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征》观后感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观《芳华》有感2000字
WYM
今天看了冯小刚的《芳华》。刚看完时,觉得这部电影实在不怎么样,就像一锅大锅菜,白菜猪肉粉丝势均力敌,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我本来是想吐槽这部电影的,我原来定的题目也是《芳华是个大锅菜》,可是写着写着,我越来越觉得这部电影有点意思,越写越跑偏,好好的吐槽就这么烂尾了,于是干脆换一个调调,主要写写电影里面的刘峰和何小萍。
刘峰是一个老好人,活雷锋,什么脏活累活都找他,他总是乐呵呵答应,从不拒绝;别人遇到点小麻烦,他也都及时出现,伸出援手。他就这样让自己成为了活雷锋的标签,付出多,不计较,乐观派,脾气好——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没意思,别人眼中他是雷锋的化身,专做好人好事,可是他自己真正在意什么,我感觉不到。他就像是一股空气,随时围绕在大家周围,导致大家对他的帮助和付出都习惯了,认为刘峰这样做好事是理所当然,可是这股空气自己的落脚点在哪里呢?这样的人物,最初确实没法让我感同身受。
刘峰他自己感到开心吗?他好像随时都很阳光,很随和,但是未见得真正快乐。有一个片段很有意思,当刘峰被处分要离开文工团,何小萍去送他。刘峰让何小萍把这些年他学雷锋做好事得来的奖状和背包等小奖品扔掉,何小萍说,扔掉干什么,都是新的,都能用呢;刘峰说,都印上字了,怎么用呢。背包上是一行"活雷锋奖励"之类的小字。看来在刘峰的心里,他也并不是很认同自己活雷锋的形象,那么这些年他的奉献与付出,有多少是真心,多少是行为上的惯性呢?
刘峰挺悲哀的,他虽然善良,可是一味地扮演善良的角色,反而让大家都对他的善良习以为常,感觉不到他的善良了,他成了集体中带有光环的空气。所以,当有一天,这股空气也开始表露自己的心意,着实会把人吓一大跳。刘峰的暗恋对象,林丁丁,就被吓到了。林丁丁不是不谙世事的幼稚少女,她很早就偷偷跟部队的小干事谈恋爱, 男女之情于她绝非禁忌领域。可是面对刘峰突如起来的表白,她还是本能地感到不适甚至恶心。她习惯刘峰存在在她的生活中,她也习惯刘峰存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她甚至都能接受刘峰这样的人,存在在英雄故事和传奇里,可是,她不能习惯刘峰对她有俗世的爱情。刘峰抱了她之后,她控诉刘峰耍流氓。她自己都哭着说,谁追求她都可以,偏偏不能是刘峰!
只有一个人能感觉地到刘峰的善良,那就是女主何小萍。何小萍的父亲被四人帮迫害,母亲改嫁,她在母亲的新家庭中不受重视,经常受欺负。好不容易参军,加入文工团,又在文工团中继续承担着被欺负的角色。在大部分的时候,她都是被嘲笑和歧视,感受到的都是周围人的不怀好意,因此对刘峰给予她的善良,她格外的珍惜和看重。别人都嫌弃她身上味道重,只有刘峰不嫌弃,还自愿陪她练舞,所以当刘峰被处罚,要调离出队,她在文工团最大的精神依赖就被抽走了。她是唯一一个去送刘峰的人。她觉得整个文工团都辜负了刘峰,她也不再信任文工团。要知道,她刚到文工团时,可是摔在地上都能爬起来要给老师露一手的上进青年,刘峰走后,却宁愿放弃期待已久的上场机会,甚至不惜使用小伎俩。她的小伎俩被发现,断送了她在文工团的前途,她被发配去了野战医院。这样也好,她和刘峰,都离开了这个曾经充满幻想和期待,最后却都让他们受伤的地方。很久之后,在野战医院历经枪林弹雨和生死关口的何小萍,在见到萧穗子后,仍然不忘记让萧穗子带话给林丁丁,她不会原谅林丁丁,因为她伤害了刘峰。
何小萍是爱刘峰的啊。纵然刘峰是个悲剧,他尚有勇气向林丁丁表白,尚可以明白清楚地说出"我喜欢你"四个字,何小萍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却是难以言说的自卑。她觉得她配不上他,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向刘峰表明心意。多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见,刘峰早已不是当年文工团自带偶像光环的刘峰了,他少了一条胳膊,被妻子出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似乎跟不上时代节奏,浑身带着一种中年没落的潦倒,可是,在何小萍心中,她对刘峰的心意没有变,他仍然是她喜欢的刘峰。他俩并排坐在长椅上,何小萍说,有一句话,她一直没有开口,一直想跟他说。刘峰仿佛知道这句话是什么。观众也仿佛都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我们以为的这句话,是"我喜欢你",何小萍缓缓说出口的,却是"可以抱抱我吗".
