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绝命调查》观后感。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绝命调查》观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绝命调查》观后感

刚看完的《绝命调查》,结局出人意料,开始以为女人是被谋杀的,是被一个神秘的牛仔杀死的。后来又发现很可能另有隐情,可能是自杀的,并且模拟出来了。在牛仔家里找到了第二盘录影带。但是慢了一步,David还是被处死了。我开始在她跑向刑场的路上还以为可以提前几秒到,但是没有,反而死去更有一种震撼力。David开始和州长的辩论就输在了州长的论点:他没有杀过无辜的人。而David的前亲密战友和她同事却使David死去,错杀了一个无辜之人。以生命来献祭以求人生目标的实现。而最后收到了第三盘录影带,死亡后还有一段,David出现在了录影带中,原来一切他都是知情的,但是还是坚持了六年,坚持走向了死亡。结局相当的不错。

还有一直觉得男主人公很熟悉,还以为是绝命毒师里面的,后来才知道了是《纸牌屋》,看混了。

剧情:

电影讲述了一名死刑犯——大卫·戈尔因被控谋杀了康丝坦斯·哈拉维而被判死刑,将于周五下午6点执行,记者贝茜·布鲁姆只有不到3天的时间去完成对他的深入采访。而此前戈尔拒绝了一切采访。布鲁姆起初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但在和戈尔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一切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于是布鲁姆决定用仅剩的三天开始寻找真相…… 围绕着贝茜的采访任务,影片分三个章节,以迂回的形式逐渐揭开大卫的曲折离奇地人生轨迹。

大卫·戈尔曾是奥斯汀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是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学者、反对死刑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是一名慈爱的父亲。然而一名女学生企图诱惑大卫,色诱不成却反咬一口,将大卫告上了法庭,大卫首度获罪。不但前途尽毁,妻子也愤然带着儿子离开了大卫。从此大卫一蹶不振,终日以酒为伴……

怎料想,大卫昔日的亲密战友、反对死刑运动的领导人康丝坦斯·哈拉维又被谋杀了。种种证据都在指向大卫,他又一次成了最大的嫌疑人,经法庭判决谋杀罪名成立,入狱等决…… 大卫已年过四十,在判刑在押的六年期间,大卫回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却在即将执行死刑的前夕改变了主意,决定……

起初,贝茜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她发现一切似乎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贝茜决定用最后三天时间找出事情的真相。随着采访的深入,贝茜渐渐对法庭的判决产生了怀疑,终于,她意识到只有公开事情的真相才有可能拯救大卫。

随着大卫的陈述,以及多方的求证,令贝茜越来越疑惑不解,随着死刑执行日一天天地迫近,真相却越发扑朔迷离、跌宕起伏——自杀?他杀?情杀?仇杀?到底是谁杀了康丝坦斯?大卫又为什么要选择面对死亡呢?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绝命航班》观后感


《绝命航班》观后感

文/满囤儿

从片名看,《绝命航班》至少集合了惊悚和灾难两大元素。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影片还具备怪兽片的特质。剧组把多国部队的优势发挥得非常充分,令这部影片的技术水准远高于内地同类型影片,符合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准入标准,能够在90分钟的时间里,给予观众持续的紧张、压迫、好奇、刺激。第一次用格瓦拉预定的电影,在最中间、最舒服的位置,让3D没有成为负担,尽情地飞翔了一把。

从架构上来看,《绝命航班》更接近于密室惊悚片。整个飞机由于飞到了天上而与外界隔绝,几个乘客和机组人员,变成了这个密闭环境中待宰的羔羊。与林中的小屋、废弃的大楼、山上的别墅,以及孤零的小岛相比,飞机和我们的生活更近,拍摄难度也更高,于是在影视作品领域,其作为密闭环境出现,有相当的新鲜感和代入感。

制片方在泰国曼谷耗巨资搭建了亚洲最大的机舱,用于封闭拍摄,才有了华语电影中视觉逼真度最高的飞机密闭环境。在这个架构中,编剧皮特-卡梅隆发挥了其高度工业化的设计力,非常准确地安排着影片中的每一个小段落,牢牢抓着观众的注意力。

