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科学家故事有感

读科学家故事有感

观赏科学影片《守宫》有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观赏科学影片《守宫》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妈妈,我爱你

——观赏科学影片《守宫》有感

淇滨小学 三二班 张景岩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中的《守宫,尽职尽责的妈妈》。看过之后,我给了妈妈一个深深的吻。"妈妈,我爱你!"这是我看过之后最大的感受。

通过影片我知道了,壁虎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守宫。

守宫也就是守卫宫殿的意思。那这个宫殿在哪儿呢?原来,这个宫殿就是守宫妈妈的产卵点,也就是将来小守宫出生的地方。从"守宫"这个名字里我们就能知道,守宫妈妈一定是尽职尽责的好妈妈。

影片的内容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平常独来独往的守宫会集体产卵、分工合作,有的守着它们的蛋,有的一边观察敌情一边捕食。

为了不让敌人伤害自己的孩子,守宫妈妈会用自己的气息警告敌人,还会用排泄物当炮弹勇敢地攻击。同时,守宫妈妈还是了不起的"环境专家"和"化学家",这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守宫妈妈和我们小朋友的妈妈多像啊!为了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妈妈不仅要辛苦工作,回到家后还要打扫卫生、给我们做好吃的饭菜、辅导我们学习,周末还要带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我们面临危险时,妈妈会毫不犹豫地挡在我们身前。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问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什么眼睛会眨、为什么星星会闪、为什么树叶会落……为了解答我们的问题,妈妈们需要成为生理学家、天文学家、植物学家,等等。

妈妈简直太了不起了。妈妈,我爱你!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守宫——尽职尽责的妈妈》观后感


《守宫——尽职尽责的妈妈》观后感

河南鹤壁市淇滨小学

六二班 张语彤

香港有许多种壁虎——原尾蜥虎、无蹼壁虎、锯尾蜥虎、铅山壁虎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守宫。

探究守宫怎样“守”。守宫妈妈吸附在陡峭的岩壁上,一边瞪大眼睛观察周围的情况,一边时不时舔一下岩壁,留下气息,以警告来犯者。有时候,它也会直接趴在蛋上。如果有敌人靠近,它还会使出排泄的方法——三只爪吸附在岩壁上,一只后爪腾空,从泄殖腔中喷出排泄物当炮弹。三位同学在靠近观察时,就有好几次遭到了这样的攻击。岩壁上几百只白色的蛋和守着蛋的妈妈,吸引了我们好奇的眼睛,他们把镜头对准这种在中国叫“守宫”的小动物,围绕“守”和“宫”两个字,他们研究了这种小动物的“宫殿”如何守。探究过程娓娓道来,吸引观众们一步一步深入探究。这是一部优秀的青少年科学发现短片。

守宫妈妈的蛋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壳软软的、黏黏的、可以粘到墙壁上。一个小时后,壳慢慢变成了硬的。为了了解蛋的硬化过程,两位同学设计了模拟实验。蛋的硬化过程,就像是熟石灰与二氧化碳相遇形成碳酸钙一样。守宫妈妈竟然还是了不起的“化学家”呀!

这一科学探究小组带着我们品尝一次沐浴着母爱的科学影像大餐,长焦镜头生动记录了守宫妈妈呵护自己的宝贝蛋的细节,运动摄像机深入蛋穴所拍摄到的镜头,令观众视觉满足感大增,而对实验过程的记录和再现也令观众获得了新知。

指导老师 秦爱云

观影片《邓小平》有感


影片《邓小平》观后感

我从小就喜欢听历史故事,特别是祖辈们讲的近代历史故事,于是我很早就知道了中国现代史上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大的人物,他们对国家、社会、乃至于我们家庭的兴衰成败起关键的作用。

今年暑假,我和爷爷去祖伯父家,我们一起从中央六套中看了《邓小平》这部电影,他们边看边讨论,边我讲解(祖伯父以前曾在团里工作,后来转业,对邓小平爷爷的事好象知道得很多),使我知道了什么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划分特区、香港回归、南巡讲话等引起新中国变化的事件与邓小平爷爷联系密切,是他带领人民励精图,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到奇迹班的辉煌建设,凸现了他卓越历史功勋和不朽伟绩。

看完影片,听完讲解后,我心潮澎湃。从这部片中,我不仅看到了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的智慧,更看到了和自己紧紧相连的祖国的改变,每一个历史瞬间都是那么激动人心。忆古思今,我才发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不禁想到,若没有邓小平,也许今天的中国还在贫穷中和黑暗中挣扎,我们现在也许只能像祖辈们以前那样,穿着破衣服,啃着米糖过日