好在岁月流转中,除了凌厉,还有温柔。彼时刘峰伸出手,揽住了何小萍的肩膀。何小萍往刘峰怀里靠了靠,露出了满足的笑意。
结尾只有萧穗子口述,没有呈现出来的画面,其实是整部影片最温暖的部分。他们自蒙自的长椅上分别,又是十年未见。几年前,刘峰大病,是何小萍把他接到身边,悉心照料,才算捡回了一条命。他们始终没有结婚,却已把彼此视为唯一的亲人。萧穗子在小辈的婚礼上看到两位,他们相互依靠,生活平静,眼中只剩温柔。
社会早已巨变,人也是。萧穗子成了一个需要接受采访的作家;林丁丁离开文工团后,火速嫁给华侨,从此侨居澳洲,变洋气的同时也在变胖;同为官二代的郝淑文嫁给了陈灿,陈灿在经商,应酬拿地片刻不得闲暇,郝淑文也变成了一个时髦的富太太。若说在这尘世间,还有谁不为浮名累,保持着当年的质朴和纯真,当属刘峰和何小萍了。两位似乎脱离了滚滚向前的时代巨潮,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走,相互依靠,这种没有婚姻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当真是让人动容。
这么想想,《芳华》其实也还蛮好看的。若是睡足了一个午觉,闲来无事,不妨也去看看。
第一次听说《觉醒年代》是在两个多月前,我一天下午和一位小姐姐聊天,她说最近在看《觉醒年代》。目前十多集,主要讲的陈独秀,她说为了这个,她还买了一套鲁迅全集收藏。无独有偶,我在看了《觉醒年代》鲁迅创作《狂人日记》后,我也买了鲁迅全集。前几天和初中同学聊天,大意是,她说最开始读到鲁迅的文章,很难想象当时的社会是这样的,但是通过这部剧,才真正意识到鲁迅作品的力量所在。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看了第28集《觉醒年代》,讲到五四运动。我最开始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是来自于初中历史课本上的描述,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还有就是初中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文艺表演。昨晚看到电视剧中的五四运动,仿佛触及到内心深处的某个点,课本上对五四运动的描述,变成电视剧中的情节,听着讲述着娓娓道来五四运动的意义。以前的我总是机械的读着这些文字。但是我忽然意识到,只有在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才能体会到当时那些人执着的东西。我常常被剧中的人和事情,感动到热泪盈眶,是那样拳拳的爱国之心!
我想到我们走在厦门鼓浪屿,看着这里的异国风情,小白后来写到:“鼓浪屿和刘公岛有些许相似,有诸多异国风的建筑,那都是中国近代屈辱史、发展史留下的痕迹。对于我这样一个生长在未被侵扰的内陆的人来说,离开了课堂,只有行走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车轮下的悲伤吧。”所以想到这里,我们现在只有走在这样的地方,才能触摸到历史的年轮。那个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发起了五四运动,是这样一声呐喊,唤醒了无数国民。我去过青岛,那时候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只是走在这样的地方,看着一些异国风情的建筑,感受到山东的炎热,比起感慨与伤感,我更多的是好奇。
上周我们聊天聊到陈独秀先生,我说以前对他的印象很模糊,仅有的一些印象,都是不客观。我发现,没有在那个年代,没有身处在当时的环境里面,真的不要轻易评价前辈。
就像钱穆先生所言:“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小白说:“我们总是站着上帝的视角去看待一些人和事,殊不知,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那样的事情,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当我了解到一些关于青岛的历史,明白当时的人想要保卫国家领土需要付出的代价,蓦然回首,才领悟到当时在我脚下的那片土地对我们的意义。小白提到刘公岛上的雕像,我们当时也在猜测是谁,后来得知是邓世昌。但是我们更加认同当时在岛上听到的另一个说法,这个雕像,是每一位在那个时代用自己的方式,或是用笔,或是用枪,保卫中国的人!我很感动。小白说其实在历史上,有太多的人,他们做出的努力或者牺牲,不比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人少,但后人,可能永远无法得知他是谁。
有人曾这样形容这两位风云人物: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
剧中印象很深刻的情节
蔡元培先生和陈独秀先生到监狱接学生,同学们决心要“以死唤醒民心”,拒不出狱。
陈独秀先是一阵大笑,然后他说:
你们,可真是,不是一般的自大呀!你们以为,唤醒一个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几千年的民族,是那么容易的吗?你们以为,要扫除我们这个民族血液里面的麻木冷漠、惰性思维,是一日之功吗?那是要经过几代人努力奋斗的大事业。我告诉你们,你们现在,没有权利去死,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需要你们去活着,需要你们去奋斗。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做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
这部剧让我感动的地方太多了,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一部剧,让我这样感动与震撼。被剧里面的人物所感动和震撼,遥想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正是有了他们的披荆斩棘,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那个时代先锋者的气节与决心。
我对得起天下人,对得起我的学生,唯独对不起你。这是李大钊先生对他的妻子所说的,他们为了国家与民族,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九死而不悔。
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一手托着国格,一手托着公理,失掉了哪一个都是对这个国家的犯罪。
观《血战湘江》有感2000字
——南宁合纵吴娟
离看《苦难辉煌》这本书已经有近一年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内已经很少再看这一类型的书和这一类型的电视与电影了,而昨天晚上在张业坚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又一次重温了红色战争片——《血战湘江》,重温红军这支伟大的团队,在83年前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每一次的重温都在问自己:如果生在那个年代,自己是否能够成为红军当中的一分子,是否有资格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不断的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不悔生在华夏家,来世愿做华夏人"!
