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解读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解读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有种寂寞叫萧红的文字_《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

因着写了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小诗,意外获奖并得了一张六百元的购书卡。故而无比兴奋地走进了书店。一本《呼兰河传》令我眼前一亮,很多年前看到过有关这本书的简介。知道它是由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著的。心仪已久。便毫不犹豫的买了。

整日里匆促无为却又忙忙碌碌,于前日终才看完全本。虽是肤浅阅读,却极其欣赏萧红细腻平实有趣的文笔。更是被她文字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寂寞感所惊叹。在《呼兰河传》里,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她笔下塑造的那些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触动我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每每读到悲愤动人处,也曾好几次哽咽失声。联想起作者本人一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不禁唏嘘不已。真是天妒英才,红颜薄命。

可以说,整本《呼兰河传》的基调,是孤独和寂寞。

萧红,最大的人生悲哀则是因为她是个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亲情与关爱。起初,她那有着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亲不喜欢她。后来,她的继母更不喜欢她。所以萧红便怀着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识地反抗着这几千年传下来的封建传统思想。

幸而,萧红有一个对她疼爱有加的祖父。有一个她童年时光里最美好的天堂后花园。在后花园,有祖父种的嫩绿的大倭瓜、小黄瓜、韭菜、有飞舞着的蜻蜓、五颜六色的蝴蝶、有鲜艳的玫瑰花、有祖父用黄泥巴包起来烤熟的小猪、掉进井里的鸭子,还有跟在祖父身后的大黄狗,以及祖父教她背诵的那一首首诗句。这些无不成为慰藉萧红孤寂心灵的温暖回忆。故而,萧红将儿童和成人双视角写法运用其中,以此加深了字里行间的寂寥与凄清。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让她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创造出了特有的散文式的抒情小说体式。

萧红的文字,透着深深的悲凉寂寞。这本书中的人物,除了疼爱她的祖父,于大部分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更是将这一孤独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团圆媳妇,一个实际年龄只有十二岁,有着一根油黑的长辫子,皮肤黑黑的,脸上总是笑呵呵,走路带风的天真小姑娘。却被一群封建思想束缚着头脑的大人们议论成头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饭!总是笑也不知羞!才到家,一定要给个下马威。最后,竟因长期受婆婆欺负虐待,在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里,导致精神失常,后又遭受各种非人的残忍折磨,最终悲惨而死。这其中,所有的围观者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甚至都是致使团圆媳妇惨死的幕后推手。当那可怜的小姑娘,被强迫淹进滚水中治病时,一伙众人先是围观新奇,后又是盼着死看热闹,再又惊讶于没有死,再又怂恿着小姑娘再次被摧残折磨,直到最终屈辱死去,方才罢休。无疑,萧红在写这段文字时,内心一定是悲怆的,是愤怒的,而又是无助的。

《呼兰河传》里,也有似乎在寒冬阳光穿透云层,给人以希望和温暖的文字。例如冯歪嘴子这个人物的命运。他是个小磨倌。他住在破旧不堪的小磨坊里,卑微的拉磨,认真地做黏糕,却勇敢的追求爱情和幸福,和王姑娘生活在一起。

在萧红的文字里,呼兰河城里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忙碌着生,忙碌着死。而萧红的笔,是那样沉重和平和。这表现在《呼兰河传》中的人们愚昧、平庸,对生、老、病、死之事都没有任何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老,这也没有什么办法;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人们就在这座消息闭塞的小城里,千年如一日的过活。

众人皆醉,唯萧红独醒,她必然是寂寞的。有一种寂寞,耐人寻味。那便是才女萧红的文字。作者:杨小云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萧红的童年_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


萧红的童年_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

《呼兰河传》是民国才女萧红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描写的是在松花江和呼兰河边一座叫做呼兰的小城里发生的故事。作者描写了很多当地的社会社会风貌和人文风俗,有欢乐也有苦痛,既有对封建社会里的恶习和体制的控诉,也有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出路和希望的思考,用自己的笔大家了封建统治者。很明显,她是一位爱国的作家,因此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鼓励和支持!

