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600字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600字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600字2024。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600字2024,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600字2024

今天总算把这本书读完了,很早以前就想读这本书,一直没有时间。

这个本书的确把我感动到了,其实生命是一场追风筝的过程,追到了,也许才有完整的自己,而我们总是在让我们变成期望中的自己,也许这就是成长。

哈桑与阿米尔,喝着同样的母乳,注定是分不开的。分不开的还有身体中流着同样的血液,亲情比什么都重要,而小说中的转折就是,原来从小一直照顾自己的仆人,自己曾今背叛的人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其实他们之间最初是友谊吧,只是被一种嫉妒与难堪所磨得只剩下惨翼。而唯一能弥补的就是为自己挺身而出。为你,千千万万变!至于阿米尔从小渴望的亲情,他认为父亲是恨他的,因为他害死了他的母亲。他和他父亲都对自己太严苛,其实他父亲被分成了两半,一半是对自己的惩罚,一半是对自己的赎罪。当哈桑他们远去,他们来到了美国,阿米尔才算的到了一个完整的爱。他父亲给阿米尔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罪,那就是偷到。其他任何罪都是偷得衍生。杀人,是偷取了人们活着的权力,欺骗,是偷取了人们知道真相的权利。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故事。从最初的哈恩的承诺,到最后主人公完成自我的救赎中,我看到了人性的重生。《追风筝的人》的故事背景是真实的,正因为真实,所以才会那么的感人至深。在小说中,哈恩的忠诚、与米尔少爷之间的友谊也让我感到人性的温暖,而阿富汗地区的各种残酷的现实,让我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悲苦有着深深的悲悯。哈恩的孩子的不幸遭遇更是让我一度有落泪的冲动。

我们总会遇到那么一个人为你,千千万万变,我们一定不要去伤害他们。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7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602马乐然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揪心的故事: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米尔12岁那年,他们一起参加了一场风筝比赛,赛后,阿米尔眼看哈桑受人侮辱却未出手相救,这件事给阿米尔带来了自己无法承受的自责和痛苦,为此,他逼走了哈桑。不久,战争爆发了,阿米尔跟随父亲逃难美国,而无家可归的哈桑,则被留在了危机四重的阿富汗。时隔二十年,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的罪行,又回到了阿富汗,却发现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可那时哈桑已经失去了生命,阿米尔又踏上了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赎罪之路。

在这本书中,家庭,友谊,背叛,救赎,无论那个主题都让我潸然泪下。可阿米尔与哈桑的主线故事固然感人,但整本书里最让我震撼的是阿富汗战乱前后的风土人情和阿富汗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

书中有一个桥段我印象深刻,那是当阿米尔返回故乡时所看到的景象: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残疾男人在出售他的义腿。和平二字,在我们看来,多么稀松平常,可在当时的阿富汗,和平是多么昂贵的东西呀!正是因为战争,让阿米尔与哈桑兄弟阴阳两隔,再也失去了重逢的机会;因为战争,无数阿富汗儿童失去了健康长大的机会;因为战争,阿富汗人民不得不在生命和尊严中严酷的选择;也是因为战争,让阿富汗的天空再不像1975年的风筝节那样,上百个风筝在肆无禅的飞翔,厮杀。

和平二字,在当时的阿富汗,乃至现在仍被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让人可望而不可求。想想阿米尔一家,若不是因为无情的战火,他们永远不会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去往一个陌生的国度。

正如译者李继宏说,在这本书中,风筝是有象征意义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成我们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2024

经朋友推荐,找来《追风筝的人》随便看看,这一看就没再放下,不得不承认胡塞尼非常会讲故事,种族、家庭、友谊、亲情、背叛、救赎不枝不蔓、娓娓道来,阿米尔与哈桑的爱恨情仇一直紧紧吸引着我,居然一口气读完了。

读完小说之后,我对阿富汗这个遥远而神秘的邻国产生了兴趣,以前我对阿富汗的了解似乎只有战争、贫穷与杀戮,实在贫乏得很。小说中虽介绍了很多阿富汗的风土人情,使我对阿富汗有了新的认识,但作者成年后一直生活在美国,对阿富汗的描写难以满足我的好奇心,网络无所不能,我试着从网上查阅了一些阿富汗的相关知识,结合小说情节,略作小记。