《血战湘江》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再现了红军38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大无畏精神。在这部影片中自己也有非常深的感触与体会!
一、卓越的领导人都有着极大的人格魅力,让人们心甘情愿的跟随,愿意与之一起奋斗、一起努力,甚至拼上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因为坚信他们能带领我们干出一翻大事业。影片开始的时候有一幕毛主席与林家父亲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老林作为一个裁缝道出那七千个客家兄弟为什么要跟着红军,因为家中老小都被杀害,不和红军闹革命还有什么出路?都是被逼上梁山!!毛泽东所具有的压倒一切的人格魅力,让7000客家兄弟愿意生死跟随,即使老林和三个儿子都为革命捐躯了,仅留家乡、负责传宗接代的老四依然找到毛主席,毅然选择成为一名红军英雄!因为大家坚信毛泽东能够解放全人类、建立新中国!
《如何成为优秀团队成员》第二点:认同团队的终极目标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努力。像老林一样的红军何止千万,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为解放全中国不惜一切代价,付出一切努力,抛头颅洒热血!合纵创始人刘祖军导师同样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合纵人愿意相信他、愿意跟随他,即使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之上的年代,大家没有工资,宁愿自己掏钱也甘愿追随!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信仰!相信我们的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一定能够实现!相信我们的教育未来一定能改变世界!并且为了这些梦想愿意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二、在团队内即使有怨言也不能传播负面言语、影响团队士气。卓越的领导人都有着极大的格局!当全军上下都拥戴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并没有搞独裁、集中专制,而是倡导民主,极大程度的维持党内的安定团结。一个团队要想走得长远,一定要保持团结,在顺境的时候是这样,在逆境中更应该如此!
《如何成为优秀团队成员》第五点:无负面言语,无消极行为。负面言语和消极行为,就如同病毒一样会迅速传播,影响团队的士气和整体战斗力。所以做为一名优秀团队成员,首先自己要做到,与此同时要去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当团队成员存在负面言语和消极行为的时候,为了团队士气不受影响,我们必须予以坚决制止。只有每一位成员都做到了,团队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丢什么不能丢士气,失什么也不能失人心!
三、每个人都坚决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即使知道自己没有任何的胜算,但仍然全力以赴的去执行。当18团的将士们知道自己要驻守阵地,以700人去对抗几万敌人的时候,没有任何人退缩;明知不敌,但仍然坚守到38团去支援,战斗到最后一个,全团无一人生还!
《如何成为优秀的团队成员》第一点,也是军人的特质:无条件执行上级下达的指示或命令,理解的迅速执行、不理解的坚决执行。只有迅速的执行了,团队的战斗力才会提高!
四、理论学的再好,也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单单凭理论和老的经验来做事,没有实践的检验,其理论也是空中楼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验证理论体系!博古与李德就是犯了教条主义,把其它国家的革命理论生搬硬套,脱离中国实际,造成了中国红军在反围剿上的惨烈结果,以至于80000红军最后才存活下来30000多人。同样,合纵的课件再好,也要经过"学、练、讲、做"的程序,最终也要落地执行,也就是要反复进行"事上练",增强课件的运用能力。现在我们最大的欠缺也是在对课件的灵活运用上,我们要多学习,多领悟,不断用课件来武装自己!
五、团队核心和领导要时时关注并了解自己团队的情况,对团队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团队成员因为信任才选择追随,团队的核心对团队目标一定要有准确的评估能力,确保团队成员能够顺利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博古与李德正是因为对目标没有准确的评估,僵化执行教条主义,下达错误的战略方针,才让红军损失惨重。做为团队核心要不断的学习,让自己有能力带领更多的人,指引他们正确的方向,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就会限制团队的发展,也会辜负了团队成员对我们的信任!
看完影片,自己也在深深的反省中,反省自己为什么没有达成预期目标……真的有那么难么?比起当年红军建立新中国的时候还要困难么?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有做到极致,没有全力以赴,不仅如此,在实行预期目标的过程中,还在不断的为自己设限。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而做,怎么去做,未来能走到哪里去。只有真正的想明白了,你才会活得不纠结,才会在挫折与困难到来的时候无所畏惧、奋力拼搏!
