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电影观后感2000字。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甲午大海战》电影观后感2000字,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甲午大海战》电影观后感2000字

霖华

甲午海战是一个对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战争,当中国在经济总量、军队人数、土地面积都远超日本的情况下,日本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将中国击败,并让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以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两亿三千万两。

在1867年,李鸿章就上奏朝廷要创建船政学堂,派出了大量海军人才到英、美、法、德留学,并从德国订购了两艘当时世界最大的铁甲舰:致远、定远。然而中国却在1886年之后,一连七年未添一艘军舰。当时有人预言中日必有一战,因为中日两国都在崛起,都想当亚洲霸主,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必定会有一场战争来决定中日两国的地位。1894年,中日两军在朝鲜海面相遇,日军打响了第一炮,甲午战争爆发。随后中国因为炮弹不足,科技落后,政治腐败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战争失败。战争期间,中国的将领、舰长如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森等几乎全部自杀、阵亡。定远、镇远、超勇、扬威等主力军舰也全部被日军击沉。1895年1月底,日本在国力空虚的情况下要和中国和谈,3月5日,李鸿章领命赴日,前去谈判。谈判期间,日本要求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赔款割地。4月14日,光绪皇帝权衡再三,决定同意日方提出的条件,最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失去了大量土地,赔偿数目十分可观的白银。甲午战争算是在近代史上一场中国失败最为惨重的战争,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我这次就主要从国民性的角度来分析。

一、中国人以个人利益为重,日本人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中国,不管是统治阶层还是官员、士兵,绝大部分都是以个人利益为重。在中日同时崛起之时,慈禧太后还有心思建颐和园,所用掉的钱足以买二十艘新式军舰。战争爆发后,一些军舰上的士兵,以及购买炮弹的官员,依然去妓院赌博。买炮弹的牛大人贪污钱财,不顾国家危亡,买了一批型号不对又打不响的臭弹给北洋海军,导致北洋海军定远舰一发爆破弹打中日军松岛舰的弹药库,却毫无反应,松岛舰躲过一劫。致远舰因为炮弹不足,只能选择通过撞击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撞击过程中被吉野舰击沉,舰长邓世昌阵亡。

日本却全然不同,为了买军舰,日军大小官员全部从薪俸中拿出十分之一,日本天皇本人先拿出三十万;到战争末期,日本粮库空虚,为了号召全国节约粮食,日本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让日军最后坚持一个月。在两者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一方以个人利益为重,另一方则以国家利益为重,自然是日军在战争中发挥得更好。

二、日本的领导层更理性,中国的领导层更情绪化

在1885年福州马尾,法国舰队入侵,紧靠着中国舰队停了下来,李鸿章认为福建水师都是木制军舰,法军却是铁甲舰,一开战恐怕凶多吉少,同时他也正在请英美等国出面调停,事后证明,此方案是当时的最佳选择。慈禧太后和其他官员一致认为法国人如此放肆,应该要给点教训,却没有考虑到两方军事实力的差距,结果福建水师在30分钟之内被全部击沉。之后日本出兵侵占朝鲜,李鸿章依然认为北洋舰队七年未添一艘军舰,实力已大不如日本,希望能通过英美法俄等国施压,使日本不战而退兵,光绪皇帝和大多数官员再次认为要教训日本,力主迎战,然而事后再次证明李鸿章的决策更为理性,开战后,济远号挂白旗,高升号被击沉,操江号被俘虏。

当日本准备挑起战争时,大本营命令日军出动,歼灭北洋海军,吉野舰长坪井认为虽然日本的海军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但中国海军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若正面迎敌并无必胜把握,建议不宣而战,司令官伊东考虑再三,认为不宣而战虽然有违国际法,但对日本的战局十分有利,最终决定采纳此建议,最后赢得了丰岛海战。日本在做决策时,是很理性的分析怎样胜算更大,怎样更有利,而中国更偏向感情用事,一觉得不顺眼就打,导致日本在战术、决策上比中国更胜一筹。

