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黑夜里的呼唤读后感100字

黑夜里的呼唤读后感100字

旺角黑夜影评。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旺角黑夜影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旺角黑夜影评(一)

第一次接触尔东升的电影,感觉同《无间道》一样,表面上是一部警匪题材的商业片,但整片灰暗的色调和人物有意无意冒出的哲理性的对话,使得本片自始至终都带着一丝文艺气息。看完全片,觉得导演似乎讲了很多东西,却无法从中得出一个明确的主题来。导演的意图或者就是为了在旺角这一个特别的地区展现各式各样人物不同的生存状态和感情冲突,侧重点在于营造一种黑夜的氛围,至于是非善恶,全在于观众自己的判断了。以我来看,影片主要涉及了以下几方面的话题:

首先,黑社会犯罪的话题。一开始只是两个小贩为争夺客户而吵架,立即升级为两个黑社会帮派的群殴,进而互相报复行凶,甚至买凶杀人。这一方面说明了大争斗往往是由小摩擦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香港的一个社会现实,即人们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漠视生命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开始的情节里有一个硬币掉入下水道,而影片最后的镜头是阿丹发现了来福塞在她包里的一叠钱,这是个令人深思的呼应。

其次,关于好人坏人定义的话题。男女主人公一个是杀手,一个是妓女,但两人无疑都有良善的一面。对于警察来说,似乎总是正义的一方,但也有着不可告人的黑幕。有一个人物老六,立场在黑帮和警方之间摇摆不定,只要对方给钱就可以了。所以人不可能好坏分明,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再次,是给我印象最深之处,即青春和成长的困惑的话题,这主要体现在彬仔身上。作为一个新警察,刚刚接触社会,有着少年的激情和血性,也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念。而以苗警官为代表的老警察早已被社会磨圆了棱角,执行任务时希冀着不要同杀手相遇,平平安安就可以了,甚至做错了事也会制造假象、设计掩饰、逃避责任。这对初出茅庐的彬仔来说,几乎是不可理解的。在面对杀手的时候老警察都知道首先以求自保,冲在第一个的彬仔最终送了性命。

更次,乡下人进城的话题。穷困的乡下人总向往大城市的繁华,但进入以后却又会万般困惑,浮华背后的虚伪麻木跟乡下人纯朴的个性格格不入。妓女和杀手都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职业,这又让他们的身份无比尴尬。所以阿丹才会说,香港就像天堂一样,就是空气脏了点。

还有,命运无常的话题。来福去香港的目的一方面是杀人,一方面是找未婚妻,都没有成功,还在阿丹的劝说下丢掉了手枪。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时意外发现了未婚妻的下落,遭到流氓侮辱殴打之后又愤而举枪。苗警官的警队本是去寻杀手,却误杀了他人,更由此意外破获贩毒大案。警队决定收工,却又无意遇见了来福,结果两人因此而死。杀人与被杀或有宿命的意味,但一系列有意栽花、无心插柳的事件都说明了人生反复无常,结局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控制。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能给人很多思考的。吴彦祖和张柏芝都一反以往的形象,杀手不摆酷,妓女不作态,还都带着一丝土气。这无疑来自于回归后港人对大陆逐渐深入的了解,应该可以成为港片的一大创新思路。本片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警匪片原有的刺激包装下,不妨结合一点时代的元素,加上一点人文的思考,体现一点自己的风格,这样观众就不会仅仅看到一场单纯的警匪对话而徒呼过瘾了。

旺角黑夜影评(二)

香港为何会叫作香港?昔日香港制"香",故名为香港。

差不多是第三次看这部尔东升的经典作品,每看一遍,就会收获不同的东西。第一遍,看场面,看繁华的香港的都市夜生活,看香港警匪片黑帮片导演所营造的氛围;第二遍,多少受别人观后感或者影评的影响去发掘片中之前所未发现的细节和寓意,依然懵懂;第三遍,隔了很久,再看此片为何能成为经典。

该片据说导演有很深的立意,什么善缘、孽缘抑或是宿命,第三遍,多少看出来些导演的立意,但仍然并不深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慢慢能多少体会到些导演通过该片所要表达的东西,这应该也是能成为经典的重要特点之一吧。

看完该片,我在草稿纸上画出来一个剧本的图片,觉得这样一部经典的影片应该作为戏剧学院的经典案例之一来供老师讲解,虽不了解戏剧或者电影学院讲课是怎样一个讲法,或者科班讲课是否是这样一幅图片,但都觉得看了该片后,我还是受到了些启发。

这一次看该片,比较打动我的是鬼叔和志彬中间阶段的一段对白,新旧两代香港警察在做事态度上的冲撞,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老人有老人的见地。看到这一段,我立马就能想到自己作为一个七零后与八零后年轻人不同的做事风格。

不由得将该片和杜其峰导演的《pTU》相提并论,二者在剧情构思上在我看来有些类似,故事发生的时间段也像类似,应该说都是经典,导演风格略为有点不同,都是香港警匪片的代表作。

看内地电影市场上鱼龙混杂、滥片横行,真希望内地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经典电影,将故事的发生地点腾挪到内地城市,突出特点,成为经典,让观者有看三遍的欲望。

旺角黑夜影评(三)

剧情我不多说,这是尔冬升导演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很精彩。我很佩服导演的匠心独运,没有火爆的黑帮火拼,没有炫目的飞车技术,没有新颖的打斗场面,故事的开头甚至会让人觉得这部电影很闷,让人很压抑。但是其实导演很巧妙的把气氛先抑后扬,娓娓道来,慢慢地把事件引入高潮,将故事层层递进。他把整个故事安插在平安夜前后,本应是团聚、约会、欢庆的好日子,但外表看起来旺角笼罩在欢快的圣诞节气氛中,实则暗藏杀机、危机重重。故事发生在旺角,香港人口密度和犯罪率最高的地方。徘徊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入境杀手和妓女、凶悍的嫖客、矛盾激化的黑帮两派、维护香港治安的警队、见利忘义的中间人,这五者背后都有故事,没有绝对的黑与白,但是互相联系着,牵扯着,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悲剧。

吴彦祖饰演从大陆河南省南阳五月沟来的入境杀手--林来福,与其说他是杀手,不如说是有着粗暴个性但是善良、对感情专一的土男孩,用剧中的话说就是“住在村口傻乎乎的那个”。来福到香港除了收钱杀人,还为了找寻前往香港的同村姑娘阿素。饰演来福对于吴彦祖来说应该是有挑战性的,首先语言方面就是很大的问题。Daniel从小在美国长大,说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这在《赤裸特工》中全程用英语对白可以看出。但在剧中导演要求演员必须说国语,还好在香港娱乐圈打拼了十余年,他的国语和粤语都有长进。吴彦祖在剧中自己配音,对于一个纯正的ABC,这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加上愣愣的语气,反倒和来自乡村的林来福很衬,透着一股“土味儿”。其次是他的形象,他外形英俊,棱角分明,却要饰演生活在公路刚刚修到村口的贫穷的农村的傻小子,这倒难倒了导演,最终不得不给他安上一副黑框眼镜加上土掉渣的棕色外套。再次便是他的演技了。说到演杀人犯,吴彦祖应该是得心应手了,从《新警察故事》里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青年,《三岔口》里我行我素的叛逆行家,再到《新宿事件》里被砍肠穿肚烂的可怜杀手,他都信手捏来,不过最终都难逃一死,这次当然也不例外。但是饰演如此人性化的非专业杀手,还是第一次。来福话不多,也从未试过杀人,有着乡村人的淳朴与善良,他会为了萍水相逢的妓女打抱不平,懂得知恩图报,还会劝别人改邪归正,却偏偏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吴彦祖将这个让人心疼的角色诠释得很好,每个眼神,每个瞬间都透着无奈与悲凉,这次电影中他的文戏比以前任何电影都出彩。记得看到来福倒下的那个瞬间,我的整个心脏都好像停止了跳动,胸腔堵得很……

