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2024。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2024,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书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阿米尔与哈桑的友谊。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宗教文化以及政治环境。我很难现象,实现中会存在这样的一个让人充满恐惧、愤怒、与无奈的世界。

在阿米尔还是小孩的时候,喀布尔的局势还算稳定,阿米尔和哈桑一起玩耍一起长大,虽然后来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阿桑在遭受恶霸阿塞夫侵犯时,阿米尔因害怕与恐惧,而躲在远处不敢上前阻止,但总体上还是有很多愉快的经历如阿米尔给哈桑讲故事、他们一起放风筝等等。后来喀布尔局势动乱,阿米尔随父亲逃亡到美国,等他长大成人后,阿富汗已经由塔利班掌控。塔利班的政策比起军阀虽然正规需对,但诸如残暴酷刑,歧视女性,仇视一切异教的方针使人们一直活在压抑和恐惧之中。这一点在阿米尔再次回到喀布尔,踏上救赎之路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引用哈桑写给阿米尔的信中的话少年时的那个阿富汗已经死去很久了,这个国度不再有仁慈,杀戮无从避免,在喀布尔,恐惧无处不在。

哈桑的信中有提到,某天,他跟妻子法莎娜到市场买土豆,她问店主土豆多少钱,但店主似乎没听到,她提高了声音有问了一句。突然就有一个年轻的塔利班跑来,用木棒狠狠地打她的大腿,并且朝她破口大骂说道德风化部禁止妇女高升说话。然而,一旁的哈桑只能束手无策地站着,因为如果他反抗,那个塔利班肯定会给他一颗子弹。尽管他不怕塔利班,但为了他的孩子还有妻子,他只能忍气吞声。塔利班提出的这些禁令确实让人无奈,而他们对这些禁令施加的惩罚简直是荒唐。他们盲目地崇拜宗教教义与蛮横执行政策方针的行为完全无视了人类的尊严,他们跟野蛮人没啥区别。试问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肯定是不可能。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哈桑他本想可以一直一家人留守在主人阿米尔在喀布尔的大房子,悉心照料房子以等待阿米尔回来。可是好景不长,塔利班的人指控哈桑作为仆人却侵占了主人的房子,勒令他们马上搬出,哈桑拒绝了,结果夫妻都死在了塔利班的枪下。而幼小的索拉博最后则被塔利班收养并被当作宠物般玩弄。然而当阿米尔冒着死亡的威胁从阿塞夫手上把索拉博救回来想带他到美国生活时,索拉博的反应是很累很累,想回到过去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生活。对于阿米尔的好意,索拉博全无感觉。这也不能怪阿米尔,因为活在当时的那种充满压抑与恐惧的环境下,人们很难去对未来抱有希望,死亡是常事,他们担心的只是能否活下来。而对于索拉博,情况则更糟糕,因为他被塔利班当做玩物,在客人面前跳猴子舞,并且还遭受了他们的性侵犯,他觉得自己很肮脏,没脸见他的爸妈,他怕他爸爸妈妈会嫌弃他尽管他们已经不在。本来就一无所有了,再来雪上加伤,他确实很难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而当他知道自己需要在恤孤院呆一年阿米尔才能收养他并带他到美国时,他就完全感觉绝望了,又要回去接受折磨。因此他选择了自杀,虽然后来被阿米尔及时救下,但他的心已经完全破碎了,他对一切都不再抱有希望,仅存的只有漠然。一个十岁的男孩,却经历了这么多,我深深地为他感到痛心。

所有这些悲剧,都源自于塔利班这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它推行伊斯兰原教旨,并严格按照教旨落实政策,因此塔利班政权戏剧性地改变了阿富汗人的生活方式。塔利班设立了一个宗教观察部,其中数千名手持长棍挥舞皮鞭的青年狂热者,令老百姓不寒而栗。他们会巡逻于城市中,监视老百姓,并惩罚那些不遵守禁令的人。他们列出的禁令有很多,如不能拍照,不能唱歌跳舞、不能看电视或音像制品。这些禁令看起来都很不可思议,有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

为什么塔利班的领导人会允许这样的禁令呢,这让我很不解。我觉得作为一个领导人,他应该预料到他所做的决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他所做的决策应该是用来保护人民的,而不是残害百姓的,应该是用来给人民带来利益,而不是给自己获利。领导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定要三思而行,否则将酿造一场又一场的悲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3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说来惭愧,许久没有买书,更谈不上细细地品读一本书。这次交流读书体会,推动我重新拿起书本,促使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去读一本书。

