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狱中联欢有感500字

读狱中联欢有感500字

读《邓贞谦狱中绝笔》有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你现在正在想写一篇读书笔记吗?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读《邓贞谦狱中绝笔》有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每个人都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但又太容易沉沦。今天,当我手捧邓贞谦的狱中绝笔“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我的那颗进取之心又重新炽热起来,而且是从未有过的温度,是那般滚烫。

1921年,在江西萍乡县城,年仅十四岁的邓贞谦辍学后到商店当学徒,两年之后,他考入萍乡中学继续学习。这个看似普通的稚嫩的孩童可不能被小看了。在校期间,他与许多进步青年一起积极组织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为革命打下了坚实的青少年基础。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甘愿放弃北京师范大学的就读机会,全身投入革命洪流,在1928年1月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据地,燃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邓贞谦是比较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或许没有很高的知名度,说出来也并没有太多人认识他,但邓贞谦这个人不容小觑,他的思想觉悟特别高,能及时的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以至于他在中学时便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强国复兴的重担,或许邓贞谦正是对于“祖国建设者”这一身份有着极大的担当意识,才能有决心放弃北师大的录取,全身心地去建设祖国。邓贞谦一手创建的斑竹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萍北的工农武装割据,为后继的中共革命奠定了坚实的革命基础。

不幸的是,在国民党的全力搜查下,邓贞谦身份暴露。一次与毛泽东的谈话后,身上携带着一些作为活动经费的黄金的邓贞谦,在返回萍乡的途中路过南坑时不幸被捕。但是作为一名真正的英雄,邓贞谦不溺花言巧语也不惧严刑拷打,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守着革命的重要机密。临刑前他写下一封家书,这封家书不是写给他的家人的,而是写给无数为了强国复兴而奋斗的革命者的。书中,他这样写到:“要革命就要很坚决的,很有勇敢的,毫不犹豫的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去杀戮一切豪绅统治阶级。”我想这句话已经充分体现出邓贞谦对革命的坚定态度。他自知命不久矣,但他仍不放弃革命必胜的希望,呼吁广大青年群众奋起斗争,做天下的主人。

“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邓贞谦牺牲时年仅21岁。21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不起眼的一朵浪花,但邓贞谦却用21年的年华造就了不朽的人生篇章。我们是一群与邓贞谦年龄相仿的学子,或许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但我们有强国复兴的责任重担。当今时代,人民军队发展十分迅猛,国家正需要像邓贞谦一样的有志青年。所以我们不能再彷徨,不能再犹豫,响应时代的号召,听从国家的召唤,让勇气盖过怯弱,让进取压倒苟安。

筑梦,向着星辰大海!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邓稼先读书笔记范本


引导语:邓稼先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一心一念都是为了国家。那大家读了课文,心灵有哪些触动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邓稼先读书笔记范本,希望你喜欢。

邓稼先读书笔记篇1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悦耳的歌声唱出深深的情,为了这巨龙的腾飞有多少人付出血的代价!翻开祖国的书卷,每一页都有一个光辉的名字。在这光辉的背后,是多少人的付出!

邓稼先,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便谢绝了老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建设一穷二白的祖国,并带回了一脑子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可现如今,有的人出国深造只顾自己的幸福,不为祖国建设出一丁点力,与邓稼先比起来,是多么渺小!邓稼先是在祖国最困难时回来的,为了祖国核事业,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数十年,而有的人,在祖国富强之时也不回来为国出力,身为一名中国人,不为祖国服务,多么可耻!

当邓稼先听到祖国要放一个“大炮仗”后,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因为他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他甘当无名英雄,为了祖国有原子弹,他用手摇计算机算来算去;苏联专家撤走了,不怕!我们自己来研究,谁会坚持?谁会继续?我不行,他人也不行,可邓稼先,行!经过无数次的枯燥计算,他成功了!

在一次核试验中,核弹的降落伞未打开,他知道检查工作极具危险性,便阻止别人,第一个去检查。在那次事故中,他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肝脏破损,放射物侵入骨髓,可他仍然坚持在火线工作。他说:“为祖国献身,我死而无憾!”换成我们,谁愿意第一个冲上去,谁也不会;谁愿意受伤后继续冒着危险工作?更不会有人这么做。

只有邓稼先做到了,一个爱国的赤子做到了!今日,无人能与他比!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人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为了祖国,他们甘愿付出一切!钱学森——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尽管受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仍坚持回国,用自己的所学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回眸历史,看那些为祖国奉献的人士,他们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才会进步!有了他们,中国才能腾飞!有了他们,中国才会更加强大!