张柏芝饰演拿着单程证到香港赚钱的妓女丹丹,来一趟香港能赚八千多,第一次是被骗来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是为了赚钱养活家里的15口人。她和来福是老乡,无意中被来福救起,进而开始了短暂的寻人之旅。这应该是继当年的《喜剧之王》,张柏芝第二次饰演妓女了。但不同的是,这次饰演的妓女是自愿的,善良而乐观的。她的演技用导演的话说就是“天生的”。当吴彦祖等对着剧本参透、琢磨时,她在一旁玩,一旦导演说“action”,她马上“丹丹”上身,要多真实有多真实,她将一个为家人不惜出卖肉体的妓女演绎的淋漓尽致。丹丹很乐观,她觉得香港很新鲜,很“文明”,像天堂。如果说整部戏都是压抑着的,灰色的,那么丹丹的出现则为这片灰色抹上了一点红色。对于粗暴的来福,他就像是安定剂,能让来福稍微克制内心的冲动。但丹丹毕竟还是觉得自己是悲哀的,记得平安夜那晚,在朦胧的灯光下,丹丹抬头望着天,疑惑的说着:“香港空气那么脏,为什么叫香港?其实除了空气,这里也算是个天堂,如果能在天堂干点别的就好了。”语气里,表情里都透着无尽的悲凉。张柏芝的诠释非常到位,不浮夸,却能让人凉到心底里。唯一的不足就是张柏芝本来说的就是国语,可是她的公鸭子嗓门最终还是使得她无缘将真声贡献给电影啊。

《旺角黑夜》是导演尔冬升的代表作之一,尔冬升年轻时在邵氏主演了二十多部电影,演过许多金庸、古龙笔下的武侠人物。之后为了打破武打小生粗鲁没文化的传言,毅然转向幕后工作,凭着他丰富的演戏经验,导演了许多上乘之作,如《新不了情》、《忘不了》、《癫佬正传》、《旺角黑夜》、《门徒》等。他的电影一直有细腻的人文关怀,在电影里描绘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的真实面貌,像旺角黑夜里的妓女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真实形象。

电影看完了,但人物、情节、台词还停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电影有时候并不纯属娱乐,常发人深省,当然要看是哪种电影,像王胖子(王晶)近些年来的烂片《金钱帝国》除外,毕竟它是王晶“一年一度”的好电影)我就不多说了,各花入各眼。

最后留下一段话:

想找的找不着,不想见的送到你眼前来。

缘分,有缘…一定能见到的。

有孽也行。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黑夜的观后感(精选9篇)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黑夜的观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黑夜的观后感 篇1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在每个阶段都各有特点,每个阶段负面情绪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比如,婴幼儿时期,孩子还不会说话,或者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表现负面情绪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哭闹;童年时期孩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最基本的三观,是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还完全不够成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开始与家长辩论,而且他们甚至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好像还能自圆其说;到了青春期,他们开始变得叛逆,听不进父母的劝告,甚至开始和父母对着干;直到成年,他们才开始逐渐形成完整的三观,成年自立。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人生的漫漫长河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是十分正常的,有负面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排解负面情绪这种技巧看似很常用,可是却不见得人人都能灵活运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脾气暴躁的人,他们无法与别人友好地相处,还总是将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他人,这样的人在职场、家庭生活中往往不会受到欢迎。谁都希望自己的朋友是正能量满满的人,可是怎样才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呢?

婴幼儿时期,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将对我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那个只知道吃喝拉撒睡的时期,我们不具备语言能力,没有形成逻辑思维,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时,如果父母能够根据我们的外在表现来判断我们的需求,安抚我们的焦虑情绪,我们就会在小小的心中根植下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伴随我们的一生,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

小孩子总是任性的,执着的,他们往往听不进父母讲的大道理,因为那与他们的情绪和生活无关。想要让孩子学会同理心,父母需要更多的理解,宽容和陪伴。

尼克拉.伯恩著绘的《赶走黑夜的小兔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如何改变自己任性、刁蛮,发现黑夜美丽的故事。一开始,小兔子面对蝙蝠、猫头鹰和小狐狸对于黑夜的需求不管不顾,只是固执任性地坚持将黑夜锁在小饼干盒里,直到他发现自己种的胡萝卜因为白天长期过度的日晒而变得枯萎,才明白黑夜的存在自然有它重要的意义。直到他打开饼干盒放出黑夜,才发现原来黑夜竟然如此美丽。黑夜的美好不仅仅在于辽阔的星空给人无限遐想,还在于黑夜给了我们休息调整的时间。

这部绘本画风清新可爱,故事可读性强,创意十足,是一部适合父母与孩子共读的童书。

黑夜的观后感 篇2

在无尽的黑夜里,有谁能帮助自己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是父母,是老师,还是不离不弃的伴侣?而在这个暑假,我打开了《白夜行》,一本让我对此恍然大悟的书籍,让我对这个世界又有了别样的认识。

可爱美丽的唐泽雪穗因父亲离开而被迫于母亲居住在一起,但是她的噩梦也因此而来,雪穗长得非常漂亮,即便只有搬来的时候只有12岁,但依旧引起了一大堆人的注意。其中,男主的父亲因为有严重的恋童癖而对雪穗产生了迷恋,甚至还掏出了钱给雪穗的母亲以此来买她的女儿。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雪穗的母亲居然同意了!就这样,雪穗被公平地卖给了那个男人。但是,就在男主桐原亮司的父亲要对其侵犯的时候,桐原出现了,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救下了雪穗。

难以想象,这是自己年仅12岁的亲生儿子干出来的,但转念又想,他的父亲常年外出,对自己的儿子关心寥寥无几,而且桐原正处幼龄阶段,,他甚至将父亲当做一个陌生人,所以现在想想,觉得桐原做得完全是顺心而去。全文最精彩的莫过于之后的双人戏,书中桐原与雪穗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那束光,他们杀了人,因此只能在黑夜中行走,但二人却并不认为这是坏的,就好比走在充满光的夜晚中,故称为《白夜行》。

本书作者东野圭吾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在读白夜行之前我也阅读了很多关于他的作品,但阅读完白夜行后我顿时觉得他的其他作品索然无味,白夜行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而又不同的世界,虽然桐原做事的手法有些残暴,但是对于那个世界,他们所做的是能活下去的唯一办法。纵使无人帮助,他们彼此就是对方的挚友,伴随对方走在这条漆黑的道路上。

可是雪穗与亮司却被迫用一个童年,用一个瞬间去长大,去成熟,这是一个悲哀。我感动的还有东野圭吾写的爱情,以前从未看过能够如此不着一字,未有一次直接描写两名主角相知相识与相处,连绝别都显的那么无情,然而这却是一段最深刻与感人的感情,一段持续20多年,一段相互牺牲,保护慰藉的爱情,一段都将对方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与骨髓的爱情,原来童年时的竹马青梅的纯真美好,青春年华的美好,在这段爱情看来都只是不可触碰的水晶,支离破碎的倒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之前不仅仅是纯粹的爱情,更是彼此最真诚的伴侣,在这漆黑的道路上追寻自己的道路。

黑夜的观后感 篇3

印象里,到了晚上八九点钟,大人总是在催促小孩子,天黑了,该睡觉了,快回到你的小床上去。可是,孩子心里还想着刚刚看过的动画片,玩过的游戏,想着自己还没有困意,再多玩一会儿,也没关系。于是,很多家长就开始一遍遍劝导、威胁、利诱,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可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开始会耍赖、任性,等到被家长催促烦了,甚至可能像《赶走黑夜的小兔子》里面的小兔子一样,想把黑夜赶走,装进饼干盒里。

这是任性,还是叛逆?可能都未必。孩子在逐渐产生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眼前的快乐代表了一切,在规则与“不得不”之间,快乐被限制,其实是很困惑又很痛苦的一件事。无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需要在这种困惑与痛苦中,找到情绪的平衡点,避免情绪放大化。

在调节情绪的时候,还有一件事会被忽略,那就是孩子就算在发脾气、闹情绪,也是能接受讲道理的。就像绘本中的小兔子一样,黑夜在与她对话的时候,小兔子自己也在思考,到底黑夜对森林里的动物,对自己,对自己爱吃的胡萝卜,意味着什么。虽然小兔子仍然不肯松口,但厌恶的情绪已经不是主导她行为的唯一标准了。

只不过,小兔子接受这一连串的道理还需要更充分的理由,以及一些时间。不然,如果这次没有完全服气,下一次不想睡觉的时候,恐怕小兔子考虑再三,还是会选择赶走黑夜。

有些家长可能发现了,黑夜明显比自己要耐心得多,道理也讲得充分,还能让小兔子发觉到自己的做法不合适。需要注意,黑夜扮演的不是家长的角色,它的话不是在教育小兔子,而是和小兔子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一场谈判。作文就像在外交场合上据理力争的外交官,黑夜始终保持着冷静,仔细分辨着小兔子言语中的犹豫,抓住她情绪上有动摇的地方,逐渐说到她最看重的方面。当然,这不是说家长需要准备时刻和孩子“斗智斗勇”,而是应该与孩子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而且,不要被自身的焦躁情绪影响。