这次我想和各位老师分享的书籍是《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其实最早接触这本书还是在学生时期,当时也是我的大学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籍。记得当时看的时候还只是台湾翻译过来的版本,书名翻译为《追风筝的孩子》。因为是繁体字2024,看起来比较费力,所以只是囫囵吞枣粗粗地走马观花一番。说实话,看完后并没有什么感觉。后来一年前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有了大陆版本,怀旧之余就买了一本,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买来后一直放在了书架上。因为要交流读书心得,前一阵子就在书架上选择了这本书,当做是缅怀我的学生时代。不知是因为版本的关系,还是因为自己人生阅历的积累,这次看了这本书,使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以风筝为线索,讲的是男主人公阿米尔与朴实坚强的哈桑之间的故事,以追风筝展开的故事情节,将友谊、赎罪、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被书中的很多情节都感动到了。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一个富裕家庭,哈桑是他的忠诚仆人(但其实也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对阿米尔很好,什么事都愿意为他做。但在阿米尔心中,由于阶级的关系吧,他始终没办法把哈桑当作很好很好的朋友。哈桑在一次帮阿米尔追风筝的过程中被几个坏小孩欺负,阿米尔当时是目睹了这一幕的,但是他并没有勇气挺身而出,阿米尔无法忍受自己的懦弱、不够义气带来的折磨。于是事后阿米尔为了让自己不要那么愧疚就骗父亲说哈桑是小偷,想办法赶走了哈桑。阿米尔以为这样做他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但是结果却正相反。

成年后的阿米尔一直都被童年的回忆所唤醒,他的懦弱,他的自私一直折磨着他。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来弥补哈桑。他从美国回到阿富汗,尽管那个时候他知道回阿富汗可能意味着死亡,丢掉性命(那时候阿富汗正处在战争中)。但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该那样做的,愧疚感会让一个懦弱的人重新变得勇敢。他回到阿富汗发现哈桑已经死了,但是找到了他的儿子。阿米尔带着哈桑的儿子,替哈桑承担起了一个父亲的责任。阿米尔在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中找回了当年的勇气,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 ,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人都会犯错,但只要能够真心悔改,我觉得没什么错误是不可原谅的。人生是一个过程,有痛苦有快乐,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追逐着生命中的那一只风筝,在幸福与痛苦的反复交替中渐渐地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2024

经朋友推荐,找来《追风筝的人》随便看看,这一看就没再放下,不得不承认胡塞尼非常会讲故事,种族、家庭、友谊、亲情、背叛、救赎不枝不蔓、娓娓道来,阿米尔与哈桑的爱恨情仇一直紧紧吸引着我,居然一口气读完了。

读完小说之后,我对阿富汗这个遥远而神秘的邻国产生了兴趣,以前我对阿富汗的了解似乎只有战争、贫穷与杀戮,实在贫乏得很。小说中虽介绍了很多阿富汗的风土人情,使我对阿富汗有了新的认识,但作者成年后一直生活在美国,对阿富汗的描写难以满足我的好奇心,网络无所不能,我试着从网上查阅了一些阿富汗的相关知识,结合小说情节,略作小记。

一、多灾多难、战乱不断的战略要地

《追风筝的人》以1963年至现在的阿富汗为背景,其中1963-1973年,是阿富汗的黄金十年,阿富汗末代国王查希尔在位,实行君主立宪,国内相对和平,经济获得长足发展,阿米尔与哈桑出生成长在此时期,是幸运地,毕竟他们有一个安定的童年。1973年查希尔国王的同父兄弟首相达乌德发动政变,废除君主立宪成立阿富汗共和国,动荡随之开始,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亦随之彻底改变。先是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苏军对喀布尔进行清洗,阿米尔随父亲辗转逃亡至美国,1989年苏联在阿富汗人民的强烈抵抗及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干预下,在伤亡15000多名士兵后,不得不撤出阿富汗。随后阿国内外的各派势力为控制阿富汗,在阿国内寻找培植自己的代理人,于是各派军阀混战不断、民不聊生,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直到1996年塔利班异军突起,一统全国,人们还没来得及为和平欢呼,就发现另一场梦魇已经开始。此后小说也进入高潮,阿米尔在拉辛汗的召唤下,沿着当年逃亡的路,回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进行一次艰难的救赎,为哈桑的儿子,更为了自己和父亲。2001年美国以911为借口,和部分国家联合出兵阿富汗,阿米尔的岳父也终于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以大臣的身份回到阿富汗。小说的结尾阿米尔通过追逐风筝开始融化索拉博心头的坚冰。但他曾经的祖国阿富汗仍然冰封雪裹,多灾多难。2005年3月,阿富汗发生多起强烈地震,死伤数千人。2013年6月,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美国急于摆脱阿富汗这个大包袱,宣布将在18个月内撤军。可以预料的是美军撤兵后,在多种势力的推动下,阿富汗将继续陷入动乱。

