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学诗有感作文600字

学诗有感作文600字

学《给家乡孩子的信》有感作文。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学《给家乡孩子的信》有感作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明天就是巴金爷爷写信16周年了,我想:今天的大好时光,浪费了多可惜,我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这就附合古人说过的一句名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朋友们,珍惜时间吧,这会让你受益匪浅,这会让你的人生永创辉煌!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读《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有感作文


读《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有感力学小学 五(6)班 张帆我们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未来,中国要靠我们建设,我们要为其添砖加瓦。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如何教育我们这些独身子女,使我们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爸爸妈妈们经常关心和讨论的话题。爸爸妈妈看了《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这本书,开始更加关注我习惯养成的问题,而不是一直问我要成绩。要求我养成一个习惯:见到老人要问好。我也意识到了,我们应该更加孝顺长辈,长辈们是很不容易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尊敬、关心他们。我的爷爷奶奶家住的很远,在迈皋桥。当我在力小上学,接送成问题时,爷爷主动站了出来。当时爷爷的腿骨折才好,身体很虚弱,小时候我和爷爷没有经常在一起,关系也很生疏。亲戚们都奉劝他不要接我,免得身体又出毛病,而爷爷坚决要接我,怕我一个人在路上遇到麻烦。每天爷爷在家帮奶奶把午饭烧好,吃好午饭后就到我们家,再帮妈妈烧好晚上的菜饭,看看报纸,快放学的时候就到学校来接我,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再回到迈皋桥的家。爸爸知道爷爷很不容易,说:“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貌是人生莫大的帮助。”对爷爷一定要有礼貌、要孝顺。要求我有好吃的首先要想到爷爷,有好的开心的事情也要和爷爷分享。爸爸自己也身体力行,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每周都要抽空去看望爷爷奶奶,捎上一些好吃的东西,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爷爷因为现在常运动,要赶车子,身体倍儿棒,可以追着汽车跑。要知道当初来接我的第一天,走路都走不稳,上下楼梯都要我扶。现在我和爷爷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爷爷已经成了我的一个知心朋友了。读了这本《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我懂得了,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自主的习惯。蔡礼旭老师说的好:“接触地《弟子规》后,越学越感受到它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我的爸爸妈妈现在也在研读《弟子规》,希望能从中能取得一些教育我的经验。