观《东京物语》有感2000字
作者简介:马天舒,武汉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平缓而翠绿的山下,和式住宅错落有致,一根电线杆兀自高高突起,火车急速穿行在袅袅炊烟中。镜头切换到室内,平山周吉老先生坐在榻榻米上,对这一本小书不断地写划着什么;他的妻子坐在他的左前方,面带笑容,收拾着他们去东京要带的行李。平山夫妇一边忙着自己手里的事,一边聊着关于东京之旅的闲话。这一切被平淡地分散在同样舒缓自然的音乐中,让人不禁会猜测,这是一部将亲情的温暖铺在琐碎但真实的家庭故事中的电影吧。小津安二郎确实将整个电影的基调定为琐碎、平淡,而与我们的猜测不同的是,这份平静背后有着浓浓的哀伤与孤独。这份哀伤与孤独,像是一大块粘稠的红色颜料,附在光滑平整的镜子背后的水银上,唯有你悄悄落泪而泪水无声地滴在上面,那片红色才会渐渐晕染开来,成为心中抹不去的一道淡淡血痕。寓哀伤于平静,寓孤独于琐碎,这正是小津式的电影,残忍锋芒不露,藏在一个个静止而精致的镜头中。
"东京那么大。"
"是啊,如失散了,可能一生不再相见。"
平山夫妇从尾岛乡下去东京看望自己的长子幸一,长女繁,还有次子昌二的遗孀纪子。在长子家不远处的小山坡上,平山夫人蹲着,慈祥地问孙子小勇长大后是否想和爸爸一样做一个医生。小勇回答了"不愿意"之后,又低下头拨弄着石子,不再理会远道而来的奶奶。平山夫人梳得一丝不苟的头发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着,脸上的皱纹在阳光的映照下似乎有了阴影,显得更深一些。在屋里远远看着这一切的平山先生眼中,孙子小勇活蹦乱跳,追寻着自己所喜爱的一切;而接近古稀之年的妻子,却呆呆地立在山坡上,眼神中凝固着只有他能读懂的忧伤。
或许在旁人看来,这不过是祖孙间再正常不过的一幕。幼辈无忧无虑地玩耍,不理会长辈或许有些功利的关于理想的提问;长辈得到了回答,也只是默不作声,静静微笑着注视这一切,慢慢品味孙辈天真烂漫的童年。和煦的阳光下,天伦之乐的外表下,小津把某种不可言说的孤寂隐藏在平山夫人的霜鬓中、平山先生的无言中。在东京,林立的高楼随处可见,电车轨道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霓虹灯映亮了那方浓重的黑夜,但平山夫妇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方净土,他们是这个城市的迷失者。他们在黑暗中努力寻找着方向,想赶上儿子、女儿;无奈儿女步履匆匆,无暇去寻找自己年迈的父母。终于最后,母亲彻底迷失,被黑暗吞噬去了另一个世界。平山夫人静静地躺着,白手绢覆在那双永远闭上了的双眼上,榻榻米上蚊香的烟随着微风轻轻摆动着。时光在继续流动,而有些人,却永远迷失在了东京。
"无论如何,我们还算是幸福的。"
"没错,我们很幸福了。"
平山夫妇刚到长子幸一家里时,长媳为老人准备了两个肉菜——炒牛肉、生鱼片,可敬一看到妻子准备的菜品后,皱了皱眉,最后餐桌上没有生鱼片;大女婿为了对岳父岳母到自己家住表示欢迎,特地到一家昂贵的糕点店买了点心,而长女繁一边说着"买这么贵的点心做什么,买煎饼就行,他们就爱吃煎饼",一边拈了一块点心自己品尝;长子长女为了让父母悠闲地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把他们送到热海温泉疗养,父母却在廉价的旅馆里因为周围的嘈杂而夜不能寐。这个传统的日本家庭,表面看起来彬彬有礼、谦让和谐,却早已受到现代生活的冲击而变得支离破碎。或许有人认为,儿女们并不是故意对父母不好的,他们只是因为太忙,无暇顾及。平山夫妇也没有因此对儿女大发雷霆,仍是平静而淡然地安慰自己,"我们还算好的了".
