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电影《敦刻尔克》观后感:只要参与,就是英雄。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电影《敦刻尔克》观后感:只要参与,就是英雄,带给大家。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只要参与,就是英雄

——电影《敦刻尔克》观后感

国人无双

本来,在上周六晚上,看完电影《敦刻尔克》后,就应该写观后感的,但是回到家,已经很晚了,眼睛直打架,所以直接睡觉;第二天,应约和朋友去宝界山游玩,回到家很累,又没动笔;接下来的几天,由于忙于工作,很累,于是又没写。直到今天,才有空写下这篇观后感。由此看来,《商君书》的说法还是绝对正确的,劳民、疲民,是可以让老百姓没功夫思考的。

本人已经好多年没去电影院了,因为我们这里最有名的特产就是盗版,往往电影院里刚首映,某些网站就有同样的片子出来。所以,为了省钱,真想看,就上网看不要钱的,方便又实惠。

《敦刻尔克》其实就是扩大版的《拯救大兵瑞恩》,整个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国家组织一大帮人,去拯救被纳粹德军包围在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海边的四十万英法联军。既然知道了内容,我就不大感兴趣了。但是坚定“马国”夫妻号召大家不要去看,这倒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也就非得要去看这部片子,不仅自己要去看,而且还要带着全家人去看,去消消毒,去领教一下西方电影毒害的威力。

电影分三条线来讲述这个故事,陆地、空中、海上,我们先讲第一条线——陆地。

影片一开始,一群英国士兵在一个小镇上找吃的,突然遇到了德军的袭击,他们连德军的面都没见到,一群士兵就只剩下了一个幸运儿汤米。

汤米一路逃跑,终于来到海边。放眼望去,海滩上到处都是等待撤离的士兵和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这样的场景让我记起了,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国产电影。一队国军士兵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来到江边,江边人头攒动,都是人,没有一条船,身后就是如狼似虎的日本兵,你说怎么办?

汤米当然明白,等待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的汤米一直在想方设法逃离敦刻尔克,当然也做了一些并不怎么高尚的事情,在经历了几次历险过后,终于跑回了英国。

在英国码头上,人们拿着各种物品来犒劳归来的士兵,汤米就觉得很不好意思,毕竟是打了败仗,狼狈逃回来的。这时画面中出现了一位老人,他在给士兵们分发毯子,这位老人对每一位归来的士兵都说了一句话:孩子,你干得很棒!汤米听了之后,很羞愧,就说,可我什么也没有做,一直在逃跑啊!老人仍然说,孩子,你干得很棒!

的确,每一个可以平安归来的人,都是英雄!每回来一个人,就是为世界保留一份反抗纳粹的力量,保留一颗自由的种子,只要你可以反抗纳粹,你就是英雄!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某个英雄的军队,在他们看来,逃跑是一种懦夫的行为,是一种背叛革命的行为,是一种应该遭到唾弃的行为。你看看,正常人和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奥特曼之间的区别就在这里。

第二条线,空中。空中的主角是三架喷火式战斗机。我们可以看到三架喷火式战斗机的编队是很密集的,这是沿用一战时的思路。因为一战时,还没有很先进的无线电通讯系统,有时候飞机之间的联络还要靠手势,所以密集编队,就是为了容易看到战友发出的手势。

而此时,德国人的飞机编队就很科学,他们两架飞机之间往往都要相隔几十米到两百米左右。德国人的战机是BF-109,这种飞机速度快,便于打游击,往往运用打了就跑的战术。

三架喷火式战斗机在飞往敦刻尔克时,就遇到了BF-109的袭击。因为编队密集,长机被击落。法瑞尔的飞机也受了伤,他的战友柯林斯,就问法瑞尔能否坚持,是不是返航?法瑞尔回答说,只是油表被打坏,还可以继续,请柯林斯随时报告他的飞机油量情况,也就是两架飞机共用一个油表了。

两架飞机又进行了一场战斗,在击落了几架敌机之后,柯林斯的飞机不幸被击落,这就意味着法瑞尔无法知晓自己飞机的油量了,这时的法瑞尔完全有理由,光荣地离开战场,返回英国基地。但是,当他看到德国飞机又在肆虐地屠杀英国士兵,轰炸英国船只时,他为了自己的同胞,忍不住又加入了战斗,直至燃油耗尽。

此时的法瑞尔完全有机会向海上滑翔,像他的战友柯林斯那样接受英国船只的救援。但是,当他看到有一架德国轰炸机,又忍不住,加入了战斗,在击落敌机后。由于离地面太近,他已经没有机会跳伞,只好任由飞机向敌人的阵地滑翔而去。飞机迫降后,法瑞尔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个人的安危,而是放火烧了飞机,在做完这一切后,才光荣被俘。对,这绝对是光荣被俘!因为他出色地履行了他作为战斗机飞行员的职责。