一、多灾多难、战乱不断的战略要地

《追风筝的人》以1963年至现在的阿富汗为背景,其中1963-1973年,是阿富汗的黄金十年,阿富汗末代国王查希尔在位,实行君主立宪,国内相对和平,经济获得长足发展,阿米尔与哈桑出生成长在此时期,是幸运地,毕竟他们有一个安定的童年。1973年查希尔国王的同父兄弟首相达乌德发动政变,废除君主立宪成立阿富汗共和国,动荡随之开始,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亦随之彻底改变。先是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苏军对喀布尔进行清洗,阿米尔随父亲辗转逃亡至美国,1989年苏联在阿富汗人民的强烈抵抗及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干预下,在伤亡15000多名士兵后,不得不撤出阿富汗。随后阿国内外的各派势力为控制阿富汗,在阿国内寻找培植自己的代理人,于是各派军阀混战不断、民不聊生,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直到1996年塔利班异军突起,一统全国,人们还没来得及为和平欢呼,就发现另一场梦魇已经开始。此后小说也进入高潮,阿米尔在拉辛汗的召唤下,沿着当年逃亡的路,回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进行一次艰难的救赎,为哈桑的儿子,更为了自己和父亲。2001年美国以911为借口,和部分国家联合出兵阿富汗,阿米尔的岳父也终于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以大臣的身份回到阿富汗。小说的结尾阿米尔通过追逐风筝开始融化索拉博心头的坚冰。但他曾经的祖国阿富汗仍然冰封雪裹,多灾多难。2005年3月,阿富汗发生多起强烈地震,死伤数千人。2013年6月,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美国急于摆脱阿富汗这个大包袱,宣布将在18个月内撤军。可以预料的是美军撤兵后,在多种势力的推动下,阿富汗将继续陷入动乱。

二、民族众多、矛盾尖锐的伊斯兰国家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什么小说中的阿塞夫丧心病狂地崇拜希特勒,凌辱哈桑及他的儿子并在加入塔利班后进行血腥的种族清洗?这得从阿富汗的种族和宗教派别谈起。

虽然阿富汗只有3000多万人口,但因位于东西方文明碰撞处,故种族繁多,有30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主要民族有普什图族(白种人,雅利安人的分支)、塔吉克族(白种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2%和27%,哈扎拉族(黄种人,蒙古族后裔)和其他20多个民族是少数民族,其中哈扎拉族是第一大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国内绝大多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其中普什图、塔吉克等属逊尼派穆斯林,哈扎拉等民族属什叶派穆斯林。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也是两伊战争的重要起因。

阿富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民族、宗教、派别、利益等等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普什图人历来在阿富汗国内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历任国王和现任总统阿什拉夫加尼都是普什图人,塔利班也主要是由普什图人组成,现在阿富汗的6个主要政党中的3个是普什图人建立的,而其他三个政党分别是塔吉克族、哈扎拉族、乌孜别克族成立的。

据说普什图族是雅利安人的分支,而希特勒也认为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后代,小说中阿塞夫的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普什图人,这就不难解释自认为优秀种族的阿塞夫疯狂崇拜希特勒,信奉其荒谬的种族优越论,进而凌辱劣等民族哈扎拉人的哈桑和对哈扎拉人进行血腥的种族清洗的言行了!历史上普什图人曾多次血腥屠杀哈扎拉人,最近一次是1998年塔利班占领哈扎拉贾特山区和马扎里沙里夫等哈扎拉人的聚居地后,进行了血腥的种族屠杀,小说第二章曾借阿米尔翻阅母亲的书籍的情节对普什图和哈扎拉人的矛盾略有说明,小说中最血腥的描写就是阿塞夫带领塔利班在马扎里沙里夫进行种族清洗,我们挨家搜索,把男人和男孩抓出来。我们就在那儿,当着他们家人的面,把他们干掉,给他们颜色看,让他们记得自己是谁,属于哪里。,我们将尸体扔在街道上,如果他们的家人试图偷偷将他拉回家,我们就连他们一块干掉。我们将他们扔在街道上好多天,把他们留给狗吃,狗肉应该留给狗,在阿莫夫的眼里,哈扎拉人连狗都不如!实际情况与此相距不远。小说中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心中坚冰不易融化,现实中普什图人与哈扎拉人心中的坚冰恐怕更难以融化。在寒冬中给我们带来一丝暖意的是阿富汗现政府中有普什图人和塔吉克人,也有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愿他们在安拉的保佑下永远和睦相处!

