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师读书读后感

教师读书读后感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暑假里本人认真阅读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读完这本书,感觉该书对终身教育发展的论述是全方位的,让我对终身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有关终身教育的论述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对终身教育作了界定

在本报告中,委员会决定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这就是《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对终身教育所作的界定。

从这一界定中,不难看出,终身教育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显着的区别:

首先,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以往的教育只注重人的某一特定求学阶段,主要是儿童到青少年时期,学校教育几乎是全部。

其次,终身教育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以求知、做事、与人共处、做人为主线注重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往的教育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这些知识往往是前人积累下来的,很少有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的。

最后,终身教育提倡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有一技之长,任何人都可以是别人的老师,反过来也可以是别人的学生,老师和学生角色并不固定;以往的教育靠很少一部分人充当教师,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分明,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

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就是《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的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这四个学会,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使每一个人真正全面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身边的人、认识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可以说,这四个学会是当代社会乃至今后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

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注重社区教育对终身教育的作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明确指出,所属社区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不论在学习合作和相互支援方面,还是在可能以更深入的方式积极学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都是如此。整个社区应意识到自己要对每位成员的教育负责,或与学校经常对话,或在学校缺乏时,承担起部分非正规的教育工作。

学生生活的空间很大程度上是在社区,特别是双休日以及寒暑假。因此利用好社区教育,无疑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揭示了终身教育的实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认为,终身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进取心。

读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联系自己工作实际,受益很大。明白了今天,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同时,青年的启蒙教育也有延长的趋势。因此,作为学校的教师,要从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用终身教育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实际教学,我们就必须摈弃填鸭式教学,而关注学生怎样和从哪里获取知识。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学会思考,

终身教育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通过一个不断支持过程来发挥学生的潜能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作为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坚信,任何学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潜能的。学习上的暂时的困难,不能说明学生不适合学习,只能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尚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能力,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决定了作为终身教育序曲的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这四个学会方面的能力。学会认知,要求学生不仅学会书本知识,更要学会获得认识和理解的手段,学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做事,要求学生学会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会共处,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会做人,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认清自己的角色,勇于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

从《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孙云晓先生也一再强调培养习惯在孩子养成教育中的重要性,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把他引到破产的地步。的确,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决定学生的未来命运。最近响应学校要求,认真拜读了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还例举了一些具体的事例向我们说明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所教育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却又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足够的自控力,特别是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做人和做事,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影响最大的班主任,身上就肩负着更多的使命,那么作为班主任到底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呢?结合孙云晓先生的文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作为班主任要正确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

在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报告会上,现场有家长提出,自己的孩子坏习惯屡教不改,这个缺点怎么办?而孙云晓的回答很有意思,说这是特点而不是缺点。这是儿童的特点。而儿童教育就是要反复。可见学生身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是很正常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我们当然都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服从班级管理,其实学生自身也不想犯错误,他们也渴望能够不断进步,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之所以犯错就是存在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双方合力来加以改正的,着名新闻工作者杨澜就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年轻,有资本犯错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清这一点的话,在我们的教育中就会减少很多负面情绪,多一些理智的思考,从而避免犯难以挽回的错误,与学生关系也更为和谐些,也更有利于我们学生和自身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二,细节决定成败,要从细微处入手

哲学上强调量变引起质变,要求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而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孙云晓认为,对孩子好习惯要明确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要清清楚楚。然后就是坚持,好的习惯只有坚持,才能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一件事坚持21天就会初步养成。而坚持90天后,就是一个成熟稳固的习惯。孙云晓这段话给我们教育很好的启示,其实我们学校每天都在身体力行着,那就是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他明确规范学生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可以去做,就是所谓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我们班主任要做的就是不断从细微处引导和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然后逐渐由有为到无为,逐渐幻化成学生的内在自觉。譬如,光线良好的时候,不开教师用灯,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早读,晚自习,上课及时赶到,教育学生形成严格的作息习惯;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乱扔垃圾,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就让我们从一点一滴、从细微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吧!

