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

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

运营之光读后感。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运营之光读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运营之光读后感(一)

我很认可"学无止境"所表达和传达的理念,学习不可中断。从事互联网工作已有几年,也看过不少有关互联网方面的书籍,但很多都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运营之光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从中得到些启发,感触也颇多。

我在互联网圈摸索几年,所接触和学到的都是零碎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所以,一旦自己去主导一个项目,知识匮乏以及经验不足则凸显出来。这本书在这方面让我有了全面和颠覆性的从新认知。

读了这本书,想要分享给大家自己读后的心得体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

一、全面

可以从内容上来看,具体划分为"黄老师十年运营历程回顾""互联网发展史""运营概念探讨""运营具备的思维""运营核心技能与方法""运营宏观规律""个人职业发展建议"等。以多角度、实例、结合个人经验等深入、独居个人观点的剖析运营体系。这是第一点给我的印象,也是每个人所急需补充的知识短板。

二、切合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本书案例多数是黄老师及其良师益友实践经验,可信度更强。

三、思考方式与思维

最大的惊喜之处就在这里,我们知道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得到,但是思考方式与思维逻辑则很难掌握的。运营之光从流程化、精细化、生态化、破局、做局、回报后置意识等思考、思维与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角度,的确有可取之处。

四、破局点

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对我来说。黄老师将复杂的运营体系通过杠杆化的破局理念,讲问题迎刃而解。当然,知识需要学以致用,只有结合自己以及工作实际情况,加以锻炼,相信收货是很大的。

五、职业发展建议

这是一个亮点,每个职场新人多少,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所困惑。黄老师根据个人经历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给新人较客观的选择建议,这点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

本文是个人读后的几点感想,肤浅之处,请提出批评和建议。

运营之光读后感(二)

这本书本身就会发光

这本书看得不快。因为实操性很强,常常看着看着就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有什么可以拿来就用的。也有不少时候,引我思考了一些比较"虚"的东西。甚至看的过程中有两次因为内容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和认同,忍不住给作者的个人公众号留言,老黄说看完写个书评,我也痛快地答应了。我想即便没有约定也会写吧,毕竟这远远不只是一本实用的书。

好的内容或一个好的媒体,承载的是信息、思想、知识、价值主张等,而可能不是单一的资讯。

《运营之光》中的这句话可以完美概括我对这本书的感受。老黄的文如其人、言行一致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近热映的电影《爱乐之城》里最为重大的一次冲突中,石头姐在高司令为自己不热爱的音乐而奔忙时,表达出强烈的不满,高司令不理解,他认为自己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她,并且一开始她也说并不喜欢爵士乐。这时,石头姐说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可是你让我喜欢上了爵士乐,人们会因为你对爵士乐的热情而受到感染……"

虽然以前的工作也或多或少跟运营有些关联,但我真正开始从事运营工作也不过是三个月前。很庆幸在这期间看到了《运营之光》,这本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老黄对运营的热爱让我深深地受到了感染。

我觉得对运营来说,也存在大量类似的"艺术",它们或许是脱离"手段"而存在的,或许只有你真的存有某些"相信"或某些特定的"价值理念",你才能把它们做好。

老黄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运营的价值,而他在运营中收获的乐趣也令人向往。

这本书的好看还在于,作者无处不在。即便是运营方法总结和案例分析,也有着老黄强烈的个人风格。看这本书就像是有一位老师就在你身边给你答疑解惑,并且这位老师一点儿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

什么曾经拯救过你,

你最好就试着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

老黄在书里引用了这句话,他说这足以成为他的其中一个信仰。这不难理解,因为整本书看下来,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老黄因为对运营这件事情的热爱而将其做到了极致,还有他对年轻一辈的殷切希望和苦口婆心的引导。

看到最后会非常感动,会觉得"光"这个字眼恰如其分,因为这本书本身就会发光。

(还没买这本书的童鞋别着急,老黄说 3 月份出的精装版会增补 20% 以上的内容。)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运营之光2.0》读后感4000字-你真的了解运营么?