小朋友在看的时候会发现,小兔子和小朋友们的情绪变化很相似。比如,小朋友在大人指出错误的时候,可能已经发现错误了,但是又不甘心认错,就会硬要说产生什么后果都没关系,实际却也在暗暗担心。书里小兔子的情绪变化抓住了儿童这种奇妙的心理,小朋友可以观察小兔子的表现,看看是不是和自己一样。

全书的定位是排解孩子情绪,同时,也在提醒家长要怎么和孩子交流。无论绘图还是故事节奏,这本书都很适合当一个睡前故事,从第一页小兔子蹦——蹦——蹦——蹦出来开始,带孩子走进一个为他们写的故事里,最后道一句晚安。晚安,小兔子。晚安,小朋友。

黑夜的观后感 篇4

内容:何镇的山区里,大家都叫他席奶奶。他讨厌根黑夜有关的事物,说来说去,就是讨厌黑夜。他试了各种的方法想要赶走黑夜,可是他有打又泼又踢,还是赶不走。最后他不理黑夜,黑夜也不理他。最后她累了,就睡着了,晚安!!

优美词句:

1.他又扫又扒又拨,但是每次向窗户一看,黑夜还是在那里,就向天花板上扫不干净的灰尘。

2.他又装又压又塞的,蹑手蹑脚的连一个黑影也不放过,还是没办法把黑夜全部塞进麻布袋里。

感想:我觉得他说席奶奶用脚踩黑夜,可是他图画的好怪,如果他站在上面,应该会掉下来,结果有踩到,还浮在空中,虽然有创意还是有一点怪怪的,而且那只猎狗还跟席奶奶一样,晚上不睡觉呢!!

如果我成为书中的主角,我一定不敢出门,应该会躲在棉被哩,直到天亮为止。我觉得我好像书中的主角讨厌黑夜,不过也是我能休息的时间。

我觉得在太阳升上的那时,我很惊讶,原本都是以黑白线条做画法的,突然一阵亮光上升,亮亮的影子好漂亮。而小狗跟席奶奶一起打呵欠时的模样,好可爱喔!!!

虽然这本书字很少,小小的一本,不过我觉得非常有创意,故事情节,画笔用法,都直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打破我每次看书的意义,每一次看都是看厚厚一大本书,可是小小一本绘本却让我写出这么多感想。

黑夜的观后感 篇5

斯内普,月亮一般的,活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处。他追逐光明,却永远被黑暗包围。他有一个使命,监守黑暗的使命。

从第一部起,我都是不大喜欢斯内普的。他黑暗阴沉,心理扭曲,笑容总是让人不寒而栗,天生就是一副反派的模样,而且,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令人费解,似躲在厚厚云层里的月亮,若隐若现,难以捕捉他的身影,他的心理。

但有一段时间,我竟有点欣赏斯内普了。

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冷静与理智,即使面对着伏地魔。

伏地魔,一个只念名字便让所有人胆战心惊,惊恐万分的怪物,他的眼神似乎能够洞察一切,在他面前撒谎就是死路一条!而当这个怪物就在斯内普面前的时候,斯内普却能冷静如初,不慌不忙。他敢于直视伏地魔的眼睛,且坚定不移的望着他,大概正是这一点,才让伏地魔能够信任他,相信他。

但后来,这一点欣赏也彻底消失了。

因为,他杀死了邓布利多,杀死了我们的太阳。我无法原谅他,人们都无法原谅他,他成了众矢之的。

可是,他真的是自愿的吗?他真的为此感到快乐吗?

不,他的内心是痛苦不堪的!

邓布利多,是斯内普的老师,更是他的恩人,他的引路人!正是邓布利多在他坠入深渊之际拉住了他,将他引入正规,给了他光明与希望,更重要的是给了他无条件的信任。

斯内普尊敬他,服从他,甚至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打入伏地魔组织的内部,为邓布利多筹集更多有利信息。

可以想象,邓布利多命令斯内普立刻杀死他的时候,斯内普的心里定是痛苦的,纠结的。当他颤抖着举起魔法杖,施出阿瓦达索命咒时,看着邓布利多缓缓倒下时,还要朝所有人拼命挤出笑容时,他,大概快要崩溃大哭了吧!

再次回头翻看,斯内普的所作所为似乎都有了答案。

面对伏地魔时,他真的能那么冷静吗?不可能的,是使命不允许他害怕退缩。如果在伏地魔质问他的那一刻,他慌乱了,眼神迟疑,闪躲了,他的间谍身份就会立刻暴露,不仅他会死,邓布利多以及其他所有人的努力都会泡汤!

但在这重重压力下,他又背负上了所有人的谩骂,所有人的恨意。

邓布利多是太阳,被众人所信仰。那斯内普,便如黑夜里的月亮,无人在意。

人们赞美光芒四射的太阳,却忽略了在黑暗中默默照耀的月亮。可是,没有月亮照亮黑暗,又何来太阳照亮大地,带来光明!这个世界上,像斯内普一样的人有很多,他们都是月亮,奉献着,默默发光,发亮。

黑夜的观后感 篇6

杨红樱童话珍藏版--小人精的黑夜故事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字大、色黑、图美,如此童书,的确是吸引孩子的。因此我对于学前班刚上完的孩子主动把这套书拿出来反复朗诵阅读,一点也不吃惊,尽管我原本是想存着等孩子二三年级再看的。我小孩看书有点搞笑,喜欢摆个兔子玩具在面前,一边读,一边还要照顾兔子宝宝的情绪,给她讲解,仿佛自己是老师或家长一样。这是看《玩具总动员》的后遗症,我理解也觉得能有如此童趣的时光是很幸福的。因此,在孩子拿着心爱的书阅读的时候,我总是心存感激,当然也包括这本最近很受喜爱的杨红樱童话书——《小人精的黑夜故事》。树里可以长出小人精?作者的想象力还真的很丰富呢!小人精纯真、善良、快活的性格,深深的打动并吸引着孩子,他没有年龄,永远也长不大,寓意着童心未泯。童年是可贵的,也是幸福的,其实我总觉得童年不仅仅属于孩子,也属于大人,只要用心,每个人都可以是小人精!当我们放下凡尘诱惑与孩子尽情嬉戏,当我们抛却红尘迷恋远离喧嚣,听从自己内心最简单最初始的声音时,或许我们就是小人精的化身了。我佩服作者围绕童心作出的如此巧妙的构思,营造了一个更纯粹的世界,也勾起了我们无限的回忆。但愿每个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都能够放下心里的包袱,全心全意扮演自己的小人精角色,也让孩子成为小人精,一起享受这只属于彼此的世界。用爱心去营造的世界一定是异常美好的……

黑夜的观后感 篇7

《黑夜里迷失的眼睛》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记者在回家的路上,一个少年打劫了她,她也有和那个男孩一样大的弟弟,于是她温和地问:“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能跟姐姐说吗?”那个男孩被打动了,告诉那个记者,他在一个店里打工,老板迟迟不肯给他钱,并把他打了一顿。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所以才迫不得已这样做。

那位记者的眼睛湿润了,决定带他去吃面,她给老板100元,把剩下的零钱给了他。两个月过后,那个男孩给她写了一封信,里面还有一张100元钞票。顿时,她哭了。我相信,这个故事会感动很多人的,因为那位记者让那个男孩在迷失的黑夜里找到了光明,要不是她,那个男孩可能已经完全失去了方向。是她让男孩找到了他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一年级的一件事。那时,我们用铅笔写字,因此需要橡皮。我特别喜欢各种各样的橡皮,可我的橡皮很一般,我看到别人的橡皮五颜六色,特别漂亮,就非常想拥有。一天放学的时候,一个同学把橡皮放在了书桌里,等他们都走后,我就跑过去拿过来看看,爱不释手,当时真想把它拿走,可没那胆量。这时,被妈妈发现了,把我教育了一番。

这件事被二姨知道了,她用了另一种方式改变了我。她给我收集了大大小小的盒子,然后给我买了各种各样的橡皮,让我开始学会收集橡皮。从此以后,我对别人的橡皮不再感兴趣了,现在我有300多块橡皮,每到闲暇时,我就打开盒子,看看这些我精心收集的橡皮,乐不思蜀。这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二姨在我近迷失时给了我帮助,让我挽回了错误,我真的很感谢她。