三、日本的官员、将领相对于中国来说,眼光更长远

日本为了攻打中国,准备了将近30年的时间,并把计划定的非常详细、长远:派出大量学生出国留学海军、全力购买军舰、制定战斗计划(向北打朝鲜、辽东,向南打台湾和澎湖列岛,最后吞并中国)等等。并且为了实现这些计划,日本倾全国之力打造、扩建海军。中国的李鸿章、邓世昌、丁汝昌等人也都知道中日将会开战,不断的上奏要打造海军,购买军舰。但慈禧太后以及其他一些官员都认为日本是不敢来攻打中国的,就算打了也很快就会被中国击败,所以禁止李鸿章继续购买军舰。但他们都没有考虑到日本的实力,以及强大之后会对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最后战争爆发,中国海军的技术落后、器械陈旧,都成了海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日本军队相对于中国来说,更加团结

在朝廷中,清流派和洋务派争吵得喋喋不休,让所有人都不能集中精力做事;在战争中,北洋舰队有很多的逃跑事件,提督丁汝昌甚至命令开炮打自己的舰队让他们回来战斗;战争后发现,中国在广东福建还有十几艘军舰一直没有参战。这类的事情都能体现出当时的中国,不管是士兵、官员、将领都是很不团结的。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全国上下一心,在战争中把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捐钱买军舰,节省粮食给军队等事情,全国都有参与;战争中,一艘军舰都没落下,要上的全部都上了。

以上的理性、眼光、胸怀等品质依然是现在大多数国人所欠缺的。我认为我自己现在在责任方面最需要提升。

我现在在很多方面都担任小组长,担起的责任会比其他一些同学更多。责任越多,我就要越负责。我现在在带领组员做事、学习、练功等,做的都还不错,但在平时生活中做的还不够好,例如看到地面上有垃圾,不会主动去打扫,垃圾桶上的垃圾袋没套好,不会主动去套。我以后在细节上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做。在带领组员、检查卫生等事情上,可以给自己定个明确的目标,例如把自己组的每个卫生区所要注意的细节列出来,这周要达到多少分,检查时提高标准等。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2000字


【篇一】

坐在电脑前看《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时,我是怀着十分忐忑的心情的,因为已经预知那段清王朝末期屈辱的历史,知道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知道他们或生或死,或壮烈,或悲凉,或无奈。毕竟,那不是光明的结局和美好的命运,令人心有不甘又于心不忍。

这是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日本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从岛国跳上陆地,将目光投向了东亚,首当其冲的是朝鲜半岛,而当时朝鲜半岛是在清王朝的庇佑之下的,所以当日本进攻时清王朝必然会参加战争。可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1894,中国农历甲午年,海上,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丁汝昌,邓世昌,伊东祐亨,明治天皇,慈禧太后,李鸿章,全军覆没,《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宝岛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我们在中学时代便默记数次,烂熟于心,以至于现在这些短语、数字和黑白照片还在记忆最深处的某个角落浑浑噩噩地或沉或浮,稍作提醒,便能条件反射般地背诵出来,在想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我们就更加知道日本的无耻了。然而,这些不是立体的。对于我们这些一百多年后的普通人来说,它们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短语、数字、黑白照片。没有感同身受过,我们永远不能体会那段早已作古的甲午风云是多么苍凉,多么壮烈,多么无可奈何!只剩下一声长叹。

经过这场战争,两个国家的命运从此改变,日本征服了它曾经引以为傲的老师,野心勃勃的登上了亚洲第一的宝座,而清王朝却更加一蹶不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迹更深,国家屈辱,人民更苦。

电影的好处就是能使我们以影像的方式来重温那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特效至少能让我们触摸到当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的轮廓,原来,战争是如此血腥,如此残酷,又如此荒谬,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曾经的同学现在兵戎相见,战争中就是如此。

电影中最让我震惊的是清王朝腐败的程度。其实清王朝在一开始是支持海军建设的,这毕竟有助于国家的强大,但是到了后期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国家层面的差距,北洋水师七年未添一弹,用于海军建设的军费被慈禧太后拿来用作寿辰经费,这边将士十分着急,那边慈禧十分悠然自得,这是多么鲜明的反差呀!反观日本,在明治天皇的以身作作则,天皇甚至为了筹集军费每天只吃一顿饭,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毅然捐给国家,日本的海军力量迅速增强。也许在这就注定了那场战争的成败。任凭海军将领如何优秀,都无法拯救这个堕落的王朝。