虽然乘客数量不太多,令影片有着密室惊悚片的架构,可是制片方显然尽了最大努力,烧掉不菲金钱,打造了几段冲击力强烈的灾难镜头。本片95%的故事都发生在飞机舱内,也就是内景戏。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外景来实施调度,那么节奏上和视觉上都容易令观众不舒服。而众所周知,飞机飞行时,外景戏基本上很难实拍。每一个外景镜头都意味着电脑特效的海量工作。整部影片穿插着大量的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外景镜头,一开始是平稳的飞行,后来遭遇了恶劣天气,直至最后的迫降场面,特效上都没有瑕疵出现,难能可贵。看来,凭借《寒战》一片获得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的郑文政,在后期特效总监这个职位上为影片出力颇多。

令人比较意外的是,《绝命航班》并非像陆地上的那些密闭惊悚片一样设置内鬼。因为密闭环境的特点,被困的人当中有一个内鬼的话,会大大增强悬疑性。可是《绝命航班》却偏偏舍弃了这种悬疑性。机舱内最大的威胁,来源于一个外来物。而这个外来物,显然具备怪兽片的特征。它行动迅速,来无影去无踪,伤人致命,无可匹敌。

也正是这种怪兽的存在,让影片甩开了那种故弄玄虚的小家子气,而更接近于好莱坞灾难惊悚影片的调子,不吓唬人,却能令人不寒而栗。当怪物的真身终于出现的时候,电脑特效和整体环境的结合也非常用心,更结合了真3D的技术,提升了镜头的表现力。

从华语电影工业来讲,《绝命航班》的锻炼意义更胜于其本身的经济收益。一来通过与国际团队的合作,锻炼了一批具备综合创作力的电影人。比如本片中的几个年轻演员,虽然脸不是很熟,但是看过其与外国演员毫不露怯的对手戏表现后,觉得他们个个体现出了超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就是本片的导演在合作中,也提升了对小格局的掌控力。

本片在过于单一的场景中,仍能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来抓住观众,是内地中小成本创作者最应该学习的。在内地电影工业中,灾难、怪兽、惊悚,这些元素都并非电影人可以随心所欲来创作的。《绝命航班》总算绕过了重重阻碍,用技术力和经验让其降临在了内地观众的眼前。


《绝命海拔》观后感400字


《绝命海拔》观后感
宋芊余

面对大自然,是生命让他们如此无畏?
这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1996年,由罗伯和史考特带领的两支登山队决定挑战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经过雪崩、缺氧和无绳索等重重考验。他们终于登上了珠峰。不幸的事,因为道格登山速度缓慢,给整个团队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灾难。
贯穿了整个电影环节的,也是令人最难忘的,就是登山者的团结一致与坚持不懈。电影里有一个壮观的画面,一个人系着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系着下一个人,如此循环,竟有长达几十米的队伍。他们互相帮助,拉着后一个人,推着前一个人,时时刻刻都精神紧绷,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倒下了,后面的所有人就失败了。凭借着这股固执又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铸就登山者坚忍不拔的精神。
但终有一个遗憾。道格,一位西雅图的登山爱好者。96年,是他第二次来到珠峰,也许是不想再来了,也许是为了孩子们,他不顾可能遇到暴风雪的危险,页不顾整个团队的安危,硬着头皮,上了珠峰,以至队长罗伯也为他这种不顾一切的做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果道格不这样逞能,即使不能登顶,也能留住登山队的命运啊!对道格心中那必然的信念与孩子们的真挚感情,又有谁能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在初中生涯中唯一一次广播操比赛,我们班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如果换了我们上珠峰,那结果可想而知。纵然有再多做得好的同学,只要有一匹害群之马,再高的分恐怕也打不上去。
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一个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

《绝命航班》观后感1000字


《绝命航班》一度让人搞不清出产地,话题最多的是出演过热门美剧《绯闻女孩》的某大帅哥,仿佛最起码是个中美合拍片。然而留个心眼观察下幕后,制片发行是Ci Wen Media和香港寰亚,导演周文武贝还是个微博红人,所以尽管有几张白人面孔,有大段的英文对白,性质相当于《金陵十三钗》,是部洋气缭绕的国产片,连IMDB的出品地都只标了大陆。当然,你若够敏锐,完全不必这么麻烦,一句我房贷还没还呢台词,就足够证明国片身份。《花木兰》、《功夫熊猫》的主创来编,也编不出这么接中国地气的台词。

标题有点土,估计会让某些骨灰恐怖迷不屑一顾,而买票者中很大一部分是临到场想看个吓人的片。跟标题一样,简介预告海报都没有露出破绽,除了说明故事地点是飞机,别的什么都没透露。我甚至一开始不知道是怪兽是连环谋杀还是又一部《紧急迫降》,只是因为小伙伴想看部3D片,而《极品飞车》我已经看过了。

