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抗美援朝读后感1000字

抗美援朝读后感1000字

读《抗美援朝为国家》有感。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抗美援朝为国家》有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因为我读了《抗美援朝为国家》,我感到了当时人民为保卫国家的激情斗志。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在上甘岭的激烈战斗,把美国赶出了中国的国土;二是讲在1950年6越25日,朝鲜内战爆发,我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奋勇抗战,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定。

读了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以前的中国是多么的落后,可是志愿军却凭着他们的高度智慧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还有顽强的意志,硬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赶走了美帝国主义。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1950年6月的那天,农民翻身做主人,把自己的土地从贪婪的地主手里夺回来,并获得了粮食不再是弱小的农民了,而是“斗地主,分田地,农民从此做主人。”这就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哪知道,这是由三次土地改革才实现的,第三次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也让农民得到了解放,这也是一场轰轰烈烈、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很快在广大农村展开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抗美援朝为国度》有感400字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因为我读了《抗美援朝为国家》,我感到了当时人民为保卫国家的激情斗志。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在上甘岭的激烈战斗,把美国赶出了中国的国土;二是讲在1950年6越25日,朝鲜内战爆发,我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奋勇抗战,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定。

读了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以前的中国是多么的落后,可是志愿军却凭着他们的高度智慧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还有顽强的意志,硬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赶走了美帝国主义。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1950年6月的那天,农民翻身做主人,把自己的土地从贪婪的地主手里夺回来,并获得了粮食不再是弱小的农民了,而是“斗地主,分田地,农民从此做主人。”这就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哪知道,这是由三次土地改革才实现的,第三次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也让农民得到了解放,这也是一场轰轰烈烈、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很快在广大农村展开了。

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了美帝国主义的贪婪和无耻以及志愿军的高昂斗志和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志愿军的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抗美援朝为国度》有感400字2024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因为我读了《抗美援朝为国家》,我感到了当时人民为保卫国家的激情斗志。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在上甘岭的激烈战斗,把美国赶出了中国的国土;二是讲在1950年6越25日,朝鲜内战爆发,我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奋勇抗战,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定。

读了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以前的中国是多么的落后,可是志愿军却凭着他们的高度智慧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还有顽强的意志,硬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赶走了美帝国主义。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1950年6月的那天,农民翻身做主人,把自己的土地从贪婪的地主手里夺回来,并获得了粮食不再是弱小的农民了,而是“斗地主,分田地,农民从此做主人。”这就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哪知道,这是由三次土地改革才实现的,第三次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也让农民得到了解放,这也是一场轰轰烈烈、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很快在广大农村展开了。

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了美帝国主义的贪婪和无耻以及志愿军的高昂斗志和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志愿军的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张建云先生编写的《中国家风》一书,仔细品味完这本书后,书中有许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教育孩子的地方除了学校这个专业机构,更是来自于家庭教养。父母的言行犹如指南针一样,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阳光的心态。而这都得益于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高尚的人格,优雅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善于学习进取的精神,善良厚道的待人接物。从古至今,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训家风家教。好的家风家教,培养出孝顺懂事、举止有度的孩子,传承良好家风,促进和谐社会风尚,是每一个家庭德行教育的核心思想。

在《中国家风》中,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看到一个两袖清风的父亲“傻”的人格魅力,传承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是家风》时,我看到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有着一副宽广的胸怀,在祖国需要的时刻,她毅然决然地把自己16岁的独子送上前线,她奉行的助人为乐、尊崇学习是另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感受到心存善念、为善最乐,将善心付诸为善行让天更蓝,草更绿,花更红,人更友爱,世界更美好亦是一种家风;纪红建《爷爷的礼物》、张幸福的《献血铸就,永续家风》、杨康的《黄荆条子出好汉》无一不是在讲述着父辈们祖辈们勤劳、坚强、节俭、宽厚、乐观、善良的言行。这就是中国家风......