三、贫穷落后的最不发达地区

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出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阿米尔家的房子是全喀布尔(阿富汗首都)最美观的建筑,但这个最富裕家族的女主人竟因为生产时失血过多而谢世;再有就是哈桑出生时没有产科医生,也没有麻醉师,更没有那些稀奇古怪的仪器设备。只有莎娜芭躺在一张脏兮兮的褥子上,身下什么也没垫着,阿里和接生婆在旁边帮手。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但喀布尔就是如此!

宁为太平犬,莫做离乱人。看完小说后一边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一边同情战乱中的阿富汗人和世界上其他正遭受战争苦难的民族,通过小说,作者告诉我们,超越种族、宗教、阶层的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去追逐的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

和平真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没什么吸引力,以致我一直忽视着它的存在,但是在朋友的强力推荐下我进行了深入的阅读了这本书,并被书中的各种故事和情感曲折所深深吸引住了,所以这次我就将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写出来,给你们分享一下。

阿米尔,12岁的富家少爷,与从小就一起玩耍长大的小仆人伙伴哈桑的故事与情感是本书的主体。一开始两人的友谊是如此深厚,但因为阿米尔在哈桑遇到阿塞夫的欺负时未能挺身而出,从此两人的感情友谊也逐渐走向破裂,也为接下来发生的各种事买下了铺垫。

之后的故事讲的是阿米尔与父亲在美国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流落国外的人是怎样在国外生活的。直至阿米尔父亲死后,故事终于来到了高潮部分,阿米尔从拉希姆那得知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和哈桑的各种生活后,下定决心要回去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儿子。在经历重重磨难后,终于找回了索赫拉博,才有了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阿米尔与哈桑的故事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既美好但又是相当脆弱的,只有双方都懂得付出与珍惜才能守护好这份友谊。阿米尔一味要求哈桑付出,认为自己的索取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最终导致了这份友谊的破裂。虽然少年时的阿米尔做过很多的错事,但与父亲流落到国外后的生活却看到了他努力融入外国文化,如何与他人沟通做着努力,待人要学会坦诚以待。之后阿米尔踏上寻找索赫拉博的道路后,展现的是他坚韧的奋斗精神,深沉的爱国情怀,勇敢坚毅,和乐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作者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是如何的负起责任,进行赎罪之旅的。

哈桑,老实朴实,待人真诚,性情温和,为人正直,勤劳不息,许许多多的没得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出来。无论遇到什么苦难都能勇敢面对,对待阿米尔也是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为他背起了一切黑锅,主动守护阿米尔的家,是书中最伟大但又最悲情的角色。

阿米尔的父亲在书中也是一个关键角色吗,一直严格要求者阿米尔,在逃离国外时遇到不道德的事是勇敢的站了出来,深深震撼了阿米尔,在国外的生活也极力保持自己的尊严。在自己犯错后想尽方法进行弥补,善待哈桑一家人。也是书中塑造的令人震撼,钦佩的角色。

书中还特地写了战争给阿富汗带来的种种灾难,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抨击和对和平的呼吁渴望。

书中的情感曲折,只有深入阅读后才能真正的体会得到,作者将人的各种真性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尽管最后的结局不算完满,但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要求十全十美,犯错,改过,再犯错,再改.....人生就是在这不断循环中进行完善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地笑起来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和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也许,人生就是一杯平淡无味的茶,可是,人生总会经历许多事酸甜苦辣咸,是无法避免的。也许苦涩与酸楚格外加重,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2024

当看到这本书时,吸引我的是题目还有它的封面,在绚烂的天空上一只风筝迎风而起。

这是一位现居美国的阿富汗作家的一鸣惊人之作,卡勒德胡赛尼。这是一部关于背叛与赎罪、家庭与友谊、父与子、人与上帝、个人与国家之间脆弱关系的小说。这是一部以温暖、令人欣羡的亲密笔触描写阿富汗文化风情,融入美国生活之际的小说。

阿米尔是阿富汗富家少爷,哈桑是他家的仆人,可他们却情同手足,某种意义上是,在他的父亲眼中阿米尔就是:一个自己不能保护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为了得到父亲的宠爱,在一场风筝比赛中,当最后一只蓝风筝随风跌落时,我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我的父亲以我为骄傲。哈桑追风筝最了不起,当他满怀开心的接到那只风筝时,一件悲惨不堪的事发生了,而我目睹了,原本我可以像哈桑为了我那样奋不顾身的站出来保护他,可懦弱替我圆场了。而哈桑他知道我目睹了这一切!我知道我们之间必须有一个要离开。最后哈桑离开了,他也得到了父亲,可是他却背叛了那个可以为他,千千万万遍的人,一段可歌可泣的友谊。