年少的心的确是脆弱的,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而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盏明灯来照亮我们,让我们挽回过失,避免错误。我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一盏明灯。

黑夜的观后感 篇8

作为一位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直会遇到孩子的一些坏情绪,耍赖,撒娇,闹别扭。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些家长采用的是很强硬的态度,而有一些家长则会过度的呵护。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对孩子都是没有帮助的。当我看到这样的一本绘本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可以帮助孩子排解小情绪的,一本很有趣的绘本。

故事的内容就和他的名字一样,主角是一只小兔子,因为他一直不想睡觉,所以想把黑夜赶走。他认为赶走了黑夜,他就不用睡觉了。聪明的小兔子用了一个方法,把黑夜关进了饼干盒。但是没有了黑夜,使得很多其他的动物们都出现了问题。

比如说蝙蝠狐狸猫头鹰都是夜间出没的动物,没有了黑夜,他们不能正常的生活。黑夜不停的求着小兔子,因为没有黑夜,小兔子的胡萝卜都已经晒蔫了。最后小兔子把黑夜放了出来,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最后小兔子听着黑夜说的晚安故事,一会儿就睡着了。

看似这是一个关于小兔子睡觉的故事,但实际上也反映了故事中小兔子的任性和自私。通过这本绘本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到任性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当我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绘本的时候,我也会告诉孩子其实有时候我们和小兔子一样,也会犯一些小错误,也会有不想做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犯错误之前,可以想一想其他的人,换位思考一下,也让孩子知道,任性不仅影响别人也影响了自己。

我特别喜欢这本绘本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绘画风格也是我所喜欢的。这个系列的基本绘本,绘画风格都比较简单,颜色比较图1,图外也比较大,就没有非常繁琐的图案,很适合孩子去阅读。而且在最后小兔子打开饼干盒的瞬间,其实是有一个小机关的,我和孩子打开之后都非常的惊喜。这样一个小机关,我觉得非常有特色,在故事的最后打开之后也让我们和小兔子一样打开的饼干盒,也是打开了一种惊喜,这个做的真的非常不错,很推荐。

最后我想说的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想一些其他的方法,通过小故事让孩子了解到一些不好的习惯产生的后果,也让他们渐渐的改掉任性坏习惯。

黑夜的观后感 篇9

身边有人不喜欢社会派推理。他觉得对于社会派来说,推理只是一个外壳,“说教内容”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东西。

此人接触日本推理的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在本世纪推理出版热潮开始以前,大陆出版的日本推理以战后崛起的社会派和大薮春彦、西村寿行为代表的“日本冷硬派”为主。同一种口味吃久了,加之当时出版作品鱼龙混杂,不少跟风作品质量低劣,他有这样的想法也可以理解。

不过,绕开横山秀夫等新锐作家不提,老一辈深耕现实主义的推理作家,如森村诚一、夏树静子等人,也不乏逻辑严谨、诡计出色的佳作。社会派的开创者和旗手松本清张,自然也在“欺骗”读者这方面有过人之处。

已有友邻提到,本作的核心诡计和欧美黄金时代某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个人认为,在推理小说最忌讳诡计撞车的前提下(松本不可能没有读过那部名作),本作作为“后来者”,诡计设计仍显得颇为独到。

这部作品讲述的故事看似简单,内容和人物关系却很复杂。北海道北浦市市长春田英雄在到东京出差后第一天晚上神秘失踪,几天后被发现陈尸郊外树林中。他的政敌早川准二同期出现在东京,行动飘忽不定且行为十分诡异,并在返回北浦后不久浮尸海中。

整部作品的核心诡计,相比黄金时代名作显得更为复杂。作者将不在场证明和时刻表诡计绑定,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设定盲区,试图欺骗读者将想象力暂时困在一处。这种手法放在彼时的社会派浪潮中,应该说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惊喜。另外,

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从社会派的角度来看,反而无法代表松本清张的创作水平。一方面,整部作品对于“海湾开发”这个问题的掘进不够,特别是从社会意义和犯罪意义两方面来看,都有值得丰富的空间。这就显得作品整体收尾略显仓促——这个问题在只强调诡计的本格作品中普遍存在,但对于社会派作品来说就是明显的硬伤。

此外,书中对于市长秘书有岛安太郎的设定有些莫名其妙,他与案件的若即若离,在文后并未给出合理的解答。松本清张晚年曾对此书作数次修改,无论之前的版本他是否满意,不得不说最后的作品仍残留一些明显的毛刺。

这是一部奇特的作品:从诡计来看,十分出色;从情节来看,差强人意。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就要看读者个人的倾向和爱好了。

观《白日焰火》有感:让爱在黑夜中绽放


让爱在黑夜中绽放

—观《白日焰火》有感

欢迎来到每月一次的观影学法,国国检察官最近出差在外,晚上抽空观看了由廖凡、王学兵、桂纶镁等上演的悬疑犯罪类片子《白日焰火》。该电影通过一起离奇碎尸案为线索,讲述了警察张自力击毙了拒捕的犯罪嫌疑人后,紧接着又发生了两起碎尸凶杀案,死者均与吴志贞有关,张自力开始接触吴志贞,并破获了连环杀人案的过程。整部影片以黑色为基调,东北冰天雪地、冰刀、列车、煤场、摩天轮等元素,塑造出压抑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性,该影片也斩获了多个奖项。

(一)

影片开始几个工人在煤堆中发现了尸块,后找到了梁志军的身份证以及一件血衣,最终警方确定死者为梁志军。那么如何确定死者身份?

涉及的法律知识:本案中只是发现死者被肢解的身体部位,无法从外观判断出身份,那么首先得确定死者身份,才能围绕其社会关系等进一步侦查。在刑事案件中,发生死亡时,一般只有通过DNA鉴定,才能完全确认死者身份,作出同一性鉴定。通常辨认、血液鉴定等均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存在,所以一些冤假错案中会出现"亡者归来"的现象。本案中仅仅凭找到的身份证确认死者为梁志军,非常不科学,这也导致侦查走入错误的方向,误认为梁志军为被害人,当然最终证实了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二)

张自力带着三名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时,对方掏出手枪,杀死两名警察,造成张自力受伤。

涉及的法律知识:犯罪嫌疑人无配备、配置枪支的资格,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持有一把手枪,可能构成《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的非法持有枪支罪。而当犯罪嫌疑人面对警察抓捕时,持枪杀死两名警察、打伤一名警察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妨害公务罪与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按照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从一重罪处理,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但由于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所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三)

张自力喝醉酒躺在路沿上,摩托车放在旁边,一个骑电动车的小伙趁其不备,骑走了摩托车。

涉及的法律知识:对于小伙趁张自力喝醉酒,神志不清的情况下,骑走摩托车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的抢夺罪(不考虑数额的情况下)。放在一旁的摩托车应当属于张自力控制、占有范围内,而区分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关键在于改变占有的方式,小伙属于趁其不备、公然夺取的方式,而不是秘密窃取,因此排除盗窃罪。

(四)

张自力在保卫科工作,同事调侃要给其找个老婆,张自力当众压倒一个女同事并亲吻。

涉及的法律知识:张自力为满足私欲,在公众场合搂抱女同事,女同事不停反抗,其将对方压倒并开始亲吻,侵犯了女同事的人格权与身体权,构成《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的强制猥亵罪。

(五)

吴志贞因洗坏了顾客一件貂皮大衣,要求赔偿两万八千元,但其负担不起,对方要求发生性关系,吴志贞承认自己失手杀死了对方。后丈夫梁志军帮助肢解尸体,并将其通过火车运往各地。

涉及的法律知识:对于吴志贞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证据由于影片中未过多提及,因此不展开讨论。而在吴志贞过失致人死亡后,丈夫梁志军明知吴志贞实施了犯罪行为,但帮助其肢解尸体,并帮忙将被害人尸体肢解后扔往火车,毁灭证据,其行为可能涉嫌《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的帮助毁灭证据罪。梁志军杀害妻子交往的两个男友以及一名警察的行为,构成《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

(六)

梁志军对吴志贞是有爱的,不然不会为了她毁尸灭迹,一次又一次去杀人。张自力对吴志贞也是有爱的,不然不会在警察带吴志贞辨认完现场后,在楼上燃放起漫天烟花。吴志贞对张自力也是有感情的,不然不会换上红色的衣服,抹上口红。 只是爱,需要理性,需要克制,不是所有的爱都会有结果,烟花很美,但是在白天绽放,却无法展现它的美。

这部电影中同时也涉及许多民法的知识,比如宣告死亡、无权处分、继承等内容,让我们一起再找找涉及的其他法律知识,轻松看电影,认真学法律!

