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可不说,《论语》是一部凝聚着先贤智慧的经典。这个假期,我诵读了其中的十余篇。接下来,我摘取《子路篇》中的几个片段来浅谈我的感想与发现。
《论语·子路篇》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子路认为孔子重视名分有些迂腐,于是孔子向他阐述“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民无所措手足。”图片

孔子一番推理式的教诲,虽然称不上文采斐然,但却环环紧扣,观点鲜明,估计子路听后也大有收获吧。这不禁让我想起欧洲的一首小诗:

少了一个铁钉, 丢了一只马掌;

丢了一只马掌, 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 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与孔子的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故“一步,一步,步步谨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

《子路篇》第四部分讲樊迟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想学习农事而孔子表示反对。樊迟出门后,孔子感叹道:“小人哉,樊须也!”樊迟的初衷是好的,而孔子却称他为“小人”,可见“小人”的含义不全是“道德败坏的人”,还有“不懂‘道’的凡夫俗子”这一类的意思。诚如是,则许多语句的意义都可以重新进行解读(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句,应该是不懂“道”,不豁达的人,才会经常忧愁)。

这种观点在同篇第二十部分也可得到支持:文中,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从古至今,“言必信,行必果”被许多人奉为信条,应该是良好的品质,而孔子却说这种人是“小人”,大概也是说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道”的境界吧。

诵读《论语·子路篇》,不仅让我汲取到了古人的智慧,还令我获得了新知,我大概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浅”了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子路背米读后感6篇


以下的子路背米读后感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每个人都应该培养阅读的好习惯,每次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读书只是一种学习形式,“读后感”才是学到的实质,“读后感”比读书更重要。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子路背米读后感(篇1)

《子路背米孝双亲》我连读了三遍,每次我读完都有新的感触。春秋时期的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经常自己吃野菜,却想方设法让父母吃上白米饭。

而我呢?记得有次外出吃饭,爸爸点了大闸蟹,金灿灿的蟹端上来了,爸爸第一个拿给了妈妈,我心里非常不高兴,大喊:这是我爱吃的,我要!这时妈妈想都没想,就把最精华的蟹黄喂到我的嘴里,这时我非常得意,心想,好吃,好玩的,就应该都给我,从没想到应该先让父母吃。而子路呢?为了让父母吃上稻米,多粗多重的活他都干,背米走山路五十多公里,不管有多累,一想到父母吃饭时候高兴的神情,他什么疲劳都没有了。

读了子路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往往体现在一些小事上,如一杯热茶、一句问候、帮父母捶捶背等。要是能持之以恒,这就更不容易了。

子路年复一年地干粗活重活,为了是挣钱给父母买米。走五十里山路背米,为的是让父母吃上可口的稻米饭。这种孝子之心,多么感人啊!

从今天起我要向子路学习,从小事做起,在家为工作忙碌一天的父母端上一杯热茶,为他们捶捶背,好吃的先让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永远牢记:家有富有穷,人有高又低,但对父母的孝心是不分贫富和高低的。

子路背米读后感(篇2)

今天,我看了子路的一个故事《百里负米》,大有感触。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没有米,怎么办?子路就想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大家看完这篇故事,是否也是跟孔子一样对子路大加赞扬呢?我也不例外!子路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你想,母亲经过十月怀胎才忍受剧烈疼痛生下了你,父亲还要为了你而去勤劳工作,希望能够挣多点钱让你过上幸福的日子,父母一直都在为你操劳,照顾你。所以我们就应该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乌鸦尚且懂得反哺,羔羊尚且懂得跪乳,我们作为最高等的生物,我们就更应该懂得孝顺父母!

孝道,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是做人之本,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少年,我们就更应该把这个良好的传统继承下去!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我们就应该用无私的爱来回报他们。

其实,孝顺父母并不是一件天大的难事,孝顺父母也并不一定是要给父母买阔气的房子、豪华的车子,为父母端茶递水,捶背洗脚,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孝顺父母的行为。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情,孝顺父母也是如此。

孝顺父母,从现在开始!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父母逝世后才想起来要孝顺父母,才来后悔当初。如果是那样就已经太迟了!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吃的,等到父母去世了,你再想孝顺父母也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就应该要现在行动起来,孝顺父母亲,让他们开颜一笑吧!