大女儿因为在家有美发师集会,暗示老两口离开自己家。平山先生口气淡然地说:"我们终于无家可归了啊。"平山夫人微笑着回答:"是啊。"平山先生去看望十几年未见的老朋友服部,并希望能在他家凑合一晚,却发现老朋友也处境艰难。服部的两个儿子都战死了,剩下老俩口把家里的房子租出去勉强为生、打发残年。服部家不能留宿平山,于是他们叫上了年轻时另一个好朋友,一起去小酒馆借酒浇愁。他们喝掉一杯又一杯的酒,脸上挂着似在开玩笑的笑容,嘴里喃喃互诉着对自己儿女的失望。平山先生说:"没有孩子真是寂寞,可是有了,孩子又嫌弃你,没有两全其美的。"这一段是电影中情感流露最充分的部分:失去儿女的,不断说着有儿女的好;有儿女的,笑着抱怨他们工作的不体面与对自己的态度。三位老人在相互钦羡中酩酊大醉。可终究呢,也只是说说罢了,生活还要继续。
"是啊,我不想变,但也会变成那样。"
"人生真令人失望啊。"
"是的,不如意事太多了。"
在长子和长女对父母冷漠的同时,身为二儿媳的纪子却对老人关怀备至。在平山夫妇因长女繁的晚间讲集会而被"请"出家门后,平山夫人是在纪子的小屋子里度过那个夜晚的。纪子的小屋非常狭窄,家里的东西也不齐全,以致公公婆婆第一次来家里做客时,她还要向邻居借酒和酒具来招待他们。但平山夫人却对纪子说:"这是我在东京最幸福的一晚。"在这最幸福的一晚后,平山夫人就病倒了,而且最后撒手人寰,可对她来说,离去时,应该是孤独中带着些欣慰的吧。
小津从不对人性做过高地期望和要求,但也从不对人性本身的良善失去信心。纪子,大概代表了小津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美丽、贤惠、克制、孝顺、坚强、真诚……她身上的闪光点如此之多,几乎是一个"完美女神",可小津毕竟眷恋的是人间温暖的烟火味,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天堂圣殿。影片末段,纪子在平山先生面前掩面而泣的镜头是个破解:"我不是什么好人……我很狡猾,我不像父母想的那样总是怀念昌二。" 忍耐的崩溃恰好证明了一个人的鲜活。人是情感的动物,会动摇、会害怕、会犹疑、会失望,谁都一样。一个人生活的纪子,和寂寞相伴长达八年,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看出了二老微笑背后掩藏的失落受伤。纪子的表白使她从苍白的完美中解脱出来,回复人性矛盾的丰富,这样说来,在她众多的优点中还可以再加上两条:自省和坦率。 然而,这样的纪子,会变吗?她自己说,是会的,在她找到新的生活后,或许也会为了生活的奔波而忘了关心平山夫妇。我们每个人一直都在成长,成长所带来的疼痛会是撕心裂肺的、不容我们选择的。我们会与父母渐行渐远,这是自然的,但我们,不要忘了他们。
影片开头与结尾是相呼应的——镜头中仍旧是尾道的家中,平山先生在镜头右侧,蚊香燃着,袅袅青烟升起。不同的是,左前方被空了出来,再没有人能填补。那抹淡淡的血痕,始终存在,我们却不愿让别人看到。
观《都挺好》有感
作者:65中年
近期,《都挺好》这部影剧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而且,在国外,口碑也较好。我相信,剧情的贴近生活性,人物性格的鲜明度和真实性,亲情的感人性(最后一集本人居然眼眶湿润了)…….都是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的原因。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就该影剧的总结,以及一些细节的讨论,进而应用于我们真实的现实社会和生活。最关键的总结是:1、血浓于水,亲情永远无法代替世界上其他任何的关系结构,所以,亲人之间,能帮就帮。2、钱真的可以解决99%以上的问题,即使另外1%的问题无法直接解决,但有钱了 ,可以间接或变相解决这另外1%的问题。虽然, 这2个总结可能不是完全正确,但对普通人,基本可以作为一个定律,即,就是真理!
首先,该影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对家还是对外,尽量做到“一要二不三平”:即一要履行义务;二不能违反法律,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常理;三任何事公平,公正、平等对待;但对家和对外又有差异。
为什么对象不一样,内容就不一样呢?第一,无论在家里还是外面,都必须履行应有的义务,这个是前提,如果不能做到这点,任何人将寸步难行;第二,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家里,基本没有法律的概念,也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但一定要符合伦理道德和常理;在如今社会,在外面,以讲法律为主。第三,在家里,公平,公正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消除很多矛盾,同时,因涉及到亲情,基本无法实现平等,儿子和父亲根本无法平等,在哪里都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但可以做到公平公正。但在社会里,根据没有公平公正的事情,这只不过是在书本上的一种愿景,实际中,根本不存在,但平等,至少在法律上是可以实现的。
接下来,我们剖析主要几个人物的性格,处事方式,以及对错。
苏大强,一辈子被妻子压制,性格懦弱,基本无主见,这是作为一个男人的大忌,所以,无论他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被看不起,连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遇到问题,一律采取逃避的方式处理,这样的一个父亲,是整个家庭的不幸。所以,作为一个男人,有主见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另外,从苏大强身上,还得出一个道理,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不要求超出被人能力范围的麻烦,是一种道德。