影片的最后,出现了一行字幕: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使我把思绪一下子拉回了读幼儿中班时碰到的哪一桩桩怪事:爷爷和老人们说到邓小平去逝时眼圈湿闰,校长集合时向同学们公布邓小平逝世时声音哽塞,音调低沉,连电视台的伟人江泽民爷爷的说话也泣不成声,使我不禁问爷爷:邓小平死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伤心,连电视机的人也哭呢?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中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最深厚的感情,就算他肉身已逝,但他将会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骨灰撒江,但他的精神永远同祖国山河化为一体,微笑看着中国的每一步腾飞。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邓小平这内心深处的心声,足够表达他对祖国人民的感情和不舍,也拔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爱国心弦,我们相信,在邓爷爷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必将奏出一曲更动听的爱国之歌,必将走向一个更辉煌的未来!

观影片《死亡诗社》有感


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

一.故事回放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学生们还为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狱。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影像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摄力与禁锢力,它就像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可是这一切,却因为基廷这个异类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基廷老师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足球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校规,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讲故事、唱歌、朗诵诗歌!

二.感悟与思考

1.教师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教师,无疑,应该对学生具有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到底应该有多大,是否能驾驭于家长意愿之上?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2.自由

影片尾声处,男生尼尔因为父亲极力反对他演戏,决绝地用父亲的手枪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人不由想起那句名言:不自由,毋宁死。但是,自由到底是什么呢?真的就是我行我素 、 为所欲为吗?

3.沟通与协调

影片中的男生尼尔最终选择自杀,其主要问题就在于无法与父亲成功地沟通和协调他喜欢演戏而父亲希望他当医生这一对矛盾。其实,这两者之间就如此水火不相容吗?可不可以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把医生作为专职工作而把演戏作为业余爱好来发展?亦或是先考上常青藤盟校再说?

4.责任感

影片中的男生尼尔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充满着青春朝气的少年,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等着他,但是他选择自杀来祭奠自己的自由的理想让我们在悲痛之余不禁沉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完全只是属于我们自己,它还属于那些爱我们的人,包括可能经常跟我们意见不一致的父母。我们应该存一份责任感在心中,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观《筑梦中国》影片有感


观《筑梦中国》影片有感

(江溪街道太湖花园第二社区 吴琳琦)

电视政论片《筑梦中国》,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內涵。

中国梦即人民幸福梦,人民幸福不是央视记者采访的那句话“你幸福吗”,也不仅仅是政府工作报告的GDp增长数字,而是十八大为我们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是国內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的新的要求。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提出的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性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內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時,十八大还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同富裕”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可以说,有十八大精神的指引,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中国小康梦”不仅是具体而又真实的,还是美丽而又可及的。

中国梦即国家富强梦。十八大提出:“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00年以来,中国由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一跃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翻番,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不论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还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世界的目光;不论是神舟系列飞船的一次次成功上天,还是中国第一艘航母“宁远号”的顺利下海,都在说明中国更加自信了,中国因底气而更加自信,因自信而更加强大。同时,中国人民富了,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都在8%以上,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这些,都在说明中国已经进入国富民强也可以说是国强民富的新阶段。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取得重大历史突破,并在改革开放中与欧美世界取得共贏,现在,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中国投资,中国伙伴,中国责任,都是更为强大中国留给世界的中国印象,这个印象是直观而又客观,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更加强大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强国梦”就这样离我们越来越近,看得到,也摸得着。

中国梦即民族复兴梦。中华民族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璀璨的文明,近代以來的积贫积弱,使中华儿女一直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170多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这个梦想而孜孜以求,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担下了这个重任,使我们的“中国梦·筑梦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贴近。正如胡锦涛主席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观看《复兴之路》后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探索,求解放、求独立、求民主、求科学,求富裕等一个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中得以实现”。两位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筑梦中国”的讲话﹐充满感情和感召力,让我们青年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回首中国复兴的漫漫征程,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代代人,带领全国人民一点点把民族复兴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我们的“中国梦·筑梦中国”既不虚幻﹐也不遥远,个人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三位一体,构成了我们的“中国梦·筑梦中国”。我们的“中国梦·筑梦中国”切身实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与十八大的召开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我們坚信,我们的“中国梦·筑梦中国”必将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而顺利实现!