邓稼先读书笔记篇2

我读了一本好书——《邓稼先》。邓稼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那种艰苦创业的意志、勇于奉献的精神、热爱祖国的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对《邓稼先》这本书一拿起来就爱不释手。

邓稼先接到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带领寥寥无几的科技人员,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筹建核武器研究院。他作为理论设计负责人不得不从头做起,同建筑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车、和泥、盖房子。

中国从未造过原子弹,加上国外封锁,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他边读书边研究,边备课边讲学,备课到深夜就在办公室里睡一会儿,天亮了继续工作。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一天到晚晕乎乎的,走路时还想着原子弹,有一次骑车回家竟连人带车掉到沟里。经过含辛茹苦的奋斗,终于在1959年把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轮廓勾出来了。

为了核武器研制成功,邓稼先甘愿奉献出一切。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这件事后,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也侵入了放射物。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继续工作。有一次,他坚持要自己去装,并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甚至他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时仍想参加会议。

邓稼先回到北京之前,有15次亲临现场指挥试验队的工作。有时,一月之内从工厂到试验现场几千公里往返几次,常常是一下飞机就工作,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他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呈现着一颗耿耿报国之心。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饱受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的耳边时时回响着芦沟桥的炮声,敲打着他为祖国研制核武器的激情。到杭州开会游览岳坟时,他特意站到镌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石碑前,神情激动地请求同志们:“来,请给我在这里照张相!”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用生命谱写“精忠报国”新曲的伟大科学家。

邓稼先读书笔记篇3

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邓稼先》这一课。原来我连邓稼先都不知道是谁,老时间晚了这一课之后,我深感惭愧,而且我受到了深刻地教育。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1999年,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才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们因学习他的精神,将他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邓稼先读书笔记范本]

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是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对其思想总结以下九点认识:

一、曾国藩每天必修《课程十二条》:

(一)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反躬自省。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购藏《二十三史》,每日阅读圈点十页,从不间断,以史为鉴,知天下兴替。

(六)谨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获知:每天读书时把新知记录下来。

(十)温故:每日作诗文数首,温故而知新。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小时。

(十二)宿家:夜不出门,旷功疲神,无功补身。

二、曾国藩为官的办事方法以五到做为重要标准,五到即为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1、身到,就是作为官吏对命案,盗案必须亲自勘察现场,并亲自到乡村巡视民情,作为统军的将领,就必须亲自巡视军营,亲自察看敌情。

2、心到。就是说对事情要用心揣摩、苦心剖析,力求获得透彻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从辩证法上来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如果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那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3、眼到。就是说要认真看,看人,看公文。这条看起来很简单,其实,“眼到”关键是练眼。曾国藩看人,一眼就能把人的长处缺点,今后的前途发展看个八九不离十,这是什么样的“眼功”!看公文、看书,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仅仅看见字面的意思,有人则看到了字里行间的深意。眼力不同,看到的也决不一样。

4、手到。就是要勤写。比如人的优缺点,事情的关键点,想到就随手记录,以免遗忘。曾国藩在这方面极为用心。他的日记就有若干种,有的用来反省自己一天的过错,有的用来记录读书的心得,有的用来品评人物……曾国藩从自我修身养性的功夫到识人办事的水准再到诗文方面的成就,无不得益于这些笔记。

5、口到。就是对于下属,除了用公文提醒他们该做的事外,还要时时用口告诫他们。我们都有体会,用笔和用嘴谈,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尤其是在军队中,如果只用公文告诉战士们该做什么,而不用嘴巴鼓励士气,那绝对是一大失误。

三、曾国藩选取用人的方法:应以有操守而没有官气,条理性要强而少说大话最为重要。

四、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方法大约有三条:1、课读。2、历练。3、言传身教。

五、曾国藩的人生信条与经验:强矫与谦退

1、办事赴公,则当强矫

2、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3、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

4、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

5、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推。

六、凡事不可追求尽善尽美,因为过于圆满就必然会走向反面。

原因:1、过分的美好会导致他人的嫉妒和攻击。

2、过分的美好会导致心中增长狂傲之气。

3、过分的美好会导致铺张浪费。

4、过分的美好会导致道德的堕落。

七、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秘诀在于一个“忍”字。适可而止,不求极端,这是人间世事的处理原则之一。

名利地位竞争中的忍,就是要不贪权力,不仗势欺人,不妒嫉他人的成功,不挑剔别人的不足,严以待己,宽以待人,成功了不自傲,失意了也不妄加菲薄,得宠不得意洋洋,受辱也不惊慌失措,对于权势不可过贪,应该克制占有权力的欲望,不让它盲目膨胀,日日反省自己的行为得失,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而战胜艰难困苦,立于不败之地。

八、为人处世,要善用刚柔,才能长久挺立,自立自强。以柔制刚,以柔克刚,运用于人格的自立自强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办事让一步为高,退一步海阔天空。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为根基。

九、古代思想家庄子识人九法:远使之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能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一酒而观其态,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读《先生》有感