子路背米读后感(篇3)

子路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但小时候家里面穷,经常缺米少面,家里人只靠挖野菜度日,有一次过节,村中其他人家都准备好了饭菜,四处飘满了诱人的饭香,子路的父母闻到这饭香,不由得心中犯愁。子路看到父母每天因为吃野菜,身体十分虚弱,面黄肌瘦,十分伤心。于是,他想去亲戚家借米,当子路给父母说了之后,父母说什么也不愿意,但子路决心已定,他说服了父母之后,忍着饥饿,踏上了去百里之外为父母借米的路途。

子路一连走了好几天,终于来到了亲戚家。他向亲戚说明了来意,亲戚们看到一个这麽善良的孩子,被子路对父母的孝顺感动了,二话没说,把米借给了子路,子路装好米,他刚要走,亲戚便想让子路歇一歇,但子路一想到要让父母吃上白米饭便马不停蹄的赶到家中,看到父母津津有味的吃上了百米饭,他常常舒了一口气便靠在桌子上睡着了。

多好的孩子啊!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多磨伟大的词汇,但现如今,能够像子路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有谁能像子路这样为了父母能吃上白米饭,徒步走上百里路去道亲戚家借米呢?又有谁能像子路一样为了能让父母早点吃上白米饭,刚刚停歇了脚步又马上马不停蹄的又赶回家呢?一路上,饥饿劳累挡不住他,教的疼痛他也全然不顾,为的是能够早点赶回家让父母放心,子路的一片孝心真是让人感动。父母在子路的心中比自己都重要,但看看现在的儿女为了父母的家财连父母都不要了,父母生病了也不去给父母看病,更有甚者,是那帮啃老族整天游手好闲,在家里呆着吃着父母的养老金。但他们看看子路,子路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柔软的肩膀已经过早的担负起照顾孝敬父母得责任。在他看来,为父母分忧,不养父母挨饿受苦就是他这个做儿子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希望那些啃老族可以像子路一样为父母撑起一片天,因为现在也需要你们为父母近一片孝心了!

子路背米读后感(篇4)

这是一个富有孝顺的感恩故事,主人公子路其实是博学多才的孔子的学生。

自小,子路的父母就对他关爱备至,而子路也非常孝顺,对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父母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他都会不顾千辛万苦地买回来送给父母。有一天,他的父母想要吃米饭。可是家里并没有米饭,因为大米贵的很,家里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买米吃。可是,子路看着发已苍白的老母亲,于是就背起了篓子准备向他的亲戚家借米。想知,那个亲戚家离子路的家是那样的遥远,要翻越好几次山才能到达那儿。而且那时的子路才7岁,山上的危险连续不断,随时都可能让子路生命垂危,而子路却依然靠着他那坚贞不屈、勇往直前地精神,怀着赤子之心的信念翻越了大山。借到了大米,而回来的时候则更是困难重重,下山的时候都是滑坡,子路一不小心就会濒临其境,但是子路没有退缩,驮着重重的米一步一步地向前前进,好像一只顽强的蜗牛背着他那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挪着身躯坚持不懈地向前前进。

子路背米读后感(篇5)

这是《美德故事》中的一个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从小他就对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爱吃什么,他都不辞辛劳千方百计的买回来。一次他背回一大袋稻米,煮成饭后父母竟赞不绝口。从今以后母亲就爱吃这种大米了,子路就定期地往家里背米。后来子路拜孔子为老师,孔子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过一阵子路就会回家一趟,原来他是回去给母亲背稻米去了。孔子很高兴他的学生是如此懂孝道的人。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美德。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家都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这样就能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我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我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我们没有真正想过等我们长大了父母渐渐年老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孝顺,甚至有时面对父母的教导都不耐烦,真是觉得汗颜!但是子路从小就能处处为父母着想,想尽办法去孝顺父母,他不愧为尊崇孝道的孔子的贤学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子路背米读后感(篇6)

在假期里,我读了一则感恩故事,名字叫《子路借米》。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敬父母,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所以,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背米读后感


子路背米读后感(一)

这是一个富有孝顺的感恩故事,主人公子路其实是博学多才的孔子的学生。

自小,子路的父母就对他关爱备至,而子路也非常孝顺,对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父母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他都会不顾千辛万苦地买回来送给父母。有一天,他的父母想要吃米饭。可是家里并没有米饭,因为大米贵的很,家里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买米吃。可是,子路看着发已苍白的老母亲,于是就背起了篓子准备向他的亲戚家借米。想知,那个亲戚家离子路的家是那样的遥远,要翻越好几次山才能到达那儿。而且那时的子路才7岁,山上的危险连续不断,随时都可能让子路生命垂危,而子路却依然靠着他那坚贞不屈、勇往直前地精神,怀着赤子之心的信念翻越了大山。借到了大米,而回来的时候则更是困难重重,下山的时候都是滑坡,子路一不小心就会濒临其境,但是子路没有退缩,驮着重重的米一步一步地向前前进,好像一只顽强的蜗牛背着他那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挪着身躯坚持不懈地向前前进。