苏明哲,从小目标明确,思维清晰,性格独立、孤傲。但是成年后的个性特征与小时候有天壤之别,这个变化过程,本人认为是该影剧的一个败笔,当然,现在我们不讨论这点。苏明哲想做老大,但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但最后害的只有自己和与自己生活最亲密的人,即老婆和儿女,这个性格特征在中国社会非常普遍,不知害苦了多少人。人 ,要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你最在意的是什么?要权衡利弊!前面一开始就讲了义务,但义务的履行是一个量力而为的过程,而不是一鼓作气不切实际的履行,否者就是虚荣,或者是撑面子。
苏明成,这个人物刻画的性格是最成功的,非常贴近真实人物的形象。其实,从人的角度讲,以及家庭环境,从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出发,他没有做错什么事,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苏明成,这才是鲜活的苏明成,才符合他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性。只有一点,这个影剧有瑕疵,就是不该暴打苏明玉,最多扇苏明玉一个巴掌,这样,苏明成的人物塑造就天衣无缝了。可能,很多人觉得苏明成做错了很多事,真是这样吗??!因为我们是观众,知道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但你思考下,苏明成作为一个正常人,他的所有言行,就是他真实的客观的必然的结果。比如,他对苏明玉的态度,这是从小就形成的,而且是一种正常的关系发展过程。苏明哲要给父亲买房时,他没有主动承担他的责任,即也应该出一部分钱,但他没有,这都是他真实性格的反应,说的通俗点,他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在朱丽的要求下,决定还苏大强的钱后,苏明成也同意了。这个剧情,把苏明成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如真人一般。
苏明玉,本人认为没有什么好讲的,就是文章的开头,得出的二个结论:1、血浓于水,亲情永远无法代替世界上其他任何的关系结构,所以,亲人之间,能帮就帮。2、钱真的可以解决99%以上的问题。另外,苏明玉和家人关系的改善过程,得出一个道理:对家里人,一定要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可以避免很多误解,化解矛盾,增进感情。
赵美兰,为了自己可以抛家弃子的人。根据本人的理解,如果这一家是现实的一家,不是影剧,苏家大概率会散了,从此三兄妹将各奔东西,所以,影剧的这个结局,本人是不敢苟同的。当然,导演可能是出于美好的愿景,但它绝不会是实际的结局。一个家庭,强势的母亲,整个家庭大概率是不会幸福的。长辈,要做的是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子女。
吴菲,这个女人,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因为有心机,可能有不少人不喜欢她。但是,本人认为,她的言行也是无可厚非,我们要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观众的角度,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买房时增加了20万首付,她故意打电话给苏明玉,隐含的让苏明玉出,苏明玉拒绝后,她有打电话给朱丽,很多人觉得这个女人心机太深。是的,她确实有心机,但她也是走投无路了,或者,退一步讲,从吴菲的角度,给苏大强买房,其他子女确实也有出钱的义务,所以,我们不能对吴菲有太高的要求,她也是一个普通人。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从她自己的家庭情况出发,作为观众,要理解她。从很多观众不喜欢吴菲的事情中,得出一个道理:与受过高等教育,越是独立思维的人交往,越要对他真诚,不要欺骗,不要耍心机,否则早晚会被识破。
朱丽,作为一个女人,是最完美的一位,温柔、体贴、有责任感、是非观正确、会生活、真诚……..,在她身上,我几乎找不出缺点,是她的家庭背景,把她养育成如此无可挑剔的女性。我只能说,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没有之一。
蒙总,出镜不多,但形象突出,也很贴近现实,使用策略、计谋、手段进行公司的管理,这些都是套路,见得多了就看明白了。职场上,没有情分,只有利益。
周姐,周姐和苏明成关系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明,任何关系(除了血缘),说变就变是分分秒秒的事,最后决定关系的亲密程度和牢靠程度的,不是付出、时间、信任……,是利益。
本影剧很奇怪,所有出现的男性,大部分性格都比较弱,里面的女性,大部分都非常有主见,思考问题很全面、客观,比如,苏家3个男的,不如一个苏明玉。这是不是编剧想表达一个观点,女性当家,对家庭整体不良的信息。(特别说明,本人没有看不起女性的意思)
以上是个人对本影剧的看法,如有意见,请关注“65中年”,互相讨论。
观《我不是药神》有感2000字
皮子飞
前天在电影院看的《我不是药神》,虽然没有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也是有些感触在心头的,在此,抒发一下对于这部影片的情感,以及写一下看完以后的感受。