2015-8-1

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范文:观赏假山


《浮生六记》是一部由清朝沈复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讲述了他们浪游各地遇到的所见所闻。很多看过的网友们对这本书也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上个星期砍柴读书会领读浮生六记,我今天才看到第二卷,非常佩服那些三天看一本书,一个月看五六本书的人。

读书会一般一个星期领读一本书,每周会预告下一周领读的书。群主建议大家事先看一遍,然后再跟着领读人的文章重新回顾一遍。但这样的节奏,我完全跟不上。

如同我写作业,跟不上课程的进度。可实际上有那么多人能跟上。老师一直强调他们想要寻找的人,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写作天赋,但一定要有很强的执行力。

非常气馁,我做每一件事花费的时间都是其他人的好多倍,追根其源,是因为我的效率太差了。

不管写作还是读书,都一样。

怎样来提高我的效率呢?

想要输出写作,一定要输入读书,所以我首先得提高阅读的效率。

有些人能一目十行,但我是一目一个字。我的思维不够连贯,看书的时候不带脑子去思考,没有做读书笔记或者读书感想。

如果把读的书多写一些感想,做一些记录,肯定可以加深印象。

我试试。

今天看浮生六记第二卷闲情记趣,被一段生活日常打动。

沈复用黄石做了一座假山,跟芸娘一起观赏品评:此处可以布置水阁,此处可以立一处茅亭,此处可以凿六个字:落花流水之间,此处可以居住,此处可以垂钓,此处可以远眺。

这样的场面是多么的温馨有趣,像孩童搬天真。

现在的成人,有几对夫妻会这样神游于假山之中?也许会幻想,如果明天我中了五百万彩票会怎样怎样。

我想到了曾经看乔布斯传时,有一段描写乔布斯和老婆花了两个星期,每天晚上在餐桌上讨论买什么样的洗衣机。

虽然是由于乔布斯追求完美,但两夫妻每天晚上的时候坐在餐桌前讨论洗衣机,而且还讨论两个星期。

结果我们讨论了很多设计的问题,但也讨论了我们家的价值观。

这些相处交流的模样,才像夫妻吧。

我的乐趣与你分享,我的爱好你也参与。

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夫妻过成了陌生人。下班后你在房间看电视,我在客厅刷手机。

灯一关,各自睡觉,各自起床上班,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过成了哑剧,重复一天又一天。

就算你知道我想的,但我还是想亲自说出来告诉你,有语言的交流,才会更好的拉近彼此的距离。

今天的日更,以今天刚看的浮生六记,联想曾经看到的书。

我隐约记得乔布斯传里,描写了他跟老婆商量买洗衣机的事儿。我花了半个多小时,在两公分厚的乔布斯传书里,找到了这一段。

完全想不到我去年是怎么把这么厚的乔布斯传看完的。老公说这本书这么崭新,完全不像被你看过的样子。

确实,虽然这本书看过,但我记得的内容少之又少,也没有做读书笔记,印象中只写过一篇读后感,后来懒得写了。

回顾曾经写过的读后感,哎呀,这是我写的吗?怎么能写这么好呢?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感觉我就是那种间歇性努力的人,努力一下就停了,然后曾经的努力都白费了。

现如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努力,坚持日更,坚持阅读,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今天是我坚持日更的第10天,继续坚持吧。

宫崎骏在《龙猫》中说: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观影片《阿甘正传》有感


影片《阿甘正传》观后感

电影《阿甘正传》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智商只有75分,而且腿有残疾的孩子的人生经历,他的名字叫阿甘。其实质这是一部深刻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影片。

羽毛飞啊飞,电影开始了。憨厚的阿甘坐在长椅上等九路公交车。对着身边来来去去的人,他讲述他的故事:幼小的阿甘,戴上背撑,两脚有那些金属支架,他无法走路。如果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会有同学背着他上学,风雨无阻,团结友爱。阿甘的同学们干了什么呢?他们不给他让座,拣石头扔他,他夺路狂奔。还有那个校长,居然因为阿甘智商75,想不让他上学。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有九年义务教育,绝不允许、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在我们学校事实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阿甘和珍尼在大树上培养着他们深厚的友谊,如果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是他们俩一起做功课,互学互帮,先进带后进,先后带上红领巾、入团、成为积极分子!是的,多么遗憾呀!在他们年少的美好时光,他们没有好好学习,甚至阿甘进了大学,也是天天不务正业,抱着个球猛跑,跑上四年就毕业了,带上学士帽。我们的大学生,一定要过英语四级、所有学科都及格才能毕业进入社会,成为栋梁之材。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只能去当兵。在资本主义国家,当兵就是当炮灰,阿甘所在的纵队在英勇的北越社会主义军队AK47的猛烈打击下,溃不成军,纵队的头儿中尉,也丢下双腿。阿甘的屁股上也挨了一枪。他冒着炮火,只为抢救回那个黑人奴隶的后代,他的心,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

