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东野圭吾的书总能让人意犹未尽,看似平淡的内容却总是环环相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章会埋下怎么样的伏笔,也无法知道下一章会给你提供什么样的线索。并且看完之后总会让人不由的去思考书中所要阐述的哲理性的东西,《解忧杂货店》如此,《白夜行》如此,《虚无的十字架》亦是如此。
《虚无的十字架》主要讲述了中原道一和妻子滨冈小夜子在爱女被入室盗窃的匪徒杀害之后努力争取让匪徒被判死刑,但这个过程中法律的“宽容”让他们觉得很受伤害,最后匪徒因为嫌麻烦放弃了上诉而被判处了死刑。但小夜子和中原都觉得无法再在一起了,因为每次见到对方都总能想到女儿的枉死,所以两人离了婚。可是离婚后没几年小夜子也被杀身亡,中原在整理小夜子的遗物时发现离婚这些年小夜子作为自由撰稿人一直在致力于提倡死刑,小夜子采访了很多人,收集了很多资料也整理了很多数据。
因为他们女儿的死让他们都明白如果杀人凶手还活在这个世上,哪怕是在监狱里对于被害人的家属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然而小夜子却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惨遭杀害。她因为采访有偷窃瘾的女人而接触到了井口沙织,从井口沙织口中得知了她的过往,原来井口沙织有偷窃瘾是因为心理原因,她在中学的时候和男友仁科史也偷食禁果而怀孕生下了一个孩子,两个人都是学生,这个孩子当然是不能要的,所以两人在孩子生下之后就将其捂死了,井口沙织和仁科史也最终因为心理原因分手了,但这件事却一直折磨着她,所以最后她染上了偷窃瘾,她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小夜子觉得即便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是一条人命,杀人就应该偿命,所以她劝井口沙织自首。后来她又想办法找到了仁科史也,想要劝仁科史也自首,但这件事却被仁科史也的岳父听到了,仁科史也的岳父不希望仁科史也坐牢所以杀了小夜子灭口。最后真相被中原找到,但他没有像小夜子那样劝仁科史也自首,而是让他自己选择。故事的最后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都去了警察局,但由于警察在他们当年埋葬婴儿的地方没有找到残骸,所以很有可能因为证据不足而判两个人无罪。
故事的最后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定论,到底杀人犯是否应该被判死刑。其实我们都知道在日本死刑是非常少的,一般都是对有多重命案的罪犯才会执行死刑。而死刑在判决后也有漫长的上诉程序要完成,即便用尽所有上诉机会,还得由法务大臣签署执行令方可执行。而多数法务大臣因为政治主张或其他个人的原因,普遍不愿意充当刽子手的角色,拒签执行令,从而导致日本国实际执行死刑的案例非常之少。正如文中杀害中原道一和滨冈小夜子女儿的罪犯在此之前便杀过人,他在杀他们女儿的时候正是在假释期间,所以小夜子认为将杀人犯关进监狱根本就是虚无的十字架,起不到任何改造罪犯的作用,他们假释期间或者出狱之后因为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所以还是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小夜子写的稿子里面坚持认为杀人犯就应该被执行死刑,他们是不会真正的忏悔和改过自新的。
然而文中的仁科史也却因为当年那个错误的“命案”努力当了一名儿科医生,救了很多身患重难症的儿童,甚至救了被男人欺骗而怀孕后准备自杀的花惠,并将花惠的儿子视如己出,对于花惠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也认真照顾,这才导致花惠的父亲听到小夜子要仁科史也去自首后要杀了小夜子,因为他觉得仁科史也是正人君子,他当医生救了那么多孩子,给了他女儿和孙子幸福,也愿意照顾他这个“人渣”,他觉得仁科史也不应该被送进监狱。
作为读者,作为局外人我觉得他们有自己的道理,当时在看到杀害小夜子女儿的罪犯的律师为罪犯辩护不应该被判处死刑的时候,我也同样感到伤心和愤怒。这样一个残忍的杀人犯,并且已经不是第一次杀人了,为什么还要为他辩护,为什么还要保住他的性命?那对于被他杀害的人以及被害人的家属而言会是多么大的伤害?可是看到仁科史也的岳父说,读书笔记即便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杀害了那个刚出生的婴儿,但也没有伤害到其他人,真正的受害者除了那个婴儿其实也只有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他们两个人,而且因为那个孩子的死,仁科史也救了更多的人,包括他的女儿和孙子并让他们过得很幸福,他的这种赎罪比在监狱里关着或者直接判处死刑更有意义。我也觉得很有道理。
