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生命本就孤独_《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命本就孤独_《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本就孤独_《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心得感想范文:

整整4个小时,沉浸式的将其读完。读完之后,深深的陷入一种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用文字叙述,这种情绪仿佛带我走入一个梦境:我一人走在前不见尽头的小路上,天淅淅沥沥的下着雨,雨滴连续落在我的皮肤上,一阵阵刺骨的寒冷透过皮肤浸入身体内,游走全身;我极其想找个温暖之物,抱着取暖,可是周围空无一物,空旷的让人害怕;我只能蜷缩着身体,双手环抱自身,此刻一股孤独感像黑夜吞噬我。俄而,天边远处乌云的边缘太阳缓缓露出,温暖的阳光泻在我1.5平方米的皮肤上,天依然下着霏霏细雨,我撑起寒冷的身体,缓缓的重新朝看不见尽头的方向走去,虽然,周围依然空旷无比,陪伴的只有这片刻阳光,也足以抵挡孤独的完全侵蚀。

我想表达的是一种“孤独”,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在挣扎着摆脱孤独,但是发现孤独就像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摆脱。我在《挪威的森林》里面尤感深刻_生命本孤独。就如主人公渡边说的:“我不是那样的强者,也并不认为不被任何人理解也无所谓,希望相互理解的对象也是有的。只不过除此以外的人,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即使不被理解也无可奈何,这不是强求的事”。也许正是渡边的这种气质令很多读者喜欢,我想想也是如此,我们不奢求也不在乎别人能否理解我们,但是总希望有那么一两个人能够理解我们。

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总是试图让别人理解自己,总是抱有极大愿望希望很多人甚至所有人能够理解自己、能够懂自己,但总是徒劳功夫,得到的往往是失落。对的,心里强大的人,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书里的直子、绿子、渡边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呢?

直子,因为抵抗不过孤独,最后被孤独吞噬,在黑夜中勒紧自己的脖子,结束了短短的20年生命。嗯,也有那么一些片刻,我的孤独感像直子一样深,仿佛整个黑夜笼罩,你伸手肆意的狂抓,但抓到的始终是虚无的空气,幸好的是我已经理解了这种孤独,这种孤独虽然还在但是无法吞噬我。不过,有些现实中的人,却和直子一样被孤独吞噬着,我遇见过抑郁者,因为孤独而抑郁,又极其害怕孤独,被孤独驱使的狂乱不知所措。

书中,绿子是最健康、率直,但绿子其实也是孤独的。从小到大,因为个性的原因,不被大人双亲所理解,所以她才会说没有一个人能够包容她,包括父母、姐姐、男友。直到,遇到渡边,即使渡边不是很理解她,但是足够包容,能包容她的所有,接受她的所有。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

渡边是理解了孤独的人,所以,即使后来他失去了直子,也会好好活着。因为正如他自己强调的:“我不是那样的强者,也并不认为不被任何人理解也无所谓,希望相互理解的对象也是有的。只不过除此以外的人,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即使不被理解也无可奈何,这不是强求的事。”我的观念和渡边很类似,曾经我也试图摆脱孤独,经过一定的经历之后,想法和渡边是极其的相似。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很多人和渡边一样,理解孤独,好好生活。诚然,会有些开挂强者,他们不仅仅理解孤独还要战胜孤独。

生命本就孤独,与其做徒劳无用的摆脱孤独的努力,不如理解孤独,和孤独共处。我们在寻找互相理解的对象,但是这种可与不求的事无法达成时,也尝试着和生活和解,适应孤独。

《挪威的森林》给人很复杂的感觉,我只是从孤独写写自己的体会,这是一本值得读几遍的书。

如果你是第一次读《挪威的森林》一定一会像我一样被书中独特的文字所吸引,如:

每当社会叫我不快,就来这儿喝伏特加。

而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片草地之中,呼吸着草的芬芳,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着鸟的鸣啭。作者:刘群阳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0字