书中的呼兰河小城,人们对生活已经没有抱任何希望,他们没有理想,对生活也没有热情,似乎在封建统治阶层的压迫和剥削下,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对遭受苦难的劳动人民也变得冷漠不关心,这种心态和精神状态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简直是灾难。而即便是生活在苦难中,他们对封建迷信却十分笃信,他们对这一世的生活的失望,而将自己的精神信仰和期望都放到来世,我们可以说他们非常无知,但设身处地的思考,也反应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无奈!

萧红在书中也描写了一些传统风俗给童年生活带来的快乐,例如跳大绳、唱秧歌、放河灯等等,而这些优秀的民俗其实是对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祝愿,却并没有被我们后人好好的继承,也是非常可惜的。

读后感.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明主社会,享受着前人无法获得的幸福生活!

我眼中的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我眼中的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是一年还是两年前,某一个微信公众号大咖在网络上发了电影《黄金时代》的影评。题目中称萧红为“饥饿贱货”,该电影演出的正是萧红短暂的一生。那时我只知道萧红是作家,我没有看过她的一部作品,我对她一无所知,或许她的品质确实不怎么样,但是,我不认为一个正常的人可以在公众场合称一个品质不怎么样的人为贱货。况且,究竟怎不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萧红早死了,死在1942年,死在那个动荡时代,那个时候你还未出生,你的父母或许还未出生,你何以了解她?

再有一个,如果说萧红为贱货,那郁达夫又怎么算?

我知道贱货这个词用来形容女人。

什么样的女人可以被称为贱货?

或许在某个时代,妓女可以,或许在现在这个时代,妓女仍然被某些人成为贱货。但是在我眼中,没有一个女人可以被称为贱货,妓女也不可,她们从事着市场需要的职业,只不过这职业不被社会的太阳面所接受,可这个社会,难道没有月亮面吗?如果说妓女是贱货,那么嫖客又怎么算?

所以那位作者,你凭什么称萧红,一个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为贱货?你凭什么侮辱人!

但是,那篇文章似乎受到了激烈的追捧,喏,社会的太阳面?还是月亮面?

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已经预知到自己命不久矣,她如同回光返照一样拼尽了全身最后的能量、精力在那段时间连续写出了几部作品,《呼兰河传》是其中一部,是留给后世最为闪耀的作品之一。

如果你没有读过《呼兰河传》,你一定也读过小学课本里的《火烧云》吧。那正是从《呼兰河传》里面节选的。我记得当时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对于文中火烧云那丰富、优美的描写充满了溢美之词,并要求我们背诵。而今我读《呼兰河传》才知道,原来这火烧云,不是曾经我看到的火烧云,它不欢快,它充满了惆怅。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不是常常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产生南辕北辙一般的误解。因为没有看到全貌,因为没有了解全部,就快快下了结论。萧红的一生悲惨至极,死了以后还要被那样一群人来诬陷,真真像透了她在《呼兰河传》中描写的那个村庄,那条路中间的泥坑,那群愚民。

世间可笑的事是有人竟然拿薛宝钗与林黛玉相较,说薛宝钗才是妻子的不二人选,而林黛玉除了矫情就剩下矫情。

世间可笑的事是有人拿萧红与当代所有的女作家相较,比一比谁的文章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比一比谁结婚了谁没结婚,谁同居了谁没同居,谁生了孩子谁的孩子死了,谁一生只跟一个男人,谁一生跟了好几个男人。

在我眼中,萧红,就是那个时代的林黛玉。她死得冤,她甚至比林黛玉还惨。她一生也没有遇到那个一见就对她说“这个妹妹曾见过”的贾宝玉。如果真要找找她短暂一生中究竟还有谁对她真心相待过,那恐怕就只有她的祖父了。

在她的《呼兰河传》中,她这样怀念自己的祖父:

第三章的开头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在尾声的开头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如果你从《呼兰河传》第一章一直读到尾声,看到这句话,再想起前面那句话,大概会泪如雨下。这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情感,是萧红对祖父无尽的怀念,是自己的孤独生活的写照,也透着她一生的悲凉。

《呼兰河传》写的是萧红从小生活着的村庄,第一章和第二章用一种大笔触来写了这个村庄的地域特点、人情风俗。从第三章开始写自己在这个村庄生活着的点点滴滴一直到祖父去世,童年结束。

