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2篇。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融会贯通学经典
今天所学是陆澄请教关于圣人著述的问题,对于王阳明的回答,大家各有自己的见解。
一上来大龙虾先补交了昨日作业,言道:“自是好名。‘自是’理解为自以为懂得,‘好名’理解为通过炫耀才学来博得认可和赞美。我的理解是好为人师,博取虚名。王阳明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或者得到别人的认可,羡慕。对我们来说要调整心态,明白学习是至善的途径,是历练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地修正不足,调整心态,争做真人。我们是不完美的,缺点如星,优点似月。月光愈加明亮,星星就会显得暗淡。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学习,让优点散发出像太阳一样的光芒,那缺点就会隐然不见,也就能达到真人的境界!”
大龙虾的发言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特别是这句话“缺点如星,优点似月。月光愈加明亮,星星就会显得暗淡。”比喻大气富含哲理。
此时孔雀鱼说话了:“对于今天所学的这一则,我觉得后世这么多的著述,也不能一概认为不行,也有很多特别好的作品,在追求天理之外,我们也有许多爱好的东西。优美的诗篇、好看的小说、抒情的散文,我们都喜欢。只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多学习经典著作,可以‘约礼’。让我们的心不因为外界的变幻或不平而迷惑,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说仅仅把几位圣人的话当作生活的唯一,也太过无趣。今天的学习,我保留不同意见。我愿意学习天理,也愿意保留生活中的诸多情趣。”
听完孔雀鱼的发言,我便不再多言,我和她的看法一样。这时大龙虾又说话了:“今天的主题在王阳明看来,经典的传播只要把握思想精髓,而不要过多的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经典,然后再用这些解读代替经典去试图引导大家的思想和做法,这样容易让百姓误解经典。这与前面学的那篇王阳明说孔子删去经典有些相似。都是表达一个观点,圣人传播思想,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真正如何去做,还是要靠学习者自己的领悟。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我们教学中也是这样的,老师是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只需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孩子,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方式,只要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就是最好的修炼。我们只是在孩子面对困惑的时候予以适当的点播。
“我个人感觉,圣人的思想言说不是脱离生活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道德标准下,这些思想势必得到大家的推崇和膜拜。随着时代的推移,在把握思想轮廓的基础上,也应该适应现代的生活和思想。如果一味的学经典,做圣人,我们就成了老夫子了,与周围格格不入。适当地变通,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安静,才是真正的向经典致敬!”
孔雀鱼接道:“是的,变通很重要。内心的安定与原则与周围不相抵触,自己舒服,周围的人也舒服,而不能把自己固化。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宽度与广度,只能自己修炼,我们看过的书都能够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风景。为什么有的人即便遇到大的磨难也能够过的很从容?那是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已经让他有足够的高度和能力看淡眼前的波折。你可以欺负我,却折服不了我,因为你根本不明白我有什么!我们之前千百世的人,思想能够有多大区别?我们之后千百世的人所思所想又能够有多大区别?大家遇到的事情一直是周而复始,顺境、逆境?只是人与人不同而已,它在于自己心境的转换,个体精神生活丰富下的结论而已。我这几天就觉得知和意很难统一,有些事情我会觉得不用在意了,可是心绪不听我的,犹自翻滚。看来知行合一及其不容易。所以,王阳明说事上练很有道理。”
一直不说话的绿萝发言了,她说:“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预演,明白我们应该做‘知善理’的综合体,当然还需要再历经事的历练,才能于不变应万变,坦然处之,安然受之,使然放之,欣然知之。”
因极度疲惫,我只能静静地品读姐妹们的高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变通二字,比较认可。我始终认为,人不能圆滑,但做事必须圆通,此处的圆通也与变通有相同之意。学祖先有用的东西,但一定与现实生活接轨。