读《先生》有感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启蒙教育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本书十位人物分别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想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

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这段摘自《先生》的话虽短小,却深深震撼了我。教育,不仅关系个人的命运,更关乎整个国家。回想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一个又一个先生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民族重任,挺直了民族的脊梁。

风雨飘摇,国将不国,先生们前赴后继,为学子们,为中华的未来撑起晴空一片。蔡元培先生几乎一生投身于教育,他前后七次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其中的喜乐沉浮,也有自己才知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几乎耗尽先生一生的心血。先生为国投身教育,全力保护学生,一改“官僚养成所“之恶劣风气。先生希望学生们能安心学习,在参加政治之前先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可是在那个大环境下,先生这一希望落空了。我不知道当学生们为增收讲义费大闹特闹时,蔡元培先生作何感想。仔细想来,应该是一种陈中国却有带有几分自嘲的哀痛吧。几乎倾尽一生培养出的学生,怎能不痛?

除却校园,也有先生把目光投向了乡村。陶行知、梁漱溟等先生等开展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办平民学校,以造新民”,是晏阳初先生的目标。为实现一个更好的世界,先生决定要培养素质更好的人民。为此,他放弃了精致的生活,举家搬到乡下。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定线模式取得瞩目成就。先生胸怀大爱,他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世界。在那个烽火年代,乡村竟出现稀有的海归博士等人才。似的,为了国家,为了世界,他们放弃了咖啡,拿起了锄头。现在的赤脚医生等制度,亦是从当年的先生们继承来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任岁月流逝,教育不倒,中华不倒。莘莘学子,担起国家传承的重担,挺起民族的脊梁吧!

读《坛经》有感


读《坛经》有感

从前看的书,基本与佛教无甚直接联系,仅有的了解就基本来自课本与老师。所以纵将《坛经》看完,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感想罢了,称不上是读后感,随笔更适合。

作为一个大多数国民均为无神论者的国家,众多西方国家素来视我邦为没有信仰的可怖之人,实则不然。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显露其影响。此时,中国的儒学正统地位、宗法制、祖先崇拜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是以国人重伦理,重现实功利,风行多神崇拜。已故的功臣、虚无的灶神、风伯,甚至蛇、龙等均可为人们所供奉;是以统治者用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等天人观念教化民众。佛教纵在外有千般好,要在中土传播也要先合军权,再融儒道。

待到禅宗出现,与之同期的还有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等,但历经时间的磨洗,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最终长久流传,香火不衰,这与他们顺势而变的修行方式等不无关系。

《坛经》是一代宗师惠能的言行录,也是禅宗的理论基础。其在整体上倡导自怔自悟,自我解脱,并以让人自信、自立为倡导目标。

国人相当看重寿命,而禅宗不否认人人皆可成佛的可能,甚至还不止一次在其教义中表示若一念顿悟,皆可成佛。另外,就如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一样,《坛经》中不止一次表示人们先天具有成佛的本性并没有任何差别,尤其开篇明言道:“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简单来说就是成佛不过是自我本性的显现。同时,禅宗还摆脱了其他宗教所强调的参禅打坐的繁琐形式,修身是可于一切行动、言论、思维活动中完成。

那么又该如何保持自身这洁净无瑕,未被世俗间尘埃污染的心呢?首先,要抛却利欲之心,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虚妄之物都不应僵化追求,过分执着。其次,要不断内观自己的本性,不断体悟或说是最终要明心见性。尽管明心见性是成佛的标志,却也不能止步于此,还是要运用其解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问题。

所以若将信佛看作是不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便是错的了,因为禅宗的理论也相当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口头上说不追求、不计较十分容易,若没有相应的行动与之契合,也无法成佛。于是,《坛经》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向善之心,遇事要通过自我调节来保持本性不变。那么,何为自我调节呢?其中一种方法便是忏悔,惠能祖师在宣讲佛法时专把忏悔列作一讲,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是忏?什么是悔?最准确的理解自然是原文: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做到此上,便是将自身所有的“觉”、“正”、“净”与禅宗所传达的“戒”、“定”、“慧”相合,立地即可成佛。

现在,会拜佛求平安的人不少,可信佛的人却不多,大多是有求于佛,为了将自己心中的渴望与不确定找一个寄托,才劳烦自己的双腿双手,给香炉里添加那么几柱香。并不是说只有信徒才能上香,而是觉得,佛经若用平常心读来,视作一本启迪智慧的书也无不可。每天面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会感到浮躁实属正常,这时看几页佛经,将自己暂时从俗世琐事中脱离出来,回想自己的所做,若过于急功切利,是不是也能及早醒悟,尽快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呢?