除了前述那位帅哥,演员都很陌生。所有角色都做了标签区别化处理,外形、服装、身份、口音和操持语言,一目了然,一听分明,看不到十分钟,你能很方便地给每人安上个短语,比如,痴情工作狂,花心男,头等舱佬,未来机长空姐等,也方便互相交流剧情。这是我欣赏它的地方,封闭空间群戏,务必尽快把人物和关系交代清楚了,脸谱化并非贬义,这么一部非角色驱动的气氛片,角色性格点到为止即可,而脸谱化是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查了一下,好几个帅哥美女都是首秀大银幕,每人安个脸谱,导演说戏是最省心的。

封闭空间恐怖片,最大的悬念之一是谁先死,谁后死。这个问题上,《绝命航班》完全遵照好莱坞模式,未敢跨越雷池。道德上有缺陷的一定会死,根据性质恶劣,分为死得其所和死有余辜两种;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也一定死,只是先后顺序尚存疑问;小孩子不会死,大明星不会死;临危不惧、舍身救人、大局为重的除了逃出生天,还能力挽狂澜,当一回英雄,顺便弥补破裂的感情,这都是海外片成规,本片亦步亦趋,但模仿得没有一丝生硬的痕迹。也许唯一有争议的是那脚踏两船的女人,她说我们回家吧时,后排有人不忿的喊,碧池。后来我问了同去的小伙伴,她表示可以接受,看来对此角色归宿的处理,能分野观众的道德观。

小伙伴不能接受的是,怪兽千呼万唤始出来,竟是雷声大雨点小。对于其体积和杀伤力的落差,我倒是很欣然,看多了各类恐怖片,眼界会开放些,并不是所有怪兽都是哥斯拉大鲨鱼似的庞然大物,疯犬蛞蝓老鼠蟑螂水虎鱼蜘蛛果冻微生物都能引起全城恐慌,相比之下,小猫横扫机舱并不荒唐,西方文化里黑猫是不吉利的象征,小时候读过爱伦?坡写的《黑猫》,毛骨悚然了好久,香港的倪匡也有篇小说《老猫》,还拍过同名电影,血腥指数超过本片一百倍。

恐怖片是华语类型片短板,本片在创作上向好莱坞靠拢的动机太明显,很多伏线没有展开,神似《死神来了》的开头,惊惶的老妇,孩子富有预见的画作,等等,这是新导演通见的毛病,急于展示所学,不在乎用不用得上。此外,怪兽的现身缺少层次性,模式化的拍法是,开始只闻其声,之后一闪而过,再然后露个影子,到了露出局部,一般到了第二幕结尾才得窥全貌;《绝命航班》有意打破套路,让怪兽一直藏于视线外,将近一小时倏忽现出真容,剥夺了观众的参与感。而且我始终想不通的是,刺死头等舱老美的鞭子,究竟是猫身上哪一部分。

这次看片最大的惊喜要归于导引小姐,字幕出来后不亮灯,还喊了一句,别走,后面还有,联想到观众齐声痛斥的影院掐掉彩蛋或驱赶观众的暴行,她的做法令我感激涕零。虽然彩蛋内容十分可期,但和温馨的彩蛋提示一样,《绝命航班》是一次真诚的尝试,联想到最近沸沸扬扬的马航事件,档期选的真是应景。华语片要在不擅长的类型追赶国际水准,这样的仿制之作多多益善。