鲍鹏山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检验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感的一个方法就是看他会不会生气。如果面对黑暗、邪恶,面对世上一切的不公、不平,你还能够生气,并且很生气,说明你还有道德感,你的道德感还很强……”以下还有很多精彩的话,大家可以去查一下,这里就不多说了。

一个道德感这样的强烈的人,面对纳粹,会生气,可以奋不顾身,舍身解救自己同胞的人,能是一个无耻的人吗?就算他最后被俘了,也一点不影响他是一个英雄。但是,我们的某个文化,就往往将被俘和耻辱划上等号。在朝鲜战场上,不就是这样吗?那些被联合国军俘虏的士兵在战争结束后,一部分人回了大陆,一部分人去了台湾。回大陆的这部分人,得到了怎样的幸福生活?去台湾的那部分人,又是何种牛马待遇?这里不便展开,历史总有还原真相的时刻。

最后,讲最为关键的一条线,海上。因为要跨过英吉利海峡,要撤退就必须要有船,没有船,神马都是浮云!所以,海上的故事主要围绕“月光石号”这艘游艇来展开的。这艘船的船长是道森先生,船员是他的儿子皮特和帮工乔治。

一开始,道森先生并没有打算让乔治参与营救,毕竟很危险,乔治是在开船的最后一刻,跳上船的。正因为这一跳,使他成为了英雄!虽然说,他死得很莫名其妙,毫无缘由,但是绝对是有价值的。因为他用他的死,拯救了一个患了战争恐惧症的海军士兵,最后这个士兵放下恐惧,也加入到了海上救援中去。所以我说乔治也是英雄。

当然,这艘船上最大的英雄还是道森先生。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还是,当他在面对敌机俯冲扫射的时候,那份沉着,那份冷静。最终,在道森先生的指挥下,成功躲过敌机的追杀,拯救了一船人的生命。当“月光石号”在英国码头靠岸的时候,就有人发出惊叹,没想到这么小的一艘船居然救了五十五个人!

在这场救援中,有多少像“月光石号”这样的民船,拥有这些民船的都是普通民众,但是,在他们得知,自己的子弟兵被困敦刻尔克时的那一刻,就不再普通,那一刻,他们是英雄,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解救陷入困境的孩子们。于是他们义无返顾,决然开向最危险的地方,去解救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正因为有着无数像“月光石号”这样的救援船只,像道森先生这样的船长,像皮特、乔治这样的船员,敦刻尔克才能成为奇迹。

海上营救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负责在敦刻尔克现场指挥救援工作的英国指挥官博尔顿,在完成对英国士兵的救援任务后,拒绝撤退,说他要去帮助法国人。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一对有颜色的夫妻了,他们就直接指责英国人在敦刻尔克拿法国人充当肉盾的,自己先跑;然后在缅甸,又提供假情报,坑了中国军队,那我们当炮灰,掩护自己逃跑。像这样不要脸的电影,必须抵制!这都哪跟哪?

一个人首先得顾及自己,才能去顾及他人。先救自己国家的人,再救其他国家的人,这是人性使然。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人。不像有些国家,先人后己,一直都在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就算饿死自己国家的老百姓,也要援助其他国家的老百姓,就算自己国家的小孩没有书读,也要援助其他国家的小孩有书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把老百姓的生命,把老百姓的幸福,把老百姓的生活不当一回事,可以随时牺牲,随时交换,随时舍弃,这样的精神正常吗?

这个社会也怪,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听说腾飞老师的博客、公众号什么的都被封了,就因为他为《敦刻尔克》说了一句真话。想当年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何等凶狠,一连杀了两个敢于记录真话的齐国史官,有用吗?照样不断有勇敢的人站出来说真话。几千年前的古人就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都互联网时代了,你封得住吗?还这么傻,脑子要补钙!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个什么保卫战,作为本篇的结尾。在敦刻尔克,只要参与,就是英雄。同样,在某个保卫战,只要你参与,哪怕只点了一个赞,只当了一回群主,只搬了一块砖,你就是英雄,你就足以自豪地对你的后人讲:在那个烽火连天、风沙骤起的年代,你说过真话!

