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深渊上的火读后感1000字

深渊上的火读后感1000字

夺命深渊影评。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夺命深渊影评”,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夺命深渊影评(一)

从年初就开始期待 Sanctum (直译“圣殿”)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监制的3D电影在国内上映,7月份时曾经在排片表上看到过,后来又悄无声息地延期,一直到现在才公映。国内译名定为《夺命深渊》,虽然略显土鳖,但不得不无奈的表示认可:这就是国内观众现在的口味体现。

影片故事很简单,一群洞穴潜水探险者,因为遇到意外暴雨,被困在洞穴内,不得不潜水逃出洞穴。现在有不少人觉得这个电影的故事太简单和俗套,因此对电影的评价不高。我的个人观点是,不要把《夺命深渊》看成是一部所谓的“大片”,它虽然打着“詹姆斯·卡梅隆监制”和“3D电影”两面大旗,但从本质和趣味上来说,《夺命深渊》还是一部B级片。它的最主要卖点,一定是“3D电影”这个视觉奇观。

从故事层面来说,这种洞穴探险被困然后逃生的故事,除非搞成《黑暗侵袭》( The Descent )那种重口味电影,否则这种故事本身很难搞出什么新意(其实本片的故事也有点重口味,不过后面再说)。俗套的故事拍出情感和力量,是商业类型片的基本功。类型电影讲故事不能迷信武林秘籍,玩不好那就是《葵花宝典》。乔峰力战群雄靠的就是一套《太祖长拳》,拼得就是内力。对于《夺命深渊》来说,这个以父子情感冲突为主线的故事并无明显缺陷,无论是故事节奏还是情感营造,都在正确的节奏点上,足以让普通观众忽视这个故事,将注意力放在电影重点营造的视觉奇观上。

詹姆斯·卡梅隆是本片的执行监制,为本片提供了拍摄《阿凡达》用的全套3D技术支持,因此《夺命深渊》是一部很少见的“正确的”真人3D电影。它不同于那些急吼吼冲上来抢钱的后期转制的伪3D电影,也不同于那种迫于无奈只能跟风的3D实拍电影(例如《变形金刚3》),《夺命深渊》是一部一开始就冲着3D效果而精心打造的真人3D电影,几乎所有的场景设计和镜头设计,都是基于3D电影而出发的,因此我们能够在电影院里感受到最舒适的3D效果。

不过对于3D电影来说,观众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亮度问题。《夺命深渊》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洞穴和水下场景,画面本身就相对偏暗,如果放映亮度再无法得到保证的话,那么很多画面细节就会损失,种种令人屏息的视觉奇观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也就无从谈起了。(Sanctum 直译为“圣殿”,和片中的重要场景有着直接关系)

作为一部“正确的”真人3D电影,它最适宜的载体无疑是IMAX+3D版本。可惜本片国内并没有引进IMAX版本,因此观众在观影时,银幕大小以及画面亮度、立体眼镜是否舒适等细节,都会影响到观众的观影感受。从我个人体会来说,建议大家要选择银幕面积最大的双机3D影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前坐,力争做到银幕画面能够充满整个视野。

影片故事从演员潜入水下的那一瞬间起,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3D效果就会令观众不由自主地屏息期待。作为一部洞穴潜水探险电影,这个趣味上略显小众的故事可能不会令所有观众都喜欢,但对于极限运动爱好者来说,这种真实的3D效果是会令他们感同身受的。从我自己的观影感受来说,凡是试图对抗重力的3D电影画面,都会让观众体验到奇妙的观影感受,例如《哈勃望远镜》、《国际空间站》,以及《阿凡达》中的飞翔镜头等。而潜水无疑是另一种让观众短暂忘却重力的奇妙体验。

洞穴潜水探险据说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极限运动之一,我个人觉得和徒手无保护攀岩这种运动差不多,只要是从事者都一定是大师,因为任何技艺不精的人都活不到成为大师的那一天。常规潜水都是一项有一定风险的运动,而洞穴潜水更是危险,因为你无法浮出水面,所以任何差错都会导致死亡。据看过《夺命深渊》的持证潜水员说,片中出现的所有潜水细节都是非常真实的。我个人曾经有过潜水经历,所以对片中的潜水场景都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

另外,说个关于詹姆斯·卡梅隆的潜水八卦。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摄《深渊》( The Abyss)这部电影时,也曾经历一次潜水危险,差点溺毙。在《天神下凡: 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人生》一书中详尽地描写了这个故事。《深渊》这部电影的水下场景基本都是在一个700万加仑的水池中拍摄的,在拍摄开始几周之后,卡梅隆因为过于专心,氧气瓶用完了,而所有人都在远处,他发现空气耗尽后,无法求助,只能脱掉潜水头盔(控制室内的混音师听到麦克风被水淹没的声音,但没反应过来是卡梅隆在水下遇到了麻烦)。此时脱掉头盔的卡梅隆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他只能凭借感觉脱掉潜水装备,然后开始“呼气上浮逃生法”。当在他上升过程中,一个潜水安全员发现了他,但是事情变得更糟糕了。

潜水安全员按照规定,在水下15英尺处拉住了卡梅隆,然后把备用呼吸器塞进他的嘴里。但是,这个呼吸器是坏的,卡梅隆呼吸到的不是空气,而是水。卡梅隆被呛到之后,几近昏迷,他试图挣脱呼吸器,但是潜水安全员以为他发慌了,于是将他抓的更紧。关键时刻,卡神一拳击中安全员的面部,终于浮出水面。

当然,彪悍的卡神上岸后就开掉了副导演和那个潜水安全员。然后当天就回到水下继续拍摄。

从这个小八卦中我们可以看出潜水运动的危险性,因为水下无法说话,只能靠手势沟通。如果出了差错,留给你纠正错误的时间只能以秒计算。而在洞穴潜水中,因为已经处于极限之上,所以一切标准都会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标准有所不同。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影片故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影片故事中几处重要转折点,都已经脱离了常规的法律和道德标准,是一种人性的极端体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片在国外分级都是R级。因为国内没有电影分级制的现状,我强烈呼吁家长不要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

我个人非常喜欢《夺命深渊》这部电影。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生活,因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我终于做出了一些早该做出的决定。简单地说,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之中,即使无法触摸到梦想本身,但我的生命中不会再有悔恨。

夺命深渊影评(二)

本片单从剧情上来看,比较单一,但是从整体效果和中心思想上来说,本片是不可多得的好片!整部片子无时无刻暗示着人们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什么是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梦想,怎样才能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

当看到卡尔背着降落伞兴奋的直接跳进洞穴时,那种升华的感觉谁能体会?当看到探险小队发现洞穴一个新天地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的激动兴奋让我感动不已。当看到弥留之际的乔治留下“到此一游”的笔迹时,又有多少人能懂得他死前是在害怕还是满足?当看到弗兰克和儿子念着诗歌在洞穴狭缝中攀登时,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命运的反抗又有几人体会过?

再者,片中约书亚要弗兰克教他平时默念的诗歌,约书亚踩在父亲身上登悬崖时回头关切的目光,发现天井坦克的默契对话,以及弗兰克弥留之际两人的父子情深这些都是本片的亮点,特别是当约书亚独自一人在水中失去最后一丝亮光陷入黑暗,打开父亲以前送给自己的礼物——野猪牙齿做成的灯,重现希望时,回想之前他讥讽弗兰克送的礼物和在登崖离开之前一气之下想要扯断扔掉的心态和行为,更是让人感叹不已。

而这些却是在人人整天被金钱所奴役的现今社会所不能看到的,即使在那些中了百万大奖和签了巨款合同的人脸上也是看不见的,当他们耗尽心思赚到钱,要么害怕被人发现,要么觉得还是比更有钱的人少,弄得自己痛苦不堪,何来快乐?

所以,请你们那些只能看看变形金刚这种娱乐货的同学留留口德,看不懂是因为你们是已被这个拜金社会体制化的牺牲品。

夺命深渊影评(三)

《夺命深渊》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本片的监制詹姆斯卡梅隆,他的这个监制并非挂了个虚名,正因为他和他的团队的介入,我们将看到自《阿凡达》之后最震撼最真实的真人3D电影。《夺命深渊》的3D效果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画面前后景层次的分割并立上,而是更注重在镜头运动中画面纵深感的变化,从而降低了一般3D电影中人物与环境之间所存在的那种抠像感。此外,片中有大量的水下洞穴的探险场面,洞穴的狭小和水下的幽闭在精致的3D画面中,带给观众更加身临其境的压迫感和焦灼感。所以如果不是在电影院看3D版的《夺命深渊》,真的不能算看过这部影片,没有这些强大的视觉震撼和冲击,对于片中人物的绝境心态的代入程度会大大降低,也根本不会体会到当最后那一束光出现在银幕上时所带给人的感动。这跟那些为了敛钱而用粗劣生硬的3D效果折磨观众的影片不同,《夺命深渊》在制作上虽然不是什么大片,但却是真正诠释3D技术存在价值的电影,这充分表明了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团队们的专业素养和追求,而这种专业已经成为卡神的创作本能。

《夺命深渊》是根据澳大利亚水下探险家安德鲁·韦特的一次真实的水下洞穴遇险经历改编的,那次经历并非如电影中所讲述的那般惨烈,事实上韦特在四个小时候内就脱险了,两天后他又救出的同伴,但当时做面临的进退维谷的绝境是一样的。影片带有一定的记录性质,因此在戏剧冲突上不是很强,人物性格也比较扁平,只是专注于事件的经过,当然这并非影片着力的地方。詹姆斯卡梅隆对影片的贡献应该不仅局限于3D技术的精益求精上,还在于他从小就是个狂热的潜水爱好者,因此《夺命深渊》还被赋予了水下求生指南的技术属性。

对有望生还者利益和求生本能的尊重是影片与其他历险电影所不同的地方。影片第一个危机的化解方式就让我十分震惊,我几乎不敢相信主人公弗兰克是通过剥夺同伴生存希望来保证自己脱险这样的情节就发生在我的面前,尽管影片中有关于这一举动的父子争辩,但影片依旧没有对此做廉价的道德审判。包括后来溺毙负伤的队友,虽然很残酷,但我也相信这是当专业素养面对突发状况时最合理的选择。当然落跑的富商的人品判断和最终结局另当别论,那是为了激化戏剧冲突而人为设置的情节。而面对遇难的同伴,弗兰克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既然他选择了探险,就要接受这样的结局。在他心目中,探险家的荣誉是高于生命的,所以他会砸掉同伴的相机,因为他不想“当自己尸体被发现时被人当做是一名游客”,同时他也能坦然而理性地面对困境并作出判断,直到最后的突遭变故。这样的一个人,与其说是一个探险家,不如说是一个极限骑士。