早就知道有一本书叫《挪威的森林》,其作者也被报纸大肆炒作,什么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又如村上春树这棵树,居然称颂:不读《挪威的森林》,不知什么是小资。
小资实在是近期的时尚,无论从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日常家居和服饰等细节,在白领、中薪阶层都大有市场。我所理解的小资,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吧!因要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不是人人都可以标榜、追求和向往的。
繁杂的生活琐事,一直不离左右,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买了这本书送我:你可能会喜欢的吧。是的,翻翻序言,我已知肯定的答案。
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孤独与无奈。孤独、无奈是我迄今为止对于人生感触最深的部分之一。村上在其小说中的态度: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
看到此刻,合上书本,闭目静思。从十一二岁起就曾思考生与死的问题,随着年纪的增长,无从下结论,更加迷茫。很想知道别人的内心是否也同样遭受着噬咬与困扰,除我以外的人又是如何表达、如何解脱!
自己曾何等地渴望与人交流,被人理解。回想以前,每每遇到一位较为心仪的异性,我便翻出自己的文字让其品评,热情无以复加;拉她一起欣赏粤语歌曲,毫无顾忌地在其面前高歌。因我真的喜爱那言简意赅的词、意犹未尽的曲,如同我的心声,照亮着我灰暗的灵魂。而实际上我得到什么呢?莫名的眼神,浅浅的笑,永远无法得到那种融入的默契。在她们眼中,好的看到了我的可爱,坏的大概是看着我相当可笑。
书中的主人翁:渡边、直子、绿子都是二十岁年纪。花季少年的内心却没有花的色彩,苍白中有浅淡的灰暗。这是我最初领悟的。二十岁的我也曾心中迷茫不已,只幻想能遇见一位成熟、年长的男子,深谙世故、意志坚强、左右逢源,深刻领悟人生真谛不是书本里的大道理,而是切身的体会,能作为我的指路明灯,告诉我,下一步我该如何走。诚心诚意地寻找,次次都是失望、无奈。我终于明了,许多看似高深莫测的面孔后,心智是庸碌的、世俗的、毫无亮色的,而那些经历沧桑、痛苦的心灵却不知总结、升华,甚至是麻木的行尸走肉罢了。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竟不如我!我终于放弃了寻求外界的帮助,独自在黑暗中思考,纵使是孤独寂寞的,无人诉说的痛苦我已尝尽。
渡边身边的朋友,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永泽、初美、绿子,都是相当优秀的人,因其有思想,不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可是想得过多的后果却是他们相继死去选择了自杀。
自杀如同一场瘟疫,在年轻脆弱的心灵间蔓延、传染。永泽与绿子有着坚毅的性格和和令人佩服的适应能力。中国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而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不能忍受内心无法排遣的空虚和孤寂,在尘世之中生活对其只意味着痛苦和煎熬,于是自杀。他们选择了上吊古典而传统。
我深切地理解渡边此时的心境。他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在朋友死亡的阴影中,无法回避,于思念中绝望并得出残酷的结论: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是的,死亡很残酷,残酷得令人怀疑它的真实。就像一阵风,刚刚还在这,说不见就不见了,什么都没了,但往前看去,好像还在。
把人生比喻为看风景吧。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人不能不知前行,但也绝不能为前行而进。生命中随意即是风景,只要你懂得。一切都由自己选择。
尘世中太多的人只顾低头匆匆前行,忘了欣赏。压力下的世界变了形,仿佛被魔镜笼罩般只显出功利的一面。不知何为目的地的痴愚旅人,他们从未停下细想过自己此生的价值和目的。因其不知而不思,从而终老一生,昏昏碌碌。或者如同永泽、绿子之类,因其顽强的生命力,知道如何排遣,寻找寄托,以世俗的或浅薄的事务淹没自身的空虚,也能维持肉体的延续。但是,但是!木月、直子、初美,他们脆弱又唯美,虽有聪颖的性灵,美好的身体,冰清玉洁,却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对于他(她)总有一些事情是想不通的。英雄在与命运抗争时仍然软弱无力,更何况他们!我黯然神伤。
《悟空传》中玄藏的话: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我也总有想不通或无法理解的时候。每逢此时,心潮起伏,情绪失态,易喜易怒,无从发泄,无法自控。曾经以为,能有爱,投于爱人的怀抱,狂热、失落、悲伤就会远离,我就会平静。由此书的点化,终于明了:纵然安静,仅是一时的情感慰藉,心灵是永远不可能得到解脱的。
人格存在了无法弥补的缺憾,只有选择死亡,于人于己才是有益的。直子深情地爱着木月,木月仍抛下直子死去。渡边倾心爱直子,仍不能理解直子,不能左右其思想,虽恨不能以己替换她,但仅能默默陪在她身旁,看着她一步一步离自己越来越远,走向死亡,心痛难控又爱莫能助。他们的爱对于所爱的人是无力的。
人心中的宁静,以及在生活中所得到的快乐,往往并不取决于他身处何地,或他已经获得了什么或即将获得什么,只在于他的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生命是美好的,心灵却是孤寂的。活着,为什么?又为什么而死?或者两者之间本没有区别,天堂与地狱在两者之间流转。不要刻意阻拦,拦下的是躯体,已死的是心。人生就是悲哀和无奈。如何摆脱世俗的困扰,克服内心中的焦躁不安?降低内心的标准,不奢求他人真正理解,这样应该比较容易满足吧。不要同情自己,永泽说,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这部小说散发出浓郁的忧伤。需要什么,一切又为什么,怎样开始,又怎样结束都无关紧要。不祈求,不选择,无欲无为,只有这样渡边才得以苟且活过今生吧。
另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也描述了多次的性经历与体验,我惊异于村上的文笔是如此的清新、自然。看过太多小说中性描写,多是刺激、龌龊、肮脏、恶心、令人不快的,这里看到的只有干净、温暖、人性的自然流露。我甚至看到了一种芬芳一生的感觉。就连绿子的粗口也让人感到其天真、可爱。直子为渡边的口交,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娴静、温柔、善解人意的少女形象。也许最后渡边与年长其十九岁的玲子发生性关系的情节为多人不齿,而这是我早就料到的,在书中第一次提及玲子时。身体是自己的,是可自主的,只要是内心真情,自然需要,无关他人,没有那么多的禁忌,这种较为前卫的两性观应与春树是相通的吧。
记得好久以前,《读者文摘》中一篇小文章:一位少女与情人初次交欢后,说:有身体真好!由衷地赞叹两情相悦的惊喜和美好,灵与肉结合的快感。是的,只要相互吸引、欣赏,抱着真诚态度,一切发乎情,就顺其意吧。一切违背人本性的东西都是我所不愿看到的。
性爱是否有情感的芬芳也许人们不再计较,而只是对肉体的感觉越来越熟捻,而对于情感的感觉却越来越冷淡。肉体的芬芳是情欲的促发,而情感的芬芳是心灵的花朵。你能理解下面这句话吗?我们不是为了一种感情的理智而活着,但是生活中一定有理智的感情。
初读的感觉是悲哀。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
若你尚未读此书,建议你不妨试试,读之,你心底最原始的部分得到疏通和释放,最软弱的部分得到鼓励和慰藉,最孤寂的部分得到舒缓和安定,最隐秘的部分得到确认和支持。也许并不合于你的胃口,但了解一下那些焦虑、苦闷、迷惘、困惑、无奈和悲哀的心灵,甚至可能摇撼你身上长眠未醒的自身的一部分,在精神的废墟上聚拢起零星的希望之光。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00字