读《传习录》有感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传习录》是其心学的代表作。

一、王阳明的地位和影响

晚明著名文学家袁宏道说:“至近代王文成(阳明)、罗盱江辈出,始能抉古圣精髓,入孔氏堂,揭唐虞竿,系文物铎,以号叫一时之聋聩。”其弟袁中道也说:“自东越揭良知,以开天下学者,若披云见日矣。”明末史学家兼文学家张岱也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则形容:“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阳明心学对于中外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朝鲜以及东亚地区深受其影响。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人甚至认为“日本就是以王阳明哲学为其民族的哲学”的。一代枭雄蒋介石更是终生崇拜王阳明,奉为终生导师,到台湾后,又将所居草山改为阳明山。

二、王阳明的心学

阳明心学是从程朱理学中脱胎而来并走向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进一步发扬南宋陆九渊的心学精神、以《大学》为框架并随着其本人生存体验的不断深化逐步建构起来的。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心即理的人生论,一是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一是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是阳明心学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主,而人心“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而“圣人之学,心学也”。圣学便是圣人为了复原其心体所共同的与万物为一体的本心,从而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来教化世人。因此他提出“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而心意之所体现,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就是说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主体意识的参与,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就无法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心外无物(事)”的内涵。

关于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想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关于致良知,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致良知是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体察出来的“灵丹一粒”、“正法眼藏”。这是《大学》“致知”和《孟子》“良知”的结合,堪称阳明心学的核心环节,他也自以为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便是天理之昭然明觉,良知便是天理,天理不外乎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等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而致良知便是通过主体的自我道德修养,从而合乎天理,体认良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


导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传习录》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一、《传习录》读后感

看了《传习录》,看了《论语》,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钱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动。他们的人格光辉仿佛在无尽的黑夜里给我的生命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肤浅和顽劣真是羞愧难当,枉为人也。

人生天地间,真正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据我对儒家学说的理解,简单地说来就是要做一个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这个不仅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横流、道德颓丧的年代和国度,真是太难太难了。用牟先生的话说,这真是中国人最堕落的时代。然而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光明。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阳明先生就曾慨叹: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是啊,试问现在哪个学校,哪所大学在教圣人之学呢?这些个学校教的仅仅是用来考试升学、升官发财、入市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说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确实被灌输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学的引导,仅仅把所谓马列毛邓之流的霸术作为施教的材料,最终只能是误人子弟,而且让人们更加厌烦道德说教。

我们被灌输到,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然而进步了什么?救人的学生滑入江中,也没人肯救;十七岁的民工被机器截去三根手指,领导却不肯拉去医治;少女为了和两男子欢娱,竟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奶奶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试问比起明朝,甚至比起周朝,我们进步了什么?火车提速了,坐在火车上的人就幸福了吗?华人登月了,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心里就踏实了吗?所谓的进步如果不是谎言,就是扯淡。阳明先生慨叹道: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即使有阳明先生这样的圣人存在,明代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并没有改进,更何况今日。现在的中国,只看到达官贵人、鸿商富贾掌握话语权,宣传他们那一套成功哲学。所以,我们的眼光都被吸引到他们身上去了,仿佛只有当大官,赚大钱,学有大学问,做了大事业才算成功,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让我歌颂成功,那么就是让我歌颂出身的幸运和生活的机遇。试问,今天的中国仅靠个人的知识才能,你能走多远?

可是儒家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应该考虑外在的事功。对于用人者,王阳明说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对于被用的人,他说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虽说,我们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说,然而诚如钱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际遇,立言有条件,只有立德,不为际遇条件之所限。因此,不论是国家领导还是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这就是所谓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该以外在的身份、权力、力量、知识、才学为标准。而应该以他的德性为评价标准。

圣人之学,其实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如果只从外在的物质事功上寻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怕的是,如果不是还有港台海外的儒者继续存养传播圣人之学,那么茫茫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岂不一生无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纸上说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致良知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把我们的良心发挥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学上解释得多么复杂多么深刻多么适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种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学,也必须以活人来教,来身教。如果没有王阳明这种圣人境界的导师以亲身实践、验证这门学问,读再多的书,经过再好的大学训练,也不一定能体会到这门学问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学根本不适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所谓学院里来教,它不是学术,不需要那些毫无实践的人在理论上争论不休,它是一门活的工夫,必须用实际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亲来表现、验证。王阳明根本就不注重作为学问的训诂、记诵、词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国强兵、建功逐利的霸业,在他看来注重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学呢?因为他们舍本逐末,还放不下功名利禄这些虚的东西。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业;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作为一个立志做学问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这些,才能趋近真理。在王阳明这里,做学问和做人是统一的,如果做人一谈糊涂,那么他的学问也是伪学问。