第三,班主任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孙云晓也在文章中强调:真正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自觉地捡起一块垃圾、擦干净讲台、摆好教具等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模仿老师的行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比班主任三令五申地说教要强得多。还比如我们要求学生早读课6:45之前必须要过来,那么作为班主任就必须在这时间之前过来,要不然我们凭什么要求学生也守时呢?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处处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教育无处不在,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各种教学活动,把做人、做事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以正确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的班级管理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四,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万丈高楼平地起,这需要我们班主任不仅仅要细心,还需要足够的恒心和耐心。班主任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平和地应对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双方合力解决,学生同时也要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定会有成效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与孙云晓先生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你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个幸福的未来,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人的力量,一个小时就能解决的问题,他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合力,从小抓起、从细抓起、从现在抓起,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向着美的方向生长!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漫话》读后感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漫话》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专着------《教育漫话》,这本书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所着,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三个部分。这本书所以称为漫话,是因为总计217条,15万字2024的这本小册子,全部都是写给一个人的信件整理而来的。洛克自己曾这样写道:这些漫话,与其说是一篇公之于众的论文,不如说是一段朋友之间的谈话。

整本书都是洛克建议他的绅士朋友爱德华葛拉克,如何将儿子培养成为标准绅士谦和明礼、举止优雅、品行端正、吃苦耐劳,既热爱知识,又能随时握起枪杆为祖国而战的英国绅士。书里的内容是洛克多年做家庭教师经验的结晶。整本书的文字2024随意,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处处透着真诚,读这本书放佛是与一位朋友在交流养育孩子的私话。打动人的,恰是这种私话特有的随意和真诚。书中深入浅出的文字2024,处处透着教育的智慧。下面就谈谈给我启发比较深的几点和大家分享:

首先,关于健康教育思想。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是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经典名言。他认为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了别的东西,也是枉然。因此,他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学生体育提出一些比较具体要求: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现在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因此,建议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智力的发展,更多的还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偶尔也陪陪孩子出去锻炼,这对孩子有好处。我国实行的体育锻炼大课间,就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先导,正是与洛克的思想相吻合,通过长期的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其次,关于品德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乃是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或人格。因此,德育在洛克那里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说得好: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我们目前的子女教育中,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却忽视精神和人格的培养,不惜代价地让孩子去学一些文体技能,如钢琴等,而不愿让孩子去学一些有用的手艺,要孩子每次考试都得100分,并为此不让孩子干任何别的事情,一发现问题,不是打骂就是不知所措如此等等。这些做法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明白生活的意义,对个人成长十分不利,究其原因,则是目前社会上金钱第一、过分注重功利的风气惹得祸。那么,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认为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家长跑过来流着眼泪跟班主任说:我们家孩子我管不住,骂也不是,打也不是,甚至和我们对打,实在没有办法,请你老师帮帮忙。父母稍加管制或不给零花钱吧,甚至就发恐吓短信威胁家长和老师。我们私下也开玩笑说:奇葩学生的背后必然有奇葩家长。那其实这样的孩子就是从小太过放纵和溺爱的后果。真是从小不管制,老大徒伤悲。洛克认为应该在孩子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比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

其中有三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你要他们做或要他们避免的事情的榜样。父母要选择适宜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就像我们古代的故事孟母三迁一样。首先父母要选择或创造良好的、积极向上、充满学习氛围的一个环境或空间,让孩子吸收到最健康、积极和乐观的空气,让孩子在蓝天下健康和茁壮地成长,其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3.对于孩子一定要谨慎地使用体罚,体罚的作用是要让孩子的羞耻心占据更大,如果只是身体的疼痛或是一种躲避的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

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名着。《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又极其深刻的名作,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做中学,可以说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核心理念,也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他的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做中学,也就是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融入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要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杜威主张建立一种发展学生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积极品性的现代教育。知识的有效获得离不开经验中的发现和探究。在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书本间接经验开始的,因而,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生物实验课就是一个典型的 在做中学的过程。

课堂上我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实践证明适当的放手有时课堂会更活跃,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新知,学生的记忆往往更深刻。

另外,模型建构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时,充分利用构建模型的内容, 让学生从做中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建构思维和建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强化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生物学通常构建的模型有3种: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多用来代表一些微小事物的三维结构,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概念模型一般用描述性文字2024表达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建立某些流程,如血糖平衡的调节;数学模型是借助数学方程或曲线表示某些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如J、S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都尽可能的让学生来尝试建构,并在学生的建构过程中帮助他们修正、完善模型,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例如要求学生绘制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图解,体温平衡调节过程图解