阿甘的妈妈死于癌症。因为她没有医疗保障,没有高超技术的医生给她做手术,没有白衣天使照顾她,她靠出租小房子为生,她也没什么钱,看不起病。我们为了六十一个兄弟干了些什么?谁能忘记?制度不同,命运不同。(观后感 )影片在细节处也在阐述这个道理。阿甘在路上跑了三年多。他为什么跑?是追寻理想?追寻一个乌托邦社会?逃避那个让人窒息的社会制度。但是,他最后无奈地停下,因为追随他的人太少。悲哀!二亿多人只有那么几十个清醒者。

写到这里很悲伤,悲伤得写不下去!还是收尾吧!阿甘在椅子上坐了那么久才有一个人告诉他可以不用坐车,直接走过去就到珍尼的家。这是一个典型的人情冷漠的社会

羽毛飘啊!飘!在那个社会,每个人都如一根飘在空中的羽毛,随时会改变方向和命运。幸运的是,我们不会轻如羽毛飘在天空,我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螺丝钉!

观《十八洞村》影片有感


观《十八洞村》影片有感

宋超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充满斗志和希望,伴随美好与和谐中,十九大在京闭幕。而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却进入了冲锋阶段——扶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讲话中表示。

观看《十八洞村》电影这天,天公并不作美,下着雨,刮着风,马路上到处泥泞,但这浇灭不了我们观看影片的热情,就像一切困难都阻碍不了国家扶贫工作的开展!《十八洞村》这部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在“精准扶贫”的社会大背景下,由影片中的两条村通知拉开了序幕。除了以“扶贫”为贯穿影片的主线外,我也看到了影片中提及的创新、环保和对优秀传统的传承。

影片开始,将长镜头给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的插了秧的大片梯田,随后又多次给了雄鸡以特写。故事中,坚持务农的男主人公杨英俊,因为孙女“小南瓜”患病,并且自己坚持在家守护农田,最后成了村里贫困户。而这些情况不正是世界地图上这只雄鸡,这个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中国面临的贫穷问题的形象缩写啊。“小南瓜”患病这事,将原本还算富足的杨英俊家拉向村里特困户,一向少言寡语的管理家庭固有财产的杨妻多次说了一句话:“她(小南瓜)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管他一辈子。她活50岁,我们就活100岁;她活100岁,我们就活150岁。”这不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生动诠释啊。

扶贫,并不只是“靠输血”,这种表面的物质支持只会让影片中杨英栏(杨懒)一类人在被评为特困户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真正脱贫,要靠影片中基层干部小王那样为杨家找到“土地”、林场守护员“种老稻谷”、“回家开网店”等精神上的脱贫,以达到“自造血”,从而真正摘掉贫困这顶帽子。

除了脱贫,影片中提及的矿渣,警告了我们要爱护环境,破坏环境就会像杨懒那样得不偿失;对于“种老稻谷”、“开网店”等这类创新精神,导演也是大力提倡,有了创新,才会有影片中十八洞村后来的一片繁荣;而像片中多次提及的“苞谷酒”,这恰恰是一种优秀的传统:做事勤劳,待人热情,对困难不屈服。有了优秀的传承,才会不忘初心。正如五粮液人传承着“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才有了今天“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

“十八洞村”孕育了“杨家人”的立志,立身,立行,“杨家人”抒发了“十八洞村”的灵气;

五粮液孕育了五粮液人的做人踏实不怕苦,做事认真肯担当,五粮液人担起了五粮液“永争第一”的企业追求;

中华大地孕育了华夏儿女的自强不息,华夏儿女便会为富国强军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观影片《吴仁宝》有感1000字