国人无双

2017.9.14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敦刻尔克》观后感


新学期第一部电影,期待了好久的评分爆表的《敦刻尔克》。在此之前的暑假里早就看到了关于这部片子的介绍,在整个暑假的国内影院都被笼罩在《战狼2》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之下,诺兰的这一神作终于带来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影片还原了1940年法国敦刻尔克港口40万盟军被围困,最终被来自英吉利海峡另一端的英国人民成功营救的历史事件。其实这次撤退在历史上并不光彩,盟军自大地以为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而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山路崎岖难行,德军无法攻进来。万万没想到德军一百多个师正是从阿登高地一路攻来,绕过马奇诺防线,打了个盟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最终40万人被逼到了敦刻尔克港口,等待救援。德军一面从陆上包围敦刻尔克,一面派轰炸机对海滩上的救援船和士兵进行轰炸,情况十分危急。此时英国发动了平民,业余的水手,渔民等贡献出自家的船只前往敦刻尔克进行救援。最终这项名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成功撤回33万余名盟军士兵,远远超过丘吉尔首相预期的3万人,为日后的反攻德国保留了火种。
影片分为3条线来讲述,分别是空中的战斗机,海上老渔夫的救援船,和海岸上等待救援的部队。因为三条故事线持续时间不同,分别为海岸上一周,救援船上一天,和战斗机上一小时。所以讲述的速度和方式也不同,但三条线始终互相关联密不可分,最终揉合为一体。可能这就是诺兰在时间上施展的魔法,任何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纵观整个影片,德军始终没有出现,但是整部影片都始终让人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中,虽然没有看到德军,但是通过撒下的传单,击穿船体的子弹,夜里突袭的鱼雷等等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德军一步一步地逼近,时间所剩无几。这也是诺兰的过人之处,并不直白地告诉你,而是让你明显地置身其中。
从整体来看,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使33万的兵力得到了保留,但是到了每个个体而言,回到家,还是葬身海底,都只有一种可能。所以对与每个个体,这是一次巨大的劫难,当死亡就在面前时,是谁都不能做到泰然处之,是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回到海对面的家。这是人的本性。本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老船主和飞行员,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为这次行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老船主驾船救起一名名落水士兵,飞行员一次次击落敌军轰炸机,直至燃油耗尽。他们只是这次行动中微小的两束力量,但正是这一束束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完成这次伟大的壮举。
影片最后回到家的士兵念着丘吉尔的演讲词:...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任何时候都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活下来,因为活下来,未来就有无数种可能。

敦刻尔克观后感


观《敦刻尔克》有感

文\慕心

昨日应好友邀请随机买了两张当下评分还不错的电影票,电影的名字是《敦刻尔克》。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联军因为在德国战场上的一次军事失误引发了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当然,撤退的地点就在法国与比利时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事件的起因源于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向德国宣战。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英、法联军躲在自己布置的马奇诺防线后,并没有对波兰国家给予实际的军事支援。在对德国宣战期间,法国曾象征性的发动过一场“萨尔攻势”。当然这场象征性的攻势取得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战线仅仅向前推进了5英里,法国军队占领了大约20个左右的无人村庄。这种“胜利”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几乎为零。与此相反的是德军的进攻可不是游戏,9月7日,德国军队迅速占领华沙,波兰至此彻底沦陷。德国军队对于英、法联军的这种“奇怪的战争”也是大惑不解。希特勒很清楚英、法两国的谴责无疑于作作势而已。这就好比受困的羔羊对着饿狼装腔作势的空吼,最终只会暴露自己的恐惧。该是战争解决的还得靠战争。德国军队的进攻丝毫不受任何影响。英、法联军的不战和假战反而让德军率先占得有利先机。德军在战场上的连胜导致1940年5月10日,德国正式开始进攻西欧。希特勒将大量的军力投入西欧战场,这与英、法联军的消极应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史料记载,当时德军共出动了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希特勒将这些部队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开始猛烈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西欧战场正式拉开了帷幕。当时与德国实力相当的是英、法、比利时、卢森堡及荷兰共同组成的147个师,约300多万军队。然而,由于法国领导层战略决策上的呆板与保守,他们并没有主动进攻和做好防守计划。只是自己沉浸并寄希望于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从而实际上对德国宣而不战从不主动出击。法国虽然偶尔在其与德国边境上进行小规模的“小打小闹”(萨尔攻势),然而,却最终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有效进攻从而改变战局。