生物知识多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圈在课堂中,而是应该把他们引向课外、引向最真实的生活中去,真正地活学活用已有的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例如,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高血压患者饮食为什么要低钠少盐 ,农作物种植时为什么要中耕松土?我们还带领学生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制作果酒、果醋,做腐乳、酸奶。这些活动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近日,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增补本),这里边的内容、故事,每一部分的手记都是如此的感人至深,真的是一部让人感动得流泪的教育故事,看完后使我重新思考做教育的责任,让我更深入的去思考如何去做个更好的老师。原来,师生的情谊是如此的深厚。以前,我认为我的老师工作已经做得还算可以,看完这本书之后才汗颜的知道比起李老师我所做的仅仅是微不足道的,是那么的粗糙与浅薄,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是如此的疏忽大意,还自认为很好了,这本书再次给我的教育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为提升我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学生工作,就应该向李镇西学习,象李镇西那样去工作。

在所有的手记中,最让我深思的就是手记五,正如他的标题一样沉重的思考,主要记述了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思考,大体经过是这个女同学从小就各个方面都很优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所见到的现实状况相差甚远而不可理解,最终在16岁那年服毒自杀,(详细内容见书上195---215页)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得是太差了,正如学生所说: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是没有人回答的。我们确实不自觉的的培养出不少两幅面孔的人: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言不由衷的作文,口是心非的演讲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很多,但是德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虚假是原因之一(第219页)

于是,一些学校不准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严格控制学生放学后回家的时间,有的学校连春游都取消了这不正是大英中学的写照吗?大英中学的领导不正是这样做的吗?这还不算,大英中学甚至运动会、五四节等所有的活动一并取消。而在去年就引发了一起学生跳楼自杀案一例。公安局的结论与宁小燕自杀的结论一样:心理问题。最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条人命也并未引起学校对德育教育的思考。反而强调的是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老师要及时清点人数,加大全校教师对学生的每时每刻的监管。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入死胡同,而没有一个人能够调转方向,现实中,德育工作难啊!

一方面,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疾病渐渐增多,需要教育者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过去我们的教育除了政治思想工作,几乎没有真正的心理辅导和心理保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并期待着对公民的独立人格、法治观念和民主精神的培养成为我们教育的应有内容。另外,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越挫越勇的进取精神、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明察秋毫的预见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世艺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德育所缺乏或比较薄弱的。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当首推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少精辟深刻、令人折服的见解。我是长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的实际工作者, 因而不具备宏观的、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但十年鲜活的校园生活使我对素质教育不但全身心地拥护,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2024: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什么叫好人才?一句话,就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这个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样的人才,当然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如果缺乏这种时代精神和新的品质,没有理想、没有纪律、没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有多少知识,也不能算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教育内容的固定、僵化,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历史上,凡是对人民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或多或少地突破这种教育思想的结果。我们现在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应该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大大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

读完《爱心与教育》,感触颇深。如果说它是一部成功的着作,倒不如说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其文笔细腻流畅,感情丰富,情节动人,结构饱满。既有典型的教例剖析,又有精要的教理阐述。作者凭借对教育的满腔热诚,凭借对学生永无止境的爱,在他十七年积累、自创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的素质教育的理论,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炼,升华,从而逐渐迈向教育的前沿阵地。这个探索的过程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如果说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为了培养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人才,那么德育教育意在塑造具有高尚品质,高尚情操的伟大思想的人,若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心灵的天平该如何倾斜?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则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既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对教会学生做人最直接的德育,我们理应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给教师的建议》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着作《给教师的建议》, 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单是看看目录,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检查练习本兴趣的秘密在哪里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等等,就感觉到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探讨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全书皆为经验之谈,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此书,就好像这位教育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与我面对面的交流,给我指点迷津,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我觉得这些经验一定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这本书给我的最好的建议就是阅读。古人云: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常读书、常思考,人才能不断进步。结合教学实践我更深刻理解到,阅读不仅是教师自己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读。

一、 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我们总在抱怨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每天的工作疲于应付,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2024课本一样了。

二、学生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那么负担重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满满,而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的时间微乎其微,学生负担过重,疲于奔命,对学习本身也失去了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何为学生赢得自由自配的时间呢?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会将他的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决定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所以,要想让学生专注于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就要推荐他们读一些跟这些知识有关的有趣的书,让他们有一定常识的储备,这样在讲授教材时,就会触动学生的思想,积极地思考,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他学起来也就轻松了,而且这样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深刻的,也就不用把全部负担转移到课后复习上去,也就减轻了学习负担。所以,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这样也就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说,学生的时间来自课堂,而归根结底是来自于阅读。