夺命深渊影评(四)

《夺命深渊》不是通常意义上中国观众习惯期待的所谓大片,相反,它彻头彻尾是用眼下最新技术包装了核心卖点的一部B级片。所以无论是过份探索其人性内涵,还是忿然抱怨其故事陈旧,都貌似偏离了这类电影存在的本意,有些吃爆肚不沾酱的遗憾。电影真正要做的,只是在电影院里营造出一个幽闭的环境,让无处不在的水和无尽的岩石给你仿佛置身窒迫绝境的感觉。

《夺命深渊》剧情流程用一句“几个探险者在绝境中求生”便可完全概括。富家子花重金聘请洞穴潜水团队,给他在新几内亚勘探未经发觉的地心洞穴。在进展缓慢,而天气马上就要大变化的当口,他们终于发现了一条新路,但这时危机也随之而来,暴雨将几个人完全困在了1000米的地下……一群人在未知的洞穴里努力向外寻找着出路,本身已是很好的题材,且也参考了现实事件。在这个环境下,其实故事怎么走都没有问题。只是进入电影院的我们似乎总期待着主题,或期待着场面,但这两点从来不是B级片思维里需要先考虑的问题,故事人物都可以是浮云。关键点是只看如何用仅有资源来制造出最强烈的电影效果。一如本片结尾那个向着光游的动态,其实超越所有语言。而这个结局,几乎就是《盗梦空间》开场。

说到实际上那早已经不存在的附加型B级片,是陪伴过很多人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商业院线体系培养出来的观影意识,从来都是从简单的刺激开始。所以算算现在活跃在银幕前的美国导演们,除了麦克贝大卫芬奇那支玩MV系统出来的人,大量导演的成长和起步都离不开广义上的B级片。大部分中国观众恐怕是很难领略到如今这些线上大导心中情结的,当然,这倒谈不上是什么关键密码,电影本身有自己的语言。也正因工业环境提供了低成本的试验场和对恐怖科幻惊险等元素乐此不疲的电影人,才会隔一段时间出来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比如《深海狂鲨》,比如《黑暗侵袭》,比如《电锯惊魂》。而这些创意和探索,会加速影响真正大制作电影的进步方向。

一方面看,本片的数码画面非常不"电影",颜色几乎就是未经修饰的电视记录片质量。另一方面它所展现的许多奇观又令人无比震撼。3D效果由于是詹姆斯卡梅隆监制,而有了完全的保证,人物和景色在IMAX银幕上不再如其他电影般只简单分出两层,而是各自独立占据自己的焦点。探险头盔射出的光柱具有明显的立体感,更不用说时不时在前景飞过的浪花,水泡,砂石了。而这类作品里本该存在的那种真实的幽闭感,也因为3D效果而被放大。跟着演员在没有边际的黑暗游动,就像观众也来到死亡边缘。转头是绝望,抬头也是绝望。努力呼吸,努力逃避疯狂,但并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新开发的技术完全催生出新的感官体验,是这该是编导们最在意的。但更重要的,卡梅隆本人对潜水的热爱太明显了。《深渊》自不必说,《泰坦尼克号》开场那段其实跟故事主线无关的潜水探测让他不过瘾,之后又弄出一部《深渊幽灵》来自己记录潜水工作。

虽然说了效果是主角,环境是背书,但电影叙事质量也完全在水平线上,开场十几分钟略显杂乱的对话立刻把几个人物的关系,情感,个性和精神状态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澳大利亚演员理查德·劳斯伯格扮演了一个冷静,强悍,却又悲情的老探险家弗兰克,差点就认不出此人是那个《红磨坊》里娘娘腔的伯爵或《范海辛》里的吸血鬼了。这个人物似乎寄托着编导的某些思索,因为虽然他带着大家往前走,但电影显然并没有试图把他奉为英雄,相反有时在暗示他的弱点。同伴死去并不能让他停下脚步,在被人背叛时也束手无策。面对儿子的诘问,弗兰克最后说了一段话:“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在地面上,我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到,你妈妈想要的一切,房子,汽车,安全感,我都不能给她,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够做到我想做的事情,我才能找到我自己。”

而也许根本没有机会去面临这些险境的我们,看着这些似乎是毫无意义(不为勘探不为考古不为寻宝,仅仅为了去一个没人去过的地方)受难和死去的人们,要在哪里去找自己呢?

是不是要给自己心里留一束看得见的光呢?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夺命金影评


夺命金影评(一)

前天去看了《夺命金》——这意思就是,我好歹还是赶在盗版上网之前,秉着良知去影院支持了一把。鉴于河粉们对这片子的褒奖已经到了丧心病狂、昧尽天良、令人发指鹿为马首是瞻之弥高遏行云山雾罩的境地,我就不说过年话了,元宵节都过了不是?以免被人误以为“也”是一根河粉——其实我是一根“河捞”来着——都是粉,米面不同。

咳,不贫了,说正事。《夺命金》这片子有好几个让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是用色。很意外,这次老杜把他在国际上与“北野蓝”齐名的“杜蓝”给捂住了,不再用蓝茵茵的顶灯笼罩全场,这跟日景的增多有关系,但肯定也是他自己求变的结果。当然,职场套装是没法改的,除此之外的大多数场景中,蓝色只是点缀。

这片子突出的色调是红和绿,红是正红,绿却不是正绿,而是介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浅淡的颜色,这两种颜色贯穿全场,中间以深绿和深蓝破之。记忆里老杜以前是不常用这两种色的,《柔道龙虎榜》、《真心英雄》和《黑社会》里用红色略多,但也不是主要色调。有趣的是,银行一场戏一开始老杜就特地安排了服务员向老客户解释了两种颜色的含义,等于跟观众打个招呼。这折戏纯属无头无尾的无厘头风格,大有北野武“我就这么拍了!”的顽皮劲。

看得出影片的三条线索是有颜色设计的,任贤齐和胡杏儿的线索以绿蓝为主色调,三脚豹的线索以红绿为主色调,而何韵诗这条线,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显然是前面“舌战办公室”里的红色和蓝色。

第二是重复,这是老杜惯用的招数。相似情节、台词的一再重复,犹如诗句的韵脚,让电影有了一种形式上的美感。重复中蕴藏着变化,则往往诱人会心一笑。《夺命金》尹子维一再请刘青云“听我把话说完”,很有天林叔“那我的虫怎么办?”那种黑色幽默感。

我说的重复不包括反复推销“金砖四国基金”这段。这一段我始终觉得有问题,不是说用这样挑战观众耐性的手法来表现金融的残酷和荒谬就不可以,而是手法聪不聪明。既然是剧情片,当然要讲究叙事的效率。事实上对于什么都见过的资深影迷而言,这段并不特别难以忍受,至少还有苏杏璇的演技可看。她脸上挂着一种让你不忍猜测其下场的善良,按常理而言,显然暗示着后面会有一个相当惨烈的结局。结果呢?花了这么大力气铺陈的段落,后面只是以轻飘飘的“你暂时亏了三十万”……“陈小姐,麻烦你再帮我想想……”这样的台词就结束了。就算我心中有满满的期待,自行脑补陈小姐藏匿那五百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补偿老太太,杜导也还欠我一个起码的暗示。如果是现在这样的情节,那银行劝购那场戏的劲道可就全打到苍井空中去了。

第三是看片的时候觉得别扭的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出现的视角。按照这个镜头的交待,两人与板壁之间的距离顶多只能放得下一个文件柜。

可是就在上一个越过轴线的镜头里,观众与两人的距离显然大大超过这点地方。看起来就显得有点怪异。

同样机位,与老太太交谈的景别稍小些,感觉就没有那么突兀。

第四是“写实”这个话题。老杜的片子,我喜欢其风骨,但不喜欢其中过重的经营感。不是说我不懂得欣赏,而是我觉得好的片子应该是让观众觉察不到经营感才对,至少第一遍的观影体验应该是这样。杜琪峰擅用的手段,例如舞台式的打光、重复、站位等等,都有很强的形式感,所以他也很注意选择自己作品的场景,往往是茶餐厅、酒吧、写字楼、空旷的街道等等,便于控制镜头中的每一个元素。好处是漂亮,不好的地方是不够写实和大气,利于营造荒诞感,不利于营造烟火气。黑帮片没有烟火气在我看来是很要命的一个事,这意味着你拍的永远是个童话,你可以一千遍地重复热血和宿命这些主题,但就是没法碰到现实本身。

说这些,当然我心里是有个参照系的,那就是深作欣二的《无仁义之战》系列。凭着这套堪称日本战后极道断代史的系列电影,深作把黑帮题材几乎已经拍到了极致。黑帮凝聚力的根本是一个“义”字,无论任侠电影还是香港黑帮片,说出“忠字心上一把剑”的肯定是坏蛋,“为社团做事”的肯定是好人,而明目张胆宣称“无仁义”的这套电影恰恰揭示了这一切说辞背后的真相——无数热血青年豁出命去拼的结果,无非是换来老大的脑满肠肥和孤儿寡母的眼泪。所以如果给这些电影加个副标题的话,应该是《黑帮小弟送死录》才对。“无仁义”系列中没有单枪匹马干掉所有坏蛋的类型片快感,菅原文太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英雄,不如说是一个个悲惨故事的人证,他不但见证了黑帮下层被践踏被牺牲,也见证了整个日本黑帮在战后从盗贼团伙变成大公司集团最后变成“政党”的奇特历史。杜琪峰在电影里用“宿命”调侃的黑帮仁义的荒谬,在深作手里是用影像化了的千丝万缕的政经线索展现出来的。

当然,世界上多数黑帮片导演拿来跟深作欣二比,都很难匹敌,所以这种较量并不公平,但反过来说,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恭维。我注意到杜琪峰跟深作之间一个有趣的对比。在杜的片子里,画面是冷的,音乐却是热的,而在深作的电影里,画面是热烈的,音乐却是冷冷的。细说起来又会很麻烦,只说感觉就好。这其实是泄露秘密的一个对比,因为我相信导演在用画面欺骗观众的同时,却往往不经意间在音乐里泄漏自己的心境。杜的电影无论色调怎么冷,画面怎么摆酷,他心里想说的话,其实滚烫,无论四只老文雀救美,还是四大杀手救嫂,那都是他心里永不消磨的童话。黑帮片如此,他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杜大炮在《特警90之明日天涯》里好好地抄过一把《无仁义》,而在他最具野心的《黑社会》系列中,同样能看出他走向史诗叙事的努力。

在写实方面,《夺命金》显然做出了很大的突破。那些过重的经营感被收敛了起来,老杜开始把摄影机摆到了摩肩接踵的银行和街头,把故事讲到了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金融风暴。但是有些收敛不掉的设计感,还是能让人嗅出他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尤其是在他驾轻就熟的黑帮那条线索中。凸眼龙这个角色不肯治伤非要去赌,明明是为了图解“人为财死”的导演意图,以往可以在童话式的氛围中以“荒诞”解释过去的草率,在这里却让人觉得动机不足。相比而言,卢海鹏的角色最为出彩,其次是刘青云,三脚豹面对凸眼龙的尸体没有扑上去,显示出这个人粗中有细的一面。最后刘青云与何韵诗在街头交错而过,那是老杜的童话癖又发作了,感觉不到?你听听那“笨吧笨吧”的配乐,杜sir心里美着呢!