所以最后的结局很耐人寻味,仁科史也岳父的律师因为觉得他杀人是为了隐瞒女婿的罪行,有酌情减轻量刑的余地而精神大振。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虽然自首了,但因为找不到婴儿的骨骸,所以很有可能会因为无法证明他们杀了婴儿而不会受到刑法。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触便是很多的道理,很多的事情都不是单纯的对与错、黑与白,就像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五颜六色一样,是不可能用单纯的某种颜色来定义的。很多事情各人有各人的观点,各人有各人的经历,所以有些执着只在我们自己这里有意义,与别人而言,甚至可能是负担。作者:淘小乖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看过《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之后,一直没有机会读一读原著。上了研究生之后,猛然发现离毕业就剩一两年了(之前大四的时候都没有一点点毕业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这次真的彻彻底底地要离开学校了,心里面突然对学校生活无比的眷恋和不舍,比如图书馆,想着以后再也不能免费的借阅一栋楼的图书,就没得浪费了四年的机会,现在只想趁着还有机会,多读一些书。
《平凡的世界》有三部,主要通过孙玉厚家四个孩子一个比一个过的好来展现1975-1985年十年间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篇读后感主要论述在读完全篇之后的一些个人感想。
关于爱情
至始至终我认为孙少安的决定是正确的,他和田润叶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不管是在精神、物质上都是不相宜的。孙少安虽然资质不凡,但在那个年代和他家庭背景的缘故,注定是走不出双水村,同时田润叶也绝不可能有秀莲那种吃苦耐劳的狠劲。从这一点上,我是非常佩服少安和秀莲,他们都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够抛弃其他念想并为之努力争取的人。在小说的最后,田润叶的爱情生活还算圆满,但是我在看书的时候总有一种嘎然而止的感觉,她对孙少安的爱是那么的炽热和那么深情,是什么让她在李向前腿断之后突然的就投入了向前的怀抱并且心甘情愿?思来想去可能是因为,她爱少安是真,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别人孩子也有了,是时候放下过去朝前看了,但是该怎么朝前看呢?在自己想静一段时间忘掉少安的时候,这个叫李向前的人总在面前走动,实在叫人厌烦即使他的优点太多。还是出走黄原吧,人生地不熟对于想过新生活的人无疑是最好的生活,一年两年还好,然而三年四年之后身边的人都结婚生子,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这样一直拖着算什么呢?向前腿断是个转机,也是她自己的一个解放……
少平晓霞的爱情是我羡慕的,我不能忘记他们那个浪漫的约定,希望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也能够与我心爱的人儿有一个这样浪漫的约定,这样在艰苦的生活里一想到还有这么一天等着我就觉得无比甜蜜啊。看到最后可能一部分读者认为少平拒绝可爱的金秀重返大牙湾煤矿,最后应该就和惠英嫂子、明明生活在一起了,少平和金秀不可能走到一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认为他和惠英嫂也是走不到一起的,两个同时失去挚爱的人,生活上互相报团取暖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都是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里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疗伤地,在心里的伤接起疤的时候都会去寻找自己的另一片天地了,当然这里我也绝不是说他们只是临时的避风港,他们的感情也许是我们理解不来的,应该是可以用亲情来形容了,不管以后相隔多远有多久没联系,见面只需一个微笑就足够了的那种。
郝红梅和田润生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一对,同时让我惊讶的是田福堂那种强势且不会为别人考虑的人,竟然能够造就润生这么绵软且富有爱心的性格。前半生感情波折苦命的红梅,在最后也算是有个好结局,当然这也得归功于润生坚持的态度,同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坚持的卫红也是很幸福啊,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太恪守常规,做自己想做的(当然这是事情一定要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关于读书