二、《传习录》读后感

有印象的第一次见到王阳明这三个字,是在清人唐芸洲的《七剑十三侠》中。这是一本侠义小说,讲述了明正德年间,一帮英雄剑客帮助朝廷平定宁王之乱的故事。这本传奇小说长达一百八十回,我当时只有一本六十回的上集,看的津津有味,多次重读,可说烂熟于心。王阳明三个字在这里更多是以王守仁三个字出现的。他大概在二十多回的时候才出场,一出场就跳水假死了。后来,大二的时候,在上海的一次偶然机会我淘到了中下册,粗粗浏览一下,他已经从上部里的显山露水,到中下的大放异彩了,忠贞不贰、神机妙算的形象很有诸葛的味道。

第二次见到王阳明三个字,是初中二年级,余秋雨一篇名为《乡关何处》的散文让我大为心折的同时,我也开始对他花了三千字描述的人物感兴趣。阳明山的故事就是从这里知道的。就文论文,余秋雨的散文还是写的很好的。

有印象的第三次,就是高中历史书中了,历史书上用一种不无嘲笑的口吻戏谑着他的关于花的故事,而且和一个幡动心动的故事一样喜欢出现在政治试题中,答案毫无疑问是选择唯心主义的那一个。其时,在我看过一本简单的逻辑学教程后,我对这种逻辑混乱的书充满了鄙视。是非对错不是能教出来的,何况给王阳明下结论的这些权威本身就值得怀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但是,这些时候,我依然没有认真的想过王阳明,第四次认真的在王阳明三个字上坐停留,是在一次追寻五四的青年必读书案中,在梁启超开出的书目中,《传习录》三个字赫然期间,梁启超说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这个时候,从一些哲学论著中,我已经大致了解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但就像那些整天将马克思挂在口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没有看过资本论一样,我也没有阅读过《传习录》,对于王阳明内在的理路思想我感兴趣。在我开始感兴趣如何内圣外王,或者仅仅内圣的时候,我开始阅读《传习录》,日三省身。私心以为,现代对许多儒家经典的哲学性发挥是没有多少必要的,除了以供进身之阶别有所图者,经典,对于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来讲,常读然后常新,以供修身,或者更可能是那些往圣昔贤愿意看到的。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

诸公在此,务必要立一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致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读王阳明著作《传习录》读书笔记与感悟


读王阳明著作《传习录》读书笔记与感悟

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

本章中讲到孔子为什么把伏羲、黄帝、神农之书也在《六经》中予以删掉了呢?徐爱认为在类似于《三坟》之类的书在现世的国家治理还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为什么孔子把它们都删掉了?

王阳明说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即使流传下来,会因时代的变化逐渐不合时宜。社会风气日益开放,文采日渐兴盛,世道沧桑,周朝末年时要恢复夏商时期的淳朴风俗已经不可能了,更遑论尧舜时的世风了。

太古时代的伏羲、黄帝的世风就更不可能挽回了。各国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尽管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遵循的天道准则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因时施政,因此制度政令都会有有所分别。夏商时期的政令在周朝实行就已经不合时宜得了。

王阳明先生认为治国的制度要因时因地来制定,以使政令顺民心,使之得到切实地贯彻执行。因时政治是巩固政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因此圣人执政,法律与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习俗一起变化。从上古至今,朝代更替,时代日新,社会制度也随之变换,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却代代相传,弘扬光大,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则是民族之魂,是时代不变的“理”。

由此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一个启示:现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还在沿用旧的企业管理模式、制度来经营管理企业,可能会有不合时宜之嫌。要因时因地来制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就像那个不变的“理”一样,用中华传统文化武装企业,遵循规律,创造顺民心,并得以切实贯彻执行的企业管理制度。作者:夜里挑灯读史