没看过这部长篇小说的人可能以为这是一部回忆家乡,回忆亲人,回忆童年的温暖文字,觉得一代民国才女可能会有复杂曼妙的语言体系,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恐怕你要失望了。起初读这本书,我确实有点失望,文字平实得就像一个小孩子在跟你说话一样,几乎要令我睡过去了。但是在冷不丁即将要睡的的时候,那个平平常常的故事猛地就给我来了一下子,读书笔记像大头针一样往皮肤上一戳,再一戳,再一戳,好像那个小孩子在跟我说:“你来看看这个世界,这些人,这些事,究竟怎么回事,怎么就这样了?”这无数根大头针扎在皮肤上终于让我的心为之哆嗦颤抖起来,不免惊心动魄,我的天,怎么是这样一个混沌愚昧?怎么连一个小孩子都不如了。

萧红在小说中写了几件触目惊心的事,均是使用着平和的语言。

第一件事是在呼兰河这个地方有一个大泥坑,一下雨这个大泥坑的水就满了,溢出来淹没了人家的墙根,人必定得抓着墙,小心翼翼才能趟过,不小心就要掉下去。不下雨的时候里面就是淤泥,车马什么的常常掉下去出不来,就需要人抬。这大泥坑淹死了猪仔,闷死过狗,还有鸡鸭什么的,连小孩子也掉进去过。因为有这大泥坑,街上出现了很多便宜的猪肉。人们买的时候颇为忐忑,要是掉进泥坑的猪仔,捞出来成了死猪来卖自然是好,但有那么多的猪淹死吗?搞不好是瘟猪,吃了要得病。可人们为了自我安慰,买回来则犹豫了一阵子,笃定又说,是淹死的猪啦。说到底路那么窄,这大泥坑横在路中间实在危险,其实把坑填了就好了啊,但那么多年过去,没有一个人做这件事。萧红在文中总结了这大坑存在的两点好处:一是常常抬马抬车,可使得居民说长道短,消遣生活。二是瘟猪肉得以大行买卖,只说这猪是淹死的,居民便可以自欺欺人的买到便宜的猪肉。

第二件事是赶车的家里给孙子娶回来一个12岁女娃做童养媳,被称为团圆媳妇。这团圆媳妇不像村里通常的女孩子那样逆来顺受唯唯诺诺,而是长得健康结实,身板儿直立,仰头挺胸。这就糟了忌,被人说是女孩子不检点。孩子被婆家人殴打、折磨、烫脚心,这孩子终于萎靡不振,病入膏肓。然而这一家不认为是把孩子打坏了,而是认为孩子是邪鬼附了身,要成妖怪。为了把这邪鬼驱走,婆家请了各路“神仙”,最后说要用水来烫。乡里乡亲全来看热闹,女孩子被摁进装满热水的大桶烫得哀嚎。这里萧红写那邻居们没有一个要救女孩。等女孩被抬出来浑身通红发烫,好像是死了,大家数落怎么可以这么烫,人要烫死的,纷纷要走。可女孩醒过来,第二次烫又开始了,大家又折回来看,那些说不该用热水烫的又不说了,又眼睁睁看着女孩被扔进热水。就这么烫了三次。终于是把女孩子折磨死了。这一度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用不了多久,大家也就忘了,又去发掘下一个奇闻异事了。

萧红在文中数次地说:“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不但院子是荒凉的,人心也是荒凉的。

鲁迅对于萧红推崇备至,他表扬过的女作家不多,萧红是一个。在“吃人血馒头”这一现实的揭露上,两个人不同的是,鲁迅如同高高在上的智者,语言如利剑一般直指痛处。而萧红,像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子一样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发生。鲁迅要大声疾呼:呜呼哀哉,你们怎么还不醒醒?愤怒之情已经跃然纸上。而萧红默默把一切记录下来,她是懂了的,但至于你懂还是不懂,她并不强求。虽然两个人的文字,一个如同70岁老者,一个如同5岁奶娃儿,但本质上是殊途同归。

曾有人为萧红究竟是不是左翼作家而纠结,因为她的文字实在是有点过于单纯。我想这样的人未免有点肤浅了,难道作家是为政治服务的吗?有些作家或许一生致力于此。可我们不能说那些为自己而悲鸣,为整个世界而悲鸣的作家就不识时务。萧红所写的呼兰河的人们的生活,正是贫苦大众的愚昧、麻木的生活,残酷的生活,孤独的生活。萧红在为自己悲鸣,也在为这个世界悲鸣,这样的作品并非为了某个时代而存在,它并非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想想看,难道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没有愚昧了吗?就不存在麻木了吗?