观影片《吴仁宝》有感

黄舫

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江阴人来说,对缔造华西村传奇的掌门人吴仁宝书记的事迹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早有耳闻,而通过观看《吴仁宝》的电影更是直观而近距离地走近他去感受其人其事,领略了老书记留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影片大篇幅比较细腻的演绎了早期吴仁宝这个人。从六十年代第一次带领村民对糟心的土地大肆整改,为了救活重病的孩子大家连夜跑出几十公里,把自家儿子送人敬孝的辛酸泪,再到顶着舆论让小五金厂生产,吃透国家政策添加自己智慧,抓住重大机遇,开工厂办企业,兼并周围村庄扩大梦想,看似林林种种的不可能事情都被一一实现,吴仁宝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所有村民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在于,吴仁宝不仅有理想,还把这些理想实现了,而且还在实现更多的理想。这个理想的实现过程是老书记的奋斗史、是华西村的一部奋斗史。

从影片中感受到了老书记作为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影片的开头,为了买到红旗村的大磨盘,让全村以后的日子好过些,吴书记号召党员带头捐粮,他甚至将自己家里的粮食全部捐了出去。三个孩子可怜巴巴地看着自家的粮食没了,妻子试图阻拦,但吴书记却非常坚定。他坚定地把粮食捐了出去,也坚定地相信以后的生活会更好。当被问到:“这么做,你图什么?”时,他又坚定地回答:“我是党员,又是村支书,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语言虽有些粗俗,但却能看出吴书记作为共产党员,对自身责任的清晰认识。

从影片感受到老书记带领华西人执着追梦的情怀, “家家米缸都是满满的,人人兜里都是鼓鼓”的美好的未来就是华西村人民共同的理想,也是老书记朴实而伟大的个人理想,影片中的老书记说:“总有一天,我说的这些大话会变成大实话。”是的,他带领着华西村人民身先士卒、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团结苦干、排除万难,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兑现了他的承诺。

从影片中感受到了老书记勇于担当的宝贵精神,在他给村子所画的未来蓝图上,不仅有农副业的发展,还有工厂的开办。他对周围的人说:“如果只有农副业的发展,就好比一个人,缺一条腿,人是两条腿走路才稳。只有这样,才能大步迈向共产主义。”但大队支部里有些人害怕开办工厂是跟上级在唱反调,会被扣上搞“资本主义”的帽子,会影响华西村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荣誉。当他们担心万一做错了事,没法交代时,他的一句“华西大队有任何问题,都是我吴仁宝负责任!”应该是给了大队支部委员们吃了颗定心丸。简单的一句话,却是那么有分量。他愿意也敢于担起发展的责任,让其他人安心地做事。这是一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这些老书记身上勇带头、勇追梦、勇担当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师,永远是值得学习的。

(文科支部 黄舫)

观德国影片《窃听风暴》有感


德国影片《窃听风暴》观后感

上海影展上我看了一部德国影片《窃听风暴》,注意:不是香港片《窃听风云》!深深为德国影人的人文情怀所感动。

本片情节简单的很,东德情报部门监听一户不同政见者,负责监听的官员卫斯勒进入了作家吉欧德瑞曼生活,对他的女友、朋友了如指掌。在监视过程中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受到触动。为他们对艺术自由的呼唤和渴望,对当局的黑暗的揭露深表同情,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从一个冷酷坚定的执法者变成一个同情者,最终成为掩护者。

这部片子情节缓缓展开,除了最后转移打字机惊心动魄外,整部影片波澜不惊。主演那深邃的目光、不慌不忙的做派反衬作家一帮人的紧张、无助、慌乱的行动,惊悚而不失文艺。

作家被深爱的女友出卖,又被自己不屑的狗帮助,最后在翻看秘密档案时明白一切。尽管观影者早就知道了结果,但这时我犹如和作家一般惊喜、感动。

在大时代中,个人是渺小的。不被惊涛骇浪所吞没随波逐流是免不了的,但人的良知人性却是不能丢的。影片中卫斯勒经历了这种炼狱般的考验,他做了他认为该做的事,被打发去干闲差,被保护的作家德瑞曼也丝毫不知情。当影片最后卫斯勒扫地路过书店,看到了德瑞曼为他写的新书。这本书是给我的,他自豪地对书店职员说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卫斯勒呢?张志新是烈士,我们不能苛求向她扣动扳机的人,但动手割断她喉管的那些人良知何在啊?而我们的影人何时也能拿出能发人深省的作品?想得奥斯卡,不是靠跟风靠揣摩评委口味靠迎合观众心理获得的。伟大的作品必定有永恒的生命,而人性则是不能也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主题。同爱情相比,这个主题更沉重,更难把握。德国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杜能斯马克以《窃听风暴》为处女作,我向他表示敬意!主演乌尔里希穆埃完成此片后离世,《窃听风暴》作为其代表作将在电影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赏科学影片《守宫》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科学家故事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