读《传习录》有感《传习录》读后感


读《传习录》有感 《传习录》读后感

自从工作以来,少有了好好读书的情怀。偶有空闲又被手机快餐文化、电视文化所羁,忽然就没有了静静读书的那种习惯与心态。公司开展"道德讲堂"暨"读书活动",于是,我在想,读个啥书呢,武侠、玄幻、盗墓?好像难登大雅之堂,时尚文学"鲜肉鲜草"气息太浓,古典诗词又太凝重太泛情了,想来想去还是找了本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来读。阳明先生的书我很早就想阅读,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契机。当然,以我的这点微末水平想解读圣人学说实在太难,现就读书的一点所得分享给大家,以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王阳明先生对于大家来说应该说比较熟悉。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先生。王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因早年曾隐居于会稽阳明洞,并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世人成为阳明先生。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因其在立言、立德、立功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成就,被尊为我国古代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半个为曾国藩)之一。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卷、中卷、下卷三部分,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阳明先生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的论学著作。它包含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和基本主张,体现了先生修心、修身、仁爱、至诚的修养处世的人生智慧。通过阅读《传习录》,可以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止至善"与"致良知"修养论等。

1

《传习录》上卷

在《传习录》上卷,我们可以通过先生与弟子徐爱的对话领略"心即是理"的思想:如"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先生认为"心即是理"是指"心"主观意识形态代表一切,主宰一切,"心外无物",是指澄明纯净之心可以感知、认识一切事物,可以产生真善美、仁德孝。先生之思维意境可谓超凡入圣。我对"心即是理"的肤浅理解是心即是本心、本初、初心、本源的意思,心即是理就是要遵从本心、保持本心、坚持本心。人之初,心本善,说明人的本性、本心是忠、孝、仁、信,心即是理就是要坚持本心,坚持忠、孝、仁、信的本性,坚持本心并不是说鼓励男人要率性而为,女人要任性而为,而是要求人的立身行事要坚持本来的真善美、仁德孝。心即是理要求个人要做好不忘初心,不断探索创新,心想事成;而企业也要不忘发展、变革、壮大的初心,共产党人不要忘记勇于担当、开拓奋进、服务人民、使党、社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使国家与社会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初心;心即是理也要求我们公路人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建良心工程、建品质工程、建绿色工程。

在上篇与徐爱问对中,先生还讲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之心之本体,知识‘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格物’是‘止至善’之功,即知‘至善’,即知‘格物’矣".我对于"止至善"的理解是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物极必反,月圆则缺,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就会成谬误。我们的高速路只有不断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打造品质工程、匠心工程,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去做完美工程;我们企业也是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找准方向和思路,脚踏实地去追求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成长、壮大之路,而不是简单盲目地去"做大做强".

阳明思想

2

《传习录》中卷

在《传习录》中卷中,我们可以通过先生与弟子陆澄、顾东桥的对话领略"知行合一"思想:如"职责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至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言谈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正是因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领导人为核心的共产党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伟大构想,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家不断走向富强、民主、和平、繁荣昌盛的新胜利。同样地,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时时刻刻秉承和践行 "知行合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探索创新,为建设好、营运好高速公路、为开发公司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工作。

知行合一

3

《传习录》下卷

在《传习录》下卷中,我们可以通过先生与钱德洪的对话领略"致良知"思想:如"‘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是致知";如"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等。在我的理解,致良知不单纯是狭义上的道德底线思维,要求我们讲道德情操,而是指"心"的宇宙观、认识论,通过不断观察、探索、分析、思考,对任何事明察秋毫,抽丝剥茧,分清表里、分清主次、分清优劣,达到完全的认知。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改造和创造事物。飞船能够在太空翱翔,卫星能围绕地球周期运行,高铁和高速能又快又好地建成并安全快速运送乘客和货物,这都是我们对自然世界客观规律进行"致良知"的结果。

匆匆阅读,感觉不甚了了,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可能熟读千遍,方有所获。但仍以此书与大家共勉: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人、做好事。