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记得在我小时候,贪吃零食的我偶尔发现了母亲存放家里钱物的地方,有一次就偷拿了十块钱想到学校买零食吃,结果因为数额太大被学校老师告知了家长。我心中惴惴不安,如实向父亲承认了拿钱买零食的事实,并作好了挨顿暴揍的准备。出乎意料的,父亲并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是教育我偷东西是最不好的品质。父亲说:“从小偷针,长大偷天。你现在是小偷,在家里偷,以后就有可能成为大偷,在社会上偷,最终犯罪坐牢,遭世人唾弃。从现在起,你一定要改掉这个小偷小摸的坏毛病,这次就原谅你,如果再犯,我就不客气了!”事后,我才知道,父母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几十块钱。父亲的教诲,让我谨记绝不拿人一针一线,做一个洁身自好,品质高尚的人。父母也是非常的节俭,家里偶尔有点好吃的零食,父母都舍不得吃,留给我们吃;遇上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总是教导我们要守规矩、懂礼貌,对长辈要尊称“您”,吃饭的时候要坐端正、不能抢菜等等诸多礼节。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让我们逐步养成了勤俭节约、诚信守礼的良好品格。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仔细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天,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宁和纯净。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榜样!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春夏之交,绿意盎然,捧读《中国家风》,百位名家从自身成长、教育、成材的经历,书写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家庭所沿袭的优良家风故事,犹如一阵阵清风,从心田吹进心海,将微波翻滚成浪涛,让原本敬畏家风的我更加肃然起敬,端正坐姿、心怀虔诚、用心品读、追根溯源才能不辜负我与这本书的缘分。

百位名家,出身各不相同,有农民、工人、书香门第等等家庭出身,沿着一脉相承的家风,父母辈言传身教,传给了他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的家风美德,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持之以恒,等到成年时,便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长成了家庭期望的模样,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刚正不阿,还能为周围人群带来福音,为社会输送养分,净化社会风气。

纵观古今,但凡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包括《中国家风》的所有作者,都是在良好的家风中成长起来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培育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孟子;“岳母刺字”,培育出了精忠报国英雄岳飞;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训》、《林则徐家风》的精髓,名垂青史,激励着一代代后人成就了一番番伟业,家业继世辉煌。正是因为家风的熏染,中国的优良传统才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回到书中故事,最为震撼的是,这些贤达人士,家风中都有一个突出的共性,那便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优良传统。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有了文字的出现,人类才有了记载,文字的演变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演变、发展过程。历史延续至今,每一部经典的流传,每一种力量的延伸,每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通过文字。于是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古有医衡凿壁借光、孙康应雪读书、苏秦悬梁刺股的读书典故,都是古代读书人的一个侧影,也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流传,学而优则仕的壮举铺设了了最为艰辛、公平、文明的路径。现如今,学习、教育已平民化,可腹有诗书气自华,翩翩君子,温文尔雅类气质的人还是为数不多。如果一个家庭,将读书放在首位,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我坚信这样的家庭一定是一个文明、知情达理、不急功近利的家庭。

我出生在农村,九十年代,家里一年收入仅能裹腹,可为了我们姐弟俩能多读书,跳农门,父母亲起早贪黑,日夜操劳,另谋营生供我们上学,记得上小学时,每学期开学一些时,我的学费才能凑齐交到学校,当时的我总感觉羞愧。待到我上中专时,为了凑齐七千元学费,父母亲变卖所有的家禽、农具和赚钱的农耕器械,还向亲戚借了几千元供我上学,直到我和弟弟参加工作,父母亲还在还帐,虽然负债前行,但父母一直认为他们是村里最有远见、最舍得为子女花钱读书的人。也有很多人说父母是在做傻事,可父母觉得他们做的事值得,时光是证明事物对否的最好法官,现在一些村民没有不称赞、羡慕他们的,我也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

参加工作、结婚后,我公公爹是一个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再加上我的工作性质,也需要我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于是乎,工作之余,我爱上了看书,一日不见书和报,总觉得心里失落。哪怕不看,摸一摸书页,心里也甜蜜。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虽然隔着历史的长河,但我能感受诗人的心情和对书的挚爱。自从我的女儿记事起,我们就为她买各种各样的书,让她看。刚开始,她坐不住,总爱三心二意,她爷爷就反复教导她,教她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后来日积月累,她也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我们家里搬新家时,一面墙的书柜,女儿的书占去了三分之二。如今,她已上高中,每次和她的交流中,她总能侃侃而谈,无论从知识面,还是对同一个问题探讨的深度,我已自愧不如。她是我的骄傲,我作为一个母亲,祝福她有一个美好前程,也对她的前程充满自信。我想,那份自信,可能与她爱看书有关吧。俗话说:财富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平安百世,我深信不疑。中国目前,和发达国家相比,人均阅读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这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人们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逻辑关系,可真正能严以修身的思维和根基,还是处决于一个家庭文化水平的高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风的重要性,他说“家是最少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放大了就是当今社会风气,如同一粒蒲公英种子,它可随风飘散,无论在沃野,还是平原,它都可开花结子。可见家风与国风紧密相连。我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与一个小女孩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小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石头换糖果,女孩同意了。交换前小男孩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起来了,剩余的都给了小女孩,小女孩则如实给了他所有的糖果。可晚上小男孩失眠了,他怀疑小女孩是不是也把最好的糖果藏起来了。这虽然是一个孩子间的故事,可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家风,如果一个家风善良诚信的家庭,一定会教育孩子诚信待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己心度人心,总失偏颇,成大事者,定有大格局,大德行。无疑,我们和一个人交往、共事,其实是在和一种家风共处。如果一个人能按孔子说的“一日一省吾身”来要求自己,一定能做一个让人相处舒服的人。