《给年轻记者的信》读后感3000字


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塞缪尔弗里德曼所写《给年轻记者的信》一书,感同身受。文章的思想太密集,为了阅读方便,摘引对我比较有启发的段落,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供同道讨论。
■不要认为新闻正在远离我们。传送媒介从纸张变成电脑,记者被重新命名为内容提供者但是好奇心、充满活力的研究、敏锐的分析和雅致的文风是绝不会过时的。它们越稀有,这些特性越弥足珍惜。
是的,新闻将永远存在。大浪淘去的只是虚假、浮华、无聊的新闻。海量信息中,真实、准确、正确的信息愈显生命力。长期提供这样信息的新闻从业人员终将获得报偿,不愿意这么干的人终将离去。这是时代对这个行业的淘汰机制。
■报纸是民主制度的《圣经》,人们根据报纸决定自己的行为。它是大多数人要读的严肃的书,是他们每天都要读的唯一的书。
有些理想化。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报纸在美国也不多见。在中国更是凤毛麟角。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之作为目标。
■最有价值的是要有想象力、精神和勇气来充分探索事物的复杂性。要把成见搁置一旁,要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要相信还有另一种角度。重点在于要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准备面对严酷的现实;要敢于打破常规,寻找隐藏的事物。
这一段似乎是专门为当今的中国记者而写的。当今中国,正处于这么一个复杂的时代。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歌德在《谈话录》中说过: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沓来、方兴未艾的年代,我一生躬逢其盛,有幸经历了七年战争,接着是美国脱离英国,后来是法国革命,最后又是整个拿破仑时代,直到这位英雄一败涂地,等等。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中国记者,也是躬逢其盛。
■新闻事业是上帝的职业,因为没有其他工作能不断提醒它的从业者,不断对人类的恶善愚蠢和无尽的弱点予以关注。无论是采访国会还是镇委会,扬基队还是少年棒球联合会,好莱坞还是中学音乐剧,我们都在探究、理解驱动这个世界的本质力量。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探求的是人性周期表。每个生命,不管是著名的还是无名的,都包含基本的感情:爱或恨,雄心或懒惰,愉快或失望。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来发现它们。
这一段话很励志。没错,这份职业辛苦、劳累、竞争激烈、不挣大钱,但不妨用这一段话来自我期许、自高自大一下。
■我肯定,像你一样,我被训练成只相信能被观察到和可定量的东西。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的母亲说她爱你,你要去核实一下。
这不是对母爱的亵渎,只是极端性地说明为了探求真相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
■一个伟大的记者必须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伟大的新闻记者绝不会只停留在阅读报章杂志、收集新闻材料和收听新闻报道上,而会在文学、电影和爵士乐等伟大艺术中寻找养分和催化剂。
这是在说新闻可以从文学、艺术中获取养分。能做到这一点,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不过,有些难。有这个能力的人,很多就不干新闻了。
■在新闻界,我只相信那些穿着磨损的鞋的人,这是进行调查的证明,显示了一个记者的事业心。伟大的新闻来自性格乖戾者、偶像破坏者、持不同政见者、个人主义者,他们坚持追求使他们着迷和使他们愤怒的东西,正所谓脚上带泥,才能留下印迹。
这一段是说记者两个最重要的特性:一是人格独立;二是要到新闻现场。
■你在做采访时,要运用你的全部感官。我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迪克布拉德,常常派他的学生去纽约烹制汤的厨房采访。当他们传回报道时,他仅凭一个理由就惩罚了他们,因为这些报道提到了贫困、慈善、肮脏的衣服、无光泽的头发和哭泣的孩子,却没有写有关汤的内容。他向他们喊道:你们要去吃饭!你们要去喝汤!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例证。我们很多年轻记者在做一个题目时,往往也会被自设的观念所遮蔽,而忘记了最根本、最自然的东西。
■要成为有道德的新闻记者,你必须永葆仁慈之心。新闻是关于沟通情感的,而不是拒情感于千里之外。如果你不能成为人,那么你就不太可能成为记者。
悲悯之心。有此心,则进入一个大境界。我喜欢鲁迅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且介亭杂文末集这就是生活》)
■如果你们研究过越南战争,那么你可能看到过一张这样的照片:一个越南女孩赤身裸体哭嚎着跑在一条路上使美联社的摄影记者黄幼公(Nick Ut)获得了普利策奖。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黄幼公拍完那个名叫潘金淑(Kim phuc)的小女孩之后,他把小女孩带上了一辆小公共汽车,命令那辆汽车去一家医院,并在那里恳求大夫立即进行治疗潘金淑在28年之后的一个仪式上对英国女皇谈到了黄幼公:他救了我的命。我应当在这里加上一句:他也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另一张摄于1993年的照片拍的是苏丹的饥荒。照片抓拍到了正走向救济所的一个瘦弱、蹒跚的孩子跌倒的瞬间,孩子的身后是一只秃鹫。像黄幼公一样,拍这张照片的自由撰稿人凯文卡特(Kevin Carter )获得了普利策奖。不过他没有像黄幼公那样拯救照片中的主角。卡特在英国 《卫报》的一位同事David Beresford回忆当时质问他的情形:你为这孩子做了什么?卡特回答说:我什么都没做,那里有成千上万那样的孩子。(卡特的确说过他赶走了那只秃鹫,还说他拍完照片后哭了几个小时。)在获得普利策奖后不到4个月,卡特自杀了。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一个自杀者的确切想法,但事后许多卡特过去的同事不断回忆着他作为新闻记者失去人性的那一天。
这两段故事,回答了一个新闻伦理问题:抢新闻和人性是可以并行的。
■一个记者必须永远对职业、价值观和读者(或者听众和观众)负责。集团内的忠诚或甚至仅仅是亲密关系,一定不要变成你的内部审查体制。一旦那样,你们的友谊和家族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甚至破裂。候选人、亲信、走卒都可能称你为背后捅刀的人。正如新闻业具有的那种无情的社会性,在这方面你不得不准备去适应特殊的孤独状态。
新闻独立不是一句话、一个信念。它需要付出,有时候需要你忍受孤独,接受众叛亲离。
■正如动物能在互相间问到恐惧和性欲的味道,你的采访对象也能在记者身上闻到弱点的味道。
有些神秘主义?但确有道理。这就是所谓气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在数字时代,技术本身是利弊参半的东西。但是,你必须懂得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如果技术被不加选择地使用,那它只能是另一个陷阱,另一个对懒惰的诱惑。当你在电脑空间进行研究时,你进入了一种憎恨编辑洞察力的文化。
方便、快速、效率,是值得追求的。但要警惕自己失去复杂思维的能力。
■新闻特写把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把个人和公共经验与中心话题相联系。不仅应有趣,还要富于启迪、有力。
这几句话说明了为什么小特写并不好写。机械地去找几个小故事,然后试图点面结合,写出来的总是不对劲。恐怕缺的就是把个人和公共经验与中心话题相联系。
■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想要像他的采访对象那样丰满和富有戏剧性;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禁不住向读者强调他自己的感受;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不能舒缓地引导读者从故事中顿悟,而使读者认为是靠他才感受到的。
这是我们经常不知不觉中犯的错误。
■让故事本身说话。如果你抓住一个形容词,就杀了它。
写完稿子,从头看一遍,把所有的形容词、副词、连接词,尽皆删去,毫不可惜。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把混乱变为秩序的行为,它试图解释生命的喧嚣与冲突。真实的生活一分一秒发生,谁也不比谁多多少。一个记者敢于相信,在无休止的生命活动中,他能有选择地察觉到最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向社会大众解释它。
说得太好了,把混乱变为秩序。这正是写作的魅力所在。不能偷懒,不能懈怠于写作。因为写作不仅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还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读《学弈》有感作文