时至今天,当一切浮华飘落,他找回了当年的勇气再度踏上久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当他目睹童年的故乡时一切都变了,在塔利班的统治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到处残垣断壁,妻离子散,当他得知哈桑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时,他惭愧不已,得知哈桑与他的妻子在街头被塔利班处决时,他踏上另一条救赎之路,营救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而他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阿塞尔手中,在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下,阿米尔终于救出了索拉博,但是他却因为精神上的伤痛而完全失去感情,唯一能让索拉博有感觉的就是谈起风筝。

风筝,一个用棉纸、胶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却始终缠绕着亲情、友情和爱情。追风筝并不单单是阿米尔为良心、为内心的愧疚的救赎,而是生活中我们每一个都在不断怀念和追寻中渡过。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生命的价值在阿米尔的赎罪之途有了新的认识。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你伤害了别人。你的良心一定会过意不去,这是阿米尔踏上救赎之路的原因啊!

如果你细心阅读,你会知道书中有许多地方直指人心。好比如:为了自己而伤害他人的黑暗一面,当危难降临时的软弱无能,在亲人面临生死前的惊慌无能,当爱情乍到的犹豫不决,在失去亲人的悲伤孤独,在责任与赎罪之间的徘徊不定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人心最真实的一面!而作者将这些毫不犹豫地刻画出来,犹如一把尖锐无比的锋刀,乱割人的身体。

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多年之后,当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那风筝时,某种意义上他得到了解脱。

茶叶的沉浮,不正象征着人生的大起大落吗?但苦涩之后便是甘甜,便是清香四溢。这本书让我久久回味。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书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阿米尔与哈桑的友谊。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宗教文化以及政治环境。我很难现象,实现中会存在这样的一个让人充满恐惧、愤怒、与无奈的世界。

在阿米尔还是小孩的时候,喀布尔的局势还算稳定,阿米尔和哈桑一起玩耍一起长大,虽然后来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阿桑在遭受恶霸阿塞夫侵犯时,阿米尔因害怕与恐惧,而躲在远处不敢上前阻止,但总体上还是有很多愉快的经历如阿米尔给哈桑讲故事、他们一起放风筝等等。后来喀布尔局势动乱,阿米尔随父亲逃亡到美国,等他长大成人后,阿富汗已经由塔利班掌控。塔利班的政策比起军阀虽然正规需对,但诸如残暴酷刑,歧视女性,仇视一切异教的方针使人们一直活在压抑和恐惧之中。这一点在阿米尔再次回到喀布尔,踏上救赎之路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引用哈桑写给阿米尔的信中的话少年时的那个阿富汗已经死去很久了,这个国度不再有仁慈,杀戮无从避免,在喀布尔,恐惧无处不在。

哈桑的信中有提到,某天,他跟妻子法莎娜到市场买土豆,她问店主土豆多少钱,但店主似乎没听到,她提高了声音有问了一句。突然就有一个年轻的塔利班跑来,用木棒狠狠地打她的大腿,并且朝她破口大骂说道德风化部禁止妇女高升说话。然而,一旁的哈桑只能束手无策地站着,因为如果他反抗,那个塔利班肯定会给他一颗子弹。尽管他不怕塔利班,但为了他的孩子还有妻子,他只能忍气吞声。塔利班提出的这些禁令确实让人无奈,而他们对这些禁令施加的惩罚简直是荒唐。他们盲目地崇拜宗教教义与蛮横执行政策方针的行为完全无视了人类的尊严,他们跟野蛮人没啥区别。试问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肯定是不可能。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哈桑他本想可以一直一家人留守在主人阿米尔在喀布尔的大房子,悉心照料房子以等待阿米尔回来。可是好景不长,塔利班的人指控哈桑作为仆人却侵占了主人的房子,勒令他们马上搬出,哈桑拒绝了,结果夫妻都死在了塔利班的枪下。而幼小的索拉博最后则被塔利班收养并被当作宠物般玩弄。然而当阿米尔冒着死亡的威胁从阿塞夫手上把索拉博救回来想带他到美国生活时,索拉博的反应是很累很累,想回到过去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生活。对于阿米尔的好意,索拉博全无感觉。这也不能怪阿米尔,因为活在当时的那种充满压抑与恐惧的环境下,人们很难去对未来抱有希望,死亡是常事,他们担心的只是能否活下来。而对于索拉博,情况则更糟糕,因为他被塔利班当做玩物,在客人面前跳猴子舞,并且还遭受了他们的性侵犯,他觉得自己很肮脏,没脸见他的爸妈,他怕他爸爸妈妈会嫌弃他尽管他们已经不在。本来就一无所有了,再来雪上加伤,他确实很难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而当他知道自己需要在恤孤院呆一年阿米尔才能收养他并带他到美国时,他就完全感觉绝望了,又要回去接受折磨。因此他选择了自杀,虽然后来被阿米尔及时救下,但他的心已经完全破碎了,他对一切都不再抱有希望,仅存的只有漠然。一个十岁的男孩,却经历了这么多,我深深地为他感到痛心。