家和国,一大一小,一近一远,让我想宋朝诗人朱淑真《生查子》里的:“遥望楚云深,人远天涯近。”咫尺和天涯,家和国,也在咫尺之间。若每个人,每个家庭,把自己打理好了,把家庭治理好了,家风绵长,和谐幸福,个人价值一定能实现,国运一定昌盛,社会一定稳定,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

《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国与家,就像血与肉,天与地,时光与微风,深深镌刻和穿梭在浩瀚博大的历史轨迹上,通过阅读《中国家规》中讲述的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跨越了时间的纬度,牵引住传承的脉络,无异于幽谷中的潺潺溪流,梅雨后的一抹艳阳,醍醐灌顶,心旷神怡。

拜读《颜氏家训》《治家格言》,可以发现家规经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却依旧醇香,鲛珠百年愈发夺目,不仅仅是因为家规展现出家族的契约精神,更是因为这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通过历史沉淀和甄别,获得绝大多数族人认同,是约定俗成规矩。家规家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家族式道德教育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族人希望通过制定家规,树立“道德标杆”,划定“道德红线”,形成家族式“公序良俗”,让家族成员明白有所为之,有所不为,为而有序。家规不是家谱中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先辈温柔的耳边呢喃,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它既是“言传”,又是“身教”,温暖的让人愿意自觉维护和遵循。先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于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印证了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从“四知拒金”到“画荻教子”,再到“孟母三迁”,充分说明家教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即是良好的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展现方式。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是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从而对后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歌中传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在警示教育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特别近年来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诸类丑剧所透露出的“危险信号”必定带有家风败坏的成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规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家规始之在于“言传”。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求格物致知,从“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一不是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结果,言传好的家规,以润物无声的地内化人们的精神意识,成为人们的社会意识追求。

家规行之于“身教”。“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的家风要言传更要身教,需要传承更需要垂范示例。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家人、约束自己,让好的家风真正得到发扬。领导干部只有“身正”才能“清廉”,最终才能“齐家”,才能严格要求配偶、子女,才能不放纵、不默许、不姑息。才能让好的家风教有其果,行而有效。

阅读《中国家规》,可以寻找到一份言传身教的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规的历史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政风清,“你若盛开,清风徐来”,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只有将家规升华为家风,家风聚为国风,国风细化为家风,言传身教,保持自律原则,坚持家风建设永远没有落伍。“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与君共勉!

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一)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即王阳明,一是清朝曾国藩。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所以看书的时候,通过网上查询,我重点研究了一下,从中也能感受到承上启下的一种传承。

王阳明家教的核心,既是良知教育,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曾经讲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静物,如石头、桌椅。植物,如柳树、杨树。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

这一首诗、一句话就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的最简练的归纳,也是王阳明对怎样成为圣贤的个人认识。我想他这里的善恶并非单纯的道德上的善恶,善恶也就是道教中所指的阴阳,不仅指狭义的善恶,也指才愚、美丑、凡圣等等所有人品性的两个好坏的对立面。

对一个人来说,人本没有善恶、才愚、凡圣之分,思善、行善即为善,怀恶、行恶即为恶,只要你当前能做到"知善知恶"、并能"从善去恶",那就是圣贤。

这个道理虽然是王阳明的感悟,但也并非他的独创,古今中外都有阐述,只不过是他真正理解、领悟、并践行而已。他的心学上承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再往上就要追溯到《礼记中庸》。西汉戴德和戴圣将战国和秦汉的儒家思想汇集、编注成《礼记》。《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其实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二人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也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用极为简练的语句提出了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上面王阳明天泉论道诗句中暗含的思想:知善知恶对应"明辨"、从善去恶对应"笃行".从人性来讲,人性的本原就是有善、有恶或者说是不善、不恶,中间的"临界点"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行善即为善、行恶即为恶。人要明辨善恶并从善弃恶,这就是中庸包括王阳明倡导的修身、成圣之道。