我学过不少篇课文,从这些课文中,我认识了舍己救人的蒙古猎人海力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淳朴、憨厚的少年闰土,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学弈》一课中所讲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全国最会下棋的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却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另一个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然是与同伴一起学,但却心不在焉。同时学棋,三心二意的人永远不如专心的人学得好。这个短小的故事,给了我多少启迪呀!

其实,我以前就是一个干什么事都不专心的人,常常是干这件事还想着另一件事。有时候,心里像长了毛刺,总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生活中的我得到了许多教训。

记得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睡醒觉,赶紧写起老师布置的作文来。但却一边写一边用眼睛瞧着桌上的小闹钟,一看到了三点十分,便“啪”的一下放下手中的笔,伸手拿过收音机,迅速拨到交通频道,顿时传出播音员阿姨悦耳的声音:“下面请听蔡依林的《消失的城堡》……”嗬,太棒了!我哪能错过这样的良机,顺手将作文扔到一边,抱起收音机就听起来了。听,她优美的声音:“记忆飞走了……我要孤单的思考……真的很好……再也不需要,消失的城堡……”我被陶醉了,还学着唱。忽然妈妈推门进来,见我唱的如此入迷,就说:“做功课的时候,又听音乐,能把功课做好吗?”我一吐舌头,冲妈妈做了个鬼脸,抓起笔就又匆匆忙忙地写起作文来。心里却嫌妈妈来的不是时候。

第二天,老师指着作文本说:“你读读作文,连句子都不通!”我一看,觉得作文中的话好像在哪听过。怎么连歌曲里的“记忆飞走了”都写在作文里面啦?哎,都是我自己学习不踏实呀!这样做多么像《学弈》中那个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哪!他一边学下棋,一边想射下天鹅;我一边写作文一边想听歌曲,不专心致志,没有毅力,怎么能学到本领呢?

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那个三心二意学棋的人,是不如别人聪明吗?不是,是因为他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我经历的这件事,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我要向《学弈》故事中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学习,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勤勤恳恳学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做贡献,否则便会一事无成。

《给长耳兔的36封信》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为你开启智慧之门;一本好书,可以为你拨开云雾见明月;一本好书,可以为你插上放飞理想的翅膀。一本好书——《给长耳兔的36封信》,当我读完这本书,领悟了这些故事的哲理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感悟生活和教育学生。

书中的阿建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所表现的智慧很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无痕的,阿建老师从不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而只是通过一个个故事让孩子们去领悟、去体会。他针对孩子出现的不同问题讲述蕴含不同哲理的寓言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从而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阿建老师说“没有答案,才是人生最好的答案;人生因为没有答案,才充满着惊喜、挑战与乐趣。”因此,让遇到问题的孩子们有所思有所想,在实践中得到真实的主动的锻炼,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智慧。

再想想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总是对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说必须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这样一比较,我感到很惭愧。一直以来都认为学生缺乏的是正确的引导,其实并非如此,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内心深处老师对他们的认同。我觉得这样的认同,既不是靠老师絮絮叨叨的说教,也不是靠老师的各种禁令,而是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去判断。只有学生们心动了,才会有行动的改变,其实,阿建老师是在教孩子进行自我教育,不是强制、不是禁止、不是要求,而是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慢慢感受,去深入思索,去做出正确的判断,去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

读完每封信后,我觉得阿建老师那娓娓而谈的语言就仿佛是一股股清凉甘洌的清泉流入心田,总会引起思索: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面对一个个难题,从而引导着我们从真,从善,从美。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吧。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平常对学生们的谈话中,也能像阿建老师这样循循善诱,这样给学生们思考的空间,或许我们的学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奇迹,而我们也不再埋怨学生的不听话,不懂事了。

作为教育者,我们对36封信中的每封信里的故事或许不太陌生,但是我们不一定细细领悟了其中的哲理,否则我们怎么会对生活、对学生有这么多的抱怨呢?怎么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劳累、学生是如此地让我们操心呢?或许到了某一天,当我们真正领悟了这些故事的哲理 之后,我们才会用一颗平和的心去享受生活,去感悟生活的恩赐。

因此,这本书不仅适合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欣赏,同样也值得我们每个成年人来品读。尤其作为一名教育者,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教好我们的学生,都可以读读它——《给长耳兔的36封信》。

喜欢《学《给家乡孩子的信》有感作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诗有感作文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