风语者影评


风语者影评(一)

《风语者》是香港导演吴宇森进军好莱钨之后的重头戏,不必说那些战车的数量,也不必说出动的飞机数字,更不必说动用的摄像机和胶片,单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就注定了它惨败的命运。

我是在上个星期得到的D版,对于吴导的这一记重拳出击,我抱了很大希望。因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给人对战争片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后情况却高开低走。《珍珠港》除了十几分钟的战争场面,乏善可陈;《黑鹰降落》从头杀到尾,几乎变成了军事迷最爱的记录片。看完一班庸人在华山上以黑虎掏心对白鹤亮翅达一个春季之久,我热切地期待着吴导的“一剑西来(香港于米国之西),天外飞仙。”

作为一部重点投入的大片,《风语者》的故事线索相当糟糕,根本不利于吴宇森手法的展开。挑选吴宇森出任导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他所拍摄的 “英雄片”中,感人致深地表现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伟大情谊。比如说《喋血双雄》,里面表现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只能用“泣下”一词来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对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向往之情。刚好,《风语者》讲述的刚好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唯一的一点小麻烦在于,在情节的设置上,《风语者》里有两对男人。这只是个小问题,然而它所引起的后果却是致命的。我们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现了一段三角恋,而且三角关系以明线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了《珍珠港》永远也成为不了《卡萨不兰卡》。因为在战争片中,要明确地讲清楚一段三角关系,浪费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还有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战争场面的刻划力度。

《风语者》的情况更糟糕,两对男人形成了抢戏的局面。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在小说中,这种两两呼应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小时多的电影中,均分戏份于四个人,其结果是灾难性的。谁是主角?主角能否分到足够的时间去表现?尼古拉斯 凯奇毫无疑问的是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现出了一种病态的战争综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他与印第安战友的友情发展表述不充分,这就导致最后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印第安战友是密码员,凯奇的任务是保护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军生擒的时候杀死他。这一点本身就很有张力了,能把这一组关系表现好,本片就能成功。但是,相同的另一组关系也出现在影片中,而且没有什么对比和不同,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浪费,情节变得一点不紧凑,东写一下,西画一笔,让人生厌。

影片最后,凯奇做痛苦状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我开口对我朋友说:“《上海滩》,我要去法国。”朋友大笑,我们飞快地关掉机器,一致决定赶快忘掉这部片子。

风语者影评(二)

我这人喜欢看战争片,估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本片,二战题材,太平洋战争,塞班岛,打小日本,吴宇森执导的美片。

塞班岛战役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不过此时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小日本节节败退,只有挨打的份。塞班岛日本守军4万多,岛上还有偷袭珍珠港的大人物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塞班岛打了20几天。日军除2000多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死光光,包括岛上的实际最高指挥官斋藤中将剖腹自杀,南云开枪自杀。美军阵亡3000多,伤1万多。塞班岛上的日本居民死了3分之2,2万多人,其中有数千人在塞班岛北端海崖大规模集体自杀,很惨,尽管美军不停的劝告日本平民,没有屠杀只有食物,但还是不断有人抱着孩子往下跳。日本人真是个很奇怪的民族。

影片中涉及的那瓦霍语密码,给我的感觉,这种密码主要应用于实际作战,其最大的优点可能是,在强调电报快速传译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过影片没有给我们展示那瓦霍语密码的优点,感觉片子里需要用到密码电报的时候,普通的英文明码电报也能够起到一样的作用,甚至感觉根本不需要用密码,直接呼叫就结了。

当然,电影不是纪录片。

影片还是一贯地、以常见的电影语言展示战争的残酷性。片子里有个美国兵在烤了n个小日本后,最后被自己的火焰喷射器烧死。火焰喷射器是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武器,对付地堡旮旯比较有效,即使不把敌人烧死,也能把地堡里的氧气迅速耗光。这种武器还具有相当的心理恐吓作用。因其有些残忍,火焰喷射器的使用也曾有一些争议。但战争毕竟是战争,最后美国人把原子弹都用上了,何况一个小小的火焰喷射器。

战争毕竟是战争,为了战争,必要的时候还要把自己人干掉。这是吴宇森倾心本片的核心主题。每个那瓦霍语密码战士,都配了一个保镖。影片里的尼古拉斯-凯奇就是干这个活的。他的任务除了保护,在必要的时候为了防止密码战士落入日本人手里,就要把密码战士干掉。保护任务的实质核心并不在于密码战士,而是在于密码。

但这样的矛盾冲突在战争中讨论,显得非常虚弱。是与非很难有一个界限。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主题上,影片没有做深,也很难作深。影片似乎更多地在展示吴宇森固有的英雄主义的道义情怀。很多战斗场面也带有很深的香港动作片的烙印。因此在展现战争真实性的程度上,感觉还赶不上另外一部太平洋战争题材的影片,《细细的红线》(红色警戒,Red Thin Line)。

风语者影评(三)

影片的政治意味太重,充满了说教,弄得好像美国要分裂一样,要全名族团结起来,当然大兵鄙视的印第安人是有需要的时候利用的好对象,因为对方敬业,爱国,最重要的是肯为美国牺牲!

可能看过太多的战争片了,对这种根本乏味无益的片子缺乏最基础的好感。吴宇森还是那个吴宇森,少了几只鸽子,演员依然是这几个人,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了,两个保护那瓦霍族的男一号,男三号肯定不会陌生,一个吴宇森《变脸》的主角——尼古拉斯凯奇,一个吴氏《断箭》的主角克里斯汀·史莱特,看来多少年过去了,还是用自己熟悉的人在行,老美是这样,老吴也是~~~~

大家是不是觉得里面那个被士兵叫做“枪头”的上尉很眼熟?对了,他就是彼得·斯特曼,基努里维斯的《地狱神探》总看过的吧?里面最后出场的死神大人可就是他啊!虽然前后不到十分钟,但那驾轻就熟的演技,将阎罗王大人演得入木三分,另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真不愧是好莱坞的王牌老戏骨啊!

但到了这部片子里面,全场就看见凯奇一个人在那里耍酷摆pOSE,要么神经病一样的发癫!打仗要象他那么打的话,1000个替身都不够死的,战争片拍的象文艺片,这个就是吴宇森最大的不足,今年的赤壁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要拍战争还是要多点真实,少来点花絮和好莱坞的英雄主义,建议吴大导演空的时候多看看《黑鹰坠落》和《拯救大兵雷恩》,这是样本,不能随便糊弄个欺骗消费者!结果到最后是票房和口碑一样惨!凯奇最后的死亡和《拯救大兵雷恩》中汤姆汉克斯的死亡,哪个更震撼人心?相信应该不言而喻了。

论演技,凯奇这部戏里没有任何演技可言,那个演“白马”的印第安人都比他强十倍!难怪票房惨淡,人家要看pOSE的话,情愿看帅哥去,干嘛要看个老男人?凯奇的优势不是摆酷,而是深情,从内心爆发出的那种情感,歇斯底里的冲动,《变脸》就是最佳范例,当然一个好剧本确实重要,不过从反面来看,吴宇森更擅长这种枪战片,而不是战争片。

这部片子也不想多说什么了,没看过的可以看一下,作为反面教材可以好好学习学习。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一)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告白影评(二)

说到校园暴力、青年人的堕落、教育的变质等一类问题的电影,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一列可以列一大堆。比较出名的像《猜火车》,《梦之安魂曲》,《大象》之类的,都已经成了生命力长久的佳作。即使就是日本,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了。2010年刚刚推出的这部《告白》在题材和内容上可以说没有多少创新,但是却在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将这个故事讲的无比压抑、黑暗和绝望。这种观影感受,已经很久没有了。