教师要让学生阅读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的要求的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百条建议, 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而且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教学中都会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充满人生哲理和教育智慧,通过读此书,收获很多,但是如何让这些收获真正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所用,我想最主要还是要付出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而引领我们实践的一盏明灯就是不断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赢得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教学。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与体育教师谈心》读书心得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与体育教师谈心》读书心得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与体育教师谈心》一书,《与体育教师谈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丛书》中的一本,是由胡增荦luo教授主编,他是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题组秘书长,曾任上海教育学院体育系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副主任。整套丛书通过三年多来,全国1000多个实验区积累的宝贵经验,结合编撰人员对体育新课程实验的理论剖析撰写了这套丛书。全套丛书分为五本,《与体育教师谈心》是第一本,书的内容紧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紧密围绕新形势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书中关于如何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介绍给了我很大的教育指引作用。以下是自己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粗谈了一下自己这方面的一些感触和想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体育教师应注重强化教育教学的反思

在这本书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提到了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对加快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

说到体育教师,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甚至更有人不知道上体育课还需要备课、写教案,他们印象中的体育教师就是动一动、跑一跑、跳一跳、,不需要动什么脑筋。是不是这种状况,我想,这不是靠别人说的,而是在于自己是如何去展现的?展现从何而来,展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反思中来,书中谈到,体育教师要注重从反思中积累探索的素材,在反思中奠定思想的基础,在反思中创建独树一帜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听说过美国有过游泳教练不会游泳的事情,我们见证过无数优秀的运动员却当不好教练的事例,这说明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完全依赖于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能力,体育教师不能躺在原来固有的体育技术技能中依靠一成不变的经验,机械化、流水化操作课堂。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应该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体育教师应该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脑力劳动者。书中强调,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体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体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体育运动也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领域,无论理论和实践都在变化之中,学校体育课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牢固树立了学校体育的健康目标,不在为运动成绩论;运动项目的技战术也是层出不穷,跑动技术由关注后蹬转向加强前摆,乒乓球日益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随着规则、赛制的改革,发球和比赛过程中的节奏把握都在随之发生变革;清华大学的体教结合 服务国家竞技体育的新模式让我们对运动员的脑体平衡问题有了新认识(注释)体育界方方面面在发生着新旧更替的变化,体育教师应该关注这些变化,要联系到中学校园的体育教育教学,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修正那些不合理、已经被业界摒弃的过时的行为,把反思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逐步由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体育教师应注重深化体育观念的改变

这本书中还涉及了教师体育观念转变方面的内容。现代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与理解《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概念和内容,深入地学习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清晰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把握好内容标准,从思想到行动上自觉地按照《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书中强调体育教师要注意三个转变:

(1)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尊重,才能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快乐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

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性格特点也具有双重性,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扬长辟短、以长克短,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能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特别是体育素质方面却可能一鸣惊人;在自我控制力方面较差,但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体育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

在知识信息化的时代,体育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逊于他的学生,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足球知识可能没有痴迷足球的学生宽泛,篮球技能可能没有热衷篮球的学生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技能,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2)要从单一评价转变成立体动态化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评价单一性往往是造成体育教育失败的重要因素。过去之所以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统一的目标要求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一部分体育尖子无须做出什么努力,就可轻而易举的实现目标,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而另一部分体育稍弱的学生,却无论做出什么样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屡受挫折而丧失学习信心、导致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学习目标,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始终牢记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更加喜爱体育运动,因为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做有智慧的教师》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做有智慧的教师》

看完《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感受很深。这本书是7位教师精神家园的缩影,林晓,黄有华,吕淑彩,蔡春龙,陈斌,叶隽,林友深,7位优秀的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告诉我不仅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而且要学会思考、钻研,只有在叙写、反思和追问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生命质量才能得到提升。这本书让我懂得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智慧型的教师,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智慧型教师应该是充满爱心的

因为有了爱,教师的心中才总有一种温暖的感觉,生活才变得那么迷人。因为学生感受着爱,懂得了爱,他们才会懂得尊重、懂得回报。书中林晓老师作为一校之长,年轻有为仍不忘坚持领军博客写作。以幽默的语言书写跟孩子、跟学生之间的故事。从她的字2024里行间,我仿佛活生生的看到了那个将自主权交给孩子们的懒老师、懒妈妈,那个布置作业时让孩子们的感叹词好多变多好的数学老师,那个利用活学活用的契机搞定捣蛋天王的聪明副校,也看到了一位时刻思考如何当好官的校长的心路历程。林晓老师的优秀,让我想到不管春夏秋冬,作为班主任的我每天都要坚持微笑着面对学生,陪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锻炼。因为优秀就在身边,爱每天都在。

