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自我救赎_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自我救赎_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自我救赎_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

最近,我开始阅读世界名著,从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就是一部讲述青春的故事,而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一些烦恼,故事的主人公渡边代表了广大青少年的一员,他陷入了青春的迷茫之中,自我迷失又自我救赎。

渡边是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他在高中时期认识了一个叫直子的女孩,但并未成为恋人,那时候的直子的男友是渡边的好友木月,木月自杀后,直子带着阴郁的情绪生活着。一年后渡边和直子巧遇,发现她已经变成了一个腼腆娴静的女孩,惹人喜欢,于是渡边与之相恋。不久直子独自离开了,并给渡边寄了一封信,告诉他自己在精神病院里,渡边才知道直子情绪不稳定,并有精神问题,但他决定等待直子好起来。读到这里,我对渡边的做法还是比较认可的,他总算没有因为女友生病就抛弃他,还算是有责任感。

之后渡边有认识了一个叫做绿子的低年级女孩,她天性活泼,爱撒娇,特别惹人爱怜,让渡边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对她十分迷恋。读后感.

面对着直子和绿子两个女孩,渡边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一边是与直子的柔情和缠绕她的病,另一边则是绿子活泼可爱和迷人。不久,直子自杀了,渡边变得失魂落魄,他四处旅行,希望可以化解心中的痛苦,最终在直子的病友帮助下,走出了阴霾。

我们的人生中总会有一些挫折和不快,甚至会有一些坎坷,但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坚强来战胜困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沉浸在失望中颓废不前。

《挪威的森林》告诉我们:人生需要经历,经历痛苦,经历爱情,经历心灵的洗礼,才会成长起来,而青少年的内心需要信仰和精神的力量,当我们遇到困境时,可以从阴霾中走出来。直子的精神病代表着病态的青年人,他们活在空虚和孤独之中,应该用豁达的胸怀去面对生活!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挪威的森林简介_《挪威的森林》主要内容简介


挪威的森林简介,世界名著《挪威的森林》主要内容简介,欢迎阅读赏析!

挪威的森林简介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自该书在日本问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销出1500余万册。

挪威的森林内容简介

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但后来木月自杀了,直子一人生活着。一年后,渡边同直子巧遇开始了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阴翳。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在离开前渡边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在一家小餐馆渡边结识了绿子,因为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II》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渐渐熟络。当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显得十分清纯活泼。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

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挪威的森林主要内容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0字