儒释虽非一家,但一些思想还能通融到一块,天台宗释智圆对中庸倍为推崇,隋末唐初禅宗北派神秀的"身是菩萨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也是阐述的这种修身观念。

我很赞同中庸的思想或者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抗争,自私与博爱、懦弱与坚强、虚荣与实干、贪婪与节制、懒惰与勤奋、放纵与进取、不懈与满足、情绪与理性、消极与积极的抗争,也就是善与恶的抗争,不同的是,有人不辨善恶、有人能辨却不能行,有人行却而不坚,有的人能有意识的去做,有的人无意识的、凭着感觉去做。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人生就是在善和恶的反复斗争中度过的,忽而行善、忽而从恶。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不好评价他到底是善、是恶的。这种评价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善恶都是动态的,你说他是好人,他可能明天会做些损人利己的事,你说他是聪明人,他明天又可能会做些蠢事,不管昨天怎么样,关键你现在是否知善知恶、从善去恶。

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只要做,现在就做圣贤做的事,你现在就是圣贤。做什么你就是什么,而非因为你是什么所以做了什么!不要费心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个天才还是蠢材、是凡夫俗子还是什么圣贤、是无可救药还是前途不可限量;也不要费心于到底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还是多么的卑鄙、是多么的值得敬仰还是多么的令人唾弃、鄙夷。

人生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你应该抱定坚定的向善之心,其次去努力的明辨是非,而后坚定的去从善去恶,去摈弃自私、懦弱、虚荣、贪婪、懒惰和放纵以及所有可能属于恶的一切。

这样的人生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人生、一个近乎完美的一生!当然,还是那句话,这里的善不仅单指伦理道德的善。这样的人生很难达到吗?其实不难,路就在你脚下,立即行动,那么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向这样的"完美人生"的途中,你只管做好自己,其他的事不归你管,你也管理不了。

你感觉什么是好的,就去做什么,你感觉自己不自信吗,那么你就相信自己,你感觉自己懦弱吗,那你就坚强些,你感觉自己是不是太贪了,那你就放弃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感觉自己的表情肌非常僵硬吗,那你就放松放松、微笑一下,你感觉自己紧张吗,那你就从容一些,如此恶就在瞬间就转向了善,就是这么容易。

为什么?这可能吗?这么容易吗?不为什么!就是可能!就是这么容易!因为"行善即为善"!

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立即行动,立即去做你想成为那种人该做的事,那么你就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就是这么简单,善恶、成败的转换就在你当前的选择、就在你当前的行动中!

这也是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军事学家、成为一代圣贤的秘诀!最后还是用他那句经典的、回荡千古的名言来总结自己的感受: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榆林销售公司地销管理部部长 王强)

读《中国家规》有感(二)

不学礼,无以立

季民静

简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主编的《中国家规》一书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基础上,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历史文化精品读物。

全书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详细梳理了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发展脉络,既讲述人物经历、家族变迁、家规传承,又大量摘编历史文化知识点和人文地理信息。本书由中央文史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作序,二月河、冯骥才、唐浩明、王跃文等几十位专家学者对家规进行了精彩点评。

说起家规,你的第一联想会是什么?比如我,一提及"家规"二字,条件反射般稍不留神就会脱口而出的,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到哪应该怎么做,哪些千万不能做……紧接着,儿子那些厌恶至极的表情,立刻浮现眼前……肤浅的我,以为这些日复一日颠来覆去的唠叨就是家规。

直到最近,我静心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彻底颠覆我对家规的理解。全书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无一不展现着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无一不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风范及文化内涵。

孔子——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长盛不衰的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圣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家规庭训,被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秦时的孔鲋,面对惨无人道的"坟书",毅然舍家弃业,投入到抗暴的义举之中,践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东汉的孔融,四岁时的谦让之举早已成就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孔融让梨"的佳话。长大后的他,因与兄长孔褒冒死收容被宦官迫害的张俭,又与母亲合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门争死"的壮举,以此实现家规中"君子喻于义"的叮嘱……学诗学礼的祖训,重视教育的传统,礼门义路的家风,加之当时朝廷给予的种种优待,致使孔氏家族科举兴盛、文化繁盛,学术发达。