剧透文,未看电影的建议先看影片,这部黑暗透顶的悬疑剧绝对会是2010年度的一个巨大亮点。

《告白》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学里,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渐渐进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个混乱的教室里,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在打闹、喧哗完全无视课堂的秩序和纪律。老师森口悠子也不管,只是自顾自的讲述着自己的事情。她看似漫不经心的讲出了自己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学校里被自己班上学生给杀死的事实,顿时如一颗炸弹在整个班级爆炸了。未满18周岁的孩子杀人了也不会受到刑法的处分,所以森口老师也没有办法去追究凶手的责任,但是她却执意要让两个误入歧途的年轻孩子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虽然这种绝望黑暗的作品,很难在世界的主要电影奖里捞到什么好处,但是还是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日本旬报》将其列为了年度十佳,与同期中国的《让子弹飞》成了亚洲影展最大的两颗明星。

中岛哲也曾经因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而闻名于世,《告白》延续了同样的拍摄风格。他将过去拍摄MV的手法直接引入电影之中,小段小段的故事切换,大量的模仿MV的镜头处理以及切换,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以剧情碎片的重组来推进悬疑的发展,一层层剥离出事件的真相,揭露出事件的发展,这和《记忆碎片》十分相似,打破了电影的线性延续,所以整个故事的叙述显得比较花哨和前卫。背景依靠持续的音乐推动,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和电影整体的气氛丝丝紧扣。这一点,非常类似将游戏引入电影的《罗拉快跑》。都体现出了一种很前卫、时尚、流行的非主流风格,个性十足,也很有代入感。许多慢镜头、快镜头的交替切换,对于雨水、血液的特写处理,都有助于营造导演特殊的故事舞台,血腥场面的处理,用色的冷艳以及飞溅血滴的特写,都显出了一种扭曲阴暗的暴力之美。这些特殊的处理手段和传统的电影非常不同,虽然新奇,但是还是引起了许多守旧人士的不满,认为其花哨凌乱,不正统。我觉得这些都可以说多虑了。

电影最大的主题还是在讲述少年的堕落,青春的流失。影片中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就没有正常孩子的样子。影片刚刚开始,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虽然在上课,却没有一个学生听课。有的在聊短信,询问初吻的事情;有的在谈论黄色碟片;有的在打闹……整个课堂,一点秩序也不存在。之后,报纸上提到的少女无因杀人事件,成了全国学生的膜拜对象。再继续向前,班级里居然也出现了杀人凶手……你可以发现,随着整个电影的继续,凡是出现过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全部都是黑暗而扭曲。电影整个背景都用了滤镜滤去了阳光的温暖,所以无论天气是阴是晴,电影的画面都是一种阴靡和灰暗的。

青少年为何堕落于此,电影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导演的看法。

学校: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但是学校的教育却是严重失职的。整部电影,除了悠子和后面的男老师,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学校的教育人员。装修现代的学校,只是成了一群疯狂少年的聚集地。缺位的教育,助长了学生的堕落和目无纪律,如同《大逃杀》里那样的情况一样。

男老师以及悠子的丈夫,都是一种教育的理想主义的代表。用爱感化、耐心教导、称职负责、平等交流等等。尤其对于年轻男老师的形象,就体现出了一种成人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严重脱离。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巨大鸿沟。“沟通”一直是其教育的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关键。“我会关注你们的哦”就是他的口头禅。但是巨大的鸿沟,破坏了这种沟通的可能性。他的天真,被孩子们看不起,孩子们的心机,他也看不到。所以,沟通的不能够,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败。他的关注和沟通,没能发挥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成了逼迫孩子的巨大压力。

悠子也曾经向往这样的理想化的教育状况,女儿死之前,她虽然理解了孩子们的心机,但是依然努力工作,试图去靠近这种理想。当她明白了现实的无可奈何之后,爱的教育就基本在她心中死去了。丈夫的病重去世,无辜女儿的惨死,也就是那种美好希望的彻底破灭。她的观念转变了,她不再期望从正面去引导孩子们向上,她要从反面去让孩子知道罪恶的真正恐怖所在。所以,她以自己对孩子们的了解,用更加黑暗和残酷的手段,来教育迷途的孩子。女人可以很温柔,也可以很毒辣。松隆子的绝妙演出,精彩的阐述了这个女性身上的二元对立。

家庭:家庭主要是通过悠子本身,直树以,修哉和美月来表现的。成年人总是太忙碌,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把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只要关心好孩子的物质就行了。悠子对于女儿的教育就是这样,长期将重心放在学生上面,所以女儿才出事了。

直树的母亲,则一位的袒护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孩子卷入了杀人事件之中,杀死了自己老师的小孩,她不仅不觉得羞愧,还认为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责任。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直树之所以犯罪,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懦夫,就是因为家庭对他过于溺爱和包庇,所以别人眼中,他什么也干不了。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才杀人证明自己的“能”。直树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太忙了,忙到彻底从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家庭的不完整和扭曲,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是什么样呢?

修哉也是一样的,他的扭曲完全来源于自己的恋母情结。由于从小得不到母爱,得不到母亲的肯定,所以不断的进行各种骇人听闻的实验,来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他一生所求,无非就是离开的母亲能够回过头来看自己一眼”。父亲重组了新家庭,就基本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要,修哉成绩十分出色,但是自闭而变态,父亲没有注意到,母亲如同直树的父亲一样,为了事业,为了自己的前途,彻底抛弃了家庭,对修咋完全不关心。

美月曾经用毒药毒死了全家,在全国引起轰动。她杀人没有原因,没有恨,也没有爱,只是因为空虚。家庭,父母在她的生命里缺失了,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她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通过没有原因的杀戮,来寻求一点刺激和答案。整个日本的少年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空虚和迷茫之中,成年人的缺位,教育的失职,所以虚无主义蔓延。曾经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但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更大了,如今的日本,已经不能如昔日美国少年那样在空虚中悟出自己的是意义,反而沉浸到了无边的消极里。

社会:社会的道义和良知也一文不值。修哉之所以要去杀人,是因为他本来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关注的大奖居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杀死全家的少女的新闻给挤到了犄角旮旯里。社会媒体早就不在以揭露和打击黑暗丑陋为职责了,反而变成了以炒作来赚钱的无良宣传工具。凶杀、色情等等成了新闻的热门,大篇的报道胡说八道以此赚钱。有意义的事情则被无情的漠视。超市里的员工,看到满身是血的直树,不仅不关心其状况,反而问直树的母亲要钱来赔偿超市的损失。社会异化了,美德都不在了,道义都消失了。赤裸裸的金钱和功利主义统治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

美月杀死全家的事件,通过媒体的大肆炒作,不仅没有变成引起警惕的社会问题,反而成了广大青少年争相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没有成年的孩子,杀了人不会受到刑法的制裁,这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却缺失了对迷途青少年的教育。犯了罪,只需要去少管所呆几天,就可以被社会保护起来,重新进入社会中生活。保护的爱,成了一种罪恶的温床。不负责,成了社会的常态。

森口老师从一个温顺负责的老师,变成恶毒冰冷的复仇者,从丈夫那样博爱主义的信徒,变成了以暴制暴的执行者。何尝不是这个冷漠社会的必然结局。餐厅里,那个温暖家庭在用餐,可爱的小孩子跑过来给森口送了一块糖,这个场景,才是森口一直心目中的理想啊,这触动了森口最柔软的地方,所以,半路上,她扑地而痛哭。

社会是冰冷的,导演是绝望的,所以他在电影里极尽残酷的讲述了这样一个黑色的青春故事。想起曾经杨德昌引起轰动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的镜头同样冷酷、冷静,但是却是十分可观的在记录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些孩子。中岛哲也显然更加愤青和情绪化,他也因此,将这个血淋淋、赤裸裸的黑暗故事,讲的更加直白而惊心动魄。

告白影评(三)

电影《告白》是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并未有对阳光积极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没有对青涩的爱情表示出那种纯洁的美好。它太关注与人性的阴暗,整个电影给人带来更多的是观影的不适和紧张。但对于一部带有惊悚意味的电影来说能带个观众这样的感觉那代表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过头来看,自电影诞生与兴盛,有几部电影能把惊悚与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无几的,因为从人们以往的认识来看这两个话题似乎实在是有点太不搭调了。但这部影片却做到了,两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从影片的整体上来看,与惊悚题材的电影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离经叛道。但其产生的效果却与前者如出一辙。这么一部独特的电影它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那么我们就从画面,声音,整体构架上去仔细的分析这部电影。