子路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但小时候家里面穷,经常缺米少面,家里人只靠挖野菜度日,有一次过节,村中其他人家都准备好了饭菜,四处飘满了诱人的饭香,子路的父母闻到这饭香,不由得心中犯愁。子路看到父母每天因为吃野菜,身体十分虚弱,面黄肌瘦,十分伤心。于是,他想去亲戚家借米,当子路给父母说了之后,父母说什么也不愿意,但子路决心已定,他说服了父母之后,忍着饥饿,踏上了去百里之外为父母借米的路途。

子路一连走了好几天,终于来到了亲戚家。他向亲戚说明了来意,亲戚们看到一个这麽善良的孩子,被子路对父母的孝顺感动了,二话没说,把米借给了子路,子路装好米,他刚要走,亲戚便想让子路歇一歇,但子路一想到要让父母吃上白米饭便马不停蹄的赶到家中,看到父母津津有味的吃上了百米饭,他常常舒了一口气便靠在桌子上睡着了。

多好的孩子啊!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多磨伟大的词汇,但现如今,能够像子路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有谁能像子路这样为了父母能吃上白米饭,徒步走上百里路去道亲戚家借米呢?又有谁能像子路一样为了能让父母早点吃上白米饭,刚刚停歇了脚步又马上马不停蹄的又赶回家呢?一路上,饥饿劳累挡不住他,教的疼痛他也全然不顾,为的是能够早点赶回家让父母放心,子路的一片孝心真是让人感动。父母在子路的心中比自己都重要,但看看现在的儿女为了父母的家财连父母都不要了,父母生病了也不去给父母看病,更有甚者,是那帮啃老族整天游手好闲,在家里呆着吃着父母的养老金。但他们看看子路,子路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柔软的肩膀已经过早的担负起照顾孝敬父母得责任。在他看来,为父母分忧,不养父母挨饿受苦就是他这个做儿子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希望那些啃老族可以像子路一样为父母撑起一片天,因为现在也需要你们为父母近一片孝心了!

《子路背米孝双亲》我连读了三遍,每次我读完都有新的感触。春秋时期的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经常自己吃野菜,却想方设法让父母吃上白米饭。

而我呢?记得有次外出吃饭,爸爸点了大闸蟹,金灿灿的蟹端上来了,爸爸第一个拿给了妈妈,我心里非常不高兴,大喊:这是我爱吃的,我要!这时妈妈想都没想,就把最精华的蟹黄喂到我的嘴里,这时我非常得意,心想,好吃,好玩的,就应该都给我,从没想到应该先让父母吃。而子路呢?为了让父母吃上稻米,多粗多重的活他都干,背米走山路五十多公里,不管有多累,一想到父母吃饭时候高兴的神情,他什么疲劳都没有了。

读了子路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往往体现在一些小事上,如一杯热茶、一句问候、帮父母捶捶背等。要是能持之以恒,这就更不容易了。

子路年复一年地干粗活重活,为了是挣钱给父母买米。走五十里山路背米,为的是让父母吃上可口的稻米饭。这种孝子之心,多么感人啊!

从今天起我要向子路学习,从小事做起,在家为工作忙碌一天的父母端上一杯热茶,为他们捶捶背,好吃的先让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永远牢记:家有富有穷,人有高又低,但对父母的孝心是不分贫富和高低的。

《子路负米》读后感


《子路负米》读后感
五(1)班 蒋默涵
《子路负米》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贫穷,连米饭都吃不上,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没有,小小的子路就翻山越岭来到亲戚家借米。子路看着父母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心里很满足,同时也忘记了走十几里路的疲劳。子路就是靠着这种“孝”的精神,成为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徒弟。
子路为了父母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不怕路途遥远,不怕刮风下雨、烈日暴晒。子路把父母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这种“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子路能做到孝敬父母,当今社会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种精神呢?当父母下班后,为他们倒杯清茶,为他们捶捶背,洗洗脚,也能使劳累了一天的他们感受到一丝丝温暖的爱意。孝敬父母,就如倒茶、捶背、洗脚这些事那样简单,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都有许多人不愿去做,他们认为,只要为父母买一套公寓,买一辆豪车,就是孝了,其 实,在他们心里,孝只要我们做些小事如倒茶这样简单。
读了《子路负米》这篇文章使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百善孝为先”这个道理。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为他们做些简单的事吧!