读《潜流》有感


读《潜流》有感

《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这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可以说不》、《超限战》等一系列鼓吹民族主义的书和文章的集中分析和批判,包含了许多着名学者对民族主义的看法和观点。

读这本书倒是有点巧合,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号召下,我深感自身政治理论的不足,于是来到图书馆想要恶补一下理论知识,奈何推荐书目一本未见,却在寻书途中见到这本名字醒目的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借回来阅读。本书第一篇便是对《中国可以说不》的批判,恰巧《说不》这本书我也曾读过,更添了几分惊喜和质疑,待到读完,却只剩下沉重与无尽的思考。

《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在前些年曾名噪一时,许多青年少年包括我都被书中那硬气的申明,对国内外时事的批判所吸引,陷入一种对民族主义的狂热之中。而《潜流》的作者却从理性的角度对《说不》进行了分析,通过日本、德国在二战时期民族主义泛滥的可怕后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他们吹嘘世界上一切解放运动和进步“无一不沐浴着中国思想的阳光,无一不得惠与中国的功德”,“唯有中国的外交是绝无仅有的具有崇高道德风范和正义精神”时,完全重现了“文革”中红卫兵要用某种意识形态去征服世界的狂热。”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将《说不》中的狭隘民族主义精神剖析出来,警示我们。

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基石,也是近代伴随着西方社会国家意识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主义。民族主义至今没有准确的定义。主流意见认为,现代民族主义建立的基础首先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礼仪文化、共同的血缘关系(如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后代)、共同的历史经历(这点在反抗外族侵略上尤为突出)、共同的社会制度等等,也就是说,民族观念强调的是区域共同体之上的普遍认同感,是对共性的肯定,并在与共同体外部的交往和战争中进一步确认本共同体的身份。

从现实来看,适当的民族主义对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必需的。美国之所以能从一个英属殖民地独立出来,很大一个原因是“American”观念的形成,以作为区分英国人和殖民地居民间的重要标志,这成为了13个独立殖民地之间的粘合剂,并在反英斗争中不断强化。中国在美苏将人类送入太空40年后依然热衷于这样的事业,除去太空探索的科技意义,恐怕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太空探索来增强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凝聚力。

如果民族主义仅限于维持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那这样的民族主义是值得提倡的,但民族主义的谮妄之处就在于它常常会让人放弃对人类普适价值观的追求,常常抱持一种情绪化的态度,自身又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拒绝理性、客观、讲逻辑和务实的思考,对外就像一个强烈的妄想症患者,过分强调本共同体的利益而威胁到其它的共同体,对内民族主义又似乎患上了严重的的强迫症,它要求每一个共同体的成员都从同一个角度(往往是偏激的、情绪化的)去思考问题,而不容忍任何的反对意见,这种民族主义也可叫做狭隘的民族主义。

有些人会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混淆,作者表示,我们爱国主义是正能量,狭隘的民族主义却属于负能量。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是否只讲国家利益至上,而不讲国际的公正原则,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不顾国际的公众的准则;二,是否只强调民族的特殊性,而不讲人类共同的道德。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示,对于我们青年人,一定要有理性的民族主义,要冷静分析民族主义的各种利弊,要警惕民族主义的可能的不良后果,切忌盲目跟风、鼓吹旗帜、粗野谩骂。只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

读《青鸟》有感范文


《青鸟》这本书讲述了贫穷的蒂蒂尔和米蒂尔没有得到期待的圣诞礼物,但在平安夜却收到了仙女贝丽吕娜给的一顶神奇的帽子,他们前往梦境世界帮助仙女找到青鸟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梦幻,有冒险。这顶帽子不仅能够带着蒂蒂尔和米蒂尔通往过去、未来,还能让他们看到世间万物的灵魂。在寻找之旅中,他们到了仙女宫殿、记忆之乡、夜之宫、未来之国、墓地、幽暗森林、幸福天国等幻想之境,跟随他们的脚步,我们看到了猫的狡诈狗的忠诚,糖与水的爱情,水与火的斗争这里的童话世界一切都那么有魔力,万物从来都没有消亡,只是在不断地变化更迭。

蒂蒂尔和米蒂尔在经历了寻找青鸟之旅后,也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幸福。虽然家里很贫穷,但拥有父母的爱、健康、快乐、善良、勇气、奉献、坚持那只幸福的青鸟其实一直就守候在他们的身边。

我也通过这个故事,知道了人的一生之中,在追寻幸福时总要经历和承受苦难,但只要用心去体会、认真承受、努力寻找,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读托尔斯泰有感范文


托尔斯泰读后感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可是,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才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和等优秀作品。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与。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虽然别人都说他是“天才”,但是里他自己说到:我只是个普通人,我不是天才,我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顶峰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我们要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去追求。”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开掘“智慧之门”的可贵,并且都有勇气和决心,能踏踏实实,以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们有朝一日也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

标签:读后感400字、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读《邓贞谦狱中绝笔》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狱中联欢有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