希望我的读后感不会让你们失去对这本书的欲望,该书里面不仅是理论,还附有大量的真实案例,我的读后感只是草草提到而已。

我和在座的各位也面临过不同大小的焦虑,逐渐地为了业务接触到更大的知识面,也了解到自己的短板于不足,也逐渐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其他运营同事有了更多的接触面。

推荐我的近期书单:

1,《运营之光 2.0》教你了解运营的全态

2,《精益数据分析》如何更高效的数据分析,而不是所有数据都看一遍

3,《游戏化思维》难不在于玩游戏,在于如何理性地设计感性的游戏环节

4,《大数据营销》学会利用且搭建数据CRM系统

5,《知乎一小时系列》不要只关注工作,也可以了解人世间更多的形形色色,层层面面

很多时候,我往往都是带着一些疑问去看书的,然后,在书中得到了一些启发,那种豁然顿悟的感觉便是我所喜欢的读书的感觉。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会有过的一些困惑。

问题1:无论是刚入职的校招生们,还是有了3-5年经验的老手们,都会有的一个顾虑,何为运营?

思考:首先,运营不等于商品运营,运营不等于推广。我们应该对运营有个更全面的运营意识和状态,对运营先有个认知再去做运营,而不是先上手做事情,做到了一半才发现自己做了什么。

黄有璨在《运营之光》之中讲到,好的运营,至少有3-5年以上的经验,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手段,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甚至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产品方案。

黄有璨还提到,这世界有3种运营,微观角度的运营;宏观角度的运营;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运营。第三种也是我所追求的运营状态。

经典意义的4大运营板块有(书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你们记得去看看):

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运营岗位涌现,新媒体运营,App商店推广运营,SEO/SEM运营,广告投放运营/流量运营,淘宝店铺运营、编辑、社群运营等。

问题2: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会需要我们么?

思考:我们不再只等着被产品驱动和主导,不再是产品驱动运营,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时代。随着时代发展,不仅是流量红利越来越少,产品的差异化会因为资源的有限性而逐渐缩小,而精细化运营,创意运营,游戏化思维的运营都将是需求型人才。

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需要先创造短期价值,借由用户的持续使用和反馈,经过长期优化迭代后才能成长。

问题3:我们现在到了精准营销的程度了么?

思考:的确,我们离精准营销还很远。我自己觉得整个业务过程都仍在探索期中,而探索期很容易让我们迷茫。

分享一下原文中提到的几个运营思维方式(看过高效能人士和金字塔原理等的你们也许已经很熟悉了,毕竟事还是那回事,换了一套说辞罢了)

目标导向意识 (我记得曾经Timmy提过外卖小哥如何可以优于普通的外卖小哥,更关注用户,更懂得反馈行情)原文也提了差不多的案例,普通嗯,完事了的客服和一个有目标导向的客服是如何不同,身初第一种状态很有可能是没有前途的,以及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和时间来达成的工作,价值感极低,非常容易被替代,我们应该尽量像第二种状态看齐,哪怕你所在的公司和环境极度看不起你正在做的事情,哪怕目前的我们所反馈的问题都暂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举例:小米的幽默风趣的客服,通过收集用户反馈给产品的客户

效率意识 (太多提高效率的方法论了,因此在此忽略)

投资后报意识(把我可能得到潜在回报先丢在一边,只关注于为用户们去创造一些令他们惊喜的价值,真正把你的用户作为你身边真实的朋友来对待,这样的行事方式终会为你赢得更多的回报)

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最简单的就是:追热点)

让自己用于对于用户的洞察(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让自己置身于真实用户的真实体验场景下所形成的洞察力,举例:神秘客户)

学会更具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鄙人认为甚至我们工作中的时候,没有必要为了显得自己专业抛出一些所谓的专业名词,你给这段定性分析一下,何为定性?更具打动力和说服力并不是更专业,而是更能体验到消费者的心)

流程化思维(SOp鄙人认为比如我们永远在做的市场分析,不同目的下的市场分析应该有个恒定的标准,而不是盲目得拉数据,所有维度都刷一遍,拉通这件事情所涉及的所有环节(维度)哪一个环节需要哪一个指标,盯着那个准没错)

精细化思维(你必须要把自己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拆解为无数细小的执行细节,并且要能够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细节都拥有掌控力)

杠杆化思维(运营是需要层次感的,你总是需要先做好做足一件事,然后再以此为一个核心杠杆点,去撬动更多的事情和成功发生,比如:先优先服务种子用户,通过口碑传播,米粉)

生态化思维(运营是在不断的做局和破局,做局意味着我们在搭一个生态。所谓生态,其实就是一个所有角色在其中都可以互为价值,和谐共存,共同驱动其发展和生长的一个大环境,最简单的实例:kaoke 社群)

问题4:数据分析该如何更好地帮助运营侧的决策呢?