二、民族众多、矛盾尖锐的伊斯兰国家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什么小说中的阿塞夫丧心病狂地崇拜希特勒,凌辱哈桑及他的儿子并在加入塔利班后进行血腥的种族清洗?这得从阿富汗的种族和宗教派别谈起。

虽然阿富汗只有3000多万人口,但因位于东西方文明碰撞处,故种族繁多,有30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主要民族有普什图族(白种人,雅利安人的分支)、塔吉克族(白种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2%和27%,哈扎拉族(黄种人,蒙古族后裔)和其他20多个民族是少数民族,其中哈扎拉族是第一大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国内绝大多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其中普什图、塔吉克等属逊尼派穆斯林,哈扎拉等民族属什叶派穆斯林。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也是两伊战争的重要起因。

阿富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民族、宗教、派别、利益等等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普什图人历来在阿富汗国内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历任国王和现任总统阿什拉夫加尼都是普什图人,塔利班也主要是由普什图人组成,现在阿富汗的6个主要政党中的3个是普什图人建立的,而其他三个政党分别是塔吉克族、哈扎拉族、乌孜别克族成立的。

据说普什图族是雅利安人的分支,而希特勒也认为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后代,小说中阿塞夫的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普什图人,这就不难解释自认为优秀种族的阿塞夫疯狂崇拜希特勒,信奉其荒谬的种族优越论,进而凌辱劣等民族哈扎拉人的哈桑和对哈扎拉人进行血腥的种族清洗的言行了!历史上普什图人曾多次血腥屠杀哈扎拉人,最近一次是1998年塔利班占领哈扎拉贾特山区和马扎里沙里夫等哈扎拉人的聚居地后,进行了血腥的种族屠杀,小说第二章曾借阿米尔翻阅母亲的书籍的情节对普什图和哈扎拉人的矛盾略有说明,小说中最血腥的描写就是阿塞夫带领塔利班在马扎里沙里夫进行种族清洗,我们挨家搜索,把男人和男孩抓出来。我们就在那儿,当着他们家人的面,把他们干掉,给他们颜色看,让他们记得自己是谁,属于哪里。,我们将尸体扔在街道上,如果他们的家人试图偷偷将他拉回家,我们就连他们一块干掉。我们将他们扔在街道上好多天,把他们留给狗吃,狗肉应该留给狗,在阿莫夫的眼里,哈扎拉人连狗都不如!实际情况与此相距不远。小说中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心中坚冰不易融化,现实中普什图人与哈扎拉人心中的坚冰恐怕更难以融化。在寒冬中给我们带来一丝暖意的是阿富汗现政府中有普什图人和塔吉克人,也有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愿他们在安拉的保佑下永远和睦相处!

三、贫穷落后的最不发达地区

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出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阿米尔家的房子是全喀布尔(阿富汗首都)最美观的建筑,但这个最富裕家族的女主人竟因为生产时失血过多而谢世;再有就是哈桑出生时没有产科医生,也没有麻醉师,更没有那些稀奇古怪的仪器设备。只有莎娜芭躺在一张脏兮兮的褥子上,身下什么也没垫着,阿里和接生婆在旁边帮手。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但喀布尔就是如此!