从这本书来看,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孙玉厚的四个孩子的文化水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暂且不说物质方面的越来越好,就是精神层面也是一个比一个有思想有见解,不管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我们还都是应该博览群书,读书笔记m.i1766这本书另一个让我惊喜的地方就是,书中的孙少平竟然跟我一样在没有蚊子的季节挂个蚊帐,就像书中说的,那只是想给自己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啊!之前总是试图解释想寻求别人的理解,但现在认为那是我自己的小天地,别人理不理解都无所谓了,又不妨碍他人自己舒适就好啦。
关于生活
为秀莲最后的命运不禁有些想哭,一个多么感情丰富可爱的人啊,在好日子到来的时候竟然不能享受一天,被可怕的病症即将带走生命,想想少安将没了给他无限力量的妻子可怜的娃娃没了娘就……为晓霞和少平最终没能长相厮守感到心痛,如果晓霞没有死,他俩一定很幸福吧,但世事无常终要接受。我想作者最后晓霞和秀莲写死可能就是因为,想告诫我们人一生不会总一帆风顺的,即使是在小说中。少安的制砖厂日进斗金但我们不能忽略因此积劳成疾的秀莲,我们要认真的对待每一天,好好地说每一声再见……
这本书的主要家庭孙玉厚一家,从他的几个孩子的境况一个比一个好,来反应了中国越来越好的现状,但不管在什么时期不管贫富大家的烦心事都不会减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难题,但我们不要怕啊,也要敢于追求,敢于自我批评,敢于让他人批判,同时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说来容易,自己要时时提醒自己做到啊。作者:尹梦瑶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习惯的力量》是美国著名的新闻社会家、实践学者查尔斯·杜希格关于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建立以及代替的一本具有实践价值的书籍。全书以个体心理感知、组织经营习惯、社会群体影响等三个维度,通过阐述习惯养成原理——“提示——奖励——惯性记忆”的相关内容,以及利用习惯回路原理完成好习惯的养成、坏习惯的戒除的实践探究,阐明了习惯不可消除,习惯可以被替代的核心观念。全书通过精确的实例研究,以生动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冲破惯性思维,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的必要性,书中对既有习惯的反省、辨析和替代,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
习惯奖励:减少妥协与推诿:
1.习惯的形成原理。在《习惯的力量》书中,查尔斯·杜希格用思维回路来描述一个习惯的养成: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暗示和提示下,我们的大脑会提示诸多的工作方法,并分析不同方法所能获取的“奖励”,从而指导我们获取行动的指示。当实践完成,并获得了预想的奖励时,这个工作的方法就作为经验储存,并借助大脑寻求最简洁的路径机理,它最终成为一种习惯,不断在今后的实践中反复出现。因此,奖励是促成习惯养成的重要诱因,而且这样的奖励需要与明确的行为动机挂钩。以戒烟为例,戒烟者抽烟的行为动机,来自于烟草吸入体内后,精神麻醉带给抽烟者的体感满足感,因此戒烟可以用过寻求一种获取相同感觉奖励的行为加以替代,在《习惯的力量》书中,选取了嗑瓜子这一习惯,通过食欲满足,抵消戒烟者失去烟草精神刺激奖励的缺失,并最终实现习惯替代。