富贵似烟云,道义须永恒。孔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在今天同样适用。这道义,于公,是工作环境下人人都需共同尊守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于私,是家庭熏陶下人人都该被从小灌输的个人秉性、行为操守……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既是说儿时的性格会影响其一生。任何一个生命主体,他受教育受礼训的初始殿堂,终究是生他养他的家宅大院。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的传承。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必定是从小受教于优良家风,成年后又被党风党纪优化提高。历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更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将家规家训家风引入党风廉政教育,容易触目惊心,提高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的自觉性。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好家规家训,就一定要从传统正气之风中汲取滋养廉洁奉公的正能量,将邪恶之污浊,在萌芽之初就狠狠消灭。

"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孔氏家族最常用的春联内容,由此可见,孔子的后代至今仍在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一个人走的再远,最初的能量无不来自家庭。让淳朴之风轻抚面颊,让正义之风陶冶情操,让和谐之风净化心灵!到那天,社会怎能不美好?

读段朝林青绿山水有感


高贵而孤独的修行

——读段朝林青绿山水有感

作者介绍

段朝林,国家一级美术师,祖籍河北巨鹿。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结业于文化部首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重彩画研究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美协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石家庄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石家庄市画院副院长,授予市文化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石家庄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擅长人物,山水,尤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古扑典雅厚重,既有工细精微之妙,又有水墨酣畅淋漓大家之气,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高贵而孤独的修行

——读段朝林青绿山水有感

魏宪亮

在段朝林近几年的画作中,比较多的是青绿山水,而在如今喧嚣浮躁的画坛,青绿山水却是极其少见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青绿山水费时耗力,一幅画需要十几道工序、十几种颜料,一个月左右才能完工;二是山水本就难懂,而青绿山水更是曲高和寡,许多人于是敬而远之,转而去关注比较大众的写意或工笔画,也由此,青绿山水的市场价值也就远远低于其本身应有的美学和成本价值。如此费力不讨好、又不赚钱的事情,自然就少人问津了。而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工笔写意功底都非常扎实、而且其藏族人物系列已在画坛颇有影响的段朝林,却在一条本来可以相对轻松且名利双收的路上突然转弯,把自己深深地埋进了青绿山水这个古老而独特的领域里,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绘画语言,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勇气、坚毅和悟性。

在段朝林的画室里,有一个炉子和不锈钢的锅,有点像大学生宿舍煮方便面的用具,本人初时也以为是他加班晚了做小灶用的,问后才知道,这是他熬制矾胶用的,因生宣熟宣对颜料吸收的效果不同,故而他要自己熬制成矾水将生宣制成熟宣,虽然市场也有卖,但却没有自己制的画出来效果好。他的画室,也很是简陋,除一面高大的画板和一些成品半成品的画作外,几乎再无他物。他就是在这样的画室里,经常把自己关上一个月,去创作一幅青绿山水。联想到现在有些书画家带三五枝画笔、携一二个学生,到处参加笔会、拿润笔费的现象,不觉有些为其鸣不平。段朝林道,别人以为我独处画室枯燥无味,却不知在我的小天地里,胸有丘壑、心如止水、远离尘嚣、为所欲为,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快乐。闻此言,不觉想起一些高僧的苦修,这应该是境界的差异了吧!

画室里,有两幅已画完的青绿山水。关于青绿山水,本人知之不多,知其元之前盛行,元后逐渐没落,画面华丽恢宏,应属于有贵族气的那种。详细信息,大家可问度娘。之前,我看过段朝林的画册,此时近距离站在作品面前,便有了别样的感觉。那飘逸的白云、升腾的烟岚、碧绿的群山、高古的人物,似乎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远离尘世的悠远、幽静和生气,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古老的信念和似梦似幻的精神诉求,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气定神闲的生命自在,看着,你忽然就静了下来,忽然就忘了自己身在何处。由此,似乎有些理解段朝林的修行与快乐了。

读《朝读经典》有感800字


自从上小学起,我就特别喜欢读书。天文、地理、历史、自然,只要是书,我都会细细品读。进入高年级,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又喜欢上了古诗词、小古文。因为我知道,读诗词能净化我们的心灵,记古文能教我们怎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特别是今年我们诵读的经典古文,让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每周二早读,我们就会拿出这本《朝读经典》,聚精会神地读一篇小古文,记一篇小古文。