自古以来,战争的取胜在于出其不意和掌握战争的先机。没有人会配合你而乖乖进入你设置的圈套中。法国军队认为德军进攻其必定会进攻马奇诺防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德军并没有直接攻打马奇诺防线,德军将领海因茨·古德里安在战场的部署上表现出了绝对的聪明和冷静。他率领德国的装甲部队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成功的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撕开一道口子,成千上万的德军由经此地潮水般的涌入法国腹地。前方紧张的形势让刚刚上任英国首相不久的丘吉尔头疼不已。5月16日,丘吉尔紧急飞往巴黎与当时的法国总理雷诺会晤。然而,根据后来丘吉尔本人的回忆,雷诺已经认定自己输掉了与德国的战争,法国政府更是将大批重要文件烧毁准备撤离。当时的法国可是号称“欧洲第一强国”,雷诺说自己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的话所传达出的讯息可想而知。然而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英国远征军的命运会将如何谁也难以预料。

丘吉尔最后只能无奈的将自己派出的部队撤回。那么问题来了,加上法国军队共40多万大军如何撤退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德国装甲部队的猛烈进攻,本就在战场失利的法国就像是一个被打穿了的筛子,法国境内已经没有可以撤退的地方了。此时显然只有一条退路可走,那就是40万大军横渡英吉利海峡,退到对岸的英国。这对于英国士兵来说家就在对面,但是却望眼欲穿。

如果世界地理学的好的人都应该知道,当时留给军队撤离的港口只有三个,但是加莱和布伦海峡已经被德军占领,那么敦刻尔克港口就成为了英法联军撤退的唯一选择。5月21日,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从而把近40万英法联军逼在法国北部,40万大军被德军逼到了敦刻尔克港狭长的沙滩地带。宽广的海岸和茫茫大海反而更容易成为德国空军轰炸的目标。更为严重的是时间每过一分钟德军的脚步就离英、法联军更近一步。倘若德军能够派出足够的空中火力对联军进行肆虐般的狂轰滥炸,再加上海岸上的炮火和坦克部队的强势进攻,英、法联军就算个个长了翅膀也插翅难逃。敦刻尔克海港无疑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英国首相丘吉尔到时候恐怕连三个人都撤退不了,更别说要至少3万人。

然而,历史是没有既定的剧本的。当德军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当时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仅10英里。十英里!英法联军三面受敌,背面是海。危险就在眼前,英、法联军战士个个屏住了呼吸并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中等待即将来临的死亡。然而,奇迹发生了!5月24日,德军的坦克部队接到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战争突然停止了2天。就这短短的2天却给英、法联军的撤退赢得了相当宝贵的机会。后来,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们纷纷对于希特勒这一奇怪的命令进行了各种猜测(详见史料)。然而,不管希特勒当时出于什么理由,这对于英、法联军来说是无比幸运的。祖国就在眼前!没有什么比活着回去更让人幸福的了。5月26日晚,代号“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拉开了帷幕。当战士们看到祖国人民自发而来的“无敌舰队”时,他们才真正地看到了活着的希望。电影一开始,成千上万的士兵排了长长的队伍等待撤退时,这样的镜头是多么的接近当时联军的真实处境。诺兰也不愧是大导演,当然在撤退的具体过程中诺兰将更多的镜头给了那些无助的士兵,他要在此影片中探讨人性最真实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德军的战斗机在空中咆哮时,等待救援的士兵和将领都是齐刷刷的抬头仰望天空直到危险逼近。因为你很难分得清楚是敌机还是自己人。直到空中扔下炸弹从身边爆炸时一切都为时已晚。后来英国政府在国内进行全国总动员,凡是拥有船只的人们都要前往敦刻尔克,帮助英国海军一起撤退。

在战争面前没有任何人迟疑,英国民众自发的驾驶着自己的私人船只冒着漫天的炮火出海了,内河船只也都奇迹般地开出了海。据记载,当时共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船只参与了这场大撤退。英国皇家空军也是出动了自己最宝贵的战机作为空中掩护。影片中出现的喷火战斗机和飓风战斗机都是真实存在的,尽管后来有人质疑英国皇家空军保留了一定的私心,并未倾其所有。然而事实上却是所有出战的飞行员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阻截德军战机。当影片中士兵们抱怨该死的空军在哪里时?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英国皇家空军并非没有任何作用。相反,英国皇家空军在撤退期间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飞机,有力的阻截了德军的空袭,同时英国皇家空军共击落德军战斗机上百架。(注:此处之所以没有具体数字是因为对于这些数字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了不误导读者故而使用概数代替)以当时的情形看,德军拥有近300多架轰炸机和500多架战斗机,即使是皇家空军杰出的防御大师帕克少将自己也承认,不可能对于在大海上撤退的船只和陆地上正在投入战争中的远征官兵的空中掩护做到面面俱到。相反他们在此次撤退的功绩不容抹煞。影片中诺兰也是这样给观众们呈现和传达的。后来时隔四年之后的皇家空军和美国盟友一起创造了又一个历史奇迹。皇家空军在诺曼底上空为陆地提供了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并形成了绝对的保护伞,将德国空军驱逐出天空,为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提供了保障。针对“该死的皇家空军在哪儿?”这样的问题和质疑,英国皇家空军足足用了长达四年的时间来向当时的士兵们重新作答。