智慧型教师应该是不断总结发现的

书中的黄有华老师作为一名师,始终在不断的反思中创造着新的天地。博客上除了记载一些数学教学,关于学困生、问题学生等文章也有很多。《请你静静地听我说》一文,深有感触,因为它也说出了很多教师的心声。在我们课堂上,也是常常发生看到类似的情况:对于一个问题,已有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可再请另一位学生回答时,这个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说出不完整的答案,或者,与其他人在旁若无人地讨论着自己的答案这种种乱糟糟不和谐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倾听,缺乏良好的倾听的素养。如何改进?黄老师说,这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并学会指导学生学会专注地倾听、理解地倾听、欣赏地倾听,并且,需要从很小就开始抓起,从进入课堂第一秒时就要求养成细细地听,慢慢地说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触及其灵魂,挖掘其潜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最佳教育效益。

智慧型教师的知识建构应是多元的,广泛的

教师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拥有多元的、广泛知识的教师是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前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

智慧型教师是编剧是导演

设计教学活动就是在编写剧本。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心里状态、学习愿望等。把握教育好学生的科学方法和艺术,特别是在转变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方面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和能力。除此之外,智慧型教师要有教学智慧。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游刃有余。不但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对答自如,而且在学生的批评建议中从容不迫,显示出高度的教学智慧。例如,在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就体现出教师的大智慧。

智慧型教师是不断学习的

教师除了接受教育机构正规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外,更要靠个人长期不懈的自我精神修养。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各种知识和信息扑面而来。人类登上月球的事已不再新奇,因为人类的脚步已经登上和将要登上我们周围的许多星体;克隆羊的话题已被我们从茶余饭后的谈资中抹去。瞬息万变,绚丽多姿的世界要求我们继续学习,抓紧时间学习,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不断地补充新的血液,使自己充满青春的活力。枯竭的源泉。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不要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因为它是你最珍贵的财富,只有记住这些路,才能走好以后的路。这本《做有智慧的教师》就是教育实践与智慧的宝贵财富,是教育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厚重的铺路石。拥有智慧也不在一朝一夕,但是,我相信:只要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就能不断提高教育艺术,逐渐成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陶行知文集》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陶行知文集》

还记得上大学那会儿,翻阅陶行知的着作,特别欣赏陶先生的两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我觉得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里,有八个字2024堪称精髓,这八个字2024是:实、活、真、创、爱、新、行、人。在他洋洋洒洒五百万字2024里充满着爱学生、爱职业、爱国家的师爱观。这样的师爱观,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人们通常是从爱心与奉献意义上去解读师爱的,这些当然需要,但它们绝不是师爱的全部,而陶先生的师爱观是既健康又完整的:爱国,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都会有的使命感;爱职,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爱生,是爱国、爱职的直接体现,与片面追求应试升学,以分取人,压抑个性成长的功利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

今天,工作七年之后,当我再次思考何为真正的师爱时,我觉得:真正的师爱应融入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师爱的核心在于爱学生。回顾过去七年,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我担任当时的高一(12)班语文老师,我有过那么多的心酸:自己加班加点精心设计的教案迎不来学生期盼的眼神,;自己给学生们展示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赢不来学生们的欣赏和喝彩,他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第二学期,我的勤奋刻苦赢得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同时担任高一(12)班班主任,我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孩子们并不领会我的付出。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后来我想明白了,是我没有把自己和学生的位置摆正,我班的学生往往文化课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又刚经历了优胜劣汰的分班考试,他们认为自己学习不行,于是自暴自弃。

而我,感觉太好,太夸大学习的作用,一直把理论凌驾于课堂之上,一直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我其实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服务者,就像其他行业顾客至上一样,学生就是我的上帝。于是我退却火爆,减少急躁,一次又一次原谅那些上课不听讲,与我顶嘴,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并试着去爱他们,像中医看病那样望、闻、问、切,时时留意,处处关心,在观察和关心中迅速掌握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这些向来不被老师欣赏和看重的学生,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感动,很容易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很容易就会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七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很多往事,记得很多学生,我想我做教师的幸福感多数来自于学生。