在这个假期我重温了村上春树的爱情小说《挪威的森林》。再次看到村上春树用他那平静的语言讲述着渡边已经逝去的青春,看到青春中的生与死,死与性,性与爱,坦率与真诚,直子孤独的灵魂在迷茫中徘徊,最后选择了死亡,留给渡边的是茫然苦楚,在城市中浑浑噩噩,直至在绿子那里寻得某种可以使他排除无奈的镇痛剂,让他活下去。书中的人物或多或少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作者的文字直抵人心,情感的纠葛,不容于社会大众的困苦一一在自己的眼前展现,体会书中人的人生。邂逅与这样优秀的著作不失为自己的荣幸。

作者:会计1604 姜耀霖

呼兰河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让萧红有了如此回忆。起初是被《呼兰河传》这个名字所吸引,在大学语文老师的介绍下,想去了解一下萧红的世界。只有读了这本书才真真明白“风土人情”这个词语,从风土写出了人情,又从人情写到了世故。每天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起书,仿佛只有这个时候才能走进呼兰河这个村子。

在哪个年代的边城,人们的生活也不过是书中写到的“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因为生活的安逸,在人们眼里呼兰河的火烧云变化多端,有趣生动,让呼兰河人民的黄昏时刻有了填补空闲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夜晚应该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吧!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熬夜一整晚,在灯红酒绿的街道喝的伶仃大醉。

作者:会计1604 杜欣磊

读书《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


读书《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

《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有着典型的村上春树写作风格,其基调就是孤独与无奈,但并不消极,而是一种孤独自守、自娱自得自乐。

村上很擅长对故事环境、情调、韵致和气氛的描写,笔调轻灵,描写细致入微,引人入境。比如:“这是初秋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云如枯骨,细细白白,长空寥廓,似无任何遮拦。风的气息,光的色调,草丛中点缀的小花,一个音节留下的回响,无不告知我秋天的到来。”只简单几笔,就把初秋的韵味写出来,给人一种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现场感。

村上春树的这部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欢,是因为他的文字能触动人心,能引起人的共鸣。比如:“死并非生的对立面,它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愿意失望”;“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派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好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扎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像这样的句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引人共鸣,令人深思。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跟书中所描写的时代如出一辙。物质的极大丰富,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撞融合,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各种压力的不断加压,令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惶惶度日。中年人终日疲于奔命,年轻人选择自闭、孤独,在偶像剧、电子游戏中消遣自己。前途,只是一片迷雾,看不清,摸不着,只是茫然的活着。

《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是对濒于瓦解的家园意识的伤怀的修复,传达现代人的现状,点化人们的情感方式和生命态度。要想完成自我救赎,就必须要付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在救赎别人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救赎。我想,这也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终极意义。作者:绿野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树

