学的入门读物,里面的例子还是会跟你一些启发。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感悟2

第一次拿起《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感悟3

“农民以体力劳动从事耕耘,商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手工业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这世界上无人不在追求着“利”。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看到这些,你是否犹豫了呢?虽然经济对我们很重要,可碍于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概念,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略过了经济学。当然,我也是这样认知的。可是却有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就是《牛奶可乐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为什么……这就是那本书的导语,也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分析的简明扼要,读完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知道了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看完之后,同学们是否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动起来吧!因为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见解。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感悟4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我就产生了个疑问,牛奶含钙的,可乐碳酸饮料,牛奶和可乐一起喝是不对的。为什么要取一个矛盾的题目呢?

一打开书就解决了我的疑问。这本书同样也是采取了问答的形式,向我们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章有个问题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原因之一可能是,碳酸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效益。这大概就是这本书为什么叫做《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原因吧。

文中大多的例子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我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生活中是这样子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想我对生活多了一点好奇心。

但由于是"外文中翻",且书中案例皆是外国的例子,有些案例具有典型的国家地域特征,不容易代入。同时这本书看过之后很容易忘记,当我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忘记开头他讲过的一些问题。这大概就是一本入门级的经济学类的书的缺点吧,它没有知识的系统性,它在于向大众推广经济学的奥秘。

以前看过一段话“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经济学高深莫测,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俯瞰人世。为此虽然我一直想学习一些有关经济学的东西,但是总是被它高深莫测的大门所阻挡住,并没有付之于行动。但看过这本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无不是经济学。

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对应起来,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纵观全书,如果让我想选出一个词两个字来形容概括它的话,那我想就是成本。成本,可以指机会成本可以指时间成本。就像是火车票,学生票虽然便宜,但是必须得去人工窗口取票并且上车后还要检查学生证。而消耗的时间成本抵消了和普通票的差价。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真的是处处都是算计啊。果然是应了那句老话“买家没有卖家精”。

我的另一个重要感受是要有问题与生活现实结合的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只有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就像我们所学的专业,虽然很多是课本上的知识,但是现实生活中会有实际的案例可以去感受,可以去经历,可以与我们的所学相联系。我们的专业,还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它所引领的,对知识的一种趣味掌握,确实很重要。让你我对身边的现象有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时,身边的现象不是一晃而散的浮云,更是你的教材,也是你一种趣味的谈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感悟5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弗兰克教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会在书中举出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让学生写小论文,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教授的这些基本原理简单而又生动,很容易被人理解。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为此书的蓝本。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作者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如在作者讲述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时,让我懂得了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产品设计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还有作者讲述的供求关系实践原则也让我尤为深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举出了一个“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这个例子很真实,免费花生米可以随意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补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从而点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给商家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而水和酒又互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对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买的水的价格相对较高,那酒客们为什么不买酒呢?这样何乐而不为呢?这些例子让我理解到了市场中的不少重要模式。通过这些例子,我理解了“一价格定律”,也告诉我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书中生动鲜明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过这些例子,改变了我之前那个以数学为核心的硬学科“经济学”的观点,让我知道了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牛奶可乐经济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脱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能量。因此,如果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多提几个“为什么”,我们也会从中收益很多哒。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经济学家。

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一百多个事例,教会了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与此同时,体验到作为“经济学家”的美妙之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感悟

读书笔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心得感悟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