黑帮这条线索的精彩,好处还是他过去的:脸谱化的人物,巧妙的转折。局限,也就是与现实常理相违的经营感也还是过去带来的。精彩次之的何韵诗一条线,突破最大,完整次之。任贤齐那股线,我真没看出好来。

别误会,我喜欢老杜的那些童话,只是作为成年人,我希望他把童话说得更真一点。说白了,也无非是一个傻子希望骗子的技巧更高明些,把梦造得更完美些罢了。这次杜大炮甩出一锭《夺命金》,把自己擅长的那几手生生给按住了,出来的效果还是靠近老路子的线索就精彩些,往新路子走的线索就平淡些,总体来说,是一部过渡类型作品。没传说中那么好,但对老杜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他终于放开怀抱,让熙攘多彩的现实涌进了他那曾经写意而精炼的画面,或许有些手忙脚乱,甚至费力不讨好,但从“空中大炮”变成了“人间大炮”,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夺命金影评(二)

银河映像创作组,一向最天马行空的地方,在于讲故事。而杜琪峰作为老大,由其掌控的作品更显与众不同。浪漫不羁的《枪火》、精雕细琢的《pTU》、史诗气派的《黑社会》、阴郁诡秘的《神探》、另类情怀的《文雀》……杜琪峰之所以是香港导演的代表,是因为他最会用镜头讲述跟观众以往所看到的不同的故事。而预示着他转型的《夺命金》,果然又创立新的高度。这回你会看到一个不是杜琪峰的杜琪峰——他说了一个写实而残酷的故事,不天马行空了,正是香港社会的浮世绘;但他依然用更绝的黑色幽默、冷静的镜头语言、精雕细琢的逻辑线索去布局一个故事。

《夺命金》是一部讲述商业的文艺片,最能跟它相比的反倒不是银河映像的作品,而是“麦庄”执导的《窃听风云》系列。《窃听风云》用三个男人,汇聚成焦点,辐射在香港金融滑坡的大背景下,人人自危的百态。《夺命金》跟《窃听风云》相似,何韵诗、刘青云和任贤齐三人分别铺展出三条线索,但他们并没有汇聚成焦点,至少刘青云饰演的黑帮混混三脚豹与何韵诗饰演的银行职员没有交汇点。不过他们三人形成了一股漩涡,漩心是卢海鹏饰演的财务公司老板钟原,及其一千万。漩涡周边,是平静而令人渐露不安的。影片前半小时,最多戏份的男主角刘青云居然还没出场,你心急了吗?杜琪峰最擅长的男人戏和男性弱肉强食的世界的营造荡然无存,何韵诗居然担当开路先锋,用一个普通女性的尴尬处境,展现港人在经济滑坡下的涌动不安。刘青云的出现,马上开启了新的故事线索,当中又穿插任贤齐侦查钟原被杀一案,才逐渐形成三线扭成一圆的漩涡之势。这是个完全个人化的剧本,杜导的胆子太大了,居然把一个主次本来不该这样但改变之后依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故事以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展开,其造成的悬疑效果,比起以往银河映像创作组通过剧本细节引致的悬疑效果来得更震撼。

除了故事的讲述方式比较创新和一如既往的淡定之外,令人满意的是杜导对人物的挖掘。以往其作品的人物都是象征性的符号,或许有几个经典角色能让人记住,但都是一个理想模型,与世界无关。而这次出现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均有血有肉,活在一个漩涡里,用不同的方式向金钱献祭,或者暴露自己的人性弱点——贪婪,非常深刻和生动。不过,如果导演用严肃的方式去揭示人性、控诉社会,这或许就低一个档次,甚至让人怀疑它永远不会出自于银河映像之手。所以,在《夺命金》里,你看到的是一场黑色幽默,令人拍案叫绝但想想又觉得非常心寒的黑色幽默。尤其是刘青云所展开的那条线索,三脚豹作为一个有情有义的黑帮过气大佬,在黑社会市道都不好的今天,依然凑钱担保一个他已经没有跟的老大,可笑之余更是唏嘘。最后他与阿龙的一段“惊心股市之旅”,绝了。

可能是一如既往的冷静,《夺命金》彰显出自身的反差。它的故事虽饶有趣味但很严谨,而配乐则既有轻松诙谐也有唏嘘感叹,营造出相当讽刺的景象,对整个被阴霾笼罩的香港把握得很独到和很有力量。喜欢银河映像作品的影迷应该感受到,很多影片对音乐的运用是非常克制的,但一旦音乐一出,那个气氛必定渲染得相当有高度。《枪火》《文雀》是我心中两个音乐用得极精妙的典范。这部《夺命金》,又是一典范,林夕填词、岳薇演唱的《水漫金山》主题曲,在影片中神出鬼没,萦绕心头,让影片笼罩一股寒骨,使人心有戚戚,挥之不去,犹如作了一场噩梦。金钱之于每个人来说,其实都只是泡沫,每个人似乎都为财死。

杜琪峰自己也断言《夺命金》不会取得很高票房,因为这是一部自己玩自己看的作品,很个人化,而且显得小众。所以,很多不习惯他影片风格的观众,肯定忍受不了,误以为影片是一部商业片。我看的的内地粤语版本,结局是被和谐而硬加插上去的,本应从刘青云和何韵诗擦肩而过之后就终止了。不过无伤大雅,忽略这个结局,纯正香港的味道,原汁原味,依旧精彩。

夺命金影评(三)

作为世界金融重心城市之一的香港以及这座城市里的人,对于世界金融的每一次震荡都是十分敏感的,以及于连黑帮片专业户杜琪峰都能把时下的金融危机和自己的“黑帮元素”进行游刃有余的嫁接。这种嫁接堪称“完美”,而这种“完美”的真正发动力来自于杜氏电影一贯具有的黑色幽默,它造成的戏剧性带给观众的快感是最符合电影的本质的。如果不是因为电影之外的政治因素导致的那个令人倒胃的结局,《夺命金》堪称是杜琪峰近年来最得力的作品。

艺术地反映现实,戏谑地审视人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一个特征。杜琪峰的电影作品无法准确地划归到现实主义中去,但就《夺命金》而言,却抓住了金融危机这一重要的现实元素,把黑白两道上的诸多人物串联在一起。面对巨额现金的诱惑,被人性中天生的贪欲和物质世界中的生存压迫挟持得狼狈不堪的局中人,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崩溃。命运,在平行并进和交织纠葛中,宿命般地无奈着和有趣着,而这也正是杜琪峰电影最令人愉快的地方。尽管很多时候他讲得是远离现实的黑色童话,但那种宿命感和戏剧性却往往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鲜活的依据。

当百元钞票放在我们面前时,可能不会有多少人动心,但是倘若在这百元钞票后面加上一个零,大概就有人开始动摇了,而如果继续在后面加零,我们看到的结果一定是有人会变得彻底疯狂。这个时候道义、法律、道德、亲情以及一切一切的规矩,哪怕被套上再坚固的锁链,都无法束缚住这种疯狂。《夺命金》大致上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但是影片对于局中人的这一方面的描写并非是正面和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的骤变和人物外在行为的改变来推演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因此,整部影片看起来不动声色,但却步步惊心,引人入胜。

稍有遗憾的是,影片在结构上有些刻意而为的痕迹,采用了部分倒叙的手法,打乱了事件的正常顺序,再加上某些地方的删减,对于观影经验不多的观众而言可能会有一些困惑。其实,影片如果按照事件发生先后时间顺序演绎,也不会影响其故事感,因为这个故事的剧情过程本身就足够具有吸引力。有趣的是,《夺命金》中每一次人物命运的突变和事件的转折切换都被配上了嘲讽特征鲜明的背景音乐。当三脚豹和Teresa在繁华的大街上擦肩而过,而张正方则在别处暗自嗟呀时,作为观影者的我们仿佛是在高高在上的命运旁观者,在观看一盘盘根错节的棋局,虽事不关己,但却不能无动于衷。

而身处另外一个世界中的我们又是谁人棋局上的棋子?

背景源于金融风波,自然涉及股市。《夺命金》对股市的论断堪称经典:股票是什么?股票是对未来的预测。股票本身什么样?没人见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人一夜暴富和瞬间破产。而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徘徊,不正是人心人性的真实写照吗?杜琪峰的黑帮片,就是一个充满暴力色彩的黑色童话世界,它一向都是高于现实的,但《夺命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紧贴了现实环境,让片中的各色人物最大限度地被现实因素左右,从而进一步缩短了和观众的距离感,毕竟金融危机对于我们现实中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股市中载了大跟头的人而言,更是感同身受。

三脚豹(刘青云),黑帮社会中的小角色,胆色不够,却重情重义,所谓勇不够但义为先;Teresa(何韵诗),银行职员,工作虽努力,但时运不济,在竞争激烈的团队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张正方(任贤齐),一个秉公办事、尽职尽责的好警察,但疏于家庭亲情的护理。突然到来的金融风暴,迅速地把三个人的命运编织到了一起。三人各自的命运都和钱有关,而在展示电影的戏剧性的同时揭示人性,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这种模式。其中刘青云扮演的“三脚豹”成为《夺命金》中最大的亮点,无论是这个人物的命运走向还是他的行为特征,都是具有鲜明的杜氏风格的,即充满了耐人寻味的黑色幽默。特别是到了最后,他和他的昔日黑帮好兄弟“凸眼龙”阴差阳错、悲喜两重天的结局,极大地强调了影片的讽刺性和人物的宿命感,成为本片最精彩的部分。

三脚豹是一个最没有追求的小角色,意外的一夜暴富,他终于也人模狗样地抽上了那种带“红圈”的雪茄,这可算是对他重情重义的补偿,而其他踌躇满志的“大人物”却在这场风波中或死或伤,这一点让人深感命势无常,但似乎一切又尽在冥冥定数之中。杜氏电影风格,暴力乖张,但却令人回味,恰源于此。显而易见,大陆公映的这个版本是被修改过的,它的结尾是一个丑陋的败笔,我们无法看到张正方和Teresa的真正结局,这一令人倒胃的改动,几乎彻底毁掉了这部优秀的作品,但这绝非杜琪峰的罪过。

真正能代表杜氏电影风格的电影历来都无法在大陆影院得到完整的展示,这岂不是也是杜琪峰的宿命?