一、 很喜欢这本书。没什么理由,就是单纯的喜欢。就像男主角渡边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翻来覆去地读,每一遍都有新发现。

喜欢它的行文、气氛,喜欢渡边的生活方式,喜欢书里那个总是阴雨连绵的六十年代。

我从不认为喜欢挪威的森林是一件逼格很低的事情。知道这本书的人很多,能读完的很少,能读懂的更少。大多数人都只是凭着道听途说来的印象给它扣一个黄书的帽子而已。

由于喜欢,也就不可能完全客观地看待评价。但我仍旧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言情小说之一。它的情感单纯且克制,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主基调是哀伤的,但其中却时不时地有那么一抹亮色,让人心旷神怡。

二、三个问题。

1、直子爱过渡边吗?

我认为没有。在青梅竹马的木月去世的时候直子心中“爱”的功能也都随之一同消逝了,这是书中的描写给我的感受。从头到尾,直子对渡边也没有明确强烈的情感表达,这和她是否内向寡言没有关系。从她对木月的回忆中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她对渡边和对木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感。

直子对于渡边的感情始终都是感恩和依靠超过所谓的“爱”。精神本来就比一般人脆弱,也就更加需要一个可靠的男性陪在身边,让直子觉得自己还能接触到外面正常的世界,而不是始终困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疗养院里。只是这个男人“恰好”是她唯一的男性朋友渡边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在书的后半段直子对渡边也产生了“不如就是这个男人了吧”的感觉,也试图回应渡边的感情,但怎奈天公不作美,两人最终还是彼此错过。

2、渡边知道直子的想法吗?

应该是知道的。

直子第一次对渡边有了亲密的行为之后,渡边心想:“她需要的是‘某人’的肩膀,不是‘我’的肩膀。”

全书中除了那句“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想失望”之外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仅仅这一句话,多少的心酸与无奈,尽在其中。

渡边从头到尾都是知道直子没有爱过自己的,只是他希望以自己的付出来换得直子的真心。而他的付出也绝对是真诚的、不带任何其他目的的。正是渡边的动机足够单纯,才使得他们没有结果的感情显得更弥足珍贵,令读者对直子的死扼腕叹息。

3、渡边和绿子最终在一起了么?

应该没有。

其实在第一章的开头,作者就已经给出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已至中年的渡边乘飞机的场景,几乎已经明白地暗示了他和绿子的结局。如果绿子还在他的身边的话,定然会像以往一样不厌其烦地说着话,逗渡边开心。而飞机上的渡边却感到“些许悲伤和孤独”。则结局如何,也不用多说。

三、有人总结说,村上春树的每一本书中都有两个女主角。一个温柔娴静,一个活泼开朗。男主角总会和前者上床,和后者调情。

直子和绿子,正是这样典型的“二元对立”。但更让我在意的是,尽管两个女主角都个性十足且极富魅力,但书中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女性,是永泽的女友初美。

初美应该是村上的书中少有的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完美的女性形象。没有不堪回首的过去,没有复杂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值得担忧的未来。大概每个年轻男性都梦想着能有这样一个姐姐——漂亮端庄,温柔体贴,知书达理,对自己的关心无微不至,读书笔记还时常会介绍“学院的漂亮女孩”给自己认识。初美对渡边的付出和关照的动机是及其单纯的,仅是相互欣赏和对渡边人格的肯定。这样一个完美的女性角色最终也以自杀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不仅令渡边难以忍受而与永泽绝交,恐怕也令读者扼腕叹息吧。

四、关于书名的一点想法。

毫无疑问本书的书名取自披头士的著名歌曲《Norwegian wood》。至于“wood”究竟该不该翻译成森林也是仁者见仁,不做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本书还是原曲的歌词内容,都和“挪威的森林”这个意象扯不上什么直观联系。

《Norwegian wood》是一首轻快悠扬的民谣小品,歌曲讲述了“我”认识了一位自己心仪的女孩,“我”去女孩家做客,两人相谈甚欢直至深夜,“我”在女孩家中留宿,在浴缸里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孩却已不见踪影,仅留下空荡荡的房屋,令“我”顿觉怅然若失。歌词短小精悍,意蕴深长,开头一句“I once had a girl,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我曾经撩了个妹子,或者说被妹子给撩了)”更是令人莞尔。

在书中,《Norwegian wood》出现过几次,但歌词和书的内容没有什么对应,仅仅提到直子很为这首歌触动。若要强行说有什么联系,那也只能是渡边很喜欢听披头士。可渡边从头听到尾、贯穿全文始终的是披头士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佩伯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而《Norwegian wood》却出自披头士的另一张专辑《rubber soul》。

这样看来,也许书名真的是随便起的吧。作者: ych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生命本就孤独_《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