把战争的还给战争,这是每一位从敦刻尔克大撤退回到家乡的将领和士兵们最该得到的释怀。把电影的还给电影则是诺兰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大导演应该回报观众和自己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甚至于每一位从撤退中活下来的士兵而言是恐惧、罪恶、羞辱和创痛。然而,战争终归是战争,没有人包括军人在内理所当然的为哪一场战争负责。诺兰给我们传达的正是如此。在战争这场大熔炉里,人性的本质是最容易暴露的。每一位被炙烤的灵魂都会发出本能的绝望和恐惧。诺兰希望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释怀,尤其是当时等待救援的士兵和参与到撤退的每一位将领甚至是皇家空军都能够对这段历史不再“耿耿于怀”。好比经历过战争创伤后遗症的一位士兵将乔治打伤后,他又出于对于安全感的极度缺乏,在道森父子驾驶着“月光号”在救援时,他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却以船已满员为由拒绝搭载另一名战争受害者。我个人认为诺兰将人性最真实的东西呈现给观众,这不是为了让那些曾经在敦刻尔克大逃亡中的士兵感到羞耻,相反他所要传达的是另外一种理念。那就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毁灭性不仅仅是城市和房屋的摧毁,更多地是将人性的本质进行炙烤。因此,没有任何一个灵魂能够优越于另一个灵魂而做出更加圣明的决定,生存是人的本能。当然,后面影片中的道森父子在创伤后遗症的士兵问及到乔治的情况时,士兵问道“他没事吧?”原来因为打伤乔治而愤怒不已的彼得此时很平静的回答:“没事”。是啊,暴力的引起和治愈从来都是归结于暴力本身。诺兰很聪明地通过道森父子前后的态度转变从而含蓄的表现了当时的普通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既然战争已经无可避免,那么只能将战争的东西还给战争。因此,后来的人们更应该对这段历史释怀,没有一位从敦刻尔克撤退中回来的士兵应该受到谴责。正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说,回来就好。如果真的有,那就是战争的发动者。这场撤退我们记住的不应该只是羞辱。正如丘吉尔在事后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孕育着胜利”。

我们且不说当时丘吉尔是怎样的英勇果敢和雄才大略才将33.8226万人成功撤离。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假如德军不停止对其陆地上的猛烈进攻,同时又能够派出足够的空中火力进行猛烈打击的话。丘吉尔的那番撤退孕育着胜利的言论将成为永远的笑话,而不是一个天才级将领的豪情万丈。

总而言之,敦刻尔克大撤退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在这次撤退中希特勒自己亲手放走了英、法联军。这或许是德国法西斯注定的失败吧!

注:此文写于2017年9月4日晚,经过连续两次的校正和修改,本人作为一个不懂历史的人只是将大量的史料进行了一番梳理而已,其中也不敢过多的加入自己的个人观点。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只能无限的接近它,却永远不能身临其境。因此,每一步的探索只是离真相更近了一步,并不是我们已经掌握了全部真相。诺兰的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是在探索撤退中士兵们的反应,然而普通民众在战争中遭受到的创伤与危险可想而知。还原战争的目的不是想再次激起仇恨,而是我们能够深刻的认识到战争的毁灭性,如果哪一天战争真的来了,谁都不要想着心存侥幸。