夺命金影评(四)

《夺命金》总体而言是令我比较失望的,因为在创意方面,杜琪峰和他的银河映像团队最近一直都没有给人带来什么惊喜。无论是电影语言、演员的表演方式甚至还有风格,你都能在杜琪峰以前的电影里找到比照,所以杜琪峰称这是他的转型之作,我实在不知道“转型”二字从何而来。

《夺命金》起了一个很唬人的名字,让大家都以为这是一部动作片,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杜琪峰近年来对冷兵器的热爱似乎超越了枪支弹药,可能是因为拳脚刀刃更能表现人物身上的那股子狠劲。不过对《夺命金》来说这些都只是边角料而已,影片真正的主题是表现人的贪欲。比如何韵诗那条线,她饰演的银行职员因为业绩差随时面临被炒的危险。为生存她很搏命,甚至不惜违规操作,诱导一个老人家把自己的所有积蓄投入一个风险很高的基金。他意外的白捡五百万,然后拿钱辞职,相应的也隐瞒了命案的真相。不过相比影片的主题,似乎电影的副线更为出彩,那就是对黑社会的嘲讽。

杜琪峰的电影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真可以算得上一部香港黑社会的变迁史。从《枪火》里的兄弟情,到《黑社会》里的忠义信都早已成为黑帮片在某种层面上的标杆性作品。在《黑社会2》里,杜琪峰通过古天乐这个人物表现了香港黑帮公司化的转型趋势,但如果说古天乐的强势还让人对黑帮转型后的前途保持乐观的话,到了《夺命金》你会发现非常的可笑——你可以看到那些曾经在《古惑仔》里面威风八面、挥金如土的大B、鸡哥等人,到了《夺命金》里他们都变得非常的落魄。他们的样貌依然没有改变,依然江湖气十足,依然会做很多维护面子的表面文章,但和他们豪掷千金的辉煌过去相比,现在的这些大佬们不仅连一两百块的红包都要斤斤计较,被警察抓了连保释金都要自己的小弟到处去问人借。混黑社会混到这种程度,也算是失败中的失败了吧。看着做小弟的刘青云为了保释自己的老大带着两个小弟到处问人借钱,借了几次两个小弟觉得很没面子都走了,你会发现现在在钱的面前,忠义都已经没有了任何的价值。而刘青云这个角色其实很有意思,他也并非只是固守旧做派的愚忠,而也只是为了生存左右逢源、避实就虚的一种为人的策略。所以《夺命金》这部电影,其实是已经奏响了香港黑帮的挽歌,曾经那个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江湖到今天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但就以本届威尼斯影展上的两部参赛的港片为例,许鞍华的《桃姐》里那种普天之下共有的情感是可以被外国观众理解的,而杜琪峰在电影里赋予了角色太多的身份,太多的定义,这就注定了他虽然是国际影展的常客,但在国际舞台上却将依然是孤独和寂寞的。

冒险灾难电影《夺命深渊》观后感


冒险灾难电影《夺命深渊》观后感

昨晚观看了《夺命深渊》这部美国大片。这部电影在2011年就知道了,但是昨晚偶然看到这部电影,然后看了一下他的影评,看评价还不错,就好奇地看了一下。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看几分钟就能看出来了,确实,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马上激发了我的兴趣,3名主角登上一台直升机然后飞向一篇绿油油的森林,就这景色就吸引了我。我马上打起精神继续往下看…湖南这个时候已经很冷,干脆把yoga3 11笔记本搬到了床上看,过程很过瘾,大约凌晨1.30才看完。

具体剧情不描述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网上搜索观看。我谈一下我的《夺命深渊》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继《垂直极限》、《绝命海拔》后,我看过的又一部讲述人与大自然搏斗的电影,通过讲述勇敢的人们带着好奇、梦想去挑战极端的自然环境,接着人们被恶劣的环境所困,然后人们开始想办法逃出生天。在这个过程中,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以及人性的善恶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展露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不评价这些主角们谁好谁坏,评价好坏没有现实意义。说不定我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坏角色那样的表现。就聊通过这部电影,所总结出的一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的经验,这才有现实意义!

我总结出这几点:

一、对大自然心存敬意,不要随意去危险性较高的地方去冒险,尤其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

二、就算自己是专业,经过训练的,也尽量不要带不专业的人去冒险,可能拖累自己,也可能害了他。

三、遇到困难的时候尽量让自己先冷静,然后再思考如何摆脱困境,不放弃任何希望。

四、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尽能力帮忙,但依然需要保持提防,防止连累自己,拖自己下水。

五、请别人帮忙的时候,如果你相信对方的能力,而且自己没有把握,就虚心听对方的安排,不要随意自作主张。

六、知道留不住的东西要果断放弃!

七、没有太大把握的事多做几手准备,以备不时只需。

八、抽时间学会游泳。锻炼身体!

九、回归本站主题,多学习!

《毒害深渊》观后感500字


星期五,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禁毒片《毒害深渊》。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毒品,是个令人闻之色变的魔鬼,令人痛恨欲绝的死神。他悄然响起的脚步带走了无数美好的生命,而他留给我们的是嘲讽的笑容。

《毒害深渊》片中的男子吸食毒品后因过度兴奋而开车在大街上到处转悠。过了两天两夜后,周某感到一丝倦意,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撞上了一辆三轮车,又撞伤了3人。还有,开大巴车的司机在开车前吸食了毒品,几天没睡。开车时,有因药效过了而在开车时睡着了,导致了游客受伤,甚至死亡。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可就是因为他们吸食了毒品,才发生了那样的惨剧。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对毒品才有了更久的了解。毒品的种类繁多:有乌鸦片、海洛因、大麻、摇头丸、k粉等。人们好给它们起了一些美丽的名字。如:蓝色幽灵、郁金香、绿色蝴蝶等等。这些美丽的杀手,犹如恶魔一般,侵蚀者吸毒者的心灵,吞噬着那些原本属于它们的明天。

毒品诱惑着我们的心灵,作为21世纪的少年儿童因好奇心而尝试毒品,否则会掉入毒害深渊。我们千万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双江小学 五年级 李瑞婕

毒害深渊观后感300字


星期五,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禁毒片《毒害深渊》。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毒品,是个令人闻之色变的魔鬼,令人痛恨欲绝的死神。他悄然响起的脚步带走了无数美好的生命,而他留给我们的是嘲讽的笑容。

《毒害深渊》片中的男子吸食毒品后因过度兴奋而开车在大街上到处转悠。过了两天两夜后,周某感到一丝倦意,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撞上了一辆三轮车,又撞伤了3人。还有,开大巴车的司机在开车前吸食了毒品,几天没睡。开车时,有因药效过了而在开车时睡着了,导致了游客受伤,甚至死亡。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可就是因为他们吸食了毒品,才发生了那样的惨剧。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对毒品才有了更久的了解。毒品的种类繁多:有乌鸦片、海洛因、大麻、摇头丸、k粉等。人们好给它们起了一些美丽的名字。如:蓝色幽灵、郁金香、绿色蝴蝶等等。这些美丽的杀手,犹如恶魔一般,侵蚀者吸毒者的心灵,吞噬着那些原本属于它们的明天。

毒品诱惑着我们的心灵,作为21世纪的少年儿童因好奇心而尝试毒品,否则会掉入毒害深渊。我们千万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双江小学 五年级 李瑞婕

《夺命旅行》观后感500字


《夺命旅行》观后感

该片与以往的恐怖片有所不同,场景时刻都充满着诡异气氛。
该片最大看点就是韩国女演员金宝凛扮演的反面人物,演技十分到位。
以往影片中,尤其是对于变态心理的杀人狂来说,大多都是以男性居多,而夺命旅行则摇身一变,改成了女性,而且还是一位长腿细腰,妩媚娇丽的萌妹子,这就更加使剧情变得生动许多。
金宝凛扮演的一位,因感情纠葛而演变成的杀人变态狂魔,以我个人来看,演技十分到位,那种性情异常的表情,完全突现出了一个人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眼神更是把精神病似的变态狂性完全表达出来。
在他们驾车来到路上的一家小超市,金宝凛的一举一动,既反映出了年轻女孩的妩媚妖娆,又表现出了神经异常,之后,金宝凛对店员的举动,虽然没有宽衣解带的大尺度表演,但她对店员的几个妩媚动作,足够摄人魂魄。
旅途中的一家小旅馆,借助修淋浴之机,金宝凛妄想勾引品冠,不料却被曾泳醍破坏,金宝凛借机离间品冠和曾泳醍的关系,之后,一场惊心动魄的夺命游戏展开了......
而金宝凛最后的一次突出变态的演绎,也就是影片46分钟,在车上开着音乐那段,她的妩媚,加上狂性的表现,真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无可挑剔!
片中两位女角的吻戏也略显突出破了尺度。
对于国产影片的场景尺度,相关部门是有明确规定的,拒绝血腥和暴力,应该就是受到了这个因素影响,虽然影片中也略有几个血腥镜头,但实际被和谐掉了。
总体来说,该片在国产恐怖类电影中,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抹去了其他国产恐怖片中,那过多的故弄玄虚场景,至少觉得影片内容很真实,很丰富,处处都有惊魂一幕,看上去没有那么假。
该片虽然不错,但结局难免有点惋惜!品冠不幸被金宝凛猎杀,而金宝凛最后被曾泳醍用箭射穿心脏倒地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神情和对之前感情纠葛的陈述,难免觉得对这个貌美如花的美丽女孩走上极端的无奈和怜惜!