早就知道有一本书叫《挪威的森林》,其作者也被报纸大肆炒作,什么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又如村上春树这棵树,居然称颂:不读《挪威的森林》,不知什么是小资。
小资实在是近期的时尚,无论从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日常家居和服饰等细节,在白领、中薪阶层都大有市场。我所理解的小资,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吧!因要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不是人人都可以标榜、追求和向往的。
繁杂的生活琐事,一直不离左右,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买了这本书送我:你可能会喜欢的吧。是的,翻翻序言,我已知肯定的答案。
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孤独与无奈。孤独、无奈是我迄今为止对于人生感触最深的部分之一。村上在其小说中的态度: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
看到此刻,合上书本,闭目静思。从十一二岁起就曾思考生与死的问题,随着年纪的增长,无从下结论,更加迷茫。很想知道别人的内心是否也同样遭受着噬咬与困扰,除我以外的人又是如何表达、如何解脱!
自己曾何等地渴望与人交流,被人理解。回想以前,每每遇到一位较为心仪的异性,我便翻出自己的文字让其品评,热情无以复加;拉她一起欣赏粤语歌曲,毫无顾忌地在其面前高歌。因我真的喜爱那言简意赅的词、意犹未尽的曲,如同我的心声,照亮着我灰暗的灵魂。而实际上我得到什么呢?莫名的眼神,浅浅的笑,永远无法得到那种融入的默契。在她们眼中,好的看到了我的可爱,坏的大概是看着我相当可笑。
书中的主人翁:渡边、直子、绿子都是二十岁年纪。花季少年的内心却没有花的色彩,苍白中有浅淡的灰暗。这是我最初领悟的。二十岁的我也曾心中迷茫不已,只幻想能遇见一位成熟、年长的男子,深谙世故、意志坚强、左右逢源,深刻领悟人生真谛不是书本里的大道理,而是切身的体会,能作为我的指路明灯,告诉我,下一步我该如何走。诚心诚意地寻找,次次都是失望、无奈。我终于明了,许多看似高深莫测的面孔后,心智是庸碌的、世俗的、毫无亮色的,而那些经历沧桑、痛苦的心灵却不知总结、升华,甚至是麻木的行尸走肉罢了。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竟不如我!我终于放弃了寻求外界的帮助,独自在黑暗中思考,纵使是孤独寂寞的,无人诉说的痛苦我已尝尽。
渡边身边的朋友,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永泽、初美、绿子,都是相当优秀的人,因其有思想,不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可是想得过多的后果却是他们相继死去选择了自杀。
自杀如同一场瘟疫,在年轻脆弱的心灵间蔓延、传染。永泽与绿子有着坚毅的性格和和令人佩服的适应能力。中国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而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不能忍受内心无法排遣的空虚和孤寂,在尘世之中生活对其只意味着痛苦和煎熬,于是自杀。他们选择了上吊古典而传统。
我深切地理解渡边此时的心境。他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在朋友死亡的阴影中,无法回避,于思念中绝望并得出残酷的结论: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是的,死亡很残酷,残酷得令人怀疑它的真实。就像一阵风,刚刚还在这,说不见就不见了,什么都没了,但往前看去,好像还在。
把人生比喻为看风景吧。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人不能不知前行,但也绝不能为前行而进。生命中随意即是风景,只要你懂得。一切都由自己选择。
尘世中太多的人只顾低头匆匆前行,忘了欣赏。压力下的世界变了形,仿佛被魔镜笼罩般只显出功利的一面。不知何为目的地的痴愚旅人,他们从未停下细想过自己此生的价值和目的。因其不知而不思,从而终老一生,昏昏碌碌。或者如同永泽、绿子之类,因其顽强的生命力,知道如何排遣,寻找寄托,以世俗的或浅薄的事务淹没自身的空虚,也能维持肉体的延续。但是,但是!木月、直子、初美,他们脆弱又唯美,虽有聪颖的性灵,美好的身体,冰清玉洁,却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对于他(她)总有一些事情是想不通的。英雄在与命运抗争时仍然软弱无力,更何况他们!我黯然神伤。
《悟空传》中玄藏的话: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我也总有想不通或无法理解的时候。每逢此时,心潮起伏,情绪失态,易喜易怒,无从发泄,无法自控。曾经以为,能有爱,投于爱人的怀抱,狂热、失落、悲伤就会远离,我就会平静。由此书的点化,终于明了:纵然安静,仅是一时的情感慰藉,心灵是永远不可能得到解脱的。
人格存在了无法弥补的缺憾,只有选择死亡,于人于己才是有益的。直子深情地爱着木月,木月仍抛下直子死去。渡边倾心爱直子,仍不能理解直子,不能左右其思想,虽恨不能以己替换她,但仅能默默陪在她身旁,看着她一步一步离自己越来越远,走向死亡,心痛难控又爱莫能助。他们的爱对于所爱的人是无力的。
人心中的宁静,以及在生活中所得到的快乐,往往并不取决于他身处何地,或他已经获得了什么或即将获得什么,只在于他的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生命是美好的,心灵却是孤寂的。活着,为什么?又为什么而死?或者两者之间本没有区别,天堂与地狱在两者之间流转。不要刻意阻拦,拦下的是躯体,已死的是心。人生就是悲哀和无奈。如何摆脱世俗的困扰,克服内心中的焦躁不安?降低内心的标准,不奢求他人真正理解,这样应该比较容易满足吧。不要同情自己,永泽说,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这部小说散发出浓郁的忧伤。需要什么,一切又为什么,怎样开始,又怎样结束都无关紧要。不祈求,不选择,无欲无为,只有这样渡边才得以苟且活过今生吧。
另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也描述了多次的性经历与体验,我惊异于村上的文笔是如此的清新、自然。看过太多小说中性描写,多是刺激、龌龊、肮脏、恶心、令人不快的,这里看到的只有干净、温暖、人性的自然流露。我甚至看到了一种芬芳一生的感觉。就连绿子的粗口也让人感到其天真、可爱。直子为渡边的口交,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娴静、温柔、善解人意的少女形象。也许最后渡边与年长其十九岁的玲子发生性关系的情节为多人不齿,而这是我早就料到的,在书中第一次提及玲子时。身体是自己的,是可自主的,只要是内心真情,自然需要,无关他人,没有那么多的禁忌,这种较为前卫的两性观应与春树是相通的吧。
记得好久以前,《读者文摘》中一篇小文章:一位少女与情人初次交欢后,说:有身体真好!由衷地赞叹两情相悦的惊喜和美好,灵与肉结合的快感。是的,只要相互吸引、欣赏,抱着真诚态度,一切发乎情,就顺其意吧。一切违背人本性的东西都是我所不愿看到的。
性爱是否有情感的芬芳也许人们不再计较,而只是对肉体的感觉越来越熟捻,而对于情感的感觉却越来越冷淡。肉体的芬芳是情欲的促发,而情感的芬芳是心灵的花朵。你能理解下面这句话吗?我们不是为了一种感情的理智而活着,但是生活中一定有理智的感情。
初读的感觉是悲哀。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
若你尚未读此书,建议你不妨试试,读之,你心底最原始的部分得到疏通和释放,最软弱的部分得到鼓励和慰藉,最孤寂的部分得到舒缓和安定,最隐秘的部分得到确认和支持。也许并不合于你的胃口,但了解一下那些焦虑、苦闷、迷惘、困惑、无奈和悲哀的心灵,甚至可能摇撼你身上长眠未醒的自身的一部分,在精神的废墟上聚拢起零星的希望之光。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00字