《朝读经典》分为六章,每章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第一章“志高远”。自古以来,许多杰出人物都把立志当做迈向成功的起点。南北朝的颜之推曾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鞋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文章为,有远大理想的人,就会自我磨砺,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而没有志气的人,会变得懒散,成为平庸之人。

从此,我理解了志趣低俗的人势必对诱惑产生玩物丧志的情况;而有远大志向的人,才会有所成就。就像楚庄王,他虽然头三年不务正业,可一听劝说,于是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而卫懿公,为了养鹤连百姓的死活都不关心,到了第九年,敌人来攻打,将士们不愿为卫懿公效劳,于是他成了亡国之君。

翻到第三章,“贵以恒”,第11课是《孟子,告天下》的,《一曝十寒》。 这一篇小古文虽短,但让我知道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坚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无法成功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朝读经典》里面还记载着许多名人名言,使我受益匪浅,希望大家每天也记一点。荀子曾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要认为这点进步太小,而就此放弃!

读了朝读经典,我从中学会了许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你尊重别人一分,别人就会敬你十分,只要你宽厚仁慈就能得到民心,只要你真心实意就会得到别人的重用,勤劳机敏就会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所以也希望大家多多学习这些精神食粮。书给了我智慧,我爱读书!

读《中国家风》有感《中国家风》读后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中国家风》读后感

最近,有一个词语长时间占据百度热搜词排行榜前列——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更深层次的说,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文明圣火之所以千古未绝,可以说"教化"功不可没,而在"教化"中,"家教"又居功至伟。可是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家风又该走向何方呢?于是,我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和对家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拿起这本书——《中国家风》。

《中国家风》收录了中国当代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了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进而阐发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见解,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简朴家风入生活》阐述了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精神,《母亲教我做勤劳善良的人》描绘了勤劳善良、诚实待人的作风,《父亲的遗言》传达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态度……书中有许多情节都让我感同身受,很多思想都另我获益匪浅,而文字背后的情感支撑,更是触动我内心深处日渐淡去的成长记忆。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民教师,虽然没有成套的家规家风体系,但是他们十分注重家庭环境培养,更是在日常言行中严格教育,注重对正确"三观"的培育,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记得上小学时,父亲从学校卖掉的旧书堆中捡了几本书带回家给我和哥哥看,由于书本已经破烂不堪,还带着涂画过的痕迹,我和哥哥翻了一遍就把书扔在了角落。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捡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哥哥听了这话,再也不管书是不是从破烂堆中捡来的,争着抢书来看。这时,父亲又板起面孔,语重心长地说:"这几句话出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文》,它后面还有一句——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当时看的什么书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父亲教育我们时的身影,却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这与父亲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给我的读书信念是分不开的。

除了家庭教育,家风还具有改变社会风气、促进国家发展的神奇力量。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它是融入我们血脉里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纯正、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好转;反之,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不纯正、不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一定会尔虞我诈、戾气横生,继而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根本基因。我们只有重视家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中华巨龙的再次腾飞汇聚起源源不断的能量。

作者:刘哲然

供稿单位:国网天津电力静海供电分公司

读《国家行动》有感1500字


读《国家行动》有感1500字

荆棘鸟

上半年热映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虽说还是以往主旋律作品的那一套,人物的脸谱化仍比较严重,但因已经多年没有类似的反腐剧上映,加之剧中的尺度相较之前有所突破,收视率和口碑都还不错。

《人民的名义》主要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讲述了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剧中也涉及到了公安机关的腐败。而由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程琳创作的这部《国家行动》,却主要聚焦警察的打黑,当然,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一桩涉黑案件,却也慢慢的牵扯出一桩桩的腐败案件。

一桩震惊当地的恶性枪击案,案情看似简单明了,却迟迟不能将真正的凶手捉拿归案。 一层层的深入调查,一次次的抓捕失利,究竟为何A级通缉令发出近四年,案件还是无果。表面看是一起涉黑案件,但实际上却案中有案,小苍蝇难逃法网,最终的大老虎是否能够被绳之以法?