滑向深渊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滑向深渊》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滑向深渊》录象片,我的内心深处受到了一次洗礼,感受深刻。

陈光礼在2002年10月至2009年2月担任达县县委书记和宜宾市副市长期间,利用在达县主管全面工作和在宜宾市分管城市规划建设等职务上的便利,先后为11个单位或个人在争取项目、工程建设、推进施工进度、资金拨付、人事安排等方面谋取利益,先后收受人民币2222万元、美金10万元、港币10万元以及价值103万元的越野车一辆。陈光礼弟弟陈光明为其兄陈光礼保管的财物均是陈光礼亲自交接或从他人手中接收,金额巨大、次数频繁。

两年之内,陈光礼在其兄弟的协助下,成功敛财两千万,野心得以满足,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世间一切皆有因果报应,陈光礼做了那么多自私的缺德之事,也终让人抓住了把柄,2009年3月1日,陈光礼在成都大成宾馆与他人打牌时被四川省公安厅治安中队查获,陈光礼随后被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双规。在组织侦查阶段,陈光礼主动交代收受单位或者个人贿赂,检举他人犯罪事实。2009年3月28日,四川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其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陈光礼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弟陈光明犯洗钱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人民币200万元。

通过录像片的观看,我们知道,陈光礼也曾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凭借着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却又在半百之年,心态失衡,自我放纵,一步步陷入人生的泥潭。他执政一方,却凭借着手中的权力,疯狂地谋取利益,使当地经济秩序严重破坏;他越权力的边界,践踏人生的底线,为官一任,祸害一方,最终断送在贪婪的高速公路上。

看完警示教育片后,使我深入认识到,从公仆到贪官看起来只是一念之差,从功臣到罪犯往往也只有一步之遥,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澡员丧事思想政治素质的最集中表现,是真正世界观的转变还是丧失了共产党基本立场的试金石。

陈光礼在落马后也哀叹自己腐败堕落的根源源于思想变化,铤而走险,在腐败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

作为党员干部,要引以为戒,警钟常鸣,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决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不做不法之事,不取为义之才、不交不良之友,不沾不正之风,忠实履行共产党义务,认真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灾难题材片夺命地铁观后感


灾难题材片夺命地铁观后感

灾难中的真情

2014级 工商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 勾彤 学号32014020146

灾难中的真情

引言:该片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指导的一部灾难题材片,影片讲述在拥有近八十年地铁运营历史的莫斯科市,一段地铁隧道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引发了莫斯科河水倒灌,整个城市陷入毁城危机的故事。

一、 影片真实性与地铁危机背景

其实刚刚听到夺命地铁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个恐惧题材的电影,万万没想是这竟是一部以灾难为题材的电影。该影片给我的感觉真的可谓是印象深刻,总结出来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真。从影片的花费上来看,中间一段长达三分钟的地铁事故特效不可谓不震撼,光是这短短三分钟,就已斥资超两千万美元,而且影片拍摄得到了隧道,列车,地铁站等几乎所有真实"道具",所以整体给人的感觉也是很真实。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个人在拿着手电检查地铁隧道,但似乎并未发现异常,头顶渗透下的几滴水为影片的高潮部分做了铺垫。接着镜头切换到了女主伊莎与康斯坦丁诺夫出轨的画面,影片中的女主伊莎对他的丈夫男主安德烈有着极深的怨恨,但她在和康斯坦丁诺夫偷情时却又放心不下自己的女儿卡秋珊,不知该如何与安德烈坦白,而男主安德烈是一个医生,平时可能会主要以事业为重,心中最重要的便是他们的女儿,所以明知道自己的妻子出轨却也不拆穿,应该是作为一个父亲也极力想维护自己的家。

接着明明有人发现了地铁里漏水了,去警告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却不以为然,这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我想也正是在警醒人们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镜头再度切换,影片中的卡秋珊起床发现没水了,安德烈回家后女儿便问他妈妈怎么还没回来,吃早餐时,女儿说了一句:"怎么又是糖果,你的病人就不能送点三明治或是其他能吃的东西。"由此可见安德烈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医生,否则病人们也不会总送他东西。

就是以男主与女主以及他们的孩子和第三者交织混乱的感情为背景展开了影片的叙述,安德烈由于车开不出去不得不乘坐地铁送卡秋珊上学,机缘巧合的是那个第三者由于堵车也去坐地铁,主要人物还有一对刚认识的年轻男女,一个絮叨温和的胖子,一个没结婚的女汉子,就在这平静聊天的时候,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正在与危险一步步接近,正是这种不可预见的未来给人以影片真实性。

二、 影片戏剧性与地铁危机发生

地铁的驾驶员边开地铁边吃东西打电话,这也表现了现代人工作时松懈的状态,接着地铁急刹车,镜头放缓,清晰地记录了列车上每个人的表情以及他们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恐惧,地铁里面的人撞来撞去,当地铁终于停下的时候,所有还活着的人都急忙往外跑,恐惧让他们丧失了思考力,只知道要赶紧逃,以至于出现了踩踏严重的现象,而且甚至有人趁乱搜刮昏迷的人的钱财一类的东西,只能说这种为社会所不齿的人无论什么时候走到哪里都只会被人唾骂,社会有这种人又怎么会好。

与此同时,安德烈作为一名医生,尽力去帮助周围的人,也在寻找着自己的女儿,而刚好康斯坦丁诺夫也在这里,不得不说这里未免太过戏剧性,情敌相见,安德烈并没有为两人的尴尬冲昏头,尽力找到自己的女儿后教她动动手脚,表现了安德烈作为医生心思的细腻。不得不说,这场灾难发生的太过突然,心里的感觉就是震撼。

之后的半部分影片演的过于啰嗦,都是之前的主要人物们互相帮助,寻找逃生道路的片段,在这期间,安德烈的妻子伊莎从新闻得知此事,首先就是打电话给女儿的学校,由此可见三人中对于伊莎最重要的还是女儿,在得知自己的女儿并没有到学校时,伊莎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出事地点,政府人员正在极力挽救,而记者人员却借此拍照提高收视,我无法评判这些媒体人员的做法。正如现代生活中一般,每次无论哪里出事故,总会有媒体人员率先赶到,可能这是他们的本职,他们有责任去做,可我认为如果能不给救援人员添麻烦能伸出双手也帮帮救助更好,例如最后记者也通过自己的机敏帮助了伊莎。

三、 人性的善良与灾难中的真情

在影片中途还出现了一只狗狗,后来康斯坦丁诺夫竟利用狗狗去试水深,我觉得毕竟那也是一条生命,对于他的做法是不好的,而小女孩卡秋珊在逃难途中从未放弃过那只狗狗,足以表现了小孩子心中人性的善良的一面。

最后有两名搜救人员及时发现了他们并且得以逃生,在这过程中伊莎一直守在外面,作为一个母亲与一名妻子,她坚信与祈祷他们活着,出来后小女孩冲上去抱住妈妈,安德烈出来后伊莎几次去挽他的胳膊都被他甩开,我想他的内心也是愤怒的吧,愤怒伊莎为什么那么不在乎这个家。然而影片的最后镜头是安德烈一家一起坐到车上去接受救助,而康斯坦丁诺夫只能看着他们离开。这大概就是灾难过后妻子才知道最该珍惜的是谁吧。

四、 总结

总感觉这个结局很是让人回味,总的来说是一部很好的影片,总体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方法,比如那个手球女汉子为什么会被开除,地铁通勤员为什么掉以轻心,导游小伙为什么退学,尽职尽责的医生为什么会被出轨,这些大概都暗示了一些社会中的负面问题。但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导游小伙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不顾生命危险找药,医生尽力帮助受伤群众,胖子邮递员始终保护着文件不丢失,伊莎对于自己丈夫的愧疚,搜救人员的勇气与毅力,记者对于伊莎的帮助等等。

而且影片既真实又有些戏剧性,影片中男女主角小孩以及动物的形象各异,都代表了一类人,影片叙事情节跌宕起伏,色调清冷,镜头收放有余,让人心不由随之恐惧和担心。而且最重要的是最后女主伊莎心回到了她的家,不管他们以后爱情是否能够走下去,但我相信即便为了孩子,伊莎也不该再像原来一样。我认为在爱情中,无论你有多么喜欢一个人,但如果那个人已经有家室,就请不要去打扰他们,远远地祝福就好。

《毒害深渊》观后感300字


星期五,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禁毒片《毒害深渊》。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毒品,是个令人闻之色变的魔鬼,令人痛恨欲绝的死神。他悄然响起的脚步带走了无数美好的生命,而他留给我们的是嘲讽的笑容。
《毒害深渊》片中的男子吸食毒品后因过度兴奋而开车在大街上到处转悠。过了两天两夜后,周某感到一丝倦意,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撞上了一辆三轮车,又撞伤了3人。还有,开大巴车的司机在开车前吸食了毒品,几天没睡。开车时,有因药效过了而在开车时睡着了,导致了游客受伤,甚至死亡。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可就是因为他们吸食了毒品,才发生了那样的惨剧。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对毒品才有了更久的了解。毒品的种类繁多:有乌鸦片、海洛因、大麻、摇头丸、k粉等。人们好给它们起了一些美丽的名字。如:蓝色幽灵、郁金香、绿色蝴蝶等等。这些美丽的杀手,犹如恶魔一般,侵蚀者吸毒者的心灵,吞噬着那些原本属于它们的明天。
毒品诱惑着我们的心灵,作为21世纪的少年儿童因好奇心而尝试毒品,否则会掉入毒害深渊。我们千万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双江小学 五年级 李瑞婕

毒害深渊观后感400字


星期五,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禁毒片《毒害深渊》。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毒品,是个令人闻之色变的魔鬼,令人痛恨欲绝的死神。他悄然响起的脚步带走了无数美好的生命,而他留给我们的是嘲讽的笑容。

《毒害深渊》片中的男子吸食毒品后因过度兴奋而开车在大街上到处转悠。过了两天两夜后,周某感到一丝倦意,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撞上了一辆三轮车,又撞伤了3人。还有,开大巴车的司机在开车前吸食了毒品,几天没睡。开车时,有因药效过了而在开车时睡着了,导致了游客受伤,甚至死亡。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可就是因为他们吸食了毒品,才发生了那样的惨剧。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对毒品才有了更久的了解。毒品的种类繁多:有乌鸦片、海洛因、大麻、摇头丸、k粉等。人们好给它们起了一些美丽的名字。如:蓝色幽灵、郁金香、绿色蝴蝶等等。这些美丽的杀手,犹如恶魔一般,侵蚀者吸毒者的心灵,吞噬着那些原本属于它们的明天。

毒品诱惑着我们的心灵,作为21世纪的少年儿童因好奇心而尝试毒品,否则会掉入毒害深渊。我们千万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双江小学 五年级 李瑞婕

风语者影评


风语者影评(一)

《风语者》是香港导演吴宇森进军好莱钨之后的重头戏,不必说那些战车的数量,也不必说出动的飞机数字,更不必说动用的摄像机和胶片,单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就注定了它惨败的命运。

我是在上个星期得到的D版,对于吴导的这一记重拳出击,我抱了很大希望。因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给人对战争片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后情况却高开低走。《珍珠港》除了十几分钟的战争场面,乏善可陈;《黑鹰降落》从头杀到尾,几乎变成了军事迷最爱的记录片。看完一班庸人在华山上以黑虎掏心对白鹤亮翅达一个春季之久,我热切地期待着吴导的“一剑西来(香港于米国之西),天外飞仙。”