在这散文式的小说《呼兰河传》中,萧红写自己的祖父,写了村民,写过祖母,她不喜欢祖母,因为祖母很严厉,曾用针扎过她的手指头。连不喜欢的祖母都写过,却几乎没有写她的父母。是的,她是一个不被爱的孩子。或许在那样的年代,每一个女孩生下来都是不被爱的。萧红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父亲许配给了省防军第一路帮统汪廷兰的次子汪恩甲。为了抗争她逃离了家,去学校学习。然而一个女孩子没有经济来源,无依无靠,她走投无路再次回家却被父亲囚禁,被亲戚解救出去之后她在哈尔滨街头流浪数月,为了不被冻死饿死她投靠了汪恩甲。汪恩甲是纨绔子第,又抽鸦片,挥霍无度,在萧红怀孕之际将她抛弃。

汪恩甲离开之际因为交不起租费把挺着大肚子的萧红留在旅馆作为人质。萧红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救,萧军、舒群等文学青年去看过萧红。因为萧红的才华,因为她的可怜身世,萧军爱上了她。连夜从旅馆救出了萧红,送进医院待产。两个人均没有钱,孩子生出来以后无力抚养只能送人。萧红跟随萧军租屋,两个人过起了有上顿没下顿,连被子和水杯都没钱买的贫苦生活。

在《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后半段,收录了萧红的部分随笔,里面详细记录了她与萧军的同居生活。从每一篇文字中都能感受到因为贫穷而饥饿难耐的折磨,每一篇也都写满了萧红对萧军深深的爱。她像一只小鸟一样每一天等在房间里听着门外的脚步声,等待着萧军回来。她用为数不多的钱给萧军买皮帽子,自己却什么也不买,每次有了点钱买面包,萧军买贵的,她总是买便宜的。每次萧军问她饿不饿,她都回答不饿。有一次半夜,她饿得受不了开门出去想要偷点面包吃,可看到邻居门口挂着的面包圈和牛奶,她始终伸不出手,强忍饥饿关上了门却担心被萧军发现自己的不堪。在那几年她常常几天不吃饭,靠喝热水充饥,不曾偷过一个面包。这样一个女人,竟然会有人说她是贱货,真是悲哀。

跟很多爱情一样,共患难容易,同享福难。萧军在经济好了之后便拈花惹草,并且家暴,其实在《呼兰河传》的几篇随笔中已经可以窥探到萧军的为人,他跟萧红提起自己的前女友是如何漂亮可爱,还不止一次跟萧红提起有其他的女孩子追求自己。一个男人如果爱一个女人会这样说话吗?会这样往爱人心上捅刀子吗?而事实证明萧军确实不爱萧红。萧红一直把他作为一生挚爱,而萧军年老的时候,在萧红都已经死了很久之后,有媒体采访他,他竟然说,当初确实不怎么爱萧红,虽然喜欢她,但从未想过要把她当作妻子。

对于一个深深爱着你的女人,还有任何一句话比这个更残酷恐怖吗?

那篇骂萧红是贱货的文章中质问:为什么她总是跟一个又一个男人在一起,肚子里怀着别人的孩子。

搞搞清楚,每一次离开都是男人抛弃女人,汪恩甲欠债不还抛弃了怀孕的萧红,萧军不爱了,抛弃了怀孕的萧红,最后想要跟萧红过平淡日子的端木蕻良也为了在战乱中自保,独自逃走,抛弃了萧红。

萧红一生被家人抛弃被爱人抛弃,如果说这都是她的错,那无异于在说,一个女孩子被轮奸了是那女孩子自己的错,你为什么被轮奸?怎么人家不强奸别人非要强奸你?

天理何在?