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最终牵涉到了86人被捕,涉案金额400亿元,牵连企业76家,落马官员厅级6人、省部级2人、正国级1人。

因为作者本身就是警察,曾在公安局技术科、秘书科、刑警大队、经侦支队等部门工作过,拥有丰富的刑侦经验,对警察这份职业更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在小说中描写的大多是真实的案件和侦破手段。他创作的《人民警察》在2014年《当代》文学拉力赛中,曾战胜贾平凹的长篇小说《老生》获得年度总冠军。这部小说,我也曾读过,算是难得的佳作。

客观来说,小说与以往那些高大上的小说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人物的塑造、故事的逻辑都有提高的空间。但小说中有些情节和人物的塑造,真实感还是比较强的,可能这也是能够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之一。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案件的经办人苏岩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刑警,可以说在整个案件的破获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样的人物并不同于以往类似作品中像英雄一样的完美无缺。他也有自己的抱怨与无奈,也有自己的忧愁与烦恼,面对案情也曾有过起私心的念头,为了工作他也会偶尔犯一些错误,但最终还是以警察的责任至上,抵抗住了诱惑与威胁,最终协助将案件破获,使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让正义得以伸张。警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欲望需求,这样的人物描写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为了制服流氓,警察既要比流氓更流氓,还要时不时依靠流氓,在这个过程当中,警察还真不能变成流氓”,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被抓起来的涉嫌刑讯逼供的警察,有记者问他为什么明知道涉嫌刑讯逼供以后就算破了案也没功反而可能还有罪却还是干了这种愚蠢的事呢,他只回答说“因为我想破案!”

苏岩带着特警去抓郭子强时,放下武器去劝说郭子强时说:“如果你放下枪,我们这些人就是英雄,如果你现在开了枪,那我们他妈的就只能去当烈士了!”其实警察真就是这样的职业,在英雄和烈士之间,他们有时无法选择,可是他们却还是一如既往,永远冲在前面,无畏无惧。

这样的描写有人可能觉得欠缺真实,但也可能十分真实。客观来说,公安机关也是一个政府部门,官僚习气什么的都有,政府机关有的某些习气,警察照有不误。但警察这个职业远没有外人看着那么光鲜,因为制度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有的时候警察面对很多问题也很无奈,而且警察也需要面对很多常人难以想像的付出,其实警察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职业!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的付出!

说回反腐这个话题,党的十九报告释放出反腐决心坚如磐石的信号。十九大之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鲁炜、辽宁省副省长刘强就因严重违纪被查处,可见中央的反腐决心。但是,虽然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阶段反腐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包括监察体制改革等。但是,距离真正扎紧制度的笼子,让人们没有机会腐败还很远。客观来说,现在反腐虽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更多还是运动式的反腐。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深刻变革,腐败的土壤就依然存在,没有人能保证腐败不会像离离原上草那样,春风吹又生。

另外,这部小说是先完成了电视剧创作,后又根据剧本的内容创作的小说。而据说同名电视剧早已拍摄完成,但不知为何迟迟未见上映。网络上有传言说,因为电视剧的尺度较大,有些内容需要删减,所以迟迟没有上映。当然,这也可能是谣言,作者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透漏:这部剧可能在年底上映,或作为2018年的开年大剧。让我们期待早日上映吧。

仅记于2017年11月17日22时45分。

读《中国国家地理》有感


今年8月份,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很漂亮,封面是绿色的,很厚,有2厘米,上面写着:美丽而富饶的华夏大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

这本书分两部分:自然之韵、人文魅力。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其中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

五大连池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两座休眠火山喷发了,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后又经过两次喷发,形成了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药泉湖。五大连池的泉水也很奇特,它有治疗眼科疾病的功能,与法国维希、俄罗斯高加索矿泉水相媲美。

说到故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权力中心,有72公顷,里面有很多文物。据说有一块300吨的巨大石雕,是工人们花尽心思、绞尽脑汁采下来,再用了1000只骡马旱船拉运,花了28天才运到北京的。

它们都是大自然和古人的杰作。五大连池是大自然在独特的环境下造出来的,故宫是古人们用心血造出来的。我们现代人应该为大自然、为古人的丰功伟业鼓掌,一定要爱惜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要学习古人的独具匠心和坚持不懈,因为更大的奇迹正在等着咱们零零后去创造哦!丁峤枫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市实验小学