《敦刻尔克》观后感1500字


有一种无奈叫撤退,有一种胜利叫保存!
《敦刻尔克》观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和深远的全球战争,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持续至今!自此以后,对大国而言,大规模的战争早已不是解决争议的选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而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仅是二战期间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也预示了欧洲战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欧洲大陆从此沦入德国法西斯之手,大英帝国只能凭借英吉利海峡和皇家海空军的余威苦苦支撑!
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场战役,而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有生力量,为最终消灭德意法西斯奠定了基础。谁也无法否认,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这一小港仍撤出了33.8万余人,创造的敦刻尔克奇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或许有人不解,战斗、甚至是死亡,才是一名优秀军人的真正归宿,醉卧沙场,马革裹尸,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这些都没有错,但有时候,潮起潮落,更需要一份定力与坚持,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保存是为了更好的绽放。
剧情
《敦刻尔克》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担任编剧并执导的二战题材影片,由汤姆哈迪、肯尼思布拉纳、马克里朗斯、哈里斯泰尔斯、希里安墨菲等人联合主演。该片根据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以青年士兵视角讲述了二战史上最传奇的一场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法军队面对德军所经历的的残酷战斗。影片于2017年7月21日在美国上映, 9月1日在中国各大院线上映。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第一次执导二战题材的影片,还大胆启用了19岁新人菲昂怀特海德为影片主角。这是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之后诺兰导演第一次尝试拍摄的战争片。而汤姆哈迪等人也有不俗的表演。
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逃亡的英法士兵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力争活着回家。英国士兵汤米(菲昂怀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饰)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船长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驾驶小船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
感悟
影片一开始就是以汤米在街角的奔逃展开,稚气未脱的汤米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战场,然而此时此刻,在枪林弹雨之中,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离敌人的魔掌,回到海峡那边的家。在连绵的炮火之下,他勉强逃出邻镇,不料却发现数以万计的士兵都被困于小小的敦刻尔克海滩,是听天由命,还是奋力一搏?汤米成长的很快,从战争中学习生存,惊魂未定的他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考验,一次又一次的落水,然而他却从未放弃求生的愿望,更没有背离本性的良善!滚滚红尘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和汤米一般,在生活的漩涡中历经波折,而依然不忘初心,痴心不改!
道森先生的长子是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在开战之初就以身殉国了。当得知大批英军被困于敦刻尔克不能回家时,他和小儿子彼得及其朋友乔治,自告奋勇开着小艇去接落难的同胞,目标敦刻尔克,进发!长子已逝,投身这样一个战场,毅然决然,也没有阻止彼得的跟随,坚毅的父亲,如山的父亲,和中国传统的父爱陪伴与爱的方式也相同也不同。如果德国鬼子登陆英国,哪里还有家,同样的家国情怀,同样的无私付出。也正是有许许多多的道森船长,才能组成一个无敌舰队,拯救国家于危亡。而彼得、乔治、汤米,不就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吗?这样的一个场景,是不是和我中华千帆竞发钓鱼岛神似呢 ?一切的反动力量都会湮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为了减少损失,英军的护航驱逐舰是一艘一艘的派,战斗机是三架一组,就这配置,也要有雄厚的家底,长期的战争,最后拼的还是资源与实力。想想同时期的中国,不要说驱逐舰、飞机这样的奢侈品,就是枪械、大炮也只能依靠进口,而国防安全靠买是买不来的。所以这才有七十多年前的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十万中华儿女,奋战异域,只为确保滇缅公路畅通,确保援华物质运入中国,为抗战大动脉输送源源不断的给养。抗战时的中国,可以培养柯林斯和法瑞尔这样有优秀飞行员,却没有自己的劳斯莱斯,没有自己的喷火战斗机。二战期间,英国生产的喷火战斗机就数以万计,而彼时的中国,军事工业几乎为零。不得不说,天佑中华,让我们缓过来了。
启迪
影片最后的结局,法瑞尔被俘前破坏了自己心爱的座驾,在引爆了喷火战斗机后从容面对蜂拥而至的德军;汤米等数以万计的士兵平安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等待他们的不是对逃兵的指责,而是对英雄的欢呼和呐喊,我想,在下次诺曼底登陆时,他们个个都是蓄满能量与战斗精神的勇者;道森先生带着小儿子彼得怀着对大儿子的怀念坚强地生活着,十七岁的乔治英勇牺牲后,他的事迹温暖和感动着小镇上的人们。亲情和友爱相伴,生活还在继续,战斗永不停歇!!!
从战争场景来看,《敦刻尔克》比不上《血战钢锯岭》和《珍珠港》,但其独特的视角和叙述还是令人久久回味!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治学、经商、从政、相处,都需要隐忍与包容的艺术。人生路漫漫,活着才是王道,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今后的路还长着呢!有一种无奈叫撤退,有一种胜利叫保存!敦刻尔克大撤退生存与舍弃的智慧!