欣慰、幸福、感动。做老师,尤其是做班主任,尤其是做成绩不那么优秀的班的班主任是痛并快乐着,每天除了学习还有很多突发事件要去处理,我相信:宽容比鞭子强一万倍 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设身处地在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困难。久而久之,我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

2008年10月,我不慎摔断了脚踝,住进了医院,我的学生,一拨一拨地到医院看望我,z等人是第一拨赶到医院看望我的,我的学生王佳星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马给他的母亲打电话,说:我们王老师老家不在州泰,你赶紧到医院照顾老师学生王欢到医院看了我不下三次,学生杜昕还买了条小金鱼陪在我跟前。鲜花、水果、日用品,我的学生们甚至连榨菜、饭盒这些最微小的生活品都给我准备好了,医院的长廊上全排着看望我的学生,我记得那时,我没有吝啬我的眼泪,我也实在控制不住我的眼泪,望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一任泪水奔流。

病友,医生,护士都说真羡慕我,母亲也经常陪着我感动地掉眼泪,骨伤极其疼痛,学生的关爱,陪我挨过了那一段身体上的伤痛,骨伤难愈,我因此没有陪我的第一届学生走到最后,没有带他们到高三,这是我最大的遗憾,觉得非常愧疚,爱满天下,我想不只是老师对学生,也是学生对老师,我将把这一份愧疚牢记心田,摸着良心,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以后每一届学生。爱满天下,这爱,是我的付出,也有我的得到。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风雨兼程,我无怨无悔。

老师,是真的代言人;老师,是博学的化身;老师,是学生心灵的挚友;老师,最富有人文情怀,最善于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老师的职业如此美丽,我愿一辈子从容地欣赏教学的美丽风景,我愿在教书育人中构筑自己的美丽人生。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对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2024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着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这几年的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 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做最好的老师》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做最好的老师》

今年暑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着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尤其是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令我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们也可找到适合我们的教育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对屡错屡犯的学生,缺少耐心和恒心;和学生交谈交流常常居高临下,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存在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仍有不小差距。我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最后,借着名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普通高中老师在内心里的呐喊。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辛亥,摇晃的中国》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辛亥,摇晃的中国》

一场低烈度的革命,一个大变局的中国。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政治,在亚洲,第一次有了参众两院的民主共和国。

百年激荡,回望辛亥。大革命,过场的都是大角色,一大堆左右了历史的灿烂群星。都督的样儿,党人的棒儿,名士的案儿,侠客的范儿,八旗的枪儿,新军的弹儿,帮会的堂儿,暗杀团的胆儿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发挥得好与孬,都在改变着历史。其中惆怅低徊与一拍三叹,直追三国与先秦。

本书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记与诸神谱,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尚武中国,丛林之争,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里里外外,再现原态。真相,总在历史最深处。

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众人皆知的。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张鸣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原就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却又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成功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其实,新教育、枪炮、律师、马路这样的东西,并不是民国才兴的,而除了制度变化,其他的变化,却都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质变,也就是说,在华而不实的民国,自由、民主和文明,离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其实还相当远。

关于辛亥革命,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不管怎么样,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或许,有很多革命志士,就是在这场革命的影响下,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积极实践拯救中国的方法之路。

书中讲到满人入关以后不思进取,只知道吃喝玩乐,一直以来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在清朝看似太平的日子里逐渐武备松弛,人无斗志,所有人想的都是怎么过日子,能过一日算一日。所以当西方列强来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再也不敢跟装备精良的外国人打战,只知道一味的签不平等条约,只要能守住自已的所谓的大清朝,他们宁愿向洋人卑躬屈膝,割地求饶,丢尽了满人的脸,也丢尽了中国人的脸。我们为满人的这种懦弱无能扼腕叹息,甚至有种恨铁不成钢的遗憾,但是我想那时满人自已也不愿意这样的,他们应该也恨不得能回到入关前威风凛凛的那时候,可是两百多年舒服日子过的让他们己经养成了软弱平庸的劣根性,苟且偷生充斥了他们的每一根神经,怎么可能想坚强就坚强起来呢?看到这里不禁想到我们自已,在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产品更新的速度更是让我们望尘莫及,如何不被时代所淘汰,做个时代的前瞻者,是我们所应该认真探讨的话题。孟老圣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有这样的认识,何况现在的我们呢!