《子路借米》读后感1000字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乌鸦尚懂得反哺,羔羊懂得跪乳,我们做人更应该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今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这本书,它讲述着一个个闪闪发光的美德小故事,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许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故事,一个故事给我一个感动,特别是《子路借米》这个故事,则令我印象最深,感动最大。

内容是这样的: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子路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常年吃粗粮过日子。有一次,子路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中没有米,怎么办?子路很着急。子路想:“看来只能去亲戚家借米了。”可是亲戚家要翻过几座山。子路二话不说,就上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历经风雨,走了十几里地,从亲戚家借了一袋米来,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开心极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子路是一个多好的孩子啊!他很孝敬自己的父母。但现在能够像子路这样又有几个呢,有谁能像子路这样为了父母能吃上白米饭,徒步走上十几里路到亲戚家借米的呢?

当我们吃着可口的饭菜,我们能否感恩父母的辛勤劳动?当我们穿着漂亮暖和的衣服,我们是否感恩父母对我们的爱?面对父母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有时无动于衷,会感到厌烦,甚至会无理地和父母顶撞,现在看了这个小故事后,回想以前的点点滴滴,用子路来对照自己行为举止,又回想父母对自己曾经的关爱与宽容,我心中多了一份愧疚,但更多的是一份感动。

父爱如山,我认为这句话千真万确的,而那一次的经历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也让我更深刻地去领悟父爱的伟大,更让我懂得如何去感恩,去孝敬父母。那天深夜,我生病了,爸爸急忙把我送到医院,到了医院,爸爸忙前忙后,找医生,看了病,拿了药,打了针,看完病后,走出医院,爸爸问我:“肚子饿不饿?”我说:“不饿”。现在都晚上十二点了,哪里还有饭店是开的呢?爸爸让我在医院等,他去开车,我点点头。望着爸爸的背影,我心一惊:在我的印象当中,爸爸的身影是多么的高大,但是现在看来,爸爸的背影是多么矮小啊,矮小之中带有一丝疲惫,我的眼泪轻轻地从我脸上滑落下来。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映照在我们的身上,隐隐约约之中,我看见爸爸的头发里有几根白头发,我的眼泪又一次滑落下来,爸爸的白头发是因为那永远干不完的家务活和农活,还有操心我的事而变白的,爸爸变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更看到爸爸为我操劳的痕迹。爸爸,我想对你说:“爸爸您辛苦了。”

我必须学会感恩,学会报答,从今日起,我要向子路学习,从小事做起,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为工作忙碌一天的父母端上一杯热茶,为父母捶捶背,有好吃的先让父母,多陪他们聊聊天,在他们生日那天送上自己真挚的祝福语,在学校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以良好的成绩报答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报答父母。

中国有一句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时,不孝敬,等他们去世了,又后悔莫及,那还有什么用呢?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我们的父母,让我们变得一个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子路背米的读后感


子路背米的读后感(一)

这是《美德故事》中的一个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从小他就对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爱吃什么,他都不辞辛劳千方百计的买回来。一次他背回一大袋稻米,煮成饭后父母竟赞不绝口。从今以后母亲就爱吃这种大米了,子路就定期地往家里背米。后来子路拜孔子为老师,孔子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过一阵子路就会回家一趟,原来他是回去给母亲背稻米去了。孔子很高兴他的学生是如此懂孝道的人。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美德。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家都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这样就能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我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我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我们没有真正想过等我们长大了父母渐渐年老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孝顺,甚至有时面对父母的教导都不耐烦,真是觉得汗颜!但是子路从小就能处处为父母着想,想尽办法去孝顺父母,他不愧为尊崇孝道的孔子的贤学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假期里,我读了一则感恩故事,名字2020叫《子路借米》。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敬父母,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所以,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今天,我看了子路的一个故事《百里负米》,大有感触。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没有米,怎么办?子路就想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大家看完这篇故事,是否也是跟孔子一样对子路大加赞扬呢?我也不例外!子路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你想,母亲经过十月怀胎才忍受剧烈疼痛生下了你,父亲还要为了你而去勤劳工作,希望能够挣多点钱让你过上幸福的日子,父母一直都在为你操劳,照顾你。所以我们就应该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乌鸦尚且懂得反哺,羔羊尚且懂得跪乳,我们作为最高等的生物,我们就更应该懂得孝顺父母!