电影《英雄》观后感


电影《英雄》观后感

早就听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是一部很经典的影片,尽管拍摄出来已经有几年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一直没有看,今天晚上终于有时间和精力把这部影片细细品味了一番,这部电影时间并不长,仅有短短地92分钟,但秦国宫殿的阴森,野外山景的秀丽,塞外大漠的辽阔加上演员的英气、豪气、霸气、义气,无一例外的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使我重新理解了英雄的含义。真正的英雄不是建立在利而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重情重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生命;真正的英雄不是为了情谊一味顺从迎合,而是在对方误入歧途之时诚恳坚决地提出;真正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为了大局不惜放下个人的恩恩怨怨,用宽容与大度化解仇恨;真正的英雄会慧眼识英才,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

影片从无名与秦王的对话展开,从无名的话中回放他和赵国三大刺客长空、飞雪和残剑的刺杀秦王的全部准备工作和心理活动。片中的这些主要人物,都是英雄。无名的剑法非常厉害,十步之内能够置人于死地,而秦王的宫殿戒备森严,按大秦法规臣子与秦王隔百步之遥,无名要想刺杀秦王成功,就必须距秦王10步之内。秦王下过赏令,刺杀长空成功者可走上20步与他独饮,刺杀飞雪残剑一人成功者可上前10步,这样才能达到刺杀距离,为了助无名刺杀成功,长空,飞雪,残剑故意让无名刺伤自己,让他带去他三大刺客已死的消息,谎称长空的剑法不如他,飞雪残剑死于两人的感情不和,心胸狭隘。这样骗取秦王的信任,使得他获得接近秦王伺机下手的机会。这个过程中,我感觉他们三个很重情义,我看不到一点个人私利,为着一个目的团结起来甘于奉献,甘于流血忍受肉体上的痛苦。不过无名的话很快被秦王识破了,因为残剑和飞雪曾与秦王交过手,秦王认为他们两个气度非凡,绝不是心胸狭隘之辈,在关键时刻,残剑放弃了刺杀秦王,这让飞雪和无名都很难理解,同时残剑也不让他们去刺杀秦王,在无名临行之前,残剑送给了他两个字:天下。残剑无疑是很有长远眼光的,更是心胸非常宽广的,谁都知道,秦王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但是残剑清楚地看到了虽然秦王一心想吞并六国,给六国带来威胁,但是在这六国连年征战,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时,也是只有秦王实现天下的统一,才能够解救万民于水火,换来天下之太平,他们的刺杀行为仅仅是为了报个人的家仇,而同千万百姓的生活相比,这些个人的恩怨其实算不了什么,应当放下系万民于心中。当无名将残剑的意思告诉给秦王时,秦王也不由得对残剑肃然起敬,真正理解他的居然是刺杀他的,和他素昧平生的朝廷重大通缉犯,就连他的侍卫也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同时,看着残剑写的剑字,也悟到了剑的最高境界,是手上无剑,胸中也无剑,有的只是一颗大的胸怀,用大胸怀包容一切,为的是日后天下的和平与安定。残剑也最终使无名放弃刺杀秦王,弃剑而去,并让秦王永远记住这剑的最高境界。当得知无名主动放弃刺秦时,飞雪不能理解,与残剑在大漠中展开决斗,为了让飞雪知道残剑的此举用意,残剑任飞雪的剑刺向自己,当飞雪流着泪抱着垂死的残剑问为什么没有挡她的剑时,残剑只是说了一句话:为了使你相信。最后飞雪也一并殉情,虽然我很难推测飞雪最后是否明白了,但是残剑的大度与远见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飞雪的殉情,也足见其对爱情的忠贞。至于秦王,在本片中一改人们对他的暴君的印象,他是勇敢的,当他识破无名的谎言,在宫殿中透着灯火隐隐感到无名的杀气时,依然脸上毫无惧色;他又是心胸宽广的帝王,面对威胁自己生命的敌人,能说出与残剑那样的人结为知己,我死也无憾;他又是爱惜人才的,当众武士要求杀掉无名时,他是那么矛盾,他不想杀无名,却又因自己立下了法令不可更改而迫不得已,用最隆重的葬礼厚葬了无名。并且在统一六国后爱民保民(虽然影片最后说的有些夸张)同时长空为了纪念三位兄弟也放弃了习武。

我不禁想到了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也要向文中的这些人物学习,有句俗话说的好: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我感觉友谊是不能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一定要真心对别人好,不要用的着人就烧香,用不着人拿棍邦,真心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不要认为自己对别人没有关心和帮助的义务,有时为了朋友要甘于奉献,不怕吃亏。别人取得荣誉感到快乐时学会赞美和分享,而不是嫉妒怨恨,更不是阿谀奉承,别人失势悲伤时学会安慰和鼓励,而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冷嘲热讽,只有这样才能换得长久的友谊。真正的友谊也不是为了对方高兴一味地迎合奉承,要真心赞美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委婉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改正。因为自己的朋友也不是圣人,他们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缺点,可能一时他们不会理解,但是日子久了他会明白自己的真心。另外,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有的人可能脾气秉性和我们不投合,有的人可能脾气很暴躁,有的人可能毫不留情的当着很多人的面批评过我们,甚至有的人可能不喜欢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特别是自身没有的优点并虚心学习,他们的话可能比较刻薄,有时难以接受,面对他们提出的,只要对自己有帮助的,自己确实做得不够的,还是要改正,当他们需要我们帮助时,我们也要帮助他们,这时候就不要计较以前的恩恩怨怨了,只有这样才能感化所谓的敌人,换得更多的朋友,这就是我看这部电影最深的体会。