每次想到那个时代的清朝,那个时候的中国,现在我们需要清醒的认清周围的环境,了解自己的处境,居安思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不会重蹈晚清的那段覆辙,真正的汲取了历史教给我们的经验,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人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也就废了。

张鸣在一次访谈录中说到:我觉得,不能一提到辛亥革命,就想到一个民主共和的符号。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从一个君主专制的政体,变成了相对先进的美国体制。但是,革命之后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制度,落到实处,的确大有困难。在我看来,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革命后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的焦虑。革命给当时的民众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是短期能够消解的,今人也很难体会。通过这本书,我希望人们不要以为变革之后就能一劳永逸地打破不满,希望人们能都更多地去反思,寻找最适合的发展道路。

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过程。是的,大革命,一场由大角色左右了的灿烂历史,值得每个人的反思。这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个让我们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的契机。张鸣说: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岁月流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百年之后,我们在新的坐标体系下重新审视辛亥革命,发现把封建帝制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壮举背后,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岁月已经掩去了如尘往事中诸多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让历史更加丰满,精彩,回味无穷。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中国着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中国着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学习《中国着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时,拜读了魏老师的《自强。育人。教书》一文,领悟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慨颇多,然本人笔拙,现只将不吐不快的点滴体会分享与大家。

身为一名教育主管,仍兼班主任和语文学科教师,还要外出讲学。教学时间哪里来?教学任务如何完成?这是我几年来心头的疑团。直至今日,拜读其作,豁然释疑。原来魏大师和学生探索了一条语文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途径。它分为三个系统,首先是计划系统,将34件实事分为6类:每天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7件事。其次是监督检查系统,建立了五种检查监督的方式,并且制定了具体的检查时间、检查方法和奖惩措施。最后是反馈系统,有个别讨论反馈、班干部反馈、班集体反馈和家长反馈。并且每个系统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案。难怪魏老师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仍旧保持高质量的教学效率,缘在于语文教学走上了法治的轨道。

魏书生的敬业精神、宽容的美德、民主的育人思想和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之楷模。

一、敬业。

没有敬业精神而谈教学、班级管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皮之毛。所谓敬业精神,从魏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迷恋上了教书。迷恋,说得多好。正是因为迷恋,才会全身心投入而无怨无悔;正因为迷恋才会兴趣盎然而动力不竭;正因为迷恋,才会殚精竭虑而有奇思妙想;正因为迷恋,才不会感到琐碎苦累。因此,我始终没有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对我是一个额外的负担,盖源于此。

二、宽容。

魏书生说: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诚哉斯言。我刚开始工作时,也经常埋怨学生太差,学校条件落后,设备简陋埋怨的结果怎样?环境没有什么变化,倒是自己的脾气更坏了,爱挑剔、爱发牢骚、喜欢评头品足。

魏书生的理解是:埋怨别人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环境太恶劣、太困难,常常是我们自己没能力,主观努力不够;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自己方法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是的,怨天尤人有什么益处?因此,我在工作中对于学校的内外部的环境,不再说三道四。能够想办法解决或改变的就尽量想办法解决或改变,实在无力解决或改变的也能够泰然处之。要有点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境界。对于学生,不论是多么差的学生,不再埋怨,更不讽刺挖苦。魏书生说:我总觉得即使是最淘气的学生,即使是各科成绩都倒数第一的学生,也确实都是我的助手,他脑子里一定有和我一致的成分,我帮助他学会管理自己、学会学习之后,他一定也帮助我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把学生当成助手而不是对手,这就是宽容的美德演绎出来的高明的方法。所以,我的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每一方面都有助手,人人是助手,班级工作充满活力。

三、民主。

魏书生说:要看到自己和学生的长处,千方百计发展这些长处。我感到自己的最主要长处就是善于商量。语文不会教,跟学生商量商量,就想出了一些办法。不会教后进学生,便多次跟他们商量符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方法,这样一来,他们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点点地超越自我了。我觉得这商量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我是绝体会不到这一点的。

四、科学。

魏书生说:我们努力将事情、时间、承包人三者落到实处。朝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目标努力。这将大大减少随意性,减少人治的成分,提高工作效率。

我想如果试着与学生商量,班级里将会有哪些常规工作要做,谁来负责干,什么时间干,多长时间干完,结果如何,一定到位,这样大家干起事情来有条不紊,效率一定会提高高,效果一定不错。