故事讲的是一个上海一家卖印度神油的小老板,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老爸有了血管瘤,小舅子是个警察,他姐姐和这个小老板也离婚了,要移民,想把儿子也带走,程勇(神油店老板)不让带,妻子请来律师要求把孩子带走,也是不让,最后,一位老人,也算是一位老顾客吧,见他的经济状况,就介绍了一单活,是一位得了慢粒白血病的病人,跟程勇说,咱俩合作,你帮我去印度搞一点假的格列宁,我给你钱,就这样,程勇去了印度,进了一百瓶印度格列宁,为什么要进假药,因为正规公司生产的瑞士格列宁,药价四万块,算是天价药了,因此很多人买不起,也因此有人因为这种病,把命给搭进去了。
刚开始,这个小老板和他卖假药,一瓶也卖不出去,不但卖不出去,还被一个小黄毛抢了大概三瓶,还是这位病人托关系,找到一位能把药卖出去的人,三人,算上黄毛,四个,一起卖假药,后来程勇想了想,我再去印度,不能老是靠着手语跟人家打交道,找到了教堂里的牧师,这牧师也开始跟他卖起了药,并且给他当翻译,而且最后还帮他征得了这药在中国的代理权。
可是好景不长,又有一个卖假药的,装成了医院的医生,卖的是德国的格列宁,是个老油条了,还有个托儿,而且还说,凡是在现场买德国格列宁的,原本要五千,现在只要两千,结果人人都去买,程勇想,不能让他抢了我的饭碗,可是又怎么办,结果牧师冲上去,直言不讳,说买印度格列宁吧,他说的德国格列宁是假药,大家不能信啊,结果打了起来,进了派出所,问警察卖假药得判多少年,警察说,如果说损害人体健康,得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再严重,恐怕得是无期了,当天晚上,吃了顿散伙饭,就解散了,想想也是,小老板上有老下有小得养活,他进去了,谁来管爷孙俩,但是跟着他干的那几个不干了,把他们几个扔下,让他们跟着其他人去卖假药,到最后被抓的也是他们几个,跟小老板无关,这让人挺生气的,但是也挺现实的,谁的日子都不好过,谁都需要钱,谁都想一天能有一万块钱进自己的卡里,程勇觉得,干这个挺危险的,我不能把自己搭进去,所以,决定散伙,剩下那几个,抓不抓跟我没关系了。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卖德国格列宁的那位来找他了,跟他说,把你的印度格列宁给我,我来卖,都是同道中人,像你们这么干,不出半年就会被抓,我是老油条了,给我卖吧…
结果,有人举报那个假扮医生的人卖了假药,就开始四处逃亡,结果还是小舅子给抓了,在审讯室里问为什么卖假药,他说什么正版药太贵啥的我忘了(反正是没供出来程勇…)
转眼一年过去了,程勇在皮革厂工作,有一天,那位慢粒白血病的家属找到了他,跟他说了病人的情况,但是因为当时程勇很忙,没有时间管,所以,让家属把电话给保安,到时候再打电话,过两天会去看他(真的是过两天带着果篮子就去医院看他了),但是好景不长,病人死了,原因就是没有药,因为正版药太贵了,一般家庭根本吃不起,所以,程勇再一次把活着的病人或是活着的病人的家属聚集起来,再一次开始卖假药,当然,这一次,他的内心是有了很大的变化的,原来的他卖假药是为了自己挣钱,现在的他,卖假药纯粹就是为了能够给他人治病(当然方法站在法律的角度来讲用得不恰当),而且还是亏本卖,两千块钱他进的药,为了能让病人家属吃得起,他卖五百一瓶,就为了能让病人吃上药,为了能让病人把病治好,真的是好心。
假药又兴起了,这引起了警察局的重视,因为产格列宁的正规公司去警察局举报了,所以,警察局又开始打假行动了,小舅子一年前就办过这起案件,当时结案了,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逐渐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卖格列宁这种假药,于是去找局长申请,换人办案,这案子他办不了,但是局长说(是不是干刑警的人的心都是铁做的,他们时刻把法律记在心上),我们是执法者,依法办事,就要你去给我办案,在程勇和黄毛在集装箱厂卸药时,黄毛去上厕所,然后就发现有人举报假药事件,黄毛为了保程勇,独自开车吸引警察注意,把警察是给甩了,但是让货车给撞了,程勇到了医院后,正好小舅子也在,就问小舅子黄毛怎么样了,他说死了,程勇听了之后很悲愤,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死了家里怎么办,想揍小舅子,被警察拦下(当时小舅子心里也是挺难受的)
结果,程勇还是被抓了,法院判他走私罪,但是因为他想为人治病的行为被法院理解,所以减轻处罚,有期徒刑五年,后来因为在监狱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
其实,演得挺现实的,从人性根本来讲,程勇还是有一颗善良的心的,至少他知道,我即便是亏了本,我也要治病救人,想想现在的药贩子,为了挣钱,真的是不管他人的命,只要我钱挣到了就好,按我国现在的人均经济状况来讲,一般的工薪家庭,一个月的基本工资最低三四千块,干得好的,四五千或五六千块,老百姓算计着过日子,得有日常的开销,买吃的喝的住的用的,生个病,住院费、医药费、护工费、手术费等等都需要花钱,更别说得的是什么病了,现在有医保,许多药不再像影片里那样贵得离谱,而且条件也更方便了(打假也更严了),所以,这个片子是真心拍得不错,既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不良风气的严重性(也反映了打假有多严),同时也反映了人性根本的问题,建议多拍这种片子,因为真的很好看!良心电影,推荐去看!(我这几天可能是被该片的片头曲洗脑了,总是能哼上来两句)
观《旅行到宇宙边缘》有感2000字
小猪猪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若一物体速度超越光速,那么该物体就可实现时空穿梭,但就目前超越光速且实现载人的载体还尚未发现。那么如此一来,时间旅行对于人类真的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了吗? 其实不然,人类还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在其交织的时空中遨游。