《敦刻尔克》观后感800字


《敦刻尔克》观后感

诺兰的《敦刻尔克》把作战室里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去,开场不交待历史背景,结尾也不交代伤亡人数。这里没有丘吉尔,没有希特勒,《敦刻尔克》宏伟的结果更是没有悬念,诺兰只是牵挂着小人物的恐惧,聚焦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个体的视角也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有人说,诺兰风格化的手艺和敦刻尔克事件本身壮烈的结局挽救了电影,所以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感觉有些难以言说,没有如你所愿般烧脑悬疑,也没有血脉偾张。很显然,在战争片的战场上,诺兰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战争史诗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诺兰的冷观和克制,让《敦刻尔克》保持了对历史的悲悯与敬畏,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邃与深远,让它在众多战争片面前别有建树。
《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真实历史事件,将一部战争片拍成了剧情、悬疑、惊悚片。这一切使它与其它战争片之间仿佛有道巨大分水岭,一边的山峰上是《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另一边的山峰上是《敦刻尔克》。两座巅峰上的作品都很伟大,却又那么迥然不同。
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不管它是战争片还是悬疑片,都不重要,敦刻尔克最大的价值在于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刻画出身处战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如此真实。
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是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与战争中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敦刻尔克》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类电影所做的。《敦刻尔克》是诺兰的一次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尝试,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真往往会摆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诺兰与李安不谋而合。诺兰认为,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战争时,首先考虑的或许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对于那些普通年轻的士兵来说,是回家,离开敦刻尔克;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船长来说,是到敦刻尔克接那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回家;那个燃料耗尽的飞行员用生命坚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渔船。
在军事题材的战场上,导演喜欢从战争中挑拣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一将功败万骨枯的故事,把他们变成了电影里的勇士、侠客和英雄,再加上爱、恨、暴力、死亡。徒手挡子弹、料事如神仙的战争片让人怀疑人生,另一部分优秀的战争片吸引人坐下来了解战争。怎样把观众带去敦刻尔克,是我最先考虑的事情。诺兰决定将这种经验呈现在银幕上
陆地上,德军1700辆坦克持续前进,距海滩只有16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面对绝境,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这些战争中的个体,浓缩着40万人的恐惧,像极了敦刻尔克灰蓝色的海水,无边无际。

这就是我电影观后感


这就是我电影观后感

无聊的假日里,能遇上这么一部电影就够了。它让我觉得自己是这么胆小脆弱,并且不够真实,它让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的同时,也启发并鼓励我向前。

《这就是我》故事背景是美国中学,作者自传式得讲述自己的中学成长,里面的角色塑造得很真实,我能感受到里面的恐惧和勇敢,还有一种在很多电影电视中都能体会到的感觉——被诋毁了,误会了,直说不就好了吗?为什么不直说,正面反驳。

事实是,伟大的人要扞卫更重要的东西——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我很欣赏我身边朋友的某个我没有的品质——不卑不亢。基友Shane对我说的这方面的话我始终印象深刻。 我是个胆小鬼,畏惧权威,畏惧强大,诸多的事都只是一味委屈求全,懦夫只会欺负关心珍视这份友谊的人。这是我对自己的心灵深处的谴责。如果我不能变得强大,至少要学着勇敢。 在成长路上不知何时我丢失了尊严,用卑微和虚假换取了叫"面子"的东西。 要到哪一天,我们才可以都骄傲得说:"我是……(任何只要你爱着的职业),这就是我。" 并且也珍视身边每一个如此勇敢的人。

我做的每件事,每个行为都来自我的随心而动。我一直担心我会被看成一个坏人,其实这样的担心应该是种害怕被揭穿的感觉。我就是个坏人,我唯一害怕的就是被拆穿,话说回来,倒还真有不少事属于人艰不拆。

我最近时常在想爱情之后的东西该是什么?是生活?永恒,共识,停止……

在我的世界观里,我们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要有自己的一己之见,还要衡量他人会做出的看法而采取行动,所以大多数我们做出来的行为,是我们真实想做的行为的扭曲。而真实的自己,的的确确是种不易的勇敢。

我开始喜欢下一个自己。

喜欢《电影《敦刻尔克》观后感:只要参与,就是英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