总之,我深感:魏书生是中国大地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老师、是中国教育界杰出的人物,不愧称之为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值得学习、魏书生的教学方法值得研究、魏书生的改革精神值得发扬,从教当学魏书生,为师当学魏书生。

语文教师暑期读书杂谈


语文教师暑期读书杂谈

今年暑假过得相当充实。怀着某些功利的思想,捧起了对我来说有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书。大学学了四年的化学,一直是埋头于那些化学元素和瓶瓶罐罐之中。可是,命运却安排我一毕业就从事自己相对陌生的行业教书。刚开始那几年,其实是有点依样画葫芦的感觉,跟着别人走。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凭着年轻的一股冲劲,还不错!今年莫名的捧起那一本本教育理论,我突然觉得自己成了无知的小孩,那么需要为我引路的人。可是没有,怎么办呢?那就硬着头皮啃书呗!再难懂的东西,两三遍看下来,也似乎有了那么一回事!朦朦胧胧中明白了语文老师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明白了语文老师应该怎么通过课文培养孩子思维和情感;明白了为什么要设计这样或那样的教育环节;明白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所谓何事等等。想说的太多,理解的太浅,但还是想把自己的看书所得和想法用文字2024记录下来。

一、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孩子。

经常会向同事抱怨,我们班的学生真笨,反复强调的题还要错;我在上面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们仍旧用似懂非懂的眼神凝望着我。现在想来,造成这种情况,应该是我越权了,是我占据了本来应该属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谁的事?学生的事。它需要你一个人讲吗?它需要你反复讲吗?不用。就像我们端起碗来喂孩子一样,桌上十道菜,哪一样是他最喜欢吃的,他不说你是不知道的。你夹到他不喜欢吃的菜,他不吃,你要一样一样试,一样吃一点又浪费时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筷子给他,他想吃什么就夹什么,多好啊!老师一个人讲,你知道学生哪些懂,哪些不懂吗?他不说你也不知道。把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不也落得轻松吗?当然,说起来简单,行动起来就要靠自己的智慧了。

二、阅读教学要教给孩子什么?

一直以为只要把课文(教材)里的东西都教给学生,学生理解了文本,学生能做题、能考试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阅读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字2024词句篇的理解和运用,阅读技能的培养,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那么什么是阅读能力呢?《课标》中是这样描述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怎么才能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我粗浅的认为,阅读教学要通过课堂这个主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潜心会文,尽自己的所能把课文读懂,这是第一步。第二步,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深对于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体会语言的精妙,体会写法的特点。同时,要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因为语文学习必须要实践中让学生学会语文。

三、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只有学生觉得这个知识我需要他,积极主动的进行建构,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能够内化的!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呼声:把课堂还给学生吧,让琅琅书声来代替满堂问答吧!其实以前对于这样的理念肤浅的认为,这是为了让孩子读好课文,那么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就经常出现朗读,却发现学生不爱读,读得不够自然,甚至是有些矫情。原因是我没有正确把握住朗读的意义。书声琅琅,我现在的理解就是要留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感悟文本,这种读可以是大声朗读,或是潜心默读。通过读,让孩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教科书编者,理解隐藏在文本后面的思想感情,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然后在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肯定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味道。

四、整体教学,切忌把文章教得支离破碎

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评论我的语文课:燕青,应该从全局出发,从文本的整体出发,不要用一些琐碎的问题把文章弄得破碎不堪。其实,那时我并不懂,哪里破碎了?在看完一些理论后,再联系生活,似乎有了开窍之意。《课标》非常强调整体感知文本:语文课程的建设应该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周老师的一堂《浅水洼里的小鱼》跃出脑海,一个问题串起了整片文章的教学,没有琐碎的问答,轻易间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随意间可见老师的功力。曾看到过的一个课例也让我记忆犹新。文章是低段的,叫《我要的是葫芦》。文章的第二段有很多知识点,比如自言自语、盯等词语,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型,当然还有内容的理解。如果一个个突破,会把文章搅碎,不利学生的能力培养,教者只要抓住盯这个词,发散出去,既有了整体感,又能辐射到所有问题,一箭双雕。这里,我想就涉及到很多内容了,比如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提问的问题等等,这也是我急需提高的素质。

断断续续,啰啰嗦嗦地道了那么多。虽然杂,但也算是今夏之点滴所得;虽然肤浅,那也是我的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或许最能表达我此时的感受吧!

喜欢《教师暑期读书心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读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