作者:景 卓

传习录读后感


导语:《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作者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

一、传习录读后感

终于又得空看书,前些日子只是出差,间歇时因为状态在事务上,索性就一口气只翻累眼睛的杂志。

昨天早上把《传习录》放进包里,重新亲近一下,养养神。用而不养,内耗自伤。读至中卷《答周道通书》时忽然看出庄子的味道,呵呵。宋明儒书,不避讳援佛解儒,但道家的东西似未见及。孔孟原典里自不见老庄,但后世之引佛以入,佛一方面通儒,另一面通道,故宋代虽政治军事上羸弱偏安,而中国文化始有大成,佛是一刺激,亦是一桥梁。

觉出王阳明的庄周味道,是在其批评世间乱象,三代之衰,孔孟既没,知识分子们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云云,其批评姿态,颇有庄周做逍遥游前的冷眼阅世、嬉笑怒骂,想来明朝的人,熟读老庄,在此不经意间用上了。当然,最终的立论是不同的。忽然想到,前些日少年宁拿来的那篇认为李零是以道家立场加点后现代解构孔子的观点,还是很有锋芒见地的。

另一个体会是,因为今人接触的孔孟原典有限,可以说,读的多一点的人,也不过是看过四书而已,尤其是易经,更是封建迷信,课本里一点都不曾收录,倒是金庸普及了易,降龙18掌的招式,都是从易经里找的名字。王阳明那会儿自是不同,所以书中许多引用《易》《春秋》《礼记》等处,互相阐发。再看马一浮,说天下学问尽归于儒藏,关键一点也在孔子曾笔削易经,从易门出,则道家、阴阳家及西学之自然科学,尽被纳入其类。所以才知道门槛高得很,孔门有六艺呢,随便翻翻都远着,弥高弥深啊。

没想到的是,看明朝的传习录不用字典,看民国马一浮的两本会语,没有古汉语常用字典倒经常读不下去,因为他引的古典更多过阳明,真是个学问家。商务印书馆的缩印本《古汉语常用字典》只好常备着,边角很体贴的削圆了,放在手中很舒服,用起来也足够了。

阳明引佛,多做批驳,虽然朱陆王年轻时其实都曾淫浸其中,出佛入儒,所以才要格外点出可批处吧。马一浮老,倒是自由出入得很,随手借用,如羚羊挂角,怪不得梁漱溟在学问上那么佩服他。

且抄一句阳明与陆原静信中之语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气象何等从容!

养神啊。

二、传习录读后感

格物致知是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朱熹认为,格字是至的意思,致知,则是穷理,所以他说欲致吾之知,即物而穷其理,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王阳明则不这样认为,王阳明以为格字除了有至的意思,还有正的意思,还认为穷理是涵盖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他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这也是有关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学说。他们俩的解释不同首先在对格物的认识。

我都不完全赞同这两种说法。王阳明有感于他当时的世道而非要弄个良知进去,未免过于牵强,至于朱熹对致知没有很好的解释。

先说致知,那么一个君子要知晓什么?其实在《大学》的开头有一句话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也是就是告诉了君子要知晓物之本末,事之终始。但是,如何才能知晓,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要格物。我赞同朱熹所说的格是至的意思,那么格物的意思可以解释为要接触事物或者参与到事物中去,也惟有如此才有可能知晓物之本末,事之终始。如果人对某个事物敬而远之,又怎么可能深知此事物呢,若只是道听途说,很有可能仅仅是看到事物的表象。所以致知在格物。

另外,还要弄清楚格物和致知的逻辑关系。只有格物,不一定就能致知,也就是说格物只是致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和能够齐家,但不一定就能治国是一个道理。要在格物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反思,才有可能致知,知晓物之本末,事之终始。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

党政办 陈桦:

“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生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即“知”与“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这种新奇的思想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告诫人们为善要发自内心,要言行合一。有些人喜欢口头大谈道德仁义,现实中却没采取什么行动。他们会说自己内心是善的,只是没有“行”,并认为这也足以说明他们是善人,但王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明白某一个道理之后,要真正有相应的行动,才是真的明白。”