甲午大海战电影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讲述了一个道理“退让丧权,腐败亡国”,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虽然丁汝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效死疆场,英勇无比,但是终因清朝廷腐败,丧权辱国。甲午大海战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首英雄赞美诗。

看电影《甲午大海战》有感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但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只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知道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也许以我的资格,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真实,但是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但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激情。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钓鱼岛-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

观电影《甲午大海战》有感


电影《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总会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为正义而斗争,为革命而牺牲,电影《甲午大海战》就是讲述了这样的一群英雄为了捍卫民族尊严,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国家,最终壮烈牺牲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影片开始,一群少年被送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海上作战策略,之后在李鸿章的请求下船政学堂中的一批优秀学员又留洋国外接受海战训练。几年后,留在中国的名叫邓世昌的学生到英国把他们接了回来,又从英国带回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组成了中国第一只海军北洋水师,与此同时,日本也在英国订购了巡洋舰,但威力远不及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组建七年后,由于军费短缺,炮口老化,船身生锈。再加上慈禧太后不断的从海军军费中抽取银两建造颐和园。这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海军慢慢地变得虚弱,不堪一击。和慈禧太后领导下的昏庸腐败的清朝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明治天皇带领手下的大臣们节衣缩食,订购了当时最先进的速射炮,向着清朝政府虎视眈眈。

1894年,甲午海战正式打响。由于经费短缺,弹药不足,北洋水师白白错失了多次攻击敌人的大好时机,这只最强大的海军最终沉没在日本军舰速射炮的炮口之下。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堂堂大国人才济济,却被弹丸小国日本打的一败涂地,我认为,北洋水师的战败不是邓世昌等海军英雄的责任,而在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轻视了敌人,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个看起来弱小的对手把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海军打的落花流水,还让清政府割地赔偿。

联想现实,今天,几乎就是在同一个地方,日本又要和我们因为钓鱼岛归属问题挑起战火。只是这一次,对于他们提出的任何不平等要求,我们都可以抬起头,勇敢地说不。因为,现在的中国政府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我们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海军,一艘强大的航空母舰,四艘威力强大的核潜艇和号称航母杀手的弹道导弹,还有我国自主研制的各种先进战机和武器。我们不会主动挑起事端,但是,我们也不惧怕战争。如果日本仍然看不起我们,我们就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一个道理:永远不要用老眼光看人。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脚踏实地,为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前进,为中华名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甲午大海战》。

回到家,眼泪就不争气的从我的脸上往下流,那感人的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

这部电影的内容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邓世昌的人,他很爱国,也很好学。从广东到北京的一个叫“船政学堂”的校园来求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入学考试。全校师生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一致决定去英国留学,而邓世昌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去,因为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十几年后,邓世昌到英国的军校来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刘步檐,而再去英国军校的路程中碰到了刘步檐的表妹小妹(化名),两人相见,互相都觉得曾经好像见过一样。一问,两人正好同路。当小妹去拦车时,英国人嘲笑邓世昌,说邓世昌是中国人,不应该得到尊重,而邓世昌却冷静的对这位英国人说:“如果我们中国人不应该得到尊重,那么你们英国人更不应该得到尊重,难道不是吗?”邓世昌的话激怒了这位英国人,这位英国人就想拿刀来刺邓世昌,而邓世昌不仅灵巧的躲过了英国人的暗器,还拿着刀对英国人说:“如果有下次,你认为我会放过你吗?”