在这个假期我重温了村上春树的爱情小说《挪威的森林》。再次看到村上春树用他那平静的语言讲述着渡边已经逝去的青春,看到青春中的生与死,死与性,性与爱,坦率与真诚,直子孤独的灵魂在迷茫中徘徊,最后选择了死亡,留给渡边的是茫然苦楚,在城市中浑浑噩噩,直至在绿子那里寻得某种可以使他排除无奈的镇痛剂,让他活下去。书中的人物或多或少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作者的文字直抵人心,情感的纠葛,不容于社会大众的困苦一一在自己的眼前展现,体会书中人的人生。邂逅与这样优秀的著作不失为自己的荣幸。

作者:会计1604 姜耀霖

呼兰河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让萧红有了如此回忆。起初是被《呼兰河传》这个名字所吸引,在大学语文老师的介绍下,想去了解一下萧红的世界。只有读了这本书才真真明白“风土人情”这个词语,从风土写出了人情,又从人情写到了世故。每天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起书,仿佛只有这个时候才能走进呼兰河这个村子。

在哪个年代的边城,人们的生活也不过是书中写到的“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因为生活的安逸,在人们眼里呼兰河的火烧云变化多端,有趣生动,让呼兰河人民的黄昏时刻有了填补空闲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夜晚应该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吧!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熬夜一整晚,在灯红酒绿的街道喝的伶仃大醉。

作者:会计1604 杜欣磊

读《挪威的森林》800字心得体会


我个人觉得,看一本书,就像我们听歌一样,都是在寻找共鸣,我想这也是读书爱好者喜欢读书的原因之一吧。挪威的森林讲的人的“孤独”,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乱交朋友罢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挪威的森林》800字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读《挪威的森林》800字心得体会(一)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许时日了,总想写点什么,昨天一以为我对村上的作品理解颇深的朋友就书中几个精彩片段向我发问,我的回答让她大失所望,于是答应她重拾秃笔把我的理解写给她看,于是又有翻开此书的机会。

在我看来,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己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面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绝佳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角色,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爱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

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希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助,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快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现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快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快乐岂不乏味?

读《挪威的森林》800字心得体会(二)

这次读书,在自己的读书群里邀了三人一起读,当我读到很想分享讨论的地方,才知道他们两个没有读,有时间读书真是一种幸福。

主人公喜欢徒步旅行、游泳、看书,喜欢一个人做事,这点很像自己。原来主人公喜欢读书,也是因为农活累人和自己比较懒的关系。小时候我给爸爸说,我不爱干活,爸爸说没有一个人爱干活。

绿子一直说主人公说话意思,有一次还说像亨弗莱•鲍嘉说话,自己周围要是有一个说话有意思的人,那该多好!每个人的话都是汉字组成的,只是每个人的组合方式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这个组合方式怕是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那就其实是喜欢一个思维奇特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人。书里角色的思维方式能学习么?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读书作用的文章,讲得就是书里人物的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的传给你。

书里直子住的疗养所里精神不正常的人,我倒觉得是正常的人,而疗养所外面的人才是不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某一种精神病患者,只是我们不肯承认罢了。疗养所里的生活就像一个部落一样,每个人没有坏心眼,都很真诚!真诚有生存的土壤。主人公很真诚,我在想在我们的环境中他能否存在?我觉得他会被扭曲的只剩下尸体!现在把老实和笨划等号,说你老实其实是委婉说你笨,所以大家都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老实,努力学的聪明,聪明后真诚越来越少了。