如果说萧红有错,那唯一的错在于遇人不淑。可是想一想,那是在一个怎样的时代?那是一个六亲都可以不认的时代。是有很多的有志之士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但也同样有无数人渣为了活下去背信弃义。

请放过萧红,她死的时候只有31岁,弥留之际她曾写下“不甘”二字,不要再让她的灵魂不安了吧。即使不把她当成一个作家,把她当做一个女人,她只不过是在那个女性无法立足时代中的悲惨群体的一员。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有一集谈到为什么有的女人过得很悲惨但也不肯离婚,他说有一些女人一旦失去了婚姻就无法生存,她们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学历,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不要用一句简单的“为什么她们不找工作啊”“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啊”“租个房子不行吗”等等一系列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质问来表现自己的独立,那真的显得你很冷漠无知。

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不可预知的无法理解的事,而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是无奈而又无法抉择的。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那么就去读她的《呼兰河传》,去被清透的文字感动,触动。去认识一个你眼中的萧红,而不是任何一个人眼中的萧红。

部分摘抄: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显微的白光,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的向前跑。

先跑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后跑到的,也就挤上去蹲在那里。

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忽忽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作者:常小宝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_呼兰河传简介


第一篇:呼兰河传主要内容_呼兰河传简介

严寒降临了呼兰河。呼兰河是一个僻远、热闹却并不怎样繁华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交叉的十字街是小城商铺的精华地。没有大城市的竞争,也没有农村的劳碌,它显得悠闲而又庸懒。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人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

再次要的街还有两条,其中一条坐落着一个大泥坑,附近的人家吃它的苦头,常有一些骡马猪等牲畜、甚至小孩落下,有的淹死了。可居民都只是帮忙拽出和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尽管填坑并不难,但没有人去填,只是消遣一些这坑的流言消息。

许多百姓人家过着卑琐普通的生活,有的并不顺心,却依旧一日日过着实际生活。

又到了县城呼兰镇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能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我在后花园找到了自由自在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才知道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禽兽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可却没一个愿意。

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三章: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的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第四章: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第五章: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读书笔记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六章:我有一个亲戚叫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第七章: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及赏析,欢迎阅读点评!

呼兰河传好词摘抄:

耳目一新 方面大耳 肥头大耳 耳聪目明 两耳垂肩 眉如新月 眉如春山 眉如卧蚕 颧骨高耸 黑里透红 涂脂抹粉 酒窝迷人 笑厣动人 轮廓分明 面面相觑 油头粉面 方面大耳 广额方颐 气色红润 容光焕发 酒窝深陷 白净柔嫩 春风满面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喜笑颜开 和颜悦色 喜形于色 面黄肌瘦 愁云满面 面如银盘 阔脸暴腮 两腮圆润 面容丰腴 黑里透红 涂脂抹粉

呼兰河传好句摘抄:

2、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4、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5、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6、老胡家跳大神了,这次是为团圆媳妇。我都学会歌词了,祖父母听到我唱时,就说要让老胡家二月搬走。

7、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8、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9、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0、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11、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12、婆婆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变本加厉的折磨小团圆媳妇,日久天长,团圆媳妇生了病,婆婆又给她治病,东家出个偏方,西家出个秘方,反正,读书笔记只要是办法,不管好坏都用了。这下,团圆媳妇不但没好,反而更加严重了。一天,来了个云游真人,又是给她画符,又是在脚心上画记号,最后,又替团圆媳妇打抱不平。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没把团圆媳妇的病治好。

13、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15、过了几天,老胡家就打起了团圆媳妇,不分昼夜。我念诗时,总能听到她哭的声音。

16、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18、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4、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家有个园子,里面五颜六色的,很漂亮,很新鲜,让人感觉十分有活力。在园子里无论我怎样闹,祖父总是放纵我,宽容我。这玩玩,那玩玩,玩腻了,就去祖父那儿闹一阵。园子里所有不会动的东西,都活了,很自由,也很快乐,我玩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就睡了。祖父常与我开玩笑,我很快乐。在我三岁的时,我喜欢把纸窗用手指捅,祖母用针刺我的手,所以我不喜爱她。在她临死前,我还吓了她一跳,她就又骂起我来,我不记仇,只是觉得好玩。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他的手走向后园,祖母就又骂起我来,一到后园,整个世界就变了,我摘了几朵玫瑰插在祖父的帽子了,祖父还说:“春雨大,二里路都闻到玫瑰的香,我窃笑起来,祖母见了大笑。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解读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