作为一部重点投入的大片,《风语者》的故事线索相当糟糕,根本不利于吴宇森手法的展开。挑选吴宇森出任导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他所拍摄的 “英雄片”中,感人致深地表现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伟大情谊。比如说《喋血双雄》,里面表现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只能用“泣下”一词来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对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向往之情。刚好,《风语者》讲述的刚好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唯一的一点小麻烦在于,在情节的设置上,《风语者》里有两对男人。这只是个小问题,然而它所引起的后果却是致命的。我们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现了一段三角恋,而且三角关系以明线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了《珍珠港》永远也成为不了《卡萨不兰卡》。因为在战争片中,要明确地讲清楚一段三角关系,浪费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还有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战争场面的刻划力度。

《风语者》的情况更糟糕,两对男人形成了抢戏的局面。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在小说中,这种两两呼应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小时多的电影中,均分戏份于四个人,其结果是灾难性的。谁是主角?主角能否分到足够的时间去表现?尼古拉斯 凯奇毫无疑问的是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现出了一种病态的战争综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他与印第安战友的友情发展表述不充分,这就导致最后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印第安战友是密码员,凯奇的任务是保护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军生擒的时候杀死他。这一点本身就很有张力了,能把这一组关系表现好,本片就能成功。但是,相同的另一组关系也出现在影片中,而且没有什么对比和不同,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浪费,情节变得一点不紧凑,东写一下,西画一笔,让人生厌。

影片最后,凯奇做痛苦状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我开口对我朋友说:“《上海滩》,我要去法国。”朋友大笑,我们飞快地关掉机器,一致决定赶快忘掉这部片子。

风语者影评(二)

我这人喜欢看战争片,估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本片,二战题材,太平洋战争,塞班岛,打小日本,吴宇森执导的美片。

塞班岛战役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不过此时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小日本节节败退,只有挨打的份。塞班岛日本守军4万多,岛上还有偷袭珍珠港的大人物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塞班岛打了20几天。日军除2000多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死光光,包括岛上的实际最高指挥官斋藤中将剖腹自杀,南云开枪自杀。美军阵亡3000多,伤1万多。塞班岛上的日本居民死了3分之2,2万多人,其中有数千人在塞班岛北端海崖大规模集体自杀,很惨,尽管美军不停的劝告日本平民,没有屠杀只有食物,但还是不断有人抱着孩子往下跳。日本人真是个很奇怪的民族。

影片中涉及的那瓦霍语密码,给我的感觉,这种密码主要应用于实际作战,其最大的优点可能是,在强调电报快速传译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过影片没有给我们展示那瓦霍语密码的优点,感觉片子里需要用到密码电报的时候,普通的英文明码电报也能够起到一样的作用,甚至感觉根本不需要用密码,直接呼叫就结了。

当然,电影不是纪录片。

影片还是一贯地、以常见的电影语言展示战争的残酷性。片子里有个美国兵在烤了n个小日本后,最后被自己的火焰喷射器烧死。火焰喷射器是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武器,对付地堡旮旯比较有效,即使不把敌人烧死,也能把地堡里的氧气迅速耗光。这种武器还具有相当的心理恐吓作用。因其有些残忍,火焰喷射器的使用也曾有一些争议。但战争毕竟是战争,最后美国人把原子弹都用上了,何况一个小小的火焰喷射器。

战争毕竟是战争,为了战争,必要的时候还要把自己人干掉。这是吴宇森倾心本片的核心主题。每个那瓦霍语密码战士,都配了一个保镖。影片里的尼古拉斯-凯奇就是干这个活的。他的任务除了保护,在必要的时候为了防止密码战士落入日本人手里,就要把密码战士干掉。保护任务的实质核心并不在于密码战士,而是在于密码。

但这样的矛盾冲突在战争中讨论,显得非常虚弱。是与非很难有一个界限。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主题上,影片没有做深,也很难作深。影片似乎更多地在展示吴宇森固有的英雄主义的道义情怀。很多战斗场面也带有很深的香港动作片的烙印。因此在展现战争真实性的程度上,感觉还赶不上另外一部太平洋战争题材的影片,《细细的红线》(红色警戒,Red Thin Line)。

风语者影评(三)

影片的政治意味太重,充满了说教,弄得好像美国要分裂一样,要全名族团结起来,当然大兵鄙视的印第安人是有需要的时候利用的好对象,因为对方敬业,爱国,最重要的是肯为美国牺牲!

可能看过太多的战争片了,对这种根本乏味无益的片子缺乏最基础的好感。吴宇森还是那个吴宇森,少了几只鸽子,演员依然是这几个人,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了,两个保护那瓦霍族的男一号,男三号肯定不会陌生,一个吴宇森《变脸》的主角——尼古拉斯凯奇,一个吴氏《断箭》的主角克里斯汀·史莱特,看来多少年过去了,还是用自己熟悉的人在行,老美是这样,老吴也是~~~~

大家是不是觉得里面那个被士兵叫做“枪头”的上尉很眼熟?对了,他就是彼得·斯特曼,基努里维斯的《地狱神探》总看过的吧?里面最后出场的死神大人可就是他啊!虽然前后不到十分钟,但那驾轻就熟的演技,将阎罗王大人演得入木三分,另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真不愧是好莱坞的王牌老戏骨啊!

但到了这部片子里面,全场就看见凯奇一个人在那里耍酷摆pOSE,要么神经病一样的发癫!打仗要象他那么打的话,1000个替身都不够死的,战争片拍的象文艺片,这个就是吴宇森最大的不足,今年的赤壁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要拍战争还是要多点真实,少来点花絮和好莱坞的英雄主义,建议吴大导演空的时候多看看《黑鹰坠落》和《拯救大兵雷恩》,这是样本,不能随便糊弄个欺骗消费者!结果到最后是票房和口碑一样惨!凯奇最后的死亡和《拯救大兵雷恩》中汤姆汉克斯的死亡,哪个更震撼人心?相信应该不言而喻了。

论演技,凯奇这部戏里没有任何演技可言,那个演“白马”的印第安人都比他强十倍!难怪票房惨淡,人家要看pOSE的话,情愿看帅哥去,干嘛要看个老男人?凯奇的优势不是摆酷,而是深情,从内心爆发出的那种情感,歇斯底里的冲动,《变脸》就是最佳范例,当然一个好剧本确实重要,不过从反面来看,吴宇森更擅长这种枪战片,而不是战争片。

这部片子也不想多说什么了,没看过的可以看一下,作为反面教材可以好好学习学习。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一)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告白影评(二)

说到校园暴力、青年人的堕落、教育的变质等一类问题的电影,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一列可以列一大堆。比较出名的像《猜火车》,《梦之安魂曲》,《大象》之类的,都已经成了生命力长久的佳作。即使就是日本,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了。2010年刚刚推出的这部《告白》在题材和内容上可以说没有多少创新,但是却在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将这个故事讲的无比压抑、黑暗和绝望。这种观影感受,已经很久没有了。

剧透文,未看电影的建议先看影片,这部黑暗透顶的悬疑剧绝对会是2010年度的一个巨大亮点。

《告白》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学里,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渐渐进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个混乱的教室里,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在打闹、喧哗完全无视课堂的秩序和纪律。老师森口悠子也不管,只是自顾自的讲述着自己的事情。她看似漫不经心的讲出了自己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学校里被自己班上学生给杀死的事实,顿时如一颗炸弹在整个班级爆炸了。未满18周岁的孩子杀人了也不会受到刑法的处分,所以森口老师也没有办法去追究凶手的责任,但是她却执意要让两个误入歧途的年轻孩子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虽然这种绝望黑暗的作品,很难在世界的主要电影奖里捞到什么好处,但是还是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日本旬报》将其列为了年度十佳,与同期中国的《让子弹飞》成了亚洲影展最大的两颗明星。

中岛哲也曾经因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而闻名于世,《告白》延续了同样的拍摄风格。他将过去拍摄MV的手法直接引入电影之中,小段小段的故事切换,大量的模仿MV的镜头处理以及切换,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以剧情碎片的重组来推进悬疑的发展,一层层剥离出事件的真相,揭露出事件的发展,这和《记忆碎片》十分相似,打破了电影的线性延续,所以整个故事的叙述显得比较花哨和前卫。背景依靠持续的音乐推动,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和电影整体的气氛丝丝紧扣。这一点,非常类似将游戏引入电影的《罗拉快跑》。都体现出了一种很前卫、时尚、流行的非主流风格,个性十足,也很有代入感。许多慢镜头、快镜头的交替切换,对于雨水、血液的特写处理,都有助于营造导演特殊的故事舞台,血腥场面的处理,用色的冷艳以及飞溅血滴的特写,都显出了一种扭曲阴暗的暴力之美。这些特殊的处理手段和传统的电影非常不同,虽然新奇,但是还是引起了许多守旧人士的不满,认为其花哨凌乱,不正统。我觉得这些都可以说多虑了。

电影最大的主题还是在讲述少年的堕落,青春的流失。影片中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就没有正常孩子的样子。影片刚刚开始,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虽然在上课,却没有一个学生听课。有的在聊短信,询问初吻的事情;有的在谈论黄色碟片;有的在打闹……整个课堂,一点秩序也不存在。之后,报纸上提到的少女无因杀人事件,成了全国学生的膜拜对象。再继续向前,班级里居然也出现了杀人凶手……你可以发现,随着整个电影的继续,凡是出现过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全部都是黑暗而扭曲。电影整个背景都用了滤镜滤去了阳光的温暖,所以无论天气是阴是晴,电影的画面都是一种阴靡和灰暗的。

青少年为何堕落于此,电影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导演的看法。

学校: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但是学校的教育却是严重失职的。整部电影,除了悠子和后面的男老师,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学校的教育人员。装修现代的学校,只是成了一群疯狂少年的聚集地。缺位的教育,助长了学生的堕落和目无纪律,如同《大逃杀》里那样的情况一样。

男老师以及悠子的丈夫,都是一种教育的理想主义的代表。用爱感化、耐心教导、称职负责、平等交流等等。尤其对于年轻男老师的形象,就体现出了一种成人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严重脱离。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巨大鸿沟。“沟通”一直是其教育的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关键。“我会关注你们的哦”就是他的口头禅。但是巨大的鸿沟,破坏了这种沟通的可能性。他的天真,被孩子们看不起,孩子们的心机,他也看不到。所以,沟通的不能够,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败。他的关注和沟通,没能发挥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成了逼迫孩子的巨大压力。

悠子也曾经向往这样的理想化的教育状况,女儿死之前,她虽然理解了孩子们的心机,但是依然努力工作,试图去靠近这种理想。当她明白了现实的无可奈何之后,爱的教育就基本在她心中死去了。丈夫的病重去世,无辜女儿的惨死,也就是那种美好希望的彻底破灭。她的观念转变了,她不再期望从正面去引导孩子们向上,她要从反面去让孩子知道罪恶的真正恐怖所在。所以,她以自己对孩子们的了解,用更加黑暗和残酷的手段,来教育迷途的孩子。女人可以很温柔,也可以很毒辣。松隆子的绝妙演出,精彩的阐述了这个女性身上的二元对立。

家庭:家庭主要是通过悠子本身,直树以,修哉和美月来表现的。成年人总是太忙碌,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把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只要关心好孩子的物质就行了。悠子对于女儿的教育就是这样,长期将重心放在学生上面,所以女儿才出事了。

直树的母亲,则一位的袒护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孩子卷入了杀人事件之中,杀死了自己老师的小孩,她不仅不觉得羞愧,还认为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责任。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直树之所以犯罪,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懦夫,就是因为家庭对他过于溺爱和包庇,所以别人眼中,他什么也干不了。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才杀人证明自己的“能”。直树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太忙了,忙到彻底从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家庭的不完整和扭曲,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是什么样呢?