所有这些悲剧,都源自于塔利班这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它推行伊斯兰原教旨,并严格按照教旨落实政策,因此塔利班政权戏剧性地改变了阿富汗人的生活方式。塔利班设立了一个宗教观察部,其中数千名手持长棍挥舞皮鞭的青年狂热者,令老百姓不寒而栗。他们会巡逻于城市中,监视老百姓,并惩罚那些不遵守禁令的人。他们列出的禁令有很多,如不能拍照,不能唱歌跳舞、不能看电视或音像制品。这些禁令看起来都很不可思议,有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

为什么塔利班的领导人会允许这样的禁令呢,这让我很不解。我觉得作为一个领导人,他应该预料到他所做的决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他所做的决策应该是用来保护人民的,而不是残害百姓的,应该是用来给人民带来利益,而不是给自己获利。领导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定要三思而行,否则将酿造一场又一场的悲剧。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000字2024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一本小说总比是其它的书籍速度要快一些。一方面它无需你去思考,只要跟着作者的叙述去勾绘场景就好,也不妨碍你跟着的喜乐与哀伤;另一方面是人的好奇心总是督促着你了解下一个情节以及结局。

《追风筝的人》描述了一个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阿富汗男孩,对和平时未珍惜的情谊的懊悔,经历了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及塔利班对家园的蹂躏等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在得知一切真相之后所做出的所谓救赎的举动。我们且不去论这本书内作者的真实经历有多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不失为一本好书。

书中的哈桑是忠诚与善良的象征,无论是年少时对少主的附首帖耳,忍辱负重,还是年长后对家园的留恋与维护,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改变不了他的品行,虽然他出生下贱,目不识丁,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明知道阿米尔的种种劣行,依然把他当做一生最好的朋友。他也让我们知道了好人必有好报,正是他的善行,最终将儿子解救出阿富汗,同时也给了阿米尔一个救赎的机会。

阿米尔是一个相对悲情的人物,纵观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他才是受伤害最深的人。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却无法得到父亲的疼爱,而后面拉辛汗给出的缘由竟然是因为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他父亲才那样对待他,虽然得到与失去相辅相诚,但由失去亲情换来的所有都是微不足道吧!而由此形成他懦弱的性格,软弱让他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嫉妒与忿恨让他做出逼迫哈桑离开的可耻行为,而自己因此对哈桑愧疚了二十年,这一切的后果,恐怕是他父亲意想不到的!虽然在美国期间他终于拥有了完整的父爱,但是对是年少时已经形成的性格已经无法轻易改变了。在得知哈桑的真实身份之后,这种复杂的情感恐怕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吧!最终他对侄儿所做一切,一方面是为了弥补以前对哈桑的亏欠,有自己的也有父亲的,另一方面血缘应该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吧!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好的结局。虽然无人能将他们的故园恢复原样,但至少,索拉博在经历了痛苦之后,可以安心地好好成长,也算是满足了哈桑的期望吧!

时间与经历,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所做的一切既符合社会规则,又符合自己的内心,既满足自己的期翼,又能不伤害他人,我们只能尽量做到完美。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认识不到错误,而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体会不到战争的可怕,也无法体会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而不同的民族信仰与风俗,在相同事件的处理上也会各有千秋。至少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身处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家和年代,我们能有机会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600字2024》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600字追风筝的人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