孝道,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是做人之本,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少年,我们就更应该把这个良好的传统继承下去!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我们就应该用无私的爱来回报他们。

其实,孝顺父母并不是一件天大的难事,孝顺父母也并不一定是要给父母买阔气的房子、豪华的车子,为父母端茶递水,捶背洗脚,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孝顺父母的行为。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情,孝顺父母也是如此。

孝顺父母,从现在开始!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父母逝世后才想起来要孝顺父母,才来后悔当初。如果是那样就已经太迟了!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吃的,等到父母去世了,你再想孝顺父母也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就应该要现在行动起来,孝顺父母亲,让他们开颜一笑吧!

读《子路借米》有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些中华美德传统故事,其中对《子路借米》印象特别深刻。
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家里却没有。子路想到只要翻过几座山到亲戚家借些米,就能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于是,年幼的子路翻山越岭,从亲戚家背来了米,看到父母吃上了米饭,他忘了疲劳。你看子路多么孝顺,为了父母能吃上几口米饭,小小的他哪怕翻山越岭,荆棘遍地,也不怕;哪怕遇上野兽,他也无所畏惧!我们不该向他学习吗?
孝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传统美德。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孝顺都不会,很难想象他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而且我们不仅仅要孝顺父母,也同样需要尊敬别人的父母。还记得老师上学期教过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想我需要反省自己了,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不该让父母来帮我做,比如,不该让妈妈帮我打扫房间,不该让爸爸帮我收拾书包,不该让爸妈帮我整理书柜等。另外,我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呀,比如扫地,拖地,洗碗,做饭等,不过要做到孝顺可远远不止这些呢!
我一定说到做到,孝顺二字会印刻在我的心里,并付诸行动!

《子路借粮》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读了一个关于敬老的故事,它就是《子路借粮》。故事中的主人公子路的做法,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十分有才华,但是他的家里很贫穷,没有米吃,年老的父母却想吃一顿米饭,子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一个人走了很远的路,终于借到了一小袋米,子路忘却了行路的疲劳,会心的笑着,看着父母吃饱了,子路再饿再累再苦也心满意足了,子路真是一个好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被子路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子路自己也没有饭吃,他本可以拒绝父母的要求,但是他没有,他做到了!我为他的做法而感动,如果换了别人的话,可能会说:“我自己也吃不饱了,还问我要!”所以,子路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记得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做晚饭,天很热,妈妈的衣服都湿透了,我知道妈妈真的是很累了,她每天除了要忙地里的庄稼,还要照顾我和爸爸的饮食,还有卧病在床的爷爷,想到这里,我便走上前去,说:“妈妈,我来帮你吧!”虽然我不会代替妈妈做饭,但是我可以帮妈妈洗洗菜,我看到妈妈的笑容,自己的心里也喜滋滋的。

我们自己也应该想想: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他们抚养我们成人,我们永远不会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深、爱有多重,他们并不奢望从我们身上得到任何回报,只是血浓于水,父母待我们如此,我们要加倍对父母好,这样才可以报答他们。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以子路为榜样吧!

《论语》读后感:邂逅《论语》


《论语》读后感:邂逅《论语》

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在博大精深、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中,在历经沧桑摒弃与珍视后,一部在当今射界享誉全球的经典着作《论语》如珍珠般闪耀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小时候,只知道似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捋着长长的胡须之、乎、者、也。到了初中,在课本中读到了《论语》中的名句,才知道那位老爷爷正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上了高中之后,拿起《论语》便不自觉的有一种厚重的情感涌上了心头。翻开一看,我,被这位只会的老人深深吸引了。终于明白为什么《论语》这部书会流传到现在,而且经久不衰反而越加珍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为我找到了学与思的最佳契合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由此一目了然;过而不改,谓之过矣,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对待过错的态度。品德高尚的人用于面对过错,鄙陋肤浅的人掩饰自己的过失。所以君子日进,而小人日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富贵与贫贱,孔子的态度很明确,外在的事物不应扰乱内心的宁静,在义与利的选择中,义应为之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集前瞻性与人生哲理于一身的为人,竟然没有得到众诸侯的重用,以至于使圣人沦为丧家犬,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但是值得情形的使,孔子伟大的思想保存了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深植于地下。

邂逅《论语》我是幸运的,因为它赐予了我无尽的人生智慧。对于这部着作,即便将书页翻得发黄,我也无法将其读得透彻,无法将全部的只会汲取出来,只能祈祷在处于人生困境的时候,能够领悟一些道理,知道我走出人生的低谷。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一性一,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一性一,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一性一,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一心一所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论语·子路篇》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论语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