画面

如果确实要给这部电影的画面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多而不杂,平而不虚。影片的面面延续日本电影的一贯风格,严谨的镜头语言,唯美的画面效果。似乎这些都可以定位日本的大多数电影,但是作为惊悚系列的电影,这样的处理在很多人看来却是华而不实的,镜头严谨必然让人产生不出视觉的不适感,画面唯美必然显得不够紧张。因为从以往的惊悚题材电影上来看,主观与低角度永远是主体,因为那样才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出恐怖感,但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告白》它实实在在的做了个大胆的实验,影片中镜头很碎,不像以往一个镜头摇出几个景。但镜头固然多,导演却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画面中故事的主体与重点,这点与唯美的画面配合的相当完美,无论从对焦与用于转场的空镜头都处理的极其紧凑,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没有用的,每个画面都充满张力和力量,似乎都在讲述着无数的故事,每个画面都能引出观众的想象,所以往往是观众的思维总是跟不上影片的节奏,所以导演故意把影片的节奏弄得缓之又缓。但这也并非是考虑到观众的这个因素,不能让观众完全看懂但又不能让观众完全看不懂,那么也只能让观众看清楚个大概,这样又引发观众更多的想法,使得影片更加的紧张!从这点上看就不难看出电影的精妙之处,它完全摒弃了以往平面式的叙事而更多的是从心里上进一步的崩溃观众。所以这部影片的镜头多但是不杂,另外影片镜头的角度没有用到低角度,角度大多数是平视。平实的镜头大多是给大家带来生活化的视角,很平淡也很虚,大体看来不实在。但同样的效果配合上不同的音乐却显得格外的不同,那么音乐上又有什么文章呢?

声音

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与大多数同类电影如出一辙,甚至还逊色于某些优秀的惊悚电影,但它在一方面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与画面的配合!在画面的部分提到了音乐,那么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音乐。该影片的原声很多,音乐相当丰富,因此它始终也没有一个主题的音乐出现,那么这就给影片的深度上提供的大量分量。总是使人揪心和不确定。也许就是导演最初的意图。就像影片出现大量的声画分离一样,怎么看都像是一张诡异的笑脸。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具独特的部分。永远让观众看不清导演的思想,但又似乎可以抓到认知的影子。

构架

一个电影的构架是决定于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导演是否能够讲清楚一个故事,就要看影片的整体构架是否合理。蒙太奇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就是因为它在构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构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相当重要。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它精妙的购架。《告白》的构架相当巧妙,这从片名上就可以看出,导演在这个上面是煞费苦心。这部电影的故事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有着多维角度的立体状。它不但讲述人物故事而更多的是在进行心灵的独白,但这种独白不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这已经是一个突破。而这个恰恰又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看上去不单调。其实假使抛去这些方面单从故事上来看,故事简直是无聊到了极点。所以单从这点上来看。导演注重的根本就不是故事,而这也恰恰印证了影片的片名。它的视角在于意识,关注的是人们肉眼看不到但却可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所以它的整体构架已经不能单纯的从讲故事来分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灵和电影的主题调到一样的频率。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总是以一个思维去引导着你走。让观众完全入戏,是一种催眠式的结构方式,所以观众根本上也就不会注意到结构和剪辑的影子了。如果非要从技术上给它一个解释的话那么一句话便能概括。它的结构是一个哑铃状的,把大量的故事个人物复杂的关系放的中间,而其余两部分更多的是情感,但这么一讲对于一部以意识为主导的电影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因为毕竟抛去的是更主要的东西。

《告白》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获得了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但单从这些上来看一部电影的成败又是不可取的,一部电影的成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要取决于观众对它的认知和肯定,面向观众是一个导演的品德也是一个导演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告白》做到了这一点,它反映出一些存在却只能是感知的东西,但重要的却不是这一点,是观众能够真真切切体验到这一切,是体验而不是领悟,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别所在就是体验与领悟的差别,电影是视觉文化它必然要做到立体,必然要让观众在一定意义上身临其境,《告白》的成功便在于此。

告白影评(四)

认真看了日本片《告白》,感觉又是一阴霾日本特色电影,特别日本人对死亡美学独特最求可谓世界独树一帜。我倒是想别的,无疑《告白》是悲剧,以我的理论,无疑悲剧是英雄的专场,从古希腊的英雄命运悲剧,到近代的英雄个性悲剧,无不是强者,因为强者才能体现尽管强也是无奈的悲情。比如俄狄浦斯王无力对抗命运,将军马黑白嫉妒个性造成悲剧,或者李尔王爱受奉迎的失败。无疑《告白》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普通的老师、家长、学生、小孩。当然现代由于普通认为影视节目的主要消费者,以普通人的悲剧打动普通人的观众无疑符合商业利益。

说回弱者,女主角悠子开始给学生读走红教师樱宫正义的书中内容:“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实际整个电影就贯穿的多数学生欺整一两个学生的场面。实际很多学生随大流,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自己不跟着做就变成人民公敌的羊群心理。其中女生北原美月由于她的惩罚分数是零,就遭同学虐待。尽管电影没有明确说,大概北原是很多心理电影中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病,表现的症状就是意识恍惚,忧郁,感情淡薄,跟A学生渡边修哉混熟,常说一句话就是“另外一个我”。国外喜欢用人格分裂病在文艺创作上,实际我看国外香港的心理网站,他们比我国关注多了,这样忽视北原这样的学生,估计也是有点文学夸张。当然北原也是lunasea变态投毒者,而且以为同神秘力量可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人,可见北原是既是聪明的学生,但是又十分愚昧的弱者。

学生B下村直树不同于北原是无论体育还是学习都很差,不单认知能力差,而且常被同辈欺凌,显然就是个人能力的弱者。B喜欢归罪别人,出现精神病的时候甚至怎么是生还是死都高不清楚。这个很大程度跟他母亲喜欢推卸责任到别人身上有莫大关系,同时B母亲常说自己儿子善良优秀。我想这句话是给一些所谓热血教师和当红教育专家当头一棒。首先B母亲电影从不见其丈夫,可见是隐性单亲家庭,母亲不懂与人相处,儿子可想而知,大概她本身也是自大、主观引发自己不能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只能通过日记抒发自己情感。自然儿子不能日记表达,但是乏于交往和母亲一样。现代社会鼓励人创新发明,使到整个社会气氛喜欢激励,缺乏从前封建社会的“安于现状保守教育”。现代社会不少人以为自己懂得一点点就能够拯救地球,奥特曼打怪兽,显然热血教师维特就是这样,问题都不清楚,就凭自己一腔热情就可以解决问题。我觉得核心问题就是社会那些所谓偶像派,比如樱宫正义之类,喜欢写一些煽情励志,一些不知道社会复杂就以为那些人讲几句动人的话就能得到神谕一样。其实B的教育本来就要他自己知道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让他表现给人看。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学生A渡边很有能力,以为把能力作为吸引人注意的误区。当然渡边另外有的精神病,强烈被母亲抛弃强迫症。症状不说,倒是其母亲对待生活什么事情就至于物体研究的角度,使到自己和儿子都是情感的弱者,把自己和他人都作为物化或机械化,尽管以为自己很精明、精密。实际给人拆开虚伪思想深处,对其伤害反而最大,因为挑动自己知道自己是那么弱小。渡边杀北原就是最好的表现。所以我想社会总鼓励人机械化的完成一些事以为完美,值得反思。

本人应该先写主角森口悠子老师。只是我前面的说的人看完后都能有个脉络把握,但是悠子我是实在不能把握。比如悠子为什么做教师,对樱宫的爱慕说明对教育的向往,但是又因为别的老师出了个拍照门又担心在教育工作出事。女儿的关爱,为之报仇的决心,可见女儿在地位很重,但是照顾女儿老太太入医院,缺要服从工作,没有分到照顾女儿的时间,固然制造学生杀她女儿的机会,同时批评教育制度做很多无用的额外功。显然电影也志不在此,但是值得我怀疑她爱女之心。悠子如此深重怨念最后也说自己不能原因A,但是最后却说给A的教育,显然她与美月餐厅上小孩给她送礼物不足让良心启发的理由,同时悠子看渡边网页知道渡边根本不在乎自己生命,杀他不是最好的整治,最好她用一句开玩笑回应渡边显然是回应之前渡边两次想杀人都说开玩笑的回应。只是我认为文学意义大于实在意义,如果悠子以记恨的方式记忆这话,那么就是没有想解救渡边。反正悠子我认为太复杂,总觉得突然情绪杀人就是渡边杀美月、或者B杀小女孩那样简单粗暴。悠子贯穿整个电影来说,她应该不具备甚远计划的人,同时樱宫阻止她抽艾滋血也是这个解读。反正我搞不通。所以尽管我认为悠子是个弱者,但是说不清她什么弱。