回忆可以帮助穿越时空,想来是滑稽的,但却又是极形象的。仰望星空,记忆之空的情形与其何其相似。昨日所经历的象那轮皎洁的明月,清晰可见,深颜色的是"月海",浅颜色的则是高兀的"环形山".犹如无尽的夜空更多的是群星,它们虽不及明月的亮,但却依旧是记忆之空必不可少的存在。越往前,越久远的经历,记忆也就越不分明,穷尽千里极目,明灭闪现间的星,仿佛即将泯灭般,那其实是游离于记忆边缘,偶尔于脑海间零碎记忆的闪现。
探求未知是人之天性,不甘现状总是勇者的表现。于是探求的目光仍向前延展,目光所及是远不够的,探求外太空需借助飞船和天文望远镜,进行穿越时空的记忆之旅同样也需要媒介。脑海间零碎记忆的闪现,那其实就是遥远记忆对你的呼唤,是通往过去的邀请函。像太空中四处游荡的陨石,勾连着过去与现在,奔波忙碌在浩瀚的宇宙。不信你瞧,夏夜划过天际的光亮,便是它们忙碌身影的显现,提醒你你的信已到。
闭上眼睛不要急于许愿,聆听遥远记忆的呼唤,展开想象的翅膀。信已收到,此刻身随心动,更多记忆如潮水涌上心头,时空此刻不断交织,穿越时空,去往遥远的未知此刻我们已然踏上征程: 遥远的尘封记忆唤醒,我们像是踏上一程返途的超光速列车,车外的景象令我们感慨万千:曾经历过的成功得意,现在仍会振奋激昂;曾经历过的低落失意,现在仍不免垂头沮丧。第一次见到她,现在还是会激动;第一次漫不经心,现在还是会心有余悸…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仿佛触手可及,一切又都像重新开始,只不过一切却又都被打上了时间的烙印。我们现在都已无法改变,无论曾经经历如何,此刻都化为了最温馨的存在,因为,毕竟那里有曾经的我们。 悲伤、高兴、忧郁、振奋、苦涩,列车满载着我们的五味陈杂依旧向着远处疾驰,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前行,一切变得那么短暂,沿途的景象还没来不及细细品味,记忆之门就离我们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拥入无限浩渺的宇宙怀抱。 绚丽的太空让我们惊奇,星系的碰撞、恒星毁灭的巨大能量,这些壮阔的场景都让我们震撼。置身于此,四方浩荡无边,仿佛一切都是宇宙,宇宙充斥着一切。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太空中前行,我们很容易迷失航向,我们不免要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溯流而上,追逐时间的源头或许会找寻到答案!遥远的红光是那次大爆炸后原始天体发出的光亮,循着它去,或许会有答案。越走越远间,改变的不只是空间,时间也随之改变。 终于,我们来到了我们已知的起点,也就是这次时空旅行的终点——奇点。时间的尽头在此,周围的黑暗虚无表明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与周围沉寂黑暗格格不入的是那个点,此刻在那个点里正聚集着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能量,正是有这个点,才有了我们的宇宙。 然而没有人知道那个点为什么会爆炸,也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会选择"爆炸"这种略带悲壮性的方式来挣脱黑暗的束缚,对抗之前的死寂。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因为有了那个与众不同的点,也才有了我们精彩变幻的宇宙,也是它用爆炸才换得了一个有生机、有运动、有各种天体演变的宇宙,想到这里我们更为它的这种悲壮而感到敬畏。
从那开始,纵观宇宙的发展史,更像是一部处处镌刻着悲壮的悲壮史。就例如一颗恒星,明知早晚有一天会走向陨灭,却还是非要在有生之年拼命释放能量,直至陨灭的那一刻。悲壮如此,仿佛是使命让它去为绚丽的星空增添光辉;也正如此,多姿多彩的星空才由此形成。
古人曾望洋兴叹过,也曾登高自卑过,但那里有比亲临一颗恒星毁灭而更感苍凉和无助的呢?是的,一颗恒星的年龄与宇宙相比微不足道,地球更是可怜,人类呢?数量级就差好几个零!面对长不知几何于我们的时间跨度,大不知几何的庞物。我们甚至疑问:"我们的使命在哪里?我们究竟为何而存在?"
奇点、人类、地球、恒星乃至宇宙,事物有大有小,能量有高有低,时间跨度更是长短不一。由诞生及毁灭,千姿百态间却都仿佛遵循着同样的轨迹前行,按照相同的规律运作,或许我们能凭这一孔之见去揣摩造物主的真实用意吧! 绚奇的宇宙,缤纷的地球,身边的精彩不也时刻上演着吗?
"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绝不是微不足道的存在。"生命的真谛或真在于此。 由诞生及毁灭,宿命于万物是相同的。恒星应该是真切领会了造物主的用意了吧,才会在有生之年拼命释放能量,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也正因为此,它才会选择坦然面对最终的陨灭的。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对于人类更是如此。使命如此,我们也就不会再因为我们的渺小而倍感无助了,也就不再为猜测造物主的良苦用心而去昼夜不眠了。
或许当我们弥留之际真的可以实现时空穿梭,那时我们的思想追逐光速,在经历上述的奇妙经历后,我们不会再对造物主安排的最终宿命感到悲哀或恐惧,因为我们最终真正明白了造物主的良苦用心,我们活出来自己的精彩。 那时我们会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而感到骄傲而非渺小。因为我们曾经经历,我们曾经精彩,我们不虚此行,来于何处,归于何处,那时我们无怨无悔。
时间的旅行已到尽头,呱呱的哭泣声仿佛再次传入耳中…
喜欢《观《长征》有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奇迹男孩有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