2.减少妥协与侥幸。按照《习惯的力量》中的习惯回路原则辨析,我们的大脑是有选择获取奖励的最优路径机能的。每天我们沿着最短最快的线路往返与家和单位,按照最简便的出行方式选择公交或者地铁,选择打折质优性价比高的商品,吃着最简单而又荤素搭配的汉堡,这一切都是源自大脑对于事情最优、最快、最简捷的习惯路径选择——这样做,我们可以节省时间、可以减少费用,又快又节省地达到目标奖赏。但是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大脑在完成习惯回路的选择时,是存在选择妥协、甚至是侥幸的。按照固定的路线回家,我们会错过其他路线上的风景,总吃汉堡身体也会吃不消,打折品大多存在质量问题,这样获取奖励之后的隐患,是我们在养成习惯回路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减少妥协与侥幸的目的在于通过多思考,总结出事情的反面,特别是辨析通过这样的路径获得奖励,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从而找到更好更优的习惯进行替代——放弃资源消耗型的快速经济发展模式,国家正在用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代替旧的;抛弃短平快出成绩的应试教育,核心素养培育让教育从业者修正了原来的教学习惯,一个个通过既有习惯中关于妥协与侥幸的辨析的例子,真实地为我们展现了习惯替代与优化。
习惯意志:创建合理的工作方法:
1.习惯和意志的关系。《习惯的力量》一书的末尾,查尔斯·杜希格运用了关于自由意志神经学的理论,阐明了关于运用意志力来配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书中有个很有趣的减肥实验:将饥饿的人分成两组,一组只能吃胡萝卜,一组只能吃饼干。实验的结果,吃饼干的一组成员,顺利快捷地完成了任务,而吃胡萝卜的一组,并没有顺利完成实验。由此看来,即使是相同的满足奖励——食欲和饱腹感的满足,也应该讲究实现的方式与方法,同样应该结合实践者的意志力与承受能力。诚然,每每学期末,学生们总会拼命读书学习,希望在短时间内弥补漫长的整个学期落下的问题。
2.构建合理工作机制。俗话说的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最终工作奖励的实现,来自平日点滴工作积累。短时间的高强度工作,犹如让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突然去跑马拉松,不仅会拉坏了肌肉的筋,也会让工作结果不尽人意。实际的工作中,让工作意志与工作奖励完美结合,就是有计划的将工作分步、分段的实施。例如,面对项目周期较长的预算编制工作,分为策划布置、申报汇总、调研修订、预算审定等几个阶段,可以有效减少最后的工作压力,获取更优的工作方式,替代原有的工作习惯。
习惯运用:减少不合理“奖励”诉求:
个人的行为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而企业的经营习惯,则影响着品牌经营与树立。《习惯的力量》书中例举了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少校通过减少商贩进驻中心广场,实现骚乱管控的事例。通过分析当地市民有哄抢实物、聚集恐慌踩踏的行为心理,通过习惯行为修正,减少他们聚集的诱因,从而减少了骚乱事件的发生。在我们的工作中,这样的习惯剖析与修正的例子有很多。有的人怕迟到,会故意将时钟拨快一刻钟;有的人为了减少糖分摄取,故意将糖罐中装满食盐。习惯不能消除,但可以代替,而习惯的代替,都是从修正开始的。在工作中,很多人的快速捷径,往往和偷工减料、偷懒侥幸有关,希望付出少的劳动,实现既定报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实现奖励诉求,必要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工作中的行为修正就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通过多学习多比较,找到差距,避免自己产生工作的懈怠与抱怨;而实现当天事当天毕,也是解决工作囫囵不精细,避免工作积累压力的好方法。
总之,《习惯的力量》涵盖了查尔斯·杜希格先生关于习惯的溯源、替代与运用的理论智慧,其中书中关于习惯回路、奖励与意志的习惯系统建构,让我此次阅读受益匪浅。习惯是大脑对于实践行为与奖励满足的平衡,也是大脑思考行为模式的体现。习惯不能消除,养成好的习惯可以提高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在实现实践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完善个人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这不论对个人事业拓展或是对企业发展,都有着巨大助益。作者:朱玉来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痴人读“梦”——《梦的解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我三心二意地接触“应用心理学”这门学科不知不觉也有一年多了,每次听到弗洛伊德这个名字总觉得神圣而又遥远,直到有朋友慷慨赠我一大堆心理学专著,我才开始硬着头皮翻阅起《梦的解析》这部听起来很玄,事实比传说中更玄的心理学名著。
梦的来源:无序?无绪?