修哉也是一样的,他的扭曲完全来源于自己的恋母情结。由于从小得不到母爱,得不到母亲的肯定,所以不断的进行各种骇人听闻的实验,来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他一生所求,无非就是离开的母亲能够回过头来看自己一眼”。父亲重组了新家庭,就基本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要,修哉成绩十分出色,但是自闭而变态,父亲没有注意到,母亲如同直树的父亲一样,为了事业,为了自己的前途,彻底抛弃了家庭,对修咋完全不关心。

美月曾经用毒药毒死了全家,在全国引起轰动。她杀人没有原因,没有恨,也没有爱,只是因为空虚。家庭,父母在她的生命里缺失了,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她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通过没有原因的杀戮,来寻求一点刺激和答案。整个日本的少年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空虚和迷茫之中,成年人的缺位,教育的失职,所以虚无主义蔓延。曾经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但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更大了,如今的日本,已经不能如昔日美国少年那样在空虚中悟出自己的是意义,反而沉浸到了无边的消极里。

社会:社会的道义和良知也一文不值。修哉之所以要去杀人,是因为他本来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关注的大奖居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杀死全家的少女的新闻给挤到了犄角旮旯里。社会媒体早就不在以揭露和打击黑暗丑陋为职责了,反而变成了以炒作来赚钱的无良宣传工具。凶杀、色情等等成了新闻的热门,大篇的报道胡说八道以此赚钱。有意义的事情则被无情的漠视。超市里的员工,看到满身是血的直树,不仅不关心其状况,反而问直树的母亲要钱来赔偿超市的损失。社会异化了,美德都不在了,道义都消失了。赤裸裸的金钱和功利主义统治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

美月杀死全家的事件,通过媒体的大肆炒作,不仅没有变成引起警惕的社会问题,反而成了广大青少年争相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没有成年的孩子,杀了人不会受到刑法的制裁,这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却缺失了对迷途青少年的教育。犯了罪,只需要去少管所呆几天,就可以被社会保护起来,重新进入社会中生活。保护的爱,成了一种罪恶的温床。不负责,成了社会的常态。

森口老师从一个温顺负责的老师,变成恶毒冰冷的复仇者,从丈夫那样博爱主义的信徒,变成了以暴制暴的执行者。何尝不是这个冷漠社会的必然结局。餐厅里,那个温暖家庭在用餐,可爱的小孩子跑过来给森口送了一块糖,这个场景,才是森口一直心目中的理想啊,这触动了森口最柔软的地方,所以,半路上,她扑地而痛哭。

社会是冰冷的,导演是绝望的,所以他在电影里极尽残酷的讲述了这样一个黑色的青春故事。想起曾经杨德昌引起轰动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的镜头同样冷酷、冷静,但是却是十分可观的在记录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些孩子。中岛哲也显然更加愤青和情绪化,他也因此,将这个血淋淋、赤裸裸的黑暗故事,讲的更加直白而惊心动魄。

告白影评(三)

电影《告白》是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并未有对阳光积极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没有对青涩的爱情表示出那种纯洁的美好。它太关注与人性的阴暗,整个电影给人带来更多的是观影的不适和紧张。但对于一部带有惊悚意味的电影来说能带个观众这样的感觉那代表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过头来看,自电影诞生与兴盛,有几部电影能把惊悚与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无几的,因为从人们以往的认识来看这两个话题似乎实在是有点太不搭调了。但这部影片却做到了,两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从影片的整体上来看,与惊悚题材的电影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离经叛道。但其产生的效果却与前者如出一辙。这么一部独特的电影它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那么我们就从画面,声音,整体构架上去仔细的分析这部电影。

画面

如果确实要给这部电影的画面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多而不杂,平而不虚。影片的面面延续日本电影的一贯风格,严谨的镜头语言,唯美的画面效果。似乎这些都可以定位日本的大多数电影,但是作为惊悚系列的电影,这样的处理在很多人看来却是华而不实的,镜头严谨必然让人产生不出视觉的不适感,画面唯美必然显得不够紧张。因为从以往的惊悚题材电影上来看,主观与低角度永远是主体,因为那样才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出恐怖感,但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告白》它实实在在的做了个大胆的实验,影片中镜头很碎,不像以往一个镜头摇出几个景。但镜头固然多,导演却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画面中故事的主体与重点,这点与唯美的画面配合的相当完美,无论从对焦与用于转场的空镜头都处理的极其紧凑,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没有用的,每个画面都充满张力和力量,似乎都在讲述着无数的故事,每个画面都能引出观众的想象,所以往往是观众的思维总是跟不上影片的节奏,所以导演故意把影片的节奏弄得缓之又缓。但这也并非是考虑到观众的这个因素,不能让观众完全看懂但又不能让观众完全看不懂,那么也只能让观众看清楚个大概,这样又引发观众更多的想法,使得影片更加的紧张!从这点上看就不难看出电影的精妙之处,它完全摒弃了以往平面式的叙事而更多的是从心里上进一步的崩溃观众。所以这部影片的镜头多但是不杂,另外影片镜头的角度没有用到低角度,角度大多数是平视。平实的镜头大多是给大家带来生活化的视角,很平淡也很虚,大体看来不实在。但同样的效果配合上不同的音乐却显得格外的不同,那么音乐上又有什么文章呢?

声音

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与大多数同类电影如出一辙,甚至还逊色于某些优秀的惊悚电影,但它在一方面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与画面的配合!在画面的部分提到了音乐,那么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音乐。该影片的原声很多,音乐相当丰富,因此它始终也没有一个主题的音乐出现,那么这就给影片的深度上提供的大量分量。总是使人揪心和不确定。也许就是导演最初的意图。就像影片出现大量的声画分离一样,怎么看都像是一张诡异的笑脸。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具独特的部分。永远让观众看不清导演的思想,但又似乎可以抓到认知的影子。

构架

一个电影的构架是决定于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导演是否能够讲清楚一个故事,就要看影片的整体构架是否合理。蒙太奇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就是因为它在构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构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相当重要。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它精妙的购架。《告白》的构架相当巧妙,这从片名上就可以看出,导演在这个上面是煞费苦心。这部电影的故事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有着多维角度的立体状。它不但讲述人物故事而更多的是在进行心灵的独白,但这种独白不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这已经是一个突破。而这个恰恰又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看上去不单调。其实假使抛去这些方面单从故事上来看,故事简直是无聊到了极点。所以单从这点上来看。导演注重的根本就不是故事,而这也恰恰印证了影片的片名。它的视角在于意识,关注的是人们肉眼看不到但却可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所以它的整体构架已经不能单纯的从讲故事来分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灵和电影的主题调到一样的频率。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总是以一个思维去引导着你走。让观众完全入戏,是一种催眠式的结构方式,所以观众根本上也就不会注意到结构和剪辑的影子了。如果非要从技术上给它一个解释的话那么一句话便能概括。它的结构是一个哑铃状的,把大量的故事个人物复杂的关系放的中间,而其余两部分更多的是情感,但这么一讲对于一部以意识为主导的电影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因为毕竟抛去的是更主要的东西。

《告白》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获得了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但单从这些上来看一部电影的成败又是不可取的,一部电影的成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要取决于观众对它的认知和肯定,面向观众是一个导演的品德也是一个导演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告白》做到了这一点,它反映出一些存在却只能是感知的东西,但重要的却不是这一点,是观众能够真真切切体验到这一切,是体验而不是领悟,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别所在就是体验与领悟的差别,电影是视觉文化它必然要做到立体,必然要让观众在一定意义上身临其境,《告白》的成功便在于此。

告白影评(四)

认真看了日本片《告白》,感觉又是一阴霾日本特色电影,特别日本人对死亡美学独特最求可谓世界独树一帜。我倒是想别的,无疑《告白》是悲剧,以我的理论,无疑悲剧是英雄的专场,从古希腊的英雄命运悲剧,到近代的英雄个性悲剧,无不是强者,因为强者才能体现尽管强也是无奈的悲情。比如俄狄浦斯王无力对抗命运,将军马黑白嫉妒个性造成悲剧,或者李尔王爱受奉迎的失败。无疑《告白》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普通的老师、家长、学生、小孩。当然现代由于普通认为影视节目的主要消费者,以普通人的悲剧打动普通人的观众无疑符合商业利益。

说回弱者,女主角悠子开始给学生读走红教师樱宫正义的书中内容:“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实际整个电影就贯穿的多数学生欺整一两个学生的场面。实际很多学生随大流,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自己不跟着做就变成人民公敌的羊群心理。其中女生北原美月由于她的惩罚分数是零,就遭同学虐待。尽管电影没有明确说,大概北原是很多心理电影中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病,表现的症状就是意识恍惚,忧郁,感情淡薄,跟A学生渡边修哉混熟,常说一句话就是“另外一个我”。国外喜欢用人格分裂病在文艺创作上,实际我看国外香港的心理网站,他们比我国关注多了,这样忽视北原这样的学生,估计也是有点文学夸张。当然北原也是lunasea变态投毒者,而且以为同神秘力量可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人,可见北原是既是聪明的学生,但是又十分愚昧的弱者。