思考(这一侧的思考主要是由精益数据分析所启发的):数据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Work smarter , 而不是 work harder。我们应该遵循的是第一关键指标(OMTM),当前阶段高于一切、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数字。而不是全盘数据都看,最后把自己活得又累又没有重点。复购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电商,取决于其商品特点、公司类型,用户的回头率会不同,因此模式也不同。

- Aquisition mode: 如果40%的用户12个月(年复购率)之内不会重复购买,那么专注于提升用户留存是没用的。因为很多商品都是垂直的,对留存的要求本就没那么高,比如户外爬山用品、眼镜等等。复购率低并不是说明自身有问题,重点应该关注怎么得到更多的用户(aquisition),而不是死命拉留存。

海外电商的现状,品牌下的品类少,复购率一定低于40%, 现阶段不适宜发展用户会员的留存,但是应该大力发展用户间的推荐制度,从而做到用户之间的口口相传。

- Loyaty mode: 如果年复购率超过60%,那么考虑增加用户的留存,比如Amazon的prime。

- Hyrid mode: 介于两者之间,则都需要注意。

国内电商的现状,美的品牌下的家电品类多,复购率未知,pro会员在拉新和复购中双管齐下中探索中。

90天内重复购买率达到1%-15%,处于用户获取模式,经营重点在新用户的获取上;

90天内重复购买率达到15%-30%,处于混合模式,兼顾新客户的获取与回头客的招揽;

90天内重复购买率达到30%以上,处于忠诚度模式,应鼓励忠诚的回头客更加频繁的消费;

问题5:海外电商这边仍尚未有任何内容的搭建,如果有,该如何搭建?

思考:内容的关键在于定位和调性。

做内容,永远都需要关注长、短两条线。

短线,是尽一切努力促进内容的被消费,好比绞尽脑汁地写好一篇搞笑的段子,让人看完后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长线,则是以一系列长期、持续的内容为载体,面向用户建立起一种识别度和信任感。

明确长线的内容边界(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并给内容打上某种风格化的标签,这就叫做定位和调性。

它的重要性在于:一旦这个调性被成功树立起来,你就可以在用户心中牢牢占据一个位置,进而大大降低你以后要去建立用户认知的成本。而海外电商由于产品种类限制尚未开展属于自己的内容社区,更多的是依靠KOL的推广,但也应该开始思考我们的内容定位和调性,寻找我们的种子用户了。

好比,早期的知乎内容风格偏向于互联网和创业领域的认真严肃,客观中立式问题探讨,早期豆瓣的风格就是文青小清新聚集地。假如你的内容调研已经在用户处形成了这样的认知,你会发现,你很可能很多用户在那里,都不用再费尽唇舌去解释和说明你到底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了。

《运营笔记》读后感800字


互联网公司,岗位分工都比较明确,作为一个前端开发者,对外面对用户,对内往往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产品和运营,因为他们是主要需求的提供方。

一个技术菜鸟变成老鸟,所指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指标就是领导力,领导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下级成员的执行力。其中领导力的培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周边团队工作的熟悉把控能力。虽然你主要的工作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除此之外的地也要去关心留意,作为前端周边团队比较亲密的就是产品、运营、测试、ued等等。

最近我看过一本书《运营笔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里面有一些非常经典的段落,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共勉:

产品与运营的关系

能够解决差异化产品设计的人,我们称之为产品经理,而产品经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可做的职位,苏杰提出的那句口号的意图是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产品经理思考问题的方法,理性,敏感,具有差异性思维的能力。等到差异化无法让产品脱颖而出的时候,就轮到营销和运营的走俏。这两种工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斥的,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比重。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

重视产品,必须把产品做的足够好,真正把握住用户的需求才能留住用户。现在这个时代,强奸用户的思维已经淘汰。如果你的产品还没得到广大用户的喜欢,就从产品上找找原因,别再只挑剔运营的问题。

思维方式

产品、技术跟运营的思维是根本不同的,产品和技术的逻辑性很强,而运营的思维是发散、跳跃的。

工作态度

要习惯没人喝彩和鼓励的生活,只有这样,你才能轻松自如地督促自己随时进步,太看重钱或者能力,会使人走向两个极端,摒弃诱惑,也是一种能力。

如何做一个好的产品

产品经理兼做一些运营方面的工作,其实就是逼迫他们去了解和熟悉业务本身,真实地体会一下,这是完全必要的,没有接触过真实用户的产品就是在耍流氓。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只是很多,除了运营,还要懂技术、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最好的产品,是一个能衔接好各个环节的纽带。

如何做一个好的运营

做运营万不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必死。做运营,一是态度,其次才是技巧。永不停止地学习态度,加上有效的技巧,是进阶一个优秀运营的重要通道。