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仿佛我们身边的城市现在在演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却把心雕刻得越来越粗鄙,把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华,而心却在这种繁华中渐渐落寞。直子在那样的环境中无法生存,只有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才能存在。直子就是一种理想,读着的时候给人希望,指引生活的方向;绿子才是生活榜样,值得每个人学习。

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似,我对生活也没有十分的热情,提倡顺其自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朋友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的自己,也平稳地走过了三十年,并且将继续淡然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读《挪威的森林》800字心得体会(三)

一页一页地翻动书页,内心早已随着情节时而激动,时而落寞,直到合上书本,才有些许不真切——与这个世界接轨。

我是理解书里的人的,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行为,我都了然于心,所以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早已不能置身于外。

关于性与爱,关于虚幻与现实,关于我说得出和我说不出的抽象的东西。

直子的美好——当然指的是渡边君认为的美好,根本在于她的悲剧性命运。她是一个需要依赖,吸附另一个个体生长的人,一旦认准某一个,便是执着的开始,没有终结,这里面有一种偏执的情感。所以木月的自杀,使她与这个世界最后的联系断了。其实,世界没给她留活路的。

她的美好的身体是这世界赐给她的一副毒药,伴着生,夹杂着死,死即使她本身。渡边被她吸引了,这是天性,这是必然。没有人能拒绝性本身和柔弱如直子,以性为生命动力的渡边尤甚。没有欲望,就没有悲剧产生。

直子的怀疑,不安,恐惧源于没有人愿意不要求你做任何事地爱你,包括渡边。然而,直子要,她要一辈子,没人给得起,所以她走了。是必然,是唯一的选择,这是她的性格,便是她的命。

渡边即是作者本身,狂欢中寂静,疯狂后落寞,冷静中掺杂着欲望,欲望突破冷静。因为他自得其乐,所以他没死。

这是男人和女人的下场,整本书充满了烟火味,你可以回避,然而它是真实的,却不是人生的常态。

读《挪威的森林》800字心得体会(四)

人有欲望,有向往,二者既要通行,更坚固的站在了对立面。

心里有一份牵挂,那是心灵的支撑,你永远不知道失去后会是什么模样,倘若你有一颗积极的心灵,那么我祝愿你成功。

就像该书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每一人都活在自己的森林之中,有的人静听鸟鸣婉转的啼叫,近看骨朵婀娜的争芳,沐浴在人性的阳光,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不失一丝惬意;也有人一头扎进浑浊的泥淖,一边慨叹人世的不公,一边在无尽的孤独里把酒做苦。无论如何,愿世人倾听自己的心灵,自得一份萧然。

失去并不可怕,但就怕有一天只剩你自己的时候你忘记了生活,忘记了如何跟他人交往,甚至忘记了你自己,是的,你要面对很多:现实,欲望,梦想。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人尽可以被欲望打败,但不能躲避现实,可以享受孤独只要别让自己失望,总要拿出自己的骨气,自行料理悲伤却又不会失去前行的渴望。

我不知道,高洁灵魂是否真的胜过欲望,你尽可以忍受孤独,但你终究敌不过溃败的想往。那是悲悯的人心,更是残败的灵魂。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为逝去人痛哭流涕,最终仍要记得,你还活着,你仍然要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爱你。

总之,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热爱生活,热爱自己。

读《挪威的森林》800字心得体会(五)

用了将近八个小时粗略读完这本书,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因为最近面临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我本应该专心复习。可就像渡边彻说《了不起的盖茨》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几年前看过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记得一贯的日系风格,安静,哀伤。随着阅读的深入,记忆便像泉水一样叠涌而来。想起了秋风徐徐,渡边和直子在没有边际的原野漫步的画面。我特别喜欢看完一本书,然后再看由书拍摄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着看一遍。比如,看过文字版的《致青春》后,就会看电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电影版的《情书》,然后迫不及待的阅读文字版的。明白吗?就是这个意思。

在书中,木月永远留在了17岁,直子永远留在了20岁。文字里充斥着自杀,迷茫,孤独,无奈,以及性。我总觉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云雾遮住了,有一种阴冷,严肃的气氛,好像永远都没有晴天。主人公都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

这是孤独,不是孤单。

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是宿命,是心灵的独一性。孤单却是可以解决的,有人陪着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这样就不至于一个人孤零零。

孤独是心,孤单是形。

草草读过一遍,许多地方都没能好好品味。只觉得自己被书影响到心情压抑,所以匆匆扫了一眼后记便赶紧出门。一路步行到空旷的地方,好让脑袋里的阴霾散去。夜暮时分,天边出现了像草莓果汁一样红的晚霞,心情渐渐平复了些。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自我救赎_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