就这样,小妹和邓世昌去英国军校找到了已经毕业的刘步檐,凑足了兵力,开始了海上大战。

在中国凑足了兵力时,也就是中日两国开战之时。邓世昌带领着自己的“致远号”在中国的海疆开战了,在中国一筹莫展的时候,邓世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为了战争的胜利,他决定用自己的“致远号”去撞击日本的“吉野号”,可是,由于撞击的裂缝非常的大,所以当时船上所有人都淹没在海中,只有十几人活了下来,这些活下来的人不惜自己的生命代价,打出了最后一战。他们用已经破损的“致远号”,对着正在得意洋洋的“吉野号”发出了一颗鱼雷,可是让“吉野号”跑掉了,真可惜,然后中国又向日本连续发出了两颗鱼雷,在发出第三颗鱼雷的时候日本已经无路可逃了,被我们中国的鱼雷炸毁了!最后我们还是失败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邓世昌的爱国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的感想是:我们小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做祖国的栋梁!

不曾料到之后再也无法放下。

《震动》讲了六名少男少女因为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改变了彼此之间的恩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复杂。这几位少年的性格、经历完全不同,有的只是别人眼中的“问题学生”。但在经历灾难后,他们的心灵发生了变化,他们凭着意志走出了大山,去寻找他的家人……

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此刻的心情。我猛然醒悟,丰衣足食的我为何常常会不知足?我应该感谢身边爱着我的人;我应该感恩亲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曾经默默帮助过我却也许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灾难无情,它毁灭幸福,夺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许在死亡面前我们无能为力,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地焕发出最耀眼的光彩。

“风雨过后是彩虹。”这是我读完《震动》这书后的第一个感受。看完《震动》,我的内心被震动了,而我,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让自己可以微笑的面对风雨,迎接彩虹。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一

董宇峰

今天,我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不禁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慈禧太后的懦弱而气愤。

这部电影主要说李鸿章上书,建议光绪皇帝建立海军学堂来培养海军,光绪皇帝同意了。少年时期的邓世昌和刘步蟾等人就在这里认识了。长大后,邓世昌与他的儿时的同学们一起加入了北洋舰队,并当上了致远号铁甲舰管带。此时,日本正在密谋并吞钓鱼岛。可是,日本众大臣认为中国已经有一个比美国舰队还要恐怖的庞大的舰队,如果开战,可能会惨败。日本天皇令全日本大小官员从每月的俸禄中拿出十分之一来组成一支和中国一样的舰队。日本首先买了一艘新式快速舰——吉野号。这时,李鸿章发现导弹数量严重不足,有的舰艇上只能用打木头船的导弹来打铁甲舰,而从外国买一批导弹最快也要几天后到达,刘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终,日本主动挑起事端,北洋舰队被迫应战。

这场战争最后以日军胜利而告终。一位洋人曾说过:“中国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们以为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他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烟又睡着了。”

战后日军统领东乡平八郎的助手问东乡平八郎为什么在清国境内的军舰没有过来救援?东乡平八郎说:“这正是中国的特点,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能团结起来,那现在站在这里的就不是我们了。”

看完电影后,我不禁感到一阵阵失落和气愤。清政府的腐败才使这次海战的失败,慈禧太后意从北洋水师的军饷中拿出几百万来修整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导弹用尽。我对日本这种侵略他国的恶劣行径深感愤怒。现在,日本还在对钓鱼岛蠢蠢欲动,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再让其他国家侵略我们。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二

倪颖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甲午战争改编的。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梦想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几年后,邓世昌到欧洲,带着中国第一只铁甲船接他们回国了。这些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祖国,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当时的清朝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已经非常腐败:慈禧太后的60大寿所用的银子竟是海军的军饷;朝廷因修颐和园而无力购买英国一艘新式的军舰,而日本天皇却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下了这艘军舰,命名为“吉野号”。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邓世昌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前线。大战之中,邓世昌率领水兵奋勇作战,而他们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爆炸。无奈之下,邓世昌驾驶“致远号”撞向“吉野号”,决心与“致远号”共存亡。在敌舰上百门快速炮的轰击下,“致远”号终于沉没,邓世昌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

北洋水师战败了,而此时此刻的北京,慈禧太后正在颐和园内过她的60大寿,置海军们的生死于不顾。

最后,清朝签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二亿两。同学们,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在甲午战争中战死的英雄们,不能忘记清政府腐败所造成的后果。让我们向这些英雄们致敬!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甲午大海战》电影观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