宁为太平犬,莫做离乱人。看完小说后一边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一边同情战乱中的阿富汗人和世界上其他正遭受战争苦难的民族,通过小说,作者告诉我们,超越种族、宗教、阶层的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去追逐的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

和平真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没什么吸引力,以致我一直忽视着它的存在,但是在朋友的强力推荐下我进行了深入的阅读了这本书,并被书中的各种故事和情感曲折所深深吸引住了,所以这次我就将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写出来,给你们分享一下。

阿米尔,12岁的富家少爷,与从小就一起玩耍长大的小仆人伙伴哈桑的故事与情感是本书的主体。一开始两人的友谊是如此深厚,但因为阿米尔在哈桑遇到阿塞夫的欺负时未能挺身而出,从此两人的感情友谊也逐渐走向破裂,也为接下来发生的各种事买下了铺垫。

之后的故事讲的是阿米尔与父亲在美国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流落国外的人是怎样在国外生活的。直至阿米尔父亲死后,故事终于来到了高潮部分,阿米尔从拉希姆那得知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和哈桑的各种生活后,下定决心要回去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儿子。在经历重重磨难后,终于找回了索赫拉博,才有了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阿米尔与哈桑的故事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既美好但又是相当脆弱的,只有双方都懂得付出与珍惜才能守护好这份友谊。阿米尔一味要求哈桑付出,认为自己的索取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最终导致了这份友谊的破裂。虽然少年时的阿米尔做过很多的错事,但与父亲流落到国外后的生活却看到了他努力融入外国文化,如何与他人沟通做着努力,待人要学会坦诚以待。之后阿米尔踏上寻找索赫拉博的道路后,展现的是他坚韧的奋斗精神,深沉的爱国情怀,勇敢坚毅,和乐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作者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是如何的负起责任,进行赎罪之旅的。

哈桑,老实朴实,待人真诚,性情温和,为人正直,勤劳不息,许许多多的没得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出来。无论遇到什么苦难都能勇敢面对,对待阿米尔也是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为他背起了一切黑锅,主动守护阿米尔的家,是书中最伟大但又最悲情的角色。

阿米尔的父亲在书中也是一个关键角色吗,一直严格要求者阿米尔,在逃离国外时遇到不道德的事是勇敢的站了出来,深深震撼了阿米尔,在国外的生活也极力保持自己的尊严。在自己犯错后想尽方法进行弥补,善待哈桑一家人。也是书中塑造的令人震撼,钦佩的角色。

书中还特地写了战争给阿富汗带来的种种灾难,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抨击和对和平的呼吁渴望。

书中的情感曲折,只有深入阅读后才能真正的体会得到,作者将人的各种真性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尽管最后的结局不算完满,但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要求十全十美,犯错,改过,再犯错,再改.....人生就是在这不断循环中进行完善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7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602马乐然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揪心的故事: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米尔12岁那年,他们一起参加了一场风筝比赛,赛后,阿米尔眼看哈桑受人侮辱却未出手相救,这件事给阿米尔带来了自己无法承受的自责和痛苦,为此,他逼走了哈桑。不久,战争爆发了,阿米尔跟随父亲逃难美国,而无家可归的哈桑,则被留在了危机四重的阿富汗。时隔二十年,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的罪行,又回到了阿富汗,却发现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可那时哈桑已经失去了生命,阿米尔又踏上了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赎罪之路。

在这本书中,家庭,友谊,背叛,救赎,无论那个主题都让我潸然泪下。可阿米尔与哈桑的主线故事固然感人,但整本书里最让我震撼的是阿富汗战乱前后的风土人情和阿富汗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

书中有一个桥段我印象深刻,那是当阿米尔返回故乡时所看到的景象: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残疾男人在出售他的义腿。和平二字,在我们看来,多么稀松平常,可在当时的阿富汗,和平是多么昂贵的东西呀!正是因为战争,让阿米尔与哈桑兄弟阴阳两隔,再也失去了重逢的机会;因为战争,无数阿富汗儿童失去了健康长大的机会;因为战争,阿富汗人民不得不在生命和尊严中严酷的选择;也是因为战争,让阿富汗的天空再不像1975年的风筝节那样,上百个风筝在肆无禅的飞翔,厮杀。

和平二字,在当时的阿富汗,乃至现在仍被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让人可望而不可求。想想阿米尔一家,若不是因为无情的战火,他们永远不会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去往一个陌生的国度。

正如译者李继宏说,在这本书中,风筝是有象征意义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成我们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地笑起来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和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也许,人生就是一杯平淡无味的茶,可是,人生总会经历许多事酸甜苦辣咸,是无法避免的。也许苦涩与酸楚格外加重,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2024》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