据说梦的一部分源于旧记忆,却不是某件事情印象越深,就越会入梦。很多事物仿佛随机出现在人的梦里,大脑今晚要翻哪个片段的牌子,几点上场……至今尚无规律可循。中国的古人曾经云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然而,外国的专家却说NONONO,巨大的悲痛会延迟一些人和一些事入梦,比如谁的至亲刚刚过世,逝者的影像并不会立即入那人的梦,反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某人自觉已经释怀,有些片段才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梦里。也就是说,杨过得知小龙女跳崖后,一直都是伤心欲绝,他们这种情况,是连在梦中相会的机会都没有的。
梦,是对干扰的反抗
有人曾梦见自己被几个人摔在了地上,大脚趾和第二趾间插了一根木楔。他惊醒后发现,自己的两个脚趾间夹了根稻草。有人睡衣太紧,勒着脖子,梦见自己被施以绞刑。梦见自己从高墙上摔下来的人,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床架垮了,身体真的摔到了地上。这些研究最后都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现实干扰睡眠的时候,梦就开始反抗这些干扰。这是意识对外环境变化的一种防御机制。凭着这些线索,我才觉得,梦不是全然不可理喻,它跟现实还是有联系的。
梦能够预示病症
专家说,梦虽然玄乎,但在医学方面它还有着独特的贡献,它会让我们注意到清醒时无法察觉的初期病症。《梦的解析》中提到,某人看到梦里的一个人左肩有皮肤浸润性斑块,实际上暗指梦者自己的肩膀风湿痛。而且在梦中,他似乎能清楚地感知他人的病痛,他说“虽然隔着衣服,但我依然能够感觉到那人的患处”,这其实是在感觉自己的身体病症。假如你在梦里感知到了病痛,不管内容有多么无厘头,都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是身体器官给你的一份体检报告单。
梦与道德观
心理学家肖尔茨认为:“在梦里,虽然高尚或堕落都被伪装了起来,但真相依旧存在,我们依然能够辨认出最真实的自我……真诚的人即便在梦里,也不可能犯下可耻的罪行。如果真的出现了罪恶的场景,他也会吓出一身冷汗,感觉那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我虽然不懂他是怎么研究的,但我非常愿意相信这个研究结果。我们没有人能十分肯定地说自己有多好,或者有多坏,我们多少都曾做过一些不道德的梦。这样的梦既然存在,我们就得追溯它的出处。对于那些罪恶之梦,我想知道究竟是主观意愿多一点,还是我前面提到过的“对干扰的反抗”多一点。只可惜,书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我们至今仍无需对梦中的恶行负任何法律责任。当然了,为了防止“坏”梦的产生,我们还是有必要在清醒的时候多提醒自己提高道德意识。
梦与催眠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精神疾病的了解日益增多,对这方面也愈加重视起来。然而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有病和患病程度,这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催眠然后读取患者(或疑似患者)关于梦的信息是心理医生采取的其中一种治疗手段。读书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因为当一个人过于紧张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抑制一些想法,比如自己觉得不重要的,没有意义的,或违反道德的方面等等。只有对自己的思想保持绝对公正,才能创造真正有效的治疗过程。
梦与创作
专家说,一个处于创作状态中的人,理智会放松警惕,思潮混乱地涌入心门。这种状态有点类似于梦境,又有别于梦境,它更接近于人们常说的“白日梦”。由于疯狂的思绪很多时候是产生真正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没有创作力,实际上是人清醒时的心理对疯狂思绪抵制得过快,过于抗拒造成的。假如人可以反过来驾驭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他也许能出更多伟大的作品。正如伟大的诗人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曾经对朋友说过,“你抱怨自己缺乏创作力,我觉得,是由于你的理智驾驭了想象力,想象力受到限制所致。”
梦是否真的可解?