看《洞穴之光》有感作文


前几天晚上,我看了一个感人肺俯的故事,它叫《洞穴之光》,我从中受到了许多教益。  

六个城市里来的曾经跟父母吵架、打架、上网、不爱学习的淘气包,来到这个洞穴,来到这所最贫困最艰苦的中洞小学,与许多农村孩子结成了好朋友,等他们回去时,已经彻底的改变了。原来他们看到这里的居民吃的是玉米饭,可为了欢迎他们的到来,怕他们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居然把只有过年才能吃的白米饭拿出来招待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记得王朝全的叔叔说过一句这样的话:面对从远方来的客人,一定要用最真诚的方式欢迎他们。多么纯朴的一家人啊!看到这时,我的眼睛是湿湿的,我们平时浪费的东西都比他们吃的好,每次吃饭时总会挑三拣四,说这不好,那不行。用的学习用品都是要最好的,想想他们,我们真的很惭愧,我心里暗暗对自己说,一定改正自己的缺点,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我在日记本记下了贺拉斯的名言:白银不如真金贵,真金不如美德好。再想想: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条件是多么的恶劣,可是洞穴的孩子是那么用功的学习,我们应该好好向他们学习,在今后的日子里,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呢?

《哈达瑜伽之光》读后感1000字


初识瑜伽时,以为瑜伽就是哈达瑜伽,再后来,陆续知道了还有艾扬格瑜伽,流瑜伽,阴瑜伽,高温瑜伽,空中瑜伽,便有些疑惑,瑜伽到底有多少门派,还有多少我从未见识过的。2015年开始跟随于伽课堂,阅读瑜伽书籍,其中包括几本瑜伽经典,作为经典著作之一的《哈达瑜伽之光》,此次是首次阅读,一周的时间只能略读。对哈达瑜伽的渊源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印度,瑜伽和历史密不可分。瑜伽是印度六大哲学派系之一,与数论派堪称姊妹花。《哈达瑜伽之光》便是瑜伽的经典之一,作者斯瓦特玛拉摩,他在开篇前三节里首先向湿婆神顶礼,并阐明了练习哈达瑜伽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胜王瑜伽,也就是《瑜伽经》中所说的三摩地的状态,王是最高的灵性,在第一节中称湿婆神为阿迪纳塔即希瓦神,据说他有无数变身,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无限制,通过瑜伽练习,就可以达到一种无限制的状态,也就是让人感觉自在的状态,哈达瑜伽就是一种通往自在的途径或者手段。

《哈达瑜伽之光》共四篇,体位法、调息法、身印和三摩地。第一篇即为体位法,可见其重要性。虽然没有像《瑜伽经》一样提出禁制和劝制,并不代表他只重视体式,而忽略道德和个人层面的修行,体式之前他提出了六为和六不为,可以视为同样的功效,或者说这是练习体式的前提,此外,他还对瑜伽练习者的环境,饮食提出了要求,这也足以说明哈达瑜伽并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唯体位论。

哈达瑜伽重视体式,其目的也在通过体式培养瑜伽修行者的觉知,即身体的觉知,在体式中用心感受,培养观察力觉知力,而不是一味的训练高难度的体式,也不是为了让你大汗淋漓,培养灵性练习就从体式的觉知开始。

体式练习到一定程度,我们便可以开始练习调息法,这说明哈达瑜伽的练习也是一种进阶式的练习,甚至某种程度上讲,调息法是较体式更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其中有句话说:呼吸稳定,则心意稳定。我们练习瑜伽的目的不就是控制心意的稳定吗?,所以练习瑜伽是从体式到调息到身印到三摩地一步步的过程,体式稳定了,呼吸就稳定,呼吸稳定了,则心意稳定,相比于现在许多瑜伽人,在体式上,把不断挑战高难动作作为了目标,并不断演变成为一种表演,如此本末倒置,也就失去了练习瑜伽的意义。

调息法的目标是为了疏通经络,也所以哈达瑜伽也被成为能量瑜伽,这也是区别于八支瑜伽的重要方面。

身印部分重在如何唤醒昆达里尼,这也是昆达里尼瑜伽的由来,本书介绍了十种身印的技巧。

无论是《瑜伽经》的瑜伽八支练习,还是哈达瑜伽的练习,都是通往瑜伽最终目标三摩地的手段或途径,他们有所区别,但本质是相同的。各个所谓流派的瑜伽,都是由八支瑜伽和哈达瑜伽衍生而来,或根据不同的练习方法得名,无论哪一种瑜伽流派,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达到三摩地的状态,达到天人合一或者梵我分离的状态。

《运营之光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