学生B下村直树不同于北原是无论体育还是学习都很差,不单认知能力差,而且常被同辈欺凌,显然就是个人能力的弱者。B喜欢归罪别人,出现精神病的时候甚至怎么是生还是死都高不清楚。这个很大程度跟他母亲喜欢推卸责任到别人身上有莫大关系,同时B母亲常说自己儿子善良优秀。我想这句话是给一些所谓热血教师和当红教育专家当头一棒。首先B母亲电影从不见其丈夫,可见是隐性单亲家庭,母亲不懂与人相处,儿子可想而知,大概她本身也是自大、主观引发自己不能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只能通过日记抒发自己情感。自然儿子不能日记表达,但是乏于交往和母亲一样。现代社会鼓励人创新发明,使到整个社会气氛喜欢激励,缺乏从前封建社会的“安于现状保守教育”。现代社会不少人以为自己懂得一点点就能够拯救地球,奥特曼打怪兽,显然热血教师维特就是这样,问题都不清楚,就凭自己一腔热情就可以解决问题。我觉得核心问题就是社会那些所谓偶像派,比如樱宫正义之类,喜欢写一些煽情励志,一些不知道社会复杂就以为那些人讲几句动人的话就能得到神谕一样。其实B的教育本来就要他自己知道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让他表现给人看。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学生A渡边很有能力,以为把能力作为吸引人注意的误区。当然渡边另外有的精神病,强烈被母亲抛弃强迫症。症状不说,倒是其母亲对待生活什么事情就至于物体研究的角度,使到自己和儿子都是情感的弱者,把自己和他人都作为物化或机械化,尽管以为自己很精明、精密。实际给人拆开虚伪思想深处,对其伤害反而最大,因为挑动自己知道自己是那么弱小。渡边杀北原就是最好的表现。所以我想社会总鼓励人机械化的完成一些事以为完美,值得反思。

本人应该先写主角森口悠子老师。只是我前面的说的人看完后都能有个脉络把握,但是悠子我是实在不能把握。比如悠子为什么做教师,对樱宫的爱慕说明对教育的向往,但是又因为别的老师出了个拍照门又担心在教育工作出事。女儿的关爱,为之报仇的决心,可见女儿在地位很重,但是照顾女儿老太太入医院,缺要服从工作,没有分到照顾女儿的时间,固然制造学生杀她女儿的机会,同时批评教育制度做很多无用的额外功。显然电影也志不在此,但是值得我怀疑她爱女之心。悠子如此深重怨念最后也说自己不能原因A,但是最后却说给A的教育,显然她与美月餐厅上小孩给她送礼物不足让良心启发的理由,同时悠子看渡边网页知道渡边根本不在乎自己生命,杀他不是最好的整治,最好她用一句开玩笑回应渡边显然是回应之前渡边两次想杀人都说开玩笑的回应。只是我认为文学意义大于实在意义,如果悠子以记恨的方式记忆这话,那么就是没有想解救渡边。反正悠子我认为太复杂,总觉得突然情绪杀人就是渡边杀美月、或者B杀小女孩那样简单粗暴。悠子贯穿整个电影来说,她应该不具备甚远计划的人,同时樱宫阻止她抽艾滋血也是这个解读。反正我搞不通。所以尽管我认为悠子是个弱者,但是说不清她什么弱。

总来说电影开始悠子的告白很能反映一个完整的故事,后面只是反映不通的人看同样的事情并非另外一个所认为。电影手法很想日本一名电影《罗生门》的表达方式,不过显然录音机效果强于摄像机效果,实力还是跟《罗生门》有很大差距。

野山影评


野山影评(一)

赵本山小品里说“村里的鸡怎么看、鸭怎么看、鹅怎么看”,这大概就是贾平凹《鸡窝哇的人家》里那些农民们的心理状态。那时的他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别人家的八卦”除了能成为家长里短的谈资,更能让家庭分崩离析。改编成电影之后,《野山》则用一个“换老婆”的故事凸显了“人言可畏”的现实性。禾禾和灰灰原本亲如兄弟,但由于禾禾跟嫂子桂兰“过从甚密”,始终逃不开村里人的风言风语,爱面子如命的灰灰闹到家里鸡飞狗跳,而桂兰也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女性,两人索性离婚。之后灰灰就跟禾禾的前妻秋绒结婚,而桂兰则跟禾禾搭伙过起了日子。这原本就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但是在那个观念保守的年代,这样的换妻还是相当前卫的,因此它对于80年代的婚姻观意识探索方面走在了前面。

不过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野山》更多的是表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意识层面所出现的变化。其中对比最明显的莫过于禾禾和灰灰。禾禾喜欢“瞎折腾”,总是琢磨挣钱的道儿,烧窑、养鱼、卖豆腐、养蚕,虽然总是以失败告终,但这种探索和坚持精神十分可贵。相比之下,灰灰就属于“保守派”,他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就连刷牙这种事觉得这些是不正经的洋玩意儿,“当农民就要像农民的样子”,对于流言更是没有忍受的能力。通过类似的人物,它触及到了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小见大,从中可以管窥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所酝酿的细微变化。

亮点1

第47分钟,郁闷的禾禾到城里吃饭,因为看球时骂中国队“笨蛋”而惹恼邻桌的客人,两人动了手。禾禾借着酒劲儿发起了酒疯,站在马路中间咆哮:“我怎么了!我想钱也不是,我花钱还不是。”然后满地撒钱,晕倒在地。是不是觉得这位禾禾的扮演者很眼熟?他就是《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饰演金大柱的杜源,国家一级演员。出演《野山》时他才28岁,而且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亮点2

第74分钟,秋绒相中对了灰灰,说:”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咱们两家就和在一起。”早就对秋绒有了感情的灰灰很谨慎地问:“外人会不会说咱们呢?”但是当激情来的时候,还是女人更理智些,秋绒说过一阵子找个媒人来说和,就能堂堂正正结合了。尽管影片之前已经多次暗示和铺垫了,但是当“换妻”真的出现时,还是会多少让人很意外。

野山影评(二)

影片《野山》(1986)描述两户农家离婚后与对方的配偶结婚,这个中国式换偶的故事不仅票房大卖,还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美好结局:5月20日,马尧海等22人聚众淫乱案一审宣判,马尧海因态度不好,“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被从重处罚,获刑3年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21日媒体披露,人民银行东莞市支行领导方达文等6人私分国有资产3000多万、受贿总计近百万,却都被判处缓刑。

有论者质疑:私分巨额国有资产并受贿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为何敌不过“聚众淫乱”,前者可以从宽从缓,而后者只能严惩重判?

古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饮食和男女之事,属于私生活的范畴。构成犯罪须有受害者,换偶的受害者在哪里?据说它侵犯了公共秩序和主流的道德观念。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主客观都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于私密空间发生的行为,对公共秩序的侵犯体现在何处?

古往今来,如果没有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冒犯,人类至今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人对这个世界(包括人本身)的探索和发现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在尝试各种可能性,对人这种最可贵的品质予以尊重和包容,才是文明社会真正的主流。人们需要做的,是将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冒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而不能任意解释,甚至无中生有地无限夸大其社会危害性。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扞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同样,即便我个人无法接受换偶,我也认为你有这个权利。换偶有罪,用花卷换馒头、白面换大米是不是也有罪?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国家、法律、道德在本质上都是为人的自由服务的工具,这些工具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以适应人们对自由、权利的理解,更好地服务于人本身。

年元旦晚会上的小品《大米·红高粱》,郭达那一声声高亢、悠长的“换大米”,令人们哄堂大笑的同时,也勾起了对票证经济不无苦涩的回忆。尽管1997年刑法才废除“投机倒把”的罪名,但“投机倒把”在流通领域早已不复存在。而“聚众淫乱罪”过去近20年并无一例实际判例,足以证实这一罪名早就名存实亡。

可见,倘若法律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具体条文的理解和执行,明显倾向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方面。人不是物,但人有无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鼓励自愿献血和遗体捐赠,却严加惩处自愿的换偶?前者是公益行为,但后者至少算不上对公益的损害,它只对自愿参加者产生影响。

法律和道德都需要与人们对自由的理解相适应。“饿死事小,失贞事大”勿须多说,曾几何时,社会主流对裹脚这种大规模摧残、虐待女性的丑恶行径趋之若骛,文人雅士津津乐道:“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苏轼《菩萨蛮》)

女性自然的天足成为嘲笑的对象,嫁人都很困难。这种可怕、丑陋、变态的审美观、道德观居然绵延了上千年。清兵入关,“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且禁绝缠足。汉族男子剃去头发,以示臣服和归顺。然而,清王朝竟奈何不了缠足之风!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有“男降女不降”之说。

不堪回首的荒唐年月,开个家庭派提、跳个舞,就是道德败坏,流氓罪伺候,其根源究竟在哪里?道德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对待换偶,应该像面对第一个丢弃裹脚布的女性和用山药蛋换馒头的农民,对这样充满争议而又不具社会危害性的自愿行为,主流社会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一定的空间。

野山影评(三)

在众多的犯罪电影中,最吸引人的在于警探们在破案过程中那抽丝剥茧的过程,如像八毫米、暗流之类,本片在情节的设计上与以上类型的电影略有不同。这部犯罪电影的主角是犯罪者而不是警探。

影片开始并没有像普通电影那样向你展示一个谋杀案,然后大侦探出场,我们在看罪案类电影时,经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案件的复杂,可是真正有几个案子可以做到一波三折呢,玩尽杀绝中做到了,影片的故事发生地点,没有选在犯罪率超过的纽约、芝加哥这种大都市,而放在了佛州的一个小镇上,温暖和煦的佛州,宁静的小镇,就在这里孕育出一个惊天的大阴谋,一个阴谋中有套着另一个阴谋,一环扣一环,观众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像在预测风云变化的天气,起初晴朗明媚,突然间阴云密布,似乎大雨将至,但突然天气又渐渐明朗,此时观众们好像抓到了电影中的蛛丝马迹,预测到了结局,认为即将烟消云散,真相大白,正在此时,剧情再次风云突变,迷雾缭绕,观众们顺着电影的发展,似乎探索出走出迷雾道路,可当电影结束一切真相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才发现自己被耍了。

本片的情节变化颇多,整个案子也是离奇诡异,但每次剧情的变化,编剧们都能自圆其说,影片中的阴谋之深,计划之复杂周密令人惊叹,本片作为罪案电影,在故事的铺垫上是从犯罪者的角度出发,这和迈克尔道格拉斯的超完美谋杀案类似,但平心而论,超完美谋杀案这部电影实在配不上超完美三个字,反而觉得本片应该改个名字,叫超完美阴谋。

本片除了故事情节上的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外,众多的帅男美女的云集和大量的情色场面也是吸引人眼球的重要砝码,马特狄龙、凯文贝肯、内夫坎贝尔、丹尼斯理查兹这四大主演中既有邦女郎,又有尖叫女王,电影中凯文贝肯的露点镜头,内夫坎贝尔和丹尼斯理查兹的女同镜头,以及马特狄龙和丹尼斯理查兹多长肉搏让这部惊悚犯罪电影又打上了情色影片的烙印。这样一部既有惊悚悬念而又性感撩人的影片可以堪称是罪案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貌似玩尽杀绝还有两部续集,但从制片方对续集采取的直接发行DVD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续集质量之差,不看也罢,就当没有续作,免得因狗尾续貂之作毁了前作的经典。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夺命深渊影评》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深渊上的火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上一篇:返老还童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