总来说电影开始悠子的告白很能反映一个完整的故事,后面只是反映不通的人看同样的事情并非另外一个所认为。电影手法很想日本一名电影《罗生门》的表达方式,不过显然录音机效果强于摄像机效果,实力还是跟《罗生门》有很大差距。

野山影评


野山影评(一)

赵本山小品里说“村里的鸡怎么看、鸭怎么看、鹅怎么看”,这大概就是贾平凹《鸡窝哇的人家》里那些农民们的心理状态。那时的他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别人家的八卦”除了能成为家长里短的谈资,更能让家庭分崩离析。改编成电影之后,《野山》则用一个“换老婆”的故事凸显了“人言可畏”的现实性。禾禾和灰灰原本亲如兄弟,但由于禾禾跟嫂子桂兰“过从甚密”,始终逃不开村里人的风言风语,爱面子如命的灰灰闹到家里鸡飞狗跳,而桂兰也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女性,两人索性离婚。之后灰灰就跟禾禾的前妻秋绒结婚,而桂兰则跟禾禾搭伙过起了日子。这原本就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但是在那个观念保守的年代,这样的换妻还是相当前卫的,因此它对于80年代的婚姻观意识探索方面走在了前面。

不过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野山》更多的是表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意识层面所出现的变化。其中对比最明显的莫过于禾禾和灰灰。禾禾喜欢“瞎折腾”,总是琢磨挣钱的道儿,烧窑、养鱼、卖豆腐、养蚕,虽然总是以失败告终,但这种探索和坚持精神十分可贵。相比之下,灰灰就属于“保守派”,他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就连刷牙这种事觉得这些是不正经的洋玩意儿,“当农民就要像农民的样子”,对于流言更是没有忍受的能力。通过类似的人物,它触及到了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小见大,从中可以管窥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所酝酿的细微变化。

亮点1

第47分钟,郁闷的禾禾到城里吃饭,因为看球时骂中国队“笨蛋”而惹恼邻桌的客人,两人动了手。禾禾借着酒劲儿发起了酒疯,站在马路中间咆哮:“我怎么了!我想钱也不是,我花钱还不是。”然后满地撒钱,晕倒在地。是不是觉得这位禾禾的扮演者很眼熟?他就是《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饰演金大柱的杜源,国家一级演员。出演《野山》时他才28岁,而且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亮点2

第74分钟,秋绒相中对了灰灰,说:”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咱们两家就和在一起。”早就对秋绒有了感情的灰灰很谨慎地问:“外人会不会说咱们呢?”但是当激情来的时候,还是女人更理智些,秋绒说过一阵子找个媒人来说和,就能堂堂正正结合了。尽管影片之前已经多次暗示和铺垫了,但是当“换妻”真的出现时,还是会多少让人很意外。

野山影评(二)

影片《野山》(1986)描述两户农家离婚后与对方的配偶结婚,这个中国式换偶的故事不仅票房大卖,还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美好结局:5月20日,马尧海等22人聚众淫乱案一审宣判,马尧海因态度不好,“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被从重处罚,获刑3年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21日媒体披露,人民银行东莞市支行领导方达文等6人私分国有资产3000多万、受贿总计近百万,却都被判处缓刑。

有论者质疑:私分巨额国有资产并受贿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为何敌不过“聚众淫乱”,前者可以从宽从缓,而后者只能严惩重判?

古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饮食和男女之事,属于私生活的范畴。构成犯罪须有受害者,换偶的受害者在哪里?据说它侵犯了公共秩序和主流的道德观念。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主客观都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于私密空间发生的行为,对公共秩序的侵犯体现在何处?

古往今来,如果没有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冒犯,人类至今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人对这个世界(包括人本身)的探索和发现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在尝试各种可能性,对人这种最可贵的品质予以尊重和包容,才是文明社会真正的主流。人们需要做的,是将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冒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而不能任意解释,甚至无中生有地无限夸大其社会危害性。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扞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同样,即便我个人无法接受换偶,我也认为你有这个权利。换偶有罪,用花卷换馒头、白面换大米是不是也有罪?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国家、法律、道德在本质上都是为人的自由服务的工具,这些工具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以适应人们对自由、权利的理解,更好地服务于人本身。

年元旦晚会上的小品《大米·红高粱》,郭达那一声声高亢、悠长的“换大米”,令人们哄堂大笑的同时,也勾起了对票证经济不无苦涩的回忆。尽管1997年刑法才废除“投机倒把”的罪名,但“投机倒把”在流通领域早已不复存在。而“聚众淫乱罪”过去近20年并无一例实际判例,足以证实这一罪名早就名存实亡。

可见,倘若法律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具体条文的理解和执行,明显倾向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方面。人不是物,但人有无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鼓励自愿献血和遗体捐赠,却严加惩处自愿的换偶?前者是公益行为,但后者至少算不上对公益的损害,它只对自愿参加者产生影响。

法律和道德都需要与人们对自由的理解相适应。“饿死事小,失贞事大”勿须多说,曾几何时,社会主流对裹脚这种大规模摧残、虐待女性的丑恶行径趋之若骛,文人雅士津津乐道:“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苏轼《菩萨蛮》)

女性自然的天足成为嘲笑的对象,嫁人都很困难。这种可怕、丑陋、变态的审美观、道德观居然绵延了上千年。清兵入关,“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且禁绝缠足。汉族男子剃去头发,以示臣服和归顺。然而,清王朝竟奈何不了缠足之风!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有“男降女不降”之说。

不堪回首的荒唐年月,开个家庭派提、跳个舞,就是道德败坏,流氓罪伺候,其根源究竟在哪里?道德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对待换偶,应该像面对第一个丢弃裹脚布的女性和用山药蛋换馒头的农民,对这样充满争议而又不具社会危害性的自愿行为,主流社会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一定的空间。

野山影评(三)

在众多的犯罪电影中,最吸引人的在于警探们在破案过程中那抽丝剥茧的过程,如像八毫米、暗流之类,本片在情节的设计上与以上类型的电影略有不同。这部犯罪电影的主角是犯罪者而不是警探。

影片开始并没有像普通电影那样向你展示一个谋杀案,然后大侦探出场,我们在看罪案类电影时,经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案件的复杂,可是真正有几个案子可以做到一波三折呢,玩尽杀绝中做到了,影片的故事发生地点,没有选在犯罪率超过的纽约、芝加哥这种大都市,而放在了佛州的一个小镇上,温暖和煦的佛州,宁静的小镇,就在这里孕育出一个惊天的大阴谋,一个阴谋中有套着另一个阴谋,一环扣一环,观众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像在预测风云变化的天气,起初晴朗明媚,突然间阴云密布,似乎大雨将至,但突然天气又渐渐明朗,此时观众们好像抓到了电影中的蛛丝马迹,预测到了结局,认为即将烟消云散,真相大白,正在此时,剧情再次风云突变,迷雾缭绕,观众们顺着电影的发展,似乎探索出走出迷雾道路,可当电影结束一切真相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才发现自己被耍了。

本片的情节变化颇多,整个案子也是离奇诡异,但每次剧情的变化,编剧们都能自圆其说,影片中的阴谋之深,计划之复杂周密令人惊叹,本片作为罪案电影,在故事的铺垫上是从犯罪者的角度出发,这和迈克尔道格拉斯的超完美谋杀案类似,但平心而论,超完美谋杀案这部电影实在配不上超完美三个字,反而觉得本片应该改个名字,叫超完美阴谋。

本片除了故事情节上的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外,众多的帅男美女的云集和大量的情色场面也是吸引人眼球的重要砝码,马特狄龙、凯文贝肯、内夫坎贝尔、丹尼斯理查兹这四大主演中既有邦女郎,又有尖叫女王,电影中凯文贝肯的露点镜头,内夫坎贝尔和丹尼斯理查兹的女同镜头,以及马特狄龙和丹尼斯理查兹多长肉搏让这部惊悚犯罪电影又打上了情色影片的烙印。这样一部既有惊悚悬念而又性感撩人的影片可以堪称是罪案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貌似玩尽杀绝还有两部续集,但从制片方对续集采取的直接发行DVD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续集质量之差,不看也罢,就当没有续作,免得因狗尾续貂之作毁了前作的经典。

喜欢《旺角黑夜影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黑夜里的呼唤读后感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上一篇:我愿意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