为与不为——读《为学》有感


为与不为——读《为学》有感
武进洛阳中心小学 五(10)班张子妍
中国文学浩瀚如海,许多作品脍炙人口,并且现在对我们还是有深远的影响。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前一段时间读到的彭端淑的《为学》。
《为学》是彭端淑写给他的子侄的,他在文中说到“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是在告诉他的子侄也是在告诉我们做学问的方法:学的难与易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其条件是人的努力,这与人的昏庸聪敏无关。聪敏的人如果不学,就会一事无成;昏庸的人如果坚持不懈地学习,同样能有不朽的成就。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勤奋和努力才取得了成功。举世瞩目的物理学家霍金就是最好的例子。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被诊断出患了“卢伽雷氏症”,他被告知身体将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是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败,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如果这时霍金向命运屈服,那他就只能默默无闻地去世,但霍金没有放弃,他顽强的工作和生活。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要靠对话器和语言合成器与人交流;看书时也必须依赖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打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霍金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努力着,在这种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霍金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天下事有难易的区别,但只要去做,难的也能做成功。
写到这儿,我想到了妈妈一直给我讲的另一个人:方仲永。他很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华,可是因为没有学习,最终“泯然众矣”,他不就是给我们很好地敲响了警钟吗?
想想我自己的过去,就因为种种原因,或怕苦,或怕累,或觉得自己没有天赋,曾经放弃了拉丁舞、古筝的学习,以至于看到别人优美的舞姿或听到别人动听的琴声时,只能羡慕和遗憾。幸好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学习书法时坚持了下来。记得刚开始学书法时,我写的很不好,我又动摇了,可是最终我没有放弃,而是凭着对书法的热爱坚持了下来:一有空就认真练习,或空手摆出握笔姿势舞动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越写越好,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破例让我直接考了书法7级,现在我已经是书法9级了,今年暑假就能参加10级的考试了。
不管是那些名人的例子,还是我自身的经历,都让我对《为学》中的话理解更为深刻: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希望我们的同学也能《为学》,理解彭端淑的意思,成为自力者,而非自败者。

读《为学》有感


【篇一:读《为学》有感】

今天,我学了《为学》这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讲的道理使我感触很深。

《为学》是作者彭端淑为了鼓励子侄辈们努力学习所写。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作者对做与不做的思考,然后又以自己天赋和蜀之鄙的僧人为实例事例告诉他的子侄们后天的努力比天生的的聪明更重要。

其中我对蜀国边境的僧人的事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记忆犹新。

在生活中人们唯有脚踏实地地鼓起勇气增长信心,一步步的向前进才能成功,在生活中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勇气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这两个道理一直影响真我的生活,最近刚开学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作业一向很少,但英语老师却不是,每天给我们布置山一般的作业,我经常奋斗到七八点,自从学了《为学》后老师布置的作业仿佛越来越少了,才发现原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有什么困难阻挡着你的前进只要鼓足勇气,增长信心,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迈向成功。

在学习了《为学》前我经常忘记写某些作业;学了《为学》以后我觉得我的作业明显减少了许多。

事情只要肯做那么难易就会相互转化。只要肯做就一定会成功,不管困难的大山如何挡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只要鼓足勇气,脚踏实地的前进就会成功。我们在有远大志向的同时,也要付出行动。学习《为学》这篇课文,我要从现在开始付出行动

只要我们努力学习脚踏实地的前进就一定会成功通过学习《为学》,使我受益非浅。天才出于勤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有远大的报负,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篇二:读《为学》有感作文】

《为学》是我们这学期的一篇课文。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脑中涌起一阵思考的波涛,对于这篇曾被我视为无趣文的文章,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我们的眼中曾经都是:难的就是难的,它不可能因为我们而变易;易的就是易的,它不会因为我们而变难。但我发现我们错了,事情的难易,是跟我们的努力程度挂钩的,正如开头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是啊,天下之事是没有什么难易之分的,难易的定性完全取决于人。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学习好时,后面免不了要说他聪明,可是聪明的人学习就一定好吗?同样,学习不好的人总会以天分做借口:说自己笨、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可是学习又跟天资有什么关系呢?仗着自己聪明不学习,岂不也是一种不聪明的行为吗?学习,说白了,就是一个努力程度的问题,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更何况,学习还算不上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李白小时候是非常贪玩的,可是他最终流芳千古的大诗人。

第三段的穷、富和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平心而论,按财力来说穷和尚不知比富和尚差多少,但他却能到达南海,这让我想起我的座右铭:实践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不论富和尚如何嘲笑、怀疑,穷和尚他已立定志向,他会努力去做!

难与易,有区别吗?它们只是用心程度的不同罢了;笨与聪,有区别吗?它们只是努力程度的不同罢了;富与穷,有区别吗?它们只是物质条件的不同罢了。可是志向、实践、努力与坚持比它们重要百倍,它们才是学习真正的捷径!

读后感《读《抗美援朝为国家》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抗美援朝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