《绝命跟踪》观后感500字


2015年日历即将被撕去一页。贯彻我一直以来碌碌无为的风格,今天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看了部电影。而且这部电影还深得我心。
《监视者们》,是韩国犯罪片,翻拍自香港电影《跟踪》,是由赵义硕,金秉瑞联合执导,由薛景求、郑宇成、韩孝珠、李俊昊等主演,该片描写隐蔽真实身份的监视专家们与每次受到危机四伏的追踪却都能幸运逃脱的秘密犯罪者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决。以监视特定对象的警察内部特殊组织部门监视班为背景,讲述特殊犯罪科监视班队员与银行盗窃团伙之间发生的故事。
郑雨盛冷酷无情,韩孝珠灵动敏捷,薛景求疯癫正义。刚刚看了看影评,基本上都是在与香港电影《跟踪》做比较。其实它既然是《跟踪》的翻拍版,被比较也无可厚非。只是就我个人而言,我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既不知道它是《跟踪》的翻拍,也没有看过几个主演们之前的作品。对于一个电影新人来说,这部片子已经很令我满意。命运总会让人相遇。这是班长对猪仔说的一句话。不只是警察与坏人之间 ,我也相信,生命中该遇到的总是不会错过。在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等的急躁的时候 ,要继续等。
孝珠和俊昊交接时默契的暗中击掌和对话,本来 也的确是很温馨美好的一幕,但却因为俊昊在影片中的结局而令我更加9感伤。关于监视组制服的埋伏也点的很好。
电影中高科技的查案方法和工具永远是令我疑惑的一个点,现实生活中,警察大大们也是那样查案的吗。。。
没有很多很多的感触,但是作为一部警匪片,《监视者们》真的是成功的,让我在看完之后能心满意足。结局任达华的客串也是亮了~
有机会的话,会把《跟踪》也拿来看一看的。

《绝命海拔》观后感200字


《绝命海拔》观后感

可能由于是纪实的片子,《绝命海拔》并不精彩。有不少评论反映剧情乏味人物扁平。可在我看来整部片子的前奏铺垫虽然长,高潮短,但是却莫名冲击人的情绪。有人觉得好死不如赖活,质疑珠峰那么美好为何要去打扰它。有的人觉得,那些人都是自己作死。可人是天生就带着占有欲和征服欲的(不然何必奋斗何必努力何必常常忿忿不平)。攀上这世界第一高峰,不是不够敬畏自然,而是勇于突破自己。影片里每个人登山的目的和原因不尽相同,但也许迷茫的你,在经历过一次真切的生死瞬间,就会幡然找到新的方向和信心。也许不知珍惜的你,在经历一次惊心动魄之后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经足够幸运。人的心情总在跌宕起伏,世事总在无常变幻,伟大的方式有很多种,重要的是你看上了哪一种,或者上帝帮你选择了哪一种。不管怎样,为了梦想如此无畏,他们都是英雄。致敬。

《绝命海拔》观后感500字


《绝命海拔》观后感

如果希望看一部像《垂直极限》那样的灾难特技片的话,建议不要看Everest了,毕竟,这是一部纪录片多于娱乐动作类电影,于是,你能看见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也有许多无关感情的决定,毕竟,这只是在尽可能的还原曾经的灾难。

关于这部电影,我并无过多的悲伤或者惋惜,对于事件本身,我也无法投注太多的情感,因为我对登山并不熟悉,也没有技术层面的知识,作为一个电影的爱好者,对于电影本身,我致以极高的敬意,这样的片子,拍摄起来,相当不易,更不要谈导演如此的不哗众取宠,至于看见有评论说:演技一般,我只有一个想法:我们,谁也不会知道,他们真正的当时的表情和状态。

电影中如果说感动,我觉得道格的那段是最打动我心的,有些人天生具备一些优势和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而他,只是想让孩子们看到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到一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如此而已。

我想,我是不会去做挑战登山记录这样的一件事情,而选择做这件事情的人,其实无论他准备得如何万全,他自己都明白,50%的生机从出发的那一步开始就已经交给了老天,这不是说教电影中的那种凭借意志、梦想又或者热爱什么的可以全身而退的地方,选择这个,本就是疯狂而勇敢的,只是,人生要学会止损,如果用生命换取登顶,是否值得?一个生命值得?两个生命呢?六个生命呢?我们往往因为离胜利很近而输光所有,不是吗?

团队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职责与定位,生死存亡的时候,清晰与执行至关重要,如果你是向导,你的职责是确保所有队员都能从最安全的路径最快的完成,并提供必要和尽可能的支持,如果你是领队,你就要保证你的队员一个都不能少的安全返回,如果你是队员,你就应该听从领队和向导的指引,而事实上,我们都被内在的自我操控着,侥幸也好,自大也好,总之各种理由,平时不打紧,关键时刻,生命就是代价。

回来特别查了下世界十大高峰,也看了下曾经的山难,去年也曾发生极大的山难,而登山者还是一批一批的向着心中的圣地攀爬着。总有那么一些事,会触动你心中不可按捺的冲动,不可磨灭的向往,不惜一切的追逐,惟愿,心中的高峰,终被征服,所遇的风景,皆是美好。

喜欢《《绝命调查》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