作者给书起名为《梦的解析》,是为了告诉读者,梦,是可以被解析的。他通过各种方式企图解开梦的神秘面纱,从而实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他在书中多次提到的译码法是根据一个梦的口令,对梦的既定内容进行翻译。书中有提到精密科学学者对梦曾经做过这样的诠释,他们认为梦是“不谙音律者却恣意搬弄琴键”,既是不谙音律者,又何以凭十指奏出美妙的乐章?的确,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复杂到瞬息万变,弗洛伊德的“密码”解不了所有人的心结,但至少他让有些类似的病症有了可供参考的处理依据。即使有一些无法认同的观点,也给了我们进一步探寻的路径和方向,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的珍贵之处。
粗略地读完了《梦的解析》上册,我这个入门者并没有感受到太多来自心理学的感召,只是饶有兴趣地欣赏了一番关于梦的方方面面。于是不得不用拙劣的文笔记录一些杂乱的随感和不成熟的看法,以此来表达对这本名著作者和授我此书的人的由衷敬意。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切实感受了一回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严谨治学态度,以及对生命和科学的敬畏之心。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还是继续看下册吧。作者:晓歌
《教育在十字路口》读书笔记
在假期,断断续续读完了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的《教育在十字路口》。没有想象中的外国作品那么生涩,有一些观点对今天我们身边的教育还是很有帮助的。

主持特里讲座期间的演讲整理而成的。68年过去了,书中揭示的教育问题却依然普遍存在着。
作者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动力、人文学科和自由教育、当代教育面临的考验四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能够激发读者不断地反思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教育。
在我心目中,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使精神得到传承,也使受教育者终身获益。教育者的责任是引领受教育者热爱知识并愿意自己发掘新的思想。
我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又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常常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我们的下一代培育成一个有用的人。幼儿在个性上的差异,一部分是由先天气质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特别受大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以及大人的榜样的影响。也就是说,孩子的个性特征是在不断变化,是可以改变的。像我的儿子现在两岁多就已经很会察言观色了,他能从大人对他不同的态度和言行而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因为我比较严厉一点,他跟我在一起的时候独立性很强,而我的母亲就比较宠爱他,当他和我母亲在一起的时候,积极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比较任性,什么事请都让我母亲帮他做,就算是自己会做的也不愿意动手。其实在这个时候就要培养他的独立性,鼓励他自己动手,让他锻炼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家长不能爱护帮助过多,助长他的依赖性。此外,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喜欢音乐的孩子,要多给些机会让他唱歌、表演;爱好画画的孩子,给他提供蜡笔和纸,喜欢工具的孩子就给他买些组装玩具。总之,不要以大人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孩子的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幼儿个性向完善、良好的方面发展,以逐步发展成他自身稳定的个性特征。
因此更重要的是,教育也是人格的一种浸透。我们看人,会发现,他\她的人品和性格都与其家庭息息相关。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原因显而易见,父母在讲话时做事时把自己的人格注入的下一代。同理,教育者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他们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中灌入了受教育者。许多伟人们都赞同自己受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园老师教会了他们基本的做人道理,教会了他们善良和积极。很多极简单的道理是需要虔诚地来讲授,一个不虔诚的人教育别人虔诚,这是毫无意义的。教育者应当心怀高远,在带领受教育者看到更广阔的天地的同时,也让受教育者明晰做人的最基本道义。
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不长,也有所爱有所不爱,教育者当让受教育者对生活对人生都抱有理想,并因理想而执着奋斗。抱有幻想的人绝对比过分现实的人可爱。幻想、理想这一类的信念是每个人心灵里留的一方净土,是这一方净土让我们前进时不彷徨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