财务部 黄沁蕊:

《传习录》的精髓在于将心和理合二为一了,他说心即理也,心和理是一体的,不可分开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不必向外去探求,即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我以为这个理不是别的,而是合理。理只是一个合理,合理就是理。中国人最倡导的就是合理,我们似乎总是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很没有原则。但其实我们是讲究的合理,做合理的事,说合理的话,而这个理则需要自己去把握和体会,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尺度。

中国人一直讲的是心安理得,我的理解就是,只有合理才能理得,理得才能心安。自己在心里觉得合理,在逻辑上讲的通,自然就能心安,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静和安慰。试想,如果有件事你一直想不通,你心里能安宁吗?肯定是心里不踏实以至于辗转反侧,痛苦不堪。一旦你恍然大悟了,把这件事的前后捋顺了,想通了,能够说服自己了,自然如释重负,仿佛获得解脱,从心理上获得一种安慰。这就叫,理得才能心安,只有合理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心安,不合理的东西你不会心安。

总师办 肖健:

徐爱勤学好问,常常请教王先生。徐爱就“知行合一”、“心”与“天下事理”等问题困惑不已,纠结其中。

在王阳明看来,这些都是毫无必要的,为什么?因为这些本来就是一回事。有A必有B的事情,不必苛求,顺其自然清流而来。他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只要心到了,后面的行、天下事理都是细枝末枝的东西,没有必要纠结。

只有我们只见一叶不见森林的主儿,不知道背后的规律,以为我们看到的表象就是全世界,而纠结于此。

如同我们去学习如何讲话、如何打动人等各种技艺技巧,市面上应运而生有很多此类书籍,教人如何讲话最动听。在先生看来,真、诚就足以。真情实感才是根本,停顿、语调只是锦上添花。我们为了花,而忘记了根。去追逐花,讲求抑扬顿挫、讲求逻辑,在上面花费了太多时间,孰不知,没有根的花,活不了多久。

工程部 朱吉瑞 :

我们常说因材施教,而王阳明则更进一步,他因材按量施教,更科学合理地分配学生的精力,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应该遵循这个方法,即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所谓过犹不及,不是说有一百分的力就要用一百分的力,当然尽力去做自是应该,但留有一定的精力来应对后面的挑战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做事方法,要有一个统筹兼顾的大局观,合理地分配手上的资源和力量,才能把一件长远的事情完成得更好,这和我们建设单位的宏观工作思路也是吻合的。

工程部 高文:

心学推崇人性本善,只因受世俗的蒙蔽和诱惑而迷失了本性,因而要不断地去除各种欲望来修养自己的德行,恢复原有的至善本性和良知,并且通过知行合一,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因而在现在这个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学习王阳明先生的的哲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为内心宁静、于世无求,也就心无杂念、宠辱不惊;因为心无杂念、宠辱不惊,也就专心致志、心如明镜;因为专心致志、心如明镜,也就可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行事,从而获得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顺势而为,人生自然是赢家。

销售部 周浩:

王阳明认为光有知是不够的,知而不行非真知。如果你自己在内心觉得合理,逻辑上说得通,这不代表就一定真的合理,很可能到实际中又变得不合理了。所以才要知行合一,把自己内心觉得合理的东西用外界事物来验证,用行动和实践来证明你的理论是合理的,这也就是实际合理。所以,光有逻辑合理是不够的,还要实际合理,或者事实合理,经过事实验证的合理才叫真的合理。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意。

商管公司 孟庆宾:

王阳明把客观的具体事物都说成是人心或主观意念的表像。一切东西都要依赖人的心识和知觉而存在, 例如他说: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於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既然如此, 王阳明要世人所格之“物”就是人的心识, 意念和知觉。简而言之, 他的知识论并不具有科学和实用性, 而是一种神秘性的直观, 因为他 “取消了事物的客观独立性, 取消了知识的客观内容。”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苏州城投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党政办 / 编